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剪刀可以托运吗:[评论随笔]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附美女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24:49
『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附美女评论)(美女评论版)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感谢他们能容忍这个不肖子,已经奔三了,还这么没有出息。
  本文写作原则:
  1、 完全根据史料;
  2、 本人确实用心了;
  3、 品起来有意思。
  
  美女点评:
  本篇文章写的相当地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就连我这种历史白痴也能坚持看完,可谓是功力了得啊!实在是佩服佩服啊~~~(你让我写五百字观后感实在是太多了吧,55555~~~我写多少是多少哦)。首先我想说的是整篇文章结构还是不错的,很有条理,不过感觉还没写完啊,语言幽默风趣,很像“明朝那些事”的腔调,呵呵,这些是我的第一感觉,相信也是很多读者的第一印象。我看了两遍呢,由于脑子不好使,读完一遍对文中的有点小混乱,不过这都是自身原因,看第二遍时就感觉清晰多了,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呢,这些历史应该都是有证可寻的吧,别误人子弟哦,不过呢,你办事我放心的啦,呵呵,是不是笑开花了啊(*^__^*) 。我这人没啥品味的,除了赞还是赞了,本来就是才疏学浅的,实在是挑不出什么毛病了,就我那改动的几个地方,也只是给你作参考用用,都是我个人意见,希望你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完成。
  你小样日子过的不错嘛,不过呢,你反正也是学这个的,搞搞文学创作也不错,不过可不能拿这个当饭吃啊,怕你以后养不起你的老婆,嘿嘿。(我觉得我和你说话简直就是没大没小的,别介意哦,俺不是故意的~~~)加油加油,祝你顺利毕业,或者再继续深造啥的,然后找个赚钱的好差事,娶个听话的好老婆,生个可爱的乖宝宝,然后呢幸幸福福过一生,嘿嘿。这个祝福不错吧,认识你这个朋友呢我也挺开心的,以后发达了可不能把我忘了啊,我呢也会支持你的。鉴定完毕,请批阅!
   徐MM
  
  这是一个说好的,当然也有说不好的。具体好不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是各位仁兄自己来看吧。本着吸引眼球的原则,不好的评论我没有放上来。
  
  
  题记:
  在818隋唐那些猛人之前,先818我自己吧。
  把我自己放在这么多历史猛人之前来罗嗦一阵,姑且当作是一种意淫吧。感兴趣的兄弟就看看,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2005年毕业于北方一所不算有名却非常实用的211工科院校,之后顺利进入那个被称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地方分公司,不太安分的过了两年浑浑噩噩的国企打工生涯,吃喝玩乐(不包括嫖赌)之后,突觉生活乏味,于是奋发向上,经过业余时间一番奋战,(2007年)考取了北方一所著名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顺利完成了从“纯工”到“纯文”的历史性跨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时人和后人称为“疯子之举”。
  我坚信一句话,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含有一定目的的,或许这种目的掩藏的毫无痕迹。
  我从所谓的“最赚钱的公司”离职,跨到最不赚钱的历史,表面上是因为我厌恶国企的懒散日子以及我非常热爱历史,但实际上却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实现自己埋藏了四年之久的创业梦想(从大三时即有强烈的创业愿望)。顺便弄个硕士文凭,再加上自己确实很喜欢历史,那就弄个历史学的硕士文凭吧。
  愿望是美好的,一切也都计划的很好,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历经两年的瞎折腾后,手上那点资金被自己挥霍殆尽,剩下的我就成了一个“四无新人”:无钱,无房子,无车子,无老婆。
  我终于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一个彻头彻尾的眼高手低者。如果说我现在还能做点什么,那么我说我只能写点历史了。
  研三在即,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找个好点的工作了。
  空闲之余,着手写这部一直以来都想动笔写的《正儿八经说隋唐》。我是一个表面幽默、骨子里却极其悲观的人,我想我会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毫不保留的注入到写作中,我相信你看到的将会是一部有着真情实感的历史书,从字里行间你都能体会到我的喜怒哀乐;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书,但是却是一部很凄凉的书。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历史爱好者,憎恶那些玩弄文字的人,憎恶那些毫无任何意义的论文,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不具备拿到这个硕士文凭的资格。
  我喜欢的是历史本身,而不是历史研究本身,我喜欢那些猛人的事迹,喜欢那些血脉贲张的战场争锋,喜欢那些充满智慧的斗争,或许历史也很残酷,或许充满血腥,但我依然很喜欢。喜欢历史的人,是逃避现实的人,我承认这点,我也开始逃避现实了,开始沉迷在古人带给我的激动中。
  我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我乐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理解的历史,但是我奉献给大家的绝对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幽默也好,凄凉也罢,但绝对真实可信。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11:19 
回复 
  序言:
  前段日子,主流媒体和某些砖家都在喊什么崛起之类的话,而且动不动就拿唐朝说事儿,想来都让人觉得很搞笑。究竟什么是崛起?唐朝又有什么样的成就?很多人都压根儿不知道。单靠演几部隋唐的电视剧就想蒙混过关,未免太小看咱们普通老百姓了。
  隋唐那段历史,你是不是真的知道?隋唐那些猛人,你是不是真的认识?隋唐的强大与威猛,你是不是真的明白?隋唐的另一面,你是不是真的了解?
  天涯猛人多多,为了不被天涯的猛将兄骂的毫无还手之力,我有必要先818自己参考的历史书籍:《资治通鉴》、《北史》、《南史》、《周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普及一下历史常识,天涯高人不要嫌我罗嗦哦,因为很多菜鸟级的兄弟确实不太了解隋唐之前的那段历史。
  隋朝在正式统一之前的那段乱世,被称为南北朝,南方依次出现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最后一个朝代“南陈”将在我们今后的叙述中出现,请先稍作留意。而北方极为混乱,相继或并存出现过16个朝代,史称“十六国”,后来北魏崛起,消灭各割据政权,统一北方;但好景不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是高欢掌权,西魏是宇文泰掌权,二人皆为当世之枭雄;再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齐是高欢子孙掌权,北周是宇文泰子孙掌权。
  简而言之,在北方,政权更替是这样子的:先是北魏统一北方,然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然后,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再后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明白了这一段历史,接下来就不会觉得混乱了。】
  
  为了便于阅读,还是再突出一下两个牛逼人物吧,因为前期的叙述中,这两个人物会经常出现!
  宇文泰:西魏的缔造者,实际掌权者,但未称帝;其儿子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高欢:东魏的缔造者,实际掌权者,但未称帝;其儿子取代东魏,建立北齐。
  
  南北朝末年,北周、北齐、南陈,三个王朝曾经并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不过如此。偷来的词,当作是对本文的献礼吧。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14:05 
回复 
  正文:
  
  《三国演义》卷首语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咱也套用一下,经过南北朝近300年的大分裂,华夏大地也该再次大一统了。这次大一统的进程比较曲折,在我看来,应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宇文邕时期;
  第二个时期,杨坚时期;
  第三个时期,李渊、李世民时期。
  经过此三个时期,中华大地重归一统。
  
  第一部分 大一统:宇文邕篇
  
  一、一份家谱
  
  一切都从一份简单的家谱开始吧。(此句向《明朝那些事儿》致敬)
  
  户 名:北周
  家庭奠基人:宇文泰
  大儿子:宇文毓
  二儿子:宇文震(早死)
  三儿子:宇文觉
  四儿子:宇文邕(“庸”音)
  五儿子:宇文宪
  六儿子:宇文直
  侄 子:宇文护
  第一任户主:宇文觉
  第二任户主:宇文毓
  第三任户主:宇文邕
  第四任户主:宇文赟(“晕”音)
  家庭势力范围:陕西、甘肃、四川
  家庭存在时间:24年
  家庭护卫:府兵制
  家庭收入:均田制
  家庭工作方式:战争
  邻居:北齐、南陈
  
  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不认识?没关系,这些人都将在我们今后的叙述中出现,而且都将成为我们的老朋友,而与这份家谱有关的更多的人物也将一一登场,构成今后叙述的主体。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他们各自表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表演的好,有的表演的差;表演的好的,千古留名,成为主角;表演的差的,就只能沦为人家的配角。
  主角与配角的精妙配合,就成为历史这部戏的最好剧本。
  历史这部戏有意思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有意思。但是,它也很残酷。
  而我将选取这份家谱中的一个人,作为我所有叙述的开端。这个人就是宇文邕。
  
  公元560年,17岁的宇文邕即皇帝位,史称北周武帝。
  宇文邕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宇文泰这样猛的父亲。作为南北朝后期的一代枭雄,宇文泰30岁开始起家,经过艰苦创业,为宇文家挣下了一份莫大的产业,这份产业,就是北周王朝,它的地盘包括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虽然他的邻居高欢很不老实,经常来找找麻烦、打打架啥的,但是宇文泰还是顶住了压力,每次都能狠狠的教训这个不请自来的家伙。
  在宇文泰的精心打理下,宇文家的事业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慢慢的超越了其它邻居。
  出生在这么一个富裕的超级大地主家,宇文邕的生活品质就有了绝对的保障,比起后来的朱元璋来,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这位仁兄却比较腼腆,是个不爱说话的主,有啥想法都放在肚子里,别人不问,绝不插嘴,农村的话叫“三棍子闷不出个屁来”;但不爱说话,不代表不说话,他是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只要发话,都必能说到点子上,让人大为惊讶,这让他老爹宇文泰非常高兴,连连夸赞(成吾志者,此儿也)。
  性格决定命运,宇文邕的这一性格对于他将来战胜那个看似不可战胜人,挽救北周王朝,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继承皇位,可不是中个500万大奖,而是一不小心捡了个国家,咱普通人捡个500块都要开心的要命;按说宇文邕应该要开心死才对,至少要摆个几百桌请亲朋好友吃一顿,好好庆祝一番。但是,他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刚登基的他就要面对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对他有着巨大威胁、可以随时置他于死地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宇文护。
  公元556年冬天,北周大家庭的奠基人、一代枭雄宇文泰病重,临终前,派人快马召宇文护前来,对他说:“我的儿子都年幼,外敌正强盛,天下大事,托付给你,你要努力完成我的遗志。”这便是传说中的“临终托孤”了,当年周武王干过,刘备干过,宇文泰也想干干,这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宇文护能成为周公旦、诸葛亮一样的人物。
  宇文泰一辈子看对过无数人,独孤信(杨坚的岳父)、杨忠(杨坚的老爹)、李虎(李渊的爷爷)、李弼(李密的曾祖),甚至韦孝宽、尉迟迥(这两个人物将在后来那场皇权争夺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请各位先留意),他们都毫无争议的成为当世之豪杰,为他出生入死。
  但是,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宇文泰也不例外,这一次,这最为关键的一次,他就看走眼了。
  

作者:chenmin477477 回复日期:2009-10-17 20:15:35 
回复 
  期待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19:53 
回复 
  二、忍耐
  
  宇文护,宇文泰的亲侄子,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极受宇文泰重视(此儿志度类我),17岁时就开始负责管理宇文家的大小事务。后来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大小百余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军委重要成员。经过战火锤炼的宇文护,遇事沉着,做事果断,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如果成为敌人,这将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平心而论,在掌控北周大权之前,宇文护还算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还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还算是一个对宇文家族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刚掌握大权那段时间,他也为宇文家族做了不少事情:控制大局,稳定朝廷局势,安抚民心,边防事宜,一件一件,有条不紊,消除了宇文泰的突然病逝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可谓居功至伟。
  但是,权力就如同毒品,一旦沾染,便会上瘾。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宇文护开始留恋权力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及所带来的那种万人之上的美妙感觉,他开始爱不释手起来。于是,他决定仅仅握住手中的权力。
  握紧权力无非两种方式:第一种,靠自己的威望与个人魅力,别人想抢也没那个能耐,比如光武帝刘秀;第二种,靠杀戮,凡是对自己不服的人,也不用多说废话,直接送他去黄泉路。宇文护没有刘秀那份威望与个人魅力,所以,他选择了第二种方式。
  于是,屠刀挥舞了起来。宇文护开始大加屠戮对自己不利的功臣宿将,将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
  更狠的是他竟然连杀两位皇帝,一个是对其不满的宇文觉,另一个是宇文毓,而且全都是毒死的;这俩可怜的家伙,一个是宇文邕的三哥,一个是宇文邕的大哥。宇文泰在西魏做了半辈子的权臣,也曾毒死过一个皇帝,其侄子宇文护也跟他学会了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不仅学会了,还发扬光大,毒死了俩皇帝,可谓青出于蓝了,不知道宇文泰在棺材里知道了,会不会气的活过来。
  杀完之后,宇文护环顾左右,发现还有一个17的宇文邕。好吧,你来做皇帝吧,给我乖乖做,不然有你好看,你的两个哥哥就是你的榜样。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宇文邕即位了,你说他能高兴得起来不?别说请吃饭庆祝了,就是自己每天吃饭都是提心吊胆的,说不定哪天吃完就一命呜呼了。就是我现在想想当时的情景,都替宇文邕郁闷,看着一桌子的好酒好菜,愣是不敢吃;对着后宫一群美女,晚上都睡不好觉;人生如此,还不如死了算了。
  但宇文邕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和这位表兄相安无事地处了13年。
  秘诀只有一个字:忍。
  忍,不是因为怕,而是在敌我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的策略,是一种政治谋略。只有17岁的宇文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迅速成长起来了,他掌握了这种政治谋略,而且娴熟的加以运用。他的实力还太弱小了,弱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而他的对手却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军政大权,任何不成熟的举动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自己的两个哥哥不就是因此而送命的吗?
  杀兄之仇、夺权之恨,绝不会忘记。是的,在做出那致命一击之前,我必须要等待,我必须要等待那个最佳时机的出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不能让对方看出我的任何破绽。
  于是乎,让朝廷百官郁闷不已的一幕一幕出现了。
  宇文护诛杀功臣宿将、排挤异己,他不管;宇文护提拔任用自己的亲信、儿子,他还是不管;宇文护的儿子、亲信肆意妄为,他仍然不管……那你还管什么,百官对这个皇帝真的是失望到了极点,但是没有最失望,只有更失望,更猛的还在后头。这个皇帝在皇宫中见到宇文护之后竟然行家人之礼(可能是鞠躬、作揖之类的),身为皇帝,竟然给大臣鞠躬作揖,那还了得,但宇文邕不仅做了,而且一做就是13年。
  宇文护不是个傻瓜,他不会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相信自己的这个小表弟,毕竟自己杀了他俩哥哥,夺了他的权。他一定怀疑过,派人观察过、监视过,一有异动,立马除之。但是13年啊,13年始终如此,还有什么怀疑的呢?
  
  要说宇文邕什么都没做,那绝对是蒙人,至少是蒙宇文护的。
  表面上什么都不管的宇文邕,其实并没有闲着,而是一直在做一件事:找朋友。
  他找到的第一个朋友,叫做宇文孝伯。其实,这个朋友无需去找,因为他俩从小就是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国家大事,是彻头彻尾的“青梅竹马”。这位仁兄有谋略,有胆识,做事稳重,而且是个刺探信息的高手,深得宇文邕信任。而宇文孝伯也不负所托,尽心竭力,为宇文邕带来朝廷内外各种信息,让他可以足不出宫就能掌握朝廷大局。
  他找到的第二个朋友,叫做王轨,据说是汉朝司徒王允(送貂蝉给吕布那位)之后,名门望族出身。这位仁兄性子直,为人直爽,足智多谋(得到了王允的遗传啊),成为宇文邕最重要的参谋之一。
  他找到的第三个朋友,叫做宇文神举,时任宫廷卫队长。这位仁兄文武全才,尤其善于骑射,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帅哥。有他在,宫廷权力就可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了,至少睡觉的时候可以安稳一些吧。
  这三个人就成为了宇文邕的铁杆亲信,最为亲密的朋友。宇文邕没有看错,他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朋友这一概念的真正涵义。什么叫生死与共?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跟随宇文邕是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的,但是他们依然毫不犹豫的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不为别的,只为朋友之间的那份承诺:生死与共。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突破口终于出现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22:22 
回复 
  三、致命一击,诛杀宇文护
  
  (一)、一个人的倒戈
  等待,可能是世界上最让人郁闷的事情了。有个外国人写了一本书《等待戈多》,把等待上升到了哲理与抽象的高度,也算是一奇人了。但对于宇文邕来说,这段等待的日子,绝对是一场噩梦,好歹,这场噩梦就要结束了。
  突破口终于出现了。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倒戈,这个人就是宇文邕的六弟宇文直。
  想当初,宇文直与宇文护那可是铁哥们,估计好到了“同穿一条裤子”的程度,理所当然得到了宇文护的重用。可是这个宇文直真是不争气,在战场上的表现一塌糊涂,被宇文护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把官也给免了,我估计也就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就能再次被启用,毕竟是铁哥们嘛。可宇文直却是个浮躁诡诈、贪心狠毒的人,跟他的名字(直)一点都不沾边,一看宇文护对自己动手,立即就开始怨恨起宇文护来,而且是非常的怨恨,怨恨到劝说皇帝宇文邕杀掉他。
  宇文邕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了沉默与观望。他对这个突然倒戈的弟弟不敢相信,他要观察,观察这个弟弟是不是真的倒戈了,或许这是宇文护的阴谋,不得不防。
  这是一个机会,但是却也可能是一个陷阱,一着不慎,便会全盘皆输,自己原先的忍耐就会付之东流。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试探和观察,他确信了自己这个弟弟的真实想法。
  宇文直,不可相信,这是一个小人;但是,却可以被利用。因为宇文直有一个致命弱点:对权力的痴迷。他想取代宇文护,他要像宇文护一样威风八面,但是要取代宇文护,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掉他。
  既然你想杀宇文护,那咱们就联合起来吧。怀着不一样的目的,却有着共同的敌人;有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宇文邕大胆的决定利用宇文直。当然,宇文直也在做着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梦。比起自己的哥哥来,他还差远了。
  应该说,宇文直所起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首先,他是宇文护的亲信,可以随时掌握来自宇文护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其次,他本人也是领兵将领,握有部分军权,对军队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建立起与军界的联系;最后,这个家伙的功夫也相当了得。
  
  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带来荣誉、金钱、美女,但是也会带来祸患,甚至灭顶之灾。宇文护在拼命握紧权力的时候,也被权力迷住了双眼。
  他的诛杀功臣宿将的行为,使得握有兵权的诸将都对他怀有怨恨;而他的亲信和儿子们的肆意妄为,则早已搞得民怨沸腾。大家都在看着,看着这个跳梁小丑还能嚣张到什么时候。
  最为致命的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位仁兄竟然两次冒然出兵北齐,结果都遭到了惨败,败给了同一个人:斛律光,北齐第一名将。这直接导致了他个人威望的彻底滑坡,成为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是担心自己活得长,要把自己早点交给阎王爷啊。
  
  对清史有些了解的人或者喜欢看清朝电视剧的人,对接下来要讲述的事情一定感到似曾相识,因为一个猛人也曾用过几乎一样的方式,除掉过一个看似非常强大的人,或许他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也曾经读到过这段历史。这个猛人的名字就是康熙。
  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中曾有段精彩对话,现摘录部分如下:
  多隆:“鳌拜手握天下兵马,我们该怎么对付他呢?”
  韦小宝:“鳌拜虽有天下兵马,却不是每天都带在身边,我们就趁他一个人的时候堵他,然后把他干掉。”
  道理虽粗,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所谓“擒贼先擒王”是也。它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敌人虽然看似很强大,却有着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就如同蛇的七寸,只要打住这个七寸,敌人必亡。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23:41 
回复 
  (二)、阴谋
  条件成熟了。等待13年之后,条件终于成熟了。
  13年,我已经忍了太久,忍到现在已是无须再忍,该是爆发的时候了,从17岁登上皇位就开始受这个人的威胁与压制,现在自己已经30岁了,大丈夫成大事就在今日。
  经过严密的策划和组织,一场专门针对宇文护的阴谋,开始了。
  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外地公干回到京城长安,照例去觐见皇帝宇文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礼仪了,13年来,他不知已经重复过多少次这种礼仪了。不过,今天稍微有点特别,因为礼节完成后,皇帝要他去见皇太后,去的理由很无厘头,说是皇太后特别喜欢喝酒,自己劝不住,希望表兄你去劝劝,老人家嘛,老是喝酒容易伤身体,而且还给了他一份《尚书•酒诰篇》,让他去了之后给皇太后读,说来皇太后也是自己的姨母,不去也不合适,于是宇文护就去了。
  到地方之后,宇文护按照宇文邕的要求读起《酒诰》来(老太太能听得懂吗),正读的起劲,突然,宇文邕举起自己手中的玉珽(一种玉石做的板子类的东西)猛击宇文护的脑袋,宇文护一下子被打倒在地。
  生死攸关的时刻到了,宇文邕立即命令一个亲信宦官拿御刀砍杀宇文护,这个宦官估计是吓坏了,竟然连砍几刀都没砍到,这也不能怪他,要杀的人可是当朝最牛逼的人物,难免心里紧张,一紧张、手一抖也就砍不到了,还好刀没有掉。如果再这样下去,让宇文护跑出去,一切都完了。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突然从天而降,一刀就解决掉了宇文护,这个人就是藏在门后的宇文直(靠,大家都在玩命的时候,他竟然藏在门后,看来这个人确实比较阴)。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宇文护怎么不喊啊?告诉你吧,他肯定喊了,但是没用,因为门外的人不是他的亲信,而是宇文邕的铁杆亲信宇文神举。
  有人也可能会问,宇文护死了,怎么没人起兵来为他讨公道呢?那我只好遗憾的告诉你,你没有仔细读我前面的文字。
  整个过程滴水不漏,充分展现了宇文邕的深谋远略。宇文护,栽在这样一个人手里,你死得其所。
  宇文护死了,这个权臣把持北周朝政16年,曾毒杀两位北周皇帝,不可谓不心狠手辣。但是,这个家伙却一直都没有试图篡权,安一个乱臣贼子的罪名似乎也不合适。他只是一个无意中获得权力、为了握紧它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却沦为权力的牺牲品。比起后来的那个人(这个人将是我们以后故事的主角),他算是一个好人,至少他始终没有取代北周,而是为北周殚精竭虑,虽然成就不大,但是北周却能沿着宇文泰的道路继续前进。
  13年的忍耐一旦爆发,将是毁灭性质的,倒霉的就是宇文护和他的亲信们了。宇文邕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这群人发起了进攻,短短几天就把这批人全部解决掉了,可见其办事效率之高。当然,绝对不是滥杀无辜,一个与宇文护关系不错、受宇文护重用的人就没有被杀,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提拔为了军委副主席,这个人就是宇文宪,原因很简单,这个人效忠的是北周王朝,而不是宇文护。
  宇文宪,宇文邕的五弟,一代名将,北周王朝的忠实守护者。从小就有谋略,见解不凡,深为宇文泰所喜爱。为人真诚忠厚、有度量、有谋略,善于带兵,常常亲自冲锋陷阵,手下将士都愿意为他卖命。宇文护时期,他就已经威名远播了,在与北齐的数次交锋中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军事天赋,而且还自己写了五篇《兵书要略》,真可谓不世出之人杰。当然,他的传奇还远未结束。
  
