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神途怎么挂机:蓬莱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26:41
蓬莱阁 [转贴 2007-08-11 09:20:09]    字号:大 中 小   世纪之交,在旅游兴城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蓬莱除了丹崖仙阁的古迹名胜得到充分利用外,又相继开发了田横山文化公园、戚继光故里、八仙渡海口等一批富有蓬莱历史文化特色的新景区,使观光览胜者可以充分领略人间蓬莱的方方面面,切身体验山海胜境的瑰丽,仙乡神韵的奇异,人文精神的超然,民俗风情的纯厚,从而留下永久而美好的回忆。        下面我们依次到各个景区参观游览。 蓬  莱  阁  景  区  导  游  词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将进入的是蓬莱阁名胜景区,游览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左右。在游览过程中,我将竭诚为您服务,并很愿意回答您所提出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合作,度过这美好愉快的时光。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蓬莱阁景区的基本情况。蓬莱阁景区是以丹崖山为中心、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的,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景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蓬莱阁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经过了宋、明、清三代不断的扩建和改建。整个建筑群建筑面积为189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32800平方米,分为六个建筑单体,共有100多间,整个古建筑群楼台殿阁分布得宜,寺庙园林交相辉映,古朴典雅,独有千秋,成为名扬中外的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在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神话系统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瑰丽的故事传到东方以后,与浩瀚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蓬莱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策源地。)《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被称为“人间仙境”也就名副其实。我们刚才进入的是“人间蓬莱”坊,为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为苏东坡手迹。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的书画名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楹联,昭示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即可做神仙之游。        弥陀寺:弥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这里曾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鉴于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庙占耕地过多,出家当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来越多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国家赋役来源,与国家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发动了禁佛运动。(佛教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法难,即灭佛。唐武宗的法难称“会昌法难”,时间不长,因为武宗在位一共才六年。)他勒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佛教大寺近5000座,拆除小寺40000多座,还俗佛教徒26万多人。就这样,使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弥陀寺也不能幸免,虽然没有遭到拆除之灾,也一度僧尼还俗,门庭冷落。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明末四大禅僧之一)来山东崂山传教,含辛茹苦十二年,终于实现了他儒、释、道三教合一、各宗并进、禅净双修的思想。由于当时代表了佛教革新的先进思想,在崂山以及胶东地区的佛教界影响很深,他的弟子遍布各地。这时,蓬莱阁内的弥陀寺香火复盛,渐渐扩建成今天的规模。        弥陀,是号称西方三圣之一的阿弥陀佛的简称(西方三圣指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弥陀寺,是供奉阿弥陀佛的寺庙。        这里是弥陀寺前殿,东边是密迹金刚,西边是那罗延金刚,两位金刚各手持宝杵,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        这里是祖师殿(西厢),中间主尊为慧远法师。他的右侧为刘遗民、恒伊,左边为陶渊明、慧然。        慧远,是古山西雁门楼烦人(今山西原平),俗姓贾,生于公元334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六经、《老子》、《庄子》。由于厌倦当时战乱年代,他无心仕途,便和弟弟慧持投到名僧道安门下。他从21岁开始,跟随道安师父23年。44岁时奉道安之命带着十来个弟子南行,经过庐山时,被庐山秀丽风光所迷,便决定留在庐山接收徒弟,共修佛业。        慧远在江州刺史恒伊的资助下,在庐山的西林寺东面建起东林寺,东林寺的选址和建起,构成宗教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园林,体现了中国寺庙园林的雏形,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后来慧远在东林寺创立净土宗,东林寺就成为净土宗祖庭,慧远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为纪念江州刺史恒伊功德,将他塑在慧远的身旁。公元402年,慧远邀集刘遗民、慧然等123人建斋立誓,建立了中国佛教最早的结社--白莲社。白莲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佛教净土法门的兴起。刘遗民、慧然功不可没,被塑在慧远左右。        东林寺的前面有一条小溪,名叫虎溪。慧远专心修行,足不出户,所以送客的时候从来不过虎溪桥。如果过了虎溪桥,神虎便会大声吼叫,提醒慧远。一次他送陶渊明和刘遗民,边谈边走,不知不觉便过了虎溪,神虎便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一则文苑佳话,被称为“虎溪三笑”,流传到现在。        这里是关公殿(东厢),中间主尊为关公。关公,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官拜前将军、汉寿亭侯爵位。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关羽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震,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并为之修建关帝庙,独立道观。        关公怎么会到了佛寺里,成为佛界神明?相传南朝高僧智者大师(智  )在当阳玉泉寺居住时,当地乡民反映:关公遇害,心怀愤恨,常于凄风苦雨之时显灵大呼“还我头来!”。智者大师敬仰关公为一代名将,仁义至极,因此设坛超度关公,并对关公灵位说法,关公闻法后,愿作佛弟子。智者大师念关公已入佛门,就将其塑在佛寺伽蓝殿中。自此,关公成为释、道、儒三教都敬奉的神明。旁边供奉的是关公手下的几员大将,分别是关平、王甫、周仓和赵累。        (关公进入佛寺的原因还有一说:南朝陈与隋朝时的高僧智  是中国天台宗四祖。南朝陈后主赠名智  为“海慧菩萨”。陈亡后,隋朝炀帝为智    受“菩萨戒”,并尊他为“智者大师”。关公本是道教的神,而关公被佛教神化是源于《佛祖统记》卷六《智者传》:天台宗智  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曾“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通姓名,乃关羽、关平父子,请于近山建寺,把关公列为伽蓝神之一。如现在杭州的灵隐寺,就在十八伽蓝神旁塑关公像供奉。玉泉山,原名覆舟山。因山有泉窟,玉泉流其中,至隋朝智  居此后,改名玉泉山。)        现在我们一起参观一下弥陀寺的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正中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协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够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又称“接引佛”,为净土宗敬奉的主要对象。传说阿弥陀佛过去是一位国王,喜欢听佛讲经说法,所以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法号“法藏”。他在佛前发下四十八愿,其中一个大愿就是: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读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去西方极乐世界。后来,他经历无数劫难,终于实现誓愿,成为阿弥陀佛,号“无量寿佛”,他所在的世界为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您看他右手下垂,左手当胸,执一莲台表示“弘扬佛法,度尽世间众生苦”。据专门叙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汉译佛经《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中,高站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协侍,构成“西方三圣”的组像。阿弥陀佛胸前有一“        ”(万)字,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象征太阳与火,在佛教中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        观世音,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观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凡是遇难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会顺着声音来救助,所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之所以称为“大势至”,据说,在他出行的时候十方土地都为之震动,所以得名。他是一位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的菩萨,但是他的名气却远不及观世音,尽管大势至菩萨在中国受到冷落,但在日本却受到广泛崇拜。日本佛教中,有观世音和大势至接引善人灵魂送归净土的说法。所以在公元1192--1333年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净土学和净土真言的传播,日本对大势至的信仰颇为流行。他手拿莲花,意为“净土”。        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和尚经修行,取得正果后,便可以成为罗汉。他们是奉佛主之命到世间拯救众生的,常住世间不涅  (不进行生死轮回)。中国佛教中经常提到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以及五百罗汉等等。(罗汉原来指的是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据说,一个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种成就就叫一个果位。这四种果位是: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有点类似现在的学位,阿罗汉果就好像今天的最高学位,修成这个果位的和尚,就算是功成名就了,永远也不会再投胎转世遭受生死轮回之苦了。得到此果的人就称为阿罗汉。)        “蓬    ”圆形墙门:这个“    ”(kǔn)字指的是宫中的小路。蓬莱既然是一处仙界,这里的“蓬   ”二字便毫无疑问指的是仙宫中的路了。里面的门额上书有“胜境”二字。        万民感德碑亭:这是万民感德碑亭。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赋一年,登州官吏以百姓感恩的名义,建起了这座碑亭。原碑早已毁坏,只剩下碑座,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为木石结构,式样为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        丹崖仙境坊: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为它有了仙人的传说和仙境的美称,便名扬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寻仙和修仙,从一开始就与海中的神山联系着。方士们很早就从事着去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觅取不死之药的活动,并且怂恿帝王也去从事这类活动,三神山传说的扩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岛的仙境。在凡界人间,被称为道教胜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道教胜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莱。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来叫“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清光绪末年被毁坏,民国初年修复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毁坏,这是1981年下半年修复的。“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丹崖山古称蓬莱岛。自从有了三神山的传说,在我们汉语的词汇中,“蓬莱”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阁是建造在仙岛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这个牌坊是蓬莱阁上标志性比较强的一个建筑物,大家可以在此摄影留念。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过影。)文山李启垣在蓬莱阁上留下一副楹联写道:“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神仙”二字是蓬莱有别于其它旅游胜地的主要特色,也是蓬莱旅游叫得响的品牌,神仙的超脱与逍遥,自然是很具有魅力的。要做神仙之游,非蓬莱莫属。        显灵门:进入仙境自然有神仙显灵,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显灵门。显灵门是天后宫的宫门。天后宫里供奉的是海神娘娘,过去渔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来这里祈祷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无事。        按照最佳游览路线,我们先往西走,到龙王宫去参观一下。        龙王宫: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四海龙王之首东海龙王敖广。古时候,渔民们驾一叶小舟行驶在风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祸安宁和神灵联系起来,于是,这笼罩着仙气的丹崖山便被渔民派上了用场。唐代,渔民们便在丹崖极顶(即如今主阁的地方)建起了龙王庙。北宋嘉  六年,登州郡守朱处约见这里山高海阔,景致很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在龙王宫原址修建起巍峨壮观的蓬莱阁供州人游览。为了不与渔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阁时朱处约还耍了一点心计,他在《蓬莱阁记》中说,五谷丰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赐,由于原庙址地势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将龙王宫迁到如今这个地方。        龙王宫的占地面积为2117平方米。这里是龙王宫的前殿,里边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        传说龙王能潜入海底,腾于天空,兴云布雨,印证了古人屈服于惊涛骇浪、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因此造出一个能够降服自然力的神物。古人希望有神龙存在,更希望神龙能体恤人间的苦衷,给世人以救援。因此,最先尊崇龙王的正是那些出没风浪里的渔民和漂洋过海的船家。蓬莱沿海民俗,农历正月十三为渔灯节,至今每年的这一天渔民们都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到海边为龙王送灯。        这里是龙王宫的正殿。请看这副楹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上联是说渔民们在丹崖山上供奉龙王,期望能得到它的保佑,海无飓风、渔民平安、风调雨顺。下联是说苏东坡曾到登州任过五日知州,以看不到海市蜃楼而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向东海龙王做了祈祷,龙王体念苏东坡的心情,终于显灵,第二天苏东坡果然见到了海市。此对联又给龙王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唐天宝十年正月(公元751年),玄宗皇帝给四海龙王加了封号,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北海广泽王、西海广润王,从此这龙王庙便又名东海“广德王祠”了。         请看中间端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他身边站立的是八位站官。东边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在海上巡逻,发现情况,就及时向龙王汇报。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后面两位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西边第一位站官是赶渔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第二位是顺风耳,与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俩。第三位是风神婆,肩背风口袋,手一松便能狂风大作。第四位是雨神,只要他用柳树枝蘸一下葫芦里的水撒向人间,便会下起绵绵细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        后面还有龙王宫的后殿。过去这里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里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人们求雨说来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屡求不应,人们便把龙王爷抬到烈日下曝晒。据说,晒到他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子孙殿:这是古时候求子求孙的地方,请看子孙殿门上的匾额“熊罴赐梦”,取之《诗经小雅·斯干》篇,篇中有这样的句子,“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意思是什么是吉梦?是熊是罴,只有熊罴才象征着男子的吉祥。熊罴是凶猛的野兽,象征着勇敢的武士。因此,“熊梦”或“熊罴入梦”为祝人生子的吉祥语。€        这里供奉的是送子娘娘。过去,人们喜欢多子多孙,所以那些嫌儿子少的和没有儿女的便到这里向送子娘娘许愿,祈求多生儿子或者生个好儿子。现在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所以这里就成为无子求子、有子求平安的地方。传说蓬莱神山上住着一位麒麟神,专供送子娘娘调遣使用,为人间送子送女。民间流传着麒麟送子的故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颜氏时岁数已经很大了,为了生个好儿子,他们常到曲阜城东南尼山祈祷。这天夫妇两个刚祈祷完毕,向山下走去,忽听天空一阵乐鼓齐鸣,从空中飞来一只玉麒麟,口衔玉帛,上写“天遣魁星下凡”。稍倾颜氏一阵腹痛不久便生下了孔子,玉麒麟又飞回了蓬莱神山。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送子娘娘身边还供奉着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他们是保佑您的孩子心明眼亮、身体健康的。        天后宫: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后宫的前院。天后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        戏楼:这一建筑是戏楼,每年正月十六是天后宫庙会,人们在这里演戏,向海神娘娘感恩,祈祷娘娘保佑平安。戏台两侧台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为:“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意思是这里的钧天广乐演奏起来,使潮涨潮落的涛声在岛屿中喧闹。(“钧天”是“钧天广乐”的省说。)下联为:“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意思是面对着天后宫的绝佳戏楼,笙竹管弦之声响彻了蓬莱、瀛洲仙境。        戏楼上有一横额,上写“观止矣”,即“叹为观止”。意思是看了这里的戏,别处的戏就不需要再看了。(“观止”二字取自《左传》。据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王季札去鲁国访问,要求欣赏一下鲁国歌舞,鲁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演出了各种音乐舞蹈给他看,当季札看完一个舞蹈以后,对陪同的人说:“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矣。”意思是说,我已经欣赏到最高境界的艺术了,虽然有别的舞蹈,我也不敢提出要看了。从此,“观止矣”一词便流传下来。)        坤爻石: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两两相对,象三台星座,三台星是星宿名,也叫三能星,属太微垣(天区名)。《晋书·天文志》云:“三台天星,两两而居,西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为此清代大学者阮元命名此石为三台石,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广、云南总督,精于书法,善于金石,墨迹传世不多,此隶书刻石极为珍贵。后来知府张  又因六石排列形式象易经中的八卦之一坤卦(“爻”是易卦的基本符号,八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所以称它为“坤爻石”。蓬莱阁是一处山体园林,“石为园之骨,水为园之脉”。丹崖山上没有天然水源,伴在一侧的大海却弥补了这一缺憾。作为“园之骨”的丹崖石,却是混然天成的。这几块“坤爻石”,是当年劈山建阁时特意留下作为点缀的。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男为乾,女为坤,所以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宫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这里是天后宫的前殿。这两位门神一是嘉应,一是嘉佑,是保护天后的神将,传说他们都是天后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        宋庆书“篪”字碑:这块石碑上的“篪”字,笔力遒劲,字形端庄。是清朝太子少保宋庆(蓬莱人)所写,刻于清光绪十五年。篪是古代用竹管做成的一种乐器。宋庆书写这一“篪”字是有一段来由的。原来,宋庆原配夫人马氏早逝,只留下一个女儿。继配滕氏婚后一度不孕,后经多方医治,终于生一子。当时宋庆已五十岁,老来得子,乐不可支,遂取名“篪”。不料此子三岁夭亡,宋庆悲伤不已,终日默念着“篪”的名字。写字的时候也是“篪”呀“篪”地写下去。结果熟能生巧,久而久之,这个“篪”字便写得十分流畅有力,成了一笔“篪”。        “福”字石刻:这是一个花体“福”字,是五代宋初道士陈抟写的。(陈抟是河南鹿邑县人,生于晚唐,屡试不第,从此无意功名,先隐武当山九宫岩,服气辟谷,二十年后移隐西岳华山云台观,宋初曾进见宋太宗赵光义,被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先天图》。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泰华山陈抟高卧》,开始使其神化,成为道教真人。)“福”字是由田、给、于三字组成,意为种好田地、给人幸福。我们当地称它为狗头福,多摹写在映壁上。        “寿”字石刻:这里一个草书“寿”字,也是五代道士陈抟写的。“寿”字是由“富”、“弗”、“林”三个字组成,意为植好林木,富足长寿。(此碑是清代一位地方官吕周玉按他从华山带来的拓片摹刻的。)        垂花门:由门上两个倒垂的贴金花蕾而得名,是古时皇族或达官显贵内眷居室才有的专用装饰,显得庄重、严谨。据说在古时未经允许,贸然闯入垂花门,必受严惩。由此可见,天后娘娘地位极高。        唐槐:这棵古老的唐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下棋,烈日当头,为了遮荫,铁拐李从他那宝葫芦里取出一粒树种,撒在地下,霎时间长出了这棵大树。因为是仙人种的仙树,所以长寿不死。此树树心虽然已空,但枝叶仍十分茂盛。清道光十六年(1836)天后宫发生火灾,毁庙观三十余间,唯独此古槐得免,可谓奇迹。        天后宫正殿:蓬莱阁的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天后是海峡两岸人民虔诚信奉的海神,北方人称她是海神娘娘。在她的家乡福建莆田一带,人们亲昵地称她为“妈祖”,因此许多地方奉祀她的宫庙叫“妈祖宫”。天后姓林,名默,福建省莆田湄州湾贤良港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日,时年28岁,终身未嫁。林默的父亲林维悫(原名林源,因重其六世祖名而更名),宋朝初期为福建莆田巡检,母亲王氏,共生了一男六女,林默最小。传说林默出生之时,红光满室,异气飘香,林默生下后,直到满月都不哭不笑,默默无声。所以她的父亲给她起名为“默”。据《福建通志》记载:林默8岁随老师读书,10余岁喜欢诵经礼佛,并受到老道士玄通的点化,能驱邪救世。传说,有一年村中发生疫病,死了很多人。默娘指出病源在村中水井里,后来人们果然在井中掏出致病的死鼠,因此民间称她是“灵女”。她还常乘席飘行海上,救助海上遇险船舶,人们又称她为“龙女”。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险的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了头部,落水身亡。但后来人们都说:“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认为她是升天为神了,是专门到海上搭救遇险的船只去了。而且当时还盛行“五行阴阳”之说,认为天属阳,地属阴,而男居阳,女居阴,人们认为海在地上也属阴,最大的海神应该是女性,因此更加尊崇林默。林默死后,历代疆吏大臣奏请皇帝褒封,他们往往故神其说,说她能祷雨防旱,拯救饥潦;又能降伏妖魔,消灾灭疫;还能协助漕运,助战破寇;并能在狂风怒涛中指引海舟,化险为夷,是位法力无边的女神。所以她死后不久,奉祀她的宫庙就应运而生,皇帝赐的封号步步升级。从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首次封为“顺济夫人”开始,至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封为“天上圣母”止,历代帝王共褒封了四十一次,御祭亦数十次。宋代多次封为夫人和妃爵,成为人间宫廷女官的神化名位。元代为了当时南粮北调漕运的需要,五次封褒为天妃,以天上的官职来绥靖四海。到了明代,出使频繁,屡下西洋,而且为抵御海上外来入侵,在沿海有庞大军队设防,随时在海上出击。为绥靖海面,保证航海安全,同样以天妃作为海上保护神屡屡加封。清廷为了统一江山,攻台湾、澎湖,镇压农民起义,对林默的褒封达到了高峰。康熙、乾隆封“天后”,道光封“天上圣母”,嘉庆封号达30个字:“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        天后身边站的是四名侍女,东西两侧有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个海龙王。东边的四个有两个海龙王、两名文官,一个文官手持圣旨,下达天帝旨意。一个手持万法归宗,如果海中的鱼鳖虾蟹兴风作浪,他都记到这上面,属于哪个海的,就交给哪个海龙王处置。西侧也有两个海龙王,两个文官,一个文官手持环海司命,为海神娘娘发布命令。另一个手持印盒,管理行文盖章。        蓬莱阁的天后宫与全国各地天后宫的陪神相比,极为特殊,由四海龙王为天后当站官。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天后宫的陪神是随各地不同的故事定出来的,但总的原则是这些陪神都是由各地不同的水神充作天后的陪神。二是北宋以前海神是龙王,但因为他面目狰狞古怪,又喜怒无常,常在海中兴风作浪,使渔家和航海家畏惧反感,人们从而失去了对他的信仰。三是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皇帝派大臣路允迪出使高丽,临行前曾降御香向东海龙王做了祈祷,但在海中遇到大风,情况十分危急,危难中恍然见到救他生命的是桅杆上端坐的一位朱衣女神而不是海龙王。回朝奏明圣上,首次封天后为“顺济夫人”,并赠匾建庙。蓬莱阁天后宫道光年间的碑记载:“宋徽宗时,建天后圣母庙,乃于阁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计建庙48间……”宋代中后期海神娘娘是以妃爵代替了龙王的神性,成为专司海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了。四是元代以后,历代朝廷晋封海神娘娘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便可以天上的官职来控制茫茫大海中的一切神怪妖气,她的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四海龙王所管辖的区域,所以四海龙王要听她的调遣,为她站班;五、在妈祖故乡莆田,有《天妃降龙》的剧本,是当地人们为歌颂天妃所演的地方戏剧,说的是天妃降伏东海龙王的故事。这就是四海龙王为什么成了天后的站官的几个原因。        后殿是天后的卧室。门上的匾额“福赐丹崖”四个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题写的,意为天后娘娘把福气赐给每一位来到丹崖山上的人。东西两间设有天后床铺。        另外,在这个寝宫的院落里,有一个极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东西厢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诗。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找找看,这是清朝乾隆时登州知府陈葆光写的一首诗的前四句:“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想那古代,承建者在那砖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窑烧制成砖,再运到这里分别砌于四处檐下,两两相对,文序不乱,其独特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胡仙堂:胡仙堂建于明代。门上的楹联为“入深山修心养性,出古洞得道成仙”。这三尊塑像,中间为胡仙,身边是他的两位药童,一位手拿灵芝,一位手拿葫芦。        相传明朝登州府内有一姓胡的人家,有3个儿子,分别是胡大、胡二、胡三。他们三人自幼无心读书,淡薄名利,到处寻求民间药方,进深山采药为老百姓治病。兄弟三人数胡三医术最高,不管什么样的疑难杂症,他都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被人尊称为“胡仙”。后来他潜修仙道,得道成仙。人们建此“胡仙堂”纪念他的功德。        东面墙上有《深山采药图》,为山东省画院高级画师王汝霖所作。        “碧海丹心”刻石:“碧海丹心”四个字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写的。“九·一八”事变后,冯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公开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抗日救国,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压制和排斥。他悲愤交加,于1934年5月,偕其老友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来到蓬莱。李烈钧也对蒋心怀不满,力主冯玉祥再度出山,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在蓬莱期间积极宣传群众,大声疾呼“抗战存,不战则亡”。还曾深入到蓬莱文会中学为师生讲演,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当地群众深受鼓舞。在游览蓬莱阁时,李烈钧书就一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请冯将军题写横批,冯玉祥略一思索,信笔写下“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后人难忘冯将军的爱国豪情,就把“碧海丹心”单独刻石存留。        冯玉祥与李烈钧还在蓬莱阁上对仗书联,冯对上联:“备倭城头畅谈抗日”。李烈钧对下联:“避风亭内策划兴邦”。这幅对联浅显易懂,而教育意义深广。此联刻在长条形木板上,原挂在正阁下层正方明柱上,今已不存。