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高脚鸟蛋有什么用:未授军衔的将军图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07:04

 

周骏鸣(中将):1901-2003,河南确山人,1931年12月任营长时参加了宁都起义,起义后任团长。1932年2月因水土不服回老家闹革命,组织地方游击队,1937年被改变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任团长,到安徽后又被单独编成第五支队,任副司令员(司令员为罗炳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第二师参谋长。1943年3月赴延安参加七大,抗战胜利后回淮南,1946年1月为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二师师长,后任华中军区参谋长,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1954年11月因历史问题调任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调任林业部副部长。1959年整风反右时被撤职调任黑龙江省畜牧厅副厅长。
周骏鸣  

(1902-2003) 河南确山人。  周骏鸣原名卯中,河南确山县石滚河乡焦老庄人。祖父生云,父凤均,以务农为主。  十年诗书,投笔从戎  周骏鸣7岁上学读10年孔孟书,1919年投笔从戎,赴上海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  早年加入冯玉祥部西北军。后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任营长。

宁都起义,参见朱毛

  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五军团任团长。  1932年经朱德总司令谈话同意回原籍开展工作。  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斗争。  1934年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省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同年夏到鄂豫边界游击根据地,任中共鄂豫边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军事工作。  1935年秋任中共鄂豫边省委军事部部长。  1936年1月参与领导成立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任政治指导员,3月后改任队长。率领游击队建立发展鄂豫边游击根据地,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  1937年7月游击队扩编为鄂豫边红军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同年冬游击大队迅速扩大,改称为豫南抗日独立团,任团长。抗日战争初期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任团长,率部东进抗日。  1939年7月以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任副支队长兼第八团团长。  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二师参谋长。  1942年2月任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率部参加开辟巩固发展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3年春起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初期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华中军区参谋长。1947年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  1948年秋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率部参加华东解放战争的作战和负责淮海、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林业部副部长,黑龙江省农牧厅副厅长,河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曾被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2003年11月9日在郑州逝世。讣告: “政协第四届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正省级离休干部周骏鸣同志,因患多脏器功能衰竭,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03年11月9日19时在郑州逝世,享年102岁。”

三条孬枪闹革命

  1965年大比武时,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代革命家曾亲临观摩他们的表演,毛泽东欣然挥拳打了师侦察连沙袋三拳。这支部队的前身主体是豫南红军团。他们战功显赫,累计歼敌12.9万人。谁知这支英雄部队就是当年周骏鸣等七人,用三条孬枪发展起来的?  1936年1月4日,豫鄂边区省委在信阳县吴家山王老庄西的小石岭村吴元昌家里开会。参加会议的有边区省委书记张星江,军委书记周骏鸣等人。  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组织游击队。队长周骏鸣,指导员张星江,以及王国华、汪心泰、康春、吴恒山、老汪等共7人。有汉阳造步枪、撅把子、八音手枪各1支。  晚上,游击队把反动保长汪心禄干掉,缴获三八式步枪1支上了铁幕山,打响了开辟豫南桐柏山根据地的第一枪。省委下达通知,要各地党组织动员党员和群众参军。两个多月,游击队发展到30多人,10多条枪。  游击队建了党支部和战士委员会,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信阳、确山、泌阳、桐柏四县交界的铁幕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  当时,他们人少,枪孬,无子弹,连吃穿住都十分困难。他们白天一身衣,晚上一身铺,夜里盖稻草。有时在山上爬冰卧雪,忍饥挨冻。他们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游击战争,随时都可能牺牲。 为了迅速扩大游击队,省委决定组织百余人打庙会夺枪。  3月27日下午,在桐柏县平氏镇孤峰山庙会上,周骏鸣一生号令,夺枪战斗打响,震撼了数万人。把恶霸地主、联保主任们打得抱头鼠窜。夺了5支驳壳枪,8条步枪和不少银元、布匹。  12月中旬,边区省委在泌阳豫和寨召开扩大会,决定王国华任省委书记,周骏鸣任组织部长,仝中玉仍任游击队指导员,陈香斋任队长。1973年春节前,游击队配合地方党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农民自卫队。  1937年3月,游击队发展到一百二三十人,自卫队有枪千余支。省委派周骏鸣、邓一飞到北平向北方局汇报工作。  4月,周到北平后,北方局又要他随中央的交通员前往延安。周到延安向中央机关和河南省委筹建人朱理治汇报了豫南斗争情况。朱总司令说:“你回去要千方百计地猛烈发展游击队,发展到他们消灭不了你们的时候,国民党就会来找你们谈判了”。  周和中央派的胡龙奎回来,在省委会上传达了中央指示。会议调整了领导班子。仝中玉任省委书记,周骏鸣任游击队长,王国华任指导员。 游击队在红军的支援下打开了局面,使桐、信、确、泌四县方圆百多华里的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游击队成为拥有三百多人的人民武装。  10月,省委决定把游击队扩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省委派周骏鸣等进入竹沟建立地下武装,一举解放了竹沟镇。

