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迷情7:有信仰的人才真正快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42:13
2011-09-23
草根简介

知名评论家。自九十年代开始,已发表各类作品近200万字。多次入选新华网、凤凰网、人民网等网站十大优秀作者、十大博主,其网络点击量已突破5000万次。2011年“两会”期间,人民网E政广场选编30余份网民优秀E案报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仅作者写的提案就入选3个,被评为“优秀E政建议人”、一语惊坛“十大红人”。先后接受过《厦门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计算机世界》报、《徐州日报》、徐州电视台、广东卫视、梅州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采访报道,新著《信仰决定兴衰》即将上市。
药家鑫,一个多么让人心痛的名字!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身份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的药家鑫,驾驶私家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当场死亡。
2011年6月7日上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
一起车祸,两条人命——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一切果真就这么结束了吗?
不!不!不!“药家鑫事件”是一场社会悲剧,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他所带个人们的更多是一个个思考和一个个追问!
说到药家鑫,我不由得想到另外一个人,谁?马加爵!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云大学生宿舍连杀4名与他朝夕相处的同学,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天之骄子”马加爵犯下的罪恶行径灼痛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13.4亿中国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生他养他的父亲母亲,甚至包括他自己!
“马加爵”留给世人最最匪夷所思和难以破解的问题在于:
在父母的膝下,他是一个乖儿子;
在邻居的眼中,他是一个好少年;
在老师的眼中,他是一个好学生;
在同学心目中,他是一个好同学、好伙伴!
然而,就这样的一个朝阳似火的“天之骄子”,怎么一下子就从“天堂”堕落到了“地狱”了呢?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心灵扭曲?他的“杀人动机”到底何在?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开始放下了包袱,开动了机器。
有人认为,多归因于教育失败;
有人认为,马可能患有精神病;
有人认为,学校与社会的心理救治系统不健全;
有人认为,归因于横亘在“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日渐扩大的鸿沟;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打牌时的口角只是马加爵杀人的导火线,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是一个长期积怨的结果;
在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华裔科学家陈景虹指出,马加爵的暴力倾向可能和缺失MAO基因有关。
马加爵在死刑执行的两天前,马的辩护律师赵耀告诉记者:“他的杀人动机,始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马加爵在自己的“忏悔书”提到:“可以说这‘天之骄子’的身份是国家给予的,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经过十二年努力奋斗而得来的,但我当初怎么就轻易地毁了这一切呢?那四名被害者也和我一样,家里都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和我一样经历了多少年的寒窗苦读,也和我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我当初怎么就那么轻易地毁了他们呢?人云:凡事都是有原因的,又说:事物的发展总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现在每天我都努力思索,试图从自己身上寻求原因,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此刻我亦很糊涂,只能说当初很偶然!”——由此可见,马加爵对于自己的杀人动机也是一片茫然,茫然中有痛苦、有自责、有忏悔、有绝望!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马加爵即将行刑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采访中,马加爵说了一句话深深震撼着崔丽!
崔丽:事实上,马加爵试图用行动来表达什么。采访中,他对受害人的关心越来越主动。几次提到对不起他们的家属,表示谢罪。能感觉到,他是在内心里向这些受害的同学及亲属忏悔。在看守所的生活,使他开始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反思,令他感悟到人生观价值观迷失的痛苦。当他说出“有信念的人是快乐的”时,我深感震惊。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马加爵的心灵扭曲?自从“马加爵事件”发生后,笔者一直关注着事件的进展,一直试图破解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包括现在。尽管“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7年了,笔者破解“马加爵”的脚步始终没有马不停蹄。
“有信念的人是快乐的!”——笔者认为,这才是马加爵“心灵扭曲”和“杀人动机”的真正原因所在!因为他没有“信念”,所以他不快乐;因为他不快乐,所以他想杀人——这就是他自认为的杀人动机所在,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马加爵真的没有“信念”吗?请看他狱中的“忏悔书”吧:两个月前我的身份是一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一名即将进入社会展示自己才能的毕业生,家人和国家都对我寄予厚望,而我本人又何尝不是满腔热血地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一份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母校在整个云南省当中是名气最高、实力最强的高校,就业前景是很看好的,这些我都从师兄师妹(老乡)和老师那里打听得很清楚了,所以很多报纸上所渲染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我是从来没有感受到的。
读着这样的“忏悔书”,你能说马加爵没信念、没理想吗?从这份“忏悔书”里,我们不难看出,马加爵不是没有信念、也不是没有理想,而是“信念”和“理想”、乃至“抱负”都是十足的。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反问:你上面不是说,导致马加爵杀人的真正原因是他没有“信念”吗?怎么,现在又不是“信念”的问题了?倘若马加爵不是“信念”出了问题,那又是什么出了问题了呢?
