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联机版佐助厉害吗:补水保湿全攻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48:31
前言
作为化妆品配方设计师,本人一直认为:正确的洗涤最为重要,其次就是保湿。保湿是基础化妆品最重要的功能,出色的保湿功能是配方师设计护肤系列产品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保湿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无须多言。但关于保湿产品及功能,众说纷纭,眼花缭乱,其中,有些说法明显是以促销为目的而刻意做出的卖点,但有些误解很可能是对保湿化妆品配方机理不了解而造成的。“补水保湿全攻略”所涉及的机理是本人对保湿配方设计的个人理解,由本人设计保湿配方时所积累的相关资料整编而成,希望能抛砖引玉,请大家一起讨论。
泉眼无声惜细流--不感蒸发
人体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所构成,每层都含有水分,皮肤直接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皮肤既可从体内向大气中排出水分,也可从外界吸收水分。皮肤最外面的角质层一般含水量应不低于10%,含水量为10-20%的皮肤柔润、光滑、有弹性,若低于10%,则皮肤角质层过于干燥甚至出现鳞屑或破裂。
不感蒸发应该算是医学术语。皮肤的一大重要功能为体温调节功能,蒸发散热是体温调节的一种方式。蒸发散热有两种方式: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不感蒸发是一种不间断的基本水分损失,也称不显汗 (insensible perspiration),皮肤的不感蒸发是表皮细胞间隙中组织液的水分直接透过皮肤,在未形成明显的水滴之前即被蒸发掉,不感蒸发与环境温度高低无关,与汗腺活动无关。
可感也即发汗。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 30℃左右时开始发汗,汗腺的分泌活动称可感蒸发。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皮肤不感蒸发损失的水分相当恒定,室温30℃以下时,每天通过皮肤被蒸发掉的水分约600到800克, 数量相当可观。老年人由于血管舒缩功能衰退,皮肤血流减少,通过皮肤的不感水分蒸发量仅为青年人的1/2~2/3,不感蒸发减弱是老年人皮肤比较干燥的原因之一。
本人关于保湿机理的理解建立在此之上,不难理解,把皮肤不感蒸发损失的水分留住一部份就足够让皮肤“水汪汪”了。
从不感蒸发可以理解何谓“保湿”,“湿”从何来。
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往脸上喷水的所谓补水很费解。同样,关于保湿剂浓度过高会从皮肤吸水导致皮肤干燥的说法也是有待商榷的。
逝者如斯 --图解保湿

皮肤自保湿三环节

1.脂质双分子层2.含天然保湿因子(NMF)的亲水层
3. 含皮脂、天然保湿因子(NMF)、水的皮脂乳化膜
脂质双分子层和含天然保湿因子(NMF)的亲水层形成“三明治”阵列结构,填充于角蛋白之间.
修复脂质双分子层--保湿的关键

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与生化细胞膜以及脂质体的壁膜极为相似,在皮肤自我保护机制中,角质层中的脂质双分子层作用巨大,脂质双分子层可以控制进出皮肤水分的扩散。皮肤的自调节保湿机能很大程度上基于脂质双分子层的屏障作用。脂质双分子层的修复是保湿配方设计研究的重点。
脂质双分子层的组成:
神经酰胺:40%
胆固醇:25%
胆固醇硫酸酯:10%
脂肪酸:25%
脂质双分子层以神经酰胺为主要成分,胆固醇和脂肪酸对膜结构进行修饰。
神经酰胺脂肪链为饱和直链脂肪酸,赋予其耐氧化性,饱和直链有利于形成致密的分子膜,胆固醇分子截面较大,填充于神经酰胺脂肪链之间,有液化分子膜的作用。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填充于神经酰胺脂肪链之间使膜分子结合更加紧密,减低膜的通透性。不饱和脂肪酸因含有双键,碳链结合力比饱和脂肪链稍差,赋予脂质双分子层柔韧性。几种成分的结合,使脂质双分子层柔韧、抗冲击,有效调节水分的不感蒸发。
