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杖hd攻略:访齐鲁名师赵春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39:20
访齐鲁名师赵春凤

   鲁名师赵春凤是2002年崂山区面向全国招聘特级教师时引进我市的专业人才,作为一名教研员,老师潜心教学研究,引领全区语文教师共同探索崭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并举的语文个性化教学体系”,使崂山区十所初中学校成为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崂山区成为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实验基地。三年时间,老师指导的语文教师,有两位登上了国家级讲台,并有一位教师在中央教科所举行的语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作为“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最早的志愿者,为推动一线教师的成长,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春节期间对齐鲁名师赵春凤做了专访,期望她的成长经历能够对您的成长有所帮助!

                      

 

 

  记者:您好春凤,作为一名齐鲁名师,我想每位青年教师都非常渴望知道您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

 赵春凤:我的成长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拿“做”来“教;二是寻“法”而“教”;三是不“教”之“教”!

拿“做”来“教”

20多年前,一个做着文学梦的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博兴三中任教。这是一个远离繁华与喧嚣,满眼是白花花盐碱地的宁静乡村。在那片最最贫乏的土地上,我采摘到了永不凋谢的花朵——“满天星”,插在花瓶中,装点着我的世界。

初登讲坛,满怀诗意的梦。不懂得如何来教,便把自造的诗文在班上朗读,还把写作经历如实以告。没想到,学生的创作热情全被调动起来,一时间观察写作之风日盛。为了探寻写作素材,我们寻找过“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观察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欣赏过“碧云天,黄花地”的秋色;领略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景。那段日子,我们饱尝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快乐。我对语文深深的爱,激励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热切地投入,激荡着少男少女的真情。学生们视我为知心朋友,我更愿意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观赏,一起写作。在激情荡漾的岁月里,我并没有什么奇招妙术,但却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迷上了语文。现在还记得一个总分不到180分的学生,在一个大雪纷纷的星期日,拿着自己写好的《咏雪》诗,到我家切磋修改的情景。

那时候,我喜欢朗诵诗文,还常把自己的“诵读录音”在同学面前“卖弄”,于是朗诵的浪潮也在班里涌起。很快我的录音机里,有了学生的诵读之声;我的门前,挤满了前来录音和倾听的身影。在那样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了如同播音员一样美妙的声音,那是何等的荣耀。学习一篇课文,声情并茂的诵读便成了我们的享受。后来,我所教的学生有四位做了节目主持人,在电台有了一些影响,我才领悟“诵读”也是关乎人生的“大学问”。

我们的阅读课,除了“诵读”之外,还融进了鲜活的生活。记的,那一年学习冰心的《小橘灯》,忽有一个手巧的同学制了一盏带到了教室里,在一阵赞叹之后,课文与生活的联系便一发而不可收。当我们学到张洁的《挖荠菜》时,大家还真的吃上了荠菜。据说,那届学生直到十几年之后,还保留了过节挂“小橘灯”的习惯。

在刚刚任教的几年中,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只是凭着对语文的一腔热情,用最原始的方法来教——“拿自己的做来教” ,师生之间无拘无束的用心沟通,用情激励,畅快淋漓,而教的结果也是一鸣惊人。所教的学生第一次参加统考,便能名列前茅,那位“咏雪”者,居然也考了82分。

那时候,自己并不明白这样做有何道理,只是情不自禁地融在了学生之中,忘记了自己还是“师者”。

待我读到陶行知先生的“拿做来教,乃是真教”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种最原始的做法是语文教学的“大法”,于是开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自己教学的一大特色。

寻“法”而“教

当一阵风,一阵雨的投入进去,忘记日出日落的热潮过去之后。我也调到了县城工作,新环境、新思想,于是开始揣摩如何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从此不再凭一腔热情来“带领”,而是开动脑筋研究语文教学的“艺术”。于是便有了我的“魅力教学法”。此法意在探讨语文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投入进去的方法、策略。这种研究大约进行了3年,于是把个课堂打造的如沐春风,让每个走进课堂的人都如此说,让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春光里。此时自己也有了几分得意,于是悄悄地说:我如果120次走进课堂,课堂便会有120个春天。