  谁该杀,谁该留,谁该接着用,宇文邕在这13年里看的一清二楚。除了上面受重用的宇文宪,原先和自己同舟共济的几个好哥们也得到了提拔重用,其中宇文孝伯和王轨都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类似于宰相之职)。
  当然,也不能忘记宇文直,这位仁兄被授予大司徒(荣誉名衔),他很是不满意。这个家伙天生就不安分,后来还造反了一次,没成功,被宇文邕杀了。
  这批人的任命,对于后来那场统一北方的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搞定了宇文护,也该干点什么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25:54 
回复 
  四、磨剑
  
  亲政之后的宇文邕,开始大展拳脚,憋了13年,该好好大干一场了。除了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厉行节俭这些好皇帝都干过的好人好事之外,他还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加强军队,完善“府兵制”
  许多论坛都有帖子讨论古代最强兵种问题,毫无疑问,骑兵成为大家首选的兵种。其实,单论讨论兵种意义并不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很多因素有关。我认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兵制。(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靠的是成吉思汗创立的“领户分封制”;而清军能够在中原争霸中胜出,毫无疑问,靠的正是其“八旗制”。南北朝,群雄争霸,却由原本看似实力并不强的北周统一北方,并最终由隋朝统一天下,后面接着有更猛的唐朝雄踞东方,靠的正是我下面要叙述的兵制:府兵制。
  府兵制的创立者,正是宇文邕的老爹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这一强敌,宇文泰制订了一项新的军事制度:设立六个柱国(本来八个,有俩是虚的),每个柱国设立一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两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设两个开府,共24个开府;每个开府下,设两个仪同,共48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1000人左右;一个开府领兵2000人左右。
  简而言之,6个柱国大将军——12个大将军——24个开府——48个仪同,找到规律了没有,如果没有找到,我告诉你啊,是二倍的关系。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府兵制了。
  是不是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别急,接下来我就讲讲它的高明之处:士兵与军官的关系。
  在普通军队,士兵与军官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我往哪里指挥,你就往哪里冲,死不死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反正国家给你发工资。府兵制不同,士兵和军官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事实上没有,但是经过一定的宣传,就有了),既然有了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那就没有理由不卖命了,所以府兵制下的士兵很勇敢、很团结,将领很爱惜士兵、打仗很卖力。另外,府兵的待遇也是不一般,不仅不用缴税,而且还可以靠军功升官发财,社会地位那是非常的高,所以大家都是争着当府兵。如果你历史学的不错,会发现它有点像后来曾国藩的湘军。
  以这种军事制度为依托,还发展起来了一个关陇统治集团(陕西、甘肃一带),真是买一送一,这个关陇统治集团那是相当的牛,比如独孤家、李家(李渊家族)、杨家(杨坚家族),那都是权倾一时的豪门,后来的隋朝和唐朝都是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宇文泰时代,寒门子弟想要当上府兵比较难,一般都是那些有名望的家族的孩子才有资格。宇文邕为了扩充兵源,开始招募农民当府兵,兵源一下子大为扩展,能够征召起20万人,这些兵成为后来统一北方的主要力量。
  
  第二、发展经济
  玩过《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等游戏的兄弟应该知道,经济是战争的绝对命脉,经济上不去,战争那是绝对玩不转的,所谓“粮食才是王道”。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北周继续施行“均田制”。其实,“均田制”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在此前之前,北魏就已经施行了。但是,一种制度能不能贯彻的好,就要看个人能力了;贯彻的好,就是好制度,贯彻的不好,那就是祸国殃民。北周与北齐就成为两个典型案例,一个贯彻的好,一个贯彻的很差。
  何谓“均田制”呢?简而言之,由于战乱等因素,会有很多空余土地无人耕种,同时有很多农民没有土地耕种(大多是流民),于是政府就统计一下人数和空余土地数,平均分下去,可不是白分的啊,农民要根据分到的土地数量缴税的。
  这里边涉及两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一个是统计流民人数,一个是统计空余土地数,如果负责此两项工作的官吏不好好干,那么,统计出来的数字就会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出入,直接影响农民能分到的实际土地数;事实证明,大多数官吏还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是当皇帝太弱的时候,比如北齐。
  但是,宇文邕却以充足的精力,严厉的法令,高超的驾驭力,较为彻底的贯彻了“均田制”,保证了打仗的时候有足够的粮食。(具体是如何做的,让经济学家去研究去吧,咱就不掺合了)
  大家可能会注意的一个问题: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会越来越不够分,到最后,“均田制”不就要废了嘛。能想到这个层面,证明你有做经济学家的潜力。没错,到了一定程度,“均田制”就真的只能是个梦想了。后来,很多大事都和这个有关。
  
  第三、灭佛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非常盛行。上自皇帝大臣,下至穷苦百姓,都是佛教的粉丝,那叫一个狂热,比现在的一些小粉丝要厉害多了,而且人家一坚持就是一辈子,现在的小粉丝是一坚持几个月,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比如梁武帝萧衍,每天只吃一顿蔬菜粗米饭,曾四次到寺里出家;这样的皇帝还不止一个,陈武帝也干过类似的事;这俩仁兄可是皇帝啊,放着锦衣玉食、美女都不要,愣是一心向佛,其心可嘉,远不是咱现在的人能想象得了的。
  佛教的地位,那也是相当的高,寺院不用缴税,还有自己的土地,遇到灾荒还能放放高利贷,赚点外快,小日子那叫一个滋润。于是,很多穷苦人都愿意去当和尚,凡遇到灾荒年,到寺院里当和尚的都要排队。这样子的后果那是相当严重,到北周宇文邕执政时,和尚人数竟然占到整个北周人口的十分之一。
  那还了得!都去当和尚了,谁来种地,谁来缴税,谁来当兵打仗啊。于是宇文邕果断决定:灭佛。
  灭归灭,总要走走程序,做做样子。于是宇文邕接连开了几个会,就是讨论要不要灭佛的问题。这一开会他傻眼了,人家压根儿不理他,一致反对灭佛。原因很简单:大家信仰很坚定,灭佛可是要遭报应的。宇文邕彻底郁闷了,什么跟什么嘛,我这个皇帝的心思就没人能理解?看来,皇帝也只是一份职业,也不是能想干嘛就能干嘛的啊。
  不过,终归是有聪明人的,这个人叫卫元嵩。这位仁兄本来也是个和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嗜好:出名。原先在四川混,为了出名,竟然装疯卖傻。后来到了北周都城长安,为了出名,他竟想出了一个绝招:人家都倡导佛教,他却偏偏主张灭佛。正所谓歪打正着,和宇文邕是一拍即合。宇文邕也不客气,直接赐给了他一个爵位;兄弟,还是你懂我的心思啊。
  一看这架势,只要不是笨的太出奇,就应该明白宇文邕的心思了。于是,很多原先反对的人也转而主张灭佛。和皇帝过不去,那不是找死嘛,在信仰和饭碗之间,他们明智的选择了饭碗。
  灭佛正式开始。过程其实就八个字:没收财产,和尚还俗。
  再来说说卫元嵩。宇文邕大规模灭佛后,这位仁兄只好回到了四川成都,潜心研究易经。别说,还真是取得了点小成就,还出了几本书,也算是个作家了。他死后,还有人为他建了一个祠。人生如此,也不枉活一回了。
  
  三件大事,看着容易,其实每一件事都是非常之难,每一件事都要求皇帝有非凡的执行力。宇文邕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虽然算不上优秀,但绝对够70分。
  
  

作者:耳机ABC 回复日期:2009-10-17 20:26:52 
回复 
  记号

作者:访竹yue桐 回复日期:2009-10-17 20:28:02 
回复 
  插楼,记号,沙发。。。。。。
  估计要火。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30:17 
回复 
  四、磨剑
  
  亲政之后的宇文邕,开始大展拳脚,憋了13年,该好好大干一场了。除了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厉行节俭这些好皇帝都干过的好人好事之外,他还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加强军队,完善“府兵制”
  许多论坛都有帖子讨论古代最强兵种问题,毫无疑问,骑兵成为大家首选的兵种。其实,单论讨论兵种意义并不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很多因素有关。我认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兵制。(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靠的是成吉思汗创立的“领户分封制”;而清军能够在中原争霸中胜出,毫无疑问,靠的正是其“八旗制”。南北朝,群雄争霸,却由原本看似实力并不强的北周统一北方,并最终由隋朝统一天下,后面接着有更猛的唐朝雄踞东方,靠的正是我下面要叙述的兵制:府兵制。
  府兵制的创立者,正是宇文邕的老爹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这一强敌,宇文泰制订了一项新的军事制度:设立六个柱国(本来八个,有俩是虚的),每个柱国设立一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两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设两个开府,共24个开府;每个开府下,设两个仪同,共48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1000人左右;一个开府领兵2000人左右。
  简而言之,6个柱国大将军——12个大将军——24个开府——48个仪同,找到规律了没有,如果没有找到,我告诉你啊,是二倍的关系。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府兵制了。
  是不是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别急,接下来我就讲讲它的高明之处:士兵与军官的关系。
  在普通军队,士兵与军官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我往哪里指挥,你就往哪里冲,死不死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反正国家给你发工资。府兵制不同,士兵和军官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事实上没有,但是经过一定的宣传,就有了),既然有了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那就没有理由不卖命了,所以府兵制下的士兵很勇敢、很团结,将领很爱惜士兵、打仗很卖力。另外,府兵的待遇也是不一般,不仅不用缴税,而且还可以靠军功升官发财,社会地位那是非常的高,所以大家都是争着当府兵。如果你历史学的不错,会发现它有点像后来曾国藩的湘军。
  以这种军事制度为依托,还发展起来了一个关陇统治集团(陕西、甘肃一带),真是买一送一,这个关陇统治集团那是相当的牛,比如独孤家、李家(李渊家族)、杨家(杨坚家族),那都是权倾一时的豪门,后来的隋朝和唐朝都是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宇文泰时代,寒门子弟想要当上府兵比较难,一般都是那些有名望的家族的孩子才有资格。宇文邕为了扩充兵源,开始招募农民当府兵,兵源一下子大为扩展,能够征召起20万人,这些兵成为后来统一北方的主要力量。
  
  第二、发展经济
  玩过《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等游戏的兄弟应该知道,经济是战争的绝对命脉,经济上不去,战争那是绝对玩不转的,所谓“粮食才是王道”。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北周继续施行“均田制”。其实,“均田制”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在此前之前,北魏就已经施行了。但是,一种制度能不能贯彻的好,就要看个人能力了;贯彻的好,就是好制度,贯彻的不好,那就是祸国殃民。北周与北齐就成为两个典型案例,一个贯彻的好,一个贯彻的很差。
  何谓“均田制”呢?简而言之,由于战乱等因素,会有很多空余土地无人耕种,同时有很多农民没有土地耕种(大多是流民),于是政府就统计一下人数和空余土地数,平均分下去,可不是白分的啊,农民要根据分到的土地数量缴税的。
  这里边涉及两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一个是统计流民人数,一个是统计空余土地数,如果负责此两项工作的官吏不好好干,那么,统计出来的数字就会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出入,直接影响农民能分到的实际土地数;事实证明,大多数官吏还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是当皇帝太弱的时候,比如北齐。
  但是,宇文邕却以充足的精力,严厉的法令,高超的驾驭力,较为彻底的贯彻了“均田制”,保证了打仗的时候有足够的粮食。(具体是如何做的,让经济学家去研究去吧,咱就不掺合了)
  大家可能会注意的一个问题: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会越来越不够分,到最后,“均田制”不就要废了嘛。能想到这个层面,证明你有做经济学家的潜力。没错,到了一定程度,“均田制”就真的只能是个梦想了。后来,很多大事都和这个有关。
  
  第三、灭佛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非常盛行。上自皇帝大臣,下至穷苦百姓,都是佛教的粉丝,那叫一个狂热,比现在的一些小粉丝要厉害多了,而且人家一坚持就是一辈子,现在的小粉丝是一坚持几个月,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比如梁武帝萧衍,每天只吃一顿蔬菜粗米饭,曾四次到寺里出家;这样的皇帝还不止一个,陈武帝也干过类似的事;这俩仁兄可是皇帝啊,放着锦衣玉食、美女都不要,愣是一心向佛,其心可嘉,远不是咱现在的人能想象得了的。
  佛教的地位,那也是相当的高,寺院不用缴税,还有自己的土地,遇到灾荒还能放放高利贷,赚点外快,小日子那叫一个滋润。于是,很多穷苦人都愿意去当和尚,凡遇到灾荒年,到寺院里当和尚的都要排队。这样子的后果那是相当严重,到北周宇文邕执政时,和尚人数竟然占到整个北周人口的十分之一。
  那还了得!都去当和尚了,谁来种地,谁来缴税,谁来当兵打仗啊。于是宇文邕果断决定:灭佛。
  灭归灭,总要走走程序,做做样子。于是宇文邕接连开了几个会,就是讨论要不要灭佛的问题。这一开会他傻眼了,人家压根儿不理他,一致反对灭佛。原因很简单:大家信仰很坚定,灭佛可是要遭报应的。宇文邕彻底郁闷了,什么跟什么嘛,我这个皇帝的心思就没人能理解?看来,皇帝也只是一份职业,也不是能想干嘛就能干嘛的啊。
  不过,终归是有聪明人的,这个人叫卫元嵩。这位仁兄本来也是个和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嗜好:出名。原先在四川混,为了出名,竟然装疯卖傻。后来到了北周都城长安,为了出名,他竟想出了一个绝招:人家都倡导佛教,他却偏偏主张灭佛。正所谓歪打正着,和宇文邕是一拍即合。宇文邕也不客气,直接赐给了他一个爵位;兄弟,还是你懂我的心思啊。
  一看这架势,只要不是笨的太出奇,就应该明白宇文邕的心思了。于是,很多原先反对的人也转而主张灭佛。和皇帝过不去,那不是找死嘛,在信仰和饭碗之间,他们明智的选择了饭碗。
  灭佛正式开始。过程其实就八个字:没收财产,和尚还俗。
  再来说说卫元嵩。宇文邕大规模灭佛后,这位仁兄只好回到了四川成都,潜心研究易经。别说,还真是取得了点小成就,还出了几本书,也算是个作家了。他死后,还有人为他建了一个祠。人生如此,也不枉活一回了。
  
  三件大事,看着容易,其实每一件事都是非常之难,每一件事都要求皇帝有非凡的执行力。宇文邕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虽然算不上优秀,但绝对够70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32:00 
回复 
  五、北齐第一名将挂了
  
  给你六年时间,你能做什么?给你六年做皇帝的时间,你能做什么?
  我自己先回答一下。给我六年时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玩游戏、踢球、上天涯。给我六年做皇帝的时间,嘿嘿,我会待在后宫里,先好好见识一下什么是佳丽三千、什么是琼浆玉液。很俗吧,很多皇帝的前六年也是这么干的。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计划呢?千万别跟我一样俗。
  历史只给了宇文邕六年时间。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代英主,猛人就是猛人啊,真是让咱这些普通人自惭形秽啊。
  除了上面的三件大事之外,他还做到了一件更大的事:灭亡北齐,统一北方。
  在进行这项大事之前,需要先干掉北齐的一个人。是什么人让牛人宇文邕这么害怕呢?如果你看文章够仔细,应该还记得宇文护曾经两次伐齐失败,那现在就告诉你他失败的原因,因为他就是遇到了这个人,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
  有的人天生就是完美的、不可战胜的,斛律光就属于这类人,他完美的近乎于神。出身将门,他老爹是一代枭雄高欢的亲信、领兵大将,他女儿做到了皇后,他本人做到了军委副主席(皇帝是军委主席)。治军严厉,赏罚分明,作战身先士卒,一个名将该具备的素质他全都具备;性情节俭,为官清廉,不贪权势,一个好官该具备的他也具备。而且,他还是个武林高手,有个绰号叫做“落雕都督”,因为曾一箭射中一只大雕的脖子。有如此大的权势,他竟然还非常低调。做人做到如此完美,恐怕老天都会看着不爽。
  如果非要鸡蛋里挑点骨头的话,那就是他人长的比较丑,有一张马脸,估计有点像冯巩。
  顺便说一下他老爹斛律金,除了是个将领外,还是个歌唱家,也算是多才多艺了,一首《敕勒歌》流行到现在,真是一家子猛人啊。“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代枭雄高欢临死前有幸成为了这首歌的听众,据说听着听着泪流满面呀,估计是想到了自己戎马的一生吧。
  有如此猛人做北齐的守护神,别说宇文邕头疼,就是北周的将领和士兵也是极为害怕,一听到斛律光这仨字就哆嗦,心理这一关都过不了,就别说什么伐齐了。必须要想个办法除掉他,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宇文邕冥思苦想,他的属下们也冥思苦想。终于有一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打不过他,那就和他玩阴的。想出这个办法的人,叫韦孝宽,时任勋州刺史(相当于边防军司令),这个人的传奇还不止于此,你要先记住这个名字。
  实践出真知。
  韦孝宽常常和斛律光打交道,对于这个老相识那是非常了解,当然,打交道的方式比较特别:战争。他明白,要想在战场上战胜这个敌人,难度实在太大,至少北周还没有和他抗衡的名将,他自己也曾经被击败过。我估计,韦孝宽肯定天天想着这个名字,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这个名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一拍脑袋,想到了。
  很快,北齐都城邺城(河北邯郸一代)的小孩开始传唱一段朗朗上口的歌谣:“百升飞上长天,明月照临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推自举。”能看明白什么意思不?我给你解释一下,一百升就是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高山就代表高氏。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说斛律光要谋反。够阴、够毒,这就是三十六计里的反间计了。当年张良也曾经用过这一招,看来韦孝宽应该比较爱学习,至少比较喜欢看史书。
  韦孝宽这么做,绝对不是死马当活马医,而是有着绝对的自信。这得益于他的情报工作做得比较好,从而对北齐朝廷了如指掌。
  他知道,北齐朝廷里有两个人将会帮自己实现这个计谋。这两个人,一个是北齐后主高纬,一个是权臣祖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韦孝宽简直就是一个人精,用料事如神已经没法形容他了。
  北齐那边很快就有了反应,做出反应的人正是祖珽。
  祖珽,北齐一代权奸,是个绝对的另类人物。文章写得好,琵琶弹得好,是当时名医,而且还懂外语,真是全方位、立体式发展,且全都精通,真是个不世出的天才。
  此人思想相当开放,经常玩一些性游戏,扬言玩一辈子(丈夫一生不负身),真是令现在很多玩家都汗颜啊。他还有盗窃癖,经常干点偷盗的勾当,无论你怎么教训他,他还是照偷不误,绝对的狗改不了吃屎啊。至于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更是家常便饭。
  人也精明得像猴一样,对权力更是痴迷到了极点,为争权夺利,那真是不择手段,甚至赔上性命都不在乎。
  此时的祖珽,靠自己的聪明、多才多艺以及无耻、钻营,已经做到了宰相的位置,那真是飞扬跋扈、无比嚣张,但是却还有一个人老是碍手碍脚、着实烦人,更要命的是,这个人对自己非常不满,这个人就是斛律光。
  此时的祖珽和北周是一条心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斛律光。当听到街头那些小孩的歌谣时,他立即心领神会,马上指使自己的亲信去北齐后主高纬那里告了一小状。
  之所以说是一小状,是因为这一状没起啥作用。高纬的其他亲信知道,这不过是祖珽玩的花样,想借机铲除异己罢了,犯不上和他穿一条裤子,所以他们选择了反对。
  但是,祖珽的毅力是坚定地,除掉斛律光的心情是急切的。很快,他就又对高纬说起此事,高纬耳根子软,心里开始动摇起来,但是依然犹豫不决。要干掉的人可是掌握军权、有着巨大威望的一代名将,这俩家伙是要好好掂量掂量。
  也该着斛律光倒霉。他府上的一个小军官恰在这时告了他一状,而且罪行正是谋反,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人倒霉连喝凉水都塞牙。原来,斛律光平时对府上的人员要求比较严格,估计是责罚过这个小军官,这个人非常记仇,就捕风捉影的找了这么个罪名。
  但是,按照我的推理,这么一个小军官显然没有胆量和斛律光对着干,除非他想找死。那么,他背后一定有人给他撑腰,联想到前面祖珽的一记组合拳,我有理由相信,这个给小军官撑腰的人,正是祖珽。
  高纬完全相信了祖珽的话,确信斛律光一定会谋反,于是决定除掉他。过程比较简单,先是诱使斛律光来到皇宫,然后派遣四个大力士用弓弦把他活活勒死了。想出这个办法的,正是祖珽。据说,斛律光的鲜血流满了地面,无论如何都抹不掉。
  北齐第一名将就这么挂了,我相信他死时一定是睁着眼睛的,因为死不瞑目。恨就恨自己生在这么个朝代,遇到这么个皇帝吧。
  要说,斛律家族真是个顶个的忠臣,愣是没有一个起兵反叛的,全都被高纬杀掉了。
  斛律家族被灭了。我相信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一定是韦孝宽。这个老狐狸用一招反间计,将自己的老相识除掉了。
  当然,最高兴的人是宇文邕,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立即搞了个全国大赦(有罪的人全都免为无罪)。
  使亲者痛,使仇者快,自毁长城,这就是北齐后主高纬干的好事。
  顺便说一下祖珽,在除掉斛律光之后,他的权势迅速蹿升到了极点。但是物极必反,在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却得罪了一些宠妃和宦官;再猛猛不过枕边风,最后被排挤出了朝廷,到徐州做市长去了。不过,这个家伙还是相当猛的,在外援无果(其政敌故意不派援兵)的情况下,愣是凭借小小的徐州城抵御住了南陈的两次进攻,不愧为跨领域、多学科发展的奇才啊。最后死在了任上,也算是得了个善终。想想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于斛律家族而言。但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残酷,好人枉死,而坏人却能善终。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35:21 
回复 
  六、北齐后主高纬
  
