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好吃么 英语怎么说:巨人们的游戏--美苏航天竞赛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40:06
巨人们的游戏--美苏航天竞赛史
http://www.jmnews.com.cn 2011-9-22 8:02 腾讯军事

 

如果细加描述,恐怕一本百科全书的厚度也不足以呈现这个故事的全貌,这是一个传奇,由人类最美好和最邪恶的品质共同编织。无论后世如何赞美或贬低,这段历史确实地鼓舞着许多人,成为实现太空梦想的精神动力。

1995年6月29日,近地轨道上一派和谐场景——分别代表美俄航天技术最高峰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实施首次对接。自1957年前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起,两个巨人间的航天竞赛就没有停过片刻。如果只看结果的话,这场竞赛也使人类走向太空的过程进入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

1943年6月21日,德国佩内明德发射场,一枚测试用V-2导弹正在升空。追溯美苏航天计划的源头,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德国人。纳粹德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型实用弹道导弹V-2,德国战败后,涉及V-2计划的战利品与工程人员大量落入美苏之手,对两国的导弹与航天计划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0年7月24日,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代号“缓冲器8”的二级火箭升空。只有顶部的杆状物是美国自研的“下士”火箭,纺锤形的箭体直接取自V-2。战后初期,美苏导弹/火箭开发都经过了参考借鉴V-2的阶段,这些V-2的后代们为航太技术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

冷战中最杰出的航天技术大师之一:沃纳·冯布劳恩博士(1912-1977),二战时曾主持开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V-2弹道导弹。战后前往美国,为美国军方和NASA工作,主导了一系列航天和导弹项目的研发。

苏联最伟大的宇航设计师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1907-1966)。在斯大林时期,科罗廖夫以政治犯的身份参与仿制德国V-2的工作,其后主持一系列为苏联获得名声的航天项目。如果科罗廖夫没有因手术事故早逝,苏联人或许有机会踏上月球。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 1在前苏联拜科努尔基地由一枚R-7洲际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正式开启了人类宇航时代。实际上之前R-7多次试射失败,这次成功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但苏联人的冒险获得了成功,卫星升空给西方带来了巨大震撼。

进行静态展示的R-7A火箭,尾部多达20台主发动机是当时单台推力不足的无奈选择。苏联在火箭发动机技术上一直落后于美国,其后苏联人将饱尝这种差距带来的苦果,影响贯穿冷战。

地球上最著名的狗之一——第一只进入太空的生物,流浪狗莱卡。1957年11月3日,Sputnik 1发射的一个月后,苏联便将它送上太空。苏联官方称莱卡完成了长达一周的飞行任务并被实施安乐死。而实际上,莱卡在升空后不久即死于过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苏联至少发射过57只太空犬,为载人航天积累经验。

在苏联卫星计划发射成功后的一小段时间后,美国把一枚“红石”短程弹道导弹安放到纽约中央火车站大厅内展示,以安定人心和宣示美国科技并不弱于苏联,天花板为了容纳导弹尖端还挖了一个小洞,至今依然可见。

苏联领先如此之多,极大地刺激了美国。1958年1月31日,美国使用“朱诺I”火箭发射了本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不过这枚小玩意在各项指标上大大落后于苏联人。图为“探险者1号”的开发团队核心人物们向公众展示这颗卫星的实体模型。

继无人卫星之,将人发射上天成了下一个竞争目标。为了争夺这个荣誉,苏联人决定进行一次豪赌:必须指出,此前苏联人的几次无人试射依然成败参半。如果等待技术问题解决后发射,那么第一的称号可能会属于美国。

莫斯科时间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升空,进行了1小时48分的飞行,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类。

1961年4月12日,降落在前苏联萨拉托夫州的“东方1号”返回舱。当地一名农民和她的女儿目击了身穿亮橘红色“外套”和巨大白色头盔的加加林跳伞着陆,误以为他是外星来客。