捐弃前仇向东进

  正像朱总司令预言的那样:游击队发展壮大了,迎来了改编抗日的机会。敌人虽然妄想利用谈判,消灭独立团,但终未得逞。  省委遵照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于1938年1月,将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委林恺。 突然,有4000多人的土匪来游击区住下不走。根据群众请求,独立团决定打。周骏鸣指挥各村庄的抗日自卫队连夜抢占山头,独立团手枪队突然向土匪司令部袭击,打垮了土匪,缴获80多匹马, 俘虏了土匪和不少枪支,自己无伤亡。  第二天,又有千名土匪到来,几个骑马的土匪头子说是来投红军的。周骏鸣等把他们编为安、段两个团,因为有两个首领一姓安、一姓段。后来,把他们改编为八团第三营。 中央十分关心八团的组建,派来红军干部20多人。八团营以上干部,除周骏鸣外,都是红军营团干部担任。四面八方要求抗日的男女,如同潮水般涌向竹沟镇,竹沟在国民党地区成了抗日的灯塔和中心,人称小延安。  3月8日,八团开了抗日誓师大会,周骏鸣等率领全团1300多人,从邢集出发,奔向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安徽省霍山县流破瞳。  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项英:“高敬亭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军长叶廷致电周恩来建议:“迅速挺进至滁州、全椒以西,嘉山、明光以南,巢县以北,远定以南……活动更有利”。 周恩来征求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意见后,决定让八团先进,并通知军部,电令八团东进皖东。八团到皖东后,归军部直接指挥。周恩来发给八团一部电台。周骏鸣和政委毫无畏惧地率八团打先峰,高唱《新四军军歌》东进。1939年春节,八团利用曹县至合肥之间的东山口小山打鬼子,鬼子把机关枪、大炮都用上了,打一天,也没敢前进,增强了军民的抗日信心。  4月,八团开赴定远藕塘、滁县常山 等地活动。4月24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南局并中原局,目前,我党我军在皖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抗日根据地。5月10日,津浦路东临时前委书记方毅和朱绍清率领由第八团第二营扩编的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进入津浦路东地区进行战略侦察,开展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  5月中旬,叶挺等领导到江北东汤池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并指挥四支队继续东进。江北指挥部由张云逸兼任指挥,邓子恢兼任政治部主任。  6月叶军长到定远藕塘附近徐小集八团驻地,就部队东进津浦路东等问题作了指示。江北指挥部扩编所属部队,成立第四、第五两个支队。  7月1日,在藕塘的安子集宣告:以八团、挺进团和第3游击纵队为基础的第五支队正式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周骏鸣任副司令。 新四军深入敌后作战,没有后勤供应,很难坚持。在此关键时刻,刘少奇于1939年11月底来到津浦路西江北指挥部。他连续召开干部会。传达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强调抗日要建家,建立自己的抗日政府。周骏鸣和方毅在路西指挥部,同刘少奇同吃同住。一天,少奇突然找他俩谈话:顽固派要打我们,你们回路东去,准备磨擦,不要怕,不磨擦就没有根据地。  桂顽一七一、二三八师,加路西地方土顽武装,从3月4日起,大举向路西江北指挥部进犯。四支队和五支队主力迎战。敌众我寡战正酣。韩德勤呼应,指挥三十三师、翁达独立旅等部队,总共约2000余人,分散在路东各县。半塔集是小镇,西北边靠小山。守卫半塔的部队主要是教导队300余人。司令部住在半塔集西南约3华里的苏郢。  3月221日拂晓,韩顽2个团从半塔东进攻。顽军发动几次进攻,都被打退了。下午,周骏鸣用望远镜观察,发现有两个连的顽军从西北山往半塔集冲锋。顽军已三面包围半塔。在这危险时刻,周骏鸣率领特务连和机关等勤杂人员跑步支援。周副司令高喊:“哪个停止不前就枪毙!”大家狂打猛冲,敌人顶不住往后撤,部队夺回西北山头,解了半塔之危。 此后,路西成立了七个县政权,路东成立了八个县政权和路西、路东两个联防办事处,淮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实现了刘少奇讲的抗日要有个家的目标。  4月初,少奇率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进驻半塔集大田郢。 为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策应我江南部队向北,八路军南下部队向东发展,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原局决定:五支队和四支队七团协同开辟淮宝地区。淮宝地区,即运河西,三河北,洪泽湖东,宝应湖西北的淮阴、淮安、宝应三县之间的地域。根据江北指挥命令,由罗炳辉、周骏鸣等组成淮宝战役指挥部。  8月2日夜,七团掩护,八团、十团强渡三河,突破韩顽33师两个团的防线,占领张集、新集。顽军驱使当地封建组织刀会攻击我军。刀会是迷信组织,相信刀枪不入,在当地盛行,人数成千上万。罗炳辉、周骏鸣到张集不久,看到街口八、十团被刀会像赶鸭子一样败下来了。周骏鸣陶出手枪跑上前,冲天开了几枪,大吼:“哪个再往后退,我就枪毙他!”部队开始鸣枪反击,有几个被打倒了。部队反冲锋,刀会被打退了。罗司令和周副司令让部队休整,总结经验教训,将捉的顽固分子当场试验,破除了指战员和群众对刀会的迷信。第二天,有更多股刀会打着旗子,吹牛角,身佩红黄带,铺天盖地而来,口念咒语,挥舞刀棍。罗司令和周副司令听到枪声,登碉堡看,部队顶住还击,打死了一些人,刀会后退,战斗结束。部队对俘虏的刀会重要成员释放。刀会共和我军交战八次后被平息了。  6月,七团进抵新集。六八七团在蒋坝歼秦庆旅一部。我4个团由南向北推进,迫使顽军节节败退。15日,我军对据守双沟,仁和集、岔河镇的顽军两个团发起总攻,歼其大部,余逃往运河东岸,淮宝战役胜利,成立了淮宝办事处。此战打通了东进的通道,使苏北、淮北、苏中、淮南和皖东北等几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后来,淮宝地区成为新四军四师和淮北的抗日根据地。  周骏鸣是开辟豫鄂边区桐柏山,淮南和淮宝三个根据的领导人之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了战功。

