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迷情维佳:李荣玉与《大成拳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54:34

李荣玉与《大成拳论》---李 康 李 剑 梁媛媛

(2008-04-12 09:55:04)     当前,大成拳界出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奇怪事实。大成拳风行世上,习者众多。然而,大成拳学之最高经典《大成拳论》却绝少有人能真正读得懂,更无全面理解、体认、贯通,甚或更不能进一步用于指导训练了。《大成拳论》好像成了一本天书;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真实的反射出了当前大成拳界的普遍水平。
  其实说穿了并不奇怪。类似情况在其它领域亦有存在,如丹道界,大家都知道《参同契》、《悟真篇》二部丹经的地位和价值,知道书中所叙乃道家古哲先圣千百年来辗转相传之金丹内秘。然而,纵观天下求道者多如牛毛,又有几人明之?据笔者辛勤参访十数年之所见所闻,海内外仅数位前辈能真正读懂,如果条件具备的话,能用来指导修丹。丹道界自古有句行话:“得着诀来好看经”。也就是说,求道者只有获得明师真诀,方能读懂丹经。研习大成拳等传统武术更不例外,只有先得明师真传,方能通过苦练逐步理解、印证拳谱拳论,进而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训练或教学中方能加以运用和获得指导之益。
  《大成拳论》世乏知音是铁的事实(近来有关大成拳的争鸣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但至少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技击大师李荣玉先生——一个用功夫诠释《大成拳论》的人。他诠释该拳论,既非引经据典,又非训诂考据,而是用自己高深纯正的大成拳功和切实体认来全面剖解个中真诠。换句话说,李荣玉先生的功夫和作拳时的一举一动,或者说李荣玉先生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大成拳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技击是验证拳学真伪、功夫高低的试金石。李先生认为,辨别真假大成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作。这种认识绝非单纯的片面的拳头论高低,而是内行看门道。如果一个人能打出大成拳的风格,重现当年王芗斋试艺风采,那么他的东西肯定是真正的大成拳,否则其拳其法只能是形似而质异。例如,弄人丈外不一定就是大成真功。如一个人一抡拳头能把人掼出丈外,而另一个人搭手之间只能将人惊弹至三尺之地,这时得出前者法正功高结论的只能是外行人。
  数年之前,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先生曾在《大成拳法要集成》一书中坦诚相告:现在的一些意拳人土在实作上已经失去了大成拳的本来面目,并暗指其基本功法亦为错误。此语虽惊天下,然除了颇招人忌之外,竟未能引起广大拳友的深入思考,实在令人遗憾。我们无意批评广大大成拳爱好者的素质,但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和接受能力,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认真地想一想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究竟什么样?当年,王芗斋先生身躯并不魁伟,四肢亦不发达,他若靠抡着拳头闪展腾挪能赢那么多身高力壮,快若疾风的海内外各派高手吗?并且赢得干净利落,轻松自如,一二个照面,胜负立判。谈到这里,我想诉说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初,我第一次拜谒李荣玉先生时,曾一口气连提二十二个问题,李先生均一一作答,并指出所提问题并非关键。我闻之,不禁心中愕然!因为这些问题均是自己多年习拳中发现的疑难,是有一定深度的。不得已,我大胆请教李先生,说: “我再问一个您可能觉得比较幼稚的问题,即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总能在实作搭手之间放人丈外而取得胜利?”说心里话,在提问时我心中甚是忐忑。因为这个问题许多大师都不屑一顾,最多扔出一句:那是因为王老功夫深。哪知李先生一听,甚是高兴的回答说:“孺子可教,这才问到了点子上。”因为笔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一点也不幼稚,正触在了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之上。而这一点恰恰正是正确认识大成拳的开端。
  原来,大成拳和形意等许多传统拳术一样(有的拳派例外),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拳脚重,速度快,也不是在实作中靠组合拳、“连珠炮”取胜,大成拳追求的是“整体发力”,“一触即发”,拳脚更重,变劲更快。大成拳着重于人体技击运动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例如整体发力的能力,发自然力的能力,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持重发力的能力,舒适得力的能力,鼓荡的能力,懂劲的能力,空灵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能力。