一阵清风过后,我便开始磨砺“深沉”。于是探究语文教学中更深层的东西——如何让孩子拥有一根“点金棒”,人人能“点石成金”。于是便有了“思路教学法”的出炉。这思路教学法,也不是什么妙招,只是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点”上去研究文章怎样写最好。比如,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手头有什么样的素材,如何使用这些素材才能很好的表现我的思想,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照应……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是让学生变换了一下角色,没想到学生的研读真得深入了,原先那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一扫而空。后来那届学生升入高中,对老师的分析讲解提出了不少质疑,甚而至于替老师讲解起来,于是他们便在高中“声名大震”,我们学校也因此“美名远扬”,引来了不少参观学习者。

这种研读热潮过去之后,我忽然想到了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前后知识应当勾连的问题。便开始思考: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滚动的雪球,于是“迁移教学法”便应运而生。此项实验只做过3年,但是在滨州却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因为我用此法在全市搞过巡回“示范课”。现在想想,这种“迁移”主要是能力的迁移,知识的迁移却在其次了。

“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探索大约进行了10年,直到1995年找到了“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法”,才算真正踏上了研究之路。

 

不“教”之“教”

当读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之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孩子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任教的20多年中,我始终希望自己成为充满阳光与智慧的老师。这种老师,不靠心血与汗水出成果,而靠独特的方法、超人的感召力使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之高境。

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变“讲堂”为 “学堂”,建立起了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用“启、读、练、知、结”“五步教学法”引领学生踏上自学之旅,用“速读、精读、美读”“三遍读书法”使阅读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

为了实现“不教”,我在“教”上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面对初一新生,我的第一节语文课变成了“煽情课”,用满腔的情,优美的文字让学生迷上语文。其后的一周便是语文“奠基课”,传授学习语文的“大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语文学什么,怎样学。包括如何规划,如何梳理,如何反思,如何积累和交流……精细到第一本日记的寄语、目录、版块设计。其后的两月就是老师的示范引领——“拿自己的做来教”。当学生对一些方法有所领悟,便让他们用“点评式阅读”“概览式阅读”独立阅读一本书。这样的“自学辅导式”学习进入驾轻就熟的阶段后,我的“教”才真的变成了“不教”。这时的课堂不仅拥有了活力,而且拥有了高效率。到初二下学期,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学完教材。

当学生具有了独立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之后,我又开起了以“绿色阅读”为特色的实验。此时我又把阅读课搬到了阅览室,让他们独立完老师选定的15本书的阅读。为了进一步丰厚学生的阅读量,使他们饱尝阅读的真正乐趣,我还启动了课外名著阅读工程。学生每人自己购买一本名著,大家相互借阅,课外自由阅读。为了实现有效阅读,我们每月在班级举行一次大型读书报告会——名著伴我成长。到初三毕业时,80%的学生读完了56本名著。丰富的阅读内容,多样的阅读形式,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学生个性之花得以尽情绽放。

当学生的自主阅读取得显著成效之后,我又开始规划自主写作,于是《主体作文实验与研究课题》便悄然兴起。为了真正实现自主写作,我和学生一起把作文内容构建为八大模块:“走进自然、生活漫步、奇思妙想、实践舞台、感悟人生、万千世界、评头论足、自主空间”;建立了“两个积累 → 情感触发 →  构思表达 →  揣摩修改 →  实践运用”六步写作流程。为使作文课常教常新,又把作文课创设为八类课型:感悟生活课、阅读积累课、材料导写课、话题导写课、日记促写课、精品导写课、自主写作课、实践活动课。此种改革,不仅使学生的作文常写常新,而且真正实现了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自能修文不待老师改。

2002年我走上了教研岗位,便带领崂山的老师们进行“主体作文实验推广实验”和“新课程环境下的个性化教学探索”,五年时光也让那些和我一样热爱语文的同行朋友倍尝了创新的快乐!