据说,马加爵和他姐探讨过如何与别人沟通、如何与人打交道,但姐姐也没有说出什么来。案发后,他还曾拨打一个心理咨询热线,但一直没有拨通。正如他自己承认的:如果当时有人能听他说说话,疏导疏导,也许这血腥的一幕真的不会开启。从马加爵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杀不杀人”往往在于一念之间,“好人”和 “坏人”往往也取决于一念之间!
当自己的置身环境出现不利和不和谐的时候,当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威胁的时候,当“自己的思想”出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当“自己的信念”出现 “决堤”和“崩溃”而又不能及时得到“安慰”和“救助”的时候——一个 “走极端的人”便诞生了,“他”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自杀”,另一个就是“杀人”!
马加爵就是属于后者!他曾与他姐“探讨”没有结果(毕竟他姐阅历浅,也探讨不出什么结果);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又没拨通(一个拨打不通的心理咨询热线,又能有几分咨询价值呢?);当他最需要“安慰”和“救助”的时候,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倾诉的和可说心里话的人(即使有一个可倾诉的和可说心里话的人,他不说出他的困惑和迷惘,别人又怎么能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又不是他肚里的蛔虫)!于是,“绝望中”的马加爵“痛苦地”举起了石工锤……
靠人不如靠自己,人救不如自救!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当一个人的心灵出现“决堤”或者将要“崩溃”时候,能及时救的他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当“天之骄子”马加爵在行凶杀人前四处求助无门的时候,当他的心灵出现“决堤”和“崩溃”的那一刻,能及时救的他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马加爵自己!
然而,一个“思想”出现困惑和迷茫的人,一个“信念”出现“决堤”和“崩溃”的人,又怎么能救得了自己呢?“思想”和“信念”出了问题,必然死路一条!走在死路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无药可救了呢?我的回答是:倘若那个人心中只要还有“信仰”的话,他就能浪子回头;倘若那个人心中只要还有“信仰”的话,他就能起死回生;倘若那个人心中只要还有“信仰”的话,他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理,当时,倘若马加爵心中有“信仰”的话,他就不会心存杀人之恶念;倘若马加爵心中有“信仰”的话,即使他“高高”举起了石工锤,也会“轻轻”放下!
信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信仰是万万不能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没前途的民族;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
“信仰”不是灵丹妙药,胜似灵丹妙药;“信仰”不是无价之宝,胜似无价之宝!大家如若不相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认识一下“信仰”吧。
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是构成幸福的一个积极因素,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据说,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总是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这根“脊梁”在人遇到无论多大的风雨、多深的坎坷时,终可以让人类屹立不倒。这根“脊梁”就是“信仰”。
雪莱说:“信仰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的力量,就同其他各种感情一样,恰好同激动的程度成正比。”
拿破仑说:“所谓信仰就是自我暗示,在潜意识中被宣布或反复指点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布莱辛顿说:“信仰能将具有毁灭性的绝望变为逆来顺受的屈从。”
周恩来说:“要以耐心说服诱导的精神,争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团结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政纲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
邓小平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信仰的建构需三个条件:一是对真理的坚信;二是对价值的认同;三是感情的融入。因此,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
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
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它是反科学的、主观唯心的、破坏性的信仰,也是错误的信仰,一旦俘虏了民众就会酿成惨祸。如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拉登和恐怖分子、李洪志和他的法轮功,这些都是非科学的可怕的信仰。
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它必定是科学的、客观的、连续的、建设性的、可发展的,但不是“普世价值观”,而是真理长河中的一段相对真理。如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基督徒对基督教的信仰、佛教徒对佛教的信仰、伊斯兰教徒对伊斯兰教的信仰等等,这些都是科学的对社会有益的信仰。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正确无偏的信仰。
按照其价值取向,科学信仰又可以分为人文信仰、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合称“三维信仰”。
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例如三民民主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等属于政治信仰。
人文信仰
人文信仰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有关。例如儒学、道学、佛学、忠君爱国、正直、做个有价值有用人、以牙还牙、同归于尽等都属于人文信仰范畴。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例如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都是宗教信仰。
如果把人类信仰比喻为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政治信仰、人文信仰、宗教信仰如同三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人类“三维信仰大厦”,也支撑起每个人的“三维信仰大厦”【如下图】。唯有政治、人文、宗教三根支柱相互制衡、和谐共生,才能确保“三维信仰大厦”巍然屹立。当任意一根支柱倒掉了,必将危及“三维信仰大厦”的安全,进而导致精神垮塌!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更如此。
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等等。
总之,信仰是主体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向往、景仰、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既表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这就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而追求最高价值,正是主体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