  在走向昏君的道路上,没有最昏,只有更昏。高纬同志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自我牺牲精神,将昏君的概念阐释的形象又全面,而且更上一层楼,预备夺得奥斯卡最佳昏君。让全天下人都对我唾骂吧,我是昏君我怕谁。
  高纬,一代枭雄高欢的孙子(要是高欢知道有这么个孙子,非要再死一次不可)。小伙子人长得比较帅,可惜说话不太灵便(可能是个结巴),因此不愿意和朝臣见面,估计是怕人家笑话。性格极为懦弱,怕别人正眼看,也不敢抬头看人家。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就是:相当猥琐。就这位仁兄竟然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主,没事喜欢谈谈琵琶、跳跳舞、唱唱小曲,自己还亲自谱了个《无愁》曲,由此也得了个绰号“无愁天子”,真是海水不可斗量。
  但就是这么一个家伙,花起钱来,真是好不含糊。比如建造宫殿园林,他一会儿想这样建,一会儿又想那样建,就让工匠拆了再修、修完再拆,就像咱小时候玩泥巴,只不过他玩的是豪华宫殿。你可不要误认为他大方,当需要救济灾民的时候,他就袖手旁观,只是弄几个清淡的饭菜,改改口味,还说是与民同苦。真正是:幸福我一个,哪管天下人。
  爱玩。不仅天天和后妃们在皇宫厮混,还想出了许多玩乐的方法。比如,他曾经建了一个贫儿村,自己装扮成乞丐,着实过了一把乞丐瘾。由此可见,这位仁兄还很有创新天赋。
  我上面列举的这几件事相比于他干的那些,真是九牛之一毛;要是全都列举出来,估计可以写一本书。罄竹难书,一本估计不够,还得要分上下册那种。
  我就简简单单用四个字来概括吧:骄奢淫逸。没有比这四个字更形象的了。后代史官也把一个称号毫不犹豫的安在了他头上:后主。能顶这个称号,众望所归。
  不过,这位仁兄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有两点许多优秀皇帝都没有的好品质,一个是幽默,一个是对于爱情的忠贞,尤其是后者,他与冯淑妃(小怜)那轰轰烈烈的爱情,让人忍俊不禁。这两点将在与宇文邕的对决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哎,可惜了这么一个幽默的多情胚子,生错了时代啊,要是生在现在,不知道多少小MM为他疯狂呢。
  我们的高纬兄天天在后宫享乐、不肯上朝,而且还“腼腆”到不愿和群臣交谈,那国家大事怎么办啊?这可难不倒这位有着创新天赋的仁兄,他把权力交给了自己信赖的人。
  这些人好啊,从来都没有打击过自己,而其总是鼓励自己,对自己照顾周到、关怀备至,处处为自己着想,陪自己唱《无愁》曲,还大把大把的送美女供自己玩乐,把国家大权交给这些人,放心。
  既然他们要我杀那些不老实的大臣,还说什么,杀!
  既然他们说斛律光要造反,还等什么,杀!
  意图谋反的人,杀了;老是打击自己,说自己不理朝政的人,杀了。世界终于清静了,再也没有人在自己耳边唧唧歪歪,身边都是自己信任的人。
  高纬非常满意,他终于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了。
  但是,边关却突然传来急报,烽烟再起,北周宇文邕亲自领兵前来进犯。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38:23 
回复 
  七、第一次东征伐齐
  
  斛律光死了,斛律家族被灭了;整个北齐又被后主高纬和他的一干亲信搞得乌烟瘴气;伐齐的条件成熟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是时候动手了。
  这时候,有个人就伐齐事宜向宇文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这就是著名的“平齐三策”,而这个人正是韦孝宽。
  作为一名镇守边关的指挥官,他比任何人更了解当前的局势。平齐三策,正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他明若观火的洞察力和对局势准确的判断。而这些能力,将对他在未来那场皇权争夺战中的表现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平齐三策,第一策:机会已至,不可失去;诸路大军齐进,直捣巢穴,一战而平。
  第二策:联手南方的陈国,让北齐两面受敌、双线作战,等到消耗的差不多,一鼓而平。
  第三策:养兵蓄锐,等待时机。
  很明显,韦孝宽的第一策乃是上策。不知道是这老小子太出名了,还是后人喜欢模仿,后来很多计策都是三策,包括一大牛人李密,也未能免俗;直接说出上策来多好,非要搞得这么复杂。
  就在勋州刺史韦孝宽在玉璧城(勋州首府)写“平齐三策”的时候,宇文邕也没有闲着,也在忙着与宇文宪等亲信商谈伐齐事项;经过反复磋商与可行性分析,终于下定决心:伐齐。
  有人要问了,条件都这么成熟了,为啥还反复磋商啊?
  我现在就给你简单分析一下:第一,北周当时占有的地盘有四川、甘肃、陕西全部以及山西、河南的小部分,而北齐却占有山东、河北全部以及河南、山西大部,还有安徽、江苏小部,地盘大小差不多,但是北齐的地盘都是繁华地区,比北周的经济发展更快。第二,北周依靠府兵制,能有效调集的兵力有20万;北齐的机动兵力大概也在20万;人数相当,北周士兵的战斗力更强。第三,北齐虽然高纬昏庸,朝廷腐败,但是各个地方军事长官中却还有人才,不可小觑。
  简单一句话,北齐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现在明白要反复磋商的原因了吧。
  磋商完了,就是动员,宇文邕一下子动员了18万大军,国中精兵几乎悉数登场,不过,能上战场的机动兵力也就10万左右。当然,他也做了人员配备与安排。自己的几个铁哥们,在家里镇守,比如跟着他一起干掉宇文护的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等人。
  很感意外的是,有两个人没有排得上号,一个是韦孝宽,一个是尉迟迥。分析一下也不奇怪,韦孝宽是勋州刺史,而勋州正和北齐接壤,是进攻北齐的基地,就是万一打败了,好歹也有个去处,有韦孝宽镇守,也放心。尉迟迥为自己老爹宇文泰时代的一代名将,此时为陕(西)甘(肃)军区的司令员,自己的老家全靠他来镇着,绝对不能随便调动。
  安排完毕,第一次东征正式开始。当然,出兵前免不了发个诏书,骂骂高纬的光荣事迹。
  此次东征共分三路。宇文邕亲自率领主力6万人为一路,在先锋队伍中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小将领叫杨素。宇文宪率领一路,大概2万余人。水路由杨坚等将领率领。
  三路大军共10余万人,浩浩荡荡开赴河南,沿途号令严明、军威齐整。
  先说说北周的战略部署:先攻下河南,然后与敌军主力决战,击溃其主力后,直奔其首都邺城(河北邯郸一带),待邺城被攻下,其它地方也就传檄而定了。
  这个战略部署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是主攻地点的选择有问题。河南这个地方,自从宇文泰、高欢时代起,就是两国的主战场,所以重要据点都有重兵把守,并且将领都不是泛泛之辈。
  一开始的进展还算顺利,尤其是宇文宪这一路,几乎是所向披靡,接连攻下20多个城池,打的北齐军望风而逃。但是,宇文邕的6万大军在进攻河南重镇河阳时,遇到了激烈的抵抗,攻了20多天未能攻下,这样子战略部署就完全被打乱了,大军囤积在河阳城下,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如果敌人派来援兵,前后夹击,后果将不堪设想。高纬也不完全是个白痴,他马上就派援兵来了,虽然派的有点晚,援兵走的有点慢。
  没办法,宇文邕只好退兵。另两路一看主力撤退,也只好率兵返回。原先攻陷的地方又纷纷倒戈。
  宇文邕初生牛犊不怕虎,显然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这次东征失利算是给了他一个教训,让他明白北齐还不是一个一下子就能打垮的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宇文邕的第一次东征,就明显犯了这么一个错误。
  史书上说宇文邕撤兵是因为生病的缘故,显然是在给他找台阶下。说实话,如果当时不撤兵,很可能6万主力全部断送。
  不过,宇文邕很快振作了起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再次发出了全国总动员令。
  这点小挫折算得了什么,咱们的宇文邕兄是不会就这么放弃的。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马上就要到来。这一次,势在必得。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46:02 
回复 
  八、第二次东征伐齐
  
  距离上次东征一年了,宇文邕在这一年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交流会,开总结会,开动员会,制订了更为周密的战略部署:第一步,集中兵力进攻山西,在短时间内拿下山西;第二步,严阵以待,诱使敌军主力前来决战,一举击溃;第三步,乘胜追击,直捣巢穴;第四步,北齐的其它地方,传檄而定。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战略。
  河南是不能打的,第一次东征的失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就剩下山西了,北齐既然在河南布下重兵,那山西就会非常空虚,派主力进攻山西,可以一鼓拿下。北齐得到山西陷落的消息,必然倾全国之兵来救援,到时候严阵以待,必可战胜其主力;北齐主力灭亡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很明显,这一战略的关键之处,就是第一步和第二步。
  战略部署完毕,就该出兵了。可是宇文邕惊奇的发现,他的将领们都不愿意出征,原因很简单,去年刚打完仗,今年又打,怎么着也该让人休息一下吧。
  宇文邕的解决方式也很简单,他拿出当年孙权的气概:“有动摇军心者,当以军法制裁”。众将领一看形势不妙,与其被宇文邕砍死,还不如被北齐砍死,后者至少能得个烈士,于是就都乖乖的出征了。
  这次宇文邕真是下了血本,动员了全国的精锐士兵,总共有14.5万人,而且全是机动部队,目标直指山西首府平阳城(山西临汾附近)。这次出征,除了留下宇文孝伯负责后方事务,把王轨和宇文神举也带来了。不过,有两位仁兄还是没捞着出征的机会,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一个是韦孝宽,一个是尉迟迥;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怨政府,谁让你二位镇守的地方那么重要呢。
  大军很快到达平阳城下,宇文邕组织了大约8万军队攻城,派遣宇文宪到平阳城周围打伏击,防止援军。宇文宪没有干等着,而是发挥“以攻代守”的军事策略,频频出兵,连战连捷;别说来援军了,平阳周围的北齐军甚至要防着他,没办法,打不过啊。
  一切进展顺利,在外援无果的情况下,一部分北齐军官开城门投降,负责诱降的正是王轨。平阳城被攻下,大半个山西到手了。
  有人会问,高纬干啥呢,怎么也不组织救援呀?我告诉你吧,这位仁兄当时正在晋阳(太原附近)郊外陪着美女冯淑妃打猎呢。据说,加急文书一封接着一封,而高纬兄和美女冯淑妃玩的那叫一个爽啊,哪还管得了这些个小事啊。到后来,估计高纬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打算回去组织反攻,就在这时,我们的美女提出了一个无厘头的要求:请更杀一围(再围猎一次)。我们的高纬兄也真不愧是一代情种,竟然答应了冯淑妃的要求。
  唐代的大诗人李商隐,曾做了两首诗来讴歌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其一: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回。
  其二: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注:晋阳即平阳,冯淑妃名叫冯小怜。
   人都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你是爱美人不爱江山。
  攻陷平阳城之后,宇文邕立即派遣宇文宪继续向纵深进攻,扩大战果。双方在平阳与晋阳之间的区域展开争夺。
  在平阳城被攻陷七天之后,高纬兄终于集合主力10余万亲自领兵赶来救援,当然也没忘记带着自己的挚爱冯淑妃。兄弟,你来的太“及时”了,可惜黄花菜都凉了。
  面对高纬带来的这10余万气势汹汹的大军,宇文邕也“怂”了。“怂”是有理由的,因为这10万北齐军,正是当年一代枭雄高欢手下的精锐军队,战斗力非常强。
  于是,“怂”了的宇文邕决定撤退。
  这时,手下一位将领出来劝谏,认为高纬昏庸、将领离心、士兵缺乏战斗意志,此战必可全胜。说这话的人,叫做宇文忻,一代智将。这位仁兄年轻时候就是个神射手,而且相当嚣张,甚至不把韩信、白起这些人放在眼里;但也确实有本事,曾在韦孝宽手下混过,并且屡立战功;在历史上他露面不多,但却是次次重要,次次关键。
  但是,宇文邕还是撤退了。究其原因,就是第一次东征失利的阴影还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缺乏决战的勇气。
  断后的任务就交给了宇文宪与宇文忻。这两个猛人真不是白给的,各自率领一百精锐骑兵阻击北齐追兵,愣是凭借高超的箭技斩杀了北齐军好几员将领,凭借两百人击退了追兵,让北周大军可以从容撤退,几乎没有任何损伤。当时的追兵保守估计有2万,以200对2万,他俩是怎么做到的呢?没错,出其不意打伏击;越是在敌人想不到的时间、地点,越是要敢于出击;北齐军是绝对想不到的,所以才会遭受到迎头痛击,所以才会选择撤退,因为他们不知道对方的底细,不知道这次伏击有多大规模。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宇文宪与宇文忻不愧为一代名将。
  这次撤退虽然本身很成功,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却是一次失败的军事的行动。首先,违背了战前的战略部署;再次,一旦撤退,原先占领的地方又会失去,比如平原城;第三,士兵士气高昂,一旦撤退,将大大的打击士兵的锐气;第四,就是宇文忻所分析的那几条。
  宇文邕在撤退之前,做了一个平常的人事决定,任命梁士彦为平阳城守将,并给了他一万人,让他防守平阳。自己则带领大军迅速的跑到了勋州韦孝宽那里。
  就是这次普通的人事任命,弥补了宇文邕的愚蠢决定,也让此次东征免于失败的命运。
  

作者:欠思量 回复日期:2009-10-17 20:48:15 
回复 
  乎乎~美女在哪里~~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48:54 
回复 
  九、平阳城
  
  宇文邕退走了,后果立即显现出来,原先占领的地方又都重新被北齐占领,但有一个地方除外:平阳城(山西临汾附近)。因为它有一个杰出的守将:梁士彦。这位仁兄从小就不安分,经常聚众打架,搞黑社会,而且是个打架不要命的主,所以大家都怕他;但就是这位仁兄竟然还喜欢读兵书、史书,真是“谁说流氓没文化”啊。后来从军,还真是打出了名堂,愣是让北齐人闻名丧胆。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的人才真正吃得开啊,要是放到现在,估计早就进监牢了。后来被宇文邕看重(正是他打架不要命的性格),做了省长;这次东征也跟来了,并且摊上了这么一个活。
  梁士彦从接到任命的那一刻起,就明白:必须守住,一旦失守,此次东征就彻底失败了。
  后主高纬立即命令十余万大军包围平阳城,日夜轮番进攻。梁士彦则镇定自若,从容指挥。
  战斗异常激烈,短兵相接是常有的事,有的地方的城墙愣是被北齐军破坏的不到三米高了(用斧子砍的?)。平阳城摇摇欲坠,马上就要守不住了,而守军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时都有投降的可能。
  在这关键时刻,梁士彦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的鼓励士兵:“大丈夫为国家而战,就在今天,我要死在你们前面”(死在今日,吾为尔先)。这可不是白说的,说完后,就先冲了上去。士兵们被他的勇气与豪气所震撼,也跟着往前冲,无不以一当十,齐军被这种气势震住了,纷纷后撤。趁着这个间隙,梁士彦赶紧命令工程队把城墙修好了,不过这个工程队比较特别,是由守城将士的妻儿组成的,真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守城总动员”啊。
  要说北齐军也真不是白给的,立马想到了另一个攻城办法:挖掘地道。简单点说,就是在城墙下面挖个大坑,然后让城墙塌陷。方法虽笨,却很实用,城墙一下子塌陷了九米左右。
  北齐将士一看缺口打开了,就想立即往里冲。正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的一句话,挽救了梁士彦,挽救了马上就要被攻陷的平阳城。这个人,正是我们的高纬兄。你没有看错,高纬拯救了平阳城。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听我慢慢道来。高纬兄喊的那句话,就是:暂时停止进攻。为啥呢?原来,他想让冯淑妃过来看看自己的伟大功劳,想在自己的美人面前卖弄卖弄。冯淑妃一看要在前线那么多人面前露脸,就开始梳妆打扮,有女朋友的兄弟都知道,女人要是正儿八经打扮起来,可真是要人老命了,等吧。
  北齐的士兵们,眼看着有个大缺口,就是不能进攻,站在那里干着急。北周的士兵们也纳闷,怎么有这么大个缺口,就是不来进攻呢,短暂的晕乎之后,也不管那么多了,赶紧找木头堵缺口。
  缺口堵住了,冯淑妃也打扮完了。平阳城再一次保住了。
  北齐将士们的心,寒了。再也没有像样的进攻了。
  纵观整个平阳保卫战,梁士彦有精兵一万,高纬有精锐10万。平阳城有两次差点陷落,尤其后一次,说明梁士彦并不是一个很猛的将领,顶多算是中上等,这也决定了他最终的下场。但是,幸运的是,高纬却是一个不世出的蠢货,正是这个蠢货成就了梁士彦。当然,蠢货高纬也给历史增添了不少乐趣,如果你笑了,证明你被他的幽默感染了。
  
  猛人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关键是能立即改正。
  跑回长安的宇文邕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得知平阳城被包围之后,立即派遣宇文宪率领部分军队进入山西,不过不是来打仗,而是来遛弯,就在北齐军的侧翼,目的很简单:牵制北齐军。自己则再次发出了全国总动员令。
  这一次,宇文邕下定决心,与北齐军决战。应当说,这次的决战时机要比上次好很多:北齐军连天攻城,非常劳累,士气低落;总指挥高纬“英明果断”。而北周军恰恰相反。最终结果,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
  当然,这一切都因为一个重要前提:平阳城守住了。
  做完总动员后,宇文邕立即赶赴前线,与宇文宪会合。然后组织起了8万精锐主力,以宇文宪为前锋,渐渐推进到平阳城下,摆开军阵。
  决战前,宇文邕骑上战马亲自检阅军队,所到之处就喊出将士的姓名,并说一些“好好干”之类的话。当时的情景,绝对让人热血沸腾;并且主动换了一匹劣马,以表明自己死战到底的决心。宇文邕,你太会得人心了,你不胜利,谁能胜利?
  应该说,北齐军也是有准备的。在围攻平阳城的时候,就曾经在城南挖了一条很长的深沟,以此阻截北周援军,尤其是宇文宪这个难缠的对手。事实证明,这条深沟还是非常起作用的。
  上帝待高纬还是不错的,给了他最后一个机会。如果高纬能稍微聪明一点点,哪怕一点点,就能够借助这条深沟,安全撤离。但是,他是高纬,他是无人替代的高纬。
  决战开始了。
  甲方:北齐军队
   教练:高纬
   人数:大概8万(另有2万还在围着平阳城呢)
  乙方:北周军对
   教练:宇文邕
   人数:8万
  宇文邕亲自下令:进攻。大军很快到了深沟边,与北齐军隔沟相望,形成相持的局面:互相射箭、扔石头。这一相持,就是半天。
  估计高纬也没有见过这种阵势,有点害怕,就问他那些平时玩的不错的哥们:“开战对呀?还是不开战对呀?”他得到了振奋人心的回答:“他们是天子统帅的军队,咱们也是天子统帅的军队,他们尚且能远道而来,我们为何要死守深沟向人家示弱?”果然有种!
  高纬一听,也觉得在理,没有必要怕那个宇文邕嘛,而且自己的哥们都这么说了,再撤退的话太丢面子了。于是命令士兵把沟填上,指挥军队向北周军发起了进攻。
  宇文邕还在发愁怎么过这个深沟呢,突然发现北齐军竟然在填沟,是不是自己看错了,还是天上掉馅饼了啊?确定没看错后,他立即发出命令:弟兄们,给我冲!
  南北朝后期最为重要的一战,就这么开始了。双方都下了血本,几乎都派上了全国的精兵猛将,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大决战。没有什么阴谋诡计,没有什么投机取巧,只有战场上的血战;宇文宪、宇文忻等名将也都冲在最前面;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胜败,只在今日!
  应该说,一开始高纬还是很有种的,他亲在骑马在前线督战,不过有点特别的是,他的马上还坐着一个人,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正是冯美女。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的皇帝都在,所以将士都非常卖命,至少也要在皇帝面前露个脸吧,给皇帝留个好印象,将来遇到升职什么的也好说话。双方一时陷入苦战,几乎不相上下。由此看来,高纬带来的这支北齐军确实非常善战,虽然刚经历了一场围城战,却依然有如此强的战斗力,如果指挥得当,结局很难说。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知道是北齐军确实有点累了还是咋的,北齐军东翼阵地的士兵开始稍微向后退,看清了,是稍微。其实,在战场上,士兵往后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如对方突然使出了一种绝杀武器,或者对方突然来了一员猛将,或者对方增加了兵力等等,都能导致士兵后退,只要前线将领适当调整,一般就会马上适应过来,更何况这里只是稍微后退。但有一个人不这么想,这个人就是冯美女;一个美女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一看到士兵后退,立即就对着高纬大喊:军败了,军败了!这时,高纬的一个铁哥们本着为国家分忧、为自己着想的心态,也对着高纬大喊:大家快走,大家快走(“大家”是对高纬的昵称)。可爱的高纬同志听到两个最亲密的人这么叫喊,哪里还熬得住,当即就往回跑,哪里还管得了战场上的事啊。
  北齐军内还是有人才的,当时就有两个军官追上高纬,向他反复陈说利害。高纬哪里还听得进去,带着冯美女策马狂奔而去。
  将士们一看皇帝都跑了,那还打个屁啊,跑吧。北齐军瞬间崩溃,本来势均力敌的战斗,立即变成了屠杀。
  平阳决战就这么结束了。
  此战,北齐死亡一万人,受伤的不计其数,北齐精锐就此丧失殆尽。这支军队是高欢当年起家的家底,几乎就是北齐的支柱和脊梁,就这样被自己的孙子给断送了。
  不过,还是有一个北齐将领打破北周军的包围和追堵,把自己的军队完好无损的带了回来。这个人就是高延宗,高欢的另一个孙子,高纬的表兄,一个将要让宇文邕颤抖的人物。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51:43 
回复 
  十、晋阳城
  
