颈椎病 英文:归纳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48:48

归纳逻辑

第一节 概述

1、非演绎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

区别:前提与结论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蕴涵结论,由真前提必然得出真结论。

非演绎推理:前提并不蕴涵结论,由真前提未必能推出真结论。

•••非演绎推理的作用:是获取新知、发现真理的手段。

2、非演绎推理的类型

回溯推理、归纳推理、求因果联系五法、类比推理、概率推理、统计推理等。

第二节 回溯推理

一、什么是回溯推理

1、定义 :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一种推理,例如,当室内的电灯突然灭了,我们就会推测连接室内电灯的保险丝断了。这种由“停电”现象而得出“保险丝断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回溯推理。

  依照现象发生的本来面目,总是先有条件或原因然后才有现象或结果,而上述思维过程则是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去推导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回溯”正是就这个角度的“倒着推”而言的。因此又称“逆推理”、“溯因推理”。可以看出,什么是回溯推理?

回溯推理:是从结果出发推测该结果发生的原因或条件的非演绎推理。

2、结构:

根据上述推理过程,可以推断,回溯推理在逻辑结构上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观察到的待解释的现象(灯灭了)

(2)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可能的原因作为结论(保险丝断了)

(3)结论蕴涵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中所体现的一般规律或常识

如果用 P 表示观察到的现象,用 C 表示回溯推理中所推测的导致某一现象的原因,那么回溯推理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P已知的现象——————————推理依据的前提

C→P推理者已知的一般性知识————提出被省略的前提

C 该已知现象的原因或条件—————推理得出的结论

3、结论:具有或然性

从形式上看,回溯推理的逻辑模式与成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具有逻辑同构性。从演绎推理的角度看,这种推理形式是无效的,推理模式不具有逻辑必然性。所以,回溯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可错的。

  回溯推理结论是可错的,原因在于因果联系及条件联系的复杂性。一个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其原因或条件的,但原因或条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导致“灯灭”的原因,可能由保险丝断了引起,也可能由停电或灯泡坏了等原因引起。导致“发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肺炎,可能是因为感冒,也可能是因为脑膜炎。由于一果多因现象的存在,任何一个原因存在,都会有相应的结果存在;但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只是多个原因中的某一个。到底哪一个原因是真实的呢?这就要依赖于相关知识的佐证和检验。

拥有与已知现象(结果)的因果联系的知识越多,相关结论的检验越严格,回溯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运用回溯推理注意:

(1)猜测的结论和待解释的现象之间要有逻辑相关性,即从前者可以推出后者;如彗星——灾难出现的原因。

(2)猜测的结论应是可经检验的。如果从猜测结论中不能导出可经经验的命题,该结论就不能为所要解释的现象提供任何说明。如,用“上帝是万能的”来解释河山的秀美。

二、回溯推理的应用

回溯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工具。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在解释DNA物质在结构上如何同生物学功能相适应时,就通过回溯推理的运用得出了多个可能的结论,进而通过检验、筛选得出了正确结论。

1952 年沃森和克里克狂热地展开了对 DNA 分子的基本形式的研究。可供选择的方案本身已经缩减到两链或三链分子(不是单链)。他们对 DNA 物质结构方式提出了以下 4 种猜测:

1、碱基朝外,糖—磷酸架朝内的二链式。

2、碱基朝内,糖—磷酸架朝外的二链式。

3、碱基朝外,糖—磷酸架朝内的三链式。

4、碱基朝内,糖—磷酸架朝外的三链式。

  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排除了第 1、2 、4 三种猜测,保留了2,找到了双链螺旋式 DNA 结构模型,即两个彼此缠绕的螺旋体,好象一种螺旋楼梯,梯阶由配对的碱基构成,糖—磷酸骨架在外侧,两条链互补。这个模型完美地说明了遗传物质的遗传、生化和结构的主要特征。

在司法侦查实践中,也大量地运用着回溯推理。侦查人员总是利用作案现场和已有的知识,通过回溯推理先找出嫌疑犯,进而确定作案者。

例:某夜,王某家大火熊熊,但起火的原因不明。在救火时,发现该家男主人躺在床上,尸体已被烧焦,但死亡原因,并不清楚。侦查人员在勘察现场时,发现床顶的一根电线被烧毁。大火显然是从死者的床上烧起的。另外,周围群众反映死者因久病不愈,夫妻关系不好,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根据这些事实和情况,侦查人员运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案情做了这样的分析:

  如果床顶的电线短路走火,那么,大火就会从床上烧起。

  如果死者是自焚,那么,大火也会从床上烧起。

  如果是为了焚尸毁迹,那么,同样会出现大火从床上烧起的情况。

  根据这样的分析,起火原因如下推测:电线短路走火、死者自焚、杀人毁尸。

这样的结论虽然还不能明确起火的真正原因,但它却为侦查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后,经过供电部门技术人员检查,没有发现电线短路情况,因而否定了短路走火的猜测。那么是死者自焚吗?在对尸体检查时,发现尸体上半身虽然被烧焦,但盖着被子的下半身,却没有因被烧挣扎而形成的卷曲状态(这是烧死时必然出现的尸体现象),因而,自焚的猜想被否定。这时,杀人毁尸的猜想就成了侦查的重点。经验尸,在死者的颈部发现了被勒死的痕迹,这样,杀人毁尸的假说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侦查工作也就有了更确定的方向。

