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牛网 银行优惠:(0602)崇川区 [主城区 自古称为“崇川福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称为长寿 教育 体育之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18:35

崇川区

  崇川区

崇川区是南通市辖区,位于长江东岸、江海平原,面积99.67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分别是新城桥街道、城东街道、和平桥街道、文峰街道、任港街道、学田街道、虹桥街道、狼山镇街道、观音山街道、钟秀街道,区府驻桃坞路。

目录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崇川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邮编:226001 代码:320602 区号:0513  

崇川区

拼音:Chóng Chuān Qū,Chongchuan Qu  崇川区[1]位于江苏省东部。总面积215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2004年)。  崇川区辖12个街道  街道办事处:城东街道和平桥街道任港街道新城桥街道、虹桥街道、学田街道、钟秀街道、文峰街道、中兴街道、观音山街道、狼山镇街道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崇川自古称为“崇川福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称为长寿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面积99.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4万多,下辖十个街道,是南通市人口最密集,生产要素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亿元,财政总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1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同类主城区中位居前茅。  崇川人居环境一流,拥有一山一水两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一山即狼山,是极佳的观江胜地,以山水田园风光著称,是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佛教文化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历史。一水即濠河,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环城三十里,清波荡漾,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浑然天成,现代气息与传统格调相互交融。  崇川通江达海,扼南北之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素有“长江第一窗口”之称。拥有长江最大的深水港群,南通港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铁路、机场近在咫尺,北有盐通高速,西有宁通高速,南有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中,未来的崇川将更紧密地融入上海都市圈。  崇川区工业发达,形成了以电子、船舶、机械、纺织服装、粮油加工、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比较著名的大型企业有南通富士通微电子、南通中远川崎、南通中远船务、南通醋酸纤维、南亚塑胶、莱宝谷物等,以及金通灵风机、万达锅炉等一批小巨人企业。  崇川区商贸服务业发达,南通最繁华的两条商业街都位于崇川区,区内拥有众多的百货超市、专业市场、娱乐、金融等行业,麦德隆、易初莲花、家乐福等国际大型连锁超市也陆续进驻崇川。  崇川区科教发达,人文荟萃。基础教育全省领先,还是体育世界冠军的摇篮。  根据南通市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结合区内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基础,全区大致可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风景区和沿江经济带五个功能区域。  (一)老城区。围绕商业、居住、服务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大卖场(商场)等三产服务业项目,形成布点均衡、辐射全面的发展局面。围绕“打造精品濠河”,有序发展环濠河特色产业带。提升特色街区,做强钟秀路家居装饰圈、桃坞路服饰精品一条街、青年路餐饮娱乐一条街、八仙城商业步行街等。加快任港路、人民西路等地区和姚港化工区搬迁后房地产业开发。  (二)新城区。围绕南通市新的行政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商住一体的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文化教育、体育休闲、科技服务、社区居住服务等产业。  (三)开发区。以建设新型工业区为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崇川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4年,分为东西两片,随着东城区与开发区的并轨,其发展空间又得到进一步拓展,规划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建设,开发区形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电子、食品加工、塑胶、精细化工为支柱的产业特色,在港口后沿腹地形成了一批仓储物流和港口型加工业企业。  (四)风景区。围绕“文化、生态、休闲”发展定位,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与严格保护相结合,在保护名胜古迹、扩大生态范围的同时,大力发展充分展示近代第一城、纺织工业发源地、江海文化特色、宗教文化胜地的旅游产业。  (五)沿江经济带。围绕以物流和港口加工业为核心的综合物流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现有企业资源,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进出口中转型企业群。  崇川区境内狼山港区可停泊万吨巨轮,远航世界各地。南通港为长  

崇川区

江主要内河码头。 年均温1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  崇川区是南通市主要的轻纺工业生产出口基地。工业有造船、纺织、化工、机械、服装等行业。  崇川区农业主产蔬菜、油菜、小麦等,特产有柿、桃等。境内有一所综合性本科学校——南通大学,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等大专院校6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普通中学13所。  崇川区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南通博物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帝庙等。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南通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入海口北岸,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温和宜人。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人居环境一流,拥有一山一水两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一山即狼山,是极佳的观江胜地,以山水田园风光著称,是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佛教文化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历史。一水即濠河,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环城三十里,清波荡漾,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浑然天成,现代气息与传统格调相互交融。  崇川通江达海,扼南北之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长江最大的深水港群,南通港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吞吐量1亿吨。铁路、机场近在咫尺,北有盐通高速,西有宁通高速,南有正在建设中的苏通、崇启、崇海三条过江通道。苏通大桥建成后,崇川至上海的车程将缩短至一小时,崇川将更紧密地融入上海都市圈。  濠河,原是南通的护城河,史载“城成即有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  

