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造句:“需求拉动增长”理论的破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3:51

中国人一直很郁闷。

我们羡慕欧、美、日本的高速增长羡慕了至少100年,一直以中国没有高速增长而自卑,尤其是怀疑中国的文化束缚了中国人的手脚。

如今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30年,而“先进国家”的增长显然乏力,但中国人依然自卑。这种自卑是倒过来的,因为相信中国的文化一定是不先进的,所以中国不可能比先进国家有优势,所以当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先进国家,则增长质量一定是不高的。

也就是说,既然做了中国人,那么即便是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停滞十多年的日本,高于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美,那也是一种罪过。这种罪过用经济学“理论”来说,就是人家的低增长是高质量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需求拉动的;而中国的高增长是低质量的,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推动的。

真是如此吗?

当前席卷欧美主要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并不是通常意义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来自欧美国家用借债的方式提高国民福利的政治选择,这种选择足以使得政客在没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提高选民的福利,使得国民可以在低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逐步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提高国民福利的生活方式,其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速度显然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便这种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拉动效应,但这种对经济的拉动显然依然慢于消费的增长,这一循环无法自我维系,必需依靠不断地借债来予以补充。这种恶性的循环日积月累,国债负担越来越重,直至产生不同形式的主权债务危机。一旦出现“国家违约”,购买了国债资产的私人机构马上会陷入困境;由于担心国家违约,私人机构购买新国债的欲望降低,国家的偿债能力首先又会加速国家违约的发生,这是又一轮恶性循环。

谁都知道,解开这个死结的唯一途径是减少财政“支出”, 但真要减少支出,就必需削减国民福利。因为这些国家的国民福利超出了其经济体系可以承受的能力,必需将福利降低到市场可以承受的范围,危机的根源才有可能消除。这就是欧盟援助希腊所开出的“先决条件”。很显然这种走出危机的方式必然遭遇国民的强力反弹,这就是我们见到的欧洲国家罢工和示威以及美国的“政治争斗”。美国的“政治争斗”甚至有可能动摇美国的国本,因为奥巴马已经说过了,共和党这一次就利用了美国的政治结构来“获取政党私利”。

纯粹的经济危机不过是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常规经济危机本身就是一次市场力量重组的机会,市场通过这种重组本身可以恢复活力,重回繁荣。市场经济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周期性的调整和繁荣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的。但主权债务危机对市场的破坏无法通过重组市场来消除。靠借债提高国民福利,最终要靠降低国民福利来还债,这是普遍靠借债提高国民福利的欧美国家和日本多年采用这种政策的时候始料不及的,但这却是希腊所遭遇的真实困境,也是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所面临的困局,同时也是为什么最近美国人由格林斯潘来提出降低社会福利以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案来试探美国选民的反应。

这种危机的源头确实是来自选举政治,每当政客无法兑现提振经济的诺言,他们就有足够的个人动机用举债的方法来提高选民的福利以吸引选票。当政客采取这种“经济政策”的时候,他们当然需要经济学的支持,于是所谓“消费拉动”的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经典的经济学增长模型是储蓄-投资推动的,但由于会出现“生产过剩”,而此时增加消费显然有助于解决过剩问题,于是人们就很容易接受这种理论:消费对经济增长也有拉动作用。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政府投资有助于推动经济,尤其是政府投资可以增加就业。反凯恩斯经济学的政府经济顾问也要“有所作为”,就必需和凯恩斯反其道而行之,建议政府“消费拉动”,这也许是和政客不谋而合,也许根本就是抬轿子。政府拿什么“消费拉动”?只有一途:借债提高国民福利。

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国民提前消费了他们的福利,所谓高质量的生活,不过建立在沙滩之上,或者建立在子孙后代的福利损失的基础之上。这种虚假的“高质量生活”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作为欧美国家“制度先进”的证据,这一点非常重要,这足以确保继续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正是由于这种主导地位所带来的额外受益,使得这种经济模式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