第三节 归纳推理

一、概述

1、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它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完全归纳推理除外)具有或然性。

如,在人类进入太空以前,为了研究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太空飞行器中的失重状态对人的身体的影响,科学家就用个别的动物(如狗、猴子、老鼠等)进行实验,观察这些动物在失重状态下的反应,以及经过宇宙飞行后身体的变化。经过多次实验以后,科学家由这些个别的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它们都能够经受长时间的失重状态,并因此而得出了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也就是所有的动物都能够经受长时间的失重状态。这样人类才敢飞入太空。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

2、归纳推理的作用

(1)归纳推理是获取新知、发现真理的手段。

归纳法的真正兴起,是 17、18 世纪实验科学兴起以后的事情。尽管在这以后,归纳法始终是哲学中一个争论非常激烈的问题,近代不可知论者休谟提出了所谓的“归纳问题”,但科学发展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归纳推理是探求新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方法。

(2)归纳推理是说明和论证问题的方法。

这是因为,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从经验的材料中获取的,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说明和论证问题中,也就具有的生动性。

3、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逻辑史上“演绎派”和“归纳派”对立,把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视谓两种孤立的推理方法,片面强调其中一种推理的重要性,不正确。实际上,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都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恩格斯:“不应当牺牲一个把另一个捧到天上”

••• 区别:

(1)推理的方向不同: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2)前提的数量不同:

归纳推理:多少不同;

   演绎推理:数量确定。

(3)前提的情况不同:

归纳推理:与经验直接相关;

   演绎推理:一般原理。

(4)结论的性质不同:

归纳推理的结论:或然性;

   演绎推理的结论:必然性。

••• 联系

(1)归纳推理的结论为演绎推理提供了前提;

(2)演绎推理为归纳推理提供了指导。

4、归纳推理的种类

根据推理所考察的对象的范围,把归纳推理划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又根据对象和属性之间的联系方式,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划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内容还包括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穆勒五法)、概率推理、统计推理。

二、完全归纳推理

1、定义: 完全归纳推理是从一类事物对象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知识,推出该类对象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如:在犯罪侦查中,假定某单位发生了一起内盗案,而这个单位只有 10 个工作人员。如果我们一一考察了这 10 个工作人员都有盗窃的嫌疑,那么可以断言:某单位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盗窃的嫌疑。如:

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全部,

———————————————————————

所以,所有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2、逻辑结构式

S 1 是(不是) P

S 2 是(不是) P

S 3 是(不是) P

……

S n 是(不是) P

( S 1 、 S 2 、 S 3 …… S n 是 S 类的全部对象)

——————————————————

所以,所有的 S 是(不是) P

3、完全归纳推理的性质

由于完全归纳推理列举了一类事物的全部,所以它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因此,它的结论具有必然性。从它的这个性质看,现代逻辑学认为完全归纳推理不属于归纳推理范围,属于演绎推理的范围。

4、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

完全归纳推理是对一类对象全部的概括,可以使人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是它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完全归纳推理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也是说明问题和论证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科学发现的方法。

例如:高斯证明“百子图”: 101 × 50=5050

又如:有人解答爱因斯坦的一道数学题《长长的楼梯》时,就是用完全归纳推理发现问题的。这道数学题是:有一条长长的楼梯,如果每步跨 2 阶,则最后剩下 1 阶;如果每步跨 3 阶,则最后剩下 2 阶;如果每步跨 4 阶,则最后剩下 3 阶;如果每步跨 5阶,则最后剩下 4 阶;如果每步跨 6 阶,则最后剩下 5 阶;如果每步跨 7 阶,则最后 1 阶不剩,刚好跨完。问:这条长长的楼梯,最少有多少阶?

从题目所给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有下列情况:

2 的倍数加 1 = 3 、 5 、 7 、 9 …… 119 ;

3 的倍数加 2 = 5 、 8 、 11 、 14 …… 119 ;

4 的倍数加 3 = 7 、 11 、 13 、 19 …… 119 ;

5 的倍数加 4 = 9 、 14 、 19 、 24 …… 119 ;

6 的倍数加 5 = 11 、 17 、 23 、 29 …… 119 ;

7 的倍数加 0 = 7 、 14 、 21 、 28 …… 119 。

在上面的任何一种情况中,都含有“ 119 ”这个数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楼梯最少有 119 阶”。这既是结论,也是发现。

5、运用完全归纳推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完全归纳推理的每一个前提必须真实可靠;

(2)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如果遗漏其中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将是不可靠的。

例如:“世界上属马的最多”。对一个班是完全归纳,但只要超出这个班的范围,这个结论就是轻率概括。

又如:“四色定理”。这是拓扑学和图论中的一个著名问题,指能否只用四种颜色就地图上的所有地区都分别标明,并且使两个相邻的地区颜色不同。1976 年美国的阿佩尔等人宣布借用计算机证明了用四色染图是足够的(进行了 2 亿多次的命题,把所有的可能都命题全了)。因此,这个结论是完全可靠的。但在此之前,四色定理仍然是一个不可靠的定理。

(3)完全归纳推理不能应用于一个具有无穷分子的类,因为无穷的分子是不能完全枚举出来的。

例如: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于 1742 年提出的“歌德巴赫猜想”:

