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鲨进化大白鲨满级:[原创]东西不同的成长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26:10

东西不同的成长里

——对比《千与千寻》和《爱丽斯梦游仙境》

2008-11-18

 

 

对比《千与千寻》和《爱丽斯梦游仙境》两部动画作品。

 

《千与千寻》是2001年的日本作品,《爱丽斯梦游仙境》是1951年的美国作品,虽然时间上的差异较大,但都是讲述一个小女孩的一次不寻常的历程或梦境的动画作品。为更清楚地分析这两部,特此把它们作一个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表达东西社会文化的不同。

 

从表达方式来看,《千》的体现了东方人的含蓄,比如说无面人对千寻的跟随,千寻和白龙的爱情;《爱》则体现西方人的直接,比如说花朵们赶走爱丽丝,爱丽丝与皇后的对话。

 

从表达手法来看,《千》是现实派的,如父母变成猪,向汤婆婆求到有工作,自己的朋友被别人伤害,让这个10岁的小孩一下子面对这么多残酷的现实社会,也就吹生主角的早熟,这也是东方教育的一个特点——尽早让孩子明白现实的残酷;《爱》是梦想派的,爱丽丝所去的地方,所做的事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梦幻,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个特点——要保留孩子的童真。

 

就它们的娱乐性来说,我认为,《爱》是更胜一筹的。因为,《爱》的场景和角色比起《千》来说,更多,更变换。从屋里到屋外的变换,森林到花丛的变换,丛林到宴席桌的变换。铲子嘴的大鸟,伞叶身体的秃鹰,鸟笼身的鸡,笔嘴的小鸟,扫把头的狗风琴脖子的猫头鹰。等等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可又不失趣味性,看起来依然生机勃勃。《千》整体看起来比较真实,场景和角色都比较硬朗,没有太多的变换。

 

就它们的社会文化来说,我更喜欢《千》的。当然,这里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东方人倾向于集体主义,《千》强调主角是平凡的但还是很有魅力。西方人倾向于个人主义,《爱》则突出主角的特别。西方人大概害怕平凡。

 

两部动画都在教人不要迷失自己。《千》里,白龙要求千寻记住自己的名字,就是说要把握住自己最初的原则。忘了名字就是忘了自己的原则,会被环境改变着。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指失去了自我,找不到最初的理想,偏离了航线。《爱》里,毛毛虫问变小的爱丽丝:你是谁?爱丽丝说,我不能解释自己,或许我已经不是我了。毛毛虫给了她两片面包,一片可以让她变大另一边可以变小。这里教会一个女孩,或许有天你会因为环境和社会,变得不再是自己。变大变小是一种自我调节,人要学会权衡自己合适社会的大小,不要让自己小到被社会淹没,也不要大到被别人讨厌。

 

对女孩的说教来说,我认为《千》更成功。两部动画都表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且不能让小女孩理解的世界。《爱》更多是表现爱丽丝的娇气,爱哭,高傲,如当爱丽丝被花朵们赶走的时候,她说的是:“他们应该检讨一下。”只是表达出那个世界的不能理解的一面。《千》更多地是表现千寻怎样去理解那个不能理解的社会,如当千寻离开窝炉爷爷的那刻,小玲指责千寻:“帮了你,可你居然连句谢谢都没有。”这点看来《千》更胜《爱》一筹。

 

我还特别注意到两部动画主角对坏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两部动画片里同样有不讲理的恶人。在《爱》里,只是西方故事中一如既往的斗争,如爱丽丝对皇后的态度;而《千》告诉大家就算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对自己不好的人,也应该跟他们成为朋友,如千寻对待无面人和汤婆婆。两部片子都在宣扬正义,不同的是《爱》主张抗争,《千》主张改正,改正自己改变别人,使之成为社会和他人都接受的人。

 

关于两个结局我也有注意到,《爱》的结局是爱丽丝被家教叫醒,她也就梦醒了,故事也就完了,甚至有点点不值得的感觉;《千》的结局是千寻和父母一起走出,生活又恢复到以前,之前发生的一切看起来好像是一场惊心离奇却又值得回味的梦,可是闪闪发光的橡皮筋告诉我们这个离奇的经历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努力的成长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

 

我对比了这两部作品,自己更喜欢《千与千寻》,觉得它更有味道。如同本片导演宫崎骏说的:“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险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学习人类的友爱,发挥人本身的智慧,最终千寻回到了人类社会,但这并非因为她彻底打败了恶势力,而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蕴涵的生命力的缘故。现在的日本社会越来越暧昧,好恶难辨,用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来讲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这就是我制作电影时所考虑的。”

 

当然,以上都只是我个人想法,我只是更倾向于东方的思维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