  北齐军崩溃了,平阳城也就解围了。宇文邕赶紧进入平阳城,慰问慰问自己的大功臣、好兄弟梁士彦。君臣二人一见面,二话不说,先大哭了一场,不是一般的哭,而是摸着胡须哭(当时习俗,表示情深意重)。公平的说,平阳决战的首要功臣绝对是梁士彦,虽然他最后并未参加具体的战斗。
  战斗打完了,而且还是个大胜仗。将士们就都要求回去歇歇,宇文邕也觉得该回去休整休整,于是就带着军队往回走。毫不客气的说,这又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幸好,有一个人及时阻止了这一决定,此人正是摸着宇文邕胡子哭的梁士彦,他为宇文邕分析道:北齐已经人心动摇,现在进攻必然势如破竹,一定能取得全胜。宇文邕恍然大悟,拉着梁士彦的手说:老弟,你替我守住平阳城,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率领军队以宇文宪为前锋继续向前推进,兵锋直指晋阳(太原附近)。
  宇文邕,你先在路上走着。咱再说说“伟大的”高纬。这位仁兄带着冯淑妃,一路狂奔逃到了晋阳,吓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于是又想继续跑路。此时,有良心的大臣们都劝说他要坚守晋阳,破釜沉舟,等待援军;带领军队安全返回的高延宗也力荐不可离开。
  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高纬仍然有翻盘的可能。首先,晋阳是一座坚城,易守难攻,后来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再次,河南还有一部分生力军,山东、河北的军队也较有战斗力,两方来援,实力不容小觑;最后,破釜沉舟,厚赏军人,让他们死战。尤其最后一条,狗急跳墙,真要豁出去干一件事情,谁都挡不住。
  但是,吓跑了胆的高纬还是决定跑路,临跑之前,他叫来高延宗,对他说:“老兄,晋阳就交给你了,我走先”。高延宗又想极力劝谏,但人已经跑远了。
  四天之后,宇文邕率领大军来到了晋阳城。
  宇文邕,东征的道路不是这么容易走的,大英雄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北齐也不全是高纬那样的蠢货。对你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这次你的对手是高延宗,想统一北方,先过这一关再说。
  高延宗,北齐最后一名战士。他在短短四天之内,就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守城军队,人数估计在一万左右;接着没收宦官的家产,充当军费,甚至把后宫中的美女也都赏赐给了将士(可怜的美女,成了军妓)。更狠的是,他每每见到士卒,都会亲自拉着他手称呼他的名字(是怎么记住的?),所以,士兵们感动的一塌糊涂,发誓要为他死战到底。由此看来,在获取人心方面,他比宇文邕都猛,宇文邕只是记住了军官的名字,他是连士兵的名字都记住了。
  真个是针尖对麦芒。一波三折、极富戏剧色彩的晋阳攻坚战开始了。
  北周有军队10余万,全部为主力,士气高昂;高延宗有军队1万,临时拼凑,士气低落。似乎一切都没有悬念。
  宇文邕下达了总攻击令,北周军队从四面围攻晋阳城,试图一举拿下。高延宗也组织士兵四面守城,自己也亲自在城头督战。据说,高延宗是个大胖子,而且不一般的胖,快成四方的了,常常受到别人的讥笑。但就是这么一个大胖子,挥舞长矛,来回督战,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后退,真是人不可貌相。
  宇文邕也不是个孬种,亲自领军攻击东门。皇帝亲自上阵,士兵们再不玩命实在说不过去了;经过一番血战,东门攻破,北周军涌进城中。对于一般的将领来说,一个城门被攻破,这个城池基本上也就完了,就等人家来屠城了。但高延宗不是一般的将领,他迅速组织起一支军队,直扑东门。估计北周军也以为城池已经攻破了,所以没怎么防备,结果被高延宗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大乱,争着往回跑。
  这下子可惨了,士兵和将领混杂在一起,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地防御,只好任由城头上和高延宗的军队乱砍乱射,一瞬间就死了两千人。死了这两千人,倒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不那么拥挤了,于是大家拼命地往外逃。最可怜的是我们的宇文邕,士兵逃的逃,死的死,哪里还管得上这个皇帝啊,不过幸好有几个小军官非常忠心,保护着他,跌跌撞撞跑出了城。后面的高延宗也不客气,继续猛砍猛杀,进攻东门的北周军队基本上算是被打残了。
  躲过一劫的宇文邕,又饿又怕,满脑子都是高延宗的可怕形象,于是又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逃跑。而且这次非常坚决,大多数将领的劝谏都不听,看来,真的是被打怕了。正在这关键时刻,前面劝谏过一次的宇文忻,这次又挺身而出,对着宇文邕大喊道:这次小败,乃是由于将士轻敌,何足挂齿,大丈夫当死里求生、败中取胜;当今破竹之势已经形成,为何要放弃胜利离开这里?声情并茂,言辞激烈。宇文宪也极力劝谏。
  慢慢的,宇文邕也缓过神来,他只是被打怕了,并不是真的要逃跑。经过众人的一番劝说,他又重新振作起来。好你个高延宗,我跟你拼了!
  缓过神来的宇文邕,决定从哪里失败就从哪里爬起来。他集结军队主力,再次攻击东门。让人奇怪的是,这次进攻压根儿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这是怎么回事?连宇文邕都觉得奇怪,同时暗暗庆幸自己没有跑。
  说来搞笑,原来北齐军打了那次胜仗后,纷纷跑到东门旁边的酒馆里喝起酒来,一个个喝的酩酊大醉,高延宗想管都管不了;临时拼凑的军队,组织纪律性就是差。事已至此,高延宗,你就认命吧。唐代王翰有首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抛去胜负不谈,北齐的这些将士倒也颇有几分豪气。
  晋阳城,被拿下了。虽然过程有点曲折。
  高延宗也力战被擒。北齐已经基本上完了。
  但我们高纬兄的精彩表演,还没有结束,他将以其幽默感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57:45 
回复 
  十一、最后的结局
  
  晋阳攻坚战还在进行的时候,高纬就已经逃到了邺城(河北邯郸附近)。稍微懂点地理常识的人应该知道,现在的北齐就只剩下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方了。
  除恶务尽,宇文邕率领大军昼夜兼程,正往邺城赶来,仍以宇文宪为前锋。
  可爱的高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想不出任何办法。对,可以赏赐将士,让他们去死战,可是这位仁兄又舍不得出钱。那就封王、封官吧,简单又不用花钱,于是北齐的官吏比干活的都多。折腾来折腾去,就是没有点实际的。这时,高纬的一个下属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就是让士兵不拿钱还玩命嘛,我有办法。于是,这位仁兄就写了一篇催人泪下、振奋人心的演讲稿,拿给高纬并叮嘱他说:一定要慷慨流泪来感动人心,激发将士的爱国热情。
  高纬一看这个办法好,不用花钱,只用说几句话就能搞定。于是,他就出去对着士兵,准备发表演讲。要说高纬兄的幽默感,真不是白给的,就在这关键时刻,他竟然忘了演说稿的内容,估计自己也觉得有点搞笑,就真的大笑起来。
  我靠,这也行!下边的将士们真的是愤怒了,整个一二百五啊。为你卖命,才怪!
  没办法,高纬只好给自己升官了。皇帝还能升官?没错,皇帝也能升官,这个官名叫做太上皇。这个事情做完之后,高纬又一次娴熟的运用了三十六计的上计,逃跑了。要说还挺幸运,他前脚刚跑,后面北周军就来了。
  北齐都城邺城,毫无悬念的,被攻破了。宇文邕立即命令手下将领去追高纬。同邺城的结局一样,高纬也毫无悬念的被捉住了。当然,一起被捉住的,还有冯淑妃。
  在被俘的百官中,宇文邕特意留意了一个人,李德林。这个人将在以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宇文邕不知道。
  既然首都陷落了,皇帝也被捉了,那其它地方也就没有反抗的意义了。但北齐不是弹丸之地,还有很多地方有重兵把守,比如河南、山东、河北,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带来很多恶果,必须要派一个有名望的将领去收服他们,毫无疑问,这个重担交给了宇文宪。宇文宪不负重托,在击败几股比较大的反抗势力后,威服齐境,各地纷纷投降,北齐的地盘基本上都归属了北周。在这次行动中,有一个皇亲国戚也跟来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坚。
  
  北齐灭亡了,东征胜利了,北方终于统一了。
  
  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宇文邕率领大军和被俘的北齐君臣,浩浩荡荡,返回长安,沿途的百姓都高呼万岁,可谓盛况空前。当夜,还举行了庆功宴,能歌善舞的高纬还表演了节目,不知道是不是《无愁》曲啊?估计表演的太投入,把高延宗气得几次要自杀。
  多情胚子高纬没有辜负情种本色,他向宇文邕要来了冯淑妃,理由如下:我看待天下如同脱旧弊履,一个老妇人难道还吝惜吗?比较白话,我就不翻译了。
  或许这就是真爱,虽然在我们看来有点滑稽,我相信高纬是想过平淡的日子的。但是宇文邕没有给他机会,很快就找了个理由把他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亲族,算是灭族那种吧。我想,高纬到死都不会明白,自从他坐上那个位子之后,就注定不可能再平淡了。
  高延宗早已料到这种结局,除了独自落泪之外,他什么都做不到,最终自杀而死。据说,这位胖兄还有一首诗存世(不晓得真假):
  昔日驱驷马, 谒帝长杨宫;旌悬白云外, 骑猎红尘中;
  今来向漳浦, 素盖转悲风;荣华与歌笑, 万事尽成空。
  “荣华与歌笑, 万事尽成空”,放眼世界,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
  对了,还有冯淑妃。高纬被杀之后,她又被赐给了别人,这个美女看来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套,又受到了宠爱。最终,还是因为伺候男人太多而被逼迫自杀了,说来也奇怪,她伺候过的男人都没有好下场,难道真的是红颜祸水?
  北周这边也搞了个大封功臣活动。宇文邕没有忘记一起东征的兄弟,基本上都得到了或大或小的封赏。这些人有:杨坚、杨素、梁士彦、宇文忻等,而这些人都将成为后来那场皇权争夺战的主角,当然他们的最终命运也大不相同。
  还有两个没有东征的人,韦孝宽和尉迟迥,宇文邕也没有忘记他俩镇守地方的功劳,分别给予封赏。
  自己那几个好哥们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也都加官进爵,成为北周朝廷权势最大的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们跟宇文邕关系最铁,说话分量最重。当然,他们都是凭借着自己的个人能力受封的。比如宇文孝伯,他虽然没有出征,但是却负责管理朝政,为宇文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后方环境,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王轨和宇文神举均是能谋善战,虽没有很突出的功劳,但却是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很多重大决定和人事任免都是参与其中的。
  当然,还有宇文宪,宇文邕不会忘记自己的这个弟弟。每次出征,他都是自己最心腹、最值得信赖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为自己充当前锋,他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平阳之战,晋阳之战,邺城之战,扫平北齐地方势力,宇文宪都尽心竭力,成为宇文邕最坚定的拥护者、最得力的助手。可以说,东征的功劳有三分之一是属于他的。但是宇文宪却谦虚的拒绝了,他知道自己的功劳已经太大,已经开始功高震主,所以他选择了在家养病,选择了激流勇退。做人如此明智,如此不贪求权势,世上还有几人?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病逝,年仅35岁。历史总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380年之后,一个相同的朝代(后周)、一个同样英武的皇帝后周世宗(柴荣)病逝,终年38岁。他们的年龄,他们亲政的时间,他们的生活作风,都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更匪夷所思的是,就就连他们皇朝的结局,竟然也是如此的相似。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也不得不相信“造化弄人”这四个字了。天邪?命邪?
  关于他的死因,我查了很多资料,都非常一致,就俩字:因病。至于是什么病,史书没说,我也不好乱加猜测。但是,事必躬亲、殚精竭虑、高强度的工作绝对是一大诱因。
  客观的评价一下宇文邕吧!
  他一生的成就都是在短短的六年时间(572—578年)里完成的。除掉宇文护、完善府兵制、推行均田制、灭佛、统一北方,每一件事都足以让他名垂千古,但他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全部做到了。雄才大略,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一代英主,是对他最合适的称谓。至于其它的,诸如勤于政事、人尽其才、生活俭朴等等,就不再罗嗦了。
  但他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纵观他的整个东征进程,出现了很多的失误,幸亏及时听取属下的正确意见以及对方的愚蠢,才免于最终失败。人无完人,我们又怎能苛责他呢?
  按照宇文邕的计划,他本来是想统一华夏的,但是历史却没有再给他充分的时间。留给后人吧,会有人来替你完成这一宏愿的。史书上有一篇宇文邕的遗诏,可惜太长了,否则倒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过,事业有成的宇文邕还是在某一方面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作者:aaa82867547 回复日期:2009-10-17 20:58:29 
回复 
  文章写的不错
  我对南北朝的历史了解不多
  看了之后获益颇多
  楼主继续啊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0:59:56 
回复 
  十二、子女教育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在考虑一个问题,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那些历史上的昏君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呢?难道他们天生就是昏君吗?如果我是他们,如果我生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我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依然找不到答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又或者,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独特的,包括你我,包括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人。伟大人物也罢,卑鄙小人也罢,都不过是走了那条自己该走的路。
  
  宇文赟(“晕”音),宇文邕的大儿子,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的人。比起自己的父亲来,他不是一个好孩子,喜欢喝酒,喜欢讲排场,喜欢说大话、吹牛皮,简单点说就是喜欢作秀,而且还好色。还有一个更为要命的缺陷,他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一个真正小心眼的人。
  应该说,宇文邕是个合格的父亲。他虽然日理万机、工作繁忙,但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这个皇太子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溺爱型的,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宝贝一样,连个手指头都舍不得动。但是宇文邕却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如果儿子犯了错误,绝不偏袒,该打就打,该罚就罚;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酗酒,就直接严禁东宫(皇太子的住所)有酒。甚至要求宇文赟的举止跟大臣一样,坐要有个左相、站要有个站相,这下可苦了这个从小就养尊处优的皇太子了。
  为了更好的管教这个未来的皇帝,宇文邕还给这个儿子请了好几个家教,其中就有他的铁杆亲信宇文孝伯和王轨。这俩人也是尽职尽责,经常在宇文邕面前打个小报告、告个小状,搞的宇文赟是相当狼狈,整天提心吊胆。
  棍棒教育是立竿见影的,宇文赟很快变得老实起来,至少在自己老爹面前是这样子的。
  宇文邕很清楚自己这个孩子的情况,看到他能一点点变好,宇文邕是打心眼里高兴,有哪个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变好呢?再加上宇文宪、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在他身边辅佐,我相信,宇文邕是笑着离开的,他走的时候一定很放心。
  宇文邕去世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留下了他这辈子奋斗下来的一切,一个强大的北周王朝。
  宇文赟即位了,刚即位的他就对着父亲的遗体说出了自己最衷心的祝福:“死晚了!死晚了!”如果宇文邕能听到这句话,会不会直接从棺材里蹦起来?但是,他已经再也起不来了。
  好吧,老家伙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管我了,那就先爽一爽吧,从哪里开始呢?那还用说嘛,当然从后宫开始了。据史书记载,这位仁兄到处搜罗美女,玩起来是夜以继日,一连十多天不上朝,果然是超级猛男,当然,这是以身体为代价的(是不是吃过药?)。玩到后来,后宫的美女愣是玩腻了,竟然来了个刺激的,把自己一个侄子的媳妇给强奸了。
  前面说了,这位仁兄有个要命的缺陷:小肚鸡肠。咱们普通人有这个毛病,不算啥,无非就是好几天不理某个人。但是,这个毛病放在一个权力无限大的人身上,那就可怕了。闲着没事的宇文赟想起了自己挨得那些棍子,他知道这些棍子是谁带来的,所以,他决定报复。
  先从宇文宪开始吧。这个叔叔功劳太大了、威望太高了,看着他在自己面前晃就不爽、眼晕,万一他哪天把自己给废了怎么办,万一他想反叛怎么办?不行,要把他除掉,否则自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过程很简单,先在宫里埋伏几个大力士,然后派个人把宇文宪喊到宫里来,之后一拥而上,就把宇文宪干掉了。一代名将,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一个对北周忠心耿耿的人,一个谦虚谨慎、激流勇退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年仅35岁。理由就是自己这个侄子看自己不爽。
  宇文宪临死之前曾经说道:“死生由命,难道还贪图生存吗?只是老母还在高堂,怕留下遗憾啊。”他的孝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寥寥几语,便全都包含了;读来,让人有种落泪的感觉。他的死,让我想起了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他们都是那种接近神的人,都是忠心耿耿的人,以他们的能力和号召力,本来可以轻松夺取政权,但是,却都选择了守望。最终,却都落到了如此的下场。每次读到这些地方,我的心里都会很难受,好人一定有好报吗?坏人一定有恶报吗?或许,人生本来就不能太认真;或许,真的是人生如戏。
  收拾完了自己的叔叔,接下来就是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了。这三个老东西,仗着和自己的老爹有点情分,就随便告状,搞得老子挨了不少板子。现在,该老子还回来了。
  过程就更简单了:王轨被杀,宇文孝伯被赐死,宇文神举被毒死。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他们难道一点都不反抗吗?现在我引用王轨临死前的话,看完之后你就明白了:“我身在要地,掌握大权,想要为自身利益谋划,可以说易如反掌。但是忠义之气节岂能违背,何况蒙受先帝厚恩,难道可以因为得罪了嗣位的君主就骤然忘了吗!我在这里等待死亡,希望千秋万载之后,让人们知道我的忠心。”
  这是愚忠吗?我想,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尤其现在的人,已经完全迷失在利益中的现代人。但我对他们却只有钦佩,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男人。守望诺言,矢志不渝,为知己而死,他们是真正的伟男子。宇文邕,能有这样的朋友,你死而无憾。你能有这样的朋友吗?又或者,你还有资格有这样的朋友吗?
  如果“心眼小”是宇文赟的第一大缺陷;那么严重的逆反心理,就该是他的第二大缺陷了。估计是小时候被他老爹打的太多了,所以,这位仁兄一上台就开始打别人,只要看着谁不顺眼,就先打个一百仗,估计觉得太少,后来干脆增加到二百四十仗。而且,他还颇有点男女平等的意思,女的也要打,可怜那些后妃们的屁股了,哪受得了这个啊。整个北周朝廷,被这位仁兄搞得鸡犬不宁。更要命的是,他还把打人制度化了,专门颁布了法律,搞得有板有眼,可怜了北周的普通老百姓了。
  至于什么改年号、该称号,就更是数不胜数了,比如他就给自己起了个牛哄哄的称号“天元皇帝”。还有那个昏君可共用的词,骄奢淫逸,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如果你要问他和北齐后主高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发散性思维好、创新能力强。
  其一、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一个皇后,而我们这位仁兄却一下子立了五个皇后,真乃旷世奇人,还自比虞舜。其中大皇后姓杨,是杨坚的女儿。
  其二、皇帝不当,让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来当,自己当太上皇。大家知道这个时候他才多大不?21岁。哈哈,21岁就当太上皇,也真是皇帝之中的一大革新家了。
  就只这两条,那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就在咱们的宇文赟兄玩得兴起的时候,一个人的威望却一天天高涨起来!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1:03:51 
回复 
  下一部分就该写杨坚了!
  看他是如何夺权,如何灭南陈,如何统一天下的!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1:10:00 
回复 
  作者:aaa82867547 回复日期:2009-10-17 20:58:29 
  
    文章写的不错
    我对南北朝的历史了解不多
    看了之后获益颇多
    楼主继续啊
  ----------------------------------------------------------------
  谢谢鼓励。不过,好像看的人不多啊,呵呵。
  希望多提意见!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1:12:10 
回复 
  作者:chenmin477477 回复日期:2009-10-17 20:15:35 
  
    期待
  ----------------------------------------------------------
  希望不要让进来看的人失望,不要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哦。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1:16:47 
回复 
  作者:访竹yue桐 回复日期:2009-10-17 20:28:02 
  
    插楼,记号,沙发。。。。。。
    估计要火。
  ----------------------------------------------------------
  借你吉言啊,不过好像看的人很少呀!
  伤心、、、、、、、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1:17:41 
回复 
  只好自己顶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1:33:24 
回复 
  看来,真的是要自娱自乐了!
  不过,一定会持续更新的。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17 21:43:05 
回复 
  才开帖是这样的嘛。
  楼主一定不要TJ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1:53:54 
回复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17 21:43:05 
  
    才开帖是这样的嘛。
    楼主一定不要TJ了。
  -----------------------------------------------------
  我时间倒是有的,正好是研三,手头资料倒也还比较丰富,所以肯定会持续更新的。

作者:辛唐0429 回复日期:2009-10-17 22:41:45 
回复 
  神贴留名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7 23:48:11 
回复 
  作者:辛唐0429 回复日期:2009-10-17 22:41:45 
  
    神贴留名
  --------------------------------------------------
  多谢捧场!

作者:jiazhaolai 回复日期:2009-10-17 23:50:59 
回复 
  三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bctoad 回复日期:2009-10-17 23:53:51 
回复 
  写得真好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18 20:57:09 
回复 
  还米有更新?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8 22:30:02 
回复 
  第二部分 大一统:隋朝篇
  
  在这部分开始之前,依然要给大家列一个家谱:
  
  户 名:隋
  第一任户主:杨坚(隋文帝)
  大儿子:杨勇
  二儿子:杨广
  三儿子:杨俊
  四儿子:杨秀
  五儿子:杨谅
  老婆:独孤氏
  第二任户主:杨广(隋炀帝)
  家庭势力范围:北方
  家庭存在时间:37年
  家庭护卫:府兵制
  家庭收入:均田制
  家庭工作方式:战争
  邻居:南陈
  
  一、成长之路
  
  杨坚很幸运,因为他出生在了杨家。干得好不如“生”得好啊。
  杨姓在现在是一个很普通的姓,但是在北周,这却是一个高贵的象征。就如同民国时期的蒋家、宋家,就如同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他老爹叫做杨忠,一代枭雄宇文泰手下一大猛将,因功受封为隋国公,对北周可谓忠心耿耿、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家能如此显赫,跟杨忠的个人奋斗是分不开的。
  据史书记载,杨坚还有个在汉朝做太尉(兵部的头)的远祖。不过,史书也记载他头上长出过角、身上长出过鳞片、刚出生时紫气满堂,跟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似的;所以,史书也不可全信。那他究竟有没有这么个远祖呢?对不起,我也没有考证。有时候我也偶尔做做白日梦,要是咱出了名,也认个有名气的远祖!
  总之,杨坚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让咱们这些穷苦老百姓只有嫉妒的份。15岁成为车骑大将军(类似于政协委员),16岁又升为骠骑大将军(政协副委员长),虽说都没啥实权,但是面子大、有威风啊,至少吃穿不愁啊。还有更让人嫉妒的,先是强强联姻娶了独孤家族(北周大家族)的女儿独孤氏,然后继承他老爹的爵位成为隋国公,接着又把女儿嫁给了宇文邕的皇太子宇文赟。人跟人就是差距大啊,不服不行。像我,都快30了,却是一事无成,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有点困难。
  既然当上了皇亲国戚,不干点实事,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宇文邕两次东征伐齐,他都去了。虽然只是一个小跟班,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但好歹也混个脸熟,见了见大场面。后来,宇文宪威服齐境,他又跟着去了,算是跟着这位一代名将沾沾光、长长见识了。
  史书上说,宇文宪和王轨都曾要求宇文邕除掉他,宇文宪的理由是:“杨坚这小子相貌非凡,我每次见到他都觉得不知所措”。王轨的理由是:“杨坚有反叛的相貌”。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说到了杨坚的相貌,难道说这两个人有算命看相的天赋?显然不是。从当时任何迹象来看,杨坚都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天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比较上进的高干子弟,是一个皇亲国戚罢了。所以,史书上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又让人怀疑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杨坚很会拉拢人、搞关系。也就是说,他的社交能力很强。娶独孤家的女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宇文赟,都是具体表现。后来宇文赟登上皇位,他的女儿自然成为皇后,而他本人自然成为了皇帝的岳父了。另外,他和皇帝的亲信和宫里的人搞得关系也非常好,比如宇文赟的狐朋狗友郑译、刘昉,都是杨坚的粉丝。真的是黑道、白道都吃得开啊。这种人即使放到现在也绝对是人才,混个厅级干部没任何问题。
  还有一点,他很有表演天赋。比如节俭,杨坚很节俭,但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而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整个北周的人都知道他很节俭。后来,他的这一优势遗传给了他的二儿子杨广,长江后浪推前浪,他儿子比他还会表演。
  借助这两点优势,杨坚的声望是与日俱增。
  但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就是咱们的宇文赟兄。看到自己这个岳父名声这么大,这位仁兄“心眼小”的毛病又犯了。于是,他决定干掉这个岳父,反正自己杀的人多了,不在乎多杀个岳父。
  但在动手之前,他决定考验一下杨坚,毕竟是自己的岳父嘛,方法很简单:找你谈话的时候看你脸色变不变,要是变,说明有问题,直接杀掉。这是一个无厘头的考验方法,对方基本上是必死无疑;原因很简单,遇到刁钻的问题,哪有不变脸色的啊,比如叛乱。但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杨坚却是神情自然、镇定自若,难道他真的是神?当然不是,这是因为他擅长搞关系的优势救了他。很显然,宫里有人向他告了密,但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此人是谁了,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
  就这样,杨坚躲过了一劫,人生中最大的一劫。接下来的杨坚,将会得到命运之神越来越大的眷顾,一个天大的馅饼正在慢慢往他头上砸来。
  杨坚兄,做好接馅饼的准备了吗?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8 22:34:47 
回复 
  二、公元580年:天降横财
  