冯玉祥还为戚继光祠堂送了一联:“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表达了他继前贤挽乾坤,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赤胆忠心,在蓬莱留下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        阁下西厢:这座屋宇的墙壁上嵌有蓬莱十大景石刻,为清代人陶致炜所绘,荟萃了蓬莱名胜古迹的精华。还有西偏房内的历代碑刻,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蓬莱阁主阁: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   六年(公元1061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1987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纪念邮票一套,蓬莱阁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列为四大名楼。大家或许要问,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分别有范仲淹、崔颢、王勃的大手笔增色,蓬莱阁的镇楼传世之文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一代文宗苏东坡的《海市诗》,堪称蓬莱阁的点睛之笔,不比其他三位逊色。正门上方悬挂的“蓬莱阁”横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室内墙壁上原有历代留下的诗文、题字、绘画,今已不存,现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室。        蓬莱阁主阁高踞赭红色的丹崖山顶端,以大海蓝天为衬托,以田横峻岭为屏障,北望长山列岛,南临刀鱼水寨,别具一格,生动传神。登上高阁,确有超凡脱俗之感。阁上原有一幅楹联:“九千仞天,登梯得路;三万里海,破浪乘风”,道尽了高阁之气势。阁四周环以明廊,是观海赏景、俯瞰古城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举目远望,可谓海阔天空,一片苍茫。人们常说江海的宽广,可以涤俗虑,洗肺肠,在这里你才会深信不疑。著名的蓬莱籍作家杨朔在他的散文名篇《海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描绘,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切身感受。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的最北端,北临渤黄两海。(全市总面积为1128.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5万。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蓬莱历史悠久,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设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至蓬莱,遂升蓬莱镇为蓬莱县。以后历代虽隶属有所变更,但县治未变,直到1992年改蓬莱县为蓬莱市。凭栏远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莱古城高楼迭起,广厦林立,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西面这座山叫田横山,俗称老北山,汉时韩信破齐,齐王田横率其徒五百人东走,曾筑寨于此,因此得名。这里是渤黄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它为依山傍海的蓬莱阁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衬托作用。随着1993年跨海索道的建成运营,到田横山游览的客人也与日俱增。近几年来,先后建成了田横山文化公园、田横山临海栈道等一些新的景点,大家可以在饱览蓬莱阁的仙境胜迹之后,再到田横山领略一下山水之美,一定会别有一番情趣。对面就是素有海上仙山之称的“长山列岛”,她是由大小32个岛屿组成的,距蓬莱只有8海里。传说当年八仙过海时,观音菩萨为助其渡海成功,在渤海海峡的最窄处撒下了一些晶莹剔透的钻石,以作为他们渡海途中的歇脚之处,便是如今的长山岛。现在我们就一起拜访一下八仙。        八仙过海:关于八仙的传说,在我国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诗词、杂记中就有八仙之说。《太平广记》中也有八仙人物的记载,但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并非后世所传说的几位仙人。到元明时期的杂剧中,才认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过海八仙”。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八位仙人形象,实际上并不甘愿接受玉皇大帝的管束,也不听从道家之祖太上老君的调遣,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是天上仙人中的一个小小流派,即所谓的“散仙”。传说他们八人在阁上喝醉了酒,便飘洋过海。为了显示他们的法力,过海都不乘船,以自己随身的宝器作为渡海工具,所以就引出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典故,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和永恒的魅力。        八仙中最丑的一个算是铁拐李,他的宝器是葫芦,传说他葫芦里装的是灵丹妙药,能治百病。铁拐李名叫李玄,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远、资历最深的一位。原来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传说他得道后的一天,心情特别高兴,就让灵魂出窍,找太上老君下棋去了,把肉体放在一个山洞里,不想来了一只吊睛白额的饿虎把他的肉体三口两口给吃掉了。等他的灵魂回来后,再也找不到肉体了,无奈他的灵魂只好在空中飘游,飘着飘着,忽然发现在山脚下躺着一个瘸乞丐的尸体,他就把灵魂扑到瘸乞丐的尸体上,便成了如今这副丑模样。八仙中年纪最大的是张果老,他的宝器是渔鼓和纸驴。据《明皇杂志》记载:“果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  之,还成驴矣。”民间有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张果老为什么要倒骑驴呢?有这样四句话可作回答:“访过多少人,不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荷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宝器是手中的荷花。过海时,她随手抛出荷花,花大如磨盘,红光耀眼,清香四溢,仙姑站在花上亭亭玉立,随波飘荡。八仙之首是中间端坐的吕洞宾,他的宝器是宝剑。韩湘子传说是韩愈的侄子,他的宝器是洞箫。汉钟离的宝器是手中的扇子,过海时,他把扇子一抛,扇子刹那便大于蒲席浮于海面,他跃身卧在上面,向远方飘去。曹国舅的宝器是云板。年纪最小的蓝彩和的宝器是花篮。八仙过海,究竟到哪里去了,说法不一。有的说到了长岛县的庙岛,有的说东渡日本了,还有人说去给王母娘娘拜寿了。反正仙人们是一个逍遥快乐的群体,他们的行踪是漂游不定的,凡界俗人怎么猜测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典故,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因为蓬莱阁是由宋、明、清三代修建和完善起来的,所以蓬莱阁上布满了三个朝代的石刻碑文共有一百余片。其中不乏许多古代名书法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翁方纲和铁保等。这些碑文石刻生动地记载了海山奇观,讴歌了仙阁胜境。        这蓬莱阁二楼长度为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绕以回廊,木栅格扶栏,东、西、北三面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侧正中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手书“蓬莱阁”匾额,字体雄健浑厚。历经浩劫得以幸免,弥足珍贵。西壁悬挂董必武1964年游览蓬莱阁时的题诗“来游此地恰当时,海国秋风暑气吹,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另有叶剑英元帅1960年的题联“蓬莱士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风竹图”等图案。四周摆放八仙桌、八仙椅,渲染了神仙文化的氛围,使游人感受神仙文化的意韵。1984年,越南友人黄文欢游览蓬莱阁,题联于阁上,“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蓬莱阁自宋代朱处约建造以后,苏轼来此任知州五日,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及手迹刻石,翰墨流传,更为海山增色。登州海市、蓬莱仙阁,从此得登龙门,名扬天下。从而引起历代珍视,仙阁多有附建与增修。据旧修府、县志记载:明代先后修缮七次。第一次修缮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第二次修缮在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第三次修缮、扩建在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发起捐资,修缮增建,乡宦戚继光积极赞助,历时三年。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完工,同时约请曾任山东巡抚、时任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作《重修蓬莱阁记》。之后又有三次小修缮:一修于都督卫青,再修于永安侯徐康,三修于御史宋应昌。最后一次修缮是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登州参将孔有德(原为明将,为毛文龙旄下的参军),奉命援辽,后叛明,窃踞登州,后又败逃东北。其残部王秉忠仍固守水城,城破又退据蓬莱阁。蓬莱阁遭到严重破坏。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新任太守陈钟盛进行了修缮。入清以后,先后修建了三次,一是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府杨本昌、总兵刘清,因高阁欲坠,危梯不登,进行了重修。阁外增修了回廊,阁之东、西宾日楼、海市亭皆久废而更立。杨本昌作《重修蓬莱阁记》。二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月,“风雨暴作,阁前山城忽坠十余丈,阁亦岌岌欲坠焉”,知府豫山募资修缮。同治六年此次修缮完工,将阁前的苏公祠迁至三清殿后今址,又于避风亭西建“澄碧轩”。三是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登州府同知雷树枚,又倡建灯塔于阁东北,取名“普照楼”,后毁,1958年重修,加高过阁。甲午战争期间,日舰炮击蓬莱,弹中仙阁后墙壁,至今伤痕可见。阁的一层内壁也遭震落,粉壁上南海才子招子庸所绘的墨竹图从此消失。1929年春,军阀张宗昌、褚玉璞与刘珍年在胶东对峙。张、褚盘踞蓬莱阁上,致使文物古迹遭受破坏。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飞机轰炸蓬莱,炸毁天后宫前戏楼。1947年冬,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队盘踞蓬莱阁上,因修工事和烧火做饭,使阁上大量的匾额、楹联损失殆尽。建国以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至1965年,蓬莱阁古建筑群基本上恢复原貌。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的冲击下,蓬莱阁塑像全被拉倒,许多碑文被砸得漫漶不堪。从1973年至1987年,国家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进行修缮和重建。又请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写了匾额,使蓬莱阁建筑群旧貌换新颜。近几年来,国家文物部门和蓬莱市委、市府不断地增加投资,除加强蓬莱阁的修缮、保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旅游景点,使蓬莱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这里先后曾接待过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如江泽民、李鹏、朱   基、陈云、叶剑英、董必武、彭真、万里、乌兰夫、田纪云等;接待过国际友人黄文欢、西哈努克等。著名文人来此游览更难数计,如杨朔、田汉、叶圣陶、张伯驹、赵朴初、启功、刘海粟等,他们还在蓬莱阁留下了许多墨宝。        避风亭:避风亭是蓬莱阁上最神奇的地方,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府严泰修建。亭子面向大海,室外狂风怒吼,亭内却纹风不动。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实际避风原因有两个:一是亭前有短堞(成齿状的矮城墙)筑于成弧形的绝壁上,大北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急速上升,越亭檐而过;二是亭内三面无窗,恰成气流死角,空气不能对流。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先生来避风亭时留下一副联语:“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故小竟长明。”其实这种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并不是设计者预先料到的,只是后来的一种巧合。避风亭原名叫海市亭,是览胜者观海听涛题咏抒怀的地方,所以亭内石刻多与描写海市有关。亭内嵌有石刻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的《观海市》诗刻石九方,描述海市最为真实得体。袁可立是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墨迹为明朝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石刻为一代高手温如玉的杰作,其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董其昌在跋语中称赞其“勒石得法”,“可敌长公(苏轼)之笔。”此九方刻石,算得上珠联璧合之作,堪称三绝,为金石之瑰宝。(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在这里时,就下榻在避风亭内,阁上的道士忙为他洒扫房间,却被冯的卫士夺去了笤帚,说是这不行,打扰百姓长官要骂我们的。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冯玉祥对老百姓是很尊重的。)        澄碧轩:这座丹崖临海处的轩亭建筑是清同治六年(1867)修建的,多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观海赋诗,水光山色,映室生辉,清静幽雅,正宜走笔。现已被辟为旅游纪念品商店了。        镜石:原来在天后宫门东有一座镜石亭,亭内有一方镜石光可鉴人,传说思乡心切者,可从镜石中见到故乡的山川景物。这座亭子早已损坏,镜石也不存在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这块“镜石”,是后人所镶嵌的,是用石英石磨光而成的,聊以补缺而已。        海不扬波:“海不扬波”四个字是清朝山东巡抚托浑布书写的。大家稍有留意就可以发现,这四个字中的“不”字是经过修补的。这是有一些来历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山东巡抚托浑布来到蓬莱督办海防。当他登上蓬莱阁,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无限感慨,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境。可是历史却偏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五十年后的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战火蔓延到了蓬莱。1895年1月18日,日舰炮击蓬莱城,一发炮弹正好击中了这个“不”字,幸好是一颗哑弹没有爆炸,却穿墙而过把大半个“不”字打飞。于是“海不扬波”就变成了“海扬波”。事实证明,没有强盛的国家和强大的海防,海不扬波的愿望只能成为一种幻想。        “海不扬波”左右两边的两方石刻:“碧海清风”和“寰海镜清”,分别是清代书法家鲁琪光和裕德的墨宝,都是十分珍贵的。        卧碑亭:卧碑亭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而得名。卧碑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品味。碑的背面刻的是苏轼的楷书《海市诗》,正面是行草《书吴道子画后》。从《书吴道子画后》一文看,元丰八年的年款署于文中,是不合情理的,后续碑文书风也明显差异。原来,石碑原为刻制《海市诗》,刻成之后,又在背面勒文,由于《书吴道子画后》一文字幅小于《海市诗》,尚有一块空白,为此,在文后续上了苏轼的另一篇文章《跋吴道子地狱变相》的开头几句,借以填满碑面。虽不是一气呵成,但苏轼的书法风格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卧碑是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这边还有清朝人龚保琛题的联语:“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劝诫人们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        苏公祠:这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苏东坡而建的祠宇,大家知道苏东坡不仅是一代文豪,而且更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难得的为百姓做事,勤政爱民的好官。他的一生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屡受磨难。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他在遭受朝中新党打击迫害,谪居黄州五年后被朝廷重新起用,派到登州任知州,当年十月十五日到了蓬莱(登州治所)。刚到任五天,又接到圣旨,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据考证,他是十一月上旬动身进京的,在这里有二十天左右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做了几件大好事,并且留下了十多篇诗文佳作,其中《海市诗》堪称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为蓬莱仙境增添了迷人的光彩。        史籍记载,苏轼回京后立即向皇帝连上两个奏折。一是《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二是《乞罢登莱榷盐状》,这两个奏折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更表现出一代名臣关注民生、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诚之心。特别是《乞罢登莱榷盐状》昭准后,朝廷废除了过去的当地食盐官营专卖制度,改为由沿海盐民(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这样既保护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方便了百姓生活,而且交易价格下降,减轻了百姓负担。登州百姓对这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州大人感激不尽,纷纷立石以志,并且为了缅怀苏公功德建起了这座供后人纪念瞻仰的苏公祠。罢榷盐政策在登州一带一直沿用到清,至今在蓬莱民间还流传着“五日知登州,千年苏公祠”的美谈。        苏公祠内有苏东坡肖像刻石拓本,西侧墙壁上有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临苏东坡的《海市诗》楷书刻石。        宾日楼:宾日楼建于宋代。它是八角双层十六柱木质结构建筑,面临大海。登楼远望,视野开阔,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曾选择这里作为背景,该片开头日出的画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普照楼:普照楼,也叫灯楼。最初是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建的,是为夜间行船用的航标灯塔。田横山灯塔启用后,其导航功能便失去了。这座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耸立于丹崖危岩上,近看似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如鹤立云端,飘然欲仙。游人在丹崖山下留影,总是喜欢以普照楼取景,可见它在凌空仙阁中的标志性意义。        观澜亭:这里是观看蓬莱十大景中的“日出扶桑”和“万里澄波”的好地方。凭栏远眺,碧海中渔舟点点,八仙过海口的亭台楼阁,海滨公园的花团锦簇,尽收眼底,充满了诗情画意。(那片沙滩宽阔的海水浴场,是游人玩海避暑的好地方。2000年北京的张健横渡渤海海峡,原计划在此登岸,因海流影响,迫使他游向了八仙渡的东边海滩。)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俯瞰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水城的全貌。古代,登州治所所在地有两座城,一是登州府城,也叫蓬莱城,另一座就是水城。        蓬莱水城古称登州港,隋唐时期就与泉州、明州、扬州并称四大通商口岸,是东渡日本的主要出海口,为我国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北宋时期,为了防御北方契丹族的入侵,在此建了一座水寨。因当时的水军驾驶的舰船叫“刀鱼船”,所以这座寨城当初也叫“刀鱼寨”。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为了抵御倭寇的侵扰,以“刀鱼寨”为基础,又建起了码头和土城墙,形成了现今水城的雏形。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城墙砌以砖石,增设了炮台。        水城周围约1.5公里,面积为25万平方米。有南北二门,南门叫振扬门,与陆路相连。北门叫水门,是水城与海上的出入通道。水城中的小海,面积7万平方米,是停泊船只的港湾。当年戚继光就是在这里操练水师,抗击倭寇的,所以水城又被称为备倭城。1984年水城小海清淤,挖出一条元代的木制战船和一部分文物,现陈列在古船馆里。        清朝末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清廷曾把登州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由于登州港水位较浅,泥沙淤积比较严重,不能停泊近代的大型机动船只,所以后来把口岸改到了烟台,登州港就逐渐衰落下来。        1999年起,蓬莱市委市政府投资恢复了水城的东城墙,并计划逐渐完成水城内居民搬迁、城墙恢复工程,再现明代古军港的风貌。(另外,值得一题的是,古代的登州港,水域比现在宽阔得多,既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求仙的出发港,也是唐代征讨高丽水师北渡的启程地。同时,秦时方士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从这里出发也是准确无疑的。因为这里离传说中的“三神山”最近,徐福不可能舍近求远从别的地方入海求仙。徐福的东渡,对于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吕祖殿:过去这里有吕公亭,亭内有吕洞宾像碑,后来亭子毁坏,吕祖像移到三清殿东侧偏北,重建吕祖像碑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在亭子南面建起这三间吕祖殿,附设东西两庑,东庑南端有亭相连。殿中祀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洞宾姓李,名琼,字伯玉,山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武宗会昌年间,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便浪迹江湖,曾隐居庐山、九峰山等地。吕祖当年因父辈受官府迫害,遭到株连,便携其妻子入终南山,跟钟离权学道,遂埋名更姓为双口吕。官府闻讯追至终南山后,吕祖又到泰山后石坞岩石洞中修道。夫妻二人久居岩洞,相敬如宾,故名“吕洞宾”,亦称吕岩,又称“回道人”,后来夫人去世,吕洞宾大哭一场,即迁到岱阳王母池畔炼丹,故号“纯阳子”。        八仙过海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很广,为什么单单只建了一个吕祖殿,独尊一位吕洞宾呢?据说,我国北方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1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牟平)一带创立了道教全真派,收了七名弟子,称北七真。王重阳曾到文登、莱州、登州等地传教,全真派遂兴盛一时。据传蓬莱的道教就是王重阳及其徒弟丘处机(栖霞人)传的。而全真派又称吕洞宾为“北五祖”之一,元代时吕洞宾又被封为“纯阳帝君”,蓬莱的道士们自然要在道教集中的蓬莱阁上给吕洞宾一席之地的特殊待遇了。至于“北五祖”之一的汉钟离,也许是因为形象没有吕洞宾潇洒可亲,便只能受冷落了。        三清殿:道教认为,除了人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外,还有神仙所居住的胜地,其最高胜境是三清,也叫三天,即玉清“清微天”、上清“禹余天”、太清“大赤天”。这座三清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明隆庆年间重修过,是供奉道教最高天神的地方。(道教的宗教活动,以宫观为中心。这些宫观,常人见当中有神像供人膜拜,于是便称其为庙,其实是不大确切的。道教的宗教场所多称为观,所祠神品级高的称宫。也有些入乡随俗依群众习惯称庙或殿。宫观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它们是道教艺术的集萃之地。)请看这三尊塑像,中间是玉清元始天尊,东边是上清灵宝道君,西边是太清太上老君(老子)。他们手中拿的宝器分别象征着三个不同的时代。元始天尊手拿红珠,象征洪元时代,灵宝道君手拿太极图,象征混元时代,太上老君手拿扇子,象征太初时代。道教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为“道是万物的本原,由此生出元气、阴阳两仪、四时乃至万物。”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有许多专用名称,如教徒称为道士或道人,居住的寺庙称为道观,所住的院宇称为道院,诵经、行道的场所称为道场(佛教也称道场)等等。道教是多神教,道教里诸多的神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尊神系统,包括三清、六御、五老天君、诸天帝、日月星辰、四方之神、三官大帝等。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天神,就是这座大殿里供奉的这三位。六御有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  等。诸天帝是“九天上帝”、“三十二天帝”、“十方天尊”等。第二类是俗神系统,原来流传于民间,有雷公、风伯、门神、财神、灶君、城隍、药王、关帝、文昌、妈祖等。第三类是神仙系统,大多是凡界的人物得道成仙者。如:九天玄女、王母娘娘、八仙、赤松子、广成子、彭祖、南华真人(即庄子)、安期生、北五祖、南五祖、北七真等。        前殿左右两侧塑的是守门神将,左为哼将陈奇,右为哈将郑伦。        白云宫门:蓬莱是三座神山之一,到了神山就进入了仙境。因此,“蓬莱”二字又成了仙境的代名词。在我们国家,凡是美如仙境的地方,大都用蓬莱来命名。如浙江的普陀山、福建的莆田、海南的东山岭等,都有以蓬莱命名的景物。远在唐朝的大明宫,别称蓬莱宫。大诗人李白的诗篇中也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名句,其它诗文中所提到的“蓬莱”二字,可以说俯拾皆是。当然,最正宗的蓬莱要算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了,因为这里是三神山传说的发祥地。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白云宫门,相传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在《天仙配》中,七仙女有一句唱词,“我家本住蓬莱村”。七仙女所住的蓬莱村,当然是凌霄中的仙宫了,所以,出了这白云宫门,就算又回到了凡间。         蓬莱阁景区的游览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近几年来,为丰富蓬莱旅游内容,发掘蓬莱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先后建起了戚继光故里游览区、田横山景区、西苑旅游景区、八仙渡景区等,形成了历史文化、山海胜境、民俗风情精品荟萃的旅游新格局,大家可以在这货真价实的人间蓬莱尽情观览,细心品味一下这里的仙界神韵,看看能否找到飘飘欲仙的感觉。         附:蓬莱十大景        仙阁凌空:蓬莱阁高居碧波峭壁的丹崖极顶之上,每当海雾涌来,层层裹绕山腰,仙阁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游人登上高阁,如飘摇云表,但见有天无地,确有超尘出世之感,可谓高阁凌空,人间仙境。        神山现市:神山现市即海市蜃楼。在春夏、夏秋之交,海面上空大气的密度容易出现层差。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发生折射和全反射,便在海面上形成各种奇异景象,或山岛变幻,或高楼突起;且时分时合,乍现乍隐,变幻莫测,确为山海之异景,天地之奇观。目睹者无不为之倾倒。所以苏轼在诗中云:“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作家杨朔在他的散文《海市》中写道:“春季海雾蒙天……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海面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象是往来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晴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当年由海市蜃楼而演绎出来的三座神山,加上方士的大肆渲染,更增添了迷人色彩,于是便引出了秦皇、汉武多次来此和多次派人入海访仙求药的故事。        继1988年6月1日下午4时到4时30分,6月14日早7时至7时30分,蓬莱北部海面上出现两次海市之后,于6月17日下午2时20分到7时多出现了长达6个小时的海市,使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大饱眼福。此后的历年中多次出现海市奇观,使人间蓬莱更加神奇诱人。        狮洞烟云:在蓬莱阁后的峭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深14米,宽2米,洞口有一巨石。状若狮子,因名“狮子洞”。洞内旧有仙人石像5尊,故又名“仙人洞”。天将雨时,洞中每有雾气逸出,缭绕丹崖山腰,煞是一幅绝妙丹青,令人疑为仙人正在洞中炼丹,故称“狮洞烟云”。前人有诗云:“怪石纡回一径深,阴阴古洞纳潮音。仙人丹灶知何在,分得烟云拥碧岑。”        日出扶桑:在蓬莱阁观日出扶桑,是一大美的享受。日出前,东方水平线上一片火红,旭日东升,冲破层层云雾,放出万道霞光,一轮滚滚红日托动在沧波与长天之间。十分辉煌壮丽。清代诗人施闰章对此有细致的描述:“日初出时,一线横袤,如有方幅梭角,色深赤,如丹砂。已而焰如火,外有绛帷浮动,不可方物。久之,赤轮涌出,厥象乃园。光彩散越,不弹指而离海数尺,其大如镜,其色如月矣。”意思是东方太阳刚出时,横宽一条线,接着象方形,有棱角。红的,象火焰一样,停了好久,红日出来,外层象拉了一条红色帐幕,霞光很快散去,不一会离开海面数尺,象镜子大小颜色也不红了,象月亮一样。        扶桑有几种说法,一是神话中的神木名,《三海经·海外东经》云:汤谷(日出的地方)上有扶桑,提到扶桑必然联系到日出的地方,过去诗人有“桑升朝晖”之说;二是据《十洲记》记载,“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丈,一千余围,两干同根,更相依倚,日所出处。”;三是对日本的旧称。《南史·东夷传》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相当于日本的方向,《梁书·扶桑国传》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晚潮新月:日出热烈,月升清幽。清夜登阁,观海赏月,别有情趣(新月指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朔发生的那一天定为夏历每月初一)。一弯新月,高悬朗朗夜空;海面银光流淌,更觉海天无际。的确是画意诗情,世外境界。        渔梁歌钓:“梁”在这里所指海中那一道道高出水面,如翘如跃的礁石。礁石上不时有三五老翁,垂纶而钓,钓得海物,掬水而烹,鱼蟹鲜,渔盈樽,席地而尝,怡然自得。乐极而歌,此唱彼和,此景此情,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因而被视为一大胜景。        万里澄波:风平浪静时,登阁望海,茫茫无垠,海天一色,涟漪不动,心旷神怡,难怪乡人杨朔见到此景,盛赞为“镜儿海”,说“大海可以把人的五脏六腑给洗得干干净净。”        万斛珠玑:“万斛珠玑”,出于平凡,生于自然,但不洗不净,不炼不纯。苏轼有诗序谓“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说的就是海边被人比作珠玑的卵石。游人多俯拾数枚,留着纪念,以效东坡“我拾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海山对。”        以上八景,由“仙阁凌空”提挈,锦簇花团,别趣横生,给人间凿出了这醉人的“蓬莱仙境”。其余二景远在城东三十里外的新港街道办事处。        漏天滴润:在海边,有一片岩石,叫漏天岩,一年四季滴水不止,象下雨一样。即是遇上严重干旱,也照滴不误。        铜井含灵:在漏天岩下北面的海中有一天然石井,投下一石,便发出象敲铜的声音,因此为铜井,井在海中,井中之水却甘甜,因此为含灵。        振扬门:古时水城仅有两座城门,北为水门,南为土门,即振扬门,一通海上,一通陆地。振扬门系用砖石筑成,门洞宽三米。