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扑克牌怎样瞄准:中西医考题------针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02:51
教材串讲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考点纵览】
一、经络系统
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1.十二经脉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具体表述如下: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3.十二经脉表里、络属、走向与交接: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由于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因此,十二经脉之阴经与阳经亦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这样就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历年真题纵览】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下列哪些内容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阴阳、脏腑
D.脏腑、手足、五行
E.以上均非
[答疑编号50108701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2.手、足三阳经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
A.阳明在前,太阳在侧,少阳在后
B.太阳在前,少阳在侧,阳明在后
C.少阳在前,阳明在侧,太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
[答疑编号50108701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3.足三阴经从开始部位至内踝上8寸段的分布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答疑编号5010870101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4.分布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少阳胆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1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5.手阳明经、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目内眦旁
B.目外眦旁
C.鼻翼旁
D.口角旁
E.颧骨旁
[答疑编号5010870101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6.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
A.胸部
B.腹部
C.胸腹部
D.四肢内侧
E.指(趾)内侧端
[答疑编号50108701010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7.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在
A.目外眦
B.目内眦
C.目中
D.目内眦下
E.目外眦上
[答疑编号501087010107: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8.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
A.胸部
B.腹部
C.胸腹部
D.四肢内侧
E.指(趾)内侧端
[答疑编号501087010108: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名称: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跻脉、阳跻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历年真题纵览】
1.“十二经之海”是指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阴维脉
[答疑编号501087010109: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因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2.“阳脉之海”指的是
A.阳跻脉
B.阳维脉
C. 带脉
D.督脉
E.冲脉
[答疑编号501087010110: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因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3.被称作“血海”的经脉是
A.足阳明经
B.任脉
C.督脉
D.冲脉
E.足太阴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11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4.被称作“五脏六腑之海”的经脉是
A.足阳明经
B.任脉
C.督脉
D.冲脉
E.足太阴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11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四、十五络脉
1.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各自别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l5条,成为十五络脉。
2.十五络脉循行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历年真题纵览】
外邪由皮毛传入脏腑的途径,依次是
A.络脉一孙脉一经脉
B.孙脉一经脉一络脉
C.经脉一孙脉一络脉
D.络脉一经脉一孙脉
E.孙脉一络脉一经脉
[答疑编号50108701011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指导辨证归经。
2.指导针灸治疗。
【历年真题纵览】
太阳经头痛一般表现在
A.顶部
B.颞部
C.顶颞部
D.前额部
E.后枕部
[答疑编号50108701011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 腧穴的治疗作用
l.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2.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历年真题纵览】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A.奇经八脉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D.十二皮部
E.十五络脉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答疑编号50108701011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第五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定位法。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头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直寸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横寸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历年真题纵览】
1.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答疑编号5010870102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2.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答疑编号5010870102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3.骨度分寸规定,髀枢至膝中的距离是
A.13寸
B.14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答疑编号5010870102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4.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
A.18寸
B.19寸
C.20寸
D.21寸
E.22寸
[答疑编号5010870102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第六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膈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腔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列缺、太渊、少商。
【历年真题纵览】
1.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的分布是
A.内侧前廉
B.外侧前廉
C.内侧中行
D.外侧后廉
E.内侧后廉
[答疑编号5010870102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2.沿腹中线旁开5分,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20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3.“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207: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4.尺泽穴位于
A.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B.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C.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中
D.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肘横纹中
E.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向外0.5寸处
[答疑编号501087010208: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5.患者外感风热,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咽干,咳嗽。治疗应首选
A.列缺
B.内庭
C.太溪
D.少商
E.廉泉
[答疑编号501087010209: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少商系手太阴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疗喉症的主穴。
6.有肺脏疾患的病人常在何穴处出现压痛
A.太渊
B.鱼际
C.列缺
D.尺泽
E.中府
[答疑编号501087010210: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7.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阳溪
B.太渊
C.大陵
D.神门
E.腕骨
[答疑编号50108701021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第七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合谷、曲池、迎香。

【历年真题纵览】
1治疗滞产,应首选
A.合谷
B.太冲
C.足三里
D.血海
E.至阴
[答疑编号50108701021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治疗滞产时与三阴交相配可理气行血。
2.迎香穴位于
A.鼻孔外缘,旁开0.5寸
B.鼻翼外缘,旁开0.5寸
C.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D.鼻翼上缘中点,旁开0.5寸
E.平鼻孔,当鼻唇沟中
[答疑编号50108701021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3.患者外感风寒,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咽干,咳嗽。治疗应首选
A.合谷
B.内庭
C.太溪
D.鱼际
E.廉泉
[答疑编号50108701021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合谷穴祛邪解表。
4.根据经络理论,下列穴位中:治疗下牙痛常选用
A.商阳
B.合谷
C.少商
D.迎香
E.列缺
[答疑编号50108701021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手阳明大肠经循下牙。
第八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定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足三里、丰隆、内庭。
【历年真题纵览】
1.下列各穴中,常用于保健并具有强壮作用的是
A.关元俞
B.肾俞.
