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己根:傳統文化的定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12:26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

  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什麽叫傳統文化?它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其二,什麽叫中國傳統文化?它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傳統文化是由“傳統”和“文化”兩個概念復合而成,傳統不僅僅只是指過去存在過的東西,它更是指活在現在的過去。所謂“傳統”是由“傳”和“統”兩個字構成的,縱向曰“傳”,是指時間上的歷時性、延續性,是指那些過去有的,現在仍然在起作用的東西,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活的東西。橫向曰“統”,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空間的拓展,二是指權威性。傳統,作為歷史延傳下來的思想文化、制度規範、風俗習慣、宗教藝術乃至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總和,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在,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按照大家比較認可的說法,傳統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社會習慣力量,存在於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學各個領域。……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控制作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頁)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在《論傳統》一書中則認為 “延傳三代以上的、被人類賦予價值和意義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傳統。” 傳統是不能選擇的,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傳統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它已是一種歷史的和現實的存在。

 

    一種說法是歷代相傳的文化成果,稱為傳統文化。這裏的歷代是指從有文字開始,至當代以前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而各歷史時期形成的文化不是已經湮滅了的,而是能夠世代相傳的。例如,儒家的道德文化經過孔子、董仲舒、朱熹,使其內容日益豐富,變成了一種歷代相傳的文化。歷史上形成的某種生活風習、制度形式也可以作為文化一代傳給一代,例如有些民族善於席地而睡,一直影響到當代後裔也不睡床而睡地板。而我國漢人很早習慣於臥床而睡,所以床的文化一直在我國繼承下來並且不斷得到了發展。各歷史時期形成的諸如此類能留傳下來的各種文化成果都可構成傳統文化。

    一種說法是古人創造的可供今人繼承的文化成果,稱為傳統文化。理解這一句話的要點在於弄清什麽是“ 古人”和“今人”,什麽是可供繼承的和不能繼承的。我們理解這裏說的“古人”應當指歷史上的人,已經不在今世了。在我國,廣義的古人指當代以前作古的人,狹義的古人指古代史以前作古的人。這裏說的古人的文化就是指從遠古經中世紀直至近現代史各個時期人們創造的文化。而後半句“可供今人繼承的”有特定的限制意義,就是說這種古人的文化中能繼承的部分才可構成傳統文化,不能繼承的是曇花一現的,特定時期的文化,沒有繼承的意義和價值,不能叫傳統文化。例如,古代刑律中的烙刑,用火燒烤罪犯;刖刑,砍掉手足;劓刑,割鼻子,這是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刑律文化,今天完全過時,不會提出繼承的問題,就不能構成今天可繼承的傳統的文化。再如,歷史上曾出現過剝人皮做鼓,用人作祭、作殉以及折骨傷筋纏小腳之類,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不再作傳統文化。

    又有一種說法,就是歷史過程的一切遺產都是傳統文化,所謂歷史遺產就是前人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制度性的遺存。簡言之,傳統文化就是文化遺產,也就是前人、古人留下來的廣義概念的文化。這裏也要確定一下今人古人前人的含義。從我國使用文化遺產的習慣看,這裏的前人、古人實際是指一切作古的人,已不在人世間的人所遺留下來的物質、精神財富。我們不僅認為四十五萬年前的北京人留有遺產,即原始文化層,三皇五帝以及此後的各個王朝都留有文化遺產。甚至經過民主革命時期的前輩們也給我們留下寶貴遺產。近幾年一些革命元勛一旦去世,各悼詞中往往稱其留下珍貴的精神遺產。可見這一傳統文化的說法是指一切死去的人可能留下的東西。

    我認為上述說法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的看法,都有相對的真理性,人們可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和角度予以采納。

    我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概念是這樣表達的:祖宗創造的具有繼承活性的歷史遺產可稱傳統文化。我認為傳統文化首先要肯定它是前人的東西,它的創造者是當代人的祖宗,其中有遠古的人物,如羲皇、蒼頡,也有中古時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也有晚近的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這就是我們的祖宗,最好不要把當代的革命人物列入祖宗之列,如果一定要言及這些人的話,最好用革命傳統之類的字眼來區別。祖宗創造的文化有些湮滅了,有些歷史古籍中還可找到記載,但它只是特殊的,一段歷史時期的短命文化,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它也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如歷史上曾使用過的酷刑,宮廷出現的太監文化、封建社會的多妻制文化等,這些文化隨著一代制度的結束而已結死亡了,沒有活性了,就不能列入傳統文化之列。我所說的具有繼承活性的就是有些文化創立以後它逐漸同創立時期的政治、經濟關系中獨立出來變成一種跨社會制度、跨時代的有活性的意識形態,或者換一個當代生物學上的名詞來說,它具有遺傳基因,能夠影響於當代人頭腦,影響當代社會制度及今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生產方式。例如,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它具有很強的繼承活性,影響和作用於國人的頭腦兩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強生命力。再如,古代的農耕技術,有相當一部分仍然影響著當代人的農業生產,另外,象磕頭、作揖等古代禮儀至今仍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習俗。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具有繼承活性的歷史文化並非指其內容上都是精華,都有古為今用的價值,顯而易見,歷史文化的活性,一部分可稱為精華,而還有一部分確是糟粕,但它還有遺傳的生命力,如重男輕女的意識,偶像崇拜的觀念等,盡管已經失去了進步性,但它卻處處頑強地表現著其生命力,這就要用今日的價值觀進行選擇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