①每个大于 2 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②每个大于 5 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由于素数(又称质数。大于 1 的整数,除了它本身和 1 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数所整除。如 2、3 、5 、7、11、13、17、19 ……)的数列是无限的,对这种“ 1+1 ”的证明也就不可能是完全归纳推理所能证明的,只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提出,所以它至今还是一个“猜想”。要想彻底证明它,还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证明。1966 年,陈景润就证明了“1+2”:“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数和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 2 个的数之和”。离彻底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只差一步之遥。

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1、定义:是由 一类事物对象中部分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知识,推出该类对象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能够得出结论的根据是:在考察对象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反例。

简单枚举是一种最直接的经验归纳,直观性最强。中国古代的许多民言俗语基本上都是简单枚举的结果。

例如:瑞雪兆丰年;月晕风,础润雨;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月高风黑夜,杀人放火天。

2、逻辑结构式

S 1 是(不是) P

S 2 是(不是) P

S 3 是(不是) P

……

S n 是(不是) P

( S 1 、 S 2 、 S 3 …… S n 是 S 类的部分对象)

——————————————————

所以,所有的 S 是(不是) P

由于简单枚举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而它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岁断定的范围,在这个考察过程中,它可能是没有遇到反例,或者是忽视了反例,因此,这就涉及到简单枚举推理的性质。

3、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性质

由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因此,它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具有猜测的性质。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 1957 年日本有个养蜂的农民在乌鸦窝里抓到了一只全身羽毛以及脚和嘴都是雪白的乌鸦。

例: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一个关于归纳主义者火鸡的故事。有一只火鸡发现,第一天上午 9点钟的时候,主人给它喂食。但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这个火鸡并没有马上作出结论。它一直在观察在不同的情况下,比如,晴天、下雨天;星期一到星期日……主人都准时在上午9点钟来给它喂食。等到它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材料时,归纳主义良心才使它最终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主人每天上午9点钟来给我喂食。”但是,在圣诞节的上午9点钟,主人没有来给它喂食,而是来把它杀了。归纳主义者火鸡辛辛苦苦通过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被无情地推翻了。

这个故事所说明的问题是,无论归纳了多少不同场合的各种事例,归纳推理的结论始终是或然性的。只要出现一个反例,它的一般性结论即告结束。

4、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

由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对一类对象部分的概括,所以它的可靠性不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经常使用它。常识中的许多普遍性命题,都是运用简单枚举法得出来的。比如我们刚才所讲的那些民言俗语。

不过在有的学科中,有时也靠简单枚举法做出普遍性结论来。比如在校释古典文献的工作中,在考古工作中,人们基本上还是采用的是简单枚举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研究对象无法穷尽而不能进行完全归纳推理时,简单枚举对事物所进行的概括和扩展,仍然是人们探求科学规律和获取新的知识的重要手段。

比如:通过简单枚举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导致重大科学发现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

5、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一类对象中,被考察的对象数量越多,结论就越可靠

(2)一类对象中,被考察对象的范围越广,结论就越可靠

由于简单枚举结论的可靠性完全建立在所枚举事例的数量和所考察的范围上,所以,在运用简单枚举法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扩展考察的范围,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靠性。

同时,一旦发现反例,就应该推翻原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证伪”。

如:在发现澳洲以前,人们认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在澳洲大陆被发现后,人们在澳洲找到了卵生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常犯的一种错误叫“轻率概括”,仅凭很少的事例就作出一般的结论。如: 19世纪意大利一位医学教授龙勃罗梭提出,犯罪的人多有在先天上便异于常人的特性:盗窃和欺诈犯,头的周围较大,杀人犯脸长、一般都有突出的颧骨、黑而短的头发。在所有犯罪中以伤害犯最多,此种犯罪者的手和腕都比较长。这是十分荒谬的,任何人在生理上都会找到一些类似特征。把这些个别特征夸大为一般原则而认定为犯罪的原因,那么人人都会成为“生来犯人”了。

所以,在人际沟通和学术研究中,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应该谨慎使用。因为,当你通过简单枚举提出一个一般性结论时,别人的一个“反例”的“证伪”就可以一下子驳倒你。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经验感觉也是不胜枚举的。

四、科学归纳推理

1、定义: 是根据一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推出该类对象的全部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例如:人们从金、银、铜、铁等金属加热后体积膨胀的事实,进而研究其原因,发现了这些金属加热后会引起分子凝聚力减弱,相应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大,于是金属的体积便会发生膨胀的现象。当人们认识了加热与金属体积膨胀之间的必然联系后,就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有的金属加热后体积都要膨胀。这个推理的过程就是科学归纳推理。

2、逻辑结构式

S 1 是 P

S 2 是 P

S 3 是 P

……

S n 是 P

( S 1 、 S 2 、 S 3 …… S n 是 S 类的部分对象,

并且 S 与有必然联系 P )

——————————————————

所以,所有的 S 是 P

3、科学归纳推理的作用

科学归纳推理在科学认识中有重要的意义,它使人们有可能获得关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获得研究对象的规律性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有相当的深度和可靠性。因此,经常被用于科学实验中。

4、简单枚举推理与科学归纳的特点及区别

( 1)共同特点:

都属不完全推理。前提只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结论所断定的范围都超出了前提已有知识的范围,因此,它们的结论都不具有必然性,其真实性都需要检验。

(2)区别:

是相对的。简枚中往往渗透着科学分析的成分,科归又和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

①根据(或基础)不同。

简枚: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情况重复出现,并且没有发现反例。

科归: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间具有必然联系

②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不同。

由于两者的依据不同,因而科学归纳推理的结论比简单枚举推理的结论更可靠。

③对前提数量的要求不同

 简枚:前提数目越多,结论越可靠。

 科归:前提数目不七主要作用。只要对象和属性间内在联系分析的正确,其结论越可靠。

第四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1806-1873)提出,因此也称“穆勒五法”。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因果联系的特点:

1、时间上前后相继(但不能以前后为因果,春、夏、秋、冬);

2、在一定条件下,因果联系是确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因果联系复杂多样(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一、求同法(契合法)

1、基本内容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共同的,那么,可断定这种共同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

特点:异中求同

例1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经观察,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此,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例 2:侦破中毒案件会有这样的情况:甲户报告说,他家里的人发生呕吐、昏迷现象;乙户报告说,他家里的人发生呕吐、昏迷现象;丙户、丁户等也作了同样的报告。现在我们要寻找呕吐、昏迷的原因。我们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那么可以判断,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这种寻找因果联系的方法就是求同法。

2、求同法的形式结构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可能的必要条件)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 ……………… ……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以例1为例说明:A是物体上的空气振动;a是物体的发声现象。

3、运用求同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求同法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比较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如:日蚀、月蚀、彗星——→引起人间动乱和灾害的原因。这正是利用少数场合事变的巧合,把不相干现象与被研究对象联系起来了。

(2)注意发现其他相同情况。

••各场合中的共同情况可能不止一个,人们首先发现的共同情况未必就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如,在上面中毒的例子中,毒物可能不是井水,而是来自空气污染。所以,在运用求同法时,要注意寻找其他更隐蔽的共同情况。

(3)不同的情况中很可能包含有共同的因素或它们本身就是复合原因的一部分。

例:未到致死量的氰化合物,假定第一个人吃了这些毒物后,又饮葡萄酒,结果死亡;第二个人吃了这些毒物后,又吃加醋的面食,结果死亡;第三个人吃了这些毒物后,又吃水果,结果死亡。

这里,葡萄酒、加醋的面食、水果表明三种不同的情况,但绝不能认为它们与死亡无关,而把毒性完全归结为未到致死量的氰化物。其实这三种不同的情况都起了作用,因为氰化物和酸性溶液混合,毒性会加强,而葡萄酒、加醋的面条、水果都是带酸性的。

求同法要求各个场合的共同情况是唯一的,实际当中少见。

二、求异法(差异法)

1.基本内容

比较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其他情况相同,只有一种情况不同,也就是说,它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存在,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不存在,那么,这种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的特点:“同中求异”,被广泛地运用于科学实验。由于通过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比较可靠,因此,常常被用来证明或验证用求同法所的到的推测和假定。

例如: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四个广口瓶中,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子,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结果一个蛆都没有产生。在另外四个广口瓶中放进同样的东西,敞开瓶口,苍蝇能飞进去产卵,结果肉和鱼很快就生了蛆。因此,他断定,苍蝇产卵是鱼肉生蛆的原因。

2、求异法的形式结构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可能的充分条件)

(1) A、B、C              a

(2) -、B、C              -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3.运用求异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求异法的结论,一般地说,比求同法可靠得多。

(1)两个比较场合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必须是惟一的。

例:一个学生每当他上课的时候就头疼,而不上课时就好了。他以为是得了神经衰弱症,以为头疼的原因是上课听讲。后来经过医生检查,发现引起这位学生头疼的真正原因,是他在上课时才戴的那副近视眼镜不合适。

这个学生原来的想法,就是求异法的误用。他只注意到了上课和不上课的不同情况,而没有注意到(上课时)戴眼睛和(不上课时)不戴眼睛的这个不同情况。所以把真正引起头疼的原因忽略了。

例:甲、乙两厂产品相同,但质量悬殊。甲产品质量高,乙低。乙科技人员调查发现,两厂的原料、设备、工人的技术水平都相同,只是使用的辅料不同。于是认为,辅料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进一步发现,影响质量的真正原因是生产车间的湿度太高。乙人员起初由于忽视了两厂生产车间中空气湿度的差异,而没有发现共同原因。所以,不同情况必须唯一。

(2)两个比较场合中唯一不同的情况可能只是被研究现象的部分原因(结果)。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并用法)

1、基本内容

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正面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相同,而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反面场合中都没有这一情况,那么就可以推断这种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例如:生物学家发现,不同类的生物上在相同的环境里,常常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和构造,如海洋生物:鲨鱼(鱼类)、海豚等;而同类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有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构造。因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生物的形态构造不同是由于生物对不同的生活环境有惊人的适应力造成的。这个结论就是根据求同求异并用法得出的。

2、求同求异并用法的形式结构

所以, A与a有因果联系。

注意:两次求同,一次求异,不是相继运用

3.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和步骤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既认识同又辨别异”,所以它的步骤为:

第一,正面求同。运用求同法在a出现的各正面场合找到唯一共有的A,从而断定A情况与a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第二,反面求异。运用求同法在a不出现的各反面场合确定它们都没有A,从而断定A情况不存在与a现象不出现之间有因果联系。