  本来杨坚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因为有宇文宪、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一干猛人,随便哪一个都能把他治的服服帖帖。但有一个人让所有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个人就是宇文赟。
  这位仁兄似乎和自己的皇朝有仇,先杀宇文宪,接着连杀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自己倒是杀得爽了,但是却再也没有可以倚重的人了。但宇文赟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还有两个铁杆亲信:郑译、刘昉。当然,这两个人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杨坚的粉丝。这两个人之所以得到宇文赟的绝度信任,靠着就是三个字:拍马屁;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皇帝喜欢听啥,咱就说啥;皇帝喜欢做什么,咱都叫好。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可以概括为两个凡是:凡是皇帝认为对的,我们要坚决拥护;凡是皇帝做得事情,我们要坚决叫好。郑译、刘昉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们能轻易取代王轨等人,成为宇文赟的铁杆亲信。
  史书上称呼这类人为“佞臣”,平时马匹拍得响,关键时刻背后捅刀子的人。还是咱们古人牛啊,用一句谚语就高度概括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宇文赟,很快你就会尝到交友不善的恶果。不过你本人是尝不到了。
  由于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夜以继日的与众美女不停奋战,咱们的宇文赟兄终于挺不住了。在去某美女房间的路上病倒了。看来,长期剧烈的床上运动已经掏空了这位才22岁皇帝的身体。这病来得快且猛,当天就病得不能说话了。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嘱托后事,这位年轻的太上皇就一命呜呼了。色字头上一把刀啊,看来,能一下子拥有很多美女,对年轻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纵观宇文赟的一生,嫉妒心强、好玩、好色、亲近小人,是一个标准的昏君。但是抛开他皇帝身份,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有着强烈逆反心理、有着极强嫉妒心理的孩子。或许,他真的不该做皇帝;或许,他本应是一个普通人。
  公元580年,太上皇宇文赟挂了,而且还是这么悄无声息的死的,留下个八岁的皇帝儿子。剩下的事情就只好交给宇文赟的铁杆亲信来办了。有良心的大臣希望拥立一位宇文家族的人,来管理朝政,来辅佐这位八岁的皇帝小孩,这是合乎情理的,我相信也绝对是宇文赟的本意。到现在为止,那个馅饼似乎还和杨坚没有任何关系。
  关键时刻,郑译、刘昉出马了。作为宇文赟的铁杆中的铁杆、亲信中的亲信,他俩掌握了最为重要的一件武器:起草和发布诏书的权力。未来天下的走向就掌握在了这么两个佞臣的手里,历史真是充满了讽刺色彩。
  经过权衡,他俩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拥立杨坚。原因如下:首先,杨坚是自己的哥们,关系铁,上台后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福利;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他俩清楚自己帮着宇文赟做了不少坏事,要是其他人上台,肯定没自己好果子吃。决定已下,就差最后一环了:征询一下杨坚本人的意见。我还原了历史上这段著名的谈话:
  郑译、刘昉:杨兄,有份好差事,愿意干不?
  杨坚(一脸茫然):不知道两位兄台说的是什么差事啊?
  郑译、刘昉(故作神秘状):掌管朝政,辅佐当今皇帝。
  杨坚(哆嗦了一下):这个,这个......恐怕我没这个资格啊。
  郑译、刘昉(着急状):我们有起草诏书的权力,还怕什么?
  杨坚:这个.....要不,我再考虑考虑?
  刘昉:还考虑啥?你要是想当,就痛快点;要是不想当,我刘昉可要当了。
  杨坚(略微沉默):好,我当。
  三个人迅速行动起来,伪造遗诏,任命杨坚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就这样,公元580年,杨坚掌握了朝政;就这样,一个大馅饼,从天而降,砸中了他。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走运的皇帝,我首选杨坚。他的确很有能力,但是命运之神却明显倾向了他。
  公元580年,对于杨坚来说,是一个要永远铭记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与他有着莫大的关联;还因为在这一年,他走了太多的狗屎运。一个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是紧要之处就那几步;一个人的一生要渡过好几十年,但是关键之处只有那么短短的十几个月。
  万里长征刚刚开始第一步,杨坚,后面还有更为严峻的考验等着你呢。
  去证明自己吧,是该你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8 22:41:25 
回复 
  三、巩固地位
  
  新官上任的杨坚,马上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好像天生就是为这个位置而活的。这个世界上有搞体育的天才、搞音乐的天才、搞艺术的天才,毫无疑问,杨坚就是搞政治的天才。他下面的这些举动,简直可以列入夺权教科书。
  
  杨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控禁卫军。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从宇文泰时代起,禁卫军就是皇帝的私家卫队,到了宇文邕、宇文赟时代,就更是成了皇帝的私人武装,整个京城的防务都由他们来完成。掌控了禁卫军,就等于掌控了整个北周王朝的命脉。既然“遗诏”上说杨坚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那禁卫军也就自然而然的听杨坚的话了。
  
  杨坚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宇文赟那个人人挨屁股的法律废除了,免除了大家的皮肉之苦。紧接着,他又废除了宇文邕的灭佛政策,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主要是佛教)。另外,他还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优良品质:节俭(成名绝技之一)。
  杨坚以非同一般的洞察力,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想争取到北周民众的支持,就要让他们看到好处,而这个好处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与自己的前任宇文赟不同就行了。可怜的宇文赟,死了还在帮着自己的敌人。
  
  杨坚做的第三件事,是控制百官和宇文家族的人。事实很明显,杨坚这个皇亲国戚掌握大权,很多人都不服,尤其是宇文家族的人。
  对付百官,杨坚用的方法很简单,先带领一批全副武装的士兵,然后把百官都喊来,对他们说:“想要大富大贵的,跟着我杨坚走”。看着杨坚后面那些凶神恶煞的士兵,百官们毫不犹豫的都跟着杨坚走了,虽然有些人很不情愿。在强权和公理面前,强权总是能够战胜公理。对付宇文家族的人,方法也很简单,全都调到京城来,直接软禁;自从宇文宪被杀之后,宇文家族确实是人才凋零了。
  
  杨坚做的第四件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选拔任用一批亲信。
  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先的部分官员已经不能再重用了,必须要提拔任用一批新人才行,作为自己的心腹。于是,两个猛人正式登场:一个是李德林,另一个是高颎(jiong音)。
  李德林,杨坚手下第二谋士,以孝顺和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北齐人。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三天两头揭不开锅;长大后,母亲又开始常年生病。穷人是生不起病的,偏偏李德林又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可想而知他经受着多大的煎熬,要是换做常人估计早就被逼疯了。但是生活的艰辛没有打垮这位年轻人,反而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除了养家糊口照顾母亲,余下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孝顺、博学和刻苦精神慢慢传扬开来,被许多当朝权贵所知,为他后来顺利当官做了铺垫。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
  后来,母亲的病慢慢好转,他便凭借着自己的名声和才能在北齐政府谋得了一份公务员的职位,主要是做文职工作。文章写得相当牛,很多北齐的皇亲国戚都很器重他,连北周皇帝宇文邕都非常欣赏,成为一时的传奇人物。北周灭掉北齐后,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北周的公务员,仍然做老本行。不过,这里的文职工作可不是打杂、整理文档,而是撰写诏书,是皇帝手中的一杆笔,首席秘书。作为一个读书人,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到顶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点成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后世的很多宰相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如果你这样想,那就说明你对那个时代的人才选拔机制不了解。(这部分放在后面说科举制时再讲)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或许李德林会安安稳稳、平平淡淡的渡过自己的余生。但是上天注定要他不平凡,注定要他承担更大的使命,因为一个人找到了他。这个人就是杨坚。李德林的回复非常干脆:“愿意以死相随。”
  再来说说第二个猛人。
  高颎,杨坚手下第一谋士,也是天下第一谋士。据说,他爷爷这一辈可能与北齐的皇室有点渊源(未加考证)。这位仁兄年轻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有大志向,而且有很强的演讲天赋,是个小天才;17岁时曾在一代名将宇文宪手下当过记事员,后来还曾跟着宇文邕参加了东征伐齐的战争,估计也就是做做文职工作,没有什么很大的作为。东征回来后,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副省级)。他的家族和独孤家族颇有渊源,而杨坚又娶了独孤家的女儿独孤氏,所以,他能跟杨坚有不错的私人关系,对杨坚非常的了解。当然,杨坚对这个朋友也是极为熟悉。
  按照我们常人的思维,能做个副省级的官已经相当不错了,但高颎可不这么认为。我可以肯定,高颎对自己的状态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绝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人,他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展现自己,去证明自己。所以,当杨坚找到他时,他慨然应允:“愿受驱驰,即使最终失败,我高颎也不辞灭族的祸患。”有一种勇气,叫做破釜沉舟;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高颎,你做到了。
  为什么两大猛人会这么痛快的愿意为杨坚卖命呢?
  我简单做了一下分析。首先,杨坚已经通过伪造遗诏获得了“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是名副其实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不听话,谁就是不听从天子的,谁就有可能掉脑袋。再次,宇文家族的人已经被控制住了,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第三,杨坚的个人魅力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擅长搞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士为知己者死;英雄惜英雄,既然有人如此欣赏自己,那就豁出去,跟着你干吧;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杨坚做的第五件事,就是笼络领兵诸将。
  当年宇文邕领兵东征伐齐,有一部分铁杆亲信,他们是梁士彦、宇文忻等人;当然,还包括已经好久没有露面的韦孝宽、尉迟迥。这些人都手握兵权,属于军区司令级别的,随便哪一个人出来对抗自己,都会对自己极为不利。
  按照杨坚的资历和威望,想让这些人乖乖听话,那是相当有难度的,而且他们也理应维护宇文家族的利益。但是,他们都选择了服从,除了一个人之外。这是为什么呢?
  史书上没有说,但是我们可以推理一下。首先,杨坚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名正言顺。再次,宇文家族的人都被控制了,没有人号召来“清君侧、诛奸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我可以肯定,他们都得到了某种承诺;或许是高官厚禄,或许是加官进爵,不管是什么,肯定是某种很让人心动的东西;在这种利益面前,他们选择了背弃宇文家族,选择了支持杨坚。
  宇文邕已经死了,宇文家族已经不再值得为它而战了。在利益与良心面前,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利益,就让宇文家族去见鬼吧。
  但是,依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向杨坚说出了那个字:不。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8 22:52:00 
回复 
  作者:bctoad 回复日期:2009-10-17 23:53:51 
  
    写得真好
  ---------------------------------------------------
  抬举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8 22:56:22 
回复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18 20:57:09 
  
    还米有更新?
  ----------------------------------------------------------
  多谢你的关注啊。

作者:回鹘人 回复日期:2009-10-18 23:25:38 
回复 
  很不错,让我一口气读了下来。。。
  
  继续继续。。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19 13:06:08 
回复 
  。

作者:小米气 回复日期:2009-10-19 21:36:23 
回复 
  
  
  MS在哪见过.
  
  

作者:xlyongyuan 回复日期:2009-10-19 22:22:19 
回复 
  很不错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9 23:16:26 
回复 
  作者:小米气 回复日期:2009-10-19 21:36:23 
  
    
    
    MS在哪见过.
  ---------------------------------------------------------
  莫非你认识我?在发表之前总共给5个人看过。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9 23:21:05 
回复 
  四、挑战者
  
  尉迟迥,宇文泰的外甥,一代名将。年轻时就有大志向,而且很善于拉拢人,手下将士都愿意为他卖命,有一支1万人的专属于他本人的军队,号称“黄龙兵”(身穿黄衣),战斗力非常之强,其组织形式和后来的“岳家军”很像。曾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真正让这位仁兄威名远播的还是宇文泰时代的平蜀(四川西部)之战。
  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热。占据蜀地的大地主萧家发生内讧,弟弟萧纪为夺取皇位,动员了整个四川西部(成都附近)的军队,向自己的亲哥哥萧绎发起进攻,成都地区已经完全空虚。
  宇文泰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军事经验,敏锐的洞察到了一个机会:趁机夺取四川西部。但当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手下诸将时,让他非常郁闷,因为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赞同。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四川地势险要,很多关隘都是易守难攻,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在一个地方被阻住,就基本上会陷入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窘境,最终落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大家不是傻子,谁也不愿意去趟这个浑水,毕竟是打工,没必要干这么危险、毫无胜算的差事。
  就在宇文泰极度郁闷时,尉迟迥挺身而出,对他说:“西蜀与中原隔绝百年,地势险要,路途遥远,不会料到我军会去攻打;若用精锐骑兵日夜兼行,出其不意,取其腹心,必可全胜。”宇文泰一听,正中下怀,而且这是自己的外甥,跟着自己打了多年的仗,也放心。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得到宇文泰的授权后,尉迟迥立即率领步兵1.2万、骑兵1万人,日夜兼程,向西蜀进发。正如他出征前所预料的那样,大军进展非常顺利,先后攻占剑阁、绵阳,兵锋直指成都,基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在经过50多天的围城打援之后,最终顺利占领成都;为北周夺得了一块重要的战略基地。
  成都被攻陷,萧纪的军队也就没有了战斗力,很快被击败,而他本人也被他哥哥手下一个将领杀死。
  平心而论,这次平蜀之战,规模不算很大,战况也不算激烈;但是尉迟迥那种敢于长途奔袭的勇气,依然让人敬佩不已,称其为一代名将,绝不为过。而此次追随他的将士也构成他“黄龙兵”的主体。
  更狠的是,这位老兄不仅打仗厉害,当起官来也是颇有心得,把个四川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尊敬的称呼他为“蜀公”,由此可见其威望之高。
  后来,宇文邕东征伐齐,他负责镇守陕西、甘肃,让宇文邕无任何后顾之忧。北方统一后,他又被派到原北齐故都邺城(河北邯郸附近)做军区司令,安抚原北齐民众。
  公元580年,这位老将领已经64岁了。他在邺城冷静着地观察着朝廷发生的一切,看着杨坚“精彩”的表演,做着自己的数学分析题,最终却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杨坚必会取代北周。应当说,他这道题算的并不准确,因为杨坚还有第二种选择,那就是做宇文护那样的权臣。
  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嗅出一点味道,一点权力的味道。作为宇文泰的亲外甥,作为一个对北周朝廷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作为一个元老级的功臣,尉迟迥却没有得到任何辅政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却被一个和宇文家族毫无血脉关联的皇亲国戚给抢去了。他不服,非常不服,你杨坚有什么资格坐这个位子。
  所以在内心深处,他想夺回这个位子,他也想做宇文护那样的权臣。当然,这是不能对外人说的。对外人说的是:杨坚想要取代北周,将会对宇文家族不利。这位老将领的心思一点都不单纯,他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宇文家族。
  
  正当杨坚在都城长安忙活的时候,尉迟迥也迅速做出了应对,开始秘密储备粮草、调遣军队,加强邺城周围的防御,并联络自己的亲信,比如自己的弟弟尉迟勤、席毗罗、司马消难等人。一旦机会来临,随时起兵靖难勤王。
  而杨坚也立即获得了这一信息,信息提供者是尉迟迥的一个管家,看来,杨坚的确是个搞关系的高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他一定在其他将领身边也布置了暗哨,一有异动,就会马上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杨坚心思之深,可见一斑。
  得到消息的杨坚,立即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要对付这个可怕的对手,必须要先下手为强。于是,他马上做出了一个人事决定:任命韦孝宽为邺城军区司令,取代尉迟迥。
  两个猛人,终于在同一个舞台上同时登场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9 23:25:20 
回复 
  五、天下第一名将
  
  韦孝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不世出之名将。自幼父母双亡,是个苦命的孩子,幸好有个非常好的哥哥、嫂嫂,才能有机会上几天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史书,长年累月未曾间断,就是年老的时候眼睛不太好使,也让人读给他听。为人低调,待人和善,对兄嫂的情谊非常深。
  前20年都过得比较平静,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的天赋。20岁起,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做到了军长级别,主要负责镇守边防重镇,曾和独孤家族的创始人独孤信关系甚好。这位仁兄熟读兵书,尤其是《孙子兵法》,所以特别重视情报的作用,用兵如神、奇计迭出,往往令对手防不胜防,就是自己人有时候都搞不明白他的部署,除了一次败给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之外,几乎百战百胜。
  但真正令他扬名天下的,还是那场惊心动魄的玉璧之战。
  一切都发生在34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代枭雄高欢调遣精锐士兵10余万,几乎是倾巢出动,预备一举解决宇文泰这个心腹之患。九月到达玉璧城(今山西稷山县西南),这是去进攻宇文泰必先攻取的一个城市。对于高欢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镇守它的将领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刺史而已,这会和他以往遇到的战斗没有什么区别,对方除了投降,就只能是灭亡。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轻视是失败之姨母。
  而此时的韦孝宽只有不过一万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当高欢的大军出发的时候他就已经明白了,他要面对着的是一个绝境:没有援军,只有靠自己。但是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都是从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起来的吗?没错,虽然没有援军,但我却有足够的自信守住这座城市,只要守住,我就可以一举成名,再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刺史,我将会成就一代伟业。(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援兵:当时的宇文泰实力还比较弱,如果救援,就会提早与高欢决战,这是高欢所希望的;所以为了避免过早决战,宇文泰放弃救援。)
  十月份,攻城开始了。虽然整个隋唐历史有无数的攻城和守城,但我认为玉璧之战绝对可以排第二,真的是攻的有水准,守得有技术。排第一的就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了,一个大英雄也在那次保卫战中出现。
  高欢指挥大军向玉璧城发起了潮水般地进攻,但是结果却令他很惊讶,自己虽然损兵折将,但玉璧城却岿然不动。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自己眼前这个对手绝对不是一个普通角色。他迅速纠正了自己的轻敌错误,开始重视这次战斗,开始重视眼前这个对手。看来要使真功夫了。
  好,那就先断绝你的水源,没水喝,看你怎么办,于是一夜之间改移汾河(流经玉璧城);然后又在城南堆起土山,要登土山入城。韦孝宽迅速做出反应,先用树木加高城楼,使城楼比土山高,然后在上面放箭,使对方难以登城,城南的进攻便被遏制了。至于水源嘛,可以挖深井解决。
  高欢又马上派人在城北挖掘地道,一下子就挖了十条,并且集中兵力在城北进攻。韦孝宽则派兵挖长沟截断高欢的地道,并且挑选精锐士兵在沟上守着,当高欢的挖掘队刚挖到长沟时,就被韦孝宽的士兵干掉了,更狠的是,韦孝宽还在地道口上塞上柴草,然后点上火,再用皮制风箱往里吹火和烟,这下子地道里的兄弟可真是受了苦了。
  没办法了,用绝招,高欢把自己的攻城车拉了出来。你还别说,确实管用,车所撞之处,可谓摧枯拉朽,似乎城池就要被攻破了。在这关键时刻,韦孝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卓越才智和应变能力,他派人用布缝成幔帐,向车所攻击的方向张开,这样子攻城车就只能撞到幔帐,对城墙毫无损伤。高欢赶紧让士兵制作长杆,上面绑上柴草麻秸,浇上油点着火,用来烧幔帐。韦孝宽更绝,他让士兵制作长钩,钩刃十分锐利,专门来割长杆,高欢的长杆和攻城车都失去了作用。
  最后一招,没错,的确是最后一招。高欢派士兵在城墙的四周挖了二十条地道,这次和上次不一样,这次地道挖的特别深、特别大,然后在地道里架上横梁作为支柱,挖好后,放火焚烧支柱,支柱折断,城墙就随之倒塌了;天才,真的是天才的想法啊,也只有高欢这位绝世枭雄能想的出来。这样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守城的将领身上,也就该束手就擒了。当高欢的将士看到城墙倒塌蜂拥而上的时候,让他们郁闷的一幕出现了,他们还是无法进城,因为城墙倒塌的地方竖起了木栅栏,后面就是韦孝宽的军队,别说进城,就是靠近都费劲。
  高欢一下子懵了,他是真的遇上克星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遇上的这个人将会在以后发生多大的作用、建立多大的功勋,如果知道,我想高欢就不会这么郁闷了,可惜当时的高欢没有这种预见力,要是真有这种预见力,他可能就不会选择来攻打这个玉璧城了。
  高欢彻底失败了,以前他也失败过,但是他能很快站起来,因为那是在野战中失败的,败给的是宇文泰这个老狐狸,败得心甘情愿、败得心服口服,作为一个历经磨难的卓越指挥者,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人,他输得起。可是这次不一样,因为自己败在了一个小小的城池上面,败给了一个无名的小刺史手里。
  此役,高欢的士兵中战死和病死的多达七万人,史书说曾有陨星坠入高欢军营中。第二年的春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就病逝了。临死之时,有幸当了一回通俗歌曲的听众,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敕勒歌》,而唱这个歌的人正是斛律光的老爹。
  韦孝宽彻底胜利了,他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一代枭雄高欢,成了威名天下的大英雄。
  从此之后,韦孝宽成了北周的钢铁长城,而玉璧城就是这个长城的中枢神经,北齐再也没有敢越过这条防线,就连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每次也只能到这个地方,不敢再往前一步。一个将领能做到让对手如此胆寒,可见其有多么厉害!
  接下来的很多年,我们的老英雄都扮演着北周守护者的角色。宇文护伐齐,宇文邕两次东征,他都在这里默默守着,不管他们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成了最为重要的后方基地。
  
  公元580年,这位老英雄已经是71岁高龄了,比尉迟迥还大七岁。他从来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而是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首先,杨坚已经完全控制了北周朝廷,掌握了一样最为致命的武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任何人敢于反抗,都是反抗北周朝廷,都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其进行讨伐。再者,自己年龄太大了,已经经不起太多折腾了,只要现在的皇帝还姓宇文,那么自己就还是在为宇文家族效命,就没有背弃宇文泰、宇文邕。
  没错,皇帝是宇文家族的人,这就是韦孝宽的底线。至于以后的事情,至于杨坚会不会取代北周,他已经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管了。杨坚,我不是在听你的命令,我是在听皇帝的命令。
  于是,在接到杨坚的人事任命后,韦孝宽带领几个随从立即启程,赶赴邺城。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一个陷阱正在前方等着他。韦老英雄,你先在路上走着。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9 23:27:17 
回复 
  六、杨坚的困境
  