敢于抵制林彪、“四人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骏鸣同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7月任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由于他不满当时的一些“左”的做法,因而受到错误处理,于1960年4月调任黑龙江省畜牧厅副厅长。1962年8月撤销处分,1963年3月任黑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他求真务实,作风深入,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黑龙江省农牧业的发展积极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周骏鸣同志敢于抵制林彪、“四人帮”反动路线,因此于1967年6月以所谓“叛徒、反革命分子”等罪名被拘留审查,受到政治迫害。“文革”结束后,强加在周骏鸣同志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被统统推翻。  1978年9月被平反昭雪,1979年任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各界人士,巩固发展我省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推进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献计出力。1983年后他不再担任省政协副主席,但仍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河南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周骏鸣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对党、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什么打击,都始终不渝,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和大无畏精神。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程子华(大将):1905-1991,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年8月到河南做兵运工作,于1929年12月率两个连发动大冶兵暴。改编为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任支队长。后曾任红五军团第十四师师长。1934年9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传达中央指示并工作。担任红25军军长。1935年9月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西太原从事抗日统战工作。协助爱国将领续范亭很快组建起十个游击支队,同年底转至晋西北。1939年1月,他调到冀中支持工作。1943年8月聂荣臻赴延安后,主持晋察冀的工作。1945年8月23日,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未即赴任即调东北,主持冀热辽的工作。1947年5月率部加入东北野战军作战,后任第13兵团司令员。1949年9月1日,他调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兼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山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主政山西。1950年10月调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长。1958年9月商业部部长。1960年2月改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1月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64年调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大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78年3月担任国务院民政部部长。
谭震林(大将):1902-1983,早年在井冈山工作,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成为毛泽东在党政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1929年1月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参与创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军长征后与张鼎丞、邓子恢坚持闽西南地区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3月到皖南后,改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为张云逸)。1940年5月到苏南东路地区主持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所部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他担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42年初转战到苏中,任第一师政委,1942年10月任第二师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1月后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同年秋,他兼兵团政委,同许世友司令员指挥内线(东线)兵团在山东作战。4月参与了渡江战役的指挥和领导,兼任第七兵团政治委员。5月率第七兵团进驻杭州,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1952年调华东局任第三书记、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2月,他调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并在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工主管党的农村工作。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主管全国农林工作。
张鼎丞(大将):1898-1981,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1939年7月调往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他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负责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1949年8月福州解放后,任福建省委书记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12月调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他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1954年9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郑位三(大将):1902-1975,红安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西进后,他留在原地坚持斗争,担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务委员兼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并兼任中共鄂东北特委书记。后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7月红25军主力向陕北进军后,他担任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独立领导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7年4月赴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中共中央派回鄂豫皖大别山区,协助高敬亭将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40年2月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担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1943年9月被派到豫鄂边区参加领导工作。担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委员兼鄂豫皖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豫鄂边区委书记。中原突围后长期养病。
王维舟(大将):1887-1970。川东游击军主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11月2日,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33军,任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358旅副旅长。1938年初,他担任该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率都驻守陇东庆阳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他被中共中央派到重庆,担任新成立的中央四川省委副书记。他积极协助书记吴玉章进行统战工作。9月他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8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他调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伍修权(中将):1908-1997,苏联回国学生,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1933年任共产国际李德的翻译。1941年回延安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兼作战部副部长。1947年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建国后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1950年12月至195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55年~1958年,出任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197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二部部长。
