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图片:从纪念“九·一八”80周年 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19:36
从纪念“九·一八”80周年 想到的   “九·一八”,使中国人永远伤痛的日子,人人都会“刻骨铭心,永志不忘”。中国人不能忘,世界人民也不应该忘。  据悉,扶桑人本源于中国。只因他们正气不扬,邪说泛滥,以暴力为“勇敢”,“要作狮子不作羊”唱遍校园。鼓励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成为风尚。且淫风极盛。有人总结他们在北京法海寺的行为,说“鹿为淫之首”应改为“日本鬼子为淫之首”。①  其实,日本人很聪明。如果潜心科技,发明创造,专心致力于经济,必定可以成为殷实富户。中国人“性本善”惯于以林为善,定会结为友好。  而他们不,偏偏找一些歪词邪理为借口。什么国土太小限制了发展啦。甲午战争吞并了朝鲜、台湾,领土扩大[37.2+22+3.6]=62.8万k㎡.,比 法国、西班牙都大,且地跨温热两带,物产丰富。怎么还要费尽心机地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又说:日本天灾太多,需要另找乐土。更是胡说。你们很聪明,为什么不在防灾减灾方面多下一点功夫?   日本首相 田中义一 一语道破了天机。他在《田中奏折》道出日本的长期战略:“若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如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原来你们是患了“征服癖”的心病。  它自“明治维新”以后,一步一步都是按照田中义一首相设计的战略而行事的。  日寇自行参加西方列强(不含俄罗斯),得到英国的奥援,于1905年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由此,趾高气扬,实在是不可一是。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又把“联合满蒙”,实质把满蒙同作鱼肉的对象,目标直指苏联,作为实现“田中义一战略”的第二步。  此后,1917年苏联建国之初,日寇侵入了西伯利亚进行干涉。惨败;  1937年7月底,日寇又挑起了“张鼓峰事件”挑衅苏联。惨败;  1938年5月,日寇又进攻蒙古的诺门坎企图进攻西伯利亚,惨败。  …………,  这一系列事件足以说明:日寇对于实践《田中奏折》战略目标,是矢志不移的。苏联因需要集中精力对付德国的,对于日寇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与之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权宜之计而已矣。  《日德意同盟》再一次证明了日寇“征服世界”的野心!日寇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宿敌,是我们的“肘腋之患”。它也是俄罗斯的宿敌,也是世界人民的宿敌。中、俄人民都是 心 中 有 数 的!  我国建国之初就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开宗明义的点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日本的侵略”。一时人们难于理解,“割鸡焉用牛刀?”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已经精疲力竭,其力尚且不如母鸡!牛刀何必?  非也!  日寇始终贼心不死。合约未签,新任首相 岸信介 就在本州树立了一座《满洲建国之碑》以图再次染指我东北。其力虽不如母鸡(?),可以作别人的“鹰犬”嘛!  鄙人极为佩服当初中苏的预见:不是割鸡啊!鸡后自有其主。那个超级大国的新战略不是叫做什么什么“离 岸 制 衡”吗?所谓“离岸制衡”就必须有其“鹰犬”。在东北亚,它最适宜的“鹰犬”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  离开了日本这条“鹰犬”,任何超级大国,想要征服我们,都是难以为计的。  有了后盾的“鹰犬”,就真的什么都不怕了吗?当然不是。日寇怕得要死。  它怕 原子弹吗?不怕。它们早有放弃本土,移居满洲的准备。镇守满洲的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关东军,有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内岸庞杂的、坚不可摧的地下工事。况且有《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抵御,有三千万中国人的“人肉盾牌”作掩护。原子弹,没什么可怕的;  美国陆军?少爷兵,绝对拼不过日本兵;  中国兵,武器落后,供应困难,也不在话下;  苏联,精兵强将,陆、空、伞全投入一齐来。啊∨?什么“背信弃义”?早有你们的《日德意同盟》背信弃义在先了。  日寇“唾手可得”的蒙古兵 来了;  八路军也来了!  洋洋大军势如破竹,上百万的最精锐的部队—日本关东军,顷刻土崩瓦解。妈呀,完全没指望了!  这才是日本人所最怕的!!!  看啊,日前,俄罗斯的轰炸机环绕日本境外一周半。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举行大规模的军演了。东瀛是动也不敢动了。  有人说,这是对于妄图穷兵黩武者的示威;  有人说,这是为东北亚经济的发展来 “保镖”;  无论如何,我们为俄罗斯的行为:叫好,喝彩!  中俄两国,可不能丢掉“牛刀”啊!  再说几句题外的话。偶闻对俄有几句不誉之词,窃实不以为然。俄也需要发展经济,不利于我的应该谅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自顾不暇,日寇把矛头指向“满蒙”,他们求苏联保护,也属苏联保护西伯利亚所必须,无可非议;在我东北拆走机器,那是以伞兵冒极大风险保护下来的,……苏军在东北停留3个多月,对我军进驻大大的有利。窃以为俄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切莫作袁绍多疑。------------------------------------------------------------------  【注释】① 见《满族一支》第二十五章 P.234 赵连文著 作家出版社                                              [山沟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