  由一个威望不高、实权不大的皇亲国戚,到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只用了不到一天,简直比坐火箭升的还快,而且用了一招比较阴险的方式:伪造遗诏。所以,从一开始坐上这个位子,他的心里始终是忐忑不安的。
  他知道,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而且还会是加倍的失去,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同样是皇亲国戚的王莽,到最后落得个灭族的下场。因此,他很害怕,害怕有人起兵反抗,害怕有人取代自己的位子,害怕他老爹辛苦打下的基业会葬送在自己手里。虽然他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却无法消除掉心中的那种恐慌感。这种心态很正常,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比如,你拿了人家一样好东西,虽然人家不知道,但是心里总是有种负罪感。所以,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别去拿。
  极端的不安令杨坚心情抑郁,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一个懂点算卦的亲信,吐露出了自己的担忧:
  “我凭着平庸的才智和虚弱的地位(大实话),受此遗诏(假遗诏),根据天时和人事的形势来推测,您认为将会如何?”
  他这个亲信倒也不做假,直接回答道:“天道精妙,难凭心意考察。我即使说不,您难道能退出吗?”(果然是一个牛人)
  杨坚考虑了好久,才说了一句话:“确实像您说的那样。”
  由此可见,此时的杨坚心里非常发虚,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抹去一个阴影:这个位子是靠蒙来的,没准哪天就会被人家也蒙去。这种心理伴随着他的一生,导致了他很多让后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此时的杨坚最需要别人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他最亲近的人。也就在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成为他最坚强的后方支柱,成为他最有力的精神依靠。这个人是个女人,没错,她就是杨坚的老婆独孤氏。她坚定地站在杨坚这一边,鼓励他道:“大事已经如此,绝没有后退之理,自己要奋力向前。”果然女中豪杰!
  我想,独孤氏一定是非常清楚这件事情的利害的,一旦失败,不仅杨坚会死,自己会死,就是自己的娘家独孤家族也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她依然坚定的选择了支持自己的丈夫,依然坚定的选择了陪他走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这种坚定,来源于她对于自己丈夫的理解与信任,她相信自己的眼光,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一定能成为人中之龙。(不过,这个强悍的老婆将在以后让杨坚兄吃不少苦头,而且还会在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有自己老婆的支持,杨坚的意志更加坚定。他明白,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路,退后就意味着灭亡,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绝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必须要比自己的敌人更厉害,比自己的敌人反应更迅速。所以,在得知尉迟迥正在调兵遣将的消息后,他立即做出了应对之策:派遣韦孝宽去取代尉迟迥。
  这是一招颇为高明的计策:首先,尉迟迥威望非常高,且手握重兵,一般的将领根本镇不住;而韦孝宽的威望比尉迟迥都要高,年龄比尉迟迥都大,取而代之完全可行,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自己的命令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属于正常的人事调动,如果你听从安排,那么你就会被削去兵权,即使威望再大也没有什么威胁;如果你不听从安排,那就是公然对抗皇帝,就可以率兵讨平你。一箭双雕,这就是杨坚此计的厉害之处。
  但是杨坚还是不放心,为了彻底消除这个威胁,他决定玩一个阴招。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19 23:39:46 
回复 
  作者:回鹘人 回复日期:2009-10-18 23:25:38 
  
    很不错,让我一口气读了下来。。。
    
    继续继续。。
  ---------------------------------------------------
  常回来捧场啊,呵呵。

作者:辛唐0429 回复日期:2009-10-20 00:00:12 
回复 
  更新喽
  

作者:田鱼 回复日期:2009-10-20 12:34:22 
回复 
  写的非常好,不愧是历史的挑山工,看的人之所以不多,是因为时候未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愿跟随工兄,也算此贴的“看贴元老”。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12:36:44 
回复 
  作者:辛唐0429 回复日期:2009-10-20 00:00:12 
  
    更新喽
  -------------------------------------------------------
  呵呵,尽可能每天都更新。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12:42:27 
回复 
  作者:田鱼 回复日期:2009-10-20 12:34:22 
  
    写的非常好,不愧是历史的挑山工,看的人之所以不多,是因为时候未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愿跟随工兄,也算此贴的“看贴元老”。
  --------------------------------------------------------------
  多谢这位兄弟的鼓励。

作者:千遍不厌倦 回复日期:2009-10-20 15:29:52 
回复 
  好看 我也做个看帖元老 小时候听隋唐演义 什么13太保啦 罗成 瓦岗寨啊 都是英雄啊

作者:卡卡西和秋刀鱼 回复日期:2009-10-20 15:50:06 
回复 
  记号
  兰州加油哦,狗昂

作者:3jingfan 回复日期:2009-10-20 16:11:39 
回复 
  还有好多牛人呢,史万岁呢。也是牛人,怎么媒体到呢,还有匈奴的关系也很复杂的,也不准备说了么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22:44:03 
回复 
  七、内战(一)
  
  这个阴招的关键点,就是那个布置在尉迟迥身边的暗哨,那个提供信息的管家。这个管家什么时候被杨坚收买的,史书上没有说,我也不好猜测,但双方肯定在某个时间达成了一个关乎利益的协议,而这个利益足以让他出卖自己的主子尉迟迥。
  杨坚的算盘是这么打的:先秘密的传信给这个管家,让他做好内应;然后派一名心腹去传达人事任免的圣旨,等这个心腹到达后,由这个管家安排一处僻静的场所,然后一举将尉迟迥干掉。
  这种方法对付一些二流的将领或许管用,但这次要对付的是身经百战、比猴都精的尉迟迥,所以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个阴招彻底激怒了尉迟迥。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位老将领知道,杨坚已经向自己动手了,取代自己的韦孝宽也已经走在路上了。不能再等下去了,否则就没有反抗的机会了。既然你已经撕破了脸,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于是他果断召集文武官员和邺城民众,登上一处城楼,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说,大体如下:“杨坚这小子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挟持小皇帝来作威作福,谋反的迹象已经公开暴露。我尉迟迥作为宇文泰的外甥,又身居要职,手握大权,本就应担负起维护朝廷安危的重任。今天准备和大家一起来匡扶国家,保护民众,你们认为如何?”下面的听众纷纷叫好,紧接着一片鼓掌之声。
  就这样,尉迟迥正式起兵了。
  起兵后的尉迟迥没有丝毫懈怠,立即派手下一名得力干将带几百精锐骑兵去“迎候”一个人。
  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下,尉迟迥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最大威胁并不是远在长安的杨坚,而是正往邺城方向来的韦孝宽。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绝世名将,尉迟迥对自己有着绝对的自信,在这个世上,能让他感到害怕的已经只剩一个人了,而这个人正是韦孝宽。同朝为官这么多年,他太了解这个对手了,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可怕。
  是的,这绝对是一个可怕的对手,熟读兵法、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所以,不能让他活着,绝对不能。
  
  就在杨坚与尉迟迥暗战的时候,韦孝宽还在赶往邺城的路上。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时局的判断,已经感觉到了此次人事任免的不同寻常。所以,在路上的时候,他格外留意各个城池的动向,并且提早派出一个亲信赶赴邺城观察动静。自己则以生病为由,放慢脚步。谋定而后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韦孝宽一贯的原则。
  当走到河南安阳(离邺城已经非常近了)的时候,他专门去拜访了一下安阳市的市长、自己的侄子韦艺。一来联络联络感情,二来查看一下邺城的动向。自己的这个侄子倒也爽快,告诉他说:形势一片大好,您老不要担心。韦孝宽冷笑了两声,也不回答,直接命令自己的随从把韦艺捆了起来,拉出去就要砍头;韦艺哪里见过这种架势,赶紧把自己知道的全说了,包括自己被收买、尉迟迥调兵遣将等等事情。韦同学,和自己的叔叔比起来,你还差的太远了(其实韦孝宽就是吓吓他)。
  韦孝宽一听,果然不出自己所料。他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逃跑。就如同尉迟迥很了解他,他也太了解尉迟迥了,他很清楚自己的这个老朋友将会怎么“招待”自己。所以,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拒绝这个老朋友的“招待”。而拒绝招待的唯一办法,就是遵循三十六计之上计:逃跑。
  逃跑是一门技术活。按照韦孝宽到达安阳的时间、尉迟迥派出杀手的时间以及二地之间的距离,留给韦孝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更要命的是,这位老先生已经71岁了,你让他策马狂奔,恐怕还没有跑几十里,人就已经吐血身亡了。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韦孝宽,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是天下第一名将。还因为他在逃跑的时候,顺便干了几件事,统筹方法学的相当好。第一件事,就是把经过的桥全部拆毁;第二件事,就是每到一个驿站,就把驿站的马全部赶跑;第三件事,就是命令驿站的士兵准备美酒佳肴,招待蜀公尉迟迥的到来。高,实在是高!我估计,就是尉迟迥亲自领兵前来,也只能是徒增郁闷啊。
  就这样,韦孝宽从容回到了长安,见到了已经急得想要上吊的杨坚。
  杨坚确实有着急的理由。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22:46:07 
回复 
  八、内战(二)
  
  尉迟迥起兵了!对这个消息,虽然杨坚早有心理准备,但当它真的摆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还是一时无法适应过来。
  更可怕的是,连锁反应已经形成了。尉迟勤、席毗罗、司马消难,甚至四川的王谦,也都跟着闹了起来。而他们控制的地区几乎包括了原北齐整个国家,外加一个四川。
  还有一个更可恶的对手,就是北方蒙古草原上的突厥。这个少数民族政权颇有点叫花子的味道,今天来要点粮食,明天来抢点牲畜,搞得北周非常狼狈。当年宇文邕就曾经想征讨它,后来病逝,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轮到杨坚倒这个霉了。而突厥也非常聪明,一看邻居家闹得这么欢,也赶紧派兵出来,预备捞点好处,当然这里边也有尉迟迥的“恶意邀请”。
  危机就是这样,要么不来,要么一来好几个。有的人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很快就垮了;而有的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反而更加兴奋、更加激起无尽的斗志。毫无疑问,杨坚属于后者。
  
  一开始的时候,杨坚也很慌,因为他的敌人看起来是那么的强大、那么的气势汹汹、那么的来势凶猛,光各地发来的告急文书就够烧开一壶水了;但短暂的慌乱之后,杨坚迅速镇定了下来。他知道,越是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越不能慌张,一旦自己慌张,周围的人就会慌张,就会对自己不信任,就会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制定一套危机解决方案,以安定人心。
  于是,他马上召集自己的亲信高颎、李德林、郑绎、刘昉等人,迅速商讨出了一套方案。
  方案第一条,宣传;很简单,开动宣传机器,大骂尉迟迥背叛北周朝廷的乱臣贼子行为(其实是不服杨坚本人),估计骂遍了尉迟迥的祖宗八代,当然不包括宇文家族。号召大家拿起武器,打到邺城,平定叛乱。
  方案第二条,征兵;骂完了,就该征召士兵了,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的府兵制显现了它的好处,再加上前期的宣传工作做的好,没费多大劲,大家就都踊跃参军了,一下子征召起来了10万人,而且都是当年跟着宇文邕打过东征战役的,战斗力非常强。这给了杨坚很大的震动,促使他以后更加注重府兵制。
  方案第三条,选将;尉迟迥是一代名将,威望高,打仗猛,要对付他,必须要选拔一个合适的统帅。杨坚马上想到了从安阳逃回来的韦孝宽,总指挥的人选,除了他,还能有谁呢?
  方案第四条,和亲,这一条是对付突厥的;杨坚用的这个方法很古老,却很实用,当年刘邦也用过。当然还有一个更猛的人也用过,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效果那是相当的好,少数民族兄弟心眼就是实诚啊,一看人家送来了这么个大美女,而且还有那么多的金银珠宝,立马就带着士兵回家享受去了。
  方案第五条,战略;敌人虽然气势很猛,但真正有威胁的只有尉迟迥这一路,只要消灭尉迟迥,其它地方也就树倒猕猴散了。
  一切准备就绪,以韦孝宽为总指挥的东征军出发了。这里边有很多当年跟着宇文邕东征伐齐的猛人,其中就有梁士彦、宇文忻;重走一遍熟悉的道路、重温一遍熟悉的战场,为之战斗的对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位仁兄不知道作何感想啊!
  还有两个将领,虽然不太重要,但在以后却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一个是杨素,有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儿子杨玄感;另一个是宇文述,有个赫赫有名(坏名)的儿子宇文化及。杨玄感还有个更有名气的好朋友李密,而李密和宇文化及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场大决战。
  
  看着尉迟勤、席毗罗、司马消难、王谦等人纷纷起兵,尉迟迥非常高兴,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预定目的。没错,天下大乱,方能有可乘之机;而现在,正是天下大乱。但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领,对自己的实力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么多年的战争生涯,让他对复杂的形势有着超强的洞察能力。他知道,自己这一方有着许多先天的不足。
  首先,杨坚虽然有取代北周朝廷的趋势,但也仅仅是趋势而已,并没有真的施行,就如同抢银行,他只是有那种想法,但是还没有真的去抢,现在的皇帝不还是宇文家族的吗?而自己却突然发兵,没有任何名义,势必会招来北周民众的反感,也就是说会失掉民心。
  再者,自己所在的邺城,镇守的时间并不长,当地的民众,尤其是原北齐的民众,对自己还不熟悉。而自己的军队,除了“黄龙兵”是嫡系之外,都是从原北齐民众中征召来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第三,虽然各个地方起兵的声势非常大,但却是个人打这个人的小算盘,不能做到号令统一,无法拧成一股绳。
  虽然有诸多不利,但尉迟迥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立即制订了作战方略:全面出击,趁敌人立足未稳、准备不足,迅速夺取战略要地。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战略应该算是最为稳妥的方式。当时的潼关(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已有将领把守(3000人),而北周其它地方却是准备不足,选择全面出击,确能收到奇效。但从长远来看,这个战略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因为它最终会导致相持阶段的到来,而相持阶段对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尉迟迥来说,几乎就意味着灭亡。所以,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不得不承认,尉迟迥确实是老了,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长途奔袭打四川时的勇气和豪气。如果他能放手一搏,趁杨坚惊魂未定,亲率10万主力军长途西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最终结果真的很难预料。
  
  但尉迟迥的开局却打得非常顺利。按照作战方略,他立即派遣将领进入河南、山西、河北抢夺战略要地,一时之间,所向披靡,几乎占据了整个河南、山西、河北,可谓超额完成作战任务,尤其是在河南,招降了永桥城(河南焦作附近)守将,占据了这块重要军事据点,以作为进攻陕西的基地。
  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尉迟迥准备下一步军事行动时,韦孝宽率领10万大军逼了过来,目标正是永桥城。
  决战,已经越来越近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22:49:01 
回复 
  九、内战(三)
  
  永桥城,在今天河南焦作附近,旁边就靠着郑州,几乎就处在当时中原地区的中心,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不管是东征还是西征,只要占据这个地方,就能占据很大的地理优势。
  面对如此重要的战略据点,宇文忻、梁士彦等众将领一致请求攻占此城,作为进攻邺城的基地(双方观点相同)。韦孝宽却果断的拒绝了这一请求,他对众人说:“永桥城作为战略据点,防守严密;倘若进攻失利,必然会挫我军威。我现在围而不打,尉迟迥必会派遣援军,等击败其援军,此城还能有什么作为?”果然是只老狐狸,他很明白当年的一代枭雄高欢为什么会败在自己手里,这样血的教训,他是绝对会吸取的,他怎么会做第二个高欢呢?更厉害的是,这个老狐狸已经把战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参悟到了其中更深的内涵:避免攻城,歼敌主力。
  于是,他迅速率领大军来到了永桥城附近的武陟,驻扎在沁水(黄河支流,流经武陟)西岸,等待尉迟迥领军前来。
  他没有等多久,敌人就来了,而且一下子来了10万(果然是神算,兵法上叫做攻其必救),不过来的将领却不是尉迟迥,而是他的儿子尉迟惇(“吨”音)。写到这里,我始终没有弄明白,尉迟迥为什么派自己儿子前来,而不是自己亲自领兵前来?要知道,这次的对手可是韦孝宽,天下第一名将,派自己儿子来,不是明摆着要送死吗?难道这位老将领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太老了?难道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已经猛到了可以和韦孝宽抗衡?
  不过,将门虎子,尉迟惇确实也不是吃素的。他迅速将军队驻扎在沁水东岸,与韦孝宽隔水相望。就在将要决战的关键时刻,大自然发威了,沁水突然暴涨。没办法,双方只好隔着沁水骂骂架、射射箭,倒也相安无事。
  
  前线无战事,但杨坚却有事了,因为他得到了一个消息:军中很多将领都受了尉迟迥的贿赂,怕会出事。
  给他送消息的人,就是他安排在韦孝宽身边的暗哨。就连比猴都精的韦孝宽都被他算计了,可见杨坚已经精到了什么地步。
  得到消息的杨坚大吃一惊,立即着手替换掉这几个将领。
  就在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对杨坚说到:“您与诸将都是国家贵臣,没有上下服从关系,现在正是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来驾驭他们。如若怀疑前面派出的人,又怎么知道后面派出的人就是心腹呢?再说接受贿赂的事,实在难以查明;一旦替换他们,或许就会惧罪潜逃;如果要收捕他们,众将领就会人人自危。况且临阵换将,本就是兵家大忌。依我之见,只要派遣一位有胆略、平素被诸将信服的心腹要员去做监军,让他观察军中动静,万一有将领有阴谋企图,也可将其制服。”真可谓有理有据,句句要害;对局势的把握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提出的应对之策又是如此简单、如此实用。说这些话的人,正是李德林。
  自从立誓跟着杨坚的那一天起,这位仁兄就已经决定与杨坚共进退了。出谋划策,尽心竭力,几乎所有方案的出台都有他的功劳。战争开始后,他更成了杨坚的左膀右臂,成了杨坚的一半大脑,如果把杨坚比喻成刘邦的话,那么李德林就是萧何。而杨坚也对这个贫苦人家出身的人极为倚重,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和他商议。
  
  听完李德林的话,杨坚恍然大悟,感叹的说道:“若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于是立刻命令自己的心腹郑绎、刘昉去监军。应该说,杨坚对这两个家伙是寄予了绝对的信任的,原因很简单,正是他们两个帮助自己登上了这个位子;没有他们两个,就没有杨坚的今天。于情于理,都应该把他们作为自己的铁杆亲信。当然,这次去做监军,是有很大危险的,一旦真有将领背叛,首先被砍头的人就是监军,按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靠拍马屁生存的人,终究是靠不住的。关键时刻,这两个曾经把宇文家族出卖的人,再次表现出了佞臣的一面:只可同甘,不可共苦。郑绎推说家有老母在堂,搞得好像他母亲一天都离不开他一样。刘昉的理由更是无厘头,说他没干过这个职业;那你老兄都干过什么职业啊。
  杨坚很失望,非常的失望,见过恶搞的,没见过关键时刻还这么恶搞的。正郁闷时,一个人却主动请求前去。这个人就是高颎,此时的他已经39岁了,还只是杨坚手下一个不太重要的小参谋。
  也该我们的猛人登场了。
  这位仁兄已经在角落里生活了太长时间,默默无闻,毫无成就,就像一棵柔弱的小草。他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少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大丈夫难道要这么平庸的活一辈子吗?39年的等待,39年的磨剑,已经太久了。(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39岁的时候,我会在做什么呢?)有的人天生就是为创一番伟大事业而活的,比如开拓西域的班超,他们毫不犹豫的放弃舒适的生活,为了心中那个英雄的梦想而剖头颅、洒热血。对于他们来说,缺少的就只是一个机会,或许来的有点晚,但终究会来。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此时不发,更待何时?不管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险,都要无畏的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去实现自己胸中的伟大抱负!高颎,属于你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杨坚没有犹豫,果断的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他完全相信自己的这个朋友。历史将会证明,这是一个多么英明的决定。
  接到任命的高颎,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家向自己的家人告别,就出发了。战场的形势已经不容许他再有丝毫磨蹭了。
  传奇,就此开始!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23:42:01 
回复 
  作者:3jingfan 回复日期:2009-10-20 16:11:39 
  
    还有好多牛人呢,史万岁呢。也是牛人,怎么媒体到呢,还有匈奴的关系也很复杂的,也不准备说了么
  
  --------------------------------------------------------------
  现在的史万岁所起的作用还太小,只是梁士彦手下的一个普通军官。
  等他起到大作用时,这个人自然就会出现了。
  不过,离他出场已经不远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23:45:45 
回复 
  作者:千遍不厌倦 回复日期:2009-10-20 15:29:52 
  
    好看 我也做个看帖元老 小时候听隋唐演义 什么13太保啦 罗成 瓦岗寨啊 都是英雄啊
  
  ----------------------------------------------------
  这些人都将会出现,不过,可能会和你以前听到的不太一样,呵呵。
  做好心理准备呀!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0 23:53:08 
回复 
  作者:卡卡西和秋刀鱼 回复日期:2009-10-20 15:50:06 
  
    记号
    兰州加油哦,狗昂
  ------------------------------------------------------------
  狗昂!又从你这里学到一个新词!

作者:mingming71623 回复日期:2009-10-21 00:13:27 
回复 
  mark

作者:楼上淫得一手好湿 回复日期:2009-10-21 07:31:11 
回复 
  首先感谢楼主让我了解了南北朝的事情,我对这块历史一点都不知道。
  再者提个疑问:感觉楼主对称呼有点不恰当:
  “这个人就是高延宗,高欢的另一个孙子,高纬的表兄,一个将要让宇文邕颤抖的人物。”
  高纬和高延宗都是高欢的孙子,貌似应该是堂兄弟吧?
  还有“但宇文邕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和这位表兄(宇文护)相安无事地处了13年”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亲侄子,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儿子,那他们是堂兄弟的关系呀?