科罗廖夫与加加林。“东方1号”任务中,宇航员的手动控制功能被锁定,防止加加林自行控制飞船。另外有说法称,飞船被安装了遥控炸弹以防航天员叛逃,解锁密码由科罗廖夫和加加林各掌握一段,而科罗廖夫出于信任事先将密码告知了加加林。

展出的“东方1号”飞船。在冷战大背景下,苏联高层无法接受不具军事意义的航天项目。所以科罗廖夫做了妥协:“东方”系列飞船的轨道舱为军事用途留下了设计余量,并后来成为数款军用卫星的平台。

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单独乘坐“东方6号”飞船升空。女性上太空并没有太大的科学价值,但苏联宣传机器把这一事件包装成了对美国的又一次领先。

在苏联人高歌猛进的同时,美国也在以近乎同样的速度进行代号为“水星”的载人航天计划。1961年1月31日,“水星-红石2号”搭载一只名为“哈姆”的黑猩猩成功进行了一次轨道测试。从1959年到1961年,“水星”计划进行了20次无人测试飞行。图为完成任务后的猩猩“哈姆”。

1960年,正在内华达沙漠中进行生存训练、被称为“水星七杰”的美国最初七名宇航员。这七人全部出身美军飞行员队伍,是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种子选手”,在后来的重要航天任务中表现杰出。左起依次为:库珀、卡彭特、格伦、谢泼德、格里森、施艾拉、斯雷顿。

苏联抢先实现载人航天迫使美国人迅速做出反应: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搭乘由“红石”火箭运载的“水星”号飞船升空,完成了美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谢泼德和他的“自由钟7”号飞船。严格意义上说,这次任务只是一次沿抛物线的亚轨道飞行。“水星”飞船因其尺寸之小(乘员空间仅1.7立方米)常被揶揄为是“穿”的而不是“坐”的。

在进行过类几次单人升空任务后,美苏随即将实现投向研制装载量更大、留空时间更长的太空船。苏联使用“东方”系列飞船的机体制造了可载3人的“上升”系列飞船,用于执行多人飞行和太空行走任务。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飞船上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

美国继“水星”后实施“双子星”计划,发射可载两人的“双子星”系列飞船,为包括登月在内的后续计划进行技术验证。1965年6月3日,“双子星4号”升空,宇航员爱德华·怀特进行了美国首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4日和12月15日,“双子星7”和“双子星6A”飞船相继升空,两船尝试进行了世界首次太空轨道交会,保持0.3至90米间距飞行长达5小时。图为由“双子星6A”的宇航员拍摄的“双子星7”飞船。

1966年3月16日,“双子星8”升空,尼尔·阿姆斯特朗驾驶飞船与无人目标飞行器“阿金纳”完成了首次太空对接。图为“双子星8”拍摄的“阿金纳”目标飞行器。

月球,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起,人类就在研究登月手段。冷战时期,随着航天技术的成熟,38万4千公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结束第一阶段竞争的美苏也将下一个决胜战场定在了这里。

1959年1月1日-2日,在3次连续失败后,苏联“月球1号”(苏联只为那些基本取得成功的探测器取名,掩饰其失败率)卫星成为首个对月球进行探测的人造物。随后5次发射月球硬着陆探测器有3次失败,迫使苏联暂时停止了月球探测项目。苏联在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不久即开始实施载人探月工程。从时间上看,苏联占有先机。但其好运快到尽头了——美国正在快步赶上,苏联在技术上的劣势开始逐步暴露出来。

1961年1月20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就职阅兵上,一枚“奈基-宙斯”反导导弹正通过宾夕法尼亚大街接受检阅。肯尼迪对太空项目态度积极,急切希望美国在太空竞赛中保持领先。

1960年代初,美国的在航天各个领域的成就几乎全面落后于苏联,登月就是最佳选择。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宣布将全力支持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他说:“我相信这个民族能够齐聚一心全力以赴达成这个目标,即在1970年以前,人类将乘坐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先驱者0号月球探测器,载人登月工程的第一步是对月球发射各种无人探测器。1958年8月17日,“先驱者0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后77秒发生爆炸。从1958年到1960年,美国发射了8颗先驱者系列绕月探测器,仅1959年3月4日发射的“先驱者4号”部分获得成功。