C.脾俞
D.足三里
E.气海俞
[答疑编号50108701021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足三里治疗虚劳诸证。
2.患者牙痛剧烈,伴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洪。治疗应首选
A.风池
B.外关
C.足三里
D.地仓
E.内庭
[答疑编号501087010217: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此证为阳明火邪,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治疗阳明经热病。
第九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

【历年真题纵览】
1.与公孙穴相通的奇经是
A.冲脉
B.带脉
C.阴维脉
D.阴骄脉
E.任脉
[答疑编号501087010218: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2.公孙穴位于
A.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B.第一跖骨小头前缘,赤白肉际处
C.第一跖骨趾关节部,赤白肉际处
D.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E.第一跖骨基底部后下缘,赤白肉际处
[答疑编号501087010219: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3.内关治疗心、胸、胃病时常配下列何穴
A.足三里
B.中脘
C.公孙
D.神门
E.膻中
[答疑编号501087010220: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4.下列哪项不属足太阴经的主治范围
A.妇科病
B.口舌病
C.前阴病
D.肾脏病
E.脾胃病
[答疑编号50108701022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第十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通里、神门。

【历年真题纵览】
1.患者,男,45岁。自觉心慌心烦,时息时作,健忘失眠。治疗应首选
A.三阴交
B.神门
C.足三里
D.太溪
E.合谷
[答疑编号50108701022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
2.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
A.神门
B.大陵
C.列缺
D.太渊
E.内关
[答疑编号50108701022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第十一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少泽、后溪、养老、听宫
1.少泽(井穴)
定位:手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侧,横纹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3.养老(郄穴)
定位: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视物不明,肩、背、肘、腕酸痛。
4.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痛,齿痛。
【历年真题纵览】
1.至目外眦,转入耳中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阳小肠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3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2.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的腧穴是
A.下关
B.听宫
C.听会
D.耳门
E.颧髎
[答疑编号5010870103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第十二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颈、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二、常用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1.肺俞(肺之背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等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证。
2.心俞(心之背俞穴)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3.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4.肝俞(俞穴)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疾患;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5.脾俞(脾之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疾患;背痛。
6.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中。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眼睑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部病证;呃逆。
7.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痔疾。
8.肾俞(肾之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9.天柱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10.次髎
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痛经等妇科病证;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1.委中(合穴,膀胱经下合穴)
定位:腘窝横纹中点处。
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症;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下肢丹毒。
12.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与昆仑之间中点。
主治:腰痛,腿痛转筋,下肢痿痹,痔疾,便秘。
13.昆仑(经穴)
定位:足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外踝高点取穴。
主治:后头痛,项痛,目眩,鼽衄,肩背腰尻痛,足跟肿痛,难产,胞衣不下,癫痫。
14.申脉(八脉之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定位:外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腰腿酸痛。
15.至阴(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历年真题纵览】
1.治疗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合谷
B.至阴
C.三阴交
D.太冲
E.足三里
[答疑编号5010870103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至阴是足太阳经井穴,与足少阴经相连,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纠正胎位的功能。
2.采用背俞穴治疗皮肤痒疹,应首选
A.肝俞
B.肺俞
C.脾俞
D.三焦俞
E.心俞
[答疑编号5010870103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3.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的穴位是
A.商丘
B.解溪
C.大钟
D.昆仑
E.太溪
[答疑编号5010870103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4.可以治疗血证的通用穴位是
A.委中
B.心俞
C.脾俞
D.膈俞
E.肝俞
[答疑编号50108701030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第十三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脏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要点:
涌泉、太溪、照海、
1.涌泉(井穴)
定位:于足底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疾患;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照海
定位: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小便频数、癃闭。
3.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内踝尖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咳血,气喘,失眠,咽喉痛,齿痛,耳聋。
【历年真题纵览】
1.沿腹中线旁开5分,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307: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2.下列腧穴中,归经错误的是
A.合谷一大肠经
B.太溪一肝经
C.列缺一肺经
D.阳陵泉一胆经
E.阴陵泉~脾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308: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太溪归肾经。
3.属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是
A.血海
B.少海
C.小海
D.照海
E.气海