直到现在,我还在探寻,还在思索,因为我对语文充满了深深的爱,我要让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2.在您的成长中,您认为推动自己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赵春凤:推动自己发展的因素很多,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热爱”,一路伴我前行的是满腔的热情,我觉得自己天生是做老师的材料,一登上讲台就充满了幸福感,这种感受有自鸣得意的成就感,有眼见着自己的学生成长的欣慰感,更有数先自己价值与展示自己才能与智慧的潇洒自如。总之,自己如果120次走进教室,教室里就会有120个春天。这种职业的幸福感,是驱使我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动力源泉。仿佛一切的烦恼、一切的不快,都无法与这种执着与热爱的情绪相对抗。

第二,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也是驱使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在我看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便是育人的事业,因为它可以改变人生,改变社会,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使我不敢怠慢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知道他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品,他们组成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我真的爱那些孩子们,包括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因为我知道,成就一个孩子就是为一个家庭托起一轮璀璨的太阳,成就一个孩子也就是为社会尽了一份力量。

第三,开朗的性格和不灭的童心也是使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满眼是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东西,从社会到大自然无不在启示我前行。对什么都感兴趣,干什么都能够投入进去忘记日出日落。当我投入工作的时候,真像一个忘我的陶醉在美景中的孩子。

第四,“追梦,向芳草更青处漫步”,也是我的一大特色。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始终伴随我的是前面灿烂的美景。在我的心中时常荡漾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自己尝试着这样做,那样做,设想着美好的结果,干得乐此不疲。正是那句话,我工作,我快乐着。

 

第五,让无私与奉献,感动着自己。奉献是人生最美的理想,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人生高境界。作为教师,不计得失不现实,仅计得失很苦恼,忘记得失很潇洒,因为人不单单是靠吃饭活着的。有时候也被自己的行为所感动,那时才明白了“无欲则刚”的内涵;当高尚的行为把一个平凡的自己装点得光彩照人时,才懂得教育的真谛在于震撼心灵。当自己把手伸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时,那扇关闭的心灵之门才会悠然打开。因为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只能萌芽于热情,涌动于鼓励,诞生于爱心之中。

就凭着一份感动,一份执着,一份纯真与无私,支撑着自己快乐的前行,通向专家型教师的路该怎么走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教师生命的支点应该是一份感动加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感动自己,我们就有了成功的欲望和不竭的动力。学会学习,我们的知识就会与日俱增;学会思考,就会经常发现崭新的教育现象,并透过现象看到教育的本质规律;学会合作,我们就会相互借鉴,彼此取长补短,我们就会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的完成育人大业;学会创造,我们就会用教育家的眼光来审视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就会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自己成为反思者,探索者,改革者……我们就会摆脱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成为自强不息的创造者。

记者:作为"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最早的志愿者之一,通过两年的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您认为制约农村教师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克服?

赵春凤:参加“琴岛教室成长工作室”志愿行动,使我有很多机会接触更多的农村教师,我觉得真正阻碍老师们前进的因素很多。一是职业的幸福感仿佛在他们脸上很少看到,看到的更多的是困惑与无奈。二是改变现状,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他们的自我进步的渴望程度不够,创新探索能力也明显不足。

  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帮助这些老师“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唤醒他们自我进步的渴望,使每个人的内驱力都发动起来,这样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启动他们的内部活力,我觉得首先是让他们多与外界接触,开拓他们的视野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找到成功的感觉,让他们在成功的心态下享受付出的幸福,这样他们就可能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记者:您认为青年教师如何才能发展的更快?

赵春凤:我觉得青年教师要想发展的更快必须走科研学习之路,研究之路。我记得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是承担课题研究时,每学期有明确的研究任务,自己的努力方向也异常明确,所以前进的动力也很足。当然课题研究一定也立足课堂,解决的问题也必须是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快速发展。

记者:您能否对青年教师说几句话?

赵春凤:很高兴。但是我首先要说的是我还算不上长者,就以朋友的身份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一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想让自己往哪里走你就往那个反复向不断的努力,持之以恒你就一定能够成为强者。二是快乐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太关注结果,当你投入进去忘记日出日落时,光明和美好就会悄悄来到你身边!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每个人都有沉甸甸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