水城城门少是水城特点之一,因为水城是军事要地,为防御方便无须多设城门。水城内道路也稀少,只有一条从振扬门通往平浪台的南北干道和横贯小海通往蓬莱阁的一条小路。        宋、明、清三代,水城主要是驻扎水兵。小海以东叫东营,以西叫西营,至今还是这样称谓,因为城里是兵营,这座城门就叫振扬门,以振军威。        振扬门城楼,1945年解放蓬城时,就不存在。只剩下城门洞。这是1985年重修的。“振扬门”三个字,是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的。        据《蓬莱县志》记载:“水城,宋为刀鱼寨,明为备倭城。由水闸引海水入城。城墙周二里许,高三丈五尺,宽一丈一尺。南门曰振扬门,铺二十六座。”现在看到的振扬门里这片仿古建筑,是重修的戚继光帅府,又叫“水师府”。戚继光就是在这里指挥操练水师,出击倭寇的。 戚继光纪念馆(水师府)解说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戚继光纪念馆。        戚继光纪念馆位于蓬莱水城小海东侧的水师府内。水师府是一座中轴对称的二进式仿古建筑,正厅与东西厢房三间有回廊相连接,占地3220平方米。建于1992年6月,1995年7月对外开放。纪念馆共设六个展厅,采用了壁画、浮雕和泥塑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立体、直观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戚继光山东海防备倭、闽浙沿海抗倭、蓟州边关戍守、案头著书立说等历史画面,让人们从中领略一代名将的照人风采。戚继光纪念馆已成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第一展厅  群英聚会        这里是“群英聚会”厅。        各位来宾,中间端坐这位就是一代名将戚继光,身边站立的是与之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的战友,他们志同道合,在长期战斗生涯中,成长为一代英雄。        戚继光在我国东部沿海抗倭十五年,平定自元朝末年以来侵扰中国沿海达二百年之久的倭患,使我国的万里海疆重得安宁。他镇守蓟州十六年,完成了东起山海关,西到石塘岭两千多里长的城防工程,并创立了后勤部队--军营,采用了各个兵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新战术,使边塞内出现了长期未有的太平景象。        戚继光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称“三朝虎臣”,征战42年。他的声望誉满华夏,威震域外,是一代名将。他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写出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在《四库全书》辑录的中国古代二十部兵书中,唯他占有两部。在我国军事史上,著名将领多无兵书,能写兵书的又多非名将。从秦汉到明朝的两千多年间,著名将领而又有著名兵书的只有戚继光一人。他还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儒将,留有《止止堂集》诗文集五卷,丰富了我国的文学遗产宝库。        戚继光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赤诚为人,精忠报国,得到了人们一致的信赖与支持。        戚继光爱兵如子,体恤士卒,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他特别重视部队建设,为选精兵三次亲去义乌,招募彪悍的矿工和农民为“戚家军”的骨干。        请各位参观第二展厅。第二展厅  将门出骄子(前院西厢)        南侧: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其六世祖戚详跟随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斗争中,戚详戮力三十年,后在远征云南时阵亡。为追念他的开国功业,明朝政府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继光生于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11月12日)。童年时代的戚继光读书之余,最愿做军事游戏,用泥巴砌城墙,堆砖瓦为营垒,削竹剪纸作旗帜,由他充当指挥,孩童时代的戚继光即显示出非凡的才能。        戚继光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教和师导,平日戚景通教他读书、写字、讲兵法、习武艺,希望他长大后能成就一番功业。他还有一位博学多识、德高望重的老师名叫梁    ,对他深爱严教。10岁时,他母亲去世。生活的磨砺,使他学深志成。后来,他在一本兵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分管屯田事务。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戚继光任中军官,率山东六郡卫所戌边镇守蓟州,每年正月赴边戌守,晚秋才能回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正是他这一时期军旅生涯的写照。(期间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10月,他参加山东乡试,考中武举。此处引诗是《年谱》嘉靖三十年,诗题作《马上行》,开头二字为“岐路”。但在戚继光自己编撰的诗集《横槊稿》中,此诗题为《马上作》。开头二字为“南北”。该诗排列在南方抗倭时期的诗作中。何以有此不同呢?我们的推想是,戚继光调到南方后,在驱驰征战的岁月,不免联想起登州戍蓟的经历,重忆起这首得意之作。而此时他已经从北方来到南方。为使这首诗完整地概括出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自然应作“南北驱驰”。后来他编辑诗集,便以这首改后的诗为准,列于抗倭时期的诗作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北侧:水城练兵。往年,登州海防卫所残破,军无训练,戚继光到任后,振饬营伍,整修卫所,清理钱粮,严明纪律,使当时一伙懒散之士为之大振,卫所风气大有改观。借此转机,戚继光在水城大练其兵,在陆地、海上训练士卒,严整军纪,造就了一支得力的抗倭军队。至今,蓬莱阁东侧、丹崖山上仍然留有后人为他树立的阅海操碑记,以志其练兵之功。        请各位参观第三展室。第三展厅  沿海备倭(前东厢房)        北侧: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6月,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督山东备倭事,管理三营(登州营、文登营、即墨营)二十五卫所,设署于登州太平楼前。戚继光的防地是一片辽阔的海域,西到黄河口,南至山东与江苏交界处,包括山东半岛北、东、南绵长的海岸以及沿海大大小小的岛屿。戚继光对山东沿海进行了全面治理。整修卫所,加固台墩设施;整饬营伍,严明军纪;清理粮钱,惩治豪强;巡视海上,严守营卫。千里海疆遍留他的足迹,使营卫成壁垒,将士志成城。山东沿海成为当时沿海各省最为牢固的防线。        南侧: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7月,戚继光奉调去浙江抗倭,任浙江都司佥事。第二年7月诏升为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参将。他始终以整肃军威、严明军纪、拯救黎民于水火为已任,同叛军通倭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同新任总督胡宗宪一起,把徇私枉法、排斥异已、克扣军饷、虚报战功、受贿通倭的叛军乱党分子全部剪除。        请各位参观第四展厅。第四展厅  驰骋浙江(后院东厢)        南侧: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8岁的戚继光奉调江浙战场之后,率军驰骋疆场,打了许多漂亮的大胜仗。首战高家楼,倭寇仍认为明军涣散,战斗力薄弱,竞敢明伙执仗地向明军冲击。戚继光见此情景,大喝一声,跳上高台,连发三箭,三个倭寇头目应声倒地,倭匪仓皇逃跑。高家楼首战告捷。        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最突出的战绩是台州大捷。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春夏之交,倭寇乘船数百艘,总数一两万人侵犯台州(今浙江临海县)。分别侵占栅浦、桃渚、海游等地。总督胡宗宪命戚继光火速援台州。戚继光率军昼夜兼程,5月下旬,逼近被倭寇包围的桃渚。桃渚在台州东北50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势非常险要。当时倭寇围攻桃渚已经一个多月,全城危在旦夕。戚继光命令军队四面埋伏,又命令数十名火铳手暗地进城,沿城墙布满旗帜,巧布疑兵。23日倭寇攻城,看见城头旌旗蔽天,以为戚继光大兵已经入城,仓皇退却。败敌在退却时,遭到城外伏兵的袭击。戚继光命将士分兵进击,全歼逃匪。        桃渚解围。戚继光率军到海门卫与谭纶会师,命令将士在河中打桩连船,堵塞倭寇出海的退路。倭寇只好船泊牛桥。戚继光命令兵分三路,合击牛桥。倭寇进退无路,戚军放火烧船,倭寇大船32艘被烧毁,倭匪全军覆没。第四展厅  义乌募兵        北侧:戚继光在浙江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实践中戚继光也深感困难重重。特别是原来的兵卒怯懦无能,贪生怕死,关键时刻最怕短兵相接。戚继光认为,要提高战斗力,非改变士卒的素质不可。必须建立一支敢打敢拼、能打硬仗、能够连续作战的精干队伍。他上疏募兵,亲赴义乌,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彪悍的矿工3千人,建立了戚家军。        在训练戚家军时,戚继光根据江南地方多沼泽、水田,作战时大部队不容易展开阵势的地理特点,创立了新的战术,“鸳鸯阵”法,规定十二人为一队,前一人是队长,后面两人执藤牌,两人执狼筅,四人持长枪,后两人是镗钯手兼火箭手,最后一人是伙夫。这种阵法短小精干,灵活机动,很适合南方的地域特点。        在水师建设上,他在台州就地取材,建造大、中、小战船44艘。大船“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作战。中船“海沧”,行驶灵活,多用于海上追击,犁沉敌船。小船“艟    ”吃水浅,灵巧快捷,适宜追赶倭船和浅海进攻。戚继光把这支船队分为前、后、左、中、右五营,成为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        请大家参观第五展厅。第五展厅   勇往直前(后院西厢房)        南侧:“戚家军”在浙江严惩倭寇,迫使倭寇向南逃窜,福建告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家军入闽作战。第一大战即横屿之战。横屿是宁德县城东一海上小岛,隔岸十里,满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一片淤泥。岛上居倭千余人,四周散居一万多人,便于彼此呼应声援。戚继光审慎分析敌情,订出周密作战计划。落潮之前,戚家军乘夜分坐轻舟抵近横屿。潮退之后,戚继光命将士摆成鸳鸯阵法,把稻草从船上抱下来,一捆捆铺在烂泥上,沿着铺好的稻草匍匐前进。戚继光亲自击鼓为战士助威。将士们奋勇冲向倭寇阵地,展开了攻坚战和肉搏战。横屿之战不过三个时辰,大获全胜。被倭寇霸占肆虐三年的横屿岛,被戚家军一举攻破。        北侧:戚继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里从事写作。他根据作战实践,写成了两部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的发愤之作。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他在浙江舟山岑港抗倭受挫。他一边认真总结经验,创立新战术,一边撰写兵书。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12月,创造鸳鸯阵,著成《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镇守蓟州时写成的。戚继光的军事论著与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武库中的瑰宝。        戚继光还在戎马倥偬中赋诗作文,留下了诗文集《止止堂集》,其中《横槊稿》上卷收录200余首充满爱国豪情的优秀诗篇。        请各位参观第六展厅。第六展厅  威震边关(后殿)        西侧:蒙古族蓄谋南侵,明朝对北方的防务成为万历以前历代皇帝的应急大事。曾有十名戍边将军因防守不力被朝廷斩首。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奉调北守蓟州,先任神机营副将,后改为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戚继光把守蓟州与平倭寇做一比较,甚感有五难:一难官场多风险;二难北方边防废弛,两千多里城墙既矮又窄,年久失修,残破不堪,难以防范;三难蒙古骑兵数万直入,疾若劲风,难以抵挡;四难敌在北,我在南,北风卷地,胡尘蔽天,火器逆风不得发;五难边敌来去无踪,而边镇号令不一,关键时刻不能做到齐心协力。)他从浙江召回旧部三千人。浙江的戚家军开到塞北这一天,天下着倾盆大雨,浙兵列队站在郊外,从早晨一直站到中午,军容严整不乱。边塞将士看了无不咋舌赞叹。        在解决蒙古族与明朝这一边塞矛盾中,戚继光采取了以防为主,间或出击的方针。(恰逢谭纶调任蓟辽总督,戚继光得到他热诚的支持与荐举。)隆庆三年(1569)二月,戚继光升任总理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在连年整修、加固山海关至石塘岭长城的基础上,他提出蓟镇将士四事并举“修敌台、练战、营田、种树”。单修敌台一项,共建敌台1093座,在二千余里长城上台墩耸立,雄伟壮观。隆庆二年(1568年),朵颜部首领长昂、董狐狸犯关,青山口一战,戚继光大胜而归。        在军队建设上,他采取车兵、步兵、骑兵、辎重兵联合训练,协同作战,以墙(城墙)、台(敌台)、堑(战壕)综合防守的方针,全面治军,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朝参知政事张居正的支持,并得到隆庆皇帝的赏识,表彰他“素有威名”。        万历二年(1574年)正月,戚继光因功升右都督。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二十三日,董家口一战,戚家军追出塞外150里,生擒长昂之弟长秃。长昂、董狐狸等2000余人带着礼品前来请降,戚继光同副总兵史宸亲临喜峰关相见。戚继光从战略上考虑,释放了长秃,致使长昂从此罢战。        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战功显赫,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        东侧:戚继光一生可谓鞠躬尽瘁,为国为民。在浙闽抗倭期间,身先士卒,每战皆捷。饱受倭寇之害的广大人民,对戚继光的英勇无畏和光辉战绩,表示由衷的感谢。打胜仗以后,百姓郊迎十里,献果慰劳。在他扫平倭寇奉调北上,镇守蓟州时,百姓又扶老携幼送出十里。        戚继光镇守蓟州16年,防线东起山海关,西至石塘岭,2000余里的边防线,直接拱卫京城北京。他克服种种困难,练兵、练将、修筑长城,革新武器装备,真正在京师北大门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保持了边境安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蓟州人民对戚继光特别敬仰。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给事中张鼎思代表一部分奸佞小人弹劾戚继光,说他不宜于北,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将戚继光调往广东。离任那天,蓟州百姓依依不舍,哭泣送行。后来又勒石颂其功德。        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戚继光因旧病复发,再次上书请退,明政府允其辞官回乡养病。十月回归蓬莱,亲友迎于郊外。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初八日,回故里仅仅两年,一代英雄溘然长逝,终年60岁。英雄的豪气和民族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游览蓬莱时,十分景仰戚继光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和丰功伟绩,有感而发留下诗篇: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不羡群仙浮海日,却思戚帅筑城时。 登州古船博物馆解说词        现在您来到的是登州古船博物馆。        登州古船博物馆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一所古船博物馆,馆名由前国防部长、著名书法家张爱萍题写。这里主要陈列了1984年在蓬莱水城小海清淤工程中挖掘出的一艘元代木质沉船和一部分文物。整个古船馆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是1989年动工,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本馆共分为三个展厅,我们依次参观。第  一  展  厅        水城沙盘:这是蓬莱水城的沙盘,是根据明朝水城范围和形势制作的,周围划黄色虚线部分就是明朝老城墙的遗址。蓬莱水城古称登州港,是我国古代北方第一大港、东方门户。早在唐朝就与泉州、扬州、明州(今宁波)并称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也是东渡日本的主要出海口,为中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北宋庆历二年(1042),朝廷为了防御北方契丹族的入侵,登州郡守郭志高在此建起水寨,因当时水军驾驶的舰船叫刀鱼船,所以这座寨城当初也称“刀鱼寨”。这里在发挥商业码头作用的同时,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到了明朝洪武九年(1376),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在刀鱼寨的基础上增修了码头和土城墙,就成了如今水城的雏形。整个水城占地面积二十五万平方米,有南北两门。南门是振扬门,与陆地相连。北门是水门,是出入水城的海上咽喉。水城周长三华里,环筑高三丈五尺的城墙,挖设护城河后,城围水、水环城,布局巧妙,结构独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蓝色部分就是水城中的小海,面积七万平方米,是停泊船只的港湾,当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在这里操练水兵出击倭寇的。因为在宋、明、清三代,水城主要是驻扎水军,所以小海以东叫东营,小海以西叫西营,至今还是这样称谓。由于水城在抗倭斗争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又称为备倭城。现在已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发展旅游业,蓬莱市委、市政府以蓬莱阁为中心,相继恢复了振扬门、登州古市、太平楼等古遗迹的旧貌,开发了田横山等新景点。小海中亮红灯的地方就是出土古船的地方,在小海的西南部。这里有三幅照片:第一幅是从空中拍摄的水城全貌。城北临海是一对炮台,虎踞龙盘,互为犄角,控制附近海域。第二幅是水城的水门,是船只出入小海的唯一通道。第三幅是振扬门,是水城与陆地相连的唯一通道。因为城中驻扎着兵营,所以此门叫振扬门,以振军威。第  二  展  厅        元代战船:这里陈列的就是1984年在水城小海清淤工程中挖掘出来的元代战船。这是古船的复原模型,是武汉水运学院席龙飞教授设计,江西省航海模型运动学校制作的。它与船的原貌有一定差异,模型是方头阔尾的,而原船是尖头阔尾的。请到看台上去看一下古船的全貌。1984年6月,在登州港的清淤工程中,施工人员在港湾南岸2.1米深的黑色淤泥中,挖掘出这艘沉船。经考古专家鉴定,这艘古船属三桅木帆船,残长28.6米,残宽5.6米,由13道舱壁分成14个舱,甲板上部已经失存,但底部船板和舱隔板大部分保存完好,整个船呈流线型,首柱高高翘起,尖头阔尾,酷似一条巨型刀鱼,所以也叫刀鱼船。在古船的第三舱和第七舱保留有桅杆座,船尾有舵座,都是用珍贵的楠木制成的。蓬莱古船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这条船是属于哪个时期?是战船还是货船?为什么在这里沉没?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蓬莱市的考古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沉船的年代,从随船一起出土的高足杯来看,经鉴定为元代龙泉窑出品,这是断代的主要依据,另外,根据此船现存的长宽尺度,根本无法通过在明初修建的水门,所以断定这只船的年代最迟不晚于元末明初。关于船的用途,专家们认为有可能是元代用于巡视海面、备倭的战船。因为水城作为驻扎水师、停泊战舰的军事重地,一般渔船禁止出入。另外,随船一起出土的还有石球、灰瓶等作战武器,从而进一步说明该船是战船而不可能是货船。从沉船的位置来看,它沉没于风平浪静的小海西南岸边,这显然不是由于风浪所致。从船体西南部有两个地方进行过修补,说明它是一条使用时间较长的旧船。因此可以认为该船是因老化而无法修复被人们遗弃的。后来人们把船体的水上部分拆除,留在水下无法拆除的船体部分,经过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以致被掩埋起来。此船是我国目前发现古代最长的一艘战船,他的船型设计一反传统的“短肥型”货船格式,采用船体修长的瘦长型,长宽比达到五比一,几乎是我国先期出土的几艘古船长宽比的两倍,注重其快速性。在抗沉性方面,采用了多达14个的水密舱,一旦遇到意外情况,一个或几个舱室进水,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航海性能和战斗技能,表现了我国早在元代造船业就有了辉煌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术技巧。        发掘现场图片:这两幅照片是文物工作者在古船发掘现场进行清理,在发掘古船的同时,在这艘船的西部,还发现了两艘古代沉船,但那两艘沉船大部分都压在民宅的下面,限于当时技术力量不足而且施工时间非常紧迫,没有同时发掘上来,现在仍完好地埋在地下。        锚具:这里还有几件锚具。锚是一种固定船的工具,因为船在水上活动总是有行有止的,所以出现船的同时也出现了锚。锚的发展沿革是从石制到木石并用,最后发展到铁锚。在明清时期,我国北方海域多使用铁锚,南方海域多使用木锚。最初由人工制作的锚是石锚,也叫石锭。它的特点是重量大,这里还有两个游锭,如果船在海中突遇风浪,将游锭分下于船的两旁,可保持船体平衡,以抗风浪。接着出现的是木锭,它由锭杆、锭爪、锭栓三部分组成,具有抓口大,入泥深,抗风浪侵袭等特点。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四爪铁锚,它同时具备了前面两种锚具的优点,所以至今还在沿用。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航海实践中独创的锚具,所以在朝鲜、日本、东南亚一带,人们也称它为“唐人锚”,这具铁锚高2.15米,重456公斤,可供数百吨的海船使用。第  三  展  厅        第三展厅是文物陈列厅,陈列的文物大部分是随古船一起出土的,也有一些是渔民在捕鱼的时候打捞上来的。        一展柜:         1、石网坠:是古代劳动人民从事渔猎活动时使用的石质网坠。        2、三足罐:在蓬莱至庙岛海域发现,是典型的夏商时期器物。        3、石臼:在蓬莱水城出土,是古代海船上的生活用品,用做捣捶。        4、滑石碗:这件小碗是由滑石粉磨制而成,非常精致。        5、双耳罐:它是船上的生活器皿。        二展柜:        1、碗:这几件青釉碗均系元朝生产,属于古代南方青瓷系统,是古代浙江龙泉窑生产的珍品。        7、陶     足:这件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陶制器皿是古代人民驾驶独木舟和木筏在航海活动中遗失在海里,是古代人们烧水用的器物,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见证。        三展柜:        1、鹿角:在蓬莱水城发现,产于我国东北及朝鲜。        5、银蜡台:这件银制蜡台造型别致,分为三层,通体雕有龙纹,小巧精致。        7、铜炮口:是在蓬莱元代战船下发现的,黄铜铸造,口径为10厘米,是元朝海军使用的火器。        8、砚台:这几件砚台是我国古代海船上使用的文具。        9、双系执壶:是古代海船上饮水用的器物,该壶有体轻、瓶壁薄等特点。        10、铁药碾子:这是古代海船上加工中药用的铁药碾,可见我国古代海船上工具完备、设施周全。        11、石炮弹:古代的作战武器。        四展柜:        7、香炉:这一件元代陶香炉是船上烧香敬神用的。        10、灰弹:古代海船上使用的一种武器,内装石灰,抛掷到敌船上瓶壁破裂,石灰飞扬,起到现在烟雾弹的作用,可杀伤敌方士兵的视力。这件灰瓶发现时还装满石灰,我国在战船上使用灰瓶是在宋元时期,到明代还继续使用。        14、虎子:这件文物叫虎子,是古代人使用的溺器。        五展柜:        (2)、(3)、壶:这是几把古代海船上用来饮水的瓷壶。        (5)、(6)、高足杯、高足碗:水城中出土最多的是元代瓷器,元代末期的龙泉窑瓷器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这个竹节柄高足杯,就是龙泉窑青瓷中常见的器物。近几年来,均有同样器物大量出土。        六展柜:        3、陶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用品,是所有文物中年代最久的。 中国船舶发展陈列馆解说词第  一  展  厅        为了充分利用蓬莱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发掘和丰富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广泛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莱阁管理处从实际出发,经过专家、学者、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投资200多万元,荟萃了全国各地区和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船舶模型50余只,于1996年5月26日对游人开放。        陈列馆共设古代船舶和现代船舶两个展厅,陈列面积240平方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古代船舶陈列厅。        我国是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众多岛屿的国家,也是拥有众多江河湖海的国家。远古时期,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逐水草而居”。为了进行水上活动,就必须利用和制造渡水工具,最早的舟船就开始出现了。        早在1万年到4千年前,人类用古斧、古凿以不断成熟的木工技术,制造出独木舟。独木舟的出现,开始了我国造船业的历史。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5千年前制作的独木舟。这是山东半岛荣成独木舟。这是隋朝双体复合独木舟。这三只独木舟印证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隋朝的四千多年间,我国的木船制作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赤壁之战的斗舰:斗舰的舷侧设有女墙,下开棹孔;舷内又建女墙,重列战格,人在船中,没有后顾之忧。所称斗舰,即用于战斗的舰只。这种斗舰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军率斗舰数十艘,驶近曹操军营,同时放火。火借风势,大破曹营,致使曹军水师全军覆没。赤壁之战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上战例。        隋代龙舟:隋炀帝曾率庞大船队三次巡游江都(扬州)。隋炀帝乘坐的龙舟,上建四层建筑,有正殿、东西朝堂,全部用金玉装饰,下层为内侍住处。龙舟航行全靠拉牵,拉纤壮丁达八万人,奢华程度,令人咋舌。从造船的规模和工艺看,已经是十分精美、豪华。        宁波出土的宋代海船:它的突出特点是设有松木制成的龙骨,并设有6道水密舱壁,壳板底部装有减摇龙骨,这一技术比外国要早600年。        唐代游舫:游舫,是继隋代兴起航行在大运河上、为官宦乘坐的大型豪华游览船。最大的长达20丈,上建5层舱楼。船的结构、造型精美灵巧,雕琢玲珑剔透,装饰金碧辉煌,工艺已是炉火纯青。        大澳船:是广东粤东沿海地区早年使用的拖网渔船,也做货运船。它造型特点是前窄后宽,形似水鸟,船首一对渔眼,看起来有虎虎生气。大澳船航行起来平稳快捷,至今仍有沿用。        两头船:是明代战船。因两头装舵,可以做到东风西驰,西风东行。航行中可以旋转,进退自如,十分灵活。        客舟:在汴河中行驶的有货船、渡船、游船等,客舟只是其中一种。它造型美观,结构紧凑合理,是唐宋时期造船高水平的集中表现,在我国造船史上有特殊位置。        宁波船:大部是在温州、宁波建造。船底有龙骨,首尖尾阔,靠帆航行。        清代广东水师快船:这种船的特点是有风时用帆,无风时划桨,回转灵活,航速快捷。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广东水师提督就使用这种战船。        王爷船:闽台两地一种民俗活动使用的渔船。王爷,是民间对瘟神的尊称,在祭祀王爷过程中,将真船小舟、彩船放入海上漂走,名曰送瘟神。毛泽东《送瘟神》一诗中“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描述这种民俗活动的情景。        雅克萨抗俄战船:清顺治七年(1650),沙皇俄国侵占我国雅克萨城,之后还不断侵犯我松花江,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巡视松花江,并亲自调兵遣将,康熙二十四年(1685),共调兵3000人建造战船百艘,收复雅克萨并逐出侵略者。1689年,签定了举世闻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船首设红衣炮两尊,可轮番发射,必要时可运到陆地上使用。        南京船:是明未清初航行在长江下游以北近海一带的货船,是我国古代优秀帆船的一种。        郑成功战船:郑成功是明清时期收复台湾的名将。南明永历15年(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数万人,乘坐这种船从厦门出发,于台南禾寮港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迫使荷兰总督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这种战船立下卓著功勋。        郑和宝船(宝船,并非船装饰如宝。系郑和称“三宝太监”):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便是这种船只。它长125米,宽48米,深12米,排水量1700吨。当年郑和统领将士27800人,宝船10余艘,遍访东南亚、印度洋南岸、东非南岸等30多个国家。宝船船队规模宏大,航海技术精湛,航海区域广阔,政治、经济影响深远,为世界所瞩目。        闽南渔船:又称白底船,用来运输和捕鱼。它结构坚固、装饰秀丽,在闽南一带广泛使用。        戚继光抗倭战船: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蓬莱人,原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在家乡蓬莱经营海防10余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调浙江抗倭,1562年又赴福建沿海,官至总兵。戚继光统率的战船是福建沿海建造的大福船,大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据载,依大福船之上抗击敌人,矢石火炮居高临下而发,遇到敌人小船,象耕地一样把敌船耕沉。经过几次大型海战,两年后平定了东南沿海倭患。建国以后,戚继光抗倭大福船成为北京军事博物馆重点展品。        中国造船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船尾舵、橹、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等重大发明,是中国对造船技术的世界性贡献,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        请到二楼观看现代船舶展厅。第   二   展   厅        现在请各位参观陈列馆第二展厅。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造船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拥有2100万载重吨的远洋船队。中国的造船业除为交通、海洋开发、渔业、国防现代化服务以外,出口船舶已获国际航运业的信赖和欢迎。中国正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        鱼雷快艇:这是一种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适宜于隐蔽、突然地在水面对敌舰进行攻击。这种艇曾在我海军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著名的“八一”海战和收复西沙之战,鱼雷快艇立下了赫赫战功。        水翼导弹艇:由于快艇底部装有双翼,因而航行起来减少了阻力,使航速大大提高。艇上装备有舰对舰导弹。由于航速快,机动灵活,攻击威力大,突出了独立的战斗特点。        海军62高速护卫艇:是以护航、巡逻为主要任务的高速舰艇。        潜艇:是一种既能水面航行、又能潜入水下活动的舰艇。由于它隐蔽性好,自给力大,续航力远,可长期潜入敌方海域作战。我国海军潜艇部队曾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海上作战任务。        航空母舰:号称水上活动基地,可载近百架各式飞机。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强大威力。由于威力巨大,现已成为大国争夺海洋霸权的重要工具。        全浮式汽垫艇: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快速艇,特点是在艇底和贴水部分衬了一层气垫,使船体阻力大为减少。由于船体已高出水面,更适宜于作登陆艇。        导弹护卫舰:是以护航、反潜、巡逻为主要任务的水面战斗舰艇。因为这种舰多以导弹为主要武器,因此称导弹护卫舰。这种舰艇在我国海军被广泛使用。        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以核原子为动力的大型军舰。由于它排水量大,武器装备强,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指挥性能,主要用于远洋作战。        自升式钻井平台:是我国大连造船厂建造和修理的在海上开发油田的钻井设备。        泸州一号散货轮:是我国自行研究和制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货轮。        