只有拥有了整体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实作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只有具备了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做到在实作中不抡拳头;只有具备了持重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接触时仍能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只有具备了鼓荡的能力,才能发力无断续;只有具备了懂劲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控制敌人,更安全的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顺力逆行等方法和原则,更漂亮的战胜对手。只有全面具备了上述能力(功夫),才能做到实作中“双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搭即是断,断即是搭,搭断不二,搭断是一”。才能达到把握胜利的必然性,即拳论所谓的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李荣玉先生对《大成拳论》体会极深,绝非一般拳家可比。诸如松紧、虚实、含蓄、动静、遒放、螺旋、单重、双重、伸缩、提顿、吞吐、蓄弹、惊炸、四如等拳学要点,李先生均有切实的体认,这些字眼在《大成拳论》中均甚为简明,甚至一笔带过。其实这些东西都有具体实在的操作方法,不得明师口传心授,就容易默然滑过,以至终生无成。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详加论述,下面仅举三例即可窥见一斑。
  目前,筋骨训练在拳界传得沸沸扬扬,但练之有成的却少之又少。当李先生的梢节一受外力作用,全身大筋立即腾起,仔细观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许多,一击之下,皆震颤不已。拳论所言“筋长(粗)力大”,“筋如弹簧骨如针”,在李先生身上体现的极其直观而生动。
  有人对“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提出了质疑,而李先生就能在实践中做出来。我们且看他的诠释:“鼓荡是拳学中较深层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二个 ‘劲’的连接,内在的‘劲’要比外形动作快的多,一个动可以作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的‘劲’可以有二个三个或更多,所谓‘挑打’、‘按打 ’、‘挂打’,指的都是劲,甚至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的非常顺畅,可以做出一个发力就是鼓荡,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多个 ‘劲’的连接也能达到,这时可称之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论所讲的‘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也是这个含义。要体会出鼓荡,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筋如弹簧,肉如惊蛇’。”
  又如《大成拳论》所讲“大气呼应”,有人未达此功境,解释为是指呼吸不失衡而言。其实不然,李先生很早就对此有着真实不虚的体认,习者经过艰苦的站桩摸劲,习之有得之后,人体渐与大气发生联系,感觉周身全被大气笼罩,要克服阻力才能动,此为发力之始(发力刚入门),动即是发,发即是动。使出与大气阻力相当的力微微一动即是发力,只有全身与大气相呼应,才能发力自然,无过无不及,才能大面积发力,否则只为片面力。真达此境方能体会出芗老所言发“自然力”,“抒发感情”之真义,芗老诚不我欺!
  李荣玉先生注重实践,且工作繁忙,故文字行世较少,目前仅有《论大成拳的自卫》刊于《武魂》。其文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大成拳的自卫功用,纵观全文无一引用《大成拳论》原文,但句句都是李先生的切实体认和认真总结,充分体现了《大成拳论》所论自卫原则与方法,是李先生用自己的功夫,对《大成拳论》之局部所作的上佳注解。由于该文真实透露了许多大成拳秘密,一位大师善意的劝告李先生,别把金子全拿出来,就是拿也要掺些沙子一起拿。但李先生不同意,原因在于李先生自己的学拳经历也颇为曲折,还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遇到了常志朗先生,才得以洞悉拳学奥秘,深知学拳之不易。
  由于背离了《大成拳论》及《意拳正规》等经典的指导,绝大多数大成拳学练和教者均把大成拳练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了加意念,在实作上均是你来我往,闪展腾挪,或瞅冷子,打空档,或横冲直撞,靠桩冲杀,以蛮力服人。胜负的偶然性很大,而且稍遇强手,即使能取得胜利,自己也累得趴了下来。究其原因,不是功夫下得不够,而是路子有误,这样的练法即使一百年也不会成功。量变引发质变必须有一个大前提:方向正确,方法无误。鉴于此,李荣玉先生下定决心拿起笔来,潜心著述《论〈大成拳论〉》等大成拳系列著作。届时,广大拳友学者会一睹大成拳之本来面目。昔岁,王芗斋先生曾雄视武林,纵论天下英雄。他明确指出:“我在国内参学万余里,拜见拳家逾千人,堪称通家者仅有两个半,即湖南解铁夫,福建方怡庄,上海吴翼辉耳。”其师兄张占魁(与王芗斋先生感情甚笃)等人均未能入选,得罪了不少拳界大师。很多人会觉得王先生失之狂放,但李荣玉先生却认为王先生可谓是一位千古难遇的至诚之士,“通家”是指真正懂拳的人,这三位与王先生的武技在伯仲之间。大家都知道,并非除了这三人,当时国内就一定没有能战胜王先生的高手了。但“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规道”(王芗斋语)。所以他(们)称不上通家。李荣玉先生技击功夫高妙,比武事迹颇丰,击败过不少各路好手,其中既有国家级散手运动员,也有现在活跃在武坛的大师,但是他最引为自豪的,是他懂大成拳,他是中国传统拳学的明白人。