总装中的“徘徊者4号”探测器,美国首个撞月的探测器(不过是在非受控状态下)。1961年起,美国太空总署开始发射新的“徘徊者”系列月球硬着陆探测器。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徘徊者”系列借助撞月与月球中不断缩短的距离来获得分辨率较高的月球图像。“徘徊者”系列共发射9颗,最后3颗完成预定任务。

1967年4月17日发射的美国“勘测者3号”软着陆探测器在月球上。继硬着陆后,美国太空总署开始发射为“阿波罗”行动勘测合适登陆点的“勘测者”系列软着陆器和“月球轨道器”系列轨道探测器。它们证明月球表面土壤适合载人登月舱着陆并选出了10个着陆备选地点。

1965年,NASA在美国空军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实验“月球登陆实验舱(LLRV)”实验舱使用一台涡扇发动机推进,用于研究“阿波罗”飞船的月球登陆舱和培训宇航员。可以发现,实际登陆月球的“阿波罗”登月舱结构基本继承自这一设备。

1967年1月27日,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及罗杰·查菲准备执行检验阿波罗飞船系统的AS-204任务,充满纯氧的太空舱在发射台上发生火灾,在17秒内烧死了三名宇航员。这是美国首次宇航员死亡事故,事故调查结果促使“阿波罗”飞船全面改进安全设计——其中部分改进在后来的阿波罗13号事故中拯救了飞船。为纪念三位宇航员,AS-204任务被命名为“阿波罗1号”。

1967年11月9日,第一枚“土星V”(SA-501)火箭矗立于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台,准备执行“阿波罗4号”无人飞船任务。这是一型空前绝后的火箭,箭体高达110.6米,总重量3038.5吨,它将担负起把美国的登月船送上月球的艰巨任务。

1969年3月11日,完成总装的“土星V”火箭和“阿波罗10号”被移向卡纳维拉尔角39B发射台。由于火箭太过巨大,遂采用了垂直整体搬运方式。发射勤务塔直接建在巨大的履带式运输车上,完成搬运后就地充当发射台。

他们是登月成功的两大功臣——沃纳·冯·布劳恩与“土星V”火箭第一级的J-1发动机。“阿波罗”计划被认为是冯·布劳恩博士最大的成就;这张照片还直观地显示了“土星V”骇人的几何尺寸。“土星V”第一级由5台F-1发动机推进,单台推力677吨,“土星V”每秒推进剂流量12710升,可以在8.9秒内清空一个容量110000升的游泳池。F-1发动机在单缸单喷嘴发动机领域的第一位置迄今未被动摇。

1968年12月24日,“阿波罗8号”拍摄到的月面,画面下方为苟克冷纽斯环形山。1968年12月底,“阿波罗8号”进行首次载人绕月飞行任务。三名宇航员:弗兰克·博尔曼、吉姆·洛弗尔、威廉·安德斯成为第一批近距离观察月球的人。从阿“波罗7”到“阿波罗10”,4次载人测试任务的成功宣告登月行动各项技术已经成熟。

1969年7月16日13时32分,一枚“土星V”从卡纳维拉尔角39A发射台起飞,运载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三名宇航员执行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任务。

7月20日18时11分,当飞船在月球背面时,呼号为“鹰号”的登月舱从呼号为“哥伦比亚号”的指令舱中分离,准备进行月球软着陆。目标位于静海南部,Sabine D环型山西南20千米处。

 

阿波罗11登月舱拍摄到的月面。休斯顿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阿波罗11的月球着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虽然比预定位置偏离了数公里。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听到了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这个脚印被曾当成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实际上,它是阿姆斯特朗的搭档奥尔德林在测试月球表面风化层的实验中留下的。但并不妨碍这张照片和阿姆斯特朗的名言一并流传:“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安放了星条旗。美国以此向苏联人宣示:在与苏联的这场竞赛中,美国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月球表面停留21小时36分钟20秒后,国际标准时17时54分,宇航员们携带21.55千克月面样本返回沿绕月轨道运行的“哥伦比亚号”的指令舱。

