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下钟山电影:活一世的数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4:47:01
一生一世的统计数字作者:刘仰

认真思考一下“嗟来之食”的故事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是古人对某种不良慈善的批判,它其实说明了中国古人的一种态度,施惠者与受惠者,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当今天有人说,接受慈善的人要学会感恩的时候,无异于就是确认两者的不平等,无异于是在鼓励人们接受“嗟来之食”。这种态度是对受惠者人格的伤害。
偏偏在清朝末年,有人就将这两件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人名叫赛金花,一个著名的妓女。苏州状元洪钧晚年纳赛金花为妾洪状元做过部长,驻外大使之类的高级公职。洪状元死后,洪家把赛金花赶出了家门,赛金花只好干起了妓女,并且打出了“状元夫人”的招牌,结果生意特别好。如今红灯区人气指数最高的妓女都可以叫做“女王”、“皇后”。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李光耀对于随地吐痰这一行为的看法与很多人不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把随地吐痰视为不良习惯或者陋习,但是,李光耀将它视为一种“罪行”,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使得新加坡随地吐痰的现象基本绝迹。1994年,李光耀因为他禁止随地吐痰等政策实行30年之久,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这个诺贝尔奖不是瑞典颁发的,而是美国颁发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另类诺贝尔奖”),具体获奖类型是“心理学奖”。此前,国内有媒体报道说,李光耀获得的是“搞笑诺贝尔奖的和平奖”,这是媒体想当然地搞错了。李光耀为了禁止随地吐痰,甚至禁止新加坡生产、进口和销售口香糖,为了公共卫生,连随地拉屎的鸽子在新加坡也是违禁物品。

    在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城市里,人类的粪便依然是直接倒在街道上。那时候的英国,随地吐痰现象因为太普遍、太正常,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西方对于随地吐痰现象的高度敏感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转化成为产业工人。但是,当时英国的产业工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生活环境极为糟糕,导致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肺结核。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很多年里,肺结核一直是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今天的艾滋病。当时的人们面对肺结核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17世纪的英国,肺结核致死占全部死亡率的四分之一。欧洲历史上,死于肺结核的名人也比比皆是,拜伦、萧邦、勃朗特姐妹等等(懒得查资料了)。
    肺结核从17世纪开始危害英国,当时的肺结核还主要在欧洲最早的几个工业产业集中的国家。在链霉素发明之前,很多医生也试图治疗肺结核,但是始终没有有效手段。当年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晒太阳。由于西欧、北欧阳光不够充足,英国阴冷天气较多,因此,当年很多人都到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晒太阳,治疗肺结核。于是,在那些地方开始出现了主要以接待西北欧肺结核病人的疗养院,成为今天旅游业的鼻祖。拜伦到希腊去,一方面是去搞革命,另一方面也是去治疗肺结核。如今著名的瑞士小镇达沃斯,曾经召开过世界峰会,当时也是一个治疗肺结核的阳光地点,也从此渐渐成为今天的滑雪旅游胜地。
    但是,到南方地区晒太阳治疗肺结核,只能是少数有钱人的行为,对于大多数被肺结核折磨的普通人来说,到南方去晒太阳是一种太过奢侈的行为,而且还不能绝对保证治好。
    到了19世纪,肺结核开始向全世界大规模蔓延。当然,在此之前,肺结核病在人类历史上早就存在,中国古代医书也有过记载和治疗的药方(有人说林黛玉就是死于肺结核)。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般居住得比较分散,肺结核的传播速度和规模都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危害还不是那么明显。工业革命导致的人口高度集中,使得肺结核的危害被极大地放大。

    统计材料表明,19世纪末期,在伦敦和纽约,有5000万的带菌者在到处传播结核病,使全世界几乎有一半人接触到它……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此病。引自《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余凤高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113,114页。
    现代流行病学的建立与肺结核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些致力于治疗肺结核的医生逐渐发现,肺结核病菌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医学发现,使得当时的欧洲在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开始注意随地吐痰等公共卫生问题。
    1886年,法国出台了全世界第一个禁止随地吐痰的立法。随地吐痰这一几千年来人类的习惯行为终于被定格为不文明的行为。但是,由于随地吐痰是人类长期顽固的习惯,因此,类似法国制定法令的西方国家并不多。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为了防止肺结核的传播,开始发起反吐痰运动,但主要是依靠公共宣传,而不是颁布法律禁令
    从肺结核的简要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由于肺结核的肆虐,开始宣传公共卫生,逐渐在民众的观念中树立起对随地吐痰行为的厌恶和排斥心理。到了链霉素、青霉素等药物发明之后,虽然肺结核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是,反对随地吐痰已经成为一种西方人习惯。
    一个人赤条条来到世界,离开的时候,也带不走多少东西。但是,一个人的一生给地球留下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以下是人活一世的一组数据。数据以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为标准,兼顾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这组数据可以给我们一个参照,也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


