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鱼影片:红山玉器老玉新工仿品的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15:59
古代老玉新工制品,一般都是把古玉残件重新改制,很少发现利用天然老玉制作仿品的。古代利用带皮壳的玉料制玉,是观赏与艺术的追求,称为巧色或俏色,新石器时期与商代就有巧色玉器。大量运用带皮壳的玉料制造仿古玉器,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红山玉器被社会广泛知晓以后,便成为各地厂家仿造的热门产品。 图1 仿红山淡黄玉人首佩 粗划线仿沁坑   红山玉器各种形式的高仿品中,老玉新工制品的需求量与认同率当首屈一指。研究红山玉器老玉新工制品的特征,对于正确收藏红山玉器真品至关重要。   北方所产玉种十分丰富,较普遍的有青玉、冰状青玉、白玉、黄玉。运用最多的是黄玉。黄玉之色,有较淡(图1)较深(图2)两种,还有泛緑(图 3)的一种,民间俗称三黄玉。还有一种蜜蜡黄玉(图4),色泽焦黄可爱,但比较软,用量较少。红山玉器的老玉新工高仿品中,黄玉最走俏。   黄玉玉料有两种,一种玉料上无其他颜色(图1、5),另一种玉料上有其他颜色(图3、6)。有颜色的玉料亦有两种,一种是玉矿在形成时自然固有之色(图7),如黄玉中混杂糖色或浆白色或灰点;另一种是玉表受浸之色(图6、8),即皮壳。我们着重研究的就是带皮壳的高仿红山黄玉制品。   带皮壳的黄玉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仔料(图6),即较小块的玉石,在自然环境中受侵,皮壳较厚。这种仔料经受过几千万年的自然侵蚀,是大自然中的古玉料,浑身侵迹斑斑(仔料越来越少)。另一种就是大块的玉料,在某个侧面或某些部分有侵蚀(风化)层(图2),开料做高仿品,尽量利用固有的风化层(腐蚀层),即皮壳,这种玉料运用较多。   黄玉皮壳上的颜色亦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风化层之色。这种皮壳,玩家很少能够见到原始之色状。皮壳多钙化,多黄白、灰黄、黄褐色。黄色并非其玉质明透之黄色,而似沙土般黄色。只有流水冲刷中的仔玉才显露出黄玉玉质。另一种黄玉上的颜色,大多是经过人工剖剥去掉风化的皮壳之后而呈现出来的鲜艳之色(图3、6)。这种皮色就是在高仿玉品上常常见到的艳丽之色,多为柑黄色、橘红色、红褐色,也有雾白色,少数有灰黑色或烟灰色(图2)。黄玉上的柑黄色与鸡血红色,是人们青睐之色。   仔玉上的皮壳不可能全部利用,亦不可能全部剔除。首先,艺术造型需要剪裁取舍,造型以外的部分要全部剔除。在剔除皮壳的部分便露出新鲜的玉质来,或残留下浅薄的皮壳之色。其次,出于对玉色美观的要求,不可能过多地保留粗糙暗淡的原始皮壳,因而必须恰到好处地适当保留原始皮色。第三,高仿品要蒙混为真品,要做得逼真,就必须或多或少地保留某些原始皮色,由此显露其可能是真品的迹象(图3、8)。   对一件原始玉料,开料、剥壳、塑型、琢纹、钻孔、抛光,所有操作过程,无一处不按照当代玉雕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流程进行,无一件不运用当代锋锐快捷的工具进行加工。因此,红山古玉与红山仿品各自存在于真与假这两个不同的区域。真与假,是完全对立的两极,按理说,区别显而易见。但是真与假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假混在真中,真存于假中。制造高仿品的高超之处凹处、阴线底部、钻孔内壁均无古沁的皮壳或沁迹,这是仿品共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