作者:limm83 回复日期:2009-10-21 10:03:32 
回复 
  哈哈

作者:宋玉不好色 回复日期:2009-10-21 10:41:02 
回复 
  好贴留名,楼主加油!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21 20:01:49 
回复 
  高颎不是也没有好下场么……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1 22:44:25 
回复 
  作者:楼上淫得一手好湿 回复日期:2009-10-21 07:31:11 
  
    首先感谢楼主让我了解了南北朝的事情,我对这块历史一点都不知道。
    再者提个疑问:感觉楼主对称呼有点不恰当:
    “这个人就是高延宗,高欢的另一个孙子,高纬的表兄,一个将要让宇文邕颤抖的人物。”
    高纬和高延宗都是高欢的孙子,貌似应该是堂兄弟吧?
    还有“但宇文邕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和这位表兄(宇文护)相安无事地处了13年”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亲侄子,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儿子,那他们是堂兄弟的关系呀?
  ------------------------------------------------------------
  这里还真的是搞错了,确实是堂兄弟的关系!这位兄弟确实是非常细心啊。
  不好意思,还希望你以后能多提出意见啊,呵呵!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1 22:49:07 
回复 
  作者:宋玉不好色 回复日期:2009-10-21 10:41:02 
  
    好贴留名,楼主加油!
  --------------------------------------------------------------
  多谢这位兄台捧场!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1 22:53:58 
回复 
  十、大决战:沁水大战
  
  按常理来说,来到前线的高颎,首先要做的就应该是查明有没有受贿这回事。但高颎没有这么做,而是完全不去追究,不仅不追究,反而和众将领搞得跟亲兄弟一样。果然高明啊,高颎非常明白,一旦追查受贿这回事,必定搞得军中人心惶惶,势必会影响军心,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精诚合作、共同破敌。
  接着,天下第一名将和天下第一谋士联合起来了。尉迟惇啊尉迟惇,你也太点背了,竟然这么荣幸,能同时跟两大绝世高人对决。
  沁水还没有落下去的迹象。韦孝宽和高颎果断决定架起桥梁,渡河!
  尉迟惇一看,立即命令士兵从上游放火筏(木筏上点上火),预备一举烧掉桥梁,让韦孝宽军掉进水里喂鱼。高颎早料到敌人会有这么一手,预先在桥一侧设置土狗(在水中堆起的土堆,有点像坐着的狗)来阻拦火筏。
  看着即将过桥的韦孝宽军,尉迟惇突然想起了兵法上的一句话:击其半渡。于是,他果断命令军队稍稍向后退,预备趁对方半渡时发起猛烈进攻。计策是好计策,将领也不是泛泛之辈,可惜遇到的对手太强悍了。
  韦孝宽一看尉迟惇撅屁股,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于是立刻命令全军一齐前进。尉迟惇还没有明白过来怎么回事,韦孝宽的大军已经全部渡过沁水了。更狠的是,高颎竟然把桥梁烧毁了,导演了一出实实在在的破釜沉舟。高颎啊高颎,真的是一个太可怕的对手,无论做什么事,都把自己置于一个绝境,一个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死局。遇到这样的对手,也该着尉迟迥父子倒霉啊。
  沁水大战就此开始。
  毫无悬念,尉迟惇被杀的惨败,10万大军基本上被打残了。他倒是挺机灵,一个人骑马跑到了邺城。
  韦孝宽则率领大军乘胜向邺城逼来。这位71岁的老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时刻保持着绝对的清醒,他知道自己的老朋友一定在路上给自己准备了厚礼。于是,他果断命令宇文忻率领500精锐骑兵前去探路。这个曾经与一代名将宇文宪并肩作战的猛人,不负重托,一举歼灭了尉迟迥埋伏的3000士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尉迟迥的士兵战斗力确实一般。
  韦孝宽的大军很快到达了邺城近郊,看到了早已在城外等候的尉迟迥的大军。
  真正的决战开始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1 22:57:51 
回复 
  十一、大决战:最终决战
  
  尉迟迥明白,最后的成败就在此一战了,如果失败,等待着自己的就只有灭亡。但这并不会让他害怕,因为他有充分的自信赢得这场决战的胜利:对方刚刚进行了一场沁水大战,没有得到休息就赶来邺城,可以说是疲惫之师;而自己却是以逸待劳,再加上自己的“黄龙兵”,根本没有理由会失败。
  这位老将领集结了邺城附近的所有士兵共计13万,由自己的几个儿子率领,在城南摆开军阵,自己则亲自带领跟随自己多年的精锐“黄龙兵”。为确保不失,他还快马要求自己的弟弟尉迟勤前来援助。尉迟勤不敢怠慢,迅速率领五万大军往邺城赶来。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大决战。
  韦孝宽方面:10万大军,且都是当初跟随宇文邕东征的精锐士兵;有宇文忻、梁士彦、杨素、宇文述等猛将;有高颎这样的绝世谋士;
  尉迟迥方面:13万大军,战斗力一般,但有“黄龙兵”这支精锐;有自己的几个儿子压阵,所谓上阵父子兵,实力不可小觑;且尉迟勤正在赶来。
  真的是实力相平,旗鼓相当!
  韦孝宽毫不客气,当即命令大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而对方的战斗力确实很一般,很快就有点招架不住,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就在这时,尉迟迥指挥“黄龙兵”上场了。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精锐,不怕死不怕累,哪里人多往哪里冲,个个以一顶十。韦孝宽傻眼了,我估计他一定特恨自己,恨自己怎么没有一个“青龙兵”、“绿龙兵”。自己的军队马上就要顶不住了,局部已经出现了溃退,似乎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正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代智将宇文忻再次出场了,虽然他已经出场了好几次,但这次绝对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次打仗除了他们,还有第三者,就在尉迟迥的大军后面。这个第三者就是邺城前来观战的民众,估计有上万。于是,他立即想到了一个损招:命令手下士兵用箭射击那些观战的民众。
  这些普通老百姓也真是的,在家呆着多好,非要来看热闹,打仗又不是打架,怎么能随便来看呢(估计士兵里边有他们的亲戚),就是打架也会出现个误伤呀。这下好了,看着飞来的箭,个个吓得狂呼大喊,乱跑乱撞。而宇文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马上命令手下士兵大声呼喊:“贼寇败矣!”
  尉迟迥的“黄龙兵”听着自己的身后喊声震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军队失败了,于是纷纷后退。而相反的,韦孝宽的军队听到这种喊声,真的以为自己的军队胜利了,于是奋力向前。
  就这样,尉迟迥大败,率领残军往邺城退去。
  韦孝宽没有停留,趁着大胜,指挥全军奋力围攻邺城。让人很感意外的是,邺城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没费多大劲就被攻破了。
  可怜的尉迟迥看着攻进城的士兵,在骂完杨坚的祖宗八代之后,悲愤的自杀了。邺城内城的士兵当时还不知道尉迟迥已死,拼命抵抗韦孝宽的军队,韦孝宽在攻陷内城后,残忍的把他们都坑杀了。
  一场大决战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场名将的对决中,韦孝宽取得了完胜。在永桥城,他通过“攻其必救”的策略,诱使尉迟迥的援军前来会战,一举将其歼灭;然后兵锋直指邺城。在邺城,他没有让士兵休息,而是迅速进行决战,以免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尉迟勤的援军已经在路上)。在野战取得胜利后,他依然没有停留,而是趁敌人混论,全力攻城,并且一举拿下。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失误。
  平心而论,韦孝宽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正如尉迟迥分析的那样,军队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息,战斗力是会下降的,这会对最后的决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韦孝宽并没有让军队战斗力下降,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宣传鼓动和自己巨大的威望。
  而尉迟迥,却出现了几处很愚蠢的失误。首先,救援永桥城,在明知对方是韦孝宽的情况下,依然派出了不在一个级别上的尉迟惇,导致白白损失了10万生力军,更严重的是,经过此战,士兵都有畏敌之心。再次,在韦孝宽来邺城的路上,却没有进行有力的阻击,导致对方很顺利的就到了邺城。第三,邺城的防御,这是一个最为低级的失误;他是太过自信了,竟然完全疏忽了邺城的防守,导致自己在野战失利后,邺城也随之被攻陷了;如果他能坚守邺城,等待自己的弟弟尉迟勤的援军前来,结果仍未可知。
  高手对决就是如此,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令结果陡然改变。能败给天下第一名将韦孝宽和天下第一谋士高颎的组合,尉迟迥,你知足吧,也认命吧。
  
  接下来,就该收拾剩下的一帮人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1 23:43:43 
回复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21 20:01:49 
  
    高颎不是也没有好下场么……
  --------------------------------------------------------
  别着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作者:小号的小号 回复日期:2009-10-21 23:55:49 
回复 
  终于跟上了!
  叫一声好!!!
  只是有点疑问,北方闹这么凶,怎么南方一点动静都没,难道没有趁火打劫么?
  另外,没发一段,总有很多新名字出现,有点感觉晕晕的
十二、建国大业(一):登基
  
  尉迟迥死了,剩下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了。
  尉迟勤在赶来邺城的路上就听到了尉迟迥兵败的消息,于是二话不说,掉头就跑,他带的那些军队也就作鸟兽散了。但这个家伙的逃跑技术实在是太拙劣,竟然被韦孝宽的军队在半路给追上了,只好乖乖做了俘虏。
  司马消难则干脆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南陈,换来了个不小的官,倒也混得不错。不过,这位仁兄确实比较倒霉,没过多久就成了亡国之臣(南陈被杨坚灭了),后来被杨坚俘虏,又遭受了一番羞辱。好歹最后得了个善终,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席毗罗和王谦都无将帅之才,一个个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后都兵败被杀。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皇权争夺战以杨坚的彻底胜利而结束。
  
  客观的评论一下这场战争吧!
  大家听得最多的或许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那一套了,什么符合历史潮流、什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等,有道理吗,当然有,但是已经被用的太多、太滥了,我就不再凑这个热闹了。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场权力争夺战,无论双方谁赢,最终的输家都是宇文家族。杨坚掌握大权,按照他当时的言行,绝对没有要主动让贤的意思,所以他最终会埋葬宇文家族,除非宇文家族能出一个像宇文邕一样的猛人。而尉迟迥上台,也只会是变成另外一个宇文护,同样对宇文家族没有任何益处。
  但我依然要对尉迟迥投去更多的赞同。因为他在为自己而战的同时,也在为宇文家族而战,或许最终目的并不单纯,但他的确为宇文家族喊出了反抗的声音。而这个声音,他完全可以不喊,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一些北周功臣一样,乖乖的听杨坚摆布。
  一个64岁的老人,一个并不单纯的动机,一声有力的呐喊,一个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代名将尉迟迥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后一瞥。尽管后来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但我依然要对他投一张赞成票。
  
  内战胜利,得到最大荣誉的不是杨坚,而是我们的老英雄韦孝宽。他在71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远征,以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我相信他是忠于宇文家族的,我相信他是为宇文家族而战的,我相信他没有任何的私心与贪欲(这一点与尉迟迥不同,也与其他北周将领不同),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感恩的人。小时候,父母双亡,兄嫂把他抚养长大,他一生都没有忘记兄嫂的恩情。宇文家族给了他最大的荣誉,他同样也不会背弃宇文家族。不管是宇文泰时代、宇文邕时代,还是宇文赟时期,他都是宇文家族忠诚的守护者。
  当年的宇文护也罢,现如今的杨坚也罢,只要皇帝还是宇文家族的,我韦孝宽就一定会忠诚到底。不管你尉迟迥是什么目的,你起兵就是不对,就应该被讨平。我相信,这是贯穿韦孝宽一生的准则。
  
  韦孝宽,已经成为了宇文家族最后的一道防线。只要还有韦孝宽在,杨坚就绝对不敢有进一步的动作。但是,老天似乎脑袋进了水,在公元580年的年尾,又一次把一个大馅饼抛给了杨坚。见过幸运的,没见过这么幸运的。
  由于年龄太大(71岁,马上就72岁,古人能活到这个年龄,算是高龄了,相当于现在的80多岁),再加上刚刚指挥过一场大战,精力耗费过多,韦孝宽终于挺不住了,在公元580年的年尾,离开了人世。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韩信、孙武等人相媲美的卓越军事家,一生经历战争无数,几乎百战百胜。在本文中,我只是取了他最重要的两场战役:玉璧大战和这场皇权争夺战。其实,他还指挥过与南陈的战争,与北齐的数次大战。可惜的是,他生在南北朝那样一个时代,而大家对这段历史又不太熟悉,也就对这位军事家的情况不太了解了。
  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韦孝宽死了,捡了大便宜的杨坚便一跃而成为北周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个家伙先是被封为相国(全都管,跟皇帝差不多了),接着又进爵位为隋王,甚至还有了一块很大的封地(大概相当于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大小)。就连自己的大儿子杨勇也被封为了军区司令,专门管理原北齐故地。更恶心的是,他竟然还封了杨勇为太子,封了老婆独孤氏为王后。(“被”应该改为主动,其实都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
  都到这个份上了,剩下的就是那出“黄袍加身”的戏了。曾经的北周大功臣李穆(宇文泰时代就已出名,后来一直镇守地方)颇为知趣的劝杨坚取代宇文家族,杨坚还假装推让了一下,便开开心心的准备登基大典了。北周小皇帝还太小,啥也不懂,也跟着自己的外公(小皇帝的母亲就是杨坚的女儿,前面有述)一起happy。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公元581年的春天,北周大忠臣杨忠的儿子、北周小皇帝的外公、北周皇太后的父亲、经过伪造遗诏掌握大权的杨坚,穿上黄袍,戴上礼帽,步入大殿,正式登基,建立大隋,年号开皇。这个人还有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隋文帝。
  
  一个伟大的、波澜壮阔的朝代,开始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8 21:53:51 
回复 
  十三、建国大业(二):大封功臣
  
  平心而论,对于老百姓而言,杨家掌权也好、宇文家族掌权也好,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关键是哪家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比起宇文赟来,杨坚真的是强了N倍。所以,杨坚取代宇文家族,并没有来自下层老百姓的阻力。我想,这也是后来蒙古和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的一大原因吧。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认可杨坚的行为。我并不是一个卫道士,但是我却知道感恩图报的道理,这是我们生之为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连这个原则都丢了,那我们还算是人吗?
  杨坚的父亲杨忠一生为宇文家族尽心尽力,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他的女儿又成为宇文赟的皇后。他本人几乎没有什么功劳,却凭借着这些关系获得极大的权力。他本应该成为宇文家族最忠诚的护卫者,但他却背弃了他父亲为之奋斗的一切、背弃了他的小外孙,成为宇文家族最大的背叛者。对于杨坚来说,权力已经高过了一切,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谁想要从他手中抢夺这个东西,就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杨坚的做法,当时就有很多人表现出了不满,其中就有杨坚的女儿、北周皇太后、小皇帝的母亲。一开始杨坚掌权的时候,这个小女生还是非常开心的,觉得有自己的父亲来主持大局,自己就可以放心了。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她终于发现了自己这个父亲的狼子野心,开始愤愤不平,但是却于事无补,只好整天唉声叹气。杨坚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想做主让自己女儿改嫁,这个表面柔弱的小女生,却是个内心极为刚强的人,无论杨坚用什么办法,她都是誓死不从,后来只好作罢。
  另外一个不满的人,也是一个女生,年龄更小,估计也就十二三岁。当这个小女孩听到杨坚登基的消息,气愤的跳到堂屋下,拍着胸脯叹息道:“恨我不是个男儿,不能解救宇文家的祸患。”她老爹对这个女儿刮目相看,把他许配给了一个李家公子。如果你够聪明的话,就应该能猜出来了,这个李家公子就是李渊。
  但这些声音已经无关痛痒了,因为他们的话对于杨坚来说不会起任何作用。况且我们的杨坚兄正忙得不亦说乎呢。
  
  没错,像其它任何一个朝代刚成立时一样,杨坚要忙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
  弟兄们跟着你风里来、雨里去,也该你老兄表示表示了。杨坚也不含糊,把在内战中表现出色的几个亲信狠狠的嘉奖了一番。
  高颎被封为尚书左仆射(国务院总理,掌管吏部、礼部、兵部)。
  李德林被封为内史令(相当于明朝时的内阁首辅)。
  在诸将领中,一代智将宇文忻的功劳最大,被封为英国公。自从韦孝宽死后,这位仁兄在军界的威望扶摇直上,被士兵亲切的称为“英公”,已经够得上“功高震主”的级别了,换一句话说,已经够得上“狡兔死,走狗烹”的级别了。
  梁士彦只被封了个刺史(省长),和原先的官职差不多大,相当于替杨坚白忙活了一阵。史书上并没有说原因,我推测,这可能与内战中那次受贿事件有关,梁士彦极有可能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梁士彦相当不满,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我把这几个人与汉朝的几位开国功勋做了一下类比:李德林堪比萧何,高颎堪比张良,宇文忻在某种程度上和韩信很像,而梁士彦则活脱脱就是一个英布。
  杨素、宇文述也被封为军区司令。
  还有两位老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就是郑绎、刘昉,这两个家伙自从逃避责任(不去前线做监军)开始,就完全失去了杨坚的信任,别说升官了,就连本来的职位也没能保住,被彻底打入了冷宫。
  除了这几个我们熟悉的面孔外,杨坚还破格提拔了一个特殊的功臣。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8 22:02:06 
回复 
  十四、建国大业(三):杀戮
  
  虞庆则,北周时期一名普通的边防军军官,自幼学习武艺,是个纯正的武林高手。杨坚之所以要提拔他,不是因为这个家伙武艺高强,而是因为他进献了一条计策,一条可以让杨坚晚上睡觉安稳的计策。这个计策只有几个字,但是却要血流成河。这条恶毒的计策就是:尽灭宇文氏。
  宇文家族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就是对杨坚最大的威胁,就有可能会再次出现尉迟迥那样的叛乱。杨坚很明白自己的这个位置是怎么来的,所以,他最怕的就是别人的反叛,最憎恶的也是别人的反叛。已经到手的权力,怎么能被别人再抢去?任何人都不能,即使是自己的外孙。虞庆则的计策正好点中了他心中的那块疤,于是,他立即同意了这个计策。
  当高颎得知这个消息时,他非常识趣的选择了沉默。
  当宇文忻、梁士彦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们也选择了沉默。
  当李穆得知这个消息时,也什么都没有说。
  这些人都曾经是北周的臣子,都曾经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都曾经与北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在牵涉到自己的前途与利益的时候,他们竟然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老东家,甚至不愿意为自己的老东家说一句公平的话。在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人性最为卑劣的一面;宇文邕,你虽然有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一帮真正的朋友,但也有宇文忻、梁士彦、李穆、高颎这样的只为个人利益着想的“朋友”。
  但是,依然有人站了出来,愿意为宇文家族出头,尽管宇文家族已经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个人就是李德林,他义无反顾的坚决反对杨坚这么做。杨坚没办法,就威胁他说:“你只是个书生,不配来谈论这件事。”
  最终,宇文家族的人全被处死,包括那个小皇帝、杨坚的亲外孙。杨坚的女儿、北周皇太后知道这一切后,整天闷闷不乐,最终抑郁而死。
  当年宇文邕灭掉北齐后,曾经杀了高家全族,没想到短短4年之后,宇文家族就被诛灭了。世间究竟有没有因果报应,我不知道,但是宇文家族的下场,却又让我切实感到了冥冥之中那只命运的大手。
  你信命吗?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8 22:08:21 
回复 
  十五、建国大业(四):建立帮规
  
  杨坚要忙的第二件事,就是制定一套官员制度。如果你看文章够细心,就会发现,我写官职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现代的官职来代替,现在就来告诉你原因吧:南北朝时期,官员制度非常混乱,不仅有魏晋时期的官职,还有少数民族的官职,又多又乱,很不容易区分和记忆。杨坚也察觉到了这种官员制度的弊端,于是制定了一套新的官员制度,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就是指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其中门下省和内史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尚书省是中央的执行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设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李德林为隋朝第一任内史令,高颎为隋朝第一任尚书左仆射。再加上御史等监察官员,一个完备的官僚体系就形成了,这个体系直接影响了整个后世,包括咱们的共和国。对于这些官职,现在记不住也没关系,以后还会经常出现。
  
  杨坚要忙的第三件事,就是制定国家宪法和法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相当的严苛,只要犯个小错,就有可能掉脑袋,而执行死刑的方式,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比如鞭刑,就是活活用皮鞭把人抽死,想想当时那种情形,我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为了让大家过的舒服点,更为了获得广大民众的心,杨坚命高颎等人重新制定了比较宽松的法律,废除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方式,比如宫刑(我始终认为,对付强奸犯和某些既贪又色的官吏,这种方式再好不过)。
  
  杨坚要忙的第四件事,就是在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内战时期,这两种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短时间征得大量优秀士兵),给杨坚以很大震动。所以,他决定更加有效地推行这两种制度,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如前所述,均田制要想推行的好,就必须要做好统计工作,一是统计流民人数,一是统计空余土地数。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强大的执行力,而负责执行的人也不负众望,将这两项基础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这个如此强的猛人,就是我们的高颎兄,他还有个助手,名字叫做苏威。若你有兴趣知道他俩是怎么做的,可以查看相关教科书。
  均田制的有效推行,给隋朝带来了充足的粮食供应,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史称“隋氏之盛,实由于斯”。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杨坚完善了府兵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实行兵民同籍;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战时打仗,闲时种地。通过这一制度,隋朝可以一下子征召起50多万士兵,真正达到了“强兵”的目的,而这些士兵将成为未来各种战争的主角。(这两项制度我讲的比较简略,如果有人想了解更多详情,可以查阅专业书籍。)
  
  以上是杨坚上台后干的大事,在日常的执政方面,这位老兄还有两条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节俭,二是诛杀。
  节俭就不用多说了,这是杨坚的成名绝技,早在北周宇文赟时期,这个家伙就靠这一条赚取了大量的点击率,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如果说他一开始时有表演的嫌疑,那他登基后的表现就是发自内心的了。在这一点上,杨坚是绝对值得钦佩的,大家别忘了,他可是名门之后,从小没受过什么苦,吃的穿的啥都不缺,如果说朱元璋的节俭是因为小时候受过苦,那杨坚的节俭就要完全靠觉悟了。而就是这么一个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人,竟然能一生厉行节俭,的确非常不容易。更关键的是,杨坚兄不仅自己节俭,还特别讨厌不节俭的人,所谓上行下效,这倒使得整个朝廷形成了一股节俭的风气;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故意节俭,是做给杨坚看的,比如杨广和杨素。
  而诛杀,简单来说也就三个字:杀贪官。杨坚制定的法律以宽松为主,但那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朝廷的官吏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只要被发现有罪状,必受重罚。而杨坚对贪污尤其痛恨,颇有点朱元璋的味道,为了检验下面官吏的廉洁情况,这位老兄竟然想到了一个阴招:派人偷偷给官吏送钱,只要接受,立即处死。治贪污,必须要用重典,杨坚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贪污情况明显减少。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隋朝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经济稳步前进,GDP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一跃而成为一个雄踞东方的强国。
  
  就在杨坚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老邻居不请自来。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28 22:10:17 
回复 
  十六、北方大草原
  
  茫茫蒙古大草原,豪放粗犷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骑射训练,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可以说他们是天生的战士,而且是战斗力最强的战士:骑兵。在他们的血液里,有一种永不服输、永远战斗、永远征服的精神。
  两汉时期,这块土地的主人叫做匈奴。汉民族与其展开了生死大搏斗,最终以汉民族的大胜而告结束,涌现出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一批超级英雄,匈奴被彻底赶出了蒙古大草原。被赶跑的匈奴兄弟们并没有闲着,而是快马加鞭跑到了欧洲,把个西方搞得一团浆糊,西方人“亲切的”的称呼他们为“上帝之鞭”。
  匈奴离开后,经过近500年的征服与反征服,到北周时期,突厥兴起了。这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几乎控制了整个蒙古大草原,兵力达到了40多万,注意,这里的40多万全都是骑兵,足以顶步兵100万。不管是当时的北周,还是北齐,都极力巴结这个邻居,经常送点礼、送个美女什么的,搞得是相当的被动。
  突厥也非常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经常来勒索点东西,从牛马到粮食、到美女,什么都要。
  
  北周内战前夕,这个邻居又来勒索杨坚了。为了全力对付尉迟迥,杨坚使出了一招古老的招数“和亲”,将一位皇室公主送给了突厥可汗(突厥的老大),并派遣了一位普通的军官长孙晟(“成”音)负责护送任务。或许连杨坚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将领将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估计是这位突厥老大没怎么见过美女,对这个美女临幸太多,导致耗费精力过大,结果第二年就得病死了。老大死了,就要再选一个老大。大草原的制度比较原始,还保留着古老的部落选举制度,可大家选来选去谁也不服谁,于是干脆不选了,个人干个人的,大草原一下子出现了三个可汗,分别是:沙钵略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三个可汗都不是好惹的主,尤以沙钵略最为彪悍。
  杨坚登基后,国力渐渐强大起来。有钱好办事,于是便开始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加强防备,并且任命虞庆则为军区司令,专门防备突厥。
  对于杨坚的不友好举动,三位新上任的可汗非常的不满,于是决定出兵教训教训这个不老实的家伙。
  突厥来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三个可汗又是第一次领兵出来,所以都下了血本,一下子带来了近40万骑兵,几乎是整个突厥的兵力。其中沙钵略、阿波、达头兵力差不多,都在10万左右。
  
