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盘管需要复检:印章名家之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58:35

印章名家之解说

一、明代官印,印面“护封”
       书籍是由封面、护封、腰封、护页、扉页、前勒口、后勒口构成 ,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称简精装。明代印制精装书籍最多的机构是建阳书坊。明代景泰《建阳县志》称"天下书籍备于建阳之书坊"。建阳书坊有麻沙、崇化两处,称为"两坊",为书籍产地,自昔号称"图书之府"。
       明代制书的处理程序为:皇帝旨意由司礼监笔录后送交内阁,由内阁大学士起草制书,接由中书舍人缮写誊清后,以文书房交由尚宝司用印,转六科抄发。
       明代的六科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其职兼掌封驳。皇帝下行的制书要给六科相关的给事中细细审核,可行则抄录分类,发交对口部门执行,不妥则封还禁中,这项职责类似于唐代门下给事中之职。


二、清代荷花印,刻铭“牧甫”
       黄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安徽黟县人。牧甫由於家庭濡染,少时便对篆学发生兴趣,八九岁开始学习刻印。牧甫是国子监学生,一生中又两次作为贵官的座上客,要想仕进,不是没有机会的。但他始终自得其乐地过著鬻艺自给的洁朴生活。
         傅抱石先生曾评论牧甫的印艺说:“我个人往往以为他的印,若把书法作譬,他似是颜鲁公而绝非赵文敏;把画作譬,则密近“院体”在“马”、“夏”之间,而不是石格与梁楷。他的朱文胜过白文,他的小印胜过大印。他既能在细微处显出功力,又能在承转间芟去支蔓。任你如何的天禀,可以学徐三庚很快的得名,然不能短期蹈袭他的步履。他的可贵在此!他的可敬在此!”
         牧甫的边款也有必要谈谈。他早年曾经学过明人那样的行书双刀刻法,但平常最习见的单刀意拟六朝碑刻的楷书款刻,沉厚而又棱厉,一如其书,或大或小,无不有笔有墨,大者每见沉雄,小者时露秀雅。


三、木印,印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县执行委员会
        1931年2月,蒋介石在一次围剿(永丰县龙冈区)失败后,以“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二次围剿。这时,红1方面军仍是第1、第3两个军团,人数略有减少,约三万余人,经过第一次反“围剿”的锻炼和胜利后的养精蓄锐,斗志旺盛。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按照红1方面军总部3月23日的命令,主力部队由根据地北部边缘的永丰(沙溪镇)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转移到广昌、石城、宁都、瑞金等地,进行整顿、训练、筹款和做群众工作。
         从5月16日至31日,红1方面横扫七百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在此期间,六届三中全会后的党中央派项英到中央根据地,于1月15日正式成立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项英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委主席,朱德任军委副主席和红1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和红1方面军政治委员。


四、清代狮钮,印面:义宁州府
         宁红工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珍品之一,主产于江西省修水县。修水在元代称宁州,清代称义宁州。        
         清《义宁州志》载:“道光年间(1821-1850),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宁红已成为著名红茶,大量外销,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80%。曾获俄、美等八国商人所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贡茶之称。         


五、木印,和第三枚园木印介绍相通


六、明代青田印,刻铭:嘉靖戊子   秋日作   文彭,印面:一榻琴书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官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
         文彭篆刻秀丽典雅,风格妍媚清新。他的朱文章法疏朗,在宋、元圆朱文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篆法略呈方,显得质朴浑厚。他另一种朱文,纯用方折结构,可能是受汉印的影响。由于他刻印讲究六书,篆文不涉怪诞,又能向秦、汉玺印汲取营养,因而他的印章在当时确使印坛面目为之一新。


七、清代提梁钮,刻铭:乙未三月梅日,序伯为梅庵仁兄作
       程庭鹭(1796 -1858 )清,初名振鹭,字缊真,又字问初,号绿卿,改名庭鹭,字序伯,号蘅乡。晚又号庵,亦号梦(庵) 。早岁问业于陈文述,留吴门(今江苏苏州)甚久。工词章,兼擅丹青、篆刻
         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梅庵悲庵、无闷等。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尽管赵之谦一生所刻不到四百方印作,但他已站到了清代篆刻的颠峰。其中诸多的历史经典,影响着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直至现在这一百多年的整个篆刻史。


八、明代狮钮,印面:栎园篆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篆刻鉴别家。字元亮,号栎园,又号陶庵、减斋、瞀公、缄斋、栎下先生等,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仕清后在福建曾镇压抗清军,任户部右侍郎等职。收藏书画、铜器等古物颇富,尤爱藏印。交往皆一时篆刻名手,遍请镌刻印章达千余方。兴到亦能奏刀,古意盎然。著有《印人传》、《赖古堂印谱》、《赖古堂集》、笔记《因树屋书影》等。
        