  太极拳名家沈家祯说过这样一段话:“太极拳谱《行功心解》和《太极拳论》是太极经典论著,一为练习之用,一为技击之用。学者必须刻苦钻研,并经常指导自己练拳,定得正果,千万莫离开此谱原则而另辟其源,否则尽管技击高妙,就不是太极拳,只能称之为其它拳类”!沈先生此语发人深省,我等大成门人闻之,是否应有深刻的感触呢?现在有人把大成拳传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加意念,抗打加散打,有人在其它项目中引入了大成拳功法,在先后天条件不错的情况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点只能证明大成拳具有较广的应用性,而真正的大成拳绝不能脱离《大成拳论》的指导,绝不能违背《大成拳论》的原则。
  有感于世人对大成拳的认识水平,李荣玉先生认为,要面对现实,莫唱高调。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师对大成拳学的“开发利用”、“发展创新”,李先生认为,做学问讲究真才实学,要脚踏实地,不能浮躁,广大有识之士尽可大力开发大成拳的应用领域,造福于世,本就是拳学一道的责任和应备的主题,但也必须有一批有志之士全面继承大成拳的真髓。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应以发展为前提,没有发展也谈不上继承。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继承。李荣玉先生表示,愿意为做好大成拳学的继承工作而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目前,李先生正不辞辛劳,脚踏实地的培养拳学人才,其弟子有李康、李剑(健)、梁媛媛。受过李先生精心指点的有李凤林(李先生师弟)、袁延胜、阎启奎、杨东、于鸿坤(阿龙)等诸多大成名家。
当前,大成拳界出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奇怪事实。大成拳风行世上,习者众多。然而,大成拳学之最高经典《大成拳论》却绝少有人能真正读得懂,更无全面理解、体认、贯通,甚或更不能进一步用于指导训练了。《大成拳论》好像成了一本天书;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真实的反射出了当前大成拳界的普遍水平。
  其实说穿了并不奇怪。类似情况在其它领域亦有存在,如丹道界,大家都知道《参同契》、《悟真篇》二部丹经的地位和价值,知道书中所叙乃道家古哲先圣千百年来辗转相传之金丹内秘。然而,纵观天下求道者多如牛毛,又有几人明之?据笔者辛勤参访十数年之所见所闻,海内外仅数位前辈能真正读懂,如果条件具备的话,能用来指导修丹。丹道界自古有句行话:“得着诀来好看经”。也就是说,求道者只有获得明师真诀,方能读懂丹经。研习大成拳等传统武术更不例外,只有先得明师真传,方能通过苦练逐步理解、印证拳谱拳论,进而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训练或教学中方能加以运用和获得指导之益。
  《大成拳论》世乏知音是铁的事实(近来有关大成拳的争鸣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但至少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技击大师李荣玉先生——一个用功夫诠释《大成拳论》的人。他诠释该拳论,既非引经据典,又非训诂考据,而是用自己高深纯正的大成拳功和切实体认来全面剖解个中真诠。换句话说,李荣玉先生的功夫和作拳时的一举一动,或者说李荣玉先生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大成拳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技击是验证拳学真伪、功夫高低的试金石。李先生认为,辨别真假大成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作。这种认识绝非单纯的片面的拳头论高低,而是内行看门道。如果一个人能打出大成拳的风格,重现当年王芗斋试艺风采,那么他的东西肯定是真正的大成拳,否则其拳其法只能是形似而质异。例如,弄人丈外不一定就是大成真功。如一个人一抡拳头能把人掼出丈外,而另一个人搭手之间只能将人惊弹至三尺之地,这时得出前者法正功高结论的只能是外行人。
  数年之前,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先生曾在《大成拳法要集成》一书中坦诚相告:现在的一些意拳人土在实作上已经失去了大成拳的本来面目,并暗指其基本功法亦为错误。此语虽惊天下,然除了颇招人忌之外,竟未能引起广大拳友的深入思考,实在令人遗憾。我们无意批评广大大成拳爱好者的素质,但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和接受能力,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认真地想一想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究竟什么样?当年,王芗斋先生身躯并不魁伟,四肢亦不发达,他若靠抡着拳头闪展腾挪能赢那么多身高力壮,快若疾风的海内外各派高手吗?并且赢得干净利落,轻松自如,一二个照面,胜负立判。