[答疑编号501087010309: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第十四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的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曲泽、内关、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曲泽(合穴)
定位:仰掌,肘部微屈,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2.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定位:仰掌,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眩晕症;肘臂挛痛。
【历年真题纵览】
属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是
A.尺泽
B.曲泽
C.曲池
D.少海
E.支沟
[答疑编号501087010310: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第十五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腈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颁。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冲渚、外关、支沟、肩髎、
1.中渚(输穴)
定位:握拳,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肘臂、手指屈伸不利而痛。
2.支沟(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3.外关(络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痛,手指疼痛,瘰疬,上肢痿痹不遂。
4.肩髎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肩髃穴后1寸许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不举,肩痛,上肢痿痹。
【历年真题纵览】
从耳后,入耳中……至目外眦之下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阳小肠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31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第十六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阳白、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
1.阳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等目疾。
2.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风府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3.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4.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小儿惊风。
5.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6.足临泣(输穴)
定位:第4、5跖骨结合部后方,足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等痛证;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历年真题纵览】
1.悬钟穴位于
A.外踝后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
B.外踝前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
C.外踝下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
D.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E.外踝上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
[答疑编号50108701031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第十七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行间、太冲、期门
1.行间(荥穴)
定位:足背,第1、2趾间缝纹头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2.太冲(输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眼歪斜、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3.期门(募穴)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中间,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腹胀,奔豚气、乳痈。
【历年真题纵览】
下列哪项不是足厥阴肝经的循行
A.起于大趾丛毛之际
B.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C.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D.循股阴,入中毛,环阴器
E.上腘内廉,下股内后廉
[答疑编号5010870104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十八单元 督脉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颈等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二、常用腧穴
督脉的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要点:
大椎、哑门、百会、水沟
1.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2.百会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主治:痴呆、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不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4.哑门
定位:正坐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棘下。
主治:舌强不语,暴喑,颈项强急,癫痫,脑性瘫痪,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
5.水沟
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鼻塞,鼽衄,面肿;口眼歪斜,齿痛,牙关紧闭;闪挫腰痛。
【历年真题纵览】
百会穴在头正中线上,其具体位置在
A.入前发际7寸
B.入前发际5寸
C.入后发际6寸
D.头顶旋毛中
E.两耳连线上
[答疑编号5010870104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第十九单元 任脉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二、常用腧穴
任脉的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要点:
中极、关元、 神阙、中脘、膻中、廉泉
1.中极(膀胱之募穴)
定位:脐下4寸,腹部正中线上。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2.关元(小肠之募穴)
定位: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证;少腹疼痛、疝气;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3.神阙
定位:脐部中间。
主治: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水肿、小便不利。
4.中脘(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肠鸣,泄泻;黄疸;癫狂。
5.膻中(八会穴之气会、心包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乳少、乳痈、乳癖等乳部疾患。
6.廉泉
定位: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暴喑,口舌生疮,喉痹,中风失语,舌炎,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
第二十单元 奇穴
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四神聪、印堂、太阳、夹脊、十宣、四缝、膝眼、胆囊
1.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鼽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2.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3.夹脊
定位: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共17穴,双侧34穴。
主治: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4.十宣
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角0.1寸。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
5.四缝
定位:在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间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6.胆囊
定位:阳陵泉穴下1~2寸,按压敏感处。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7.膝眼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8.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历年真题纵览】