明诗半七子,明印皆主臣。千秋称具体,众中最嶙峋。诺责于栎园,周内传印人。——历朝篆刻理论之梁千秋。周栎园《印人传》于千秋多微词,盖求其作印不得,遂诋之尔。



九、民国狮钮,印面:孙华海鉴赏书画印,简介略


十、清代狮钮,印面:陈本钦印
         陈本钦(1790~1845),官至御史,曾国藩好友。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长沙人陈本钦致仕回乡,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

         
十一、明代双面印,印面一:陈漠之印,印面二:字振远号敬堂,简介略


十二、清代狮钮,杨国庭藏,简介略


十三、清代荷花钮,转让好友,简介略


十四、清代鹿钮,印面:太史士,简介略


十五、青田套印,简介略


十六、明代方印,印面:范允临印
         范允临(1558~1641)字长倚,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福建参议工书,与董其昌齐名。善山水,尝自跋画云:“余胸中有画,腕中有鬼。少时曾留心绘事,以领青衫不可得,退而屈首受书,遂弃之。卒年八十四。作有《输廖馆集、苏州志、明史本传、汪琬撰墓碑》。


十七、现代象牙印,作者:丁墨耕
        丁墨耕先生,15岁就拜在著名篆刻大师蔡巨川门下,其篆刻治印自成风格,享誉维扬。1956年,前苏联国家主席伏罗希洛夫来华访问,他受命为伏罗希洛夫刻章一枚,印样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上。1980年,日本森本孝顺长老护送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有关部门请他刻章一枚赠送森本长老。森本得之极喜,谓此为鉴真故乡馈赠之珍贵礼品。1982年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专题介绍了丁墨耕的事迹。1983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商业人物志《不断进取的人们》刊登了“丁墨耕篆刻艺术”


十八、民国印,印面:黄徽
         徵,字颖初,又名祖勋,邑人,廪贡生,光绪间从谭嗣同游倡导新学,擅长文章,时称有"经世之才",曾任职於中央财政部统计处,湖南建设厅及株萍、京汉、陇海诸路局,著有《词林韵准》等。是志始修於光绪三十二年,三十四年初成书。记事止於三十三年,正文分三纲(门)十五目,约十五万字。为最晚的浏阳方志。首列历史,分沿革、政绩、兵事、耆旧、户口、氏族、宗教、实业;次为地理,列区域、山,水、道里;三为格物,设物产、制造、商务三目,全书录旧增新,汇辑成性。氏族目详记浏阳境内百九十六个姓氏的迁徙传录脉络,人口繁衍状况,氏族历史源流,内容宏富,考证精详,居全国四百馀种乡土志之首


十九、清代鸡血印,刻铭:荔门刻
         张式,清代书画家,字抱翁,号荔门,江苏无锡人,隐居江阴工诗古文词,书法褚遂良,能悬臂写蝇头小楷。山水澹远苍秀,具元季诸家体,而能自展机轴。经营惨淡,无迹可寻。著画潭五千余言,阐尽笔墨之妙。著有荔门集
印章的收藏,可从6个方面评估其价值高低:

一、看使用者:
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为名人使用或名家镌刻的都十分珍贵。官印是国家行政官爵等级制度的象征,存世稀少,价格昂贵,在民间很难觅到,而私印中不乏珍稀之物。

二、看年代:在材质、工艺相同的情况下,年代越早其收藏价值越高,但同时还应参考存世量的多少来决定价值的高低。

三、看品相:印章很讲究品相,要求字图清晰,边饰无损,有残缺的印章在价值上就大为逊色。此外,传世品印章的价值一般高于出土印章的价值。

四、看材质:印章所选用的材料多种多样,比较珍贵的有金、玛瑙、玉石、象牙、犀角等材料,其次是铜、铁、竹木等。

五、看印钮工艺:工艺精细的印钮自然比工艺简单的价值高。

六、看用途:印章的款式内容可分为姓名章、成语章、年号章、收藏章、斋馆章、谜语章等。一般来说,收藏章、斋馆章、谜语章多为名人名家所拥有,具有专门用途,价值高于一般名章或成语章等,在名家书法或书画作品中,都有印章出现,同样具有收藏价值。 

2010-6-18 19:19

 

萧鹤龄.jpg (160.56 KB)

2010-6-18 19:19

姚颐-双面印青田石.jpg (211.76 KB)

2010-6-18 19:19

张绂-昌化石.jpg (223.27 KB)

2010-6-18 19:19

p2.jpg (338.78 KB)

2010-6-18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