谈到这里,我想诉说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初,我第一次拜谒李荣玉先生时,曾一口气连提二十二个问题,李先生均一一作答,并指出所提问题并非关键。我闻之,不禁心中愕然!因为这些问题均是自己多年习拳中发现的疑难,是有一定深度的。不得已,我大胆请教李先生,说:“我再问一个您可能觉得比较幼稚的问题,即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总能在实作搭手之间放人丈外而取得胜利?”说心里话,在提问时我心中甚是忐忑。因为这个问题许多大师都不屑一顾,最多扔出一句:那是因为王老功夫深。哪知李先生一听,甚是高兴的回答说:“孺子可教,这才问到了点子上。”因为笔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一点也不幼稚,正触在了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之上。而这一点恰恰正是正确认识大成拳的开端。
  原来,大成拳和形意等许多传统拳术一样(有的拳派例外),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拳脚重,速度快,也不是在实作中靠组合拳、“连珠炮”取胜,大成拳追求的是“整体发力”,“一触即发”,拳脚更重,变劲更快。大成拳着重于人体技击运动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例如整体发力的能力,发自然力的能力,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持重发力的能力,舒适得力的能力,鼓荡的能力,懂劲的能力,空灵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能力。只有拥有了整体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实作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只有具备了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做到在实作中不抡拳头;只有具备了持重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接触时仍能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只有具备了鼓荡的能力,才能发力无断续;只有具备了懂劲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控制敌人,更安全的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顺力逆行等方法和原则,更漂亮的战胜对手。只有全面具备了上述能力(功夫),才能做到实作中“双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搭即是断,断即是搭,搭断不二,搭断是一”。才能达到把握胜利的必然性,即拳论所谓的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李荣玉先生对《大成拳论》体会极深,绝非一般拳家可比。诸如松紧、虚实、含蓄、动静、遒放、螺旋、单重、双重、伸缩、提顿、吞吐、蓄弹、惊炸、四如等拳学要点,李先生均有切实的体认,这些字眼在《大成拳论》中均甚为简明,甚至一笔带过。其实这些东西都有具体实在的操作方法,不得明师口传心授,就容易默然滑过,以至终生无成。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详加论述,下面仅举三例即可窥见一斑。
  目前,筋骨训练在拳界传得沸沸扬扬,但练之有成的却少之又少。当李先生的梢节一受外力作用,全身大筋立即腾起,仔细观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许多,一击之下,皆震颤不已。拳论所言“筋长(粗)力大”,“筋如弹簧骨如针”,在李先生身上体现的极其直观而生动。
  有人对“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提出了质疑,而李先生就能在实践中做出来。我们且看他的诠释:“鼓荡是拳学中较深层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二个 ‘劲’的连接,内在的‘劲’要比外形动作快的多,一个动可以作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的‘劲’可以有二个三个或更多,所谓‘挑打’、‘按打 ’、‘挂打’,指的都是劲,甚至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的非常顺畅,可以做出一个发力就是鼓荡,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多个 ‘劲’的连接也能达到,这时可称之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论所讲的‘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也是这个含义。要体会出鼓荡,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筋如弹簧,肉如惊蛇’。”
  又如《大成拳论》所讲“大气呼应”,有人未达此功境,解释为是指呼吸不失衡而言。其实不然,李先生很早就对此有着真实不虚的体认,习者经过艰苦的站桩摸劲,习之有得之后,人体渐与大气发生联系,感觉周身全被大气笼罩,要克服阻力才能动,此为发力之始(发力刚入门),动即是发,发即是动。使出与大气阻力相当的力微微一动即是发力,只有全身与大气相呼应,才能发力自然,无过无不及,才能大面积发力,否则只为片面力。真达此境方能体会出芗老所言发“自然力”,“抒发感情”之真义,芗老诚不我欺!
