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魔幻杂志吧: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2:04:05

如何驾驭地理课堂教学语言

 

溧阳市第三中学    姜全芳
213300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第一通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履行地理教育职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交流中,教师运用语言传递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高效高质的一堂课,其语言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色呢?
(一)
艺术性
高中学生情感丰富,爱好文学,充满浪漫情怀,地理教师可通过诗意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增添了老师自身的魅力。但有的地理老师认为:“文学语言是语文课的特色,我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完就行了。”这就难怪学生形容地理课堂:上课是照本宣科,语言是枯燥乏味,表情是古板僵硬,方法是死记硬背。可以想象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效果。只要我们地理老师稍加注意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学词汇,学生的情绪就会被激发。我在讲“人类目前探测到的宇宙”时,就引用这么一段话导入:“有位哲人说过:‘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能够抬头望望天空,然后想点什么’。每到天街夜静,星汉西流,面对如此浩瀚而辽阔、深邃而宏大的天空,无论是谁都不会无动于衷。日升日落,月盈月亏,昼夜交替,四季轮回,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何处是天的起始和地的终极?”稍慢的语速,给学生回想的空间,学生就进入了情境,思维就被老师牵着走了。在教学《西北地区》一节时,投影出“夕阳中沙漠驮队”图,然后导入:“我们领略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欣赏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南方风情,面对着这‘夕阳西下’,不仅想到了——“古道、西风、瘦马”。可这可不是瘦马,而是沙漠之洲—骆驼。我们今天将沿着古道走进西北。”三句学生脱口而出的诗,帮助他们将整个中国区域地理的前三部分实现了承转过渡,形成了知识体系,更让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的互融。“彗星”学生易写为“慧星”,我讲到这一天体时,突然让学生合上书,在草稿纸上写出这一词,很多学生写错了,我就告诉学生“你有心,它无心”,学生记忆就非常深刻了。
(二)
情感性

课堂语言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还渗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教师语言富于情感,一方面以自己的情感感应出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以情动人,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教师怎样的语言才具有情感性呢?一般来说,地理课堂教学中存有三种情感,一是教师的情感,二是学生的情感,三是教材的情感。地理教师应把地理教材内容中的各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将融会有自己真情的地理情“感应”学生,使学生身上形成情感是三种情感的升华。学生会因教师神采飞扬的讲述、声情并茂的讲解而产生兴奋的情绪,也会因教师呆板、枯燥的讲解而产生厌倦的情绪。此时的教师常常会因学生的兴奋而变得亢奋,因学生的情绪低落而变得消沉。对此,地理教师要适时而巧妙地予以调节,将学生和自己的情绪调控在以愉快为基调,向上浮动到快乐,向下浮动到安静的最佳情绪状态中。在学习《河流的综合治理》时,我读了这样一段话:“长江洪水无疑是98年中国百姓最沉重的话题,悲壮、亢奋、惨烈,如果要有所纪念的话,应该做点什么?——应该在九江决堤处立个纪念碑,立个耻辱柱。千里长堤能严防死守,固若金汤竟然一日泡汤,87日,长江九江段4号闸与5号闸之间成为长江干堤唯一决口处,8日,朱熔基总理赶到决口处,骂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学生扼腕痛惜,教室里气氛沉重;然后讨论治理措施时,我说到:“神女当惊世界殊:高峡已出平湖”然后播放三峡大坝合拢的录象。学生们心情随之开朗,教室内群情上扬。
(三)
诱导性

所谓诱导性,是指充分利用学生的地理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兴趣和开启学生的地理思维。诱导性语言一般在地理课的起、承、转、合处运用,或者在激疑、析疑、鼓励学生质疑处运用。经常使用修辞手法,如设问、反问 、比喻、比拟、排比、摹形等,能实现地理教学讲授语言的点拨、点染、引导、引发功效。例如在学习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时,可作如此比喻:“如果把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宇宙(总星系)喻为一个辽阔而浩淼的大海的话,那么银河系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岛,类似的小岛(统称河外星系)有10亿个之多。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就像小岛海滩上的一块小石子,在银河系中类似的‘小石子’就有2000多亿颗。地球就像附在小石子上的一粒沙子。”这样比喻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的数量观念。
(四)
准确性

标准的普通话是地理老师掌握教学语言首先要过的一关,然而有了标准的普通话还不够,在地理教学中,还必须讲究地理吐字准确。即注意一般字在地理学中的读音。如地壳的“壳”在地理中不读“ké”,必须读“qiào”,,波罗的海、斯堪的那维亚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兴都库什的“什”不读“shén”,而应读“shí”,济南的“济”不读“jì”,而读“jǐ”。学生如一块白布,如老师第一次在上面画对了,学生可以演变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如老师第一次就是错误之作,也许会误学生一辈子。
(五)
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准确、语句合乎逻辑。“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向?”学生回答:“我国的南部”,教师必须纠正、强调:“印度位于我国南面”,并解释其道理。读地图时,学生经常会有类似于这样的说法:“徐州位于南京的上面”,教师必须纠正“徐州位于南京的北面”。当发现学生回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教师立即纠错:“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是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学生模拟播报天气预报时常会说:“溧阳今天的最高温度是35°”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寻找错误,然后强调指出:“溧阳今天的最高气温是35℃”。这种在细微之处把握地理语言的用词,讲究的是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语言表达还应注意逻辑性,即教师讲解地理内容的语言符合地理客观规律,符合地理思维规律,用具有内在逻辑的语言来推理具有内在规律的地理知识。各种气候的成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其中的逻辑规律。在讲解“地中海气候”时这样说:“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大陆的西岸。这里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来,这里受下沉气流控制,气候表现出炎热干燥特征;冬季时,西风带移来,西风从海上吹来,带来温和湿润的气流,并多锋面气旋活动,气候表现出温和多雨特征。”短短几句话,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分说清楚,并且“夏季——原因——特点”;“冬季——原因——特点”对称讲解,条分屡析,逻辑性强。地理教师在运用讲解性语言讲授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要做到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六)
教育性

地理教师的职业要求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和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内容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描述、论证、举例、引文等都有内容意义,这些内容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我读了我摘录的一段话:“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比我国高好几倍。而且,木材可以再生,但日本人不这样想,他们严厉禁止砍伐森林,却大量从我国进口木材。札幌的港口异常繁忙,很多船是从大连来的,装的都是我们东北的原木。而站在札幌的一个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甚至就在港口卸木材的岸边,那些比运来的原木还要粗的大树毫发无损地站立着,一车车木材从那一排排茂盛的大树边上通过,运到他们的城市里。他们用我们的原木做成方便筷、牙签,用完了再回收,做木浆出口给我们,一进一出,净挣我们一倍的钱。”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自觉、自醒精神和使命般忧患意识。二是语言态度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讲解、提问、评价时,态度和蔼可亲、平等友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七)
启发性
“平庸的老师是叙述,好的老师是讲解,优秀的老师是示范,伟大的老师是启发。”地理课堂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知识的广泛性与学生认识局限性的矛盾;地理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地理书本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于实践之间的矛盾;系统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等。这些认知矛盾常常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要帮助学生解开地理认知中的矛盾,教师就必须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地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积极的思维化解认知中的矛盾,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生动的语言描述、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等理论。其中联系实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学生难以理解赤道和极地的空气运动原理,我就问学生:“家中煤气灶上的水加热后,水汽是上升还是下沉”?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地理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一重要技能 。地理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就会“不是蜜也能粘住一切”。反之,就会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望各位地理老师不断探究,用富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架起与学生相彰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