1.四缝穴的位置在
A.手l~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B.手l~4指掌侧,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C.手2~5指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D.手l~4指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E.手2~5指掌侧,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答疑编号5010870104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2.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应首选
A.足三里
B.四缝
C.合谷
D.曲池
E.大椎
[答疑编号5010870104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
3.治疗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应首选
A.四缝
B.十宣
C.八邪
D.合谷
E.曲池
[答疑编号5010870104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十宣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第二十一单元 毫针刺法
一、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二、针刺角度
1.直刺。
2.斜刺。
3.平刺。
三、行针与得气
1.行针手法: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2.得气的概念与临床意义: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四、针刺补泻
1.捻转补泻。
2.提插补泻。
3.平补平泻。
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
(一)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二)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三)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捻转、提插后即可出针。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
晕针
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弱;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髂、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穴,即可恢复。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应及时采用西医急救措施。
预防 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选穴宜少,手法宣轻;体位要舒适,尽量采用卧位;对饥饿、疲劳者,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行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历年真题纵览】
1.同时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答疑编号50108701040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2.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答疑编号5010870105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3.捻转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
A.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快
B.捻转角度小,用力重,频率快
C.捻转角度大,用力轻,频率快
D.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
E.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慢
[答疑编号5010870105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4.提插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
A.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快
B.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慢
C.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
D.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
E.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
[答疑编号5010870105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灸法
1.灸法分类:常用灸法包括:艾灸和其他灸法。其中艾灸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灸法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3.艾柱灸、艾条灸以及温针灸具体操作及适应病症。
(1)艾炷灸
①直接灸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换膏药l次,以避免继发感染。期间应叮嘱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透发。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
②间接灸
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本法应用很广,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本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盐灸 用纯净干燥的精制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予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为止。本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2)艾条灸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旌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三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证,雀啄灸、回旋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缄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针灸并用的方法,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从而发挥针和灸的作用。
【历年真题纵览】
1.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
E.小儿脐风
[答疑编号5010870105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隔姜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雀啄灸属于
A.天灸
B.艾炷灸
C.温针灸
D.温灸器灸
E.艾条灸
[答疑编号5010870105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3.太乙针灸属于
A.艾条灸
B.艾炷灸
C.温针灸
D.温灸器灸
E.药物灸
[答疑编号50108701050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B1型题】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饼灸
E.回旋灸
4.疮疡久溃不敛宜用。
[答疑编号501087010507: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5.疮疡初起宜
[答疑编号501087010508: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第二十三单元 针灸治疗
1.针灸配穴处方
2.特定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阴经五输穴表
六阴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金) 少 商 鱼 际 太 渊 经 渠 尺 泽
手少阴心经(火) 少 冲 少 府 神 门 灵 道 少 海
手厥阴心包经(相火) 中 冲 劳 宫 大 陵 间 使 曲 泽
足太阴脾经(土) 隐 白 大 都 太 白 商 丘 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木) 大 敦 行 间 太 冲 中 封 曲 泉
足少阴肾经(水) 涌 泉 然 谷 太 溪 复 溜 阴 谷
阳经五输穴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金) 商 阳 二 间 三 间 阳 溪 曲 池
手太阳小肠经(火) 少 泽 前 谷 后 溪 阳 谷 小 海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关 冲 液 门 中 渚 支 沟 天 井