第三,正反求异,通过比较,进一步确认A情况与a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4.求同求异并用法与求同法、求异法连用的区别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一种独立的探求因果的逻辑方法,它与求同法、求异法的连续使用不同。来看看求同法、求异法相继使用。

例:科学家调查甲状腺肿大地区,发现其地理环境、人口展开、风俗等各不相同,但居民碘日常摄入量过少是共同的。结论:缺碘是甲状腺肿大的原因。后设法增加碘摄入量,结果甲状腺病得到有效控制。这进一步证实了原有结论。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注意:求同求异并用法与求同法、求异法连用的区别:

(1)在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的过程中,除有无A情况这一点不同外,正面场合和反面场合的其他情况也可以有所不同。而求同法、求异法连用则要求其他情况必须相同。

(2)在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的过程中,必须是以一组反面场合与一组正面场合进行比较。而求同法、求异法连用则不必非得有一组反面场合,只要有一个相应的反面场合也就可以了。

5、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应注意的问题

(1)考察场合越多,正、反求同的结论就越可靠,最后结论也越可靠。

(2)在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时,可供选择的反面场合无限多,但在选择反面场合时,应尽量使反面场合的各种情况和正面场合的情况相似,有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四、共变法

1.基本内容

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种情况随着被研究现象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就可以推断这种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例如:在有空气的玻璃罩里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如果把空气全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了。由此可以断定,空气多少是发出声音大小的原因,空气的有无是能否听到铃声的原因。

2、共变法的逻辑结构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 C        与X、Y、 Z同时发生

(2) A、B+、C        与X、Y+、Z同时发生

(3) A、B-、C        与X、Y-、Z同时发生

…… ……………… ……

————————————————

所以,B与Y有因果联系。

3、运用共变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与被研究现象a发生变化的情况应当是惟一的。

例如,对物体不断加热,物体的体积就会不断膨胀。但是,如果在给物体不断加热的同时,还给这个物体不断地加上强大的压力,这时,这个物体就不会是不断膨胀,而是不断缩小了。如果这时我们忽略压力的因素,就会得出给物体加热是物体体积缩小的原因了。这就是共变法的误用了。

(2)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有一个限度,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共变关系也许就会发生变化。如,水的温度和体积的共变关系在4—100度之间一种情况;在0度—4度之间则是另一种关系;在0度以下则不存在共变关系。

又比如,农作物的密植,在一定限度内会增产。但是,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减产。

(3)在某些具有共变关系的现象之间不一定具有因果联系,它们可能同是另一原因的结果。如闪电和雷鸣之间,闪电的光越强,雷鸣的声音也就越大。但二者之间无因果联系,它们同是云团放电的结果。

五、剩余法

1.基本内容

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由一个复合原因引起,又知该复合现象中的一部分是由复合原因的一部分因素引起的。由此推断复合现象中的其余部分是复合原因中的所余因素的结果。

如 :天文学家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过程,就是运用了剩余法。(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四处与人们所计算的轨道不一致。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这种偏差一定是受了其他天体的吸引才出现的。法国天文学家勒维列 1846年发现。)

如今天文学家又根据剩余法推测太阳系还存在着第十颗行星。

2、剩余法的逻辑结构式

A、B、C、D是a、b、c、d的原因

A是a的原因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

所以,D是d的原因

3.剩余法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剩余法的特点是“从余果求余因”。在运用剩余法时应注意:

(1)必须确认剩余现象d不可能是复合原因(A、B、C)引起的。在许多破案过程中,也经常采用剩余法来排除各种不可能的原因,最后确认可能的原因。这种意义下的剩余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A、B、C、D——a

B不是a 的原因

C不是a 的原因

D不是a 的原因

————————————————

所以, A是a的原因

(2)复合原因(A、B、C、D)中的A可能仍是个复合原因

如:科学家发现空气中 氧气+氮气∠空气重量,断定空气中还存在其他气体(复合原因)。

六、关于求因果五法的作用问题

培根和穆勒等人曾夸大了求因果联系方法的作用。他们认为,任何人应用了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就能发现现象的因果联系。这就像任何人应用了直尺和圆规就能画出直线和圆一样。培根就曾说过:“我们的科学发现方法,使得智慧的敏锐性和力量很少有发挥的余地,并且实际上能拉平智慧和智力的水平。因为,正像在用手画出直线或正确的圆形时,主要依靠手的稳定性和练习,而如果应用直尺和圆规,那么这两者就很少需要了。对于我们的方法也可以这样说。”(《新工具》第1卷,第61节)

但是,求因果五法是或然性的推理。它的可靠性依然依靠这样的两个因素:

第一,正确地划出有关情况的范围;第二,正确地分析有关的情况。

但这两点不是不是求因果五法本身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具体的科学知识和把已知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运用于所研究场合的演绎推理。

所以,片面夸大求因果五法的作用,也是不对的。

归纳推理习题:

1、某教授在考试中总是给他的同乡打满分。比如,上学期他教的那门课的考试,就只有某甲和某乙得了满分,而某甲和某乙与这位教授是同乡。

问 :为了检验上述论断的有效性,最有可能提出质疑的是下列哪个问题?

A.某教授与某甲和某乙到底有没有特殊的同乡关系?

B.某教授为什么更愿意把满分给自己的同乡?

C.某教授所给满分的同学中是否曾有与他不是同乡的同学?

D.某甲和某乙的实际水平是否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符?

E.某教授平日的一贯工作表现如何?