  李荣玉先生注重实践,且工作繁忙,故文字行世较少,目前仅有《论大成拳的自卫》刊于《武魂》。其文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大成拳的自卫功用,纵观全文无一引用《大成拳论》原文,但句句都是李先生的切实体认和认真总结,充分体现了《大成拳论》所论自卫原则与方法,是李先生用自己的功夫,对《大成拳论》之局部所作的上佳注解。由于该文真实透露了许多大成拳秘密,一位大师善意的劝告李先生,别把金子全拿出来,就是拿也要掺些沙子一起拿。但李先生不同意,原因在于李先生自己的学拳经历也颇为曲折,还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遇到了常志朗先生,才得以洞悉拳学奥秘,深知学拳之不易。
  由于背离了《大成拳论》及《意拳正规》等经典的指导,绝大多数大成拳学练和教者均把大成拳练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了加意念,在实作上均是你来我往,闪展腾挪,或瞅冷子,打空档,或横冲直撞,靠桩冲杀,以蛮力服人。胜负的偶然性很大,而且稍遇强手,即使能取得胜利,自己也累得趴了下来。究其原因,不是功夫下得不够,而是路子有误,这样的练法即使一百年也不会成功。量变引发质变必须有一个大前提:方向正确,方法无误。鉴于此,李荣玉先生下定决心拿起笔来,潜心著述《论〈大成拳论〉》等大成拳系列著作。届时,广大拳友学者会一睹大成拳之本来面目。昔岁,王芗斋先生曾雄视武林,纵论天下英雄。他明确指出:“我在国内参学万余里,拜见拳家逾千人,堪称通家者仅有两个半,即湖南解铁夫,福建方怡庄,上海吴翼辉耳。”其师兄张占魁(与王芗斋先生感情甚笃)等人均未能入选,得罪了不少拳界大师。很多人会觉得王先生失之狂放,但李荣玉先生却认为王先生可谓是一位千古难遇的至诚之士,“通家”是指真正懂拳的人,这三位与王先生的武技在伯仲之间。大家都知道,并非除了这三人,当时国内就一定没有能战胜王先生的高手了。但“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规道”(王芗斋语)。所以他(们)称不上通家。李荣玉先生技击功夫高妙,比武事迹颇丰,击败过不少各路好手,其中既有国家级散手运动员,也有现在活跃在武坛的大师,但是他最引为自豪的,是他懂大成拳,他是中国传统拳学的明白人。
  太极拳名家沈家祯说过这样一段话:“太极拳谱《行功心解》和《太极拳论》是太极经典论著,一为练习之用,一为技击之用。学者必须刻苦钻研,并经常指导自己练拳,定得正果,千万莫离开此谱原则而另辟其源,否则尽管技击高妙,就不是太极拳,只能称之为其它拳类”!沈先生此语发人深省,我等大成门人闻之,是否应有深刻的感触呢?现在有人把大成拳传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加意念,抗打加散打,有人在其它项目中引入了大成拳功法,在先后天条件不错的情况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点只能证明大成拳具有较广的应用性,而真正的大成拳绝不能脱离《大成拳论》的指导,绝不能违背《大成拳论》的原则。
  有感于世人对大成拳的认识水平,李荣玉先生认为,要面对现实,莫唱高调。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师对大成拳学的“开发利用”、“发展创新”,李先生认为,做学问讲究真才实学,要脚踏实地,不能浮躁,广大有识之士尽可大力开发大成拳的应用领域,造福于世,本就是拳学一道的责任和应备的主题,但也必须有一批有志之士全面继承大成拳的真髓。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应以发展为前提,没有发展也谈不上继承。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继承。李荣玉先生表示,愿意为做好大成拳学的继承工作而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目前,李先生正不辞辛劳,脚踏实地的培养拳学人才,其弟子有李康、李剑(健)、梁媛媛。受过李先生精心指点的有李凤林(李先生师弟)、袁延胜、阎启奎、杨东、于鸿坤(阿龙)等诸多大成名家。

大成拳劲力---李康

    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
  
  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如恩师李荣玉先生曾以拳轻触我胸,当时我胸部尚有一棉枕保护,结果其劲又重又透,令我咳喘不止,且全身几乎崩溃)。