集装箱货船:是上海造船厂与德国马尤福姆公司联合设计、上海造船厂83年建成的,可载724个标准集装箱,是多用途货船。由于性能好,首批出口西欧,并获1983年国家质量金奖。        滚装船:是江南造船厂为联邦德国亚联航运公司造的,可载4000辆大型汽车的滚装船。由于这种船达到当时世界同类船的先进水平,所以被誉为“世界未来型”船舶。        “长征”型沿海客货船:可载客960人,同时载货1500吨,目前我国生产了14艘,航行在上海-大连,上海-广州等航线上。        穿梭油轮:这是大连造船厂于1986年研制成功的1500吨穿梭油轮,用于挪威北海港口,将油田开采出的原油运至欧洲各港口。它能适应当地恶劣气候情况下的运行,并能够在无码头停靠的情况下进行安全装载。        中山舰:原名叫“永丰”舰。中山舰是我国近代史上一艘曾创立过不朽功勋的著名战舰。1922年6月,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宋庆龄曾登舰指挥平定陈炯明在广州发动的政变。1925年孙中山逝世,将此舰改名为“中山”舰。1938年抗战期间,正在长江巡航的中山舰突遇六架敌机攻击,舰尾要害部位中弹沉入江中。为纪念“中山”舰的不朽功勋,湖北人民政府于1997年1月28日将它打捞出水,现陈列在辛亥武昌起义博物馆。        31-Y3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远望”号:主要用于进行洲际运载火箭试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的科考船。        向阳红十号(远洋科学考察船):总长156.2米,排水量13000吨,1979年12月在我国江南造船厂建成。这是当时世界同类船舶中最大的一艘(航速为每小时20海里,续航力18000海里),该船配合远望号先后完成过我国洲际运载火箭的实验任务和发射通信卫星的实验任务,1984年11月还首航南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参与建立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工作。        喷水推进豪华客船:是航行在香港、澳门之间的客运船。        扬子江乐园号:是由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设计,武昌造船厂建造的船只。该船是符合国际水准的豪华型旅游船。        爬吸式挖泥船:是用以疏通航道、清淤的专门船只。        导弹驱逐舰:这种舰艇是现代各国海军广泛使用的一种军舰。驱逐舰装有对海、对空、对潜等多种武器,有较强的海上作战能力。以导弹为主要武器,还配有直升飞机,所以叫导弹驱逐舰。        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对第一代驱逐舰实施了现代化改装,1989年改进型导弹驱逐舰建成服役,这只模型是我国051改进型导弹驱逐舰。         中国船舶发展陈列馆第二展厅到这里结束了。我们继续参观其它景点。 田 横 山 文 化 公 园 导 游 词        田横山自古为军事要塞,而尤其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曾是末路英雄田横安营扎寨的地方。        田横是战国时期齐王田氏的后裔。秦朝末年,没落为平民。后响应陈胜吴广抗秦,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开始同盟,逐渐分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不愿臣服,被韩信战败后率残部五百人流亡到时为东夷之地的海边荒岛。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邦多次派遣使节到荒岛招安,田横若向朝廷称臣,即可晋京封侯加官,否则朝廷便出兵围剿孤岛,斩尽杀绝。田横为保存五百火种,被迫离岛赴京。行至距都城洛阳三十里的一处驿站时,田横凛然自刎,并在死前嘱托两位随从将他的头颅献给刘邦。当刘邦见到田横那形容未改的头颅后,深为其刚烈之气感慨而震惊,遂以王者礼仪予以厚葬,并下令任命田横的两个随从为都尉,发士卒二千。田横的葬礼刚毕,两位随从便在田横坟前各自挖一洞穴同时自杀,随主而去。当田横死不称臣以生命捍卫尊严的消息传到荒岛,五百壮士全部步其主后尘,合众自杀,以身殉节,惊天地,泣鬼神,十分悲壮。从此,这座海岛姓田而不姓汉,田横山成为气节的象征。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史籍的疏漏和笼统,一直考证困难,众说纷纭。唐宋以来,文献所见“田横岛”与“田横寨”,大致可有三说,即海州(今连云港)说、即墨说和蓬莱说。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其实民间传说田横所居的海岛,在山东沿海还有多处,都未发现原始遗迹。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认为,当年刘邦指出,田横还居于要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蓬莱地处胶东海滨,渤海海峡又有庙岛群岛,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危急时尚有回旋余地,必要时还可以从海上遁走他方,借助外援。因此,对于田横的居守之地,他的结论是接近“蓬莱说”的。        不管田横的五百壮士殉难处是否在今天的田横山,他们的营寨曾经驻扎于此恐怕不会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既然是当年英雄们驻足的地方,就足以令今人大发思古之幽情,低回凭吊一番了。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已辟为文化公园,既给游人提供了观光览胜的场所,也为田横这位令人敬佩的末路英雄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蓬莱阁西侧,总面积19231平方米。它以自然风光为形,以人文内涵为魂,成为与丹崖仙阁相协调的绿色背景。整个景区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古迹史踪,山情海韵,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恬淡隽秀的迷人画卷。        田横纪念广场:田横纪念广场位于田横山东南坡,是进入田横山的第一个景点。广场主要由《田横与五百壮士》大型浮雕和《祭田横墓文》石刻等组成。        《祭田横墓文》:《祭田横墓文》是从《韩愈文选》中节选的。唐贞元十一年九月(公元795年),韩愈去洛阳路经田横墓时,为悼念田横而作祭文。祭文中对田横的气高节烈、威武不屈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田横虽然没有完成复国大业,却牢记国耻,不甘受辱,傲视生死,不损名节,其英雄气概,与日月同晖,光照千秋。        《田横与五百壮士》浮雕:广场正面的这幅大型浮雕,是根据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力作临摹而成。这幅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意思的是,徐悲鸿大师把自己的五官相貌,“移植”描绘到五百士之中一个人的脸上。当时,正值蒋家王朝初建,以统一中国之名,行一统党国之实。这幅油画适时而出,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受到红色根据地的高度赞扬。这幅珍品被公认为徐悲鸿代表作之一。皖南事变后,田横精神曾一度成为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的热门话题。        田横寨遗址:这里是田横寨遗址,为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南侧的“田横寨遗址”石碑为书法家大康题写。这座田横纪念柱高7米,采用花岗岩雕凿而成。四面浮雕分别表现了“聚事”、“演练”、“进攻”、“建国”四个场面。西侧是一座田横雕像。他面北而立,气宇轩昂,象似在高呼“吾岂能北面而事臣?”雄姿凛然,气壮山河。        三生石:这里是三对刻石小品。两只手的手心两两相对,依次是“心心相印”、“花好月圆”、“福寿双全”,代表了一对情侣从相知相爱到喜结良缘,再到白头偕老的幸福历程,也是对游人中的每对情侣的最美好的祝愿。三生是指佛教所说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也指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阶段。三生石寓意在人生三个阶段幸福美满、好运常在,即所谓“三生有幸”之意。        翠薇廊:这座顺着山势逶迤而上的翠薇廊,是一座仿木质结构的框架建筑。它造型典雅,色调温馨,紫藤缠绕,绿荫遮日,清风徐徐,落英缤纷,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烟波亭:这座小亭名为烟波亭。烟波,形容烟雾笼罩的水面。唐代诗人崔颢在他的《黄鹤楼》诗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在这座小亭中伫立眺望,看到的却是烟波浩渺的大海,心境恐怕也与崔颢的诗句所写相去甚远。        “天风海涛”刻石:这一刻石小品上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古朴苍劲,大方美观,是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的真迹。这里地势高峻,面对大海,视野开阔。极目远望,海国天光十分壮观,“天风海涛”,对眼前的景象概括得恰如其分。        齐王鼎:这个肃然凝重的大鼎为齐王鼎。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或置于宗庙用以铭记功绩的礼器,一向被视作立国之重器。为纪念田横誓死不屈的壮举,于此处立鼎纪念,表现了齐王田横志在问鼎齐鲁的决心。        濯缨泉:这是濯缨泉。濯缨就是洗涤帽带,通常指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俗话说:“山无水不秀,水曲则有情”。齐王鼎的鼎足之下有溪水汩汩而出,跌宕起伏,潺潺有声,千回百转,净手涤足,妙趣横生。        怡然园:怡然园,顾名思义,是一处令人心情怡然的地方。“怡然”二字,意为心旷神怡,和悦愉快的样子。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记叙,这小小的怡然园里奇花异草,暗樯浮动,自然会使游人感到心旷神怡,不胜陶然。        孙子兵法汉简:这是一组用巨型花岗岩雕凿成的孙子兵法汉简。孙子兵法汉简录入了《孙子兵法》的全部内容,体现了中华五千年艺术的博大精深。徘徊在这片兵书简册之间,一定会产生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将风范的感叹。丹崖山是神仙文化的代表,而田横山却积淀着精武文化的内涵。孙子兵法汉简岩雕,对于精武文化的体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翰墨锦章:这段镶嵌名诗石刻的墙垣称为“翰墨锦章”。“翰墨”原指笔墨,借指文章书画。在这堵墙垣上,共刻录了六首诗作,分别是骆宾王的《蓬莱镇》、苏东坡的《望海》和《海上抒怀》、戚继光的《韬钤深处》、《马上作》、《放舟蓬莱阁下》。        八卦健身桩:这里的八卦桩是由圆形柱和六棱桩阴阳结合、两环相扣组成,集习武健身于一体,无论疾走或缓行于八卦桩上,均可健人体魄,消解愁肠,你若感兴趣的话,不妨亲自一试。        逍遥麓:这里是逍遥麓,又称春夏秋冬广场。在这方八角形广场上,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天文科学的精髓。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置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石雕,是道教崇奉的四方正神。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方分别立有春夏秋冬时柱,随着星移斗转,坐地日行,北斗七星一年四季分别指向四个方向。游人来到这里,悠闲信步,畅怀吟诵,寄情山水,心胸开阔,疲惫顿消,不胜陶然。        幸福园:幸福园立意“幸福缘路”的主题,即情投意合、海誓山盟、并蒂芙蓉、白头偕老、百年好合。幸福园的构思很精巧,立意也独特,主题鲜明,颇具匠心,集休憩、娱乐、游览、康体于一身。整个园中雕塑小品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徜徉其间,诗趣盎然。入口处这一巨大的石门,暗意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俚语。踏上鹅卵石铺就的半圆形回廊,就意味着踏上了幸福之路。当你漫步在这幸福的旅途之中,从缔结婚约起步,共同迈上人生的漫漫征程,映入眼帘的是不同时期的婚姻标志,它以情感的色彩给人以理性的启迪,以时空的转换再现生命的伟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人生有涯,真谛常在,但愿所有有情人踏上这生活的幸福之路,共同追求美满的永恒。        观景台:这里是田横山的顶峰,也是胶东半岛最北端的最高点。在这里举目四望,视野十分开阔。北面是烟波浩淼的大海,南面是新貌崭然的古城,东面是神韵独具的仙阁,西面是舟楫纵横的港湾。在这里,最容易使你发感慨、抒情怀,因为你在这里所领略的,是人间美景的精华,是天地造化中的山海大观。        合海亭:这是一座八角十六柱的双层楼阁式建筑,飞檐斗拱,气度非凡。面积为1029平方米。因地处黄、渤海交界处,所以寓意为二海龙王之神力。亭上置合海巨钟一口,直径2.001米,高3.47米,重6.6吨。钟上铭文由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合海钟被敲击时,声似钧天广乐,闻之如意吉祥。        得道轩:这是一座轩亭式建筑,轩名为草书,是沈鹏先生题写。轩前有明廊。前廊两侧分别嵌有刻石两方,南为“戴月”,北为“连天”。        风烟绝胜坊:这是一座四柱冲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背靠合海亭,面向大海,造型古朴庄重。        纳川亭:大家可以望见那座傲然伫立的方亭称为纳川亭。“纳川”,即“海纳百川”之意。        古炮台:在这以东的城堞旁,有一座古炮台,上面置有古炮一门,为前膛炮。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水师营曾在这里以爱姆斯朗炮击退过入侵的日舰。        各位朋友,田横山和丹崖山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处山体园林,以大海蓝天相映衬,以历史遗迹为题材,展现了仙岛神乡生动感人的景象。所不同的是,丹崖山是以神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充满了人文气息。而田横山却是一幅山海风光的大写意,既蕴涵着历史的苍凉与悲壮,又弥漫着现实的美好与温馨。怎么样?对这里的山光水色、仙迹神韵您喜欢吧?青山在,人未老,希望你在后面的游览中玩得更加忘情与尽兴! 田 横 山 后 海 景 区 导 游 词        田横山俗称老北山,地处蓬莱陆地最北端,也是胶东半岛最北端,这块突入海中的陆地岬角称为登州岬或蓬莱岬,是渤黄二海的分界处,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东与丹崖山隔一小海湾相接,石壁高峻;西、北两面半浸海中,形势险要。汉时韩信破齐,齐王田横率其徒五百人东走,曾筑寨于此,因此得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为巩固海防,明廷调浙江兵卒于此戍守,在山上筑起城垣和署衙廨宇。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起,登州统领夏辛酉在山上筑起炮台,架起爱母斯郎炮数门,守护海口,兼为旅顺之声援。这里既有山海胜境,又有历史遗迹,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到这里探古览胜的游人不断增加。1993年,田横山与丹崖山之间架起了一条跨海索道,这里成为蓬莱阁旅游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跨海索道上乘坐缆车,仰望前后两侧的仙山琼阁,俯瞰大海的万里澄波,联想三神山的迷人神话,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跨海索道全长481米,高点海拔50.7米,相对落差26.3米,采用单循环半包吊椅式结构,共设缆座54个,日可载客5340人次,是山东省第一条海上索道。它区别于其它索道的地方就是可以搭乘缆车领略海上风光,在感受上是别有情趣的。)        神龙分海──黄渤海分界坐标:田横山与辽宁旅顺老铁山之间的连线,构成了渤海与黄海的天然分界线。经解放军海军航海保证部的精确测量,蓬莱岬是黄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此分界坐标,便是根据海军航保部测定的东经120°4433.3与北纬37°4950.2交叉点建起的,由此向北偏东20°为黄渤海汇合处。黄渤海分界坐标设计新颖精巧,独具匠心。两条盘曲而上的巨龙,象征黄渤二海,二龙共衔一珠,象征蓬莱,同时也是黄渤海分界点。二龙戏珠,吉祥如意,黄渤海分界坐标,呈现了华夏图腾艺术的美感,为田横山增添了颜色。        金龟礁:这块海礁的形状很象一只乌龟,所以称为金龟礁。传说两位龙王在这里聚会,划定两海界限之后,商定让他们的一位下属金龟在这里盘踞,以作为渤、黄二海的永久性标记。于是,这只金龟便恪尽职守地蜷缩在这里,最后化成了一块礁石,形成了“金龟探海”的天然奇观。在它的背上,还留有“一足跨二海”的脚印。        田横栈道:这里是被称为胶东一绝的田横栈道。栈道全长220米,高2米,离崖壁地面20米,东起回仙洞,西抵老虎洞。这条栈道,使珠玑岩的悬崖绝壁成了坦途。游人行于栈道,如同凌波漫步,脚踏万顷碧涛,头顶危岩绝壁,既惊险又刺激。在这里依崖观海,烟波浩淼,抚今怀古,情趣盎然。        老虎洞:提起老虎洞,也许会问,老虎应栖身于深山密林之中,海上怎会有老虎洞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登州海面常有日本海盗(又称倭寇)出没,他们海上打劫,登陆抢掠,十分猖厥,当地百姓深受其害。由于官府腐败,海防松弛,缉盗不力,百姓叫苦不迭。        水城有一义士,名叫王老虎。豪爽耿直,疾恶如仇,并且会武功,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倭寇的侵扰,十分憎恨。这天,他聚集几位武艺高强、熟识水性的伙伴商量,给倭寇一点颜色看看。他们选准一个月黑夜,乘木舟隐藏于老虎洞中。夜深时,海面上驶来一只匪船。他和伙伴们抖擞精神,拼力将小舟划向贼船,只听一声雷吼,王老虎和伙伴们手持短刀,纵身跳上贼船,倭匪措手不及,已成为刀下鬼。黎明,闻讯赶来的渔民们看到倭匪血染大海,尸漂海上,欢声四起。人们为彰显王老虎的勇敢行为,将这个洞命名为老虎洞。        回仙洞与益寿泉:回仙洞,是当年八仙经过的地方。他们来到这里,张果老感到口渴,可是,海水一片,又苦又咸,到哪里找寻淡水解渴?万般无奈之时,只见铁拐李举起拐杖,对准峭壁狠狠地撞去,霎时岩壁出现穴洞,这便是今天的回仙洞。铁拐李又用拐杖对准洞壁敲了敲,一股甘泉缓缓流出,朗朗声脆,这便是益寿泉。当然这是民间传说,其实这岩洞是由于长期风化形成的溶洞,而这泉水是山上的雨水渗入地下经过层层岩缝过滤出来的。不过,这泉水不仅清澈透凉,而且甘甜可口,人们还说它有强身益寿的作用。        独步峡与将军石:沿着回仙洞外的沙滩北上,迎面有一条狭长陡峭的石壁挡住去路,只容一人侧身方可通过,所以称为“独步峡”。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步峡上有一块巨石兀立,恰似一位把门将军,傲视狂涛,很有些唯我独尊的气势,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将军石”。        八仙礁:八仙过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这里的八仙礁,蕴含着一段关于八仙的小故事。        传说八仙在蓬莱阁上饮酒作乐,酒酣之后,各持宝器走进大海,在风涛海浪里显示各自的神通,不一会儿便漂向了遥远的海天相接处,而他们的形骸却羽化成八块礁石。这片礁石,已经被海浪冲涮出一副沧桑模样,但是仔细辨认,张果老的驴子,铁拐李的丫丫葫芦,以及八位仙人或卧或仰、或坐或立的形态却依稀可见。        弹子涡:在八仙礁东北角有一个天然石洞,海潮退落后,洞口半露水面。石洞口很狭窄,里面却是宽阔的。洞中有两枚巨大的鹅卵石相依相伴,随着潮起潮落相互磨擦碰撞,发出“咯咯”响声,十分动听,被当地渔民津津乐道称为“弹子涡”。传说,涡里的两块卵石,曾是东海龙王爱不释手的两颗宝珠。为了镇住海上的狂风巨浪,保佑渔民出海平安。龙王忍痛割爱将宝珠安放在这个礁石涡里,从此这苍茫大海便波澜不兴了。        凤凰礁:八仙礁前面的礁石,形同一只引吭高歌的凤凰。它背山面海,引颈长鸣,是在为人间仙境而欢歌,还是为游人过客而祝福,抑或兼而有之吧。         各位客人,田横山后海景区的游览到此就结束了。这里的山海景观是充满神韵的,这里的仙岛胜迹,山水绝唱,一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登州博物馆解说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登州博物馆。        登州博物馆坐落在田横山南麓,蓬莱阁西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由序厅、古城遗韵厅、千年古港厅、海防重镇厅、文物精华厅、名人故里厅六个陈列厅组成。馆内陈列文物307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45件,其余不定级文物246件。它通过文物、模型、照片、版图等形式,客观地展示了蓬莱地方史的各个方面。在内容、形式的布局上,它打破了传统的按历史顺序陈列的模式,重点突出,立意新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博物馆内安全消防设施齐全,采光、供暖、制冷、通风、通讯及残疾人通道等设施完备。        登州博物馆的建立,使库房中珍藏的文物与世人见面,进一步展示了文物工作的价值,弘扬了古登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传统。它不仅填补了蓬莱无博物馆的空白,而且成为一处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基地。        历史意义上的古登州,管辖范围最大时几乎包括整个胶东半岛,共辖九个县一个州。因为治所设在蓬莱,蓬莱便成为登州的附郭。这里的登州博物馆,其实物陈列品主要是蓬莱范围内的。因为过去人们习惯上总是把蓬莱称为登州,该馆也权且定为登州博物馆。第一展厅  序厅        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蓬莱人民的祖先就生活在胶东半岛这片土地上。他们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创建着自已的家园。        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这里的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登州海市。由这种虚幻缥缈的海天奇景,衍生出三神山的传说,致使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高潮迭起,从而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神活中的策源地位。“蓬莱”二字已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神仙”二字,给蓬莱带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在这里,丹崖名楼尽现了山海名邦的多彩风姿,神话传说破译着民族精神的玄妙密码,古港城垣留下了供人怀古凭吊的遗迹,石坊碑碣记录了白云苍狗般的岁月沧桑,男耕女织创造出美丽生动的人间传奇,名士贤达演绎着慷慨悲壮的历史活剧,轶闻掌故昭示着悠久历史的丰富内涵,民俗风情揭示出文化积淀的丰厚多元。        然而,过去毕竟已成为历史,当我们从岁月的沧桑中走出来时,一定会发现,更让人流连忘返的则是蓬莱的今天。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使古老的蓬莱焕发了勃勃生机。蓬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扬了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谱写出令人振奋的新篇章。如今的仙岛古城,日新月异,繁荣兴旺,成为驰名中外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早已“大江东去”,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早已“浪淘尽千古风流”,为了探知过去,研究未来,借古鉴今,昭示后人,在蓬莱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建起了这座“登州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共分为六个展厅。请各位随我参观第二展厅。第二展厅  古城遗韵厅        蓬莱古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为黄县东南之莱子国辖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往蓬莱,升蓬莱镇为蓬莱县。以后几个朝代,虽隶属有所变更,但县治未变,直到1992年改蓬莱县为蓬莱市。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对登州府所辖区的范围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登州府东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莱州府即墨县四百里,西至莱州府掖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岛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顺口约六百里至盖州套约千余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东西广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莱县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黄县界四十里(至县治六十里),南至栖霞县界七十里……”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请看这边的看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登州港就在沟通南北平原以及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传,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种子及百工的远航船队,就是从古登州港出发到日本的。徐福的东渡,开了远洋航行的先河,并为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由裴世清率领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统一王朝派出的访日使团,也是从古登州港出发,横渡到日本。到了唐朝,中国的对外往来日益频繁,从公元630年起,日本和朝鲜先后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多达数千人次。他们相继从登州港这个门户进入中国前往唐都长安。日本著名高僧圆仁随“遣唐使”从古登州港入唐,先后在唐朝游学九年,在登州居住了两年。圆仁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东方三大旅行记”。这本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书中对登州的地方行政、经济以及唐时登州的物价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旧府治的城池在画河以西。画河是府城的护城河,(府城东门,也称望仙门,传说汉武帝于此望仙山,后来府城东拓改为鼓楼。南门(上水门西),俗称南天门。西门仍为古县城西门。北门在下水门由东向南处。)明洪武年间,指挥谢观、戚斌,永乐年间指挥王宏相继修筑,城区向东拓展,成为后来的蓬莱城。        登州古城周长十一华里,呈方形,面积八平方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两丈,外层砖石,内层泥土,城门四座,东门宜春门(亦称春生门),南门朝天门,西门迎恩门,北门镇海门。城门楼皆为三层檐,俗称“三滴水”。古时只有皇宫才有这样建筑,各府县衙,只能两层檐。传说隋朝皇叔杨林守登州所建。四座城之外建有瓮城,城外有两丈宽的护城河。瓮城城门上各建有庙宇,东门三义堂,南门火德庙,西门观音堂,北门真武庙。明万历年间,为防止敌人来犯,根据城外地形,不等距离增建了二十八座敌台,敌台突出城墙外,既可射击迎面敌人,又可防止两侧敌人爬城。        登州府内建有七十二座庙祠,七十二座牌坊,显示了古城历史的悠久,文化积淀的厚重。庙宇多是道教和佛家,祠堂多是供奉古代圣贤和乡贤,有土地、城隍、关帝、龙王、财神、药王等庙宇和三贤祠、大忠祠、表功祠、文昌祠等。全城纵横街道耸立着一座座牌坊,都是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有先贤纪念坊、功名坊、节孝坊、名胜古迹坊。有名的戚氏父子总督坊、母子节孝坊、陈氏父子经魁坊、父子进士坊、宣大都督坊等,都是造型雅致、雕刻精美、巍然壮观。        文物部分:        (磨棒,磨粮食用的;骨针,新石器(约5000年前),形状未变,质地不同;鱼骨,肋骨;铜鼎,炊具,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安香寺汉白玉佛像,唐代佛像,后毁于战乱。灰陶罐,上刻铭文,庞小吾,汉代道官分粮;陶砚,砚台。)        照片:(1939年民国28年拍摄),钟楼(东来紫气),鼓楼(西望瑶池),1941年毁于战乱。        中间两幅照片为清朝太平楼及蓬莱阁照片。        经幢:寺庙中放的用品,上刻佛像和经文(唐代)。        祭红釉瓶:用高岭土(专门做瓷器的土,特点:土质较密结)烧制而成。        恐龙化石:恐龙是生活在距今两亿四千万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那时全球气候温暖湿润,湖泊纵横交错,低等植物繁盛,非常适宜恐龙的生存和繁衍。它们无处不在,成为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因此,也将中生代称为恐龙时代。19世纪中期,我国陆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山东也是发现恐龙化石较多的地区之一。现在大家看到的恐龙化石是在蓬莱市市医院附近发掘的。        董其昌手迹:《甲子仲夏登暑中楼观海市》        太平御览:古代皇宫皇帝和大臣阅读的书。第三展厅  千年古港厅        蓬莱水城自古就是天然良港,公元707年登州治所迁到蓬莱,遂称登州港。这不仅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防御外患入侵的战略要地。正所谓“东西往来蓬瀛扶桑新罗丝绸路,南北驰骋八闽两粤津关关务繁”。        1984年,我们对水城进行清淤时发现了一艘元代古战船残骸。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瓷坛,它的做工非常精致,是元代著名的瓷窑—河北磁州窑烧制的。        这个展柜内陈列的文物,有的是在清淤时出土的,有的是当地渔民在近海作业时打捞上来的,主要是以海内出土的文物来旁证登州港的古老和久远。首先请看一展柜。这是出土古船的纵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它是由13道舱隔板分隔成14道水密舱。这样如果其中的一个舱或几个舱进水,仍然能够保持船的战斗性能和稳定性。这些都是随船一起出土的构件。这是滑轮,因为船是靠帆航行的,滑轮可用来升降船帆。这是木栓起到固定物体的作用。        游碇:主要作用是,如果船在海中突遇风浪,可放于船的两侧,保持平衡。        瓷坛:都是船上的生活器皿。        陶        :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来做饭的炊具。        束口瓶:它的口径特别小,储藏的物品不易进入灰尘。        我国早在春秋、秦汉、魏晋时期就与朝鲜、日本频频交往,主要是由登州出发到辽东半岛,再沿岸进发,到达朝鲜、日本。这是登州海内外交通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登州港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东与朝鲜半岛一衣带水,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西邻莱州湾、天津港、南倚大陆。        早在隋唐时期,就开通了两条登州通往日本的正式航线。一条是自登州出发,经旅顺口、鸭绿江口,沿朝鲜半岛西岸南下,经对马岛到日本;另一条是自登州出发,经八角、芝罘到朝鲜半岛,再沿岸南下,经对马岛到达日本。朝鲜、日本的许多使团、商人是从登州港往返渡海的。        唐朝正值日本大化革新前后,自公元630年,第一批遣唐使入登州登陆起,数以千计日本各界人士相继由登州登陆进入中国。唐朝由登州登陆的朝鲜遣唐使达三十多次,日本遣唐使七次。当时往返登州的朝鲜商人最多。到了北宋年间,又开通了明州、扬州通往朝鲜、日本的航线。同时,开通了登州通往扬州、明州的国内航线。元代的漕运也是在这条航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边的展柜内陈列的文物,大部分是随古船一起出土的。这是用鹿角制成的挂衣架,海船上使用的。        红陶瓶:朝鲜文物,说明登州港在很早之前就与朝鲜有着频繁交往。        背水壶:装淡水用的。        日本、朝鲜的瓷碗和酒壶:说明登州港在很早以前就与日本和朝鲜有着友好的往来。        泉州湾1974年出土的宋代船的模型:由于它的设计考虑到了稳、快、耐波等性能,所以形成了特有的特点。它跟蓬莱水城1984年出土的元代古船极为相似,都是首尖尾阔,靠帆航行。        紫檀木舵杆:在1984年清淤工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几根紫檀木舵杆,这根舵杆长8.2米,重3500斤,前端刻有铭文,共四十六字,为了让您看得更清楚,我们取了铭文的拓片。请看看板:“黄字三百十五号,一根长二丈八尺、厚一尺二寸,舵头破心、闪脚破开一尺五寸,巴(疤)节三个,永乐十年六月日进四百料。”从铭文可以看出这根舵杆是在明代永乐十年进行初步加工,当时从南方到北方每个月这种舵杆都要运送400根,而且都进行了编号,这一根就是第315号。铭文把舵杆的特征记录得十分详细,这样在运送过程中如果出现遗失,查找起来就十分方便。也防止一些贪官污吏从中偷梁换柱。说明了早在明代造船业的管理制度就十分的严格。(注:目前我国最长的紫檀木舵杆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长11米)第四展厅  海防重镇厅        登州港自古就是“外捍朝辽”、“内障中原”的军事要塞。登州港作为军事港口,是从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征伐高丽时开始的。三国时期魏帝曹睿派司马懿征伐辽隧(今辽宁兴城)由此出发。隋唐时期先后进征高丽达十六次,运兵运粮多由登州港出发。到北宋,为防御北方契丹的入侵,宋王朝接受登州郡守郭志高建议,以丹崖山东部丘陵地为依托,沿小海向东筑堤建起刀鱼寨,置刀鱼巡检,派兵驻守。元代在此设立元帅府,明代倭寇在中国沿海屡屡骚扰,洪武年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称备倭城,并在城墙上增筑三处敌台。