足阳明胃经(土) 厉 兑 内 庭 陷 谷 解 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木) 足窍阴 侠 溪 足临泣 阳 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水) 至 阴 通 谷 束 骨 昆 仑 委 中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表
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君火 相火
脏腑 肺 大肠 肾 膀胱 肝 胆 心 小肠 心包 三焦 脾 胃
母穴 太渊 大肠 复溜 至阴 曲泉 侠溪 少冲 后溪 中冲 中渚 大都 解溪
子穴 尺泽 二间 涌泉 束骨 行间 阳辅 神门 小海 大陵 天井 商丘 厉兑
十二原穴表
经脉(阴经) 原穴 经脉(阳经)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神门 腕骨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阳池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冲阳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太溪 京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太冲 丘墟 足少阳胆经
十五络穴表
手太阴肺经 列 缺 手少阴心经 通 里 手厥阴心包经 内 关
手阳明大肠经 偏 历 手太阳小肠经 支 正 手少阳三焦经 外 关
足太阴脾经 公 孙 足少阴肾经 大 钟 足厥阴肝经 蠡 沟
足阳明胃经 丰 隆 足太阳膀胱经 飞 扬 足少阳胆经 光 明
任 脉 鸠 尾 督 脉 长 强 脾之大络 大 包
俞募穴表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脾 脾俞 章门 胃 胃俞 中脘
肝 肝俞 期门 胆 胆俞 日月
肾 肾俞 京门 膀胱 膀胱俞 中极
八脉交会穴表
经 属 八 穴 通 八 脉 会 合 部 位
足太阴脾经 公 孙 冲 脉 胃、心、胸
手厥阴心包经 内 关 阴 维
足少阳胆经 足临泣 带 脉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手少阳三焦经 外 关 阳 维
手太阳小肠经 后 溪 督 脉 目内毗、项、耳、肩胛
足太阳膀胱经 申 脉 阳 跷
手太阴肺经 列 缺 任 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肾经 照 海 阴 跷
八会穴表
八会穴 所属经脉 八会穴
脏会 章门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阳陵泉 筋会
腑会 中脘 任脉 手太阴肺经 太渊 脉会
气会 膻中 任脉 足太阳膀胱经 大杼 骨会
血会 膈俞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绝骨 髓会
郄穴表
经 脉 郄 穴 经 脉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温溜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阴郄 养老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会宗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地机 梁丘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水泉 金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中都 外丘 足少阳胆经
阴维脉 筑宾 交信 阴跷经
阳维脉 阳交 跗阳 阳跷脉
下合穴表
六腑 下合穴
胃 足三里
大肠 上巨虚
小肠 下巨虚
胆 阳陵泉
膀胱 委中
三焦 委阳
第二十四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高频考点一】
头痛的治法、处方、操作
【辨证】
1.外感头痛
主症 头痛连及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苔黄,脉浮数,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
主症 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发时止,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兼见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头痛;头痛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为肾虚头痛;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为血虚头痛;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暗,脉细涩,为瘀血头痛。
【基本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风门
风热:大椎 曲池
风湿:阴陵泉
阳明经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2.内伤头痛
(1)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阳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2)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虚: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肾俞 太溪 悬钟
【高频考点二】
漏肩风的治法、处方、操作
【辨证】
主症 肩部酸重、疼痛,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肩前部疼痛明显,为手阳明经证;肩后部疼痛明显,为手太阳经证;肩外侧疼痛明显,为手少阳经证。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遇风寒痛增,得温痛减,畏风恶寒,为外邪内侵;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夜间尤甚,为气滞血瘀;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头晕目眩、四肢乏力,为气血虚弱。
【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配穴
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内侵:合谷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高频考点三】
腰痛的治法、处方、操作
【辨证】
主症 腰部疼痛。
疼痛在腰脊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证。
兼见腰部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者,为寒湿腰痛;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腰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者,为瘀血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者,为肾虚腰痛。
【基本治疗】
治法:活血通经。选经:阿是穴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
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典型例题】
患者,男,50岁。腰部疼痛10余年,有劳伤史,久坐加重,病处固定不移。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
A.膏肓
B.膈俞
C.志室
D.腰阳关
E.环跳
[答疑编号501087010509: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证瘀血腰痛,取血会膈俞以消络中瘀滞,志室为肾虚腰痛配穴,腰阳关为寒湿腰痛配穴。
【高频考点四】
痹证的治法、处方、操作
【辨证】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无红肿热胀,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基本治疗】治法:通痹止痛。选经: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典型例题】
患者,男,45岁。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除选用阿是穴、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
A.肾俞、关元
B.阴陵泉、足三里
C.大椎、曲池
D.膈俞、关元
E.膈俞、血海
[答疑编号501087010510: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痛痹久延,致阳气衰惫,取关元、肾俞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B为着痹配穴,C为热痹配穴,E为行痹配穴。
第二十六单元 内科病证
【高频考点一】
中风的治法、处方、操作基本治疗
【辨证】
1.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基本治法】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 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 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 内庭 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 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 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 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 手三里 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 阳陵泉 阴陵泉 风市
头晕:风池 完骨 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 归来 丰隆 支沟