1969年7月24日,“阿波罗11号”返回地球。降落点位于太平洋上,威克岛以东2660千米,距接应的美国海军“大黄蜂”号航母24千米。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大获全胜。

“阿波罗11号”返回舱降落约1小时后,宇航员们被直升机发现,随后被送入了一个用做隔离设施的拖车。尼克松总统亲自登上“大黄蜂”号欢迎宇航员返回地球。为避免从月球带回未知病原体,“阿波罗11号”的乘员被隔离了3周。

1970年9月15日,华盛顿,“阿波罗11号”指令组乘员收到美国民众英雄式的欢迎。三名宇航员在国会山举行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并向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赠送了一面随他们登月的美国国旗。

1969年11月14日,卡纳维拉尔角外场监控闭路电视拍摄到的闪电击中“阿波罗12-土星V”的瞬间。当天,“阿波罗12号”发射。发射时卡纳维拉尔角遭遇雷暴天气,“土星V”火箭在连续两次被闪电击中的情况下依然完成发射任务,“阿波罗12号”的登月也取得成功。

1970年4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13号”险些再次变成一场航天灾难。前往月球途中,飞船的一个氧气罐爆炸,服务舱和指令舱丧失全部氧气储备,宇航员不得不依靠登月船的氧气维持生命。登月任务被迫放弃,幸运的是他们最终成功返回地球。飞船返回地球前,服务舱与乘员舱分离,宇航员们才终于亲眼看到服务舱骇人的损伤状况。

1970年4月17日,“阿波罗13号”指令组三人全部安全返回地球,休斯顿航天控制中工作人员庆祝救援成功。不论是阿波罗飞船的设计,还是美国宇航工程师们的危机处理能力都在这场事故中经受住了考验。

1971年2月5日,“阿波罗14号”安全降落在月面。艾德加·米切尔拍下了有趣的一幕:艾伦·谢泼德从工具箱中掏出一支高尔夫球杆,费力地驱动沉重的宇航服打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杆。这是“阿波罗13号”事故后的首次登月,这次成功的行动证明登月仍然是安全的。

1971年7月30日,“阿波罗15号”成功登月,任务中首次投入了名为“流浪者”的月球车,使宇航员们可以进行较长距离的考察。这是阿波罗系列任务中首次长时间月面考察任务,大卫·斯科特和詹姆斯·艾尔文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天,在登月舱外的时间总长为十八个半小时。

1972年12月7日, 美国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射“阿波罗”飞船执行登月任务,“阿波罗17号”行动成功为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由于距离地球过近,阿波罗计划之前的飞船无法拍摄到地球的全景,而第一张地球全景照片正是出自“阿波罗8号”。在“阿波罗17号”任务中,宇航员们在距地球45000公里处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广泛流传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

月球10号探测器,它与月球9号一样属于苏联月球软着陆计划的一员。1966年2月3日,经历了12次失败的苏联“月球9号”成为第一个成功在月球软着陆的人造物。1961年,肯尼迪发起阿波罗计划后,苏联随即启动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

拜科努尔航天城内的科罗廖夫纪念碑。1966年1月14日,科罗廖夫因癌症手术失败死在手术台上。这位天才设计师杰出的项目管理能力保证苏联赢得了航天竞赛的头一个阶段,他的猝死对被内耗和官僚主义困扰苏联登月工程来说,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科罗廖夫的遗作——N1火箭,苏联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105米的高度、2788吨的全重都仅次于“土星V”火箭,起飞推力4620吨则远超“土星V”。虽然推力更大,但N1整个箭体使用煤油-液氧发动机,所以运载能力仍弱于第二级使用了氢氧发动机的“土星V”。