清代登州设水师营,战船三十多艘,巡防东至荣成成山头,西至武定营大沽河的1700里辽阔的海域,全省27营统归其节制。为适应海防需要,明清时期还在登州府城和水城内设置了许多军事指挥机构,文武衙署星罗棋布,俗有七十二衙门之说。图中所示的有总镇署、游击署。另外,还有左营守备署,右营守备署,城汛千总署,水师前营游击署,水师后营游击署,水营守备署等。        水城仅有两座城门,南为振扬门,供车马人之行,北门为水门,供船舰出入,俗称关门口,城内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内有小海,面积7万平方米,可停泊船舰,操练水兵,水城主要防御设施有城墙、护城河、敌台、炮台、水门、平浪台等。        照片:明代海防建制采用卫所制度,设卫、所、寨三级指挥。在蓬莱沿海设有百户所、栾家口寨、刘家旺寨、解宋营寨、芦洋寨,各寨都建有砖石城墙,共设有25座烟墩,各烟墩都派有士兵把守。烟墩是由天然青石垒成,高7-8米,当发现敌情时,便在这里放起狼烟以通知各处。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就是在这里操练水军、抗击倭寇的,后升任为都指挥佥事,指挥三营二十五卫所备倭山东。        文物部分:        石炮弹和铁炮弹:打击敌人的原始作战武器。        弩机:安装有臂的弓。        普通生活器皿:        铜舀:青铜铸造,舀水用的生活器皿。        鎏银烛台:造型别致,通体雕有龙纹,小巧精致。        古钱币:士兵们的军饷。        罗盘:用于确定方向用的。        铜像:士兵出战之前,求神保佑打胜仗,保平安的。        铜戈:用青铜铸造的有横刃的兵器,既可刺,又可割。        铜炮:这两门铜炮是国家一级文物,在1984年清淤时发现的,整门炮是由炮口、炮身、药室、底座四部分组成,因炮口呈碗口状,所以又称碗口炮,另外炮身上刻有铭文。西边一门是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重120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另一门是莱州卫莱字二十九号大炮筒,重121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两门炮铸造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由铸钱币兼铸火器的机构宝源局铸造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门铜炮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大炮筒的第一例实物发现。        抛石机:我国古代战争中,没有发明火药以前,人们是使用抛石机抛掷石炮弹打击敌人的。抛石机是利用杠杆的原理,用大木头建一个木架,上面架一个梢杆,梢杆一端连着绳索,而另一端连着皮窝(对模型进行解释)用于装石炮弹的,攻击敌人时,许多人猛地一拉绳索,石炮弹就抛射出去。我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发明了抛石机这种武器,十二世纪出现了发射火药的管形火器后,抛石机就不再使用了。第五展厅  文物精华厅        这里展示的是蓬莱市文物精华部分。        这两个展柜主要展示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以生活器皿为主。        1)窃曲纹铜鼎:春秋时期,村里集辛旺集出土,二级。2)铜奁: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为有身份的妇女装首饰用的首饰盒,二级。奁的本义为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3)凤纹贯耳壶:西周,二级。        1)铜盨:春秋时期,盨的本义是古代盛食物的铜制器皿,有盖和两个耳子。2)雷纹铜簋:春秋,村里集站马张家出土,三级。簋的本义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3)铜车軎西周:村里集柳格庄出土。大家可能对它比较陌生,这是古代用来加固马车车轮的车零件,防止车轮脱落。4)铜    :西周,村里集辛旺集出土。    :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象壶,有三条腿。        汉代石磨:(前206-公元220)出土于淳于。这是一副完整的汉代石磨。这副汉磨与近现代石磨相比,有不同之处,第一做工细腻,第二结构新颖合理,如上端的圆周状鼻形进粮孔,人为制造了台状盛粮槽,以防止石磨转动时粮食外溢。台面有三处拴绳孔,这种工艺将绳子拴住,即可用木棍推磨,不同于近现代在两侧凿孔,钉木桩拴绳推磨的笨重方法。        东边这个展柜,以征集的社会流散文物为主,其中比较珍贵的有两件,即青釉避邪器皿与时大彬紫砂壶。1)青花盖罐:清代(1616年-1911年),1951年蓬莱县委上交,三级。2)青釉避邪器皿: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潮水三寨村出土,二级。此辟邪器皿之所以定为二级,是因为这种器物在我国已遗存无几。它一是贵族家庭富有的象征,二是传说它起镇宅辟邪的作用。3)时大彬紫砂壶:明代(1368-1644年),三级。时大彬是明代享有盛名的制壶专家,他制壶的特点是:壶口圆而密结,壶口与流的比例合理,通体圆滑稳重,采用陶质坚硬细腻。4)绿釉牡丹花瓶:清乾隆(1736年-1796年),三级。5)黑玉石如意:清(1616年-1911年),用黑玉石雕凿而成,做工细腻,造型优美,充分体现出清代高超的雕刻技艺。        这个展柜以青铜装饰器皿为主,特别是1)错铜云纹觚,清,三级。它造型清秀挺拔,做工精巧细腻,纹饰明快、素雅,是一种插欣赏物的器皿。2)蹲狮钮方炉盖,清代。3)三龙柱瓶,清代。        南面这个展柜是蓬莱市瓷器收藏档次较高的一个展柜。1)影清钵,宋(960年-1279年)生活器皿,官窑,县医院出土,二级。2)元代瓷罐(1206年-1368年)。这件元代瓷罐,体现了元代典型的制瓷特点:一是通体为浅淡黄色釉,纹饰以黑色构图为主;一是它的造型低矮稳重,圆唇鼓腹,水平底,给人以凝重之感。3)青釉凸花莲花式口瓶,清代,三级。4)豆青印花盘,明代(1368年-1644年),二级。它造型美观大方,饰釉晶莹剔透,盘中心刻有莲花瓣纹,遍体以缠枝纹为主。目前在我国视为瓷器珍品。        这个展柜以展示蓬莱出土的铜乐器为主。1)龙纹铜    ,春秋,三级。器形比较完整,沿部以勾连纹为主,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生活用品。   的本义是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象瓢。2)龙纹甬钟,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三级。它除了反映西周时期乐器制造水平以外,上面还阴刻有数十个钟鼎文,现在正邀请我国青铜研究专家对这些文字进行辨析。3)蟠虺纹纽钟,春秋,村里集站马张家出土,二级。蟠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4)铜钟,钟上的小兽叫蒲牢,龙的一个儿子,好鸣。        中间这尊汉白玉观音石雕,是民国时期天津石雕厂雕刻,征集于蓬莱市花市弄张家后裔。这尊石雕造型优美,布局合理,工艺细腻,栩栩如生。        蓬莱市在烟台乃至山东省属文物大市,各类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社会流散文物及水下出土文物众多。其中,各种古建筑27处,古遗址11处,古墓葬66处。近几年来,共征集了各类文物1800余件,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柜是蓬莱市瓷器部分最佳品的展示。1)刻牡丹执壶:宋代,耀州窑烧制,登州    王沟出土,一级。这把宋代刻牡丹纹执壶,胎薄质细,釉色淡青泛白,滋润,有细开片,腹部刻大朵团花牡丹,并划细叶脉纹。牡丹枝叶舒展,姿容娇娆,刻法简洁潇洒,层次清晰,立体感很强。2)绿釉凹雕蟠螭纹蒜头瓶:清道光(1821年-1851年),三级。蟠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中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3)唐代黄釉褐彩贴花执壶:唐代(618年-907年)长沙窑烧制,登州东关出土,一级。它通体施青釉,色泽略淡黄,又在贴花图案上加施褐釉彩斑,并利用积釉的厚薄,呈现人物形象,别有一番情趣。        这两件一级文物的出土,反映了唐宋年间,古登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兴旺发达程度。        这三件器物是清代有身份人家中的装饰品。1)兰釉山水古瓶:清,三级。2)青花尊:清乾隆(1736年-1796年),三级。这两件青花尊,圆唇直口,大斜肩,底内收,圆足,两侧有兽形耳,白釉,兰花土红花相间,以缠枝牡丹花卉图案为主。        现在我们看一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千佛缸:千佛缸因其形状如传统“缸”状,且上镶嵌千尊佛像而得名。它通体高99厘米,重约20公斤,缸上口径51厘米,中部最大径为71.5厘米。千佛缸质地以青铜原料为主,兑铅、锌、铝合金铸造而成,其上下共20行,每行50个坐佛像,行行交错,平行排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及省文物部门专家对其考察后颇感震惊,他们一致认为该千佛缸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稀世珍品。它征集于蓬莱市北沟镇北林院寺庙中。        1)窑变胆瓶:清,三级,造型新颖,饰釉奇特,蓝中透红,红中透蓝,通身布有雪花状斑点。2)兽耳簋:春秋,三级。3)陶    :新石器,三级,刘家沟遗址出土。  是一种生活器皿,特点是口部带流,袋状,三足,桥形耳,5000多年历史。        明代张氏墓志铭:主要介绍了张氏的身世情况,生卒情况,展示它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当时的葬俗及陪葬品中严谨的撰文及书法艺术。        宋朝解公墓志铭: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墓葬习俗及碑文篆刻水平。        这块碑刻是清初诗人施闰章为靖献公(陈迪)祠题写的碑文,碑文文笔清秀,整体介绍同里为人、处事及身世的短文。        这件“汉鹿”为汉代墓道墓门构件,上写:汉廿十八将佐命功苗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这幅汉画像石为卧鹿浮雕,卧鹿生动逼真,神态、造型合理,尤其是汉隶,字体苍劲、端庄,雕工浑厚,反映了当时典型的汉隶书法特点。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土于沈余村,一级。第六展厅    名人故里厅        蓬莱古城,人杰地灵,文才武将代不乏人。特别是明清以来,民族英雄戚继光、礼部尚书陈鼎、沙澄、刑部尚书陈其学、著名将领宋庆、孚威上将军吴佩孚等,都是闻名于世的蓬莱乡贤,在登州树碑立传,名载史册。        戚继光:戚继光出生于1528年11月12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其六世祖戚详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戚详死后,明政府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至戚继光在蓬莱居住了六世160余载。戚继光是明朝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一生供职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称“三朝虎臣”,征战42年。他的声望,誉满华夏,威震域外,是当朝一代名将,举朝武将无出其右者。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任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卓有成效,27岁奉调江浙闽抗倭,先后任参将、总兵,在江浙闽抗倭达十三年。在这期间他组创了三千余人的戚家军,根据江南地形创造了新的战术--鸳鸯阵,历经大小80余战,拯救浙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39岁奉召北调镇守蓟州,官升总兵、左都督、太子太保等要职,镇守蓟州期间,他率领士兵督修长城2000多华里,真正在京城的大门外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不但保持了当时边境的安宁,而且影响深远,以后数十年未发生重大问题。戚继光在56岁时被调往广东,第二年抱病请退,回归故里蓬莱。万历十五年腊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逝,终年60岁。        四十年后朝廷忽又思念旧臣,为褒扬戚继光的功绩下旨建祠,赐祠名表功祠。现在您看到这幅照片,就是“表功祠”的照片。另外这边还有一幅照片,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为了褒扬戚继光的功绩而下旨建的戚家牌坊的照片。戚家牌坊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这种大型石雕牌坊在我国实属罕见。戚继光首先是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同时又是文武双全的著名儒将,一生留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突出了“新”和“实”,对古代兵法“诗其意,不泥其迹”的创新求实思想。在《四库全书》辑录的中国古代二十部兵书中,唯他占有两部,占古代兵书总数的十分之一。        陈其学:陈其学,出生于1508年,病故于1593年,蓬莱城里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号“恭靖”。        陈其学才识疏通,扼守边塞20年,屡建奇功,一举击败北虏号称50万大军的进犯。任刑部尚书时,断案明晰,官声很好,皇帝九次赐金币以示褒奖。晚年回归蓬莱,居乡20年。朝廷为陈其学和其父陈鼎在登州府城内建有“父子进士坊”、“父子经魁坊”。这块石碑便是父子进士坊中间的额书。这块石碑上刻有陈家家庙大忠祠的原貌。陈氏大忠祠是明朝嘉靖年间朝廷颁旨为陈氏所建,并御笔亲书祠堂门联“南邦宗伯尚书府,东海世臣司马家”,门额“世忠笃贞”。        石婆婆:石婆婆名芮娘,明洪武年间陈其学的先祖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也是乳娘),她善良聪慧,识大体,明大义,精通诗词歌赋,陈迪视她为亲生女儿。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陈迪全家遇难,唯一个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芮娘与陈珠母子相称,到处躲藏,后被朱棣皇帝怜而赦之,戍遣登州。芮娘勤于持家,严于教子,乐善好施,名重乡里。成化年间芮娘去世,登州受其恩惠的百姓,在其住处(今石岛村石婆婆弄)树黑色石雕像,以示崇敬之意。蓬莱陈氏把芮娘尊为恩祖,周围百姓将其奉为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鸦片战争后,美国传教士路思义来到登州,在石婆婆弄附近的教会大学登州文会馆任教师。他亲眼见到当地百姓向石婆婆焚香祈福的情景,所以他把此事专门讲述给后人听,其后人于1997年特委派专人到蓬莱石岛村进行了实地考查。这尊石婆婆雕象是复制的,原件藏于八仙渡。        宋庆墓志铭:皇请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晋封三等男爵谥忠勤赏穿黄马褂赏戴双眼花翎太子少保尚书衔四川提督格洪额巴图鲁宋公之墓志铭        宋庆:宋庆(1820-1902)字祝三,蓬莱泊子宋家村人。清末将领,当地人称他宋老帅。城里曾建有宋庆祠堂。30岁从军,同治年间参与镇压捻军、回民起义。先后任过南阳镇总兵,湖南、四川提督,敕赐黄马褂,赏戴双眼花翎。光绪年间邦办过洋务,镇压过义和团,加封太子少保,尚书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病逝军中,终年83岁,谥号“忠勤公”,葬于蓬莱城南龙山之阳的杏山村北。你现在看到的这两块石碑分别是宋庆的墓志铭文和宋庆墓志铭盖。地方官按律呈请在本籍立祠,立“忠心捧月”和“壮志凌云”坊表。慈禧太后亲书“耆年伟略”匾额赐之。我们现在所见的这块匾,就是慈禧太后赐书的。光绪皇帝也亲书了“倚之干城”匾额赐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作为朝廷命官,宋庆有其镇压农民运动的一面,也有抗击日军,保卫国家的一面。甲午战争爆发后,宋庆被清廷派往辽东抗击日军。他当时已75岁高龄,在诸将领中最大,被称为“白发将军”,却身临前敌,驰驱指挥,在辽东、辽南的历次战役,他所率领的部队几乎全部参加,屡创强虏,为日军所畏惧,在清代对外作战史上留下了值得称道的一页。              宋庆生前在家乡捐资修学宫,捐义仓,施粥厂,修桥筑路,疏浚河流,续修史志,做了许多公益事业。        吴佩孚:吴佩孚出生于1874年,逝于1939年,字子玉。蓬莱城里人,北洋军阀直系著名将领,清末秀才。1906年为曹锟部管带、旅长、师长,1916年与蔡锷护国军作过战,1917年讨伐过张勋复辟,1922年直奉战争后,做过两湖巡阅使,直鲁豫巡阅副使,被授为孚威上将军。1923年镇压南京铁路工人大罢工,造成“二·七惨案”。        1935年日军策动汉奸发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企图把吴佩孚抬出来当愧儡,吴断然拒绝。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利诱要他出任华北维持会长,他以日本从中国撤兵为条件相拒绝。在给汪精卫复信中他表示誓与国家生存同其命运。在此期间,吴佩孚所赋“满江红”词中有“何日奉命提劲旅,一战恢复旧山河”之句。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4日日本牙医施行手术时做了手脚,当晚暴卒,时年65岁。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吴佩孚的民族气节是值得称道的。        展柜展示的是吴佩孚生前写的治家格言。        沙澄:沙澄(1620-1696),字渊如、会清,祖籍莱阳,高祖沙通移居蓬莱。清顺治三年进士,任过翰林院检讨、宏文院侍读、国子监祭酒、讲读学士。顺治十三年(1656年)升詹事府詹事。顺治十六年(1659年)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年间任礼部尚书三十余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去逝,终年76岁。沙澄秉性清谨,熟识掌故,著有《四书讲义》。古城中的几个祠        三贤祠:纪念宋代在登州任知州的苏轼、马默、李师中。因他们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廉吏,所以建祠纪念。后此祠移到城隍庙内,乾隆三年知府陈法改建府衙东,即现图上的祠。        文昌祠:文昌为天上星宿名,文昌星变称文曲星,是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时为读书人所崇祀,多建祠祭祀。蓬莱古城内有两处文昌祠,一在南城门东侧,一在画河桥东侧路北(此祠由陈其学先祖陈安捐资所建)。        乡贤祠:在旧县学内,祭祀本县乡贤,内有明代宣城伯卫青,明代监察御史赵秉伦,明代应天府尹陈鼎,明代刑部尚书陈其学,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明代御史许锐,明代御史王言,明代御史吴昶,明代开封府推官张瑶,清代礼部尚书沙澄,清代太子少保宋庆。        开元寺:开元寺在城西南处,南天门街,亦称西大寺,为蓬莱著名古刹,唐开元二十八年建。明天启年间、清顺治十七年重修,规模宏大,为全城各寺之冠。内有名井玉寒泉,味甘冽,寺庙座西朝东,三进庙堂。蓬莱城陈家七处牌坊        1、父子经魁坊(陈鼎,陈其学)        2、父子进士坊(陈鼎,陈其学)        3、绳武坊(陈其学),        4、恩荣坊(陈鼎)        5、忠烈流芳坊(陈家世代)        6、宣大都督坊(陈其学)        7、京兆坊(陈鼎)陈氏大忠祠联        “南邦宗伯尚书府,东海世臣司马家”。“南邦”:陈其学的先祖是南方安徽宣城人;“宗伯尚书府”:陈迪任礼部尚书,府名宗伯府,礼部尚书称宗伯;“东海世臣”:陈家自陈迪的儿子陈珠与芮娘开始客居蓬莱,世代为臣;“司马家”:古时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工部侍郎为少司空,刑部尚书为大司寇,刑部侍郎为少司寇,兵部尚书为大司马,兵部侍郎为少司马。陈其学曾做过兵部左右侍郎,历边塞二十多年,昭回京营务政,即兵部。其父陈鼎曾任兵部左侍郎,故称司马家。上联宗伯府为文,下联司马家为武,陈家世代也确是文武双全。蓬莱古城的几个军事机构        总镇署:总兵官署。明代设总兵,原是临时差遣的名称,后成为常驻武官,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是总督节制,清乾隆年间设总兵镇守登州,故建总镇署。        游击署:游击官署。明代边区守军设游击将军,掌理驻地的防守及应援。        守备署:守备官署。明代总兵下设守备,节制本区各卫所,驻守城池,职位低于游击。        都司署:都司官署。都司是分领营兵的武官,职位次于游击。        城汛千总署:千总官署。清代兵制守备下设千总、把总,其统领的兵称汛,其驻防地称汛地。         毛泽东同志生前有句名言“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它科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登州博物馆的建立,无疑是借古鉴今的一大贡献。蓬莱儿女,正在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今天的历史,他们一定会用事实证明自己,既无愧于先人,也无愧于来者。 戚 继 光 故 里 导 游 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戚继光故里。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戚继光故里的基本情况。故里坐落在原登州府城中心地带,北边靠近府署衙门,南面是府学,东面有鼓楼和基督教堂,西边有马神庙和关帝庙。除了东边的鼓楼和基督教堂外,其它古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故里的总面积为1.9万平方米,包括戚家牌坊、戚继光兵器馆、戚府、戚家祠堂等。        蓬莱仙境,人杰地灵,有史以来,这里出现了不少著名人物,戚继光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是大家所熟知的民族英雄,集抗倭名将、军事理论家、将帅诗人于一身,功盖千秋,名垂万世。为了弘扬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蓬莱市委市政府于上个世纪末对故里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建设,2000年全部竣工对外开放。        因为广场戏台、登州圣会堂和故里连在一起,我们先对前两者作一下介绍。        广场戏台:这里是为来戚继光故里游览的客人们演出的场所,也是当地群众娱乐场所。节日期间和周未的晚上,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近城村庄、学校,轮流在这里为群众演出。从这里向西去,便进入戚继光故里古建筑群,那里有戚家牌坊、戚府和戚家祠堂。        登州圣会堂: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门被打开,一些西方国家的传教士纷纷来到我国传教。咸丰十一年(1861年),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海雅西来到登州,创立了登州浸信会组织,建立了教堂。时为华北浸信会第一教堂。        这座登州圣会堂,又称画河基督教堂,是美国高配第夫妇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建。教堂原为美式建筑,因多年失修,损坏严重,1987年重新修缮。礼堂为单层结构,神坛坐东朝西,正中设有洗礼池,两侧为更衣房。钟楼为二层。一层过厅,二层是储藏室,顶楼木梁上悬有作礼拜用的铜钟。2001年,圣会堂再次扩建。        先后在该教堂传教的美国教士中,以慕拉第女士在国际宗教界影响最大,她是美国基督教组织派往国外的第一个女性传教士。她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登州,协助高配第牧师从事教务活动,长达38年,终身未嫁,1912年死于驶往日本神户的船舶上。        她的一生教绩卓著,美国有专门组织研究她的生平、著作、传教技艺及宗教影响,自1973年以来,每年都有外国游客,特别是美国游客专程到蓬莱参观慕拉第女士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登州圣会堂,拜谒1915年立的“大美国女教士慕拉第遗爱碑”。        戚家牌坊: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戚家牌坊。戚家这两座牌坊,西为“父子总督”坊,东为“母子节孝”坊,均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两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间、五楼、三檐多脊石雕坊,由花岗岩雕凿而成。高9.5米,宽8.3米,巍峨挺拔,气势雄伟。这条街俗称牌坊街。戚继光的祖母阎氏(知府阎琮之妹),24岁守寡,靠纺织度日,抚养孤儿。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官至京城神机营副将,因怀念老母,辞官还乡侍奉,因其孝闻名被荐举为孝廉。东面这座“母子节孝”坊是朝廷为褒扬戚继光的祖母和他的父亲而立。牌坊中间额书“旌表赠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戚宁妻一品夫人贞节阎氏”。“诰赠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荐举孝廉戚景通”。牌坊上下分三层雕刻,东上层是“丹凤朝阳”。中层早已毁坏,底层是“麟麒与凤凰”;西上层是“二龙戏珠”,中层是“南海大士与八仙”,底层是“狮子滚绣球”。西面这座“父子总督”坊,是朝廷为表彰戚继光和他的父亲的功绩而建的。牌坊中间额书:“诰赠骠骑将军护国都指挥使前总督山东备倭戚景通”、“镇守浙福江广郴桂总兵都督同知前总督备倭戚继光”。牌坊上下也分三层雕刻:东上层是“二龙戏珠”,中层是“戚继光征战图”,底层是“狮子滚绣球”,西上层是“凤凰穿牡丹”,中层是“鱼龙变化”,底层是“麒麟与凤凰”。        戚继光兵器馆:在长期反侵略战争中,戚继光发明和改进了许多新的武器,还创造了许多新的阵法。现在请大家参观戚继光兵器馆。兵器馆位于戚府对面,分东西两个展室,占地面积730平方米。戚继光发明和改进的武器主要有狼筅、镗钯、加刀棍、钩镰、撩钩、火砖、喷筒、鸟铳、虎蹲炮、无敌大将军炮、火箭等。        1、腰刀:明代冷兵器,长三尺多,短把,为单手使用。        2、盾牌:是用木、竹、藤和皮革制成的防卫武器,有步兵旁牌、骑兵旁牌和守城时用的木立牌、竹立牌等种。展柜里陈列的是步兵旁牌。它是长形,用来遮蔽身体。明代戚家军用的步兵旁牌有手牌、燕尾牌、挨牌、藤牌等种。        3、标枪:是用臂力投掷兵器,以杀伤敌人。明代标枪,有与盾牌并用的标枪和战船上使用的犁头镖和小镖三种。标枪长约七尺,前粗后细,铁锋重大,枪的重心在前,所以投得远,准而有力。        4、狼筅: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采用的一种防御性武器,分竹、铁两种。竹狼筅是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熨使之有直有钩,再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筅长一丈五尺,要有九层至十一层为最好。《武备志》说:“附枝软,则刀不能断,层深,由长枪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利器”。它通常在鸳鸯阵中与其它兵器配合使用,以长枪夹其左右,镗钯、大刀接应于后,才能发挥出它的效能。戚继光的部队,在平倭战争中,用狼筅对付倭寇的长刀,取得了良好效果。        5、戚家军战船及兵器: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戚家军使用的战船主要有:大福船、叭喇唬船、八桨船、哨马船等。战船配备武器为:无敌神飞炮、佛朗机炮、虎蹲炮、鸟铳、火桶、喷筒、火箭(飞刀、飞枪、飞剑)、钩镰、撩钩、犁头镖等。        6、镗钯:镗钯是一种多刃兵器,始创于明代。镗钯原先用于狩猎,又叫叉,不是军中兵器。倭寇入侵我国南方省份,猎户参加战斗,才开始使用镗钯。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中说:“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戚家军使用的镗钯类兵器有镗钯、     (tǎng)杷、扒、镗、铲、马叉等六种。镗钯长七尺六寸,重五斤,前有三刃,中锋长出二寸,坚锐如枪,两旁为四棱刃的“横股”。它不仅可刺,又可“  架”敌人的兵器,“兼矛盾两用”。距敌远时还可用它的两股作为发射架以燃放火箭,敌近时则用它本身进行格斗。        7、长枪:是明朝军队近战的主要武器。枪头长度为三寸至七寸,重量不超过四两,以竹或木为杆,长一丈二尺左右。        8、鸳鸯阵看板: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中,创造的一种阵法。每十二人为一队,第一人是队长,后为两名藤牌手,两名狼筅手,四名长枪手,两名镗钯手,最后一人是伙夫。鸳鸯阵为短兵器和长兵器藤牌、狼筅、长枪、镗钯等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配合起来使用,使之具有攻防兼备的整体战斗力。        9、倭刀:倭寇使用的短把长刃战刀,为双手使用,是日本剑道中独特兵器,与中国原有的单手使用的腰刀有所区别。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大败倭寇,取得台州大捷,戚家军获得其武器及用法,此后在明朝军队中流行,称长刀。        10、弓箭:我国在两万八千年前(陕西省朔县峙峪文化遗址)发明了弓和箭。弓箭能在较远的距离上杀伤敌人。弓的优点轻巧灵便,射箭时,需用一只臂托弓,一只臂用力拉弦,将箭射出。箭最早出现有石镞、骨镞、贝镞,后在箭杆上装上羽毛,以保持飞行方向。我国在商朝后出现铜箭镞、铁箭镞。        11、弩:弩是安装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弩机。我国在战国时期以前就发明了弩。        12、小镖:是明代战船上使用的投掷兵器。        13、撩钩:戚家军海战时用于捞取首级,钩搭敌船或绳索,刃为三钩的冷兵器。        14、犁头镖:是明代战船上使用的投掷兵器。        15、钩镰:戚家军海战使用的刀刃弯曲的冷兵器。用以割断倭船绳索和钩取倭船。        16、大棒:长七尺,头上装一鸭嘴形二寸长的刀,可打可刺。        17、加刀棍:是戚继光所创的独特兵器。刀长五寸,刀下为大棍,可打可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要求加刀棍的制作“刀更短更妙”,棍把要刻有凸棱,与刀刃方向相同,便于戚家军士兵夜间遇警时,知道加刀棍的刀刃方向。        18、虎蹲炮:是明代中期将军炮之一,创造于嘉靖年间。当年戚家军的抗倭战争,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那里不仅山多,而且到处是水田。原有的毒虎炮体轻易跳,后坐达二三十步,常常伤害炮手。佛朗机笨重,运行不便。鸟铳威力小,难以对付倭寇的结队冲击。因此,为弥补上述火器的缺陷而创造了虎蹲炮。它利于防守险隘,便于对付倭寇的密集部队。其炮身长二尺,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起来,每发装五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一百枚,上面用一个重三十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        19、铁炮弹:1984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现。        20、石炮弹:1984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现。        21、三飞:飞刀、飞枪、飞剑,是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射的气体的反作用力发射的火箭,为单级火箭,在明朝初期就已发明。这种火箭发射的原理直到现在仍然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戚家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箭的军队。它是将药筒绑在箭杆上,引线向后,箭头涂毒药,能射穿盔甲,射程可达五百步。与敌人交锋时,将三飞架在树枝或镗钯上,等敌人进到三百步的时候,即点火发射。        22、竹节炮:明代的火器,因炮身多箍,形状象竹节而得名。这门竹节炮是1984年在蓬莱水城港口清淤时发现,是明朝水军使用的舰炮,在当时世界海军中是最先进的。竹节炮是平水面发射,击中敌船水线以下,将船击沉。        23、长城砖:戚继光曾镇守蓟州督修长城,这块砖是天津市黄崖关长城原砖。        24、五方旗:是戚家军军旗,代表东、南、西、北、中或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的旗帜,每个方位规定不同的颜色表示。旗共五面,东方蓝旗,上画青龙;南方红旗,上画朱雀;西方白旗,上画白虎;北方皂旗,上画玄武(龟);中央黄旗,上画神蛇。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叙:五面旗帜作为标志,指挥戚家军坐下、起立、前进、停止,以及前后左右调动所用。        25、城墙、尖砖垛口及悬眼:现存明代长城是由戚继光率领士兵修建的。它东起山海关,西到西塘岭。戚继光督修长城时,有许多发明。如在长城上修建尖砖垛口、悬眼、空心敌台等。大家请看,这段城墙上的垛口,左右以及上方,呈尖形,目的为防止敌人攀登城墙。垛口下方开有圆孔,叫悬眼,供守城士兵射击敌人所用。        26、望杆车:戚继光在北方镇守蓟州时,创建车营。这种四个轱辘的车叫望杆车,上设吊斗,可居高  望,观察敌人的行动。        27、无敌大将军:明代火器中,对一些较大的火炮,则封为将军,有无敌大将军、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夺门将军等将军炮系列。这门无敌大将军是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根据佛朗机的式样而改制的一种威力强大的火炮,重1800斤。        28、佛朗机:是明朝正德末年从葡萄牙传入的火器,炮长五至六尺,大的重一千多斤,腹部有长口,用以安装子铳。佛朗机与明代其它火器相比,最大的优点是用子铳装药,发射后,可立即更换子铳,进行第二次发射。具有装填方便、射速较快、射程较远、命中率较高的优点。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到:“此器最利,且便速无比”。戚继光驻守长城时规定:“每座空心敌台配佛朗机八架,每架配子铳九个”。佛朗机多用于攻守城堡和海战。        29、石炮:石炮是用不同的石材凿成球形或枣核形状,一般长80至160厘米,重200至300多公斤。石炮口小,炮膛大,内部凿空,装入炸药,以土封口,留药线在外。石炮后部长方形凹槽,是点火槽。