  无断续。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大成拳高手因为做到了“松紧紧松勿过正”,所以其第一次发力结束的状态,正是第二次发力的蓄劲状态,其两次发力的时间间隔极短,因此称作“无断续力”。这就是社会上流传的“外家拳的招法再快也没有内家拳变劲快”的真实原因。无断续,不是指行云流水般之外形,真正的力无断续在外形上反而是断续的,行云流水般的大师可能连一个劲也发不出来,遑论力无断续了。
  无方向。王芗斋先生多次谈到“含蓄”和“力不出尖”,“力有方向就是出尖”,即指此而言。未发力时处于含蓄状态,即含着劲,王芗斋先生称之“犹如翱鹰下鸡场”。发力时则“遍体皆挣力,无处不弹簧”,谓之“浑元爆炸”。因此,从某一角度讲,大成拳的劲力在发放前是无方向的,在发力时亦无方向。换言之,又是包含了任何方向。
  具体。真正的大成拳劲力非常具体,发力出劲就像斧子刃似的,每一点都是清楚具体的,极其细微的。王芗斋先生谓之“持环而得枢”。在大成拳学里,力无方向和力具体是辩证统一的。
  受阻才发。即“一触即发”。一触即发不是指刚一擦着人就被击出了,更不是什么“生物电击人”或“沾衣十八跌”。而是指发力者一瞬间接触磁实后受到真实的阻力,全身各关节互为根本,互为动力,浑元一争,力量马上就爆发出来。只有能一触即发,才能不抡拳头,甩胳膊,这才是拳击、外家拳与大成拳发力的根本区别。那种靠距离的惯性发力不是真大成拳。一触即发并不代表大成拳练习者在与人交手时不能大动了,而他们在未接触时是灵活多变的,一旦受力就应感而发。大成拳所谓“打实不打虚”,即指此而言。
  以上从八个方面谈到了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其实这八大特点并非完全各自独立的,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大成拳劲力划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诸如螺旋力、杠杆力、二争力、吞吐力、滑车力等等,但从其本质上说,只有一种力,即整体惊弹力。一句话,整体惊弹力具备了上述八大特点,也只有完全具备了八大特点,才具备、获得了大成拳的劲力——整体惊弹力。众所周知,王芗斋先生与人交手,一触之间,对手就飞跌丈外,甚至昏迷过去。在旁观者看来,王先生的身体在发力的一瞬间,外形几乎是不动的。后人常常练习,一生无所得,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称“芗翁给后人留下了神秘课题”云云。其实,过去形意大家也是这样的,如郭云深、尚云祥等。在外形不动或微动的情况下把对方抖放出去,且使对方如受电击,不知自己是如何被击出的。这种现象只有发力者具备了较强的整体惊弹力才会发生。
  可以尖锐的指出,凡不具备整体惊弹力的,即使能“弄”人丈外(原谅我不敢恭维其为“放”),也只是“抡、掼、摔、推”罢了,绝非真正的大成拳。这种拳,这种“劲力”,只能在表演中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诸位先生能推断合一的关键所在。而目前的“大师”们却“推是推,断是断”,“推手”时挺潇洒(遇力大者则顶牛),断手时只能抡拳头打人。这也是很多人练了多年内家拳和坊间大成拳却无力实战的原因。
  
  二、大成拳劲力的求取方法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具有上述八种特征的整体惊弹力呢?两个字——站桩。李荣玉先生曾无数次告诫我们:“大成拳劲力的唯一途径就是站桩。”选杰先生在留给笔者的遗作中郑重地说:“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由于99.9%的人未识真法,发现经过长期站桩(其实站桩是一个空壳,形似而质异)也未得力,效果微乎其微,最多“闹个好身体”,于技击一道作用不显。于是猛练大动和小动,把主要精力放在试力和发力上,认为过于重视站桩是步入了误区,结果虽经长期锻炼,与人对搏仍是抡拳头,拼体力;与人比器械时因力臂的延长,其不足更加明显,只是大砍大劈,完全失去了大成拳实作之风采。对于这样的大成拳,有人称作“站桩加拳击”,其实只能称之为“错桩加胡抡”。
  站桩在真大成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不站桩或站桩不过关,是无法获取整体惊弹力的。那么,站桩站到什么程度?有何标准?答曰:必须站到能在外形不动,不伸缩肢体,不依靠距离和惯性的情况下发出强大的力量,瞬间将人击出,才算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惊弹力。能初步发出惊弹力,一般人须苦练3年左右。但是,这时的惊弹力仍还是较弱的。
  当年王芗斋先生针对每日钟情于盘架行拳、开砖破石的各派“大师”,对弟子们说:“他们没站过桩,哪能发出这个劲?”如今我要说的是,现在很多人每日站那种错误的桩功哪能发出这个劲(整体惊弹力)?