解析 :

题干的论据是个别事例,而论证的是一个一般性结论。其所运用的方法是一个简单枚举方法。而验证简单枚举法结论可靠性的最为关键的是,能否“证伪”,也即看有没有反例。一旦出现反例,这个简单枚举结论的可靠性就被消除了。而在上述五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是提出了这种质疑,其他选项都没有提出这种质疑。所以,与其他选项相比,最有可能对题干的论证提出质疑的是选项C。

2、保护森林资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因为,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9%,60年代为11%,70年代为6%,80年代为4%。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逐年降低,植被大量损失,洪涝灾害也逐年严重。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被破坏,是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

问:以下哪项所使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与上文最为类似?

A.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经观察,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此,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食精米,另一组喂食带壳稻谷。经过观察,喂食精米的一组鸡都得了一种病,两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得的脚气病相似。而另一组喂食稻谷的鸡却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断,带壳稻谷中含有某种精米中所没有的东西,它是避免得脚气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

C.意大利的以为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四个广口瓶中,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子,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结果一个蛆都没有产生。在另外四个广口瓶中放进同样的东西,敞开瓶口,苍蝇能飞进去产卵,结果肉和鱼很快就生了蛆。因此,他断定,苍蝇产卵是鱼肉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里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如果把空气全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了。由此可以断定,空气多少是发出声音大小的原因,空气的有无是能否听到铃声的原因。

E.棉花是植物纤维,疏松多孔,能保温;积雪有40%到50%的空气间隙,也是疏松多孔,也能保温。虽然两者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由此可以断定,疏松多孔的东西是保温的原因。(求同法)

F.某人在一个晚上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又喝了几杯浓茶,结果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晚上他又看了两个小时的书,抽了几支烟,结果有又是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三天晚上他又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喝了几杯咖啡,结果还是失眠。结果他认为:失眠的原因是每天晚上看了两小时的书。

解析 :

经分析,题干的结论是通过共变法得出来的。

选项A为求同法。

选项B为求异法。

选项C为求异法。

选项D为共变法。

选项E为求同法。

选项F为错误的求同法。

选项D与题干所使用的方法最为类似。

3、在两块试验菜地里每块种上了数量相同的西红柿苗。给第一块试验菜地假如镁盐但不给第二块菜地加。结果第一块菜地产出了20公斤西红柿,第二块菜地产出了10公斤西红柿。因为除了水之外没有给哪块菜地加入任何其他东西,所以,第一块菜地的高产量必然是由于加入了镁盐的原因。

问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严重地削弱上述论证?

A.少量镁盐从第一块试验菜地渗入了第二块菜地。

B.第三块试验菜地加入了一种高氮肥料,但没有加镁盐,产出了15公斤西红柿。

C.在每块菜地中以相同份额种植了四种不同的西红柿。

D.有些与西红柿竞争生长的野草不能忍受土壤里大量的镁盐。

E.这两块试验菜地的土质和日照量不同。

解析 :

题干的求因果方法是求异法。按照运用求异法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严格要求所比较的两个场合中的其他情况相同;二是两个比较场合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必须是惟一的。而在上述五个选项中,选项 E显然不符合这种要求,将最严重地削弱题干的论证。所以,正确的选项是E。

第五节 类比推理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推出它们在另外的的属性(这一属性已知为两种对象中的一种具有)上也相同的推理。

例:人类通过对地球的认识,认为火星上也可能有生命现象,其思维过程就是类比推理:

地球是行星,绕轴自转,有昼夜,被大气包围,有水,有生命现象;

火星是行星,绕轴自转,有昼夜,被大气包围,有水;

所以,火星上也可能有生活现象。

例: 鲁班发明锯

二、类比推理的逻辑结构式

如果我们对上述论证用 A 与 B 分别代表“地球”与“火星”,用 a、b、c、d、e、f ……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行星”、“绕轴自转”、“有昼夜”、“被大气包围”、“有水”、“有生命现象”等,那么,类比推理的思维形式为:

A 事物具有属性 a 、 b 、 c 、 d ;

B 事物具有属性 a 、 b 、 c ;

——————————————

所以, B 事物也可能具有属性 d 。

很明显,类比推理的结论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它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

三、类比推理的种类

(1)正类比推理:依据两个(或类)对象的若干属性相同或相似,又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或类)对象也具有该属性的推理。前面所举的都是正类比推理。

(2)负类比推理:依据两个(或类)对象都不具有某些属性,又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对象也不具有该属性的推理。

例:古代著名案例。有一妇人杀死丈夫,又放火烧毁房屋,声称其夫因火烧而死。但其夫家产生怀疑,跑到县例告状,说是妇人杀害了丈夫。妇人不服。于是,判官要来两头猪,一头当场杀死,一头用绳索捆绑起来,同时把这两头猪放进干柴堆里,点火燃烧,结果发现当初的活猪嘴里又灰,而死猪嘴里无灰。然后检验男人的尸体,发现死者嘴里无灰。实验比较后在审问,妇人只好低头认罪。判官在审案时就是拿杀死又经焚烧的猪和男人的尸体相比较,发现前者口中无灰,后者口中也无灰,因为前者不是烧伤致死的,所以,后者也不是被烧伤致死的。

