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戟之灵之中华小当家:一周时评再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22:03:45

一周时评再评

2010年04月11日 14:39:02分类:未分类

  一,财政公开无须“摸石头过河”
   2010年04月08日 来源:新京报
   被誉为“全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的四川白庙乡政府,日前公布了3月份的公务开支:公务费开支金额合计为14216元,其中招待费596元,同1月份的5425元相比,下降了近90%。该乡党委书记张映上称“自公布公务费后,客人都自掏腰包,所以招待费用直线下滑”。(4月7日《济南时报》)
   一“全裸”,吃喝财政就大降,而且是直线下滑,这就是公开的力量。
   制度不在多,约束不在狠,监督不在叠床架屋,关键在于制度有没有一箭封喉地扼住权力的要害。公务开支全裸,就是这种虽简单却击中要害的制度。把所有行政开支都公之于众,招待谁花了多少钱,迎接检查组耗费多少财政,一切置于阳光之下,看谁再敢动辄大吃大喝。
   再苛刻的上级审批,再严厉的纪律监管,也比不上财政公开效果的万分之一,因为财政公开是让纳税人成为监督主体,没有谁比纳税人更在意自己的每一分税的去向。这种制度以天然的威权迫使财政回归公共,将公众的眼睛嵌入官员思维中,花每一分钱时都想到公众的目光。
   白庙乡政府一全裸,吃喝就直线下滑,遵循的就是这个基本制度原理,一个早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常识。让公众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常识,我们今天仍然在以“摸石头过河”的姿态,小心谨慎地在极有限的局部试行,而且仅有一个地处偏远的白庙乡政府“脱”了。事实上,在公务开支透明化这个制度上,很多国家早已过河,根本没什么礁石险滩,清可见底方向明确。
   “摸着石头过河”是转轨国家必经的改革路径,是改革者的智慧。许多路前人未曾走过,许多问题前所未有的复杂和艰难,比如价格闯关、国企改革、农村土地改革、乡镇企业等,这些事关全局而又无先例可循的改革确实要在不断试错中完善,在点滴经验积累中推进,从局部到整体,从边缘到核心。但像财政公开这样的治道变革,就无需“摸着石头过河”,这个问题上没有河,也没有石头,只有常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没有什么比公开更能使财政保持公共属性。
   在遏制吃喝财政和降低公款招待费上,我们摸过多少“石头”了?量化规定的三菜一汤,上级部门隔段时间就发的禁令,还有公务卡、摄像机严查、严控经费等,甚至有人想出了“定期称体重控制吃喝”的雷人办法,可结果是至今仍未“过河”。白庙乡政府“一全裸吃喝就锐减”,只不过是以回归常识的方式,重复了一个常识。所以,要真正降公款招待费,真正想让财政回归公益,惟有一“脱”就灵,一“裸”就直线下降。
   可惜,如同财政公开一样,还有一些诸如官员财产申报这种常识性的制度,被以“摸石头过河”的方式,渐而不进地局部试行着,大范围推广遥遥无期。横在改革面前最大的石头、最大的河,其实不在制度缺失,而在某些既得利益者利用权力,阻挡着“将权力关进笼子”中的改革洪流。■社论原题:“一全裸就廉”本不必“摸石头过河”
   再评:公开就是力量。“制度不在多”是说制度建设要落实在“以人民为主体”或曰“人民主权”上,而不是体制内封闭自律上;“约束不在狠”,是说这种约束有威慑力、有很强的预防作用,比真真假假的“严惩”都有效。至于多少“荣”多少“耻”的说教,都比不上“众目睽睽难逃脱”有说服力。
   说“过河的桥”早就有了,根本用不着或假装还要“摸石头”,在用财务公开治理公款消费问题上确是如此。公款消费包括公款吃喝,虽然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毕竟可以从现在做起而不咎(究)既往。如果连公款消费与政府财务支出公开都不愿做、做不到,官员现有家庭财产申报并公布,就不可能实行了,因为官员家庭拥有的财产涉及既往的获取,存在一个是否“赦免”的问题。财政公开与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的难度,不可相提并论。如果真有反腐与改革诚意者,请从财务公开、取消特权这些相对容易的做起吧。
   二,魏英杰:见证生命奇迹勿忘追责反思
   2010年04月07日新闻晨报
   魏英杰
   王家岭,八昼夜见证生命奇迹。截至6日晚9点,王家岭矿难153名被困人员中,有115人重见天日,6名人员证实已经遇难,剩余32人仍未找到。