脂质双分子层在控制皮肤水分方面的机理已为实验所验证,特别是最外面的脂质结构,在调节皮肤各层的水份上关系重大。脂质双分子层允许脂溶性成分通过,是水溶成分进出的有效屏障。脂质双分子层一旦受损或者脂质组成发生变化,皮肤就会加速失水,进而造成皮肤干燥。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酰胺、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含量也会降低进而影响调节功能。
重新修复已经受损的脂质双分子层是保湿配方设计的关键。
天然保湿因子(NMF)
天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isturing Factors)是角质层中存在的天然亲水性吸湿物质,在皮肤的保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NMF是一组可溶性低分子物质,占干燥重量的25%,其中以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和乳酸盐为主要成分,它们占NMF64%。
成 份                                含量(%)
氨基酸                                 40.0
吡咯烷酮羧酸(PCA)                     12.0
乳酸钠                                 12.0
尿素                                   7.0
氨,尿酸,葡萄糖胺,肌内酰胺             1.5
柠檬酸                                 0.5
钠                                     5.0
钙                                     1.5
钾                                     4.0
镁                                     1.5
磷酸盐                                 0.5
氯化物                                 6.0
糖,有机盐,肽,未确定成分等            8.5
NMF为皮肤代谢产物,均为水溶低分子物质,NMF水溶液与脂质双分子层形成“三明治”夹层结构,在角质最外层,NMF与皮脂形成复合膜协同控制水的蒸发。
NMF从两方面发挥作用:
1.     NMF的有强吸水性,可以控制水分的蒸发,其机理可以饱合蒸气压相关理论解释。保湿化妆品配方设计时多以此机理为基础进行模拟,筛选水溶性保湿剂。
2.     NMF与脂质双分子层形成“三明治”结构,也即形成“水-油-水”的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类似于膜结构,NMF的浓度影响渗透压,从而调节水的经皮损失,使角质层保持一定的含水量。
皮脂
正常情况下皮肤表面覆盖一层皮脂膜,它含有5%-7%的皮脂、20%-30%的水分,PH值呈5.5,为微酸性。
皮脂为皮脂腺分泌物,皮脂腺是分布在真皮层毛发根部周围的一种小腺体,以“全浆分泌”方式分泌皮脂,皮脂腺没有腺腔,皮脂腺细胞经分化成熟后整个细胞破裂形成皮脂,通过毛孔到达皮肤表面。皮脂腺每天约可分泌15一 40克皮脂。正常情况下皮脂被移除后,皮脂分泌会自然增加,经30分钟后皮肤表面皮脂即可恢复原状。
皮脂的平均组成:
甘油三酸酯       41.0%
甘油二酸酯       2.2%
脂肪酸           16.4%
角鲨烯           12.0%
蜡酯             25.0%
胆甾醇           1.4%
胆甾醇酯         2.1%
皮脂无法反渗至脂质双分子层,但皮脂覆盖于皮肤表面,能够防止皮肤水分的过度蒸发,并能防止外界水分及某些物质大量透入,为皮肤第一道屏障。
皮脂能使皮肤柔润、富有光泽,可以防止细菌、病毒侵入皮肤,对皮肤起保护作用,
皮脂的水分封闭效果有限,仅为皮肤自保湿系统的一部分,单靠皮脂发挥不了保湿作用。
皮肤保湿模型—膜渗透
渗透作用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对于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分在角质层的扩散,其推动力本质上是渗透压的作用。