••• 正负类比推理的联合运用在司法实践中有特殊的意义。 例如:法医在确定从河里捞出的尸体是否属于溺死时,就多用这种方法。在对尸体的检验过程中,法医发现尸体没有溺死的各种形态变异,如没有水性肺气肿,胃肠道没有溺液,肺、肝、肾没有硅藻反应,手掌中没有紧紧抓住的泥沙或水草,同时也没有生化改变等,由此便推断死者不是溺水而死。与此同时,法医从尸体上发现了许多异常死亡现象的情况,如尸体颈上有勒痕,头部有被钝器打击的伤痕,或解剖化验有砷中毒现象,从河里捞起的尸体,只要与上述情况相同或相似,就可进行类推,作出不是溺死而时他杀后投入水中的结论。由于这种推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类推,其结论的可靠程度比一般的单独肯定形式要高得多。

四、运用类比推理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类比推理是对比较事物之间的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为根据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因此,在运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是否贴切、可信的问题。为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须注意:

(1)前提中事物间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

如:新药 用高等动物做实验 比低等动物可靠

(2)前提中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属性与结论中的推知属性有必然联系,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

•••以对象表面上某些相同活相似的情况作为依据,进行类比推理,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如:神学家拿宇宙和钟表作类比:

钟表:许多部分构成的和谐整体,宇宙也是;钟表有创造者,所以,宇宙也有创造者。

五、类比推理的作用

1、类比推理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手段

类比推理有 丰富想象,引起联想,启发思考的作用。

如: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惠更斯( 1629—1695)曾将光与声这两种现象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又知声有波动性质,惠更斯由此推出结论:光也有波动性质。从而提出了光波动说。

人们在地球上发现氦的过程也是通过类比实现的。科学家利用光谱分析,首先发现太阳上有氦存在。由于太阳上的其他化学元素如氧、氮、硫、磷、钾等等,地球上都有,于是就类推到地球上也有可能有氦元素存在。后来,英国化学家雷姆果然于 1958 年,在地球上发现了氦元素。

正因为类比有丰富想象、引起联想、启发思考的作用,所以哲学家 康德就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而科学家哈定也曾说过:“如果科学家一生注意细微的观察,训练自己注意寻求类比,使自己具备有关的知识,那么这个‘感觉工具'……就将成为神通广大的仙仗。”

2、类比推理是表达论证的方法之一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类比推理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论证手段。这就是所谓的“打比方”。实际上,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个浅显的道理来说明一个较深奥的道理。这种“打比方”的类推方法是非常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方法。在先秦时代,为了论证治国治民的大道理,为了论证各种政治伦理问题,百家争鸣。在争鸣中,思想家们大都采用类推论辩的方法。这种类推论辩的结果就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许许多多的成语。当我们今天使用这些成语时,所考虑的肯定不是成语表达的表面故事,而是这个成语所揭示的一种深刻的道理。大家可以试着说几个成语来感觉一下。

3、类比推理是通向创新的桥梁

类比思维的“相似性”特点决定了它的结论性质只具有或然性,这似乎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但是人类科学研究的历史却以无数的事实证明,在人类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过程中,类比思维对人们的科学认识却一样起着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尖兵

例如:人们利用 模型 来设计、研制新的工程。现代科学技术不仅由模型试验类推到研制的原型,而且还由自然原型的研究类推到人工模拟系统。如大型水坝的模拟试验,风洞的试验等等。

又如:仿生学,它是专门研究各种生物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原理和作用机理,并创造出模拟它们的系统,希望在技术发展中能够利用这些原理和机理,从而实现新的技术设计。据说鲁班就曾“削竹为鹊,飞而三日不下”。这大概是中国人最早制作的竹蜻蜓。它于明代传入欧洲后,被称为“中国的飞行陀螺”。正是竹蜻蜓给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成为了现代直升机的前导。而飞机、潜水艇、机器人等的最初设计,也是与鸟、鱼、人等类比而受到启发的结果。当然,生物界各种丰富多彩的功能,具有极其复杂和精巧的机构,其巧妙程度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许多人造机器,因此在仿生学的进一步发展中,人们仍然需要运用类比思维,向生物界寻找更多的启发和进行类比模拟。

正因为类比有这种模拟试验的前导作用,所以 物理学家开普勒说:“我最重视类比,它是我最可靠的老师。”

4、类比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有益的方法(略)

5、类比是培养智力的手段之一

比如 :我们可以先出一道基础问题题:有一个将军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去攻打一个城堡。这个城堡四周有许多道路。如果只从一条道路去攻打,将会给攻打的军队造成很大的伤亡。后来将军把军队分成若干小部队,从不同的道路上进攻城堡,结果占领了城堡。然后我们可以再出一道目标问题 题:要给一个患癌症的病人实施射线治疗。但射线过于强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的机体。

如果按照基础问题进行映射,我们该怎么办?

六、对类比推理的 质疑与评价

作为人际沟通中常用的方法,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一些令人困惑的类比。

如:有人认为:“试婚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在买鞋时就都要试穿一下。”

又如:有人认为,网婚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娱乐,它就像一所婚恋学校,在这个模拟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实习、体验婚姻生活,有滋有味地居家过日子,直至生儿育女;或者光明正大地放纵自我,宣泄对偶像崇拜的感情。

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有的类比可以使我们能够由浅入深地了解了一个我们还不熟悉的新事物、新道理,而有的类比却让我们更加感到云里雾里。那么,到底正确的类比如何令我们茅塞顿开?而不正确的类比又如何让我们疑疑惑惑。这些问题就涉及到类比推理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对类比推理进行质疑和评价。我们可以按照“类比推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某个类比推理提出以下的质疑:

① 两类事物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

② 两类事物之间是否还具有相异性?