   历数近年矿难,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如此奇迹,可谓绝无仅有。这应当归功于救援人员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被困人员顽强的求生意志与受困点留有生存空间使然。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力所不能为的地方,只能依赖人的意志以及其他幸运因素。
   所谓奇迹,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更何况,奇迹并不能遮蔽灾难发生的根源。假如因为奇迹出现,便对引发灾难的内在原因轻描淡写,那就等于再次犯下错误,给灾难的再次发生留下可能。所以,在为受困人员重获生机而欢呼、为遇难人员而哀伤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对事故本身的追责与反思,如此才能清除事故的“必然因素”,降低矿难发生的几率,从而告别频发的悲情矿难。
   对王家岭矿难的追责和反思,至少应当分作两个层面。一是针对事故本身。据悉,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救援进入最后关头,事故调查工作也即将展开。此前官方通报指出,王家岭煤矿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章行为,工作面出现透水征兆后,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撤人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还有媒体质疑,发生事故和赶工期密切相关。当地官员称:“王家岭矿难就坏在这个‘勇争第一’上。”对此,相关部门应当组成独立调查组,一一查清,问责到底。
   二者,还应站在当地煤矿产业发展的高度,反思和总结矿难发生的深层因素。出现生命奇迹或有偶然因素,但每桩事故背后一定有着必然的成因。矿难只是一系列违规操作的最终呈现方式,如若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中汲取教训,这一次出现生命奇迹,下一次也许我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再度发生。
   几年来山西矿难频发,有关方面总结出一个教训,就是当地小煤矿、民营煤矿太多,不利于监管。姑且不论其中是非利弊,如今王家岭矿难提出了另一个命题——如何有效预防和杜绝国有大矿发生重大安全建设、生产事故?有必要指出,王家岭煤矿还未建成投产就发生了这起重大安全事故,这等于给持“国有大矿更安全”思维的部门和专家敲响一个警钟:国有大矿同样可能发生矿难,监管思维应当及时转变。
   无论民营或国有矿产公司,在缺乏约束机制条件下,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实际上不会有多少区别。甚至可以说,由于国有大矿存在产权结构问题,企业负责人反倒更有可能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漫不经心。民营煤矿出了事,损失由私人老板承担,严重者破产、坐牢都有可能;国有大矿一旦出事,责任人更多是丢“官”撤职,有机会还可以换个企业当领导。从这个角度看,国企领导的责任心未必就会比私人老板高到哪里去。
   因此,反思王家岭矿难,不能不对国有大矿可能出现的“责任人缺位”问题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有论者称:让老板下井,矿难必可根除。这一说法并非耸人听闻,事实上也只有将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生命安危捆在一起,安全问题才可能获得高度重视,避免一再发生人为悲剧。综观各国,煤矿生产“零死亡”并不是奇迹,其中关键就在于把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提升到何种程度。倘若企业负责人和员工都是一条船上的兄弟,想来他是不敢轻易让船超载前行的。
   再评:矿难频发,而且这回是三家大矿(山西、河南、黑龙江三地)差不多同时发生,类似的道理我们已
   经讲了好多遍。在我看来,赏和罚两者不应该混为一谈。古人说“国之二柄,在赏与罚”,二者应该分开讲。比如说,参与抢险救灾的军人、警察和医生等人,他们对灾难的发生毫无责任,他们只存在反应是否灵敏高效、措施是否得力,有否改进余地的问题,对有功者在本系统大力表彰没有什么不妥的。而对于不顾工人死活赶进度、违反用工规定不落实就业前培训等等有过错有失职渎职罪行的人,依法严究严惩,也是十分必要的。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宣传模式上,相沿已久,用表彰和歌颂的声音掩盖了追究和反思,造成死了人当“白喜事”办的气氛。这种宣传除了遮掩失职渎职者过关并造成事故频发并无作用。事实上,人们早就厌烦这种办“白喜事”的套路了。
   让我们牢记一句大俗话:平安是福!