N1火箭的第一级底部,使用了多达30台NK-15发动机(相比之下“土星V”第一级仅用了5台F-1)。1966年9月1日,苏联高层批准使用N1火箭的载人登月方案。此时距离美国“土星V”首飞仅有一年多。由于苏联人迟迟无法拿出更合适的的大推力发动机,科罗廖夫的设计被迫以增加发动机数量来弥补。随之变得过分复杂化的管路设计给火箭的可靠性变得异常脆弱。

总装车间内的N1火箭箭体。N1采用苏联传统发射准备流程:水平总装,整体搬运至发射架再进行起竖。火箭采用多达五级的箭体结构,气动外形直接取自曾为苏联工作的被俘德国专家团队所设计的G-2、G-4导弹。

修建中的拜科努尔LC110发射架,专门用于N1火箭的发射。为了排出N-1发射时强大的尾焰,导焰槽深入地下数十米。尽管投入上远不及美国,苏联人也在N1项目中砸下了超过60亿卢布,使自己卷入一场输不起的竞赛中。

科罗廖夫为登月项目设计了“联盟”系列飞船。虽然“联盟”今天号称是最安全的飞船并衍生出庞大的家族,但它也曾有段不顺的“黑历史”:前三次无人试射全部失败,苏联领导人基于政治因素要求必须在1967年劳动节前将一艘有人飞船送上天。于是曾经执行“上升1号”的科马罗夫于4月23日发射升空。“联盟1”返回过程中,降落伞无法打开,科马罗夫被摔死。图为被苏联政府找回的遗骸。

真正的登月宇航员座驾,“联盟”7K-LOK载人登月飞船轨道飞船,它是“联盟”系列的特别改进型。按照科罗廖夫的设计,它将装载2名宇航员,飞船尾部携带名为LK的登月艇,LOK和LK合称L3登月飞船。

现存于博物馆的LK登月艇实物。LK仅容一人,也就是说,落月最终阶段,宇航员要独自面对各种困难。这是LK登陆艇设计被人所诟病的一点,与此相比,“阿波罗”飞船登月舱可装载2人,如果其中一人发生意外,另一人至少还有机会采取紧急措施。实际LK并未给人们机会去验证这些指责——由于登月火箭失败,它从未有机会升空测试。

拍摄时间不明(约为1969年),拜科努尔,特殊运载/起竖车上的N1。1969年2月21日,之前从未进行过严格测试的N1被推上发射台——此时“土星V”已经完成3次飞行,其中包含“阿波罗8号”的载人飞行试验,苏联高层迫切要求它尽早发射,为苏维埃赚回面子。

运气在N1火箭的试射中彻底背弃了富于“冒险精神”的苏联人。1969年2月21日,N1进行首次发射试验,升空后69秒火箭爆炸。N1全部四次发射试验全部以失败告终,其中第二枚试验火箭更将发射架夷为平地,顺便创造了一项纪录:人类宇航史上最大规模爆炸。

N1火箭的剩余零件成了拜科努尔的大型废弃物。N1第二次试验(1969年7月3日)失败两周后,苏联人看到了阿姆斯特朗跨出登月舱的历史性直播——胜负已分。苏联高层仍荒唐地要求在1970年列宁诞辰100周年之日以登月献礼。随后连续失败彻底浇灭了这些人的狂热。苏联高层拿出惯用手段:销毁曾耗费大量金钱的N1相关设备,掩盖破产的登月计划痕迹。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外界才得以知晓这段历史。

N1计划的遗产:被封存的NK-33/43发动机。约150台N1剩余发动机被保留下来。抛开失败的箭体不谈,NK-33发动机本身的推重比即使在当今仍是世界第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政府把其中36台卖给美国喷气飞机公司,装载新型火箭上进行航天发射。

三种登月船的同比例对比:依次是美国的阿波罗、科罗廖夫的L3以及苏联另一位著名设计师切诺梅的UR-700(未建造)。也必须承认苏联设计师是优秀的,他们善于利用较落后的技术实现与美国产品接近的性能,但优秀的创造力这次没能跨过登月这个高大的技术门槛。