  在能于不动时发出惊弹力后,就要继续学习在小动或大动中能随时舒适得力,随时把劲含着,要发随时能发,更重要的是能变劲。这就要进行试力的练习了。试力的本质是变劲(当然其外形动作本身在技击当中也有技术作用)。真能在大动中随时发力,变劲得心应手,方可谓功臻上乘。达此境界,王芗斋先生谓之“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对于上述原理,王芗斋先生早有明训。《大成拳论》说:“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无功夫的人大动的技击效果没有有功夫的人小动或不动的技击效果好。《拳学要义》说:“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浑身处处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亦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此处是讲大动小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获得真劲与没有真劲之间的区别。《大成拳精义》说:“不会动的人,初练时更不应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大成拳的训练程序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整体惊弹力只能由正确的站桩获得;二是大成拳的练功程序绝不能胡乱倒置;三是读拳论不能死抠字眼和断章取义,没有明师指点和切实体认,是绝对无法真正理解的。
  
  三、大成拳的劲力对大成拳家战术原则的决定性影响。
  
  大成拳的劲力有了上述八大特点,就决定了大成拳家在技击中应采用的战术原则。
  大成拳的劲力具有冷脆快重的特性,才能在技击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具备了微动(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在技击中不像拳击那样抡拳头;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纠缠时更好地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具备了力无断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打击敌人;做到了“出手不空回”,方能不靠组合拳和“连珠炮”取胜;具备了无方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摆脱“以招破招”或“某式克某式”的困境;具备了具体的特点,才能准确攻击对方的中线和重心,真正做到“守中用中”,使对方拔根,遭受重创。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搭手作人;二是不抡拳头;三是打实不打虚;四是硬打硬进无遮拦;五是出手不空回,不靠“连珠炮”取胜;六是胜负的必然性增强,偶然性降低,能做到“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四、大成拳劲力的物质基础
  
  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具有众多优胜因素,因此大成拳重劲不重招,属于典型的功夫拳,而不是“上打咽喉下撩阴”的技术拳(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武器致胜论”。
  获得大成拳的劲力,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王芗斋先生当年反复谈到:“改造生理,发挥良能”。这二词八字,前一词与后一词是因果关系,内涵极深,颇堪玩味。只有通过训练,使生理得到改造优化,才能发挥良能,获得真劲。
  大成拳着眼于人身筋、骨、气、血、肉、精、神的整体练习。首先通过站桩使人的精、神、气、血得到充实。精是人体精微物质,精足方能气旺,乃至神全。凡精不足者,体必弱多病,精力不佳,更何谈拳学。站桩者必先保精,然后逐步增强人体元气,使气血川流,百脉畅和。气血充盈,力气倍增;五脏充实,抗力增加。站桩炼气,增加肺活量,使膈膜动力增强,发挥出“呼吸弹力”。站桩使人体抑制系统与兴奋系统得到优化与平衡,从而起到养中练,练中养,整饰神经的效果;达到神清气爽,反应灵敏,自控力增强,能迅速进入应激状态。
  站桩练筋。“筋粗(长)力大”乃拳学要言。大成拳劲力的基础是整,而整的基础就是筋拉长增粗并连接贯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荣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长,一受力就腾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软绵绵的拳,王芗斋先生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这样才有发人如草芥之威力。形意大师尚云祥先生晚年也说过:“我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阳劲。”其含义就是指注重筋骨的练习。拳学上所说 “一动无不动,一挣无不挣”,若没有筋的连接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站桩练骨,骨质密度增加,髓满坚实,拳学上谓之“骨重”。
  站桩练肉,通过松紧的锻炼,逐步达到“松紧紧松勿过正”的高级状态,形成“肉如惊蛇”,“力无断续”。
  王芗斋先生留有四如之说:“整体如铸,筋肉如一,毛发如戟,体如灌铅。”此乃真实境界,不是喻指。所说正是大成拳劲力所必需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