   三,评论员:英文缩写不能一禁了之
   2010年04月08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还有23天,上海世博会就要开幕了,随着世博的理念与形象越来越为国人熟知,我们意识到“世博”不仅是一次科技展览会,更是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交汇。而交汇与融合是人类文化与文明永恒的发展趋势,任何打着“爱国主义”旗号人为地阻挡文化融合进程的努力,都是徒劳和可笑的。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在我国即将主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盛会的前夕,我却发现“有关部门”让生活更麻烦。(新闻事件回放:广电总局要求主持人口播及字幕不使用GDP等缩略词)
   比如,近日“有关部门”要求在电视媒体上屏蔽英文缩略词。首当其冲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它已在体育赛事的转播中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替代NBA,以“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替代CBA,需要“改口”的体育赛事当然远不止这些。至于为什么要“改口”,央视主持人也“不清楚”。
   我善意地揣摩,“有关部门”可能是为了让广大不懂外文的群众能更好地观看电视节目,可中国电视台转播NBA赛事已有29年,中国观众对NBA说得上耳熟能详。CBA是本土篮球联赛品牌,在2006年进行的中国篮球赛事及篮球消费者调研活动中,71.8%的受访者知道CBA的准确含义。这样经营多年的品牌突然奉命不用了,不管从品牌价值还是使用便捷程度考虑,都很可惜。
   然而,“屏蔽英文缩写”的禁令并不只针对中央电视台和体育节目。如果该禁令的全面实施最终不可避免,那你以后看电视时必须做到这样的成功转换:如果听到“只读记忆压缩光盘”,说的就是“CD”;“影音压缩光盘”,说的就是“VCD”;“数码多功能光盘”说的是“DVD”;“三维图形电影”就是“3D电影”;看教育新闻时听到“工商管理硕士”,就是“MBA”;硬邦邦的“非政府组织”就是日渐活跃的“NGO”……
   如果有人准备购买一款手机,听到售货员问:“您想买一款‘全球移动通讯系统’手机,还是‘码分多址系统’手机?”我担保大部分手机用户会晕掉,其实对方只是问你打算买G网的还是C网的。
   类似于“屏蔽英语缩写”的“有关部门命令”,我们并不陌生。从要求“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海选不得在地方卫视播出,选手年龄不得低于18岁,评委不得搞恶毒评论”,“反面人物不许人性化”,到“网络游戏节目不许在电视台播出”,“严禁主持人港台腔,不许夹外文”,“所有电视台在每天17:00~20:00之间不得播出国外动画片”……我们已经对“有关部门”的此类命令有了很强的心理防备,但今天它再一次冲破了我们的心理防线。
   “难言之隐,一禁了之”是“有关部门”一贯的工作思路,这当然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但也是最愚蠢的办法。都说与时俱进,如果说今天的中国社会享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些成就,那“有关部门”则明显还停留在“文革”时代。他们的做法,往小了说是懒政,往大了说是渎职。
   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行政命令的颁布,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便捷、生活成本更低。如果一项行政命令非但本身没有意义,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就有理由怀疑颁布该命令的“有关部门”,只是为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一个只能给人民添麻烦的“有关部门”,我们有理由怀疑它的存在价值。
   再评:看到这样的政令,我的第一反应是做“全能政府”真累,什么都要管多伤神操心!转念一想,这纯属小人物的将心比心,人家能对13亿人发号施令,言出法随,多么有权威感,说不定正得意着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全能政府”不是“全民政府”,很难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很多影视作品成年人看不了,因为我们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千呼万唤不出台,据说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所以占人口大多数的成年人都成了未成年人被“保护”着。现在,为了照顾少数不识外文字母而又不肯向年轻人请教的老年人,宁肯牺牲表达的效率,竟不许占人口多数的中青年人用外文缩略语了!