有的点火槽,还配有铜盖或铁盖,用以防潮。石炮的尾部凿有牛鼻孔拴系绳索,是为了调整炮口方向和拉运。史载,每座炮台备有石炮50门,使用时用绳索拉到城墙爆炸或点燃后推向敌群。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称赞到:“第一利器,且不费官  ,一时数百万可备。”石炮的发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卓越的创造才能,是罕见的历史文物。        30、火箭车:明朝军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和使用火箭的部队。这辆战车就是供发射火箭用的火箭车。火箭车上的火箭可单独发射,部分发射以及同时发射。可以说它是现代火箭炮的原始雏形,它与现代的“喀秋莎”火箭炮极为相似。        31、无敌大将军车:无敌大将军车是运输明朝军队中的大型火炮无敌大将军的炮车。        32、偏箱车:戚继光创立车营中的一种战车,遇敌时,将偏箱车连接起来,士兵以偏箱为依托射击敌人。        33、鼓车:这辆战车内设大鼓,是戚继光军队中指挥作战所用。        34、夜叉擂:明代防御性武器,守城用的擂木。        35、狼    拍:明代防御性武器,用以守城。        36、火桶:明代燃烧性火器,戚家军用于水战。据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火桶为木制,装火药五斤,上埋一层沙土,沙土上放大瓷碗,碗内盛燃烧的木炭,与倭寇水战时,投掷到敌船上,火桶燃烧爆炸。        37、三眼铳、四眼铳:明朝早期火器,在战斗中存在发射一发后,敌如蜂拥而来,便不能发射第二发的缺点。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造两头铳,可旋转连放。后来又造二眼铳、三眼铳、四眼铳、以及五眼、七眼、十眼等多管式多节铳。可以单放、齐放和联放。这些改进,部分解决了装填、燃放慢的缺点。        38、喷筒:喷筒是喷射火焰、药饼的管形喷射火器,为明代所创制,用于攻守城寨和水战。戚家军使用的这类火器计有毒药喷筒、满天喷筒、毒龙喷火神筒、一把莲、钻穴飞砂神雾筒、神火喷筒等六种。其作用是使目标燃烧和敌方人马中毒。如戚家军常用毒药喷筒,按《纪效新书》记载,用两寸直径的圆竹筒一根,长近二尺,以麻绳密缠,筒下端安上五尺长的竹、木柄。装药时,先下炭多硝少的慢药(燃烧药),次下喷药(发射药),再下含有砒霜的药饼,一枚为一层,共装五层。发射药装配多少,要根据竹筒的粗细和药饼的大小适当增减,如配制得法,喷射火焰可远达数十丈。粘上船帆,船篷或其他目标,立即引起燃烧,并使敌人中毒。        39、火妖:戚家军使用的投掷性火器。其外形为球形,用硝石、硫磺、松脂、砒霜、铁蒺藜等为药料,外裹地鼠纸,涂抹松脂油。戚家军使用的火妖有两种:一种是毒药性火器,临敌时,抛掷到敌方,使敌人口鼻流血;一种是以铁蒺藜为主的杀伤性火器,爆炸后杀伤敌人。火妖多用于近战、海战以及守城时防御性战斗。        40、戚继光兵阵沙盘:这是戚继光军阵沙盘,戚继光在镇守蓟州时,创设车营、骑营、步营,将车、骑、步营融为一体,军阵最外层为车营,以火器攻击敌人,其后以骑兵追击歼灭敌人,军阵中间为指挥作战的座车、鼓车。        41、火砖:明代燃烧性火器,据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火砖是用地鼠纸制成的毒火药。一个火砖分上、下两层,每五个为一层,药芯用竹筒穿入。火砖是投掷或由抛石机抛掷到敌方,爆炸燃烧使敌人中毒昏倒,皮肉燎伤。        42、子母炮:戚继光根据佛朗机炮改进的一种火器。        43、鸟铳:亦称鸟嘴铳,是明朝嘉靖年间在东南沿海平倭寇的战争中掳获的。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开始制造。《武备志》论述鸟嘴铳身管长,所以射出的子弹“势远有力”,又因下面有木托,可用手托铳的前部,发射时不易摇摆,所以“十发有八九发命中”。        44、快枪:明代的一种火绳枪,枪管长两尺,枪把长五尺,多装备于明朝北方军队。快枪无准星,命中率不及鸟铳。        45、炸炮:是一种踏发式地雷,用生铁铸造,大小和碗一样,内空,上留一指粗的口,装填炸药以后,用小竹管穿线于内。临阵时选定敌人必经的要道上,或自己阵地前方敌人容易接近的地区,将几十个炸炮都连接在“钢轮发火”装置的“火槽”上,挖坑埋设,用土掩盖,敌人踏动钢轮机,即发火爆炸。        钢轮发火是一种发火机。在木匣内装钢轮和燧石,用绳卷在钢轮的铁轴上,从匣内引出,横拴在道路上。人马拌绳或拉绳,牵动钢轮磨擦燧石发生火花,使引信燃烧。        火槽是明代埋设地雷时用的总引信。这种引信安装在空竹管内,埋于地下,一头或两头与钢轮发火机相连,各个地雷的引信又都用小竹管与火槽相连接。当钢轮发火使引信燃烧时,即可引起地雷群爆炸。如无火槽,则埋在地下的引信不能顺利燃烧,地雷不能爆炸。        46、瓷蒺藜:在戚继光曾镇守过的蓟州出土。瓷蒺藜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手榴弹。它内装火药,点燃引线后,投掷到敌军阵中,爆炸后杀伤敌人。瓷蒺藜上的凸刺,是为了投掷到敌阵中,防止瓷蒺藜滚动而设。                明代兵器的发展,在中国兵器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朝弘治年间发明的毒火龙炮,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开花弹。从实心弹发展为爆炸弹,这是我国炮弹的一次重要改革。明朝火箭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单级和多级火箭,明朝军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和使用火箭的军队。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长卷式大型公共环境浮雕壁画,就再现了当年戚继光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景象。浮雕壁画长近50米,高近4米,共分为四个主题。        第一部分    将门世家:戚继光六世祖戚详是明朝开国功臣,自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移居蓬莱,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官至山东总督指挥使。戚继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师导,崇尚文武、忠孝两全,是一位文武兼资的儒将。他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古代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画面展现戚继光静坐书案读书著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风采。        第二部分    军民同乐:戚继光浙闽抗倭,转战南北,屡摧倭寇,解救沿海人民于倒悬。戚家军所到之处,号令金石,秋毫无犯,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军队入城“百姓淅米而炊,扫榻以款士卒,如大宾贵客”。画面是戚家军大捷后,士兵欢呼,群众欢迎的场面。        第三部分    汤前大阅: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练南兵,整营伍,修敌台,造武器,创造了以墙、台、堑严密防守,车、步、骑协同作战的新战法,使京师未警、边陲安然。画面是隆庆六年(1572年),戚继光在汤前(河北遵化县西北福泉山下)举行的一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车步骑三军配合作战的军事演习。出动了十六万士兵,千员将领,九营车骑阵,营伍肃整,约束严格,令行禁止,充分显示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        第四部分    回归故里:由于明廷昏庸,奸臣当道,戚继光晚年被政治小丑的“百舌”“千口”打得一败涂地。他在疆场上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束手无策。先是被贬调到广东,一年后又被解职归田。这一画面是戚继光回归故里后,靠读书写作,整理以往的公文函牍排遣寂寞生活。        这一画面是戚继光研制的各种新火器。他首次提出我国古代火药配制工艺,创造了实用的快枪、火炮、地雷和燃烧火器,这在当时是中外首屈一指的,南倭北虏,闻风丧胆。        戚继光父子一生居官清廉,无私无欲,不蹈时弊,报国为民,忠孝闻名。戚景通病故时,四壁清空,惟留川扇一把、睡床一张。戚继光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务必做好官到求为好人品,是他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的升华。        纵观戚继光的一生,其主要功绩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他是抗击倭寇的一代名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所知道的英雄人物,多是在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从历史贡献来看,或是功败垂成,或是斗争失败,实际对本民族未能起到匡危扶亡的作用,他们在以自己的精神和气节激励和感召后世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而戚继光则可称为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第一位光辉典范,并且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殊死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正是有了他和他所领导的“戚家军”,才把长期为害东南沿海的倭寇扫平,使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了保障。其次,他是一位边关戍守的优秀统帅。他在蓟州总理四镇军务期间,训练士兵,修筑城防,完成了东起山海关,西到石塘岭两千多里长的城防工程,并创立了后勤部队--军营,采用了各个兵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新战术。经过他的努力,边塞守军不仅人数达到16万,而且战斗力大大加强,军容之盛始终为诸边之冠,边塞内出现了长期未有的太平景象。第三,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将领多无兵书,能写兵书的又多非名将。从秦汉到明朝的两千多年间,既是著名将领又著有著名兵书的只有戚继光一人。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为我国军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四,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帅诗人。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以其卓越的功勋彪炳史册。同时,在繁忙紧张的军务之余,他孜孜不倦的从事诗文写作,留下了诗文集《止止堂集》五卷,丰富了我国的文学遗产宝库,被人们誉为文武兼备的儒将。]        戚府:现在我们参观的就是戚继光府邸。提到戚府,便不能不追溯戚家的历史。戚继光的远祖是在河南卫辉府,他的六世祖戚祥跟随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斗争中,成为开国功臣,为了追念他的功绩,明政府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所以,自戚继光的五世祖戚斌开始,这里就一直是戚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到了清代,戚氏家族逐渐败落,祖居渐成废墟,民国初年,仅有的一点房产也授与他人。现在重修的戚府,是按照明代建筑风格恢复的,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平方米。明朝官员府邸建筑是有等级要求的,戚继光官级一品,按规定为五间五架,所以这里的厅堂全都是五开间。        昊天无涯:“昊天无涯”这一匾额出自浙闽一带歌颂戚继光的歌谣。歌谣是这样写的:“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爷既来兮,凶妖荡尽。草木生芽,欲报之德,昊天无涯。”“昊天”比喻父母恩情深重,报答不完。这一匾额,显示了戚继光在南方的功德。        横槊堂:“横槊堂”名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横槊稿》,反映了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戎马生涯。        (戚继光一生仰慕那些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并常以此为楷模,激励自己。明柱上这副楹联是戚继光在他的诗歌中引用古代英雄报效国家的典故“千年击楫前贤志,万里投笔羡请缨”。上联是指东晋初晋元帝拓定江南,未及北伐。大将祖逖,为了平定中原,请命带三千人渡江,行至中途,击橹发誓,若不能平定中原,就像这大江之水一样有去无回。下联“万里投笔”是指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志在万里,奉命率领36人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和西域的关系,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羡请缨是指西汉大臣终军,请命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归服汉朝,行前主动立下军令状,终于完成任务。)请到里面看一下。横槊堂是戚继光接待官员、友人和办公的地方。戚继光既是武将,又具文官风度,文才武略双全。在一部兵书里戚继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他居安思危,保国安邦的爱国情怀。        这里陈列的是戚继光上朝时所穿的官袍,另外这边有两块牌坊构件是施工的时候从地下挖出来的。        这里有东西两厢房,我们先参观一下西厢房。        戚继光画像:这幅画像是由戚氏后裔保存下来的,是戚继光镇守蓟州督修长城时的画像,他坐在虎皮椅上一派大将风度。从这幅大事纪年表和那幅足迹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他英年成才,大半业绩建于青壮年时期。他17岁世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至27岁,升任署督指挥佥事;在27至39岁时,奉调江浙闽伉倭;39至56岁,他北守蓟州;56至58岁,被调往广东;58至60岁,告老还乡。        戚继光战刀:这把战刀是国家一级文物,是由蓬莱戚氏后裔保存下来的。        宝刀歌:这首宝刀歌是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写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向朝廷请求,回山东兴办团练抗击日寇,得到朝廷批准,途经莱阳,从莱阳县令手中得到了这把戚继光战刀,欣然作了这首宝刀歌。        这是横槊堂东厢房。        戚继光在27岁至39岁时奉调江、浙、闽抗倭。他率军驰骋疆场,打了许多漂亮的大胜仗,解救浙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倭寇之害的广大人民对戚继光特别敬仰。这里陈列的几幅照片,就是浙闽一带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而建的戚公祠的照片。        长城纪念碑:1567年,戚继光奉调北守蓟州,他看到北方边防废弛,年久失修,难以防范,于是率领士兵们修建长城二千里,兴建空心敌台1000多座。这三块石碑就是戚继光督修长城的鼎建碑,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止止堂:是戚继光在蓟州总理署中的三间书房兼办公之用。(堂名出自《庄子》中“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典故,表示他谦仰自持,愿在虚静之中得到吉祥。“止止”按周易卦意为“刚健而不妄行”。戚继光著有《止止堂集》,内中包括诗文《横槊稿》三集、杂文《愚愚稿》两集。)这里是戚继光处理公函文牍、看书写作的地方。西为休息室;东为书房。戚继光自幼刻苦自励,博览群书。(他既有严父指教,又有良师督导。17岁袭父职后,仍然勤学不辍,朝暮步行外馆就读于幼时的启蒙老师梁   老先生,梁先生感动地说:“你世官,今幸仕矣,而师于人,吾成汝志。”于是梁先生登门尽心教授。戚继光过意不去,要请梁先生吃饭,梁先生说,“你父一生廉洁,无遗资,安得办此?”竟斥责而去。戚继光深为感慨,于是题诗《韬钤深处》,“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一千古名句,便是出自这首诗。并刻志于楹“功名双鬓黑,书剑一囊轻”。)戚继光四十年戎马倥偬,经常手不释卷,勤于笔耕,重要公文从不假手于书吏。        戚继光一生著述甚盛,垂训有《家乘》、《愚愚稿》,交游有《笺牍》,筹国有《请兵辩》、《奏疏案牍》,诗文有《横槊稿》,治兵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储练通论》、《哨守条约》等,还未刊刻和失散的不计其数。著名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是古代军事思想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成为治军谈兵者效法的章典。        这里是止止堂西厢房。        戚继光信牌:是国家一级文物,嘉靖三十三年,戚继光27岁时,在山东等处任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时签批的押解犯人时用的信牌。        独醒石:是戚继光手迹拓片,石刻保存在福建省福清县瑞岩山。        这些是各地为了弘扬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编撰的文集。那两幅是戚继光签批公文手迹,原件藏于辽宁省档案馆。        休休台石刻拓片:是戚继光的手书,是福建省重点文物,现在保存在福建省福清县瑞岩山。        戚继光纪念碑拓片:保存在浙江省乐清市西郊戚公亭。        悠憩堂:这是戚继光的寝室。戚继光在战场上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束手无策。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56岁的戚继光,被奸臣弹劾,排挤到广东,他拖着老迈之体、伤病之躯惨然离京。万历十三年(1585年),被解职归田,整理自己多年的公文函牍排解寂寞。万历十五年(1588年)十二月初八在他的故里与世长辞,享年60岁。万历末年,朝廷赐谥号“武毅”,崇祯八年(1635年),朝廷为褒扬戚继光,在蓬莱建祠纪念,赐额“表功”。        这里是悠憩堂西厢房。        南墙这几幅照片是浙江、福建等省为了纪念戚继光而修建的戚继光公园和戚公塑像的照片。        这幅石刻保存在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是戚继光与汪时元等人游齐云山后齐云山道士吴伯宁、胡白章题刻的。        孝思(忠孝)堂:戚继光以其光辉的一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400多年来,浙江、福建、蓟州一带人民一直怀念敬仰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到处为他勒碑、铭功,建立祠庙,墙壁上这些照片就是各地为了纪念戚继光而建的纪念馆照片,还有许多以戚继光名字命名的山名、地名、街道名,每当中华民族遭到外来侵略时,戚继光的名字便成为激励人民斗志的爱国主义精神旗帜。这里还有戚继光亲自撰文的《重修三屯营镇府记》碑拓片。        这里供奉着戚氏祖先神主。挂有戚氏祖谱。        请您先看一下戚氏支系图。戚氏家族有四大支系,分别是蓬莱支系、贵州支系、定远支系、江夏支系。        蓬莱支系:始祖戚祥追随朱元璋起兵反元,成为开国功臣,戚祥死后,子戚斌被授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移居登州,到戚继光时已经居住了六世,至今是第十九世。        贵州支系:戚继光弟弟戚继美,万历间由狼山总兵升贵州总兵,遂移居贵州,是贵州支系始祖。        定远支系:戚继光弟弟戚继明,万历年间辞吴淞总兵职,迁居安徽定远,是定远支系的始祖。        江夏支系:戚继明第四世孙戚同襄,清朝康熙年间定居江夏(今湖北武昌),是江夏支系的始祖。        这幅看板是表功祠的照片。        戚氏墓园:在蓬莱市区东南7.5公里的芝山南麓,有戚家墓地。墓地从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开始,戚氏族人死后均葬在这里,而且按辈份由北向南排列。戚景通墓、戚继光墓皆存有墓道。这就是戚景通和戚继光的墓志铭。        孟诸书屋:“孟诸”为戚继光的晚号。他的书屋藏书达数千卷,自幼好读书,“不求安饱,笃志读书”,“日孜慕古,博极群书”,从他250多首诗歌中所应用的典故之广泛,可知他知识之渊博。戚继光的上司和同僚称颂他:“忠诚懋著文武兼资,文武并用而学有渊源。”        后花园:这里是戚继光幼时玩耍的地方,占地2300平方米,戚继光幼时在读书之余最爱做军事游戏,用泥巴筑城墙,堆砖瓦成壁垒,削竹剪纸做旗帜,由他充当指挥,竟能指挥得部伍整齐,有分有合,有进有退,很有战争的气氛,表现了戚继光在童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华。        望云楼:这幅楹联“翘首五云宫阙近,灵气常映太平搂”,是戚继光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初一登太平楼作的诗句。意为楼高天近,愿神光灵气保佑太平盛世。称它为望云楼,是因为它鹤立鸡群,高可与云天接近,一望无际。戚继光常在这里接待同僚与高朋贵友,望云观海,俯瞰古城。        戚家祠堂:崇祯八年(1635年),戚继光死后四十多年,朝廷为褒扬其功绩,建祠纪念,赐额“表功”,称“表功祠”。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1935年修整。祠为家庙式建筑。有门房、过堂、正祠各三间,均为单檐硬山式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596.1平方米,建筑面积131.38平方米。前廊明柱楹联是1934年冯玉祥来蓬莱时书写的,上联为“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下联是“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正祠门上方为“戚武毅公祠”,“武毅”是万历末年朝廷赐戚继光谥号。楹联“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是郁达夫所书。祠内四壁镶嵌着介绍戚继光生平事迹的板图,祠东为花园,原有“忠”、“孝”二碑,为文天祥手迹,碑背面分别镌有戚景通忠孝碑跋。二碑皆毁于文革期间,现在的碑是1986年重立的。        (说到戚继光的名字,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戚继光《年谱》介绍。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任江南漕运把总时全家住在济宁南60华里处的鲁桥,戚景通的长夫人张氏不育,又娶了王氏夫人。一天晚上,戚景通与张夫人在北屋安眠,至午夜,戚景通突然从梦中跃起,双手合十,作揖不迭,张夫人被其惊醒,忙上前扶住,问其所以,戚景通说:“刚做一梦,见一红衣仙人,头戴高帽,手持笏板,降于庭中,忽然变为一只老虎跃入南屋。”其时怀孕临产的王夫人正在南屋睡觉。戚景通刚想唤人去看望,待女却急忙来报王夫人生了一男孩,恰好王夫人这晚也做了一梦,见一红衣仙人从天而降,孩子生下后,室内华光五色,因此戚景通为其取名为“继光”。取此名可能还有一意,就是希望孩子长大继承父祖遗志,光大门庭。)         附:        戚景通立“忠孝”碑的跋语:臣之大节唯忠与孝外此非各教中人宋文山先生书此良有以也愚喜其笔法之妙用意之善故勒石以志之        嘉靖××年×日   戚景通谨识 蓬 莱 阁 西 苑 景 区 导 游 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蓬莱阁西苑景区。        蓬莱阁西苑位于蓬莱阁西两公里处的龙首山。龙首山的顶峰很像一只龙头,山脊蟠蜒起伏,如同巨龙腾动。龙首山海拔115米,南面与小泰山相接,北临渤海之滨。景区面积近100公顷。整个景区林木葱翠,花草繁盛,空气清新,百鸟齐鸣,是理想的度假胜地。        蓬莱阁西苑与蓬莱阁没有内在的联系,景点的内容与特点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蓬莱阁是一处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古代遗迹,这里却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它与蓬莱阁联在一起,目的在于让人们在经过了丹崖仙阁的神游之后,再到这里体验凡界人间的山情野趣。从虚无缥缈的仙迹神踪,到真真切切的人间烟火,会使你在相互对比的反差中感到一种超然的乐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即使你是从闹市里直接来到这里,这里的莺歌燕舞、姹紫嫣红也会把你心中的市井喧嚣清洗得干干净净。你会感觉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情是最舒畅最快乐的。        锦绣谷:大家请这边走。沿着这条石阶小路走下去的是一条天然的山间峡谷,称为锦绣谷。锦绣谷全长1600米,谷宽8-16米。峡谷两侧绿树掩映,芳草茂密,瀑布奔流而下,林间溪水潺潺。北方的林木虽然和南方大不相同,却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顺着曲曲折折的谷底小路缓缓前行,细细观赏和品味身边的一景一物,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诗的意境。“锦绣”二字是点睛之笔,小小的山谷虽然没有大气磅礴之势,却玲珑剔透,“一草一木总关情”。没经污染的山花格外鲜艳,绿荫滤过的空气清新宜人。在锦绣谷里漫游赏景,对于怡情养性、康身健体都是大有益处的。        鸟语林:这里是利用山势,架设覆盖了一张巨大的网,遮罩了1.5万平方米的山坡林区。在这高达40多米、一万多立方米的广阔空间里,放养了除了普通飞禽外,还有鹦鹉、八哥、白纹鸟、灰纹鸟等珍贵鸟类。难以数计的各种鸟类,在这里自由地栖息飞落,给游人们带来了极大乐趣。游人们休闲来到这里,观赏孔雀开屏、喜鹊登枝、鹦鹉学舌、鸳鸯戏水,自然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的。这里的山坡沟壑、林木花草,有了婉转动听的百鸟鸣唱,显得更加充满生机,整个景区都好象有了生命的灵魂。        水帘洞:这一景观借用了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创意,采取人工汲水的方法,造出一帘小瀑布。水帘垂泻,铮然有声,使人产生对花果山水帘洞的联想。洞口处的这几只攀援嬉戏的石雕小猴,生动逼真,十分逗人喜爱。穿过这道清粼粼的水帘洞,进入曲折幽深的洞谷,就可以领略到活蹦乱跳的真猴群了。北方的山体缺乏天然泉水,而作为一处山体园林,没有水的衬托是缺乏情趣的。这一人工瀑布的构建,弥补了这一不足。        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园里主要有猴子、白天鹿、黑熊、石羊、鸸鹋、驼鸟等。人类和动物是相通的,也可以说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景点里设有动物园,随着各种动物的不断增加,使游人在这里不但可以在观赏中产生乐趣,而且可以了解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对各种动物的保护意识。        黑风台:这里是龙首山的最高点。这座用青石块垒成的圆形台子称为黑风台,其实是一座军事上用的烽火台。古时沿海一带为防止外寇海上入侵,便在沿岸筑起一座座烽火台,发现敌情便点起烽火报警。        “马脖子”:这座小山包的形状象马的颈项,俗称“马脖子”。顶端这座小亭子叫望海亭。这里的确是眺望大海的绝佳位置。“曾经沧海难为水”,蓬莱与大海相伴,大海产生的神话为蓬莱增色。在蓬莱的任何一个景点看海,都与其它地方不同,因为这里的大海注入了神仙文化的内涵,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为人们增加了想象的空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渤海湾,曾经发生过令人触目惊心的海水倒灌事件。上个世纪末,由于长山岛一个企业于近处水域无节制地海底取沙,造成了海浪横冲而入,致使岸边60多米宽的沙滩和100多米宽的农田全部被吞没。为了扼制住这一破坏性行为,当地居民将这一事件诉诸以法律,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一事件被称为“中国海蚀第一案”。在望海亭附近,人们特地将这一重大案件勒刻于墙壁,警示人们要永远牢记这一血的教训。大自然是不可战胜的,谁与大自然作对,大自然就惩罚谁。我们人类只能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与大自然相对抗,只能被大自然毁灭。        垂钓台:这里的“T”型大坝是为游人停泊船只、垂钓采珍而建的。这里为游人准备了渔具和钓饵,喜欢钓鱼的客人在这里可以大显身手。这一海域生长着加吉鱼、海鲋、鳊口、黑鱼等珍贵鱼种,只要方法得当,耐心把竿,游鱼自然会上钩的。乘船入海数百米,有一个海水养殖场,在那里您可以自己动手采摘牡蛎、鲍鱼、扇贝、海螺、海参等各种海味。同时,船上备有全套炊具,可以自己动手,就地加工。品尝自己的劳动收获,的确是一种享受。        渔家风情:到了这大海边,体验一下渔家风情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事情。这里的渔人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所在。在渔人村里,过渔家生活,尝海鲜美味,听渔家故事,观渔家民俗,既有大海情调,又有乡土气息。鸡犬之声相闻,左邻右舍相亲的古朴民风,定会给你留下永久的回忆。         作为与蓬莱阁相呼应的蓬莱阁西苑,它的鲜明主题就是回归自然。因为大家终归是人间情怀,而神灵仙界又太缥缈,正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所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既然海上的蓬山可望而不可及,何不在这真实的山水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景呢? 八 仙 过 海 景 区 导 游 词        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八仙过海景区。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八仙过海景区的基本情况。八仙过海景区又称“八仙渡”、“八仙过海口”,坐落在蓬莱城北的黄海之滨,与丹崖山、蓬莱阁毗邻,与庙岛群岛隔海相望。整个景区呈宝葫芦状横卧在海上,景区周围海域天高水阔,景色十分壮观。春夏之交,这里常有海市、海滋奇观出现,虚幻缥缈,美不胜收。景区是在原来民间修建的八仙祠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游览面积五万平方米,内有景点四十余处。景区紧密联系道教文化和蓬莱仙境神话,以八仙传说为主题,突出了大海仙山的创意,集古典建筑与艺术园林于一体,意境深远,观览性很强。        蓬莱自古是人们求仙的地方,又迭蒙帝王临幸,便自然平添了神秘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常把蓬莱和海上神山联系起来,留下了许多赞美仙岛神乡的咏唱。蓬莱以其鲜明突出的神话题材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奠定了它在中国东方仙文化的源头地位。人们总是把蓬莱与神山仙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蓬莱也便自然地成为神仙世界的代名词。        凡是到蓬莱的客人,大多都是冲着“神仙”两个字来的。“八仙过海,传文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越南友人黄文欢的题词)不管是否灵验,在这里你总是可以感受一下神仙的逍遥与超脱,精神上是会得到满足的。        八仙坊与八仙桥:各位请看,迎面这座牌坊上的“八仙过海口”五个大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墨宝,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影响深广,他们的神奇故事数百年来结晶为一句民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和永久的魅力。        大家请回头看,牌坊上的“人间仙境”四个大字也是苏轼所题。《海内十洲记》叙及的三神山中,说蓬莱周围环绕着黑色的圆海,瑰丽而神秘。最重要的是神山上有各种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仙草、仙果和仙水。这种缥缈迷人的仙境,寄托着人们在仙道思想影响下对于纷扰、短促的人生的超脱心理,随着道教的盛行又带上了宗教的色彩。但是追求长生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其中也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热爱生活的精神。        大家请看,这上千只吉祥鸟(海鸥)或悠闲自得地在海面上嬉戏玩耍,或在蓝天白云碧海之间自由飞翔,它们好象也知道这里是人间仙境。古语说得好,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神仙们在这里修炼,海鸥象我们一样也要沾沾仙气。另外,我们蓬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得十分好,所以通过这一景象,我们看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它告诫人们要重视保护自然生态。所以仙人们也选择在这里修炼、聚会、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大家今天来参观游览,仙人定会给大家带来平安、吉祥。        现在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名叫八仙桥,传说中八仙以惩恶扬善、济世救人为己任,与他们有关的许许多多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世上的人都以遇到八仙为福气,所以这座桥自然也就充满了吉祥与福瑞,走上这座桥的都是有福气的人,因为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八仙桥上站一站,无灾无难保平安;八仙桥上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寿。        迎面牌坊上“云外仙都”四个大字是苏东坡同时期的大书法家米芾所题,这里是神仙们聚集修炼的地方,是很有灵气的洞天福地。请往里走。请回头看,牌坊上“得道成仙”四个大字是大书法家黄庭坚所题,各位朋友到八仙过海景区一游,沾了仙气,就会成为仙人了。        