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段死是几集:小学生都被逼跳楼了,教育改革还要继续沉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2:03:55
教育应回归到育人这个本质上来
        十年前本人写过一篇<<中国的教育目前是天下大乱>>,现在百度一搜已然还在,到现在已不是大乱了,完全证明教育部的人就是一群大S B.

      
        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的极端应试教育,强势的超级中学不段出现,城乡办学水平极度分化,名校里农家子弟的急剧减少,各高校及中学每年的招生大战,只教书不育人的恶果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说全部都出在对高考成绩的评比上,目前全国的高中可以说没有一个不热衷于评比高考成绩的,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各级教育领导的政绩,正是因为各地热衷对高考成绩的评比,下带动了小学中学只教书不育人一切向分数看,上扭曲了各高校的招生,说穿了还是政绩的问题.一个技术手段就能解决,并且早已能实现的技术手段.但没人去做.还是政绩作怪.

      与其你不让他评比高考成绩不如你让他无法评比高考成绩,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是很容易做到的,并且是早已能实现的,我不信教育部门想不到?

      教育应回归到育人这个本质上来,而不应成为官员们政绩的兴奋点.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还想用什么课改什么新课标去给学生减负? 劳民伤财有用吗?教育部都是一群SB.(他们聪明着呢,那也是个大工程呀!也是政绩.)

       这种中学里只追求升学率的政绩观和大学里想出各种手段为提高入学分数线排名的无耻要给中国的教育带向何方?




小学生都被逼跳楼了,教育改革还要继续沉睡?文/大漠鱼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这样的话有多少冠冕的修辞在里头我不知道,但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实践者,是肯定的。每个人都有过年轻的岁月,每个人也会老之将至,这是不灭的定理,也是世界得以延续的规律。所以爱惜孩子,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希望。然而,中国社会似乎在这层因果关系上一直理不清头绪,尤其是我们的教育领域,总是说一套做一套,仍然以现实利益为重,什么千秋大业,什么后代福祉,全当是浮云。

2011.9.19日,江西三名小学生因作业过重没能完成相约跳楼自杀,年龄最大的不过11岁。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就轻生绝望地迈向生命的终点,我不明白她们基于什么样的心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们遭受的压力已经突破了自身能够负荷的极限,这样的压力唯有一死才能卸下。那么到底是谁把这些压力加诸到孩子们身上,叫她们不敢奢望未来?我想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也是人人心知肚明却没办法摆脱的问题。而最直接的,最清晰的罪责则来自我们的教育体制。

当然,教育体制不是脱离其他体制独立存在的,但它终极指向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群体,所以它的责任显现的又是那么不容忽视并十分迫切。因为课业繁重而被迫走向绝境的孩子,显然这不是孤例,可是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降临之后,却一直不能引起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则属于严重的犯罪了。关于“素质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相反我们也一直在喊加快教育改革,但喊归喊,具体到落实上竟然拿不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操作规划,以致八股教育年复一年地继续着。

那么教育到底该怎样进行,怎样才是有效的素质教育?在这方面我们不乏大批的理论研究者,同时我们也相信其中有不少好的建设性理念,但再多、再好的理念放入“中国特色”这口大锅中之后,就变得五味杂成,荤素难剔。自然这些专家和他们的理论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旦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人再难从体制大锅中分羹,各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很好的例子。也许有人会说,升学率高是好事,没错,从书本上多吸收一些理论知识是好事,但同时我们也要看获取的这些理论与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成正比。如果因为获取书本知识而伤及到身体的健康,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则孰轻孰重?尤其是一些学校毫不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再加重课业,没命地开办各类课外补习班,以对学生负责为借口,大行捞取外快之实。我真的想象不出,以这等方式教出来的书本奴隶,将来它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事实也证明,与西方那些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90%最终成为高分低能的残疾人群。

抛开这个宏大的世界概念不说,单就我们国家的教学,一直都没搞明白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什么才是教育的要领。拿上述三女孩跳楼自杀这件事来说,首先她们缺乏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她们简单地以为只要一死,就可将压力卸掉,从此变得轻松起来。她们哪里知道,正是她们对生命的轻视,将会带给更多人无尽的压力。所以没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社会是一种负担,对亲人更是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对于这些十来岁的孩子,如何引导她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事实证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非但没有这样去做,而是一厢情愿地把更多的作业任务强加给学生,脆弱的生命焉有不夭折的道理?

说到底这些悲剧都是体制一味追求既得利益的恶习造成的。看看当今社会各层面,尤其是体制层面,文凭成了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不管你能力再怎么强,缺少了这块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挡在门外。于是乎各种考级证铺天盖地,泛滥成灾。拿某个单位举例说明,什么技师证、会计证、专业培训证等等,一概都是加薪的资本,完全不考虑这些证明来自什么途径,持证人是否名至实归,对本职工作是否有用。这样一来,上至领导下至职工,为了多增加几个加薪的证明不惜肝脑涂地,工作业绩反倒成了副业。而这个陋习直接导致了全社会追逐虚无的恶性循环。退一步讲,我国人口数量与就业岗位完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所学专业不能与具体工作相匹配,它最直接的弊端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就是这些学无所用的东西,一直坚挺地成为我们教育孜孜追求的目标,以致不少年轻的生命为之摧毁。难道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教育机构不应该对此负责?

不可否认,中国有自己历史沿袭的文化结构,有人口、就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教育事业裹足不前的借口,没有思想意识上的更新才是最可怕的。远的不说,今年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率先启动了自主招生程序,并且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可。可是最终却没能通过国家教委审批,原因是这样的自主招生将会打破一直贯彻的国家统招模式。事实上,好多国家的高校都采取的是自我申报考核制,但这样的理念我们国家死活不能接受。说白了,这样做的后果如同从国家教育部身上剜去一块肉,而你碗里有肉了,他碗里的肉就少了。所以,分庭抗礼,碗中取食的事,强势的教育部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那么既然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顾虑,所谓的教育改革也就成了一句应景的空话,更枉谈教育从娃娃抓起。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词叫“以人为本”,我不知道包括教育部在内的政府领导层是怎么理解的。我的理解是,生命大于一切。既然生命弥足珍贵,我们就该让生命充实起来。充实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健康、有快乐、有内涵、有情义、有道德的完整质量体。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为什么不让那些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给他们一个完整的人生?

最后我还有一个主张,对于上述三位小学生自杀事件,必须有人负责。必要的时候可以起诉所在学校乃至国家教育部。

20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