必须存在半透膜,渗透现象才会发生,半透膜是选择性透过薄膜,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由于稀溶液和浓溶液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不相等,半透膜稀溶液一侧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浓溶液渗透。使浓溶液不断稀释,浓溶液一侧的溶液体积逐渐增大,液面不断上升,产生的液体压力逐渐增大,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在单位时间内透过半透膜的数目增多。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增加的液体压力就会抵消由于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不等而造成的渗透现象。此时单位时间内从半透膜两侧透过的溶剂分子数目相等,溶液液面不再上升,体系达到渗透平衡。
维持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和溶剂渗透平衡而需要的额外压力,定义为渗透压。渗透压符号为π,单位为Pa或KPa。如果用半透膜把稀溶液和浓溶液隔开,为了阻止渗透现象发生,必须在浓溶液液面施加压力,但是此压力并不代表任一溶液的渗透压,它仅仅是溶液渗透压的差值。渗透压是溶液的依数性之一。
渗透压相等的两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不同的两种溶液,把渗透压相对高的溶液叫做高渗溶液,把渗透压相对低的溶液叫做低渗溶液。对同一类型的溶质来说,浓溶液的渗透压比较大,稀溶液的渗透压比较小。因此,在发生渗透作用时,水会从低渗溶液(即稀溶液)进入高渗溶液(即浓溶液),直至两溶液的渗透压达到平衡为止。
细胞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生理盐水渗透压和红细胞渗透压相等,故生理盐水即等渗溶液。把红细胞放到生理盐水中,由于渗透压相等,细胞内外达到渗透平衡,红细胞维持原状。如把红细胞放到浓度比生理盐水高的盐水中,水分子即由红细胞内向外渗透,红细胞皱缩,这种现象称为胞浆分离。如把红细胞放到浓度比生理盐水低的盐水中,水分子向红细胞内渗透,使红细胞膨胀,最后破裂,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血。
皮肤角质层中的脂质双分子层,可以简化为半透膜模型,脂质双分子层两侧的亲水环境,均可以理解为含有NMF的水溶液。由于外侧NMF水溶液由于蒸发的缘故,其浓度比脂质双分子层内侧NMF水溶液浓度高,产生渗透压,驱使水分子从内到外扩散。皮肤角质层中多层脂质级联,构成一个完美精密的水分扩散调节系统。(此保湿模型为本人原创,至今未见相关报道,欢迎配方设计师共同深入讨论,完善之。)
上述模型可以解释保持脂质双分子层完整的重要性,脂质双分子层不完整,等同于半透膜破坏,后果可想而知。此模型同样给出NMF重要性的解释,NMF发挥保湿作用除了通常所说的强亲水性,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调节渗透压,此作用一直没人提及。
至此,可以把保湿产品配方设计思路归结为:修复膜结构,调节渗透压。
和保湿有关的基本概念---相对湿度
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和空气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
在标准气压下,抽出 一立方米空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气重量称空气绝对湿度,绝对湿度以一立方米空气的含水量来表示。在一定温度下,一立方米空气中最大的水蒸气含量称为饱和湿度,也即该温度下最大绝对湿度。随着气温的增加,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含量也随之增加。也即饱和湿度随着气温升高而升高。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量(绝对湿度)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湿度的百分比。它表示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的水蒸气距离该温度时的饱和水蒸气量的程度。相对湿度愈大,空气越潮湿,反之,则越干燥。因此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干湿程度。相对湿度依赖于空气温度。如果没有多余的水蒸气加入,随着温度的上升,相对湿度将会下降。
不同温度下水的绝对饱和湿度可以查表获得。关于相对湿度,举例如下:
空气温度为10℃时,水的绝对饱和湿度为9克每立方米。
空气温度为20℃时,水的绝对饱和湿度为17克每立方米。
空气温度为25℃时,水的绝对饱和湿度为23克每立方米。
10℃时如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为9克每立方米,其相对湿度为:9/9=100%
如气温升至20℃,不补水的情况下,其相对湿度降为:9/17=53%
如气温升至25℃,不补水的情况下,其相对湿度降至:9/23=39%
不难理解,气温从10℃上升到20℃,每立方米空气必须“吸收”8克水(17-9)才能饱和。相反,为水蒸汽饱和的空气,气温从20℃降到10℃时,会有8克水水蒸汽凝结为水(此原理即为空调可以除湿的原因)。
如果气温为20℃,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为8.5克每立方米,即此时空气绝对湿度为8.5克每立方米,其相对湿度为:8.5/17=50% 。
如果在此温度湿度下,按1.7克每立方米的水量补水,1.7水全部蒸发,此时相对湿度变为(8.5+1.7)/17=60% 。
如按10克每立方米的水量补水,总含水量达到10+8.5=18.5克,超过该温度下的水的绝对饱和湿度(17克),则会剩下1.5克水(18.5-17)无法蒸发。此时,空气已经为水蒸气所饱和。
角质层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关系
角质层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对皮肤而言,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

角质层约含5%牢固结合的水,即使空气相对湿度为零,这部分水也不会散失。角质层可结合40%的水分,这一部分水称次级结合水,次级结合水与角质层结合较为疏松,比较容易水合,也比较容易脱失。此外,角质层中还可以包含游离水,游离水丧失更快。
常用保湿剂之平衡吸湿性
吸湿性物质会竭力保持它本身湿度与周围环境湿度之间的平衡,物质中的水会在其表面产生蒸气压PM,如果PM 与空气蒸气压P 相同的话,物质就与其环境实现了相对湿度平衡。此时,物质的水含量或溶液的浓度不再变化。PM 与 P的任何不同都会导致水分交换,从而导致物质水含量的变化,直至达到相对湿度平衡。物质的相对湿度平衡被定义为不会导致水分交换的周围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在给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下,保湿剂不断从周围环境吸收水分,潮解或形成溶液,当其水溶液浓度不再变化时,达到吸湿平衡。此时,保湿剂的百分比浓度称为平衡吸湿性。平衡吸湿性反映了保湿剂保持水分的能力,是设计配方时选择保湿剂的有益参考。

肤质分类
皮肤皮脂分泌的多少和角质层水合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根据皮脂的多少和角质水合的程度,把皮肤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A:油性皮肤:角质层含水较多,皮脂分泌旺盛,皮肤油腻。
B:干油性皮肤:角质层含水比较少,皮脂分泌旺盛,皮肤油,但粗糙干燥。
C:正常皮肤:角质层含水正常到相对比较多,皮脂分泌正常至稍少。
D:干性皮肤:角质层含水比较少,皮脂分泌也少,皮肤干燥。
如何选择保湿产品
目前,保湿类化妆品琳琅满目,大牌产品系列基本上都有专用于补水保湿的产品,很多产品甚至彩妆也声称有保湿功能。但是,并非所有保湿产品都适合你,同样的肤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保湿产品的选用原则也有区别,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肤质和使用环境选择保湿产品。前已述及保湿配方设计的相关理论,本篇将结合有关理论浅谈保湿产品的选择原则。

一、肤质分类
根据皮脂的多少和角质水合的程度,把皮肤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油性皮肤 2.干油性皮肤 3.正常皮肤 4.干性皮肤
二、气候类型
根据气温高低和相对湿度的高低,把气候类型也归为四种类型:
1.高温高湿 2.高温低湿 3.低温高湿 3.低温低湿
夏季通常为高温高湿类型,特别是夏季闷热天气,湿度很高;干旱燥热气候通常为高温低湿类型;阴雨连绵的南方梅雨季节为低温高湿类型;冬季和春季一般为低温低湿类型,特别是北方寒冷天气;空调环境下,不管是夏天制冷还是冬季加暖,都属低湿类型。