邓子恢(大将):1896-1972。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8年1月,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他担任政治部主任。年底兼任第四师政治委员和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直到抗战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华东局副书记兼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5月,他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主持地方党政工作,1949年5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和华中军区,他担任华中局第三书记与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他负责主持华中党政工作,1952年11月,他被任命为政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工作。1955年初,他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5年6月,他在党内关于合作化速度的争论中,受到错误的批判。1965年1月,他被免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改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滕代远(大将):1904-1974,1928年6月下旬,由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人贺昌、林仲丹(张浩)谈话决定,他接替已牺牲的郭亮职务,担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与彭德怀、黄公略、邓萍等发动平江起义。任红5军党代表。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他参与领导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成立中国红军第三军团,他担任政治委员。8月下旬率部同红一军团会师,成立红一方面军。他任中共总前委委员、方面军副总政治委员,仍兼红三军团政治委员。1933年12月调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武装动员部部长,负责动员扩大红军的工作。1934年7月,他同高自立一起被中共中央推选为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动身赴苏联莫斯科,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7年5月上旬,他同陈云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接应红军西路军左支队李卓然、李先念等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此后他担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后改为八路军)驻新疆代表。他协助陈云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7年12月底到达延安。1938年初,中共中央决定他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39年冬山西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时,他奉命到晋西北地区,1940年5月,他调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并兼校党委书记,主持该校在前方太行抗日根据地办学。1942年3月,他担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指挥华北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9月,彭德怀回延安参加整风出席七大后,主持前方八路军总部工作(邓小平主持中央北方局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担任中共晋冀普豫中央局常务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48年5月,他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同年11月成立中共中央军委铁道部,他担任部长。1949年3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他兼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铁道部部长。1963年3月,因病辞去铁道部部长职务。
何长工(上将):1900-1987,法国勤工俭学学生,1924年回国。参加秋收起义和开辟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初,第四军主力转入赣南后,率各县自卫军坚持井冈山斗争。后任第九军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两延河防司令员兼政委,抗大总校教育长、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代校长,通化军区司令员。1947年秋,任东北军区军事工业部部长兼军械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副部长。1952年8月,中央决定调任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张际春(上将):1900-1968,参加湘南起义。后任红军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3月,他被调回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校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校党务委员会书记。他协助罗瑞卿等负责抗大实际领导、主持全校政治工作。1939年7月,他协助罗瑞卿率领抗大总校机关人员与学员数千人,东波黄河,历时半年行军,穿过日伪军数道封锁线,于1940年1月抵达太行山根据地。1943年1月,他调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0月兼任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4年1月,他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9年8月担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
耿飚(上将):1909-2000,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团长。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耿飚同志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1936年12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耿飚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副政治委员,率部驻守陇东,保卫陕甘宁边区。1944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即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1月,党中央决定调耿飚到外交部工作,担任驻外大使。1978年3月,他任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并分管民航总局、旅游总局和军工部门的工作。1979年1月,他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协助军委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81年3月任国防部长。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
冯白驹(上将):1903-1973,琼崖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海南解放后任海南区委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军政委员会主任。1952年调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统战部长,广东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底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副省长。1957年广东开展了反右派和反地方主义的斗争,他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撤销省委书记和常委的职务。
周保中(上将):1902-1964,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八师副师长兼五十二团团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领导创建抗日武装。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1950年起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