阿波罗计划剩余的“土星V”如今被用作静态展出。光荣的“阿波罗”项目使美国政府花费了254亿美元(1970年代币值,折合2005年的1350亿),382千克月球岩石样本是其唯一的直接产出物。当美国公众度过了登月的新鲜期后,有人开始指责政府浪费大量资金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物质回报。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远地探测项目显得奢侈。

艺术家勾勒的早期美国空军军用空间站设想图。20实际60年代,电子技术还非常原始的时期,由人类上天执行太空侦察、轨道轰炸等任务比交给机器更可靠。随后电子技术开始成熟,但一些支持者坚持认为人类具有比机器更好的应变能力。

1965年8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启动空军载人侦察空间站(MOL)项目。1966年11月3日,一枚“大力神IIIC-9”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失败,所装的载荷就是MOL项目的首个无人试验飞船。虽然MOL很快被放弃。但苏联感受到压力,开始研制自己的载人空间站。

“钻石”空间站设想图。1965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了由切诺梅提出的代号“钻石”的侦察用空间站项目。一开始“钻石”项目由于登月工程而被放到了次要位置。随着N1的惨败,苏联领导层将目光重新投向近地轨道,军事价值重要的载人空间站项目获得重视。

苏联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准备与“质子”号火箭对接。1969年,苏联登月竞赛失败的同一时期,另一个名为DOS系列的空间站项目由科罗廖夫生前助手米辛所带领的团队启动。苏联此时同时拥有两个平行的空间站项目,为了掩盖国内设计局间激烈斗争的事实,经过协调,DOS和“钻石”共同使用“礼炮”的公开名称。

1971年6月6日,三位苏联宇航员,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维克托·帕查耶夫和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乘坐“联盟11号”载人飞船执行与“礼炮1号”的首次对接任务。返回过程中“联盟11”乘员舱失压,三名宇航员死于极具减压造成的血液沸腾。

1982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他们的第九座空间站,“礼炮7号”(此前有两座发射失败未获正式命名)。“礼炮7号”和前辈“礼炮6号”同为DOS系列的苏联第二代载人空间站。“礼炮7”是一个未达到预期寿命的空间站,但通过“礼炮”6与7的经验,苏联最终发展出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

1973年5月,一座新的太空飞行器正准备被装上“土星V”。1970年代,美国利用“阿波罗”计划的剩余“土星V”第三级壳体造了一座自己的、也是唯一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天空实验室”全重超过90吨,密封舱容积368立方米,各项指标都优于“礼炮”系列。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没有考虑后续补给的问题,所携物资用尽后即不再载人,因此它只在1973年接纳过3批考察队。

1973年7月28日,天空实验室第二考察组准备对接时拍摄的“天空实验室”。“天空实验室”的主体本应有两块左右对称的两块太阳能帆板提供主要电力,升空后两块帆板全部故障,耗资20多亿美元的飞行器面临夭折的危险。经宇航员出舱维修后,其中一侧帆板恢复正常使用,但实验室本身变成了照片中的“独臂”形象。

有史以来第一只飞出地球的蜘蛛——阿拉贝拉和它所结的“太空网”。只要有水喝,蜘蛛不吃东西也可以活三个星期。1973年7月28日,两只蜘蛛“阿拉贝拉”和“安妮”随“天空实验室”第二考察组的加里奥特博士登上“天空实验室”,中国小学课本中“蜘蛛在太空结网”的故事就源自这次任务,可惜两只蜘蛛都没能活着回到地面上。

杰克·洛斯嘛使用“天空实验室”上的淋浴器,摄于1973年第二考察队任务期间。在1973年到1974年,总共有三组考察队先后登上了天空实验室,最长的一组在太空停留了84天。在长期留空的空间站出现以前,最长的太空任务也不过是为期一周左右的登月。而在空间站上,保持宇航员的卫生与健康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宇航员肌肉萎缩,“天空实验室”上还装了一台自行车式健身器。