环境温度高,皮脂腺分泌活跃;相对湿度低,角质层水分散失快,角质层含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图见前文。
三、如何保湿
(一)油性皮肤
皮肤自保湿三环节中,油性皮肤脂质结构和NMF通常没有问题,但皮脂分泌旺盛。皮脂分泌过多,容易造成皮脂膜油水比例失衡,油性皮肤往往过度洗涤,造成NMF流失,故保湿护理以此为依据。
在高湿度气候条件下(A、I)油性皮肤其实并不需要使用保湿化妆品。在气温偏高的环境里(A),皮脂分泌比较活跃,此状况下,更重要的是处理油脂,也即控油(注:控油不等同于控制皮脂分泌),以平衡皮脂膜。在低湿度气候条件下(E、M),油性皮肤需要酌情处理,以防止皮肤向干油性皮肤转化。可选用不含油的清爽配方,建议使用添加NMF的保湿品,普通保湿剂即可胜任,无需搞得那么复杂。
(二)干油性皮肤
皮肤自保湿三环节中,干油性皮肤脂质结构和NMF可能都有问题,皮脂分泌旺盛。
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干油性皮肤都需要保护,干油性皮肤同样需要控油,特别是环境温度高时,控油更重要。如NMF破坏,角质层将无法蓄留水分,在高湿度气候条件下(B、J),虽皮肤可能不感干燥,但本人还是建议选用含NMF的保湿品,如能在此基础上调整皮脂膜的亲水亲油平衡,让角质层自然水合,是为上选。在低湿度气候条件下(F、N),干油性皮肤必须使用含透明质酸、芦巴胶等强保湿剂产品,如需要,也可使用含神经酰胺等修复脂质结构保湿剂产品,建议使用不含油的保湿产品,干油性皮肤使用的保湿品必须考虑能够改善皮脂膜的亲水亲油平衡。
(三)正常皮肤
正常皮肤容易对付,皮肤自保湿机制相对健全,但小心肤质往左走或右走,保湿品的选用以为皮肤减压为目的。
高湿度气候条件下(C、K)可不做保湿处理,也可稍做保护。低温可选轻油配方,高温可选不含油配方。在低湿度气候条件下(G、O),可使用含油的保湿产品,也可选不含油但保湿力强的产品,正常皮肤使用的保湿品,无须使用封闭性油脂,可选透气性油脂。
(四)干性皮肤
皮肤自保湿三环节中,干性皮肤脂质结构和NMF可能都有问题,皮脂分泌过少。对干性皮肤而言,保湿是最关键的任务。干性皮肤保湿品的选用以修复重建为目的。
选用脂质修复类保湿品是干性皮肤明智的选择。在低湿度气候条件下,如不加保护,干性皮肤失水严重,导致皮肤劣化,在H情况下,可使用含轻油脂、强保湿的产品,在P情况下,必须使用含封闭类油脂和强保湿的产品以有效抑制水分蒸发。在D、L情况下,可选轻油脂配方、重建NMF,帮助皮肤蓄留水分。
(五)混合皮肤
对混合皮肤,如T区油而其他不油的皮肤,可局部区别使用保湿品。但最理想的保湿品是能让皮脂迁移的保湿配方,这类配方比较新颖。
保湿剂浓溶液“吸水”解误
关于保湿剂,有种说法,说保湿剂浓溶液会从皮肤吸水,因而不安全。这说法本身有毛病,有个大前提没讲清楚,刚好朋友麦斯也提及此问题,所以说说我的看法。
关于保湿剂浓溶液吸水,理论上并没错,保湿剂会从周围环境吸水,这也是买不到100%甘油的原因,这点业内人士都清楚。但是保湿剂究竟“浓”到什么程度才会吸水?在化妆品中有这么“浓”吗?这里头涉及到一个概念:平衡吸湿量。
平衡吸湿量的解释如下:
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湿剂会从周围环境吸收水分,潮解或形成溶液直到水溶液浓度不再变化,此时,吸湿达到平衡,此状态下,保湿剂的百分比浓度称平衡吸湿量。
在一定条件下,保湿剂吸水达到平衡时,持水率是一定的。换种说法,保湿剂失水还是吸水,只存在两种可能:
1 如保湿剂溶液浓度高于平衡吸湿量,保湿剂溶液从周围环境吸收水分直至平衡。
2 如保湿剂溶液浓度低于平衡吸湿量,保湿剂溶液里的水分照样会蒸发掉,直至平衡,到达平衡时就停止蒸发了。
我举个例子:
甘油在空气湿度为50%的情况下,其平衡浓度是78%,在此湿度条件下, 78克纯甘油(100%)会吸水22克,如果你的配方是纯甘油78克,水22克,那么,既不失水也不吸水,如果水超过22克,多余的会蒸发,如果不足22克,会吸水直到平衡。
保湿剂从皮肤中吸水的唯一情况是,配方含水量没达到保湿剂平衡吸湿量,那么涂在皮肤上,保湿剂就会吸水,比如直接用95%甘油涂于皮肤上。
对于含水化妆品,保湿剂从皮肤吸收水分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现在的乳化体,水分含量远远超过平衡时保湿剂溶液的水含量。含纯甘油5% 的配方,配方只要有1.5克左右的水就达平衡了。
关于平衡吸湿量有关概念和数值,在“保湿系列”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