  先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突厥:骑兵40万,战斗力虽比不上原先的匈奴,但也低不了哪里去,毕竟都是从小骑射长大的。有广袤的蒙古大草原为后方,即使打不过也可以一溜烟儿逃跑。三个可汗都是骁勇善战的杰出首领。缺陷:家里比较穷,无法打持久战和攻坚战。
  隋朝:有兵50余万,真正的机动兵力也就40万左右,而骑兵也就10万左右。士兵刚刚经历东征伐齐之战和内战,战斗力非常强。将领都是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指挥经验。占据中原的富庶地区,家庭情况属于小康。缺陷:骑兵太少,无法打野战。
  总结:双发实力基本上扯平;突厥略微占优势,因为它的野战能力比隋朝强太多;隋朝防守有余,进攻则明显不足。
  
  对于刚刚成立的隋朝来说,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战争,如果失败,就会走上后来宋朝那样的老路:纳贡称臣。
  这是杨坚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赶紧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可大家议论来议论去,最终也没议出一个特别好的计策。正在杨坚心急上火时,那个普通的军官长孙晟发言了。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有几个名字,你一定非常熟悉:他有个儿子,叫做长孙无忌,他有个女儿嫁给了一个叫做李世民的人;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是主要谋臣;李世民登基后,封他的妻子为长孙皇后。武则天在夺取李家天下时,所要对付的主要人物就是长孙无忌。
  
  自东汉班超之后,最为杰出的外交家登场了。
十七、战突厥:隋朝第一外交官
  
  长孙晟,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至少在30岁之前是这样,因为他到30岁的时候才只是一个连长级别的小军官。要说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那就是他的射箭技术非常高超,估计能跟宇文忻有得一拼。还有一点,他的游说能力非常强,但这一点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就是这位30岁还郁郁不得志的老兄,在护送北周皇室公主到突厥后,竟然受到了突厥可汗的器重,非要挽留他留在突厥。原因很简单,长孙晟的射箭技术实在是太高超了,竟然一箭双雕,突厥可汗非要让他教教大家射箭技术。长孙晟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在留在突厥期间,他注意各个首领之间的关系,并且趁机察看突厥各地的山川形势。经过一年左右的观察,这位老兄已经完全掌握了整个突厥的人情风貌。长孙晟的例子给我们这些还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点启示:一是要好好掌握一门技术,二是要用心做事;只要做到这两点,成功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从突厥回来后,天下已经姓了杨,长孙晟也因护送公主有功而升了官。正在他预备安安稳稳的过完下半辈子时,突厥领兵来犯。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他立即就意识到,自己多年等待的那个机会,来了。
  
  在御前会议上,听完大家的议论后,长孙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对付突厥,必须要运用谋略。达头与沙钵略兵力相当,地位却不一样,彼此怨恨很深。就是沙钵略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而阿波处在他们中间,左右受牵制。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实施远交而近攻、扶弱而抑强的策略,这样就一定能使得突厥内部互相猜疑,从而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接着,长孙晟又具体讲述了突厥的地理形势,亲手画出各处的山川地貌。突厥人能有这么一个对手,只能怨祖上没积阴德了。就是杨坚听完后,心里也是一阵阵惊讶,心说:这个小子不是一般的猛啊。于是,完全采纳了他的谋略,并把离间突厥的光荣任务交给了他。
  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长孙晟向蒙古大草原进发了。
  
  他找到的第一个人,是沙钵略的弟弟。这位小朋友哪里是长孙晟的对手,被说得一愣一愣的,最后答应依附隋朝。
  他找到的第二个人,是达头可汗。这个不愧是做老大的,人要精明的多,最后只是答应和隋朝友好往来。
  紧接着,长孙晟开始游说蒙古大草原上的其它小部落,大家经不住诱惑和威胁,也都答应和隋朝建立友好关系。
  经过长孙晟不懈的努力,突厥各部之间开始互相猜疑起来,哥哥猜疑弟弟,叔叔猜疑侄子,真的是好不热闹。
  
  但是,长孙晟再怎么努力,三个可汗所率领的40万骑兵,是绝对不会就这么无功而返的。尤其是沙钵略。
  
  战争终究还是爆发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30 23:15:18 
回复 
  十八、战突厥:第一阶段
  
  突厥的三路大军顺利进入陕西、甘肃境内,在围攻几个城池被打退之后,开始在隋朝境内瞎晃悠。隋朝的将领也非常聪明,知道自己打野战不行,于是干脆待在城里、坚壁清野,让突厥捞不到什么油水。突厥一看这阵势,也变聪明了,开始带领大军向南劫掠。一时间,各地纷纷告急。
  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否则这帮少数民族兄弟是不会离开的。
  杨坚开始考虑元帅人选,他想到的第一个人是宇文忻,但是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个人的“级别”太高了,如果再高的话,我杨坚就只能给他打工了。
  经过再三权衡,他把作战任务交给了还没有什么实质大功的虞庆则,为了以防万一,他还给这位武林高手配了一个偏将,名字叫做达奚长儒。
  达奚长儒,将门之后,自小学习武艺和兵法,为人耿直,胆识过人。宇文泰时代,曾经跟着一代名将尉迟迥参加平蜀(四川)之战,功劳不小。宇文邕掌权后,他又跟着这位一代英主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内战时期,他站在了杨坚这边,率领军队讨平了四川的王谦。杨坚登基后,他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被封为军区司令。
  按常理来说,虞庆则没有军事经验,应该给达奚长儒做偏将才对。如果你这么想,那就证明你比较缺乏政治头脑,需要好好在官场磨练磨练才行。杨坚的这一安排,其实有着深层次的考虑。
  虞庆则在军界的威望不高,战争胜利后,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宇文忻和达奚长儒都是北周旧将,都曾经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这两个人不能再取得太大的成就,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尉迟迥。但是,完全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虞庆则,自己又不放心,于是便让军事经验极为丰富的达奚长儒来辅佐他。通过这一简单的人事任免,我们可以再次领略到杨坚的心机之深,也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的确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搞政治的天才。
  
  接到任命后,虞庆则和达奚长儒立即出发了,目标直指突厥的沙钵略,因为这个老大劫掠的最凶,枪打出头鸟,必须要先教训一下这个家伙。
  此次出征,隋军有兵力10万左右,其中骑兵大概3万。为了防止突厥骑兵迂回包抄,达奚长儒单独率领2000精锐士兵为侧翼。
  当时已经是年尾了,天气非常的冷,士兵因为要握紧兵器,所以很多人的手指都被冻残了。但士兵们毫无怨言,跟着自己的统帅勇往直前。
  沙钵略马上得到了消息,迅速向隋军扑来。他有充足的自信,因为他的士兵全都是骑兵,而对方却大多数是步兵。
  骑兵作战,靠的就是速度和机动性,沙钵略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率领大军很快就来到了隋军的侧翼,在这里,他遇上了只有2000士兵的达奚长儒。
  
  整个隋朝,最为惨烈的一战开始了。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30 23:22:13 
回复 
  十九、战突厥:血战
  
  面对突然出现的10万突厥大军,只有2000士兵的达奚长儒有足够的理由逃跑,而且他也有能力逃得掉。但是,作为一个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他非常明白,如果自己逃跑,那么隋军主力的侧翼就会完全暴露给突厥骑兵,10万隋军就会成为任对方宰割的羔羊。
  达奚长儒决定留下来、决定与突厥战斗,给主力部队争取调整和布防的时间,虽然他只有2000士兵,虽然他知道这样做将必死。纵观历史长河,无数的将领很能打,无数的将领很有谋略,但是像达奚长儒这样有大局观的将领,却找不出几个,他们打仗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自己的民族,只为了自己的国家。
  跟随他的士兵们一开始非常害怕,毕竟对方有10万人,光听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就足以把一些小胆的吓得尿裤子。但达奚长儒神色自若、慷慨激昂,不停的激励手下的士兵,号召他们勇敢战斗。士兵们在主将的号召下,精神逐渐振奋起来。
  
  观察清楚对方的实力后,沙钵略甚至没有布置阵势,就率领骑兵向隋军冲去。对于他来说,一次冲锋就足以把这一小撮敌人碾平。
  但是,他错了。
  隋军遭受到突厥骑兵的猛烈冲击后,确实被冲散了。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将领达奚长儒的号召下,又立即聚集在一起,结成方阵,拼死抵抗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聚了再散,散了再聚,就这样,与敌人交锋14次,鏖战了整整三天。马跑了,兵器打光了,他们就用拳头与敌人肉搏。我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战况的惨烈程度,这些士兵哪一个不是在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有的人可能被砍了不下10刀,有的人可能临死的时候还握紧长矛。但是,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屈服,没有一个人投降。他们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
  突厥士兵害怕了,是真正的害怕了,他们是从小就战斗的勇士,但是却被隋军的英勇无畏震住了。沙钵略也害怕了,他并不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并不是一个没打过恶战的人,但是像这样的战斗,像这样的对手,他还是第一次遇见。一股凉意涌上他的心头,这位突厥的杰出首领知道,不能再打下去了,如果再打,自己非要栽在这里不可。于是他无奈的下达了命令:撤退。
  达奚长儒胜利了,他和他手下的战士们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以2000兵力打跑了10万突厥骑兵,而且是在野战的情况下。当时的战场,一定充满了肃杀的气氛:北风呼啸,地上横七竖八的躺着无数的尸体,几个长矛插在地上,不远处几匹战马发出长长的嘶叫;隋军战士们互相搀扶着,来到达奚长儒身边,他们迎着凛冽的北风,静静的望着远方。
  此役,隋军死伤了十分之八九,只剩下了不到300人。达奚长儒更是浑身五处重伤,两处伤及到了内脏,这些伤势最终击垮了这位隋朝名将的身体,三年后,病逝于任上。当然,他们也重创突厥士兵,杀死杀伤敌人近万。以2000换1万,值了。
  
  我一直在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民族的脊梁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咱们汉民族在宋代以后就出了那么多的汉奸,到了近代更是严重到了可以组建汉奸军队的程度?为什么隋唐时期,我们的汉民族能那么善战,能那么的英勇无畏,他们依靠的是什么?
  从这2000士兵的表现中,我隐约看到了支持他们奋战的东西:精神,一种誓死抗御外敌、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才是我们汉民族真正的脊梁。
  
  整个战斗历时三天,虞庆则却没有来救援,后人对其多有指责。但我相信,这是有他的理由的。当达奚长儒以2000士兵去迎敌时,他就已经明白这个搭档要传达的信息了,而他也清楚,这2000士兵已经不可能回来了。所以,他要做的,就是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列好军阵,从而与突厥主力决战,以战场上的胜利来为这2000士兵复仇。
  虞庆则绝不是孬种。在沙钵略撤退后,他迅速进军,在途中与突厥士兵打了两场遭遇战,均取得了胜利。
  
  战场上的胜利为实施外交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该长孙晟行动了。
  这位老兄先找到达头可汗,向他大肆渲染隋军的可怕。达头本来就对那场惨烈的大战有所耳闻,现在又加上长孙晟的添油加醋,心里不免犯起了嘀咕。为了以防万一,这个老大干脆率领部众跑回了塞外。
  紧接着,长孙晟又找到了沙钵略的儿子,向他传达了一个紧急军情:铁勒族(蒙古草原上一个小族)要造反,正准备袭击你的老家。这个可汗的儿子心眼比较直,也没考虑消息的可靠程度,就立即向他父亲报告了这一消息。沙钵略一听,大吃一惊,赶紧回兵救援自己的老巢。
  大家都回去了,阿波可汗也就没什么心思待在人家地盘上了,也带领军队返回了草原。
  沿途的隋朝将领都知道突厥骑兵的厉害,没做实质性的拦截。三个可汗基本上没损失什么兵力,就都顺利的回到了蒙古大草原。
  
  但少数民族家里实在是太穷,而它的邻居又实在是太富有。为了补贴家用、改善改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突厥又出来劫掠了。这一次,他们学乖了,只在边境附近抢劫,不再深入隋朝腹地。
  
  面对突厥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友好串门,杨坚愤怒了。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啊!
  

作者:历史挑山工 回复日期:2009-10-30 23:27:12 
回复 
  二十、战突厥:第二阶段
  
  愤怒的杨坚决定反击。
  汉朝反击匈奴,是从汉武帝时候开始的,当时已经建国60年了;经过60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已是兵精粮足,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一场持久战。
  杨坚反击突厥,是从他登基第三年开始的;换句话说,他反击突厥的时候,才刚刚建国3年。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一旦反击失败,后果将会是毁灭性的。但杨坚还是下定了决心,奇迹不就是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的吗?宇文邕在不可能中诛灭了宇文护,尉迟迥在不可能中夺去了四川。
  创造奇迹,就在今日。杨坚,向历史证明你自己吧,你的成功绝不仅仅依靠运气,你还有着汉武帝一样的雄才大略。
  
  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依然解决不了:骑兵数量不足。想要击败突厥,没有骑兵怎么能行呢?不过这些难不倒隋朝的将领们,他们在与突厥的数次交战中创造性的发明了一种战阵,我把它称为隋军方阵,这种方阵讲求协调与配合:最外围为战车,配有鹿角(专门对付战马);中间为步兵和弓箭手;最里边为骑兵。看似简单,却需要将领高超的指挥和训练有素的士兵精妙的配合。还好,隋军将士具备这种素质。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战阵很好的解决了骑兵数量不足的问题。不过,它本身也有很大的缺陷:机动性太差,或许能打赢战争,却不能彻底消灭敌人。后来有一个猛人彻底抛弃了这一打法,一举将敌人消灭,这个猛人就是杨素。
  
  为了保证此次反击战的胜利,杨坚做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命令李充等四员战将为一路,出山西,兵锋直指沙钵略的老巢(呼和浩特附近),兵力大概有8万;命令窦荣定、长孙晟为一路,出甘肃,兵锋直指阿波可汗的老巢(内蒙古西部某地),兵力有3万。达头可汗比较老实,在长孙晟的忽悠下,和隋朝的关系一直保持的不错,也就没有成为这次打击的目标。
  杨坚的战略是这样子的:两路并进,使敌人不能相互救援;佯攻其老巢,摆开战阵,逼迫其决战。这个战略的关键,就是要迅速找到敌人的老巢;不过,这对于隋朝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长孙晟已经对突厥地形了若指掌。还有一点,这是一次带有突袭性质的反击,需要行动迅速。
  
  在打仗之前,先来介绍介绍这两个新出场的。
  李充,一名一直负责镇守边关的老将,富有谋略,作战经验丰富,屡败突厥。搞得突厥每次来邻居家串门,都要绕着这位老兄走,可见他在突厥心目中的份量。
  窦荣定,杨坚的姐夫,大帅哥一个,长的有点像关羽,和杨坚私人关系不错(毕竟是姐夫和小舅子嘛),深得杨坚信任。曾经跟着宇文邕参加了东征伐齐的战争,作战经验比较丰富。
  这次选将,杨坚依然坚持了他的政治原则:不能让某个人得到太高的威望。
  
  部署完毕,两路大军迅速向各自的目标挺进。
  
  李充这一路进展非常神速,很快就到了沙钵略的老巢附近(呼和浩特北部一带)。在这里,他看到了乱作一团的突厥士兵。
  对于隋军的到来,沙钵略和突厥人都非常惊讶。这么多年了,都是他们去抢人家,还没碰到过敢来抢自己的。这一惊讶,就难免有些慌乱,这阵势摆起来也就有些费劲了。
  李充马上就看出了敌人的弱点。凭借着多年的作战经验,他知道,最佳的攻击时机出现了,只要此时全力攻击,必可大胜;否则,必将演化为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恶战。但当他与其他三名将领提议时,大家都表示了异议。
  管不了那么多了,李充果断的挑选出5000精锐骑兵,向突厥发起了突然袭击。
  可怜的突厥兄弟们,还在组织阵型呢,就看到隋朝骑兵铺天盖地的冲了过来(5000骑兵的阵势非常大,可参考《魔戒》第三部)。大家一下子全都慌了,想和敌人对冲,可身边全都是自己人,根本冲不动。那就干脆逃吧,瞬息之间,突厥士兵便土崩瓦解。可怜的沙钵略,为了躲避隋军的追击,抛弃了身上的盔甲,偷偷的藏在草丛中,总算是躲过了一劫。李充这一路取得了完胜。
  
  窦荣定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他走到半路就遇到了前来迎击的阿波可汗,双方相持于一个大荒漠中。这个该死的地方没有水源,这下子可真要了隋军的命了,没办法,只好杀马喝马血,但是能有几匹马够喝的啊,结果大批士兵被渴死了。窦荣定仰天长叹:天要亡我呀。
  或许是他这一嗓子感动了上天,突然之间,天降大雨(大漠之中突然下雨其实很正常)。隋军将士们一阵惊喜,军心复振。窦荣定趁势率领士兵向突厥发起了猛烈地冲击,大败突厥,但是并没有对其造成很大的杀伤。倒是隋军,因为是以步兵冲击骑兵,所以伤亡比较大。
  对于窦荣定来说,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正在这时,一个从敦煌来的小兵要求晋见这位皇亲国戚,自称叫做史万岁。
  
  隋朝的另类名将登场了。
二十一、战突厥:史万岁
  
  史万岁,隋朝功夫最牛的将领,最有个性的将领。战斗力非常之强,史载他“骁捷如飞”,从其后来的表现看,绝对不是吹嘘。
  此人的射箭技术超一流,要是放到现在,绝对能稳夺奥运会射箭冠军,长孙晟和宇文忻在他面前,那就是小儿科。有一次,他跟着梁士彦出征,恰好见到天上飞过来一群大雁(排成一字),便对梁士彦说:“我要把第三只射下来”。说完,拉弓射箭,第三只大雁应弦而落。就这一下,名震三军。(长孙晟一箭双雕,多少带有瞎蒙的成分)
  这位老兄不仅功夫高强,而且非常喜欢读兵书,甚至还有个有意思的兴趣:占卜。也算是全面发展了。不知道他有没有给自己算过未来?
  不过,这个猛人的运气却不太好,一直没遇到赏识提拔他的人。前期表现相当平淡,内战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军官。内战结束后,由于牵涉进一起谋反事件,被杨坚发配到敦煌当起了一名小兵。
  那真的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年代。就在敦煌那样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竟然也是卧虎藏龙,比如史万岁的顶头上司。这位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姓名的猛人,有一个非常变态的嗜好:一个人跑去突厥家里抢夺羊马,给手下的兄弟们改善伙食,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是经常。突厥人也是相当的“友好”,不管人多人少,愣是不敢管,任他抢掠。也正因为自己有本事,所以这个上司就很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尤其不把新来的史万岁放在眼里。
  史万岁非常郁闷,就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没事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说自己多牛多牛。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上司那里,他就让史万岁表现表现。史万岁一看机会来了,也不客气,纵马驰射,百发百中。没想到这个上司只用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小孩也会的把戏。”
  史老兄感觉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于是便要求去突厥家一趟,意思很明显:你能去抢,我也能,而且还要比你抢的多。说完,驰马而去,不多时,返回,身后跟着一大群家畜。上司一看,知道碰到了比自己更猛的猛人,开始对史万岁善加对待。经过此事,两个人倒成了极为要好的朋友。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不打不相识。
  好朋友聚在一起,有的喜欢打牌、有的喜欢旅游。这哥俩的爱好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俩的最大兴趣是深入突厥家里几百里,抢人家东西。突厥人表现出了的非常强的共产主义精神:尽管拿,别客气,就当是在自己家。就这样,突厥人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这俩煞星。也真算是打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应该说,有这个朋友相陪,史万岁的小日子过的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这绝对不是史万岁想要的生活,他需要更大的舞台,他需要去施展自己的武功和抱负。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都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肖申克的救赎》
  他们天生就不甘于寂寞,天生就是为轰轰烈烈而生。史万岁就是这种鸟儿。广阔天地才是他们真正要去的地方,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将毫不犹豫的飞向远方的天空,而不管前方的道路有多么的艰险。
  
  而这个机会终于来临了。隋军正在不远的地方和突厥大军决战,处境非常困难,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史万岁告别了自己的老朋友,告别了自己曾经戍守的敦煌,告别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快马兼程,来到了隋军营中,要求晋见隋军主将:窦荣定。大鹏展翅高飞,去搏击长空吧,那才是属于你的世界。
  
  此时的窦荣定正一脸愁容。他太有理由发愁了:和突厥已经相持了太长时间,再这么下去,缺水的问题又会出现,士兵们的士气又会低落,到时候非要溃败不可。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属下向他禀报:有个叫史万岁的要求晋见。
  对于这个名字,窦荣定早已有所耳闻,不是他有意打听,而是这个名字的曝光率实在是太高了,想不知道都难。于是他立马接见了这位名震突厥、名噪西北的大明星。经过一番寒暄,吃过一顿丰盛的大餐,史万岁即席表演了自己高超的武艺。就在看这个大明星表演的时候,窦荣定想出了一个计策,一个降服突厥的计策。这个计策在现在有一个时髦的名称:PK。
  
  第二天,窦荣定派人给突厥的阿波可汗传了个口信:士兵们和咱们将领一样,也都是从娘胎肚子里出来的,也都是血肉之躯,也都上有老、下有小,凭什么要驱赶他们丧命疆场?我们应该各派一名勇士,决一胜负。
  阿波可汗心眼确实实诚,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这一提议。PK这种东西,按照常理来说,突厥要更有优势,因为大草原每年都有摔跤大赛;我认为,这才是阿波可汗愿意PK的主要原因。
  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开始吧!
  
  突厥:勇士一名,名字不详,肯定是某次摔跤大赛的冠军
  隋朝:史万岁
  地点:西北某荒漠
  (该场景可参照电影《特洛伊》)
  没有什么废话,史万岁提着大刀,策马奔驰冲杀过去,只一刀就把这名突厥勇士的头砍了下来,然后从容返回。这位突厥勇士甚至都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去见上帝了。
  
  突厥人吓呆了,阿波可汗也吓呆了。这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对勇士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在这一刻,他们被史万岁的勇猛完全征服了。
  那还打什么,撤吧。于是,阿波可汗与隋军订立盟约,决定撤退。
  正在这时,长孙晟的使者来了,给已经吓破胆的阿波可汗捎来了几句话:“人家沙钵略每次出来都能获得大胜,而您才领兵交锋,就来了个大败,给突厥人丢尽了颜面。这样一来,沙钵略一定归罪于您,必定会对您不利,希望大汗您设身处地为自己考虑。当今,达头可汗已经归附我大隋,沙钵略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可汗您何不也归附我大隋?这可是保全自己的万全之策啊!”
  阿波可汗哪里经受得住这种吓唬啊,当即决定派遣使者去长安朝见杨坚,表明自己归附大隋的决心。接着,领着大军返回了大草原。
  窦荣定这一路也取得了胜利。
  史万岁单骑退敌的神话,一时之间传为美谈,而他横刀立马的英武雄姿,也让我们这些后辈小儿颇向往之。杨坚知道这件事之后极为赞赏,大笔一挥,封了他一个车骑将军(副军长)。这位一直不得志的老兄,终于扬眉吐气了,真正做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蜕变,成为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至此,第一次对突(厥)反击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杨坚非常高兴,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仪式。
  
  就在杨坚和众将领大摆庆功宴时,突厥家里却正打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