颦颦是什么意思:医生为何总被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57:13

医生为何总被质疑

2011年09月17日 09:22    白剑峰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眼下,质疑医生似乎已经成为公众的习惯性思维,而媒体也总是“顺应民意”,“一边倒”地炮轰医院、质疑医生。医生即便是被误解、被冤屈,也很难获得理解和同情。于是,公众在宣泄中得到满足,媒体在娱乐中赚足“眼球”,谁也不再追问事实真相。

我国古代有个“疑邻盗斧”的故事。一个人的斧头丢了,便怀疑是邻居偷的,因此觉得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很可疑。有一天,忽然找到了斧头,便觉得邻居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在医患关系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医学的复杂性远远超越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理解很多医学问题,往往需要专业知识背景,而不能仅靠直觉判断。如果盲目怀疑,难免会犯“疑邻盗斧”的错误。

应该承认,绝大多数医生是有道德底线的。少数人存在过度医疗问题,主要与医疗体制有关。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严重滞后,公立医院实行自我创收、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在医疗价格体系严重扭曲的状况下,医生因无法靠合理诊治获得收益,不得不采取多检查、多开药的方法,以获得经济补偿。于是,百姓逐渐对医生失去了信任,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情绪对立。一旦发生纠纷,医生自然就会被“千夫所指”。这就是“塔西佗陷阱”,即当一个部门或群体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事实上,医生能否走出“塔西佗陷阱”,主要取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倘不革除体制弊端,而仅靠医生的道德救赎,就很难彻底扭转被动局面。这正如在一池污泥浊水中,让大多数鱼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几乎没有可能。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是回归公益性。而回归公益性的重要标志,是医生能够根据病情采用适宜技术、适宜药物治疗疾病,而不是根据经济收益选择治疗方法。这就需要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收入补偿机制,鼓励医生靠技术获得合理收入,彻底铲除过度医疗的制度土壤。惟其如此,医生才能真正走出信任危机。(白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