崇川区

史。千百年来,她担负着防御、排涝、运输和饮用的重任。而宽窄有序的水面,清澈的水流,迂回荡漾,鸥飞鱼翔的自然美景,被誉为城市的“翡翠项链”。  年均温15℃,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据古文化遗址考证,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区一带,五代设郡,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先后为苏北行署、南通地区专署所辖,1962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1991年区划调整后,将原来的城区更名为崇川区。 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还孕育了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著名数学家杨乐及2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江风海韵,风光绮丽。市中心的濠河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30华里的濠河环抱古城,被国内外游人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正在规划、开发的沿濠河博物馆群将赋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内涵。位于市区南郊的狼山风景区同样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六大自然风景区之一,狼山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扩建广教寺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位于狼山两侧的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新添了不少景点。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据史料记载,自五代至明初七百多年间,南通曾有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唐朝中期,南通始辟为盐场,因是流人发配之处,故人烟稀少。唐末至五代,黄巢起兵,藩镇割据,烽烟四起,南通地僻海角,为避战乱,有张、王、及姜、崔、李等姓难民相继栖居,成为这块处女地最早的开发者。到958年,周世宗筑城垣,建通州,第二批移民接踵而来,有袁、周、秦、唐、朱诸姓,他们整族而居,圈地砌灶,煮盐之地,  

天宁寺

皆以姓氏冠之,如秦灶、姜灶等。北宋以后,通州几无战事,社会安宁,大批移民源源而至,有易、杜、林、叶、赵、何等姓氏,通州人口已初具规模。到南宋末年,通州遭元兵劫掠,城毁人亡。明初,明太祖招抚天下,移民垦荒,第四批移民纷至沓来,有邱、沈、施、彭、俞、戴等姓氏。他们垦荒植棉,纺纱织布,形成除盐、渔外,花、纱、布紧密联系的地方商品,人口又呈上升之势。据洪武九年统计,通州一万多户,近7万余人。明朝中期,通州屡遭倭患,城池几度兴废,人丁几次增减。时至倭夷驱除,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清末,通州盐、渔、米、棉、纱、布六大旺业,吸引了八方来客,擎家定居,内有白、巫、卜、费、翁、陈、奚等姓以及满族的金、蒙族保、达,回族的马姓,等等,一时人烟稠密。  据旧志载,光绪元年(1875),通州有二十多万户,一百多万人。  1912年,通州称南通县,时有实业家张謇励精图治,办实业,兴教育,使南通一跃成为实业教育发达地区,全县人口合150多万,建国后,人口则更多了。

