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段vs老街7月1号:周舜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7:59:17
 周舜卿及其家族,在无锡六大产业资本集团中,是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一支。一则因为周氏发家较早,他建造“周新镇”距今已有百余年;二是周氏集团在无锡的实力相对较弱,周舜卿的大部分创业传奇,毕竟是在上海发生的。他本人的起步又多少与“洋买办”“官商勾结”这些曾经负面的评价相联系,再加上种种原因,后期的周氏家族很快衰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了更为宽松的尺度。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推论《雷雨》里的“周朴园”的原型就是周舜卿。于是,这位已离世87年、渐渐被人淡忘的工商富豪,再一次显赫起来。

  【一个学徒的发家史】

  初冬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记者来到东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早听说东绛实验小学退休教师王金中先生酷爱乡土文化,辛劳多年,编写了一本《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但老人家忙碌异常谢绝了采访。于是我们直扑太湖镇文化站,找到站长沈仲明。59岁的他,也是该书作者之一。他二话不说,递上一本书。“所有的情况都在里面了,镇上也不可能有人见过周舜卿了。”

  周舜卿1851年出生在东一个叫小园里的小村里。16岁时,就按当时的习惯,投奔亲戚去了上海,在邻村锡铁巷人丁明奎开设的利昌煤铁号里做学徒。

  周舜卿刻苦学习掌握了英语,升为店员,外出跑街。跑街过程中遇上一件改变了他一生的奇事:某天,他外出收账,在路上拾到一张1000元的支票,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字,失主是英商大明洋行的大班帅初。周舜卿拾金不昧,找上门去交还支票。帅初很感动,立马聘请他来洋行当职员。从此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1878年,帅初投资开设升昌五金煤铁号,为大明洋行销售钢铁器材,任命周舜卿为经理。帅初回国后,就由周舜卿独自经营。帅初病故后,儿子前来料理遗产,除提取部分盈余外,连店带货全部送给了刚满30岁的周舜卿。此后,他顺风顺水,把煤铁生意越做越大,分号遍布长江沿线,甚至开到了日本。被称为中国的“煤铁大王”。

  周舜卿能在短短十多年里,由一个小小店员变成上海滩最大的富商之一,除了他的勤奋和精明,善于结交权贵并从中抓住有利机会是个关键。他筹建上海商会,以及无锡、金匮两县的商会和农会,并亲自主持会务,可谓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甚至有人说,他后来的衰败,就是因为在他创办的信成银行的钞票上竟印上了清朝庆亲王奕劻的头像,结果辛亥革命爆发后遭到了人们的抵制。

  【周新镇上的“裕昌”】

  横贯老东(土夅)镇的小河沿岸,建筑工人们正忙着铺砌道石。两侧重新修复的民国风格小店里,新漆的门板上散发着阵阵桐油味。这里正在进行着周新镇历史文化街区整复工程。1900年开始,因经商而致富的周舜卿投资家乡,改建原先的东绛老街。辟街道、建市屋、造桥梁、设店铺,很快形成了一条“十”字形、长300多米的新兴街市。1902年,这座新镇被命名为“周新镇”,意为“周家新造的街镇”。

  几经问讯,记者终于在穿过若干曲折而残损的小巷后,找到了破旧不堪的裕昌丝厂老宿舍。屋顶的蒿草,院角上主人见缝插针种上的青菜,很难让人想象出曾经的轰鸣机声和嘈杂人语。

  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的兴办,其实并非周舜卿的本意。1892年,他在故乡办了一家裕昌祥茧行,为英国人办的怡和洋行收购蚕茧。按照他的个性,更喜欢经营商业、金融业,企业方面更多的只是入股,并不直接参与管理。1895年,他曾向陆润庠在苏州开办的苏经丝厂投资。1896年,无锡同乡薛南溟在上海七浦路开设永泰丝厂,他也插了一脚。1902年春,因为丝业不振,怡和洋行找借口拒收裕昌祥代购的茧子,周舜卿为避免更多的损失,就开始租机在裕昌祥楼上缫丝,加工收进来又卖不出去的蚕茧。1904年,通过走奕劻的门路,获得清廷批准,正式开设裕昌丝厂,为此还特别在厂门上镌刻“奏办”两个大字。

  【“新天地”里的“鼎昌”】

  近日,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来到永乐路“新天地广场”,一抹斜阳慵懒地倾洒在清水砖墙和铁皮屋顶上,给那一排暗淡的民国式建筑带来一丝暖意。一根巨大的红砖烟囱前,一幢三层的灰色建筑上嵌着一块大大的“郁膳房”招牌,不时有饭菜的香味从老建筑里飘出。只有走进门厅,端详墙壁上那块石碑,才能知道它曾经的荣光。80年前,这里是由周家创办的无锡鼎昌丝厂的一间库房。

  近年来,缫丝一厂的旧建筑陆续被拆除,原来车间的地基上树立起了一座座仿民国式的新建筑,一个曾经是锡城人人皆知、创造过产量和产品品质奇迹的著名工厂,如今成了每到夜晚就灯红酒绿的休闲之地。

  话说周舜卿开设裕昌丝厂后,因为无他厂竞争,得利极为丰厚。1920年又在城南金钩桥畔开设了慎昌丝厂。1929年,他的长子周肇基(1878~1958,曾任省参议员)又在通扬桥堍开设鼎昌丝厂。但时移势异,周舜卿1923年病故后,周家的丝厂走向衰落。1936年慎昌卖给钱凤高,1937年裕昌卖给张子振。日本侵华时,裕昌1937年毁于日军炮火,慎昌1938年被拆,鼎昌沦为旁人私产。辉煌的周家没能走出“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无锡丝业:巨变后重生】

  坐在银光制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办公室里,与共和国同龄的沈治波谈起自己与缫丝一厂的缘分,更像是说着无锡一段辉煌的历史。身兼中国丝绸协会常务理事、无锡丝绸协会会长的沈治波是1978年进入丝绸行业的,时代的命运让他成为无锡丝绸行业“大转折”的亲历者。

  他介绍,无锡丝绸行业曾经年出口生丝2000吨、丝织品1500万米,纺织、丝绸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以上。最顶峰时,丝绸行业有60多家厂、从业人员15000人。1992年市场放开后,蚕茧业逐渐向更有优势的内地转移。缫丝一厂在2002年破产改制后,还保留了一条流水线,但复工无望,最后还是出售了。目前,承继了“缫一”的银光公司在经营着“新天地”的部分物业,其中与本行有关的,就是两个丝绸产品商店了。

  “八十寒暑,弹指尘事,沧桑岁月。承脉履新,民等本分也。乃铸鼎留囱,以志前贤。”在“新天地广场”,沈治波特别将一家自营的茶馆命名为“鼎昌”,并在门前刻下了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他特别告诉记者,丝绸行业在无锡仅仅是退出城区,目前仍有58家企业、有20亿元的年销售额,生产的都是像丝线染色、医用线、丝绒等等国际尖端产品,有些无锡企业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