仙源楼:前面这座楼叫仙源楼,楼上的“仙源”二字是唐太宗李世民所题,当年李世民东征高丽时,大军就是从这里乘船出发的,对于云烟缥缈、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这位唐二主是十分神往的,虽然是否如愿很难考究,却留下了这“仙源”二字。蓬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跨进仙源大门您就会产生超凡脱俗进入仙界的感觉。大家请看,门两旁的楹联“鉴性明心通净化,参天悟道会清凉”,是当代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游此地时有感所题,这幅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清心寡欲、淡薄名利才会真正感悟出“道”的深奥,才能去追求清净无为的最高境界,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豁达大度、洒脱超然、宁静脱俗。去掉了世俗的浮躁,心情自然就会清爽坦荡。        八仙壁:大家请往前走,我们看到的这个拱月形影壁叫八仙壁,上面的浮雕描述的是八仙过海的故事。相传当年八仙历经磨难,得道成仙。一日,八仙在蓬莱聚会饮酒,一时兴起,欲过海一游,相约不得乘舟,而要凭法器踏浪漂渡。于是,汉钟离抢先把手中的扇子一抛,那扇子刹那间便大如蒲席浮在海面,汉钟离跃身卧在上面向远方漂去。荷仙姑不甘落后,随手抛出荷花,那花大如磨盘,红光耀眼,清香四溢,仙姑在花上亭亭玉立,随浪漂流。其余六位也纷纷抛出自己的宝器法物,跃入海中,漂漂荡荡,遨游在万倾碧波之上。八仙的行动,惊动了龙宫,龙王大怒,命太子外出查询,龙太子欲夺八仙法物,双方大战一场,后经观音调解,双方罢战,八仙终于漂洋过海而去。从此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成语。当年铁拐李的宝葫芦化作一片葫芦状的岛礁,就形成了后来的八仙过海景区。        眼前这座雕梁画栋典雅古朴的楼阁叫望瀛楼,匾额上的“望瀛楼”三个字是当代书坛泰斗启功先生所题。蓬莱和瀛洲常常被人们连在一起,称为“蓬瀛”,《拾遗记》里也有“历蓬瀛而超碧海”的诗句。这里的望瀛楼,指的是在蓬莱仙岛这座琼楼之上眺望瀛洲,接受神山祥光的吉照,自然会有福祉降临了。望瀛楼由六层组成,水上四层,水下两层。水上所展示的是丰富的仙境文化。海洋世界展示了几百种珍奇的海洋生物,其中有千年神龟2只,大鲨鱼有数十条,最大的有近3米长、重达300多斤。大鲨鱼很有灵性,如果有雅兴,它会允许景区的潜水员和它拉手一起遨游大海,令人叹为观止。        海豹岛:现在各位看到的是海豹岛,岛中放养了数十头斑海豹,这种斑海豹是渤海特有的生物。它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以鱼肉为食,在水中行动非常敏捷,头脑聪明,十分可爱。大家可以去买份鱼食喂喂它们,亲近爱抚一下这些海洋生灵。还可欣赏海豹水上芭蕾表演,会有很多乐趣。        流香榭:这个水榭叫“流香轩”,相传当年荷仙姑东渡过海时,曾在此停留过,当时恰逢她手持的莲花盛开,她便信手摘下一片花瓣,留在此处,从此廊轩中经常飘溢着淡淡的荷香,因此得名“流香轩”。西边的水榭叫清风榭,“琴临池水弹明月,洒向仙阁酌清风”,充满了诗情画意,待会儿大家可以去欣赏一下。        钟鼓楼:前面假山旁是鼓楼,撞击五六声福星到,敲打七八次鸿运来,各位有兴趣可以上去敲鼓祈福,每敲一声都有不同的含义,欢迎大家敲击祈福;“碧落天鼓送迟暮,渔舟唱晚迎早潮”,听听晨钟暮鼓,将会使您抛却所有人间的烦恼。        望瀛楼与海底世界:大家请往上看,匾额上“天风海涛”四个大字,是刘海粟大师于1982年到蓬莱游览时所题。下面的楹联“登斯楼也听涛览海,待远舶兮送往迎来”是当代大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这幅楹联的意思是登上望瀛楼,壮丽的大海景色一览无余,涛声阵阵,令人心旷神怡。当舟楫靠向八仙渡,宾客纷纷而至。这里游人如织,仙人在此热情的欢迎大家。(更深的含义是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过客,现实世界送往迎来着一代代人们,生生不息,无穷循环,人的一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大家请随我来,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位于望瀛楼水下两层的海洋世界,海洋世界主要展示了黄渤海及南海的各种珍奇生物。游览此景,尤其是海底隧道,会有置身大海之中的感觉。大家或许要问,这海洋世界与神仙文化有什么联系呢?中国东方的仙文化是来自大海的,大海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对神山仙岛的传说起到了一种背景衬托作用。我们徜徉在蓝色的海国之中,既会产生一些奇妙的联想,又可增加一些知识,是很有意思的。        大家请随我攀登二楼,二楼是旅游音乐茶座,迎面这幅屏壁图是《碧水映春光》图,是用24K纯金制作而成(是扬州漆器厂大师制作的),大家请看舞台上方的这幅《群仙祝寿》图,展现的就是蟠桃会上群仙给王母娘娘祝寿的场面,正中上方骑凤凰的是西王母和侍奉她的仙女,下方从右至左分别是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何仙姑、汉钟离八位神仙。这是老子和他的书童,再往左是刘海、麻姑、和合二仙、哪吒、福禄寿三星。这幅画是用888块翡翠、象牙、玉石精雕而成,是由专为国家领导制作出口礼品的扬州漆器厂的大师们精心制作的,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幅漆雕镶嵌壁画,十分珍贵。大家游览景区后可以稍事休息,一边品茶一边聆听古典名曲,心情会感到格外轻松和温馨。请到二楼平台南侧。请看这副楹联“瀛海绮澜三岛近,蓬壶株树五云高”,是清末名臣曾国藩手书。大家请随我到平台北部。这副“海市蜃楼瞬息看仙山琼阁,青山绿水百年可退老养生”楹联,是中国当代红学泰斗冯其庸先生八十高龄时为我们景区所题。冯老这副楹联的意思是海市蜃楼的景象是虚无缥缈的,瞬息即逝。暗喻了人生的短暂,不要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超脱出红尘滚滚的喧闹世界,回归自然,在宁静悠远的青山绿水中颐养天年,才能象神仙一样逍遥快乐。        大家请随我更上一层楼。这里是品茶观海、赏景听涛的地方。神仙们往往是饮酒作乐,放浪形骸,而我们却终归是人间情怀,清茶一杯,十分风雅。茶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是人生的必需品。特别是在这望瀛楼上,静静品茶会使你进入物我两忘,禅意融融的佳境。“从来佳茗似佳人”,同对一片沧海,同伴一缕清幽,细啜慢饮之中,自有无穷韵味。我们景区专门聘请了著名的浙江木雕师,用各种名贵木材按照清代风格建造了八个高档雅间,雅间内有茶艺表演员为您表演茶道,您可品尝我们景区特制的八仙茶,八仙茶又称为八仙长寿茶,是用人参等贵重中药材精心酿制而成,具有补肾健脾、益气温阳、抗衰防老的效果,常饮此茶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来到蓬莱的客人,常常为见不到海市奇观而感到遗憾。而在八仙渡,却可以从望瀛楼上观看到绰约迷离的瀛楼海市,领略到虚幻飘渺的奇异景象,得到感观上的满足。从这小小的观景台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光的折射而映现在楼窗玻璃上的海天景象。丹崖仙阁和田横山的虚景与长山列岛实景连在一起,绵延成一幅亦真亦幻的海上仙山图。蓬莱仙城的楼台,观光大道上的车流,还有八仙渡环海西长廊的倩影,都映现在这方透明的屏幕上。其实,这里的景象和真实的海市的道理是差不多的,都是一种光学折射的作用,只不过真实的海市是出现在海天之间的,这里却是窗前之观,实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前面的仙姑间和其他几个地方我们都可以通过窗口见到这种生动神奇的景象。         望瀛楼最顶端是海风堂艺术馆。大家请上楼。这里珍藏着古今中外的名人字画,古代的有扬州八怪、张路、查士标、何绍基、刘墉、董其昌、铁保等的真迹,当代的有国学大师季羡林、红学泰斗冯其庸、书界大家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等,以及各类珍贵古籍画作。        八仙祠:眼前这座建筑便是八仙祠。大门口这位手持托盘的孩童便是善财童子,专门为乐善好施的人们降财赐福。        正对大门的是八仙祠正殿,八仙祠匾额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写的,楹联“九天阊阖开宫阙,八仙过海在蓬莱”是由国家功勋艺术家、著名学者杨仁恺先生题写。八仙祠里面供奉的便是八仙了。西配殿是财神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武财神、月老和文曲星;东配殿是祈福殿,里面供奉的是福、禄、寿、禧四位神仙。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八仙祠。        关于八仙的传说,在我国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诗词、杂记中都有八仙之说。《太平广记》中也有八仙人物的记载。但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并非后人所传的八位仙人。到元明时期的杂剧中,才认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过海八仙”。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八位仙人形象,实际上并不甘愿接受玉皇大帝的管束,也不听从道家之祖老子调遣,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是天上仙人中的一个小小的流派,即所谓的“散仙”。        八仙祠正中供奉着漂洋过海的八仙,在他们的东面是东西南北四方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位神仙受太上老君调遣,掌管天上二十八星宿,为人间排忧解难,保佑人间平安。西面是风婆雨神雷公电母四位神仙,掌管风雨雷电。中间八仙中的第一位是长相最英俊的韩湘子,据说他是唐朝大诗人韩愈的侄孙,生性狂放,宝器是手中的洞箫。第二位是成仙最早的汉钟离,原名钟离权,汉朝人,他的宝器是身下的芭蕉扇。第三位是长相最丑但道行最高的铁拐李,据说他的大葫芦里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因此又被称为药仙。在我们的后景区有一个汉白玉的大葫芦,就是根据传说所设计的。第四位是年纪最大的张果老,民间有张果老倒骑驴的故事。他为什么要倒骑驴呢?有这样四句话可做解释“访过多少人,不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这位老人处事小心谨慎,凡事回头看,便于总结经验。他的法器是手中的渔鼓。第五位是八仙之首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两举进士不第,后隐居终南山修道。传说他可以点石成金,他的法器是身后的阴阳宝剑。第六位是八仙中唯一的一位女仙-荷仙姑,广东增城人,少时家贫,常在山中采野果奉母,自己却以矿石云母粉充饥,孝心至诚,感动天地,遂成女仙。她的法器是盛开的荷花。第七位是年纪最小的蓝采和,成仙时年仅十四岁,宝器是手中的花篮。最后一位是成仙最晚的皇亲国戚曹国舅,宋代人,原名曹权,对其弟仗势作恶深为不满,看破红尘,散财济民,入山修道,列入仙班,他的法器是手中的云笏板。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神仙”连在一起称谓,其实“神”和“仙”是有区别的。神话中的“神”是天生的,而仙话中的“仙”却是修炼而成的。这既符合了宗教的劝世之宗旨,又迎合了人们乐于长生的心理,因此能较长时间适应历史变化,在千百年中盛传不衰。群仙形象体现了民族文化心态,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创造,也大量进入古代文学创作,在形成文学的民族风貌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八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至今仍然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八仙被誉为平安神。平安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各位来到这块神仙宝地,不妨入乡随俗拜拜八仙,保佑您和家人平安健康。        请到西配殿,西配殿是财神殿,“财路随缘取之有道,神灵主理造化在天”,供有四位神仙。第一位是月老,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月老手中的红线,会系住天下有情人,保佑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美满幸福。第二位是文财神,第三位是武财神,这二位在民间被称为“文武财神”,保佑你的孩子学业有成,一举高中。(“财路随缘取之有道,神灵主理造化在天”,此联意是,拜了财神就与神灵有了缘分,就可以得到保佑了。“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理论之一,“有所求而无所得,无所求而有所得”从表面上看是以静待动,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但是认真感悟,就会发现一种深层次的人生哲理。道家一再强调“物极必反”,凡事要把握好一个“度”,对钱财看得太重,必然对亲朋情谊看得很轻,那么你就会失去很多亲朋好友,也就失去了财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亲朋好友就是财富,甚至有人把它比作“生产力”,一个人的仕途的升迁,生意场上的良好商机的出现,都离不开一条原则,就是老朋友感情的加深和新朋友的结识。如果失去了新老朋友一切都无从谈起。假如你始终如一地讲道德作好人,广交朋友,你所需要的东西都会如期得到。)        东配殿是祈福殿,“道德神仙增荣益誉,福禄寿禧长乐永康”,这里供奉着四位神仙。第一位是福星,掌管人间旦夕福祸;第二位是禄星,掌管人间功名利禄;第三位是寿星,保佑人们身体健康,多福多寿;第四位禧星也就是送子娘娘,无子求子,有子保子,保护子孙后代平安成长。(“道德神仙增荣益誉,福禄寿禧长乐永康”的联意是,追求幸福安康是人们共同心愿,但是神仙告诫人们,只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才者德之资也。有才有德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无德是庸人。在仕途也好,生意场上也好,结交或用人,当然最好是德才兼备的圣人。如果二者不能兼备时怎么办呢?神仙认为,宁用有德无才的君子,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太能制造祸端。所以近君子避小人,也就是近福避祸。生活中结交的君子多了,自然可以得到福禄寿禧,长乐永康也就实现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景区北部,这里海中有岛,岛中有海,面前这片水域称为瑶池,里面放养着当地特产的海参和各种鱼类。瑶池正中是“会仙阁”稍后我将带领大家登阁拜仙。路边这个大葫芦,就是前面所说的铁拐李的法器,当地俗话说“摸摸葫芦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葫芦腚,一辈子不生病”。各位不妨去摸一摸,沾点仙气,消灾去病。西边还有一只神驴,是张果老老先生的坐骑,待会各位有兴趣可以去骑一骑,体验一下回头看的乐趣。        奇石林:这里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奇石林景观。水是园之脉,石是园之骨,这里既有以瘦、透、陋、皱闻名于世的江苏太湖石,又有充满灵气的安徽灵壁石,敲击它则有天籁之声。还有山东的奇石。这些奇石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尤其是夜晚在月光掩映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美仑美奂。        环海长廊:石林外边是长达1000米的环海长廊。在环海长廊上远眺一望无际的蓝天碧海,近看八仙渡中充满了神韵的亭台楼阁,会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心旷神怡的感觉。长廊里共设有九座亭子,八位神仙到此各据一亭,东西八座分别是钟离亭、洞宾亭、果老亭、拐李亭、湘子亭、采和亭、仙姑亭、国舅亭,正中间的亭子叫“颐心亭”。长廊下是触摸池,放养着海星、海葵、各种小鱼小虾。随我游览景区后您可以在这里脱下鞋子、挽起裤管,亲密接触一下海洋生物,有小孩的朋友还可以认识海洋生物,增长知识。        拜仙坛:前面就是拜仙坛。传说,当年秦皇汉武到东海访仙,求长生不老药,特地设坛,并举行盛大的拜仙仪式,其场面气势恢宏,鼓乐喧天,声音响彻了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以此祈求神仙保佑长生不老。后来鸣放鞭炮拜仙祈福成为一种传统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今天您来到这里,可以亲手点燃鞭炮、祭上香火来表达您对神仙的敬仰,感受当年秦皇汉武拜仙时的盛大气氛,爆竹声声会给您和家人带来仙人的祝福,祝福您一生平安、健康长寿。同时,这里四周礁石林立,北望海天辽阔,长山列岛历历在目。春夏、夏秋之交,则有海市蜃楼奇观出现,山海楼台,草木隐现,车马行人,忽去忽来,景象神奇莫测。但愿各位在蓬莱旅游期间,有幸见到这一奇观。各位可以乘坐八仙快艇去遨游大海,作一回海上仙。        妈祖殿:我们西边这座建筑是妈祖殿。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她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福建莆田湄州人,是都巡检林愿之女。降生时,红光满室,异气飘香,弥月不闻其声,故名林默娘。少时聪颖,遇一道人授以“玄徽真法”。长大成人后,曾在古井中得到“天书”,从此颇具神异,通晓变化,常在海上搭救遇难船只,受到人们爱戴。是中国沿海地区人们崇信的海上保护神。道教兴起,佛教西来,成仙成佛成了教徒们追求的目标。妈祖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被人们崇奉为神,当然要有一段故事论述她成神的原因和经过。其实她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人物。今天妈祖不仅成为海峡两岸共同供奉的女神,并且传播到日本、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美洲地区,成为世界共同信奉的女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和九月九日谢世之日各地都有热闹的祭祀活动。如果您乘车坐船,请拜一拜妈祖,她会保佑您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龙王宫:东边是龙王宫。龙王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灵,掌管江、河、湖、海、泉、泽、井,是水之神灵。旧时民俗每逢遇到旱灾、水灾、火灾都求龙王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仙过海时虽然和龙王发生了冲突,但经观音调解,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龙王就在此“降甘霖恩施万古,息风波泽被千秋”了,一年中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龙王的恩泽。        会仙阁:我们眼前的这座高达42米气势磅礴的古建筑就是会仙阁。会仙阁的意思是众仙相聚、会合仙宾,也是凡人与神仙会面的地方。(神,也叫神灵或神道,是宗教和古代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世界、超自然、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偶像。道教为多神教,崇敬和供奉的神很多。)会仙阁中荟萃了道教最有代表性的72位神仙,供奉有道教地位最高的神仙三清、四御,还有五斗星君、四值功曹、九天玄女、千里眼、顺风耳等32位神仙。在地下一层的会仙殿中供奉有降兽八仙和庄子、姜尚、安期公等40位神仙。匾额“会仙阁”和楹联“常称香港通海客,且看蓬莱会神仙”是由当代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另一侧的“披云卧雪”匾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大家请看正门上“众妙之门”这四个大字,意思是踏过这个门,在阁中可感悟道家的玄妙与深奥,登上阁顶,凭栏远望,碧海蓝天尽收眼底,正像著名作家杨朔描述的那样“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现在请大家登阁观海,登阁的过程叫“得道成仙”。        会仙阁一层供奉着九天玄女、麻姑、千里眼、顺风耳、温琼、马王爷、王灵官;二层供奉的是金、木、水、火、土五星,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神(四值功曹);三层供奉的是五斗星君;四层供奉的是四御:玉皇大帝、太皇大帝、天皇大帝、土皇地  和三官:天官紫薇大帝(主赐福)、地官清虚大帝(主赦罪)、水官洞阴大帝(主解厄);五层供奉的是道教地位最高的神仙三清:玉清原始天尊(盘古)、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上清灵宝天尊(太上道君)。        (道教的中心内涵: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最早提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所谓的道是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物性;它是开天辟地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始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元气又分为阴阳二气,就是说:从空虚无形的道首先生出浑沌混一的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化生和气,再由此派生出世界万物。天地万物皆为阴阳二气冲和而成,所以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便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论。        与道相对应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老子把道看作神秘世界的本源。他主张人们去直接体认隐藏在不断变化事物背后的道理和法则。体认的方法是闭目塞听、绝圣弃知、涤除玄览、致虚守静,使内心清静归于道的真理。(在老子思想中还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恶、祸福、有无、难易、高下等矛盾对立面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是他又认为事物的变化运动循环往复最终仍然复归于静止不变。) 兴瑞庄园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兴瑞庄园,它是蓬莱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的一部分。        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是集农产品种植、海产品养殖、加工销售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园,始建于1998年,现已初具规模。它位于蓬莱阁以东四公里处,东接蓬莱新港,北临黄海,与大、小竹山岛隔海相望。        这里远离尘嚣,远离污染,以其高效、特色、高科技三大特点,在众多旅游景区中独具一格,这里向游客推出的是山林野趣休闲游、水上游乐健身游和农业观光生态游。         下面,请随我一起参观游览。        潘华楼:我们面前的这栋别具一格的别墅式楼房叫潘华楼。这座建筑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别墅设计专家潘吾华教授的得意作品之一。它将欧洲、亚洲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外观三层,楼内五层,楼层之间错落有致。进入房间豁然开朗,不仅采光采景好,而且宽敞舒适。为感谢和纪念耄耋之年的潘老对家乡的支持与厚爱,此楼便定名为潘华楼。        小天使:它是上帝派来的小天使,浑身洁白如玉,是纯洁、祥和、慈善、友谊的象征。愿大家都以祥和、纯真、友善的心面对社会,面对他人。        石铺路:以石铺路,借“石”为“实”的谐音,意指实实在在、踏踏实实。人生坎坷,但只要脚踏实地,处处务实,终能迈入成功的殿堂。祝各位心想事成。        鸳鸯浴:鸳鸯浴造型为阴阳鱼(八卦图),浴池内分别为咸水和淡水,出海水之咸苦,入淡水之甘甜,意为苦尽甘来。另外,古语有云:只羡鸳鸯不羡仙。在人间仙境享受鸳鸯之浴,其中的乐趣是难以言表的,朋友们不妨一试。        连心河:连心河是泉涌、爱心桥、鸳鸯浴的连接纽带,她就象古希腊爱神丘比特之箭,把颗颗爱心串联。她的寓意是把爱洒满人间,让世界的每个角落充满爱的阳光。         日式沙疗浴:大家请看,在鸳鸯浴池前面,建有岸上日式沙疗浴池。这里海浪拍岸,水暖沙细,是进行沙疗浴的最佳场所。现在,沙疗浴被认为是休闲、健身、治疗、静养的好方法,日式沙疗浴,不仅风行日本,也风靡世界。        爱心桥:爱心桥象征爱的永恒。新婚燕尔,朋友相聚,在这里留下倩影,让地久天长的爱情永驻人间。        泉(钱)涌:这一景点很别致,造型既似泉(钱)涌,又似心脏跳动。大家在这里洗浴,可以使您身体健康。        休闲大坝:现在请大家游览休闲大坝。这个大坝北临大海,南接海产品养殖园。它长一千米,宽六十米,高十余米。大坝上建有烧烤城,烧烤城烧烤的全部是海鲜,现捕现捞现烤,原汁原味。大家游玩之余,在高特高园中或漫步或休息,尝几串海鲜,品几口香茗,心情会感到格外舒畅。        八卦池、海仙桥:这两组点缀小品,一是以卵石铺画出鱼、贝、参、虾等海鲜,一是由大鱼组成图案,两组小品结合,象征海鲜遍地、事业蒸蒸日上。        垂钓水寨:垂钓水寨建在海产品养殖池的中间,共八间,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常年备有垂钓工具和鱼饵,任您享受垂钓的乐趣。大家可以一试身手,享受海上垂钓的乐趣。        养殖育苗车间:这里分亲鱼车间、饵料车间、海参育苗车间和大菱鲆鱼培育车间,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每年育海参苗约500万尾,育大菱鲆约100万尾,经济价值近千万元。大菱鲆鱼源于法国,这里所养殖的是1992年8月从英国引进的,该鱼肉厚味鲜,是海鲜类精品。这种鱼成年后可达13公斤,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怡情林:这片森林东西全长2000米,南北200米,面积一百多亩。曲径通幽,风景多在林深处。        这是休闲石桌石凳,在这里可以饮茶聊天,也可以静坐养神。往前去,那彩灯掩映处,是一座座休闲屋,屋内既可席地而坐,也可设宴待客。青年人可以在这里玩玩潇洒与浪漫,老年人可以设棋对弈,乐趣无穷,养生养神,清心静气,这里随时欢迎您! 蓬 莱 文 化 广 场 导 游 词        现在您来到了蓬莱文化广场。        蓬莱文化广场地处城北的黄海之滨,北与海滨公园和观光大道相连,与蓬莱阁、八仙渡相望,东、西、南与市区相接,环境优越,是消夏旅游文化性广场,建于2000年,占地6.3公顷。        整体布局:广场在整体布局上,以南北为主轴,沿蓬莱阁方向为副轴,形成“广场、八仙雕像、蓬莱阁”的空间视角通廊,成为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景观之间的对景。广场东西南北的四个入口用方位和地域特征命名点题,分别为“东瀛海市”、“西探蓬莱”、“南望登州”和“北渡方丈”。命题的立意蕴涵了海上三山的传说和古城登州的情韵。引申开来,就是四组角园的寓意组合,即:“蓬莱-花海明珠”(万花园、明珠园);“方丈-蛟龙神迹”(双龙园、神迹园);“东瀛-海市佛境”(海市诗苑、四面佛苑);“登州-万花碑林”(万花园、诗文碑林)。        广场景观组织采用“中心开花,一主四副”的格局,形成绿化包围中的景观层次,使广场具有既可休闲观览,又能表演狂欢的综合性特点,并使临场者融入仙、海、山、阁的景区环境之中。        广场的中心是120米直径的圆形表演场地,共有六组观众看台围合,设5022个座位。舞台四周除通向表演区的演出台阶外,均用宽为3米的灯光喷泉水池环绕,形成水中明珠的观赏效果。舞台四周的扩大表演区,还设置了两层旱喷泉构成的音乐喷泉组合,可按音乐编程和程序切换控制,形成0.5米至0.8米高低不等的水柱,既可从任何一点逐个喷射,形成奔流的场面,亦可组成波浪长线、抛物线、分组等水景造型。它以水柱高低快慢的变化实时响应音乐旋律的变化,演奏经典名曲。四角的副庭园,以绿化为主组织成各具内涵的观赏与游乐结合的休闲空间。        中心表演台:广场以“明珠仙阁”为中心,环形水池围绕直径30米的中心表演台。水池内设音乐喷泉形成水中明珠的形态,表现海中仙岛的喻意。以牌楼和城楼相结合的雕塑感屋顶组合与虚实对比,在喷泉、雾气形成的水环境中,幻化出云雾迷蒙中楼台叠映的奇妙景象。仙阁内的二层是茶座,同时展销书画和旅游纪念品。三层是观景阁,在那里透过雾霭与广场游人遥相对望,亦真亦幻,扑朔迷离,令人不禁平添几分对海市蜃楼的遐想。        观众看台:广场的六组看台呈圆弧形,绕以绿化和台阶插入,把四周的绿环境引入广场中央,形成了有围有透的生态广场特点。广场舞台及中心表演区设有圆形喷水池和放射状旱喷泉,组合成三个层次的喷射水花空间形态,不仅可以降低夏日场地的炎热程度,而且可以产生观赏效果。从高处看,广场又恰似一朵盛开的花朵,彩色座位的看台是绽开的花瓣,舞台四周的喷泉是花芯,成为丹崖仙阁游人俯瞰饱览的又一新奇景观。        外围浮雕墙:蓬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广场作为城市的标志和窗口,在六组看台后挡墙的外围,建有六组《登州史话》浮雕。自西一区至东二区依次是:“闻说海上有仙山”、“登州帆影溯上古”、“渡海有方即神仙”、“苏公遗爱传千秋”、“身到蓬莱即是仙”、“击楫沧波我独醒”、“海市奇观今犹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充分展示了蓬莱独特的地域文化。        八景石雕立柱:在广场外围的绿化通廊上,设有八景石雕立柱。以蓬莱流传甚广的八景为题,依次是:“仙阁凌空”、“神山现市”、“晚潮新月”、“日出扶桑”、“万里澄波”、“狮洞烟云”、“万斛珠矶”、“渔梁歌钓”。浮雕画面配以清代徐人凤的诗文咏唱,充分展现了蓬莱地域文化的古意神韵,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衬景点染:        明珠园--黄海、渤海交汇蓬莱,以黄杨和冬青塑成色彩迥然不同的两条鲛龙,起伏在草坪之中,水池底部的抽象拼瓷龙头,在戏弄腾空的明珠,传统而又脱俗。        万花园--在大片草坪绿树的掩映下,以台阶式下沉的方形展花池,含而不露地吸引游人进入一个花的海洋,其中以“水晶花宫”和“七星含月”形成万花园的中心,开展四季花展活动,成为旅游旺淡季节聚散相宜的休闲场所。        海市诗苑--蓬莱最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就是多发的海市蜃楼奇观。历代诗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丽辞华章。用绿色调栅栏长廊和海带草屋顶营造的诗苑,几十块海市诗碑相得益彰。其中心点则以苏东坡的吟诗塑像和荷池相衬托,在一组巨形的“曲水流觞”石雕的引导下让游人充分领略到诗境的超然和飘逸,古朴而典雅,形成了与“明珠仙阁”主景相配合的文化氛围。        神迹佛苑--是在观音苑四面佛园的一侧,用增加在大草坪上的散点海礁而产生神迹的艺术联想,衬托出海上仙山的传说与憧憬。 蓬莱阁景区至戚继光故里沿途导游词        海滨公园和海水浴场:各位朋友,这里是蓬莱海滨公园和第一海水浴场。在这里,蓝天、碧海、沙滩、亭台、绿树、红花,交相辉映,再加上富有仙境意韵的雕塑小品,以及画舫游艇渔帆鸥影,构成了一幅十分动人的风景,是度假消夏的好去处。两千年夏季,北京张健横渡渤海海峡,就是在这片海滩以东上岸的。        文化广场:这里是蓬莱文化广场。建于2000年。整个广场占地面积约6.3公顷。广场中部是一圆形表演场地,直径120米,占地1.13公顷,一共有6组观众看台围合,每组看台设有按视线阶梯式递进高低的14排座席,共设5022个座位。“中国·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这个广场已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        振扬门:我们见到的北边这座城门叫振扬门,是蓬莱水城的南门,修建于明朝洪武九年,1987年重修。门上方的题额为吴作人手书。门楼为两层楼阁,三层飞檐。屋面开山,覆琉璃瓦,脊置六兽,檐角下系有风铃。门楼四周为明廊,廊柱间有木栏环绕,门前是五千平方米的停车场。这座城门对面偏东一点,就是登州府和蓬莱古城的北门,称为镇海门。蓬莱古城门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重檐,俗称“三滴水”,是其它州县城门所没有的。据说当年隋炀帝的叔父杨林在这里镇守,才允许这里的城门楼享受这种规格。        紫荆山:前面一片地形较高的地方叫紫荆山,是因为山坡上长满了紫荆而得名。这里因为可以居高俯视城郭,所以成为近城要害地带。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巡抚托浑布来登州督办海防,在这里修筑了炮台,占地十三亩,四周筑起围墙,开炮眼25处,中有  望台,可以布哨,对县城和西山口起到守护和防御作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这里的古迹遭到破坏,现在成了蓬莱第一中学所在地。        登州文会馆:在这东面不远的地方原来有一座名气较大的教会学校,称为登州文会馆。它是山东齐鲁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64年,创办者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从一个“蒙塾”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小学、中学,最后到大学程度的“文会馆”(又称“登州书院”),被称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学。阿拉伯数码在中国的引进,就是从狄考文在这里办学时与邹立文合写的数学著作开始的。        杨朔故里:登州文会馆所在的古城石岛村,是杨朔的故里。杨朔是中国当代一位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为人们所熟知。他的散文成就尤为突出,和魏巍、秦牧、刘伯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散文名篇《海市》、《荔枝蜜》等,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少年时光是在蓬莱度过的,家乡的山情海韵、风景名胜,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培养了他创作上的激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慕湘藏书楼:我们所见到的路西边这座楼房是慕湘藏书楼。俗话说,“江南才子北方将”,而蓬莱这个人文荟萃之地,不但出了戚继光这样杰出的将才,而且也出了许多文才。单说作家,除了刚才介绍的杨朔,出生地在蓬莱城的还有杨振声和慕湘。慕湘和戚继光是同一个故里,都属于现在的武霖村。说起来凑巧,这两个人又都属于儒将。戚继光除了战功卓著外,还写了许多书。慕湘也是挂将军衔的军人出身,担任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政委、党委书记。他又是一名作家和藏书家。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晋阳秋》、《满山红》、《汾水寒》、《自由花》,合称《新波旧澜》四部曲。