复视:风池 天柱 睛明 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 曲骨 关元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合谷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典型例题】
患者,男,68岁。家属代诉: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督脉经穴,灸法
B.任脉经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阳明经穴,灸法
E.足厥阴经穴,针刺用泻法
[答疑编号50108701051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中风脱证宜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灸法。
【高频考点二】
眩晕的治法、处方、操作
【辨证】
主症 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损;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脉细,为气血两虚。
【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定眩。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典型例题】
患者,女,43岁。眩晕2个月,加重1周,昏眩欲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时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脉细。治疗应首选
A.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B.丰隆、中脘、内关、解溪、头维
C.百会、上星、风池、丰隆、合谷
D.脾俞、足三里、风池、气海、百会
E.百会、太阳、印堂、合谷
[答疑编号50108701051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心脾两虚眩晕治应培补气血。
【高频考点三】
胃痛的治法、处方、操作
【基本治疗】治法:和胃止痛。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胃俞
饮食停滞: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气滞血瘀:膈俞
脾胃虚寒:气涨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典型例题】
患者,女,35岁。胃脘部隐痛,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伴胃脘灼热,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治疗应首选
A.内关、天枢、中脘、膈俞
B.内关、足三里、中脘、胃俞
C.内关、天枢、中脘、太冲
D.内关、足三里、中脘、下脘、梁门
E.足三里、中脘、内关、三阴交、内庭
[答疑编号50108701051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本证胃痛属阴虚,治以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中脘为胃募,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三阴交为脾经穴,共奏和胃止痛之功,内庭为胃之荥穴,泄胃中郁火。
【高频考点四】
感冒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鱼际
鼻塞者,加迎香;气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
【典型例题1】
患者,男,22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应首选
A.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经穴
B.手少阴、手太阳、手太阴经穴
C.手太阴、足太阳、手少阳经穴
D.手太阴、手少阳、足少阳经穴
E.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经穴
[答疑编号5010870106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证治以祛散风寒表邪为主。肺合皮毛,足太阳主一身之表,太阴与阳明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经穴为主。
【典型例题2】
患者,男,32岁。恶寒发热2天,伴咽喉肿痛,口渴,舌苔薄黄。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
A.风门、肺俞
B.外关、身柱
C.曲池、中府
D.阴陵泉、委中、中冲
E.曲池、尺泽、鱼际
[答疑编号5010870106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本证风热感冒治以散风热、清肺气,取肺经荥穴鱼际,配合尺泽清泄肺热,太阴、阳明相表里,取阳明经穴曲池以清热保津治口渴。
【高频考点五】
便秘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热秘:合谷 内庭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血虚秘: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秘:神阙 关元
【典型例题】
治疗便秘气秘证,除选取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
A.脾俞、胃俞
B.气海、神阙
C.关元、命门
D.合谷、曲池
E.中脘、太冲
[答疑编号5010870106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二十六单元 妇儿科病证
【高频考点一】
痛经
1.实证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 地机
气滞:太冲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胸闷:内关
2.虚证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典型例题】
患者,女,25岁。痛经2年,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瘀块,血块下后痛可缓解,舌有瘀斑,脉沉涩。治疗应以哪组经脉腧穴为主
A.任脉、足少阴经
B.任脉、足阳明经
C.督脉、足厥阴经
D.任脉、足太阴经
E.督脉、足阳明经
[答疑编号5010870106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治疗重在通调冲任,行瘀止痛,任脉穴通调冲任脉气,足太阴经穴以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
【高频考点二】
遗尿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背俞穴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肾阳虚:肾俞
【典型例题】
治疗遗尿伴夜梦多,除主穴外,应加
A.肾俞、内关
B.肾俞、肺俞
C.肺俞、足三里
D.百会、神门
E.脾俞、内关
[答疑编号5010870106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百会、神门有宁心安神之作用。
第二十七单元 外科、五官科病证
【高频考点一】
蛇串疮
选经:局部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血海 隐白 内庭
【典型例题】
患者,女,45岁。2天前感觉胁肋部皮肤灼热疼痛,皮色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状大小丘状疱疹,星带状排列,兼见口苦,心烦,易怒,脉弦数。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
A.大椎、曲池、合谷
B.行间、大敦、阳陵泉
C.血海、隐白、内庭
D.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
E.内庭、曲池、太白
[答疑编号50108701060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风火郁于少阳、厥阴,取肝经行间、大敦、胆经阳陵泉清厥阴郁火,疏散少阳风邪。
【高频考点二】
扭伤  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申脉 解溪 丘墟
膝: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肩髃 肩髎 肩贞
肘: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阳溪 阳池 阳谷
髋:环跳 秩边 承扶
【高频考点三】
耳聋、耳鸣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外关 合谷
2.虚证: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 太溪 照海
配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
【典型例题】
患者,女,64岁。耳中如蝉鸣4年,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治疗应首选
A.太阳、听会、角孙
B.丘墟、足窍阴、外关
C.太阳、听会、合谷
D.听会、侠溪、中渚
E.太溪、照海、听宫
[答疑编号501087010607: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高频考点四】
牙痛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 颊车 地仓
配穴:风火:外关 风池
胃火:内庭 二间
肾虚:太溪 行间
【典型例题】
治疗风火牙痛,除选取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
A.太溪、行间
B.太溪、外关
C.太冲、曲池
D.太冲、阳溪
E.外关、风池
[答疑编号501087010608: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外关、风池疏解表邪,有祛风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