信仰支柱支撑起社会大厦
在外部关系上,政治信仰、人文信仰、宗教信仰相互制衡、和谐共生共同支撑起人类“三维信仰大厦”。
在内部关系上,政治信仰、人文信仰以宗教信仰为基础,宗教信仰决定政治信仰、人文信仰。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和人文信仰;有什么样的人文信仰和政治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的民族和国家。譬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不仅为中华文化锦上添花,而且为中华文明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众所周知,一朵鲜花必须有绿叶相衬才美丽,有茎(含根和枝条)提供和输送充足的营养物质才富有生机。如果把“信仰”比作一枝花的话,那么政治信仰是花,人文信仰是叶,而宗教信仰就是茎。
“政治信仰”的独特地位
在政治信仰、人文信仰和宗教信仰这三个信仰中,“政治信仰”起到引领和领导另外二个信仰的作用;而弘扬“人文信仰” 和“宗教信仰”最终目的,一切为了“政治信仰”服务。
封建社会,“政治信仰”代表着九五之尊的王权、皇权和王道,现代社会,“政党”取代“王道”, “政治信仰”也由此上升为“党派意识”,继而上升为“国家意识”。例如,国民党人曾用“三民主义”建立了中华民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等。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旦“政治信仰”出现危机,就会发生政权交替。
“人文信仰”的独特魅力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自然就是原始的、天然的。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为此,“人文信仰”涵盖儒学、道学、佛学、忠君爱国、正直、做个有价值有用人、以牙还牙、同归于尽等方方面面。博大精深,灿若星河,中华文明悠悠五千载,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教)”成为封建王朝的国教,从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愚公移山”到“神舟飞天”等等,无不散发着中华“人文信仰”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信仰”往往太强,而虔诚的“宗教信仰”又太专,于是居于“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人文信仰”,恰可“以柔克刚”——起到调和与桥梁作用,继而演绎出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世界来。
“宗教信仰”的独特价值和历史作用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宗教通常发源于下层群众,是他们摆脱苦难、对抗统治、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出路”,但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用以煽动宗教狂热、奴化下层群众、神化统治政权的工具。
宗教最初包容着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科学不断从宗教理论中诞生和分化出来的历史。但有待改进的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宗教对于科学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差,宗教的虚假外壳越来越暴露其致命的弱点,宗教逐渐蜕化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破坏性力量。
宗教在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往往起着其它政治力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对于一个人来说,宗教信仰是人生支柱,可为人生指明方向。
拥有政治信仰可以为人生树立远大目标,拥有人文信仰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拥有宗教信仰可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也可以自我调控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托尔斯泰说的好:“信仰就是生命车。”没错,对于一个人来说,宗教信仰承载着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只是一个躯壳,如同一个丢失了灵魂的行尸走肉;一个连精神支柱都没有的人,怎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欢乐?又怎么能保证自己的人生不走弯路?甚至干出一些傻事、蠢事?
因此,人生只要有了宗教信仰,即使在事业上不小心失败了,失败中也将会孕育着更大的成功。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宗教信仰是民族之魂,可让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拥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也是一个前途光明的民族。反之,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是一个没前途的民族,更是一个是极容易走向衰败的民族。
历史上,有好多民族在地球上因战乱或者其它原因消失了。如:古埃及亡于公元前一千年,今埃及人是阿拉伯民族;古伊拉克亡于公元前550年,今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其实,这些民族的衰败和消亡,归根结底是宗教信仰的沦丧而导致的。
然而,当一个民族有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之后,即使在军事上暂时败于别的民族,也会迅速同化胜者,文明不会中断。例如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占领了中国建立元朝,结果不得不马上按汉族人的习俗制礼作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国家之基,可补儒教和王道的不足。
历史上,有一些和中国一样古老的国家却在中途灭亡了。如:古希腊亡于公元前30年,到1821年才复国;古印度亡于公元11世纪,1947年才建国。这些文明古国的灭亡,究其原因它们虽然有文化、有科学、有经济、有军事,唯独没有一脉相承的宗教信仰。中华文明五千载一脉相承,皆因“宗教信仰”源远流长。
唐朝是我国古代文明最强盛、最发达时期,也是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最繁荣时期。《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面见如来佛祖索要真经,如来对唐僧说:“你那东土天高地厚,物广人稠,但世人多贪多杀、多欺多诈,虽有孔丘传下的仁义礼智信教化,历代帝王的刑罚律法惩罚,由于没有佛法开导愚顽,终究是愚昧不明,难脱苦海。我有三藏真经,共三十五部,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可以劝人为善,补你们儒教和王道的不足,我想传给东土,普度众生。”由此可见,唐朝之所以能繁荣昌盛,皆因“佛教(宗教信仰)”及时弥补了“王道(政治信仰)”和“儒教(人文信仰)”的不足——即用佛法开导愚顽、劝人为善,从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继而确保李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天朝大国。
当一个国家失去自己的宗教信仰之后,思想开始腐化,道德开始沦丧,贪污腐败开始横行,继而导致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因此,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绝对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也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国家。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