他于1988年病逝,他的家人遵照他的生前遗愿,将其一生珍藏的36467册图书全部捐给了家乡蓬莱,蓬莱市政府专门为他修建了这座藏书楼。        金沙泉、桃花水、君子洲、瀛洲书院:我们所经过的这条马路,是原来登州古城的西墙基。在城墙外边,曾经有一座池塘,明朝以前称之“瑶池”。瑶池附近有一甘泉,被奉为蓬莱的风水宝地,取名金沙泉。据说金沙泉是因为城郊的姑娘们每天都来洗衣服才四季长流不涸,所以人们便把金沙泉涌出的泉水称为桃花水。明朝嘉靖年间的登州知府周  借题发挥,疏泉路,扩池塘,建亭台。于是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园子,名曰君子洲。从此这里便成了蓬莱的一处名胜。联系起那在河之洲的关雎,和那窈窕淑女以及好逑君子,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美仑美奂的遐想。在君子洲附近还有一座瀛洲书院,是当时蓬莱的最高学府。可惜这些名胜在上个世纪的抗战时期都遭到了破坏,已不复存在了。        开元禅寺:从戚继光故里石坊的磨盘街南去,不远处曾有一座蓬莱最大的寺院-开元禅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有庙产地一千余亩。这座寺院之所以名气较大,一是因为它的规模大,二是因为当年日本的遣唐使曾在这里逗留过。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主要由登州登陆。遣唐使每次到来,第一件事就是向官府通报到达的消息。登州官府则要为他们安排食宿、交通,并急报京都长安。等到允许进京的圣旨后,再按朝廷的旨意,确定大使以下哪些人可以晋京,并由登州官衙和其他州县公差逐程护送到长安。在登州开元寺内,曾有遣唐使团用日文在墙壁上题留的名字,这是日本文化在登州的重要例证。这座很有文物价值的开元禅寺于1947年被国民党拆毁。        登州府衙和鼓楼:我们见到的和戚继光故里相对的马路以北这一地段,就是旧时登州府署所在地。唐神龙三年,登州治所从牟平迁到这里,一直到民国初年,长达1200多年。现在它已经成了要塞部队的后勤机关所在地。前面我们所见到的一座楼宇称为鼓楼,原来是旧州治的东门。相传当年汉武帝就是在这里寻望海中神山的,所以一度被称为望仙门。楼上匾额题有“望仙旧迹”四个字,可以视为凭证。明朝初年城基东拓,望仙门便改成了鼓楼。    八仙群雕至戚继光故里沿途导游词        八仙群雕:首先大家请看,在我们左侧的八仙群体雕像,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白兰生教授设计,采用文登花岗岩雕凿而成的。整座雕像高8米,厚6米,长16米,重达1000多吨,投资360万元。它采用了传统形式与现代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手法,以丰富多变的构图,表现了浪漫和壮美的艺术风格,既与大海的环境和谐统一,又与蓬莱阁主体景观相得益彰。        文化广场:1997年以来,蓬莱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八仙群体雕像、文化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并对其进行亮化,使城市形象大为改观。现在我们东面的这组建筑,就是蓬莱文化广场,已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2000年,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定于每年的八月份都在蓬莱举办“中国·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目前已成功的举办了四届,这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宣传蓬莱,提高蓬莱的知名度,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蓬莱概况: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蓬莱市的基本情况:蓬莱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黄、渤两海,海岸线长59.2公里,面积1128.5平方公里,人口45万,是一座美丽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八仙过海的传说脍炙人口,海市蜃楼奇观名扬天下,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蓬莱还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从唐贞观年间至民国初年,一直是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我们把蓬莱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在度假旅游上。目前,全市旅游景点由1990年的3处增加到了40多处,景区面积由0.8平方公里发展为10.8平方公里,并以蓬莱阁为中心,依托东西30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整体开发了15.8平方公里的旅游度假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综合性旅游体系。近年来,我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2000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蓬莱阁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        此外,蓬莱还是我国重要的新兴港口城市,目前已建成港口3处,万吨级以上的泊位4个,年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拥有两处一类开放口岸,现已开通至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蓬莱的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也非常丰富,黄金年产量15.6万两,居全国第三位,水产品总量36.1万吨,居山东省第二位。目前我市已把旅游业、临港工业、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黄金业定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        吴佩孚公馆:东边的登州宾馆所在地,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北洋军阀首领吴佩孚的公馆旧址。吴佩孚是蓬莱人,在人们心目中,对他恐怕有一个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穷兵黩武,镇压工人运动。其实,作为一个军阀人物,他固然有背离人民的一面,却也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地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地区沦陷,日军多次利诱吴佩孚出任北平维持会长,吴佩孚却坚决拒绝,致使日军以治病为由将其害死。他的民族气节是值得肯定的。        宋庆祠堂:路东边文化局机关所在地是清末将领宋庆祠堂旧址。宋庆是蓬莱泊子宋家村人,官至四川提督,加封太子少保和尚书衔。作为朝廷命官,宋庆有其镇压义和团运动一面,也有抗击日军保卫国家的一面。甲午战争爆发后,宋庆被清廷派往辽东抗击日军。他当时已经75岁高龄,在诸将领中最大,被称为“白发将军”,却身临前敌,驰驱指挥,在辽东、辽南的历次战役,他所率领的部队几乎都参加,屡创强虏,为日军所畏惧,在清代对外作战史上留下了值得称道的一页。        钟楼:现在我们的电瓶车平稳的行驶在钟楼北路,大家请看,我们前方十字路口处,便是古代登州城内钟楼所在地。古代,凡是重镇都置钟楼与鼓楼,主要作用是以钟声和鼓声通报信息。后来,钟鼓楼渐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有的以它的建造之美来供人欣赏,也有的以它的丽谯之华来粉饰太平。蓬莱城的这座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一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鼓楼:前面我们所见的一座楼宇就是鼓楼。原来是旧州治的东门。相传当年汉武帝就是在这里拜望海中神山的,所以一度被称为望仙门。楼上匾额题有“望仙旧迹”四个字,可视为凭证。明朝初年城基东拓,望仙门便改成了鼓楼。        接下来,我们就要到达目的地-戚继光故里景区,请大家在车停稳后再下车。 古船馆至蓬莱阁沿途导游词        戚继光塑像:戚继光是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蓬莱人,出身将门,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最后被任命为蓟州镇总兵。他的主要功绩有四个方面:首先,他是抗击倭寇的一代名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所知道的英雄人物,多是在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因此,他们在以自己的精神和气节激励和感召后世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而戚继光则可称为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第一位光辉典范,他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正是有了他和他所领导的“戚家军”,才把长期为害东南沿海的倭寇扫平,使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了保障。其次,他是一位戍守边关的优秀统帅。他在蓟州总理四镇军务期间,训练士兵,修筑城防,边塞守军达到16万,完成了两千多里长的城防工程,使边塞内出现了长期未有的太平景象。第三,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将领多无兵书,能写兵书的又非名将。从秦汉到明朝的两千多年间,著名将领而又有著名兵书的只有戚继光一人。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为我国军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四,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帅诗人。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以其卓越的功勋彪炳史册。同时,在繁忙紧张的军务之余,他孜孜不倦地从事诗文写作,留下了诗文集《止止堂集》五卷,丰富了我国的文学遗产宝库,被人们誉为文武兼备的儒将。他的情况在戚继光故里景区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北边的这座太平楼原建于明代,重建后辟为中国船舶发展陈列馆。        明城墙遗址:这里是明城墙遗址。明洪武九年(1376)设立登州卫,因备倭而在这里设立了帅府,水城也被称为备倭城。城周围约三华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一尺,外层用砖石砌成,城墙的东西北三面筑有敌台。旧城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到严重破坏,剩下的残墙断壁已不多了,这是在对旧城墙重新修复后留下的一点遗迹。        沙城遗址:从这古城墙上俯瞰下面的护城河,其入海口处的水面原来象一只横卧的葫芦,所以被称为葫芦头。在这葫芦头以东的海滨公园,原来曾有一座沙城,是清代山东巡抚托浑布于1841年来这里督办海防时修建的一座防御工程。沙城东西长约数里,分为八段,北距海约50米,南距县城约里许。沙城上面有方形青砖砌成的敌台十余座,置旧式大炮十余门,对防御外寇海上侵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的炮是手射炮,从海上炮击陆上城池,经过沙城的阻挡,威力自然大减。        炮台:这座炮台上原来有一座涌月亭,后来为了防御倭寇的海上侵袭,改成了炮台。涌月亭已改变方位复建于太平楼的东南侧。炮台上面原设有古铜臼炮一尊,曾因对敌舰作战有功而被称为“大将军”。这尊铜炮在“七·七”事变后被毁坏。现在摆放的是从别处移过来的一尊铁炮,是清代山东巡抚托浑布监制的。        水门:为了军事需要,水城原来只设了两个门--南门和北门,东面原来是没有门的,却备有一架大梯子供人们从城墙上进出。南门称振扬门,因与陆地相通所以俗称土门;北门称天桥口,又叫关门口,因是与大海的通道,被俗称为水门。水门南面的水域称为小海,也就是登州古港。古港里的水是由水门随外海的潮汐吐纳而形成的。水门外面有挡浪堤,里面有平浪台,在大风狂浪的情况下,可以对海浪的入城起到缓冲作用,还可以减少泥沙淤积,印证了我们先人在港航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仙阁凌空:从天桥口以西观看蓬莱阁,角度非常好,许多宣传蓬莱阁的图片都是选择这一角度拍摄的。丹崖山古称蓬莱岛,矗立在丹崖之巅的凌空仙阁,就象一块三山神话的活化石,镶嵌在大海之滨,闪烁着迷人的光茫。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人间蓬莱的一枚城徽,充满了神仙文化的意韵和魅力。不管神灵仙界的蓬莱如何虚无缥缈,眼前这实实在在的山海景观却可以使我们惊叹不已,浮想联翩。正象董必武副主席的诗句所说“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单从那丹崖仙阁、碧海蓝天的景物中,就可以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人文的美、画意的美、诗情的美。蓬莱阁的确是人世间的一绝,神话世界的瑰宝。这一前人留下的大手笔,将是人们世世代代品味不完的丽辞华章。        仙人洞与隐仙洞: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曾经有一座千佛寺和一座海潮庵,如今都已经湮没在岁月的沧桑之中了。右边这道逶迤而上的古城墙,直通丹崖山顶。蓬莱阁北边是十分陡峭的丹崖绝壁。因崖壁下面被海浪冲击出许多珠玑石,所以又称为珠玑岩。崖下有一个被海水冲蚀出来的岩洞被称为仙人洞,传说是八仙聚会和修炼的地方。无独有偶,在前面的山脚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又发现了一处隐仙洞,传说是吕洞宾修炼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洞天福地是道家的胜地,凡是道家活动兴盛的地方,必定有仙人洞之类的胜地。仙人的洞府被描绘得仙气横生,神秘莫测。通往山洞的小路常常都是十分曲折难行的,却被说成“曲径通幽”,从而也引起人们的游兴,身不由己地要举足前去探胜寻幽了。 八仙渡景区至蓬莱阁景区沿途导游词        观光大道:这条观光大道修建于1999年,西迄蓬莱水城,东至蓬莱新港,全长6.8公里,是人间仙境的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大道北侧是蓝天碧海、仙岛银滩,南侧是旧城新姿,气象万千。随车而行,车移景异,满眼画意,满腹诗情。留给大家的,将是永久的温馨回忆。        海滨公园:请看左右两侧,是一处呈带状蜿蜒展开的蓬莱海滨公园。始建于1986年,2000年后进行了整修扩建。在这里,海浪沙滩,叶绿花红,曲径幽廊,亭台轩榭,清雅别致,相映成趣。再加上富有仙境意韵的雕塑小品,以及凌波中的画舫游艇,渔帆鸥影,构成了一幅十分动人的风景,充分展示了蓬莱这座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的特色与个性。        文化广场:这里是蓬莱文化广场。建于2000年。整个广场占地面积约6.3公顷,中部是一圆形表演场地,直径120米,占地1.13公顷。表演场地一共有六组看台,每组看台设14排座席,5022个座位。“中国·蓬莱国际青少年‘和平颂’文化艺术盛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这个广场已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        八仙雕像:在我们右侧,是一座八仙群体雕像,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白兰生教授设计,采用文登花岗岩石料雕凿而成的。整座雕像高8米,厚6米,长16米,重达一千多吨,投资360万元。它采用了传统形式与现代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手法,以丰富多变的构图,表现了浪漫和壮美的艺术风格,既与大海的环境和谐统一,又与蓬莱阁主体建筑相得益彰。        古邑水城:前面我们所见到的城垣是蓬莱水城的东城墙。在我们国家,以水城命名的城邑是不多的。蓬莱水城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而形成的。宋代称为“刀鱼寨”,明洪武九年筑起水城。它负山控海,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因防御倭寇侵扰,明王朝在这里设立了帅府,增驻重兵,水城又被称为“备倭城”。水城内有一片水域被称为小海,是当年驻扎水师、停泊战船、水上练兵的军港码头。蓬莱水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海军基地。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仙阁(八仙渡景区内)导游词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会仙阁。顾名思义,会仙阁就是神仙聚会的地方。道教是一个多神教,这里会聚了三清、四御等78位神仙。会仙阁共分五层,高42米,既是拜神敬仙的场所,又是登高观海,领略人间蓬莱仙境神韵的最佳地方。        第一层: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玄女宫”7位神仙的来历和故事。        顺风耳:门左边的神是顺风耳,神通广大,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专门为天庭打探情报的神,听二郎神君的调遣。        千里眼:门右边的神是千里眼,神通广大,能观察千里之外的情况,专门为天庭打探情报的神,听二郎神君调遣。        麻姑:传说中的古代仙女,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载,“麻姑是豫章郡建昌府人。东汉桓帝时,她降生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过东海三次变桑田。传说三月三日,为西王母寿诞,麻姑曾以灵芝酿酒为西王母祝寿,”名曰“麻姑献寿”。在民间习俗中麻姑既是妇女的保护神,又是女寿星。有些地方为老年妇女祝贺寿诞,寿堂上悬“麻姑献寿”图或供奉麻姑塑像以求其保佑无疾长寿。俗传七月十五为麻姑生辰,民间有七月十五“祭麻姑”的习俗。        九天玄女:道教信奉的女神,其地位仅次于西王母。据《云笈七鉴》记载,九天玄女原是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玄女辖制着中天、羡天、从天、昊天、苍天、廊天、咸天、上天、成天这九天,故称“九天玄女”。传说黄帝与蚩尤逐鹿,九战不胜,归息泰山,昏然就寝。圣母乃命玄女下凡,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于黄帝,从而黄帝神威大振,遂破蚩尤。(《水浒传》中有玄女之庙,祀九天玄女娘娘。玄女在还道村救过宋江,并赐给宋江“天书三卷”要宋江“替天行道,全忠仗义,辅国安民,祛邪归正”。)玄女在民间被视为女性的高尚典范,是感应随通的女性天神,被称为“元女”和“九天娘娘”。        温琼:道教神名,通称温琼元帅,天界护法尊神之一,与华光帝君、赵公元帅、关圣帝君一起并列为道教“护法四圣”,俗称四大元帅。民间常在打醮时念其神名,以降魔伏妖,祈福免灾。相传温琼是浙东温州人,字永清。他的母亲曾夜梦“火精”降神于腹,怀孕后生下温琼。七岁便能习禹步为罡,十四岁通晓三教百家之言。二十六岁时举进士不第,于是抚几叹道:“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吏”。后来变为青面赤发之神,东岳大帝闻其勇猛,诏为佑候神将,列为东岳十大太保之一,故有“温太保”之称。        马王爷:民间供奉的神灵,在北方“五圣庙”中尊为五神之首。传说有一次玉帝派他和娄金狗、奎木娘、虚目鼠下界去四方巡察善恶,四神各走一方,不多日先后返回天庭述职。其他三神所报均是善人善事,下界好一片升平景象。惟有星日马查访善恶兼有,且有豪强凌弱之事。玉帝见疑,又派太白金星下界复查,得知娄金狗三神所报非实,下界贪吃受贿。惟有星日马廉洁奉公,好坏善恶如实奏报。玉帝夸他明察秋毫,又赐给他一只竖长的眼睛。所以民间才有这样一句俗语“你可知道马王爷三只眼不是好惹的”。        王灵官:道教奉为护法鉴坛之神。传说王灵官姓王名常,东汉明帝时西蜀人。曾经从天师张道陵学道鹧鸪山。宋徽宗时封为“隆思真君”,明穆宗隆庆年间加封为“大德显圣王灵官”。王灵官赤面三只眼,披甲执鞭镇守山门之神。俗话说“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        第二层:欢迎各位来到会仙阁的二层-“五星君宫”。这里供奉着金、木、水、火、土五星和值时、值日神。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称五曜。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五行生克与我们人类生活极为相关。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辰星),火星(萤惑),土星(镇星)。这五星与季节、与物属性,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分别解释如下:        东方岁星于时主春,于物属木,于人为貌,与脏腑主肝;        南方萤惑于时主夏,于物属火,于人为视,与脏腑主心;        西方太白于时主秋,于物属金,于人为言,于脏腑主肺;        北方辰星于时主冬,于物属水,于人为听,于脏腑主肾;        中央镇星于时主四时,于物属土,于人为思,于脏腑主脾。        看来五星与我们的生活健康关系还真是很密切的。        民间对五星君的供奉以求保健康,还是有来历的。另外气功科学在修练时也讲究时令、方位、脏腑属性的,以达到祛病健身之效果。        五行生克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值时、值日神:这二位神分别掌管着天干地支十二时辰和昼夜为一日的天神,是四值工曹中最忙最累的神。他们除了是记功官,还作为守护神将。传说在《西游记》中,他们是唐僧的保护神。        第三层:欢迎各位来到会仙阁第三层-“五斗星君宫”。这里供奉着值年、值月神和东、南、西、北、中五斗星君。        值年、值月神:是四值功曹中的两位天神,他俩的作用与值时值日一样,既是记功官,又是护法神,每当在作法和斋蘸时都请值年、值月神以求吉祥。也掌管天干地支,在历法上起主要作用。        五斗星君:是道教敬奉的五位尊神,即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东斗星君、西斗星君和中斗星君的合称。        东斗星君有五宫,主掌纪算护命,第一宫叫苍灵延生星君,第二宫叫陵延护命星君,第三宫叫开天集福星君,第四宫叫大明和阳星君,第五宫是尾报总监星君。        南斗星君有六宫(星),曰:“六司”,主掌延寿度人。第一天府星,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星,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星,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星,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星,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星,为上生星君。        南斗星君度人长寿的故事:三国时魏国有个叫管辂的是个术士,最会相面。一天他见到颜超,一看他的脸上“主夭气”,知道将不久于人世。颜超是个19岁的小伙子,其父一听很着急,忙叫管辂想办法。管辂对颜超说:“你回家后赶紧准备一坛好酒,一盘烧鹿肉。卯日那天,你到割麦地南头的大桑树下,那里有两个人下棋,你千万别说一句话,如此你就有救了。”颜超依言而往,果见二人下棋。颜超只斟酒添肉无语。一会儿北边那人问道:“你在干什么?”颜忙跪下,不语。这二人刚才吃了他的酒肉,也得帮个忙。南边的那个人拿文书看了看对颜超说:“让你活到90岁。”颜大喜叩拜而归。传说彭祖原名叫彭秀,南斗六星分别度寿,结果彭秀活到800多岁,人称彭祖。        西斗星君有四宫,主管纪命护身。第一宫白标星君,第二宫高元星君,第三宫皇灵星君,第四宫巨威星君。        北斗星君有七宫(星),曰“七元”,主管解厄诞生。第一天枢星,为阳明贪狼星君;第二天璇星,为阴转巨门星君;第三天玑星,为真人禄存星君;第四天权星,为玄明文曲星君;第五天衡星,为滩羊丹元廉贞星君;第六开阳星,为北极武曲星君;第七摇光星,为天冲破军星君。        中斗星君又称“大魁”,主管保命,计有三官。第一宫赫灵度古星君,第二宫翰化上圣星君,第三宫中和玉德星君。        在远古对星辰的崇拜中,就有群星朝北斗之说。南斗和北斗是天体中实有的星宿,其他三斗是道教中五方五行理论虚设而存在的。后来,南斗更被形象化,并流行“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说法。北斗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以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季节。北斗居天体中央。古人对北斗的崇拜与三官大帝一样,是考查活人和死者的功过善恶,掌管世界生死祸福。        第四层:欢迎大家来到会仙阁第四层--“四御殿”。        这里供奉着道教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和三官大帝。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御:四御是四位天帝的全称。一:昊天金厥至尊玉皇大帝;二:中天紫薇北极太皇大帝;三:勾陈上官南极天皇大帝;四:承天效发后土皇地    。道经中说,九九道成成至尊,三清四御朝天节。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他们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统帅天地万神。        四御分别掌管: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大帝;统御万星的紫薇大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    。        四御当中,最主要的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天帝。他就是动画片《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中的那位万神之首的玉皇大帝。他手下有许多文武仙卿。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巨灵神、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九曜星君;五方揭帝、四值工曹;千里眼、顺风耳。文神有太白金星、文曲星等。居天地三界十方最受崇拜的地位。道教把正月初九定为玉皇诞辰,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出巡日,道观都有祭祀活动。        四御中第二御是紫薇中天北极太皇大帝。这一神名来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叫北辰,天枢。北极五星,勾陈交星,皆在紫宫中。北极星就是现代天文学中小熊座的a星。        星体的存在和运动,在远古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不少帮助,如观察星体确定方向和用星体运行变化来划分出节气。根据农时播种和耕种。但同时对星体的运动产生了极大的神秘感,于是自然把星辰神化加以崇拜。紫薇北极大帝就是在这种供奉中产生的。道教说他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受到历代帝王的礼祀。        四御中的第三位天帝勾陈大帝亦是星宿演变来的,称他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在一些崇拜天地、祈祷降雨的神中,勾陈与玉皇、紫薇同列榜首。        四御中第四位天地后土皇帝地    ,俗称后土娘娘,是主宰山川之神。他与玉皇大帝配套正所谓“天公地母”。后土最初为男性,后来受到古代阴阳哲学中的“天阳地阴、天乾地坤”学说的影响,在隋朝以后变为女性。自古以来对土地的崇拜是很普遍的,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地。古人对大地既崇拜又害怕,因为对地震现象不了解,以为是大地发怒了才地动山摇。大地又称母亲,她能生育人类、五谷和万物生灵。所以称大地之神为后土皇帝地    。        三官又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是道教的神明。对三官的供奉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他们是主宰人间福祸的大神。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民间有三元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祭祀三官活动,或来到庙宇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或进行素斋,称为“三官素”。三官当中天官被封为福神。民间过年作年画,天官常穿大红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面带吉祥,一派雍容富贵气派,贴于门上,以求天官赐福长寿。对三官的崇拜,表达了人们追求多福、多财、多寿、喜庆满门的美好心愿。)        请大家到上一层三清宫朝拜。        第五层:欢迎大家来到会仙阁第五层--“三清宫”        三清指的是:玉清、上清和太清,三清宫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境。三清为道教中的最高神,他们分别是:天宝君(亦称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亦称太上道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气始黄;神宝君(亦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三清的名号,最初出现于六朝,随着道教尊神信仰的演变,到宋代逐渐固定下来,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者虽然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道教中有“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也有说“三清”皆为元始天尊化身。三清当中,元始天尊居中,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开的混沌时期;灵宝天尊居左,太上老君居右。        (三清的来历,说法很多,道经宣称,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盘古真人”,自称“元始天王”,是主持天界之祖。        三清中的第二位是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说其是怀胎3700年,诞生于西天。太上道君位登高仙,治玄都玉京,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入拜,天皇报图。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而到。)        道教初期最崇拜的神明是太上老君,老君是至尊无上,神变无方之最高神。到了晋代,道教理论家又塑造了一位“元始天尊”,等级位在老君之上。到了南北朝又构造出一位大神“灵宝天尊”,被列为第二位,地位也高于太上老君。因为老君姓李,到了唐朝又以老君为最高神位置。这些都是道教中信仰的演变过程。        (老君就是《西游记》中将孙大圣装入八卦炉中的那一位,孙大圣在炉中炼就了钢筋铁骨、火眼金睛。被道教奉为祖师爷的太上老君,即古代哲学家老子。传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其母感大流星有娠,怀之七十二年,有说八十一年,剖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老子。还有的说是其母在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说“以此为我姓”。老子的《道德经》以五千言论道。《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教信仰的核心也是“道”,这个“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神秘的语言,后来成为道教长生不死的基本信仰。)/*0324 BlogMore*/img{ border:none}.moreArticles {margin-top:50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ul{ list-style:disc;}.moreArticles ul li{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h2 { margin:0px; padding:0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height:30px; }.moreArticles h2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nBg_oth{ position:absolute; left:505px; top:505px; width:644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6d6b6a; z-index:900; background:#fff;}.editMya{ width:642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a8bac1;font-size:12px;}.editTop{ background:url(../images/box_top_bg.jpg) repeat-x; height:22px; padding-top:3px; padding-left:12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color:#4e7786;}.editTop span{ float:right; padding-right:6px; padding-top:2px;}.editLeft{ width:396px; float:left; padding-left:12px; padding-top:12px; font-size:12px;}.f000{ color:#000;}.selectAticle{ height:25px;}.selectAticle .fright{ float:right}/*0324 Blog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