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影侠:日本关东军为何狂言1个师能打苏联红军3个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20:30

日本关东军为何狂言1个师能打苏联红军来源:凤凰网历史

字号:T|T
117人参与15条评论打印转发

解说:东宁县当时仅有3万多人的常驻人口,但日军在那里修建了8条铁路,这些日军修建的桥梁,是为了保证无论在哪一个季节发动进攻,都不会影响运输。在东宁还有大量的弹药库、兵工厂和坦克汽车修理厂,有专用火车通向弹药库,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进攻时能够实现快速补给,无论作战思想如何变化,快速及时的补给,都是军事行动取得胜利的前提。

1937年,近卫文磨出任日本首相,这位46岁的文官是曾统治日本好几个世界的藤原家族的后代,他的出山是时势所趋,因为国民对政客已没有什么信心,同时也担心军人统治继续下去。

军方大多数人也都信任近卫,因为他看上去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财阀想靠他带来稳定,一般民众因为他曾拒绝任首相而有所好感。近卫给人的感觉是能以同情的态度倾听各种不同政见者的意见,使每个人都以为近卫同意自己的主张。

实际上一生三次组阁的近卫,是发动并组织战争的祸首之一,当年人民熟悉的“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等政治口号,都是出自于他口,有评价说,他亲手造就了日本战争机器,并使其像烈马一样狂奔。

近卫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发生在中国的芦沟桥事变,史称“7.7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今天北京芦沟桥一带,寻衅与中国军队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关东军又认为可以借机对中国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近卫要做出是否向中国增派兵力,以扩大战争的决定。而高层就是否派兵存在争论,即“事变扩大派”和“事变不扩大派”。

无论与否,都代表日本对华的态度,如果派兵就表明日本准备扩大在中国的战事和规模,将会牵涉到更多兵力和物资的投入。

坂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这对当年“9.18”事变的绝配搭档,此时却是站在两个山头,石原莞尔根据他的“胜利极限点”的理论,坚决反对日本得陇望蜀,继续向华北进军,他认为,一旦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日本将陷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绝无取胜的希望,他提出一个问题,历来最危险的敌人是俄国,为什么要冒同中国打仗的风险。

军部中的大部分人,却是和坂垣征四郎一样的“事变扩大派”,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会像以前一样,一打就跑,并由此提出“对支那一击”论,认为只要给中国一个强大的打击,中国政府就会屈服,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蒋介石必然会提出和谈缔结协定。三个月即可结束在中国的战事,进而可将华北视作对付苏联的缓冲地带。

一开始在手记中写下“我方有点可疑”的近卫相信了军方保证,最终同意向中国派兵,除本土的军队外,驻守在满洲的关东军也被抽调。

石原莞尔和坂垣征四郎这两位关东军名人的命运,也因此有所不同,坂垣一路直升,官运亨通,石原从此被排挤,不被重用。

解说:日本一直在秘密研究对苏作战的详细预案,即“8号作战方案”,最初设想以东正面为主攻方向,西正面防御,最后再发动全面进攻,这一作战思想在要塞的设计修建中均有所体现,虽然日军将要塞的修筑严格保密,但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苏军不会一无所知,于是日军又想避开苏军在边境布置的大纵深防御阵地及主力部队,从西面进攻包抄作战,准备占领乌兰巴托后,进一步向恰克图推进,切断贝加尔铁路隧道,使远东地区与苏联内地失去联系,从而占领这片土地。

在边境的暂时平静中,关东军一直在试图寻找能挑起事端的机会,1938年7月底,日军同苏联远东军在中苏朝三国交界处的张鼓峰交手,日军以死亡526人的代价估测了一下苏军的军事能力。

在这前后,苏联红军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肃反”活动,各大军区司令员中仅有一个没有被逮捕,在张鼓峰战斗时指挥击败日军的远东方面军司令员布留赫尔元帅也被处决了。

就连苏联远东地区“肃反”负责人、苏军总政治部保卫局的局长都逃到了伪满洲国,“大清洗”造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指挥系统瘫痪了一半。

关东军据此得出结论,苏、蒙军队中有经验能力的军官基本上被扫荡一空,师团长多是一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这样的军队关东军一个师可以对付其3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