然而,这种靠借债来提高国民福利的方法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否则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靠借债来“提高生活质量”了。实际上这一代欧美国家的国民已经开始为以前的超前消费买单,这就是欧美国家所面临的福利缩水和因为福利缩水而发生罢工甚至骚乱。

到底需求有没有拉动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增长有多少是由需求拉动的?现有的“计算”和胡编没有任何差别,张三说多,李四说少。尽管靠计算这玩意吃饭的经济学家不少,但谁也没法计算出美国经济增长有多少是需求拉动的,或者中国经济增长有多少是需求拉动的。有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常常听见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奥巴马都指责中国经济的“内需不足”,但没有一个人告诉公众说,中国经济的需求拉动和美国经济的需求拉动到底相差多少,以至于奥巴马和中国经济学家没事就说中国经济“需求不足”?一个“内需不足”的国家如何可以在全球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9%的增长速度?

其实这些经济学家是用中美“贸易顺差”来推断的:既然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对于进口,于是中国就“内需不足”了。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美国不允许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中美贸易主要商品都是与劳动力成本有关,除非中国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高于美国,否则中国向美国的出口永远高于进口,这个现象和中国的“内需”有多大没有任何关系。

需求拉动理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国家可以用借债的方式提高国民的福利,福利提高增加了消费,这种需求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而伴随经济增长的财政收入增加足以偿还国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果靠国家来提高消费水平还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乌托邦就太完美了。可惜的是,无论“需求拉动理论”如何试图用文字游戏或者编造“模型”将这个理论说得天衣无缝,结果是有目共睹的:欧美国家普遍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只不过是危机的严重程度略有差别而已。

结论是显然的:由政府采用“需求拉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以偿还引发这个拉动的债务。认为靠国家主导“提高需求”可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学理论已经破产。即便国民经济真的“需求不足”,靠国家举债来提高居民消费的办法也不过是饮鸩止渴。缺乏投资活力的经济无法靠需求拉动来提高经济增长,这已经被长期处于低增长率状态的欧美经济所证实。

1929年的危机,放任自由经济理论破产了;1970年代的滞胀,凯恩斯主义遭遇基本困难;这一次主权债务危机,足以证明“需求拉动理论”的破产。经济学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理论是“普适正确”的,经济学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由于中国人一直认为中国的“制度有问题”,所以把欧美经济持续低速增长也当成“先进”的特征,于是编造出高质量的低增长概念,硬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但质量低,好像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事情,哪怕是经济繁荣也是错的。欧美国家分明在投资乏力的时候才编造出需求拉动理论(在欧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经济学一直都认为增长是投资推动的),中国人也认为只要是西方的理论就一定是“先进”的,于是在投资强劲的时候也要搞什么“需求拉动”噱头,硬说在全球经济几乎停滞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内需不足”、“主要依赖出口”。经济学家走到连事实和简单逻辑都不顾了的地步,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需求拉动理论原本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市场就是供给和需求两面,说是哪一面推动了经济增长,怎么编都能编得天衣无缝。检验理论的是实践。消费提高如果不是基于经济的增长,就必需靠借债来“提高”,否则“扩大内需”就不过是一句空话。但人为提高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结果并不好,内需比例较高的欧美经济增长速度总是不如出口更多的新兴经济体,所谓需求拉动增长的预言没有在真实经济中发生。

9月15日,意大利通过法案,将“财政收支平衡”“宪法化”,以此禁止执政者在任内靠借钱来“提高居民福利”。

所谓需求拉动增长,就是在增长不能为需求提供足够基础的时候增加需求,罗马尼亚总理今天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如果没有经济增长作为基础,政客承诺提高选民福利,就是不负责任的政客。

“需求拉动增长”的理论正在被唾弃。2011年席卷欧美的主权债务危机,将在经济学史上成为所谓“需求拉动理论”的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