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邪皇:图文:武汉完善排水系统任重道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1:40:29
 武汉两江交汇,湖泊众多,可谓“得水独厚”,但逢雨必淹让这座城市优于水却又忧于水,这其中下水道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尽管短期内很难彻底告别“逢暴雨必渍水”,但进一步加大投入,对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完善升级,构建符合城市特点、利于市民生活的“城市良心”,势在必行。

    提高设计标准推广先进理念

    针对目前“逢雨必渍”的情况,很多人质疑武汉市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偏低,与外国那些动辄可以跑汽车、或空间宏大可探险的下水道相比,武汉略显寒碜。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介绍,目前,武汉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能应对小时强度34.5毫米,日强度100毫米的降雨,在此范围内不会形成渍水。
    该局2010年5月印制的《排渍手册》显示,武汉排水工程常用设计标准是按暴雨强度的重现期确定。重现期越大、暴雨强度越大,设计标准越高、管网越粗。建国初期,武汉市的排水工程标准较低,为“一年半遇”,管网较细。目前新建的标准为“一年一遇,个别重要、低洼地区为“一年2—5遇”,这也是全国大多数城市的设计标准。
    事实上这个标准不能完全满足武汉的现实需求。武汉市水务部门曾表示,日降雨量或小时降雨量超出“一年一遇”标准的情况,在武汉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遭遇短时暴雨,城区大部分积水在半小时左右就可排干,一旦遭遇长时间强降雨,排水管网运行效率就远远不足。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副处长丁杰认为,“当然设计标准越高,应对渍水的能力越强,但要考虑武汉市的现实情况,目前的标准是符合武汉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所副总工程师陈雄志表示,武汉在规划时遵循了“都市流域”的理念,但在推广时并不容易。“像小区蓄水池等临时蓄水设施,在社区的推进并不理想,这些凹下去的设计,垃圾进去不好清扫,还需要一些配套。”

    加大投入弥补历史欠账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周婕指出,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了太多的东西,湖泊变成栋栋高楼大厦,原来的低洼地带成了闹市区,而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沉重的历史欠账,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很多城市建设“重地表,轻地下”,首先把钱投到人们看得见的地方,而对下水道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的投入往往不重视,武汉亦如此。
    水务部门一名工作人员也明确指出,最大的还是资金问题,目前市政建设用在排水设施上的投入远远不足,必须加大投入。
 暴雨中,汉口老租界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永不淹水”代表。业内人士认为,如今租界区不淹水,首先是地理占优势、基础设施好,那里靠近长江,排水距离短,更重要的是近些年加大了投入,管网不断完善,泵站不断升级。“管网建成这么多年,也不全是租界期建的,像沿江路管涵、天津路泵站都是后来建的,这么多年一直围绕这个区域在建设,设施相对完善了,才不容易被淹。”陈雄志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地域范围与人口密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是加大投入进行建设,仅仅依靠当时“外国人造”的排水设施,是不能避免渍水的。
    租界区附近的天津路泵站站长助理蔡龙成告诉记者,2000年对沿江大道进行了整治,2009年对泵站进行了升级改造,才满足了排水需求。
    武汉市水务局污水管理处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武汉市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污水网管全覆盖,需要231亿元,而实际上每年的投入只有10亿元左右。

    新型测试仪器派上用场

    武汉市水务局介绍,针对排水系统现状加大了重点管涵港渠的疏浚力度,要求对全市大中型排水管涵港渠,尤其是主要交通干道、重点渍水地段,开展全面疏捞整改。
    8月12日,江岸区的水务人员在发展大道附近测试最新仪器——管道快速潜望镜。工作人员先用伸缩杆,将装有照明和摄影设备的探头放入下水道内,只需通过可视眼罩就能看到管道内的情景,还能进行录像。现场检测人员介绍,很多老管道狭窄、毒气多,专业疏浚人员都要带上防毒面具,穿上专门的工作服,用鼓风机稀释后才可下去。而这种仪器可探测80米长,能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疏捞计划。
    江岸区水务局排水管理站副站长高和平说,2003年以后,地下管网经常堵塞,疏捞难度大。“理想状态是一个人管一公里,现在是一人管十几公里,巡查一遍管线都很费时,不能及时发现堵塞,在暴雨来临时就容易渍水。”“造成堵塞的东西五花八门,有夜市烧烤的签子、塑料袋,也有煤气残液、机械厂的废机油,还有装修的废干油漆、工地上施工的泥沙,淤积一久就导致下水道“肠梗阻”,还产生毒气。”高和平说:“下水道是整个城市的血管,任何一段出了问题都会产生渍水,每个市民都应自觉维护下水道的通畅。”

    修好每一条下水道

    武汉市水务局目前已成立4个全市防汛排渍应急现场指挥部,分别负责武昌、汉口、汉阳3个片区和远城区的防汛排渍应急工作。8月23日,武汉又逢达大雨标准(24小时降雨30毫米)降雨,几大老渍水点经改造后,顺利通过“初考”。
    武汉正在实施一批30余亿元的在建排水项目,建成后将较大的提升三镇的排渍能力。针对暴雨期间排水设施暴露出的问题,武汉市水务局已经形成了《武汉市城市排渍分析与应对措施》专题报告。同时还联合建委、财政、设计院等部门制定的《2011年武汉市城市排渍应急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通过这些整改,武汉可以告别渍水吗?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副处长丁杰认为,永不渍水只是理论上的说法,现实中很难做到。渍水产生的原因很多,很可能老的渍水点解决了,新的渍水点又产生了。但可以加快建设、加强管网通畅、提高泵站抽排能力,减少渍水。
    丁杰说,排水设施建设成本高,武汉中心城区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管网建设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每年的资金投入亦有限,这都使地下排水管网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特别大的改观。
多名城市规划专家共同指出,武汉要想真正呵护和建设好“城市良心”,实现未雨绸缪,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