编辑本段地方文化

  1、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  2、南通民间艺术馆:南通民间艺术馆位于南通市人民中路十字街八仙城内。 南通民间工艺多姿多彩,巧夺天工,杂染制品、采锦绣、丝绸绣衣、红木刻件、哨口风筝等。  3、给水技术博物馆:给水技术博物馆地处南通狼山风景区龙爪岩附近的狼山水厂内,西濒水天一色的浩渺长江,南傍郁郁葱葱的马鞍山、黄泥山,东临一片开阔的翠绿桃园,东南方约1000米处是海拔108米的狼山。现代化的狼山水厂厂区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好一座迷人的江南园林。  进入博物馆大门,一座高七米的“生命之源”雕塑屹立在你的眼前,三条变形的古朴汉龙苍劲有力,以此来表达给水事业的腾飞。龙尾翘向天空,托起象征地球的不锈钢球,向人们展示了如果没有象征“水”的“龙”的支托,地球将不复有生命的存在。水,乃“生命之源”。  馆内展出了人类用水的历史,介绍了水的基本知识,讲述了水资源的珍贵,阐明了水是生命之源,叙述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讲解了给水技术的要点,宣传了节约用水的知识,展示了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参观使人们增长对水的认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更加地自觉珍惜“生命之源”——水。  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深切地感谢!并希望各级领导、给水同行和所有关心给水事业发展的人士继续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  4、个簃艺术馆:个簃艺术馆位于南通文峰塔畔。建于1989年。王个簃先生是吴(昌硕)门弟子,国画艺术大师。个老全面继承了吴派艺术的优秀传统,探索七十余年,有“当代缶翁”之称。该馆珍藏有王个簃先生亲属遵照个簃老先生遗愿向南通市政府捐赠的200余幅书画作品及其珍藏的历代名人字画。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海门县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为全国政协三、四、五届委员。他三访日本,1985年访问新加坡,讲学并举行画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王个簃无论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有很高成就,具有个人风格。其绘画,融缶庐精髓,复以造化为师,深入生活,风格别具。晚年纵横挥写,突破吴门格局,使海派艺术,更上层楼。其书法石鼓籀笔,笔势动静相间,遒劲雄健,富金石之气;行草各书在不经意之间,出神入化。个移篆刻直追秦汉,方寸之间,神雄气畅,无不称意。诗似乐府民歌,有香山风。  王个簃先后集其作品印制成册,有《个簃画集》、《个簃印存》、《王个簃霜茶阁诗集》、《王个簃随想录》等。他高年离世,留下很多精心作品,遗命将书画藏件与个人精品及生前遗留赠家乡,南通市在三元桥畔,建《个簃艺术馆》藏之。  5、沈寿艺术馆:沈寿艺术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风景秀丽濠河边“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旧址。邹家华(中国人大副委员长)题写馆名。该艺术馆展示了我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一组组历史照片和刺绣实物,并详细介绍了沈寿的艺术业绩和其弟子的刺绣艺术精华。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1871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浙江绍兴人,后居苏州。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习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 “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请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四十八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沈寿艺术馆从199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伫立在濠河畔,更为南通濠河增添光彩。  6、张謇纪念馆: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张謇纪念馆位于海门市常乐镇。  7、纺织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是我国第一纺织专业博物馆、位于南通市城区东南文峰古塔旁,占地近三十亩,分主馆与辅馆两部分。  主馆陈列有六个展厅。其前半部份是<<中国纺织撷英>>,主要内容为原始手工纺织器具、古代发明的纺织技术、传统手工纺织产品及最佳纺织产品。其后半部份是<<南通纺织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为手工土布、近代机器纺织、现代南通纺织工业和优秀纺织产品。  辅馆陈列有棉田、水车、农舍、手工纺织染工场、花纱布行庄、布业公所,还有近代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纺织车间与南通大学纺织科的缩影,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反映了本世纪初南通地区城乡关联的纺织经济教育活动与社会风貌。  8、蓝印花布艺术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艺术馆,下设蓝印花布艺术馆展示中心、蓝印花布馆制作中心、蓝印花布馆的服饰中心,是南通第一家民营博物馆,蓝印花布馆收藏流失在民间的传统蓝印花布各类制品,整理收藏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制品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制品,并开发研制一批“蓝艺”现代装饰及工艺品,该产品曾多次参加全图工艺美术展览,并荣获全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全国民俗博览会金奖。  1998年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应台湾台中文化中心邀请赴台参加亚太地区工艺品博览会蓝印花布展示活动,1999年由市政府主办蓝印花布馆承办的《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2000年参加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并应邀在开幕式上进行蓝印花布时装表演,2001年2月应美图亚利桑哪州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赴美参加新春中国文化周活动,2001年5月参加法国67届南锡国际博览会,2002年5月“蓝艺”牌蓝印花布参加德国托斯道夫中国南通周活动。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蓝艺”产品享誉海内外,并被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美术星空》、《为你服务》等栏目作专题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时报》、《人民画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香港商报》、《纽约时报》等国内外的新闻媒体也相继报道了蓝印花布馆继承和弘扬民间工艺的事迹。  南通市政府2002年在濠东绿苑投入500多万元扩建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该馆现分设五个展厅,第一展厅: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第二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古旧精品;第三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工艺流程;第四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外向开拓;第五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创新与发展,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了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国内外广大爱好者学习、欣赏、研究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是最具南通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  9、南通建筑博物馆:南通建筑博物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建筑中等专科学校内。是我国的第一座建筑博物馆。它陈列有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建筑史料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我国
(0602)崇川区 [主城区 自古称为“崇川福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称为长寿 教育 体育之乡] 2-1 南通市崇川区 - 主城区 自古称为“崇川福地”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被称为长寿 教育 体育之乡 (0681)诸暨市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越国故都、西施故里] (0104)江干区 [杭州大都市的中心区域 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文荟萃 风光秀丽 杭州最古老的城区之一 杭州江滨城市新中心-钱江新城正在建设之中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境内] (0521)德清县[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正中心 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名山之胜] (0104)秦淮区 [南京主城区东南部,因十里秦淮贯穿全境而得名,史称“十里秦淮、六朝金粉” 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 秦淮区 [南京主城区东南部,因十里秦淮贯穿全境而得名,史称“十里秦淮、六朝金粉” 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 历史悠久的斗蟋蟀之娱乐活动 (0305)贾汪区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一座因开采煤炭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镇--贾汪煤田] 源城区教育概况 被称为“帝国之花”的日本头号女间谍--教育频道--中青在线 福地仙踪之邵武和平古镇 (0103)白下区 [中心城区 地处钟山之阳,秦淮之滨,历史悠久,文化源远,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雅,通讯、信息网络容量大,功能配套齐全] (0104)道外区 [原:太平区 旧名滨江县 历史悠久的老城区] (1082)临海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 长寿:雕塑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 (0404)峄城区(中国石榴 芸豆之乡) 刘华清被外媒称为“中国海军之父”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1003)黄岩区[主城区之一 中国蜜橘 东魁杨梅之乡 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 枣庄市峄城区教育城域网管理制度 峄城区教育城域网网络安全管理办法 枣庄市峄城区阴平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