③ 类比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④ 对这些相似的事物我们还需了解些什么?有无信息遗漏?

⑤ 我们所要了解的结论或所要说明的结论是什么?

⑥ 所进行的类比是否有其他的非逻辑因素的限制?

( 1 )有无相似性

如前述“ 网婚 ”类比:

评价这个类比,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现实存在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吗?第二,感情是娱乐的吗?第三,“网婚”与学校是否可比?

首先,现实存在的不一定合理。腐败是现实存在,但它并不合理。

其次,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在向理想的婚姻迈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是真诚的沟通与交流。而“网婚”处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是以“娱乐”的方式之一面世的,因此,决定了一开始便预设了它的虚假性。习惯了“网婚”的感觉,既浪费感情,也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尤其是少男少女)。而虚幻一旦不能变成现实,精神和生理上的短暂刺激就会变成心灵上的创伤。再有,“网婚”也有悖于社会伦理,如一对夫妻可以分别网婚;同性可以网婚;老年人与少年人可以网婚;母子、父女可以网婚。这不是浪费感情是什么?这不是在游戏人生是什么?问题还在于,一是这种虚拟的游戏能维持多久?二是能否保证不出格?三是在网上实习,真实吗?回不回到现实中来?一旦回到现实中来,又将怎样对待现实的婚姻?

再次,学校是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在这里需要真诚的态度,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虚拟的“网婚”由于它的令人怀疑的“合理性”,由于它预设的虚假性,由于它的游戏人生,决定了现实的学校与这种画饼充饥式的远离现实的“网婚”之间,存在着不胜枚举的不相同之处,因此,两者之间不具有可类比的因素。

(2)有无相异性

任何事物都可能具有某种相似点。虽然相似性是类比的生命,但有了相似点却并不意味着两个事物之间就必然可以类比。类比的过程是一个整合多重信息源以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类推的逻辑根据只是“相似”,而一味注意两类事物的 “相似”时,有可能遗漏了它们之间相异的属性,而 这些相异性也许就是它们之间不能进行类比的根据,如不管不顾这些相异的属性,则可能使一些类比 非常勉强,或者是情绪化的“强比”。这样的类比有时也会让人困惑。

如 :前述 “试婚”类比:这个“类比”显然是认为,我们买鞋之前,一定要试穿一下,这样自然会增加买到满意鞋子的可能性。同样,将此“映射”到“试婚”上,“试婚”的行为显然也可以增加找到满意配偶的可能性。在容许“检验”上,它们似乎具有相似性,从而可以类比。

但是,在找到这个相似性之后,我们还要问一句,在“试鞋”与“试婚”之间,是否还有更多的相异性?比如,美满的婚姻是需要通过通过缓慢的磨合,才能达致和谐可人的;而如果鞋子一开始就不合适,很难设想日后会变得合适。再有,影响婚姻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鞋子是否合适,却只是影响对其满意程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因素之一。由于“试婚”的类比忽视了这些不同方面的相关性,因此其类比的说服力是令人怀疑的。这也说明,当你确定某个类比论证能否为结论提供支持时,一定要注意,其中应给予比较的两个事物一定要具有足够的相似点,而不能具有不相关的方面。

(3)有无相关性

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联系是复杂的,有时看似相似的因果关系却是毫不相关的。

(4)有无弱化

虽然类比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说明、论证的方法,但是,在运用类比的过程中,如果一味注意所类比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而有意无意地遗漏了所类比事物之间的反例,或是已知属性与类推属性之间缺乏较强的相关性时,类比就会出现弱化。弱化类比叫做“相似谬误”。“相似谬误”是由于类比链条长而出现了弱化类比,

(5)有无其他非逻辑因素的制约

类比是否可信、贴切,不仅有着逻辑上的要求,有时一些非逻辑因素的影响也决定着一个类比是否可信与贴切。

其一,伦理因素的影响。如匡章与惠施的类推论辩。

其二,心理因素的影响。“相似谬误”都涉及到心理因素对类比的影响。

其三,文化的影响。

例如:西方文化的“ 13 ”;中国文化的“十二生肖”。

其四,语境的影响。

  类比推理习题:

在美国与西班牙作战期间,美国海军曾经广为散发海报,招募兵员。当时最有名的一个广告是这样说的:美国海军的死亡率比纽约市民的死亡率还要低。海军官员曾就这个广告具体解释说:“据统计,现在纽约市民的死亡率是千分之十六,而尽管是战时,美国海军士兵的死亡率也不过是千分之九。”

问:这个推论贴切、可信吗?

解析 :

这个类比所隐含的结论是:参加海军的危险性要小于后方的城市生活。这一结论是基于以往的海军和普通市民在战时的死亡率。但是,这个比较显然有意遗漏了这两者之间的相异之处,即:服役的海军士兵正处于生存能力的最佳状态,造成他们死亡的惟一原因是直接死于战争;而处于后方的纽约市民中既有生存能力较强的青壮年,也有生存能力较弱的婴儿和老人。因此,广告中的这种类比是不恰当的,并且也是没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