以“阿波罗13号”和“联盟11号”的事故为契机,美苏产生了在宇航员面临危险己方又无力施救的情况下依靠对方飞船脱险的想法。1975年7月,由最后一艘阿波罗飞船的轨道舱改装的飞船和苏联的“联盟19号”发射升空,执行美苏首次联合太空任务。五位参加任务的宇航员左起依次是:斯雷顿、斯塔福德、布兰德、列昂诺夫、库巴索夫。

历史性的瞬间——7月17日,法国梅斯上空的近地轨道,连接两艘飞船的气密舱门被打开,曾参加“阿波罗10号”任务的斯塔福德与苏联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列昂诺夫的手握在一起。对接持续了44小时,列昂诺夫对电视观众说:“我相信......我们的联合飞行只是未来更大的太空合作的开端。”

美国仅发射一座载人空间站的原因是早在阿波罗计划实施末期,美国的雄心就已转移到一个更宏伟的目标上——研制可重复使用的重型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空间站项目可以说是被美国人自己有意放弃。1972年4月15日,俄罗斯诗人耶夫根尼·耶夫图申科(左)听取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管库尔特·德布斯介绍航天飞机计划。前景摆放的是航天飞机和火箭模型。

1963年7月,著名共和党议员巴里·哥德华特在其办公室向人展示X-20与“大力神III”火箭结合体模型。早在二战纳粹德国即已尝试过研制“银鸟”空天轰炸机的计划。但在航天飞机出现前,最接近这一目标的工程是美国空军与波音公司1957年至1963年实施的X-20轨道轰炸机计划。虽然从未造出实体,但对X-20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技术储备,在后来的航天飞机研制中得到了应用。

1976年9月17日,加利福尼亚州帕尔姆达尔,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原型机“进取”号举行亮相仪式。“进取”之名来自当时热播的电视剧集《星舰迷航记》中的NCC-1701 Enterprise。《星舰迷航记》的几位主演也应邀出席了亮相仪式:从左至右分别是伦纳德·尼莫伊、竹井乔治、德福雷斯特·凯利和詹姆斯·杜汉。

1977年1月1日,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上空,“进取”号进行它的第二次试飞,正在罗杰斯干湖床上空滑翔。“进取”号尾部主发动机位置被装上一个尾锥,用于改善滑翔时的启动性能。“进取”号从未进行过真正的航天飞行,如今,它被保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杜勒斯机场分馆。

2008年12月10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完成任务后,一架改进型波音747将其从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送回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为了运送航天飞机,NASA改造了两架二手波音747执行这一特殊任务。

2008年6月10日,工人们正在为“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检查引擎。航天飞机的设计目标是每次返航后两周即可重复发射,每次发射预算3000万美元,实际使用后平均发射准备时间约半年,发射耗资约4亿美元。

插曲: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椭圆办公室发表了一次演讲,他提出发展建立有效的反卫星与反导系统应对苏联威胁,这就是“星球大战”计划,它的总预算高达1万多亿美元。不管是不是一个骗局,“星球大战”足够吓唬苏联人了。1970年代早期,苏联领导层已决定紧追美国发展“暴风雪”航天飞机项目。“星球大战”又使苏联的航天项目变成一系列空前庞大的工程。

1987年7月22日,“联盟TM-3”载人飞船与建造中的“和平”号对接。1986年2月19日,苏联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的核心舱被发射升空,从此开始了这座命途多揣的空间站超过10年的建造历程。“和平”号核心舱原是“礼炮7”的备份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装了一个带有5个对接点的节点舱,节点舱的应用使建造更巨大复杂的空间站变为可能。

1987年5月15日,用于搭配“暴风雪”航天飞机的“能源”运载火箭进行首次试射。苏联官方宣称“能源”号上搭载了一个模拟载荷。不过根据后来公开的资料,这个“模拟载荷”实际上是名为“极地”号的天基激光武器平台。“能源”号火箭的首飞获得成功,遗憾的是“极地”号入轨失败。

