飈流十三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例谈卒章显旨解读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2:57:22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例谈卒章显旨解读法

 

读完《台阶》的最后一段,读者也不禁连道一声:“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是啊,父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作者为何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全篇呢?

作者李森祥说:“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确实听到了这声沉重的“惋惜”,可是,在惋惜里我们分明还听到了清晰的悲凉、无奈与痛苦。这是一个儿子的悲叹,是作者的悲叹,更是读者和所有关心农民命运的人的悲叹。

我们不能用值不值来评价父亲造新屋造新台阶的行为,虽然这个行为居然就是他几乎一辈子的行为,然而,在这个行为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从父亲的变化去看“父亲老了”的表现,父亲的头发、目光、腰背、生活内容的变化就是父亲衰老的表现,而父亲的草鞋、烟枪、瓦罐等陪伴他生活的小物品都见证了父亲从年轻力壮到年老体衰的慢慢变化过程。

文章有许多地方都反映出父亲的变化。如:

父亲年轻时“一下子背了三趟”青石板,尽管“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但他“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是,如今,他只是“用手去托青石板”,腰却“闪了一下”。“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父亲年轻时一年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石头,半个月过年和编草鞋,忙得充实,忙得乐呵。而新屋盖好以后,“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除了“烦躁”,就是常常的“若有所失”。他当然会“若有所失”,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还要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

真正的、最核心的变化还不是父亲这些外显的形象和物品,而是那内在的精神气,那份向往和追求既是实现了,同时也是失去了,于是,人的精神整个就没了支撑。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觉得悲凉和无奈的呢?

“谁家的台阶高,谁家的地位就高。”如今,台阶已经从三级青石板的变成了九级水泥抹面的,可是地位真的高了吗?父亲的一句“这人怎么了呢?”问的是自己,更是读者。我们不好评价父亲为翻建新台阶的行为值不值,不仅仅是因为没法说对错,而是我们真的不忍心去评价,因为广大的中国农民就是这样朴素地、执着地追求着他自己的梦、他的家庭的梦,至少在他本人看来,他生命的价值就在这翻建台阶中得以实现。

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的悲叹,让我们看到了儿子的苦痛,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却又无能为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勤苦的父亲的共同命运: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的残酷现实。追求目标时,是充实、快乐、幸福的,可是,这样的目标实现后,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幸福了吗?

小说在呈现一个最平凡的农民父亲的一生故事的同时,带来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撞击:农民的命运到底怎样?谁来关心和改变他们的命运?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老了”的不仅仅是“父亲”吧,“老了”的还有我们的制度和评价标准吧?

这一声叹息余音绕梁,这一声叹息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抓住一声叹息,抓住人物细节,就抓住了一篇文章的魂灵。

 

像《台阶》这样卒章显旨的文章,在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多篇。如:

《背影》的最后一段,借来信表达父子的相互理解与关爱,这已超过了《背影》单纯是表现父爱的主题。

《桃花源记》的最后一段,借“无人问津”来说“世外桃源”的虚无缥缈,折射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作者的愿望。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末段:“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荷叶 母亲》的末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卒章显旨,这种表现手法,可以有力地帮助我们去利用这个主旨深入解读文本,在解读中运用文本中的细处来验证这个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