   干脆,我们连阿拉伯数字、连初中的代数几何一起禁了,回到明朝宋朝如何?
   四.于德清:女教师们不是权力把玩的对象
   2010年04月08日珠江晚报
   于德清
   日前,网上一篇热帖称,河北魏县举办该县第十届梨花节,从全县教育战线选拔年轻女教师作为礼仪、导游,还配有相关培训时的照片,遭到不少网友非议。而魏县梨花节办公室回应称并无不妥,当事老师是自愿的。当地政府认为年轻教师素质高,而梨花节是展示魏县形象的一次机会。(4月7日《潇湘晨报》)
   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有女教师充当的礼仪小姐,倒真是一道更加奇异的风景。当地政府说,这些教师都是自愿的,而且不影响教师们的教学工作。这种官腔真是寻常见过,已经见怪不怪了。
   笔者所惊讶的是,当地主政者竞何来此等“奇思妙想”。难道当地真的就没有高素质的美女了,才打起了女教师的注意吗?虽然,教师为人师表、身正示范,当为礼仪之楷模,古代的儒生也往往是最讲礼仪的,而且也是官方、民间盛大活动的礼仪主持者。然而,现在的礼仪小姐恐怕除了是表达官场礼仪的道具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职能。选聘女教师做礼仪小姐,或许只是为梨花节摆上了所谓高素质的花瓶。如此斯文扫地之事,实乃礼仪、文化的敌人,不知当地官员要借此展现什么文化?不知这样传播的是魏县的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
   如今,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地方政府对礼仪小姐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几乎与选美无异。礼仪小姐已经成为国家盛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对于权力美学的新动向,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总是心向往之,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追求之、模仿之。此前,曾有县委书记搞大阅兵,也有地方搞出若干山寨版的天安门。想来,梨花节也是河北魏县的一大盛事,在礼仪小姐身上大做文章也倒是符合官场的时尚。
   只是,他们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地方。女教师们无论如何漂亮,都不应成为权力把玩、意淫的对象。如此,师道尊严何存?河北魏县的女教师们固然有文化素质高,然而,落在一帮没有文化的官员治下,其处境何其尴尬?
   但无论她们怎么尴尬于自己的处境,照片上女教师们的脸上都挂着招牌式的微笑。这似乎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证明。不过,我们也都知道,所有的盛事上的微笑,都是被培训出来的,是挂着脸上的职业行为,并非发自内心。魏县女教师们在微笑培训的课堂上,又岂敢有不笑的权利?而之所以网络上会流传出这样的帖子,正是说明了,女教师以及相关人士对此事的不满。这是一种“微笑”着的抗议。其并非和颜悦色地表达不满,而是被剥夺了表达愤怒表情的权利。
   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一定是很令人留恋往返的。如今,这礼仪小姐反倒喧宾夺主,真是一件大煞风景之举。不知大家去魏县是欣赏梨花盛雪,还是瞧瞧行政滥权的丑恶嘴脸?
   再评:我从这事看到三点:一,在我国普遍存在、愈演愈烈的长相歧视。“以貌取人”是不对的,孔夫子早就对此有过自我检讨;在文明国家,择业与招聘的反歧视包括肤色、相貌乃至年龄的歧视,而我们的相貌歧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毫不讳言,孩子从小就被恭维“帅哥”“靓妹”。二是男权社会以“女色”为欣赏把玩对象愈演愈烈,以致娱乐、进餐、开会等,似乎没有美丽的迎宾小姐就不够档次。“空姐”非年轻漂亮不可,这是“中国特色”;“吃花酒”、“唱堂会”无美女不成欢的传统发扬光大……三,官权压倒一切,官方要搞什么活动,小学生中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不敢不听调,大家都是官权的应召(待诏)者。
   此三者,文明吗?不文明,至少不是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