1988年11月15日,无人驾驶的“暴风雪”号原型机被装载于“能源”号上,正在拜科努尔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这是“暴风雪”计划的初次、也是唯一一次轨道试飞,“暴风雪”号成功入轨。

1988年11月15日上午,在环绕地球飞行两圈后,“暴风雪”号顺利返回拜科努尔的着陆跑道。共有13架“暴风雪”被生产出来,其中5架计划用于载人飞行:只有2架最终完工——而此时苏联政府的拨款已经不足以完成这个项目。

1989年,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背负着“暴风雪”号航出现在法国布尔热机场,参加当年巴黎航展。西方观众首次近距离目睹这两种苏联尖端技术的产物。安225是安124放大版,是为未来一系列航天计划的超大型装备搬运而研制的运输机中的一种。由于经济持续恶化,庞大的航天计划已无以为继,这次亮相成为苏联航天工程的绝唱。

1988年升空的“暴风雪”号原型机在试射后与一枚“能源”火箭一并保存在拜科努尔基地的一座厂房里,2002年厂房发生塌方,这家原型机与火箭遭到严重损坏。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缺少资金的宏大航天构想成为无用的废铁。苏联彻底输掉了太空竞赛。

今天,一架曾被用于大气层内模疑飞行试验的“暴风雪”号验证机被德国辛斯海姆汽车及科技博物馆收藏。这架飞机最大的特征就是安装了两台AL-31军用涡扇发动机。

1993年7月3日,“和平”号空间站异常繁忙的一幕:进步M-18货运飞船正退出对接口,腾出对接口供拍摄这张照片的联盟TM-17使用;同时另外两个对接点还泊着联盟TM-16和进步M-17。冷战结束后,苏联一系列项目夭折,“和平”号成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但在苏联解体之初最艰难的几年里,这一仅存硕果仍有被荒废的风险。1993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和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达成协议,美国提供资金帮助俄罗斯完成“和平”号。

1995年6月29日,近地轨道上一派和谐场景——分别代表美俄航天技术最高峰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实施首次对接。

1996年9月24日,从正准备返回地面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拍摄已完工的“和平”号空间站。当年4月4月26日,“自然”号地球观测舱成功发射,超过10年的建设终于完成。而“和平”号原本的设计寿命是5年。

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结束自己长达15年的太空生涯,落入大气层化为燃烧的残骸。据统计,“和平”号出现过超过2000处故障,其中半数无法修复。在其坠落前,空间站的中央计算机也已经老化到了必须完全更换的地步。

美苏航天合作的终极目标是一项新的太空站计划,这个计划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国际空间站。1998年底,国际空间站的前两个模块——俄罗斯制的“曙光”号和美国制的“团结”号被发射升空。一个空前庞大的载人空间站项目由此开始。

摄于1997年10月,地面的国际空间站核心舱“星辰”号。“星辰”号原是苏联为规划中的“和平2号”建造的,1986年10月完工。由于经济状况恶化长期搁置。按照美俄合作方案,美国出资将其完成用于国际空间站。2000年7月26日,“星辰”号与先前入轨的“曙光”号货舱对接,同年9月11日,国际空间站首支长期考察组进驻。苏联航天技术的血脉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延续。

2011年3月7日“发现”号拍摄的接近完工的国际空间站。按预计,国际空间站最后一个重要组件“科学”号多用途实验舱将在今年12月发射。从1998年起,六个国际太空机构建建停停已经花了近13年,而空间站的设计寿命仅15年。

美国东部时间21日晨5时57分,美国最后一架“阿特兰蒂斯”号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这意味着美国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在其30年的服役生涯里,两次毁灭性事故,14人死亡的安全记录并不算漂亮,但航天飞机独一无二的搭载能力至今无出其右者。一些人全盘否定航天飞机的做法就不免叫人贻笑大方了。

被腰斩登月试验火箭“战神I”。地球到月球的路程,从1961年加加林从上天到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我们用了8年;而自从1972年至今,人类再也不曾踏出近地轨道一步。冷战促成了大多数的太空创举,这对生活在安逸中的我们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