    英国人平均寿命78.5岁,共24亿750万秒。
    人的一生心跳25亿次。乌龟5亿次。
    一生呼吸约10亿次。
    一生眨眼4亿次。
    一生吃掉的东西:4头牛,15头猪,21只羊,1200只鸡,13000只鸡蛋(未出生的鸡);5000多只苹果,1万多个胡萝卜;3吨面包,630公斤巧克力;2吨葡萄酒,11吨啤酒,(全球随时都有4500万醉鬼);18吨的牛奶,75000杯茶;相当于装满一个浴缸的罐头豆子;一生总共吃下约50吨食物。当然,这是指世界各地人们的平均数。考虑到很多穷人没什么吃的,富人应该吃的更多。
    一生呕吐约150次;
    一生大便3吨(消耗4000多卷卫生纸);
    一生放屁约36立方米,烧起来火很大,压缩一下可以爆炸。
    头发每个发囊长出的头发,一生超过9米;
    男人每个胡子毛囊,一生长出胡子超过9米;
    一生每个手指甲生长约3米;
    一生流泪60公斤。可以洗澡了。不一定都是哭。
    一生看病300多次,吃3万多颗药。
    一生认识的人(有两年以上的交往)约1700人,长期社交圈约300人;
    一生恋爱3次,婚姻平均维持11年;长期性伴侣10人,性生活4200次。
    一生所认识的1700人中,300人死于心脏病,290人死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180人死于中风,60人死于老年痴呆,50人死于结肠癌,30人死于乳癌,10人自杀,9人死于交通事故,1人死于火灾。三分之一的人,所认识的1700人中,有人死于凶杀。
    每天说4300个字,一生大约说1亿2千多万个字词,大多都没什么意义。
    一生读报纸1.5吨,约2500份;一生读500本书,考虑到有40%的人从来不看书,爱读书的人,一生读书超过1000本。一个人一生读的书和报纸,至少需要24棵树。你种了几棵?
    一生2900多天在看电视(按24小时算),差不多在电视机前不睡觉不说话,枯坐了8年。
    一生有50次投票机会。在选票上画50个记号,只需要米粒大的铅笔芯,这就是一个英国人对本国民主的贡献。这50次机会是否都用了?不一定,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参加投票。
    如果两岁半以前使用尿布,一生平均使用3800片,还不包括生病、老年使用尿布。每一片尿布的使用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如果全世界的儿童都如此?……女性一生使用11000个棉条或卫生巾,和尿布一样,其中的防水材料,要500年才会分解。这类物品占据了生活垃圾中相当大一部分。
    一生洗澡7000多次,消耗10万吨水。洗头12000次。现代人真爱洗自己。
    一生消耗650块香皂,200瓶洗发液,272瓶体香剂,276条牙膏,78只牙刷,400多瓶护肤品,35管发胶,37瓶香水。
    女性一生外加25瓶指甲油,21支口红,6瓶防晒剂,各种各样大小衣服上万件。
    一生使用4台洗衣机,3个冰箱,3个微波炉,5台电视机,10台碟机,15部电脑。
    一生步行25000公里,相当于红军2个长征。
    一生使用8辆轿车,开车行驶70多万公里,相当于到月亮往返一次。多少汽油?
    一辈子扔掉的包装材料8.5吨。撕一下而已。
    一个人一辈子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40吨。地球上现有65亿人。
    人的骨骼细胞10年彻底更新,其他细胞最长16年彻底更新。
    最不容易变的,也许只有某种记忆。
    一生做梦10万次,不包括白日梦。

 

    这个单子上的数据未必都准确,还可以不断增加,但是,意思已经差不多了。这里面既有无法改变的,也有可以改变的。既有真实的生活,也有背后的贫富差距。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其实就是如何看待自己,也是如何看待人类。是增加这些数据,还是减少这些数据,不光对我们自己,对人类都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