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品店推广广告词:学习笔记生命神学词汇解释之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0:29:45

学习笔记生命神学词汇解释之6- 

什么是默想?  读圣经是我们的理智(悟性)明白神的真理,但这些真理唯有藉圣灵能力在我们里面激起 内在的信心,使我们得到真理的能力,如此我们才有能力行出来。 

  进入神的话有四个步骤:明白、相信、存记并默想。如此,神的话才能在我们心田中, 发芽、成长及结出果子来。所以默想就是藉他自己的话把心转向神,努力把神的话接植于情 感、意志和生命里。默想也为祷告铺路,使经上所启示的成全在我们身上。

如何默想? 
  1.晨更中的默想神的话,使我们与主有交通,我们在晨更读经中,借着圣灵感动的经文,在 安静中默想,使我们更深浸透在他的启示中。大卫说:「耶和华我的盘石、我的救赎主啊! 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默想),在你面前蒙悦纳。」(诗十九14) 

  2.在读经、听道及读属灵书报中,默想是取用神供应的方法。因为我们若没有以安静的心, 在所听见、看见的信息中寻求,圣灵给我们个人的亮光和指导,我们就不能从上面活动得着神所要赐下的灵粮。正如以色列每 人、每天要自己到旷野拾取自己所需用的吗哪一样。
 

  一般原则是在读经、看属灵书刊时,在每一段结束后。最好停一下,把所看过的内容浏 览一下,安静等候一会儿,寻求圣灵的感动,把有感动的地方再看一遍或加以注记。听道也 是一样,在听道中或听道后,再用一段时间默想,把有感动的经文及信息,加以反复思想、 存记在心。如经上所记:「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默想),这人便为有福。」(诗-2)
 

  3.在日常生活中默想神的话,使我们进入「圣灵的思想」(罗八6)中,有了属灵的心思,就能 在生活中结出属灵的果子,即生命平安。在生活中思想神的话,使神的话生根在我们心中(心 思、情感、意志)。如此,神的道才能扎根、成长及结果。
 
什么是救赎? 上帝亲自动善功并成全善工。耶稣基督既然拯救,就要拯救到底。上帝在圣灵里的恩赐与选召是永远没有后悔的;圣父、圣子、圣灵在阿拉法、俄梅戛点之完整救赎中,不但把人带到得救、悔改、称义、成圣,一直到最后得荣耀、被成全的完整步骤中,这是整个的救赎。得救不是在决志时流了多少眼泪,得救也不是受洗有了洗礼证就是基督徒;而有了新生命,一生一世在救赎大功影响下模成神的形像,如神的国度中之长子––耶稣基督

如何定义更丰盛的生命?[我来了不但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着更丰盛的生命。]这样得救与得胜之间的同一、得救与成圣的同一、得救与最后荣耀的同一,不但接受耶稣基督,甚至长成耶稣基督的身量之同一,这样的救赎大功,是连贯在一起的。
我们一生一世要谨慎谨守正确对恩典观的了解,因为得救是上帝的恩典。恩典神学之正解是真正灵性的基础。一个真正完全了解神恩的人,使他一生一世的灵性是建立在仰望上帝而不夸自己,顺服神而不凭自己的功劳,跟随主,每时每刻都需要他的恩助。一个人一旦对恩典观有错误、失败、不明白、不正确的了解,一定渗杂人为的功劳因素、人的自由及意志,不正确的恩典观在人身上彰显齐全的整个范围。从一个人尚未接受耶稣基督,直到他愿意为耶稣基督死,或为主耶稣活到死的地步,是神的恩典主动权在他生命中施行他旨意。如此救赎是超过我们观念中所想的。
我将得救当作一点,然后我们来看这一点是否包括所有之得救。福音派的人比较容易说:[在那一天、那一时我得救了。]这个[了]字表示已经历过,有一个过程。那么你得救是那个时候呢?还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那时候才显明出来?若是经过一段时间才显明出来,那对那段时间不太清楚之人是否有可能得救?不能在我问你什么时候得救时,你说不知道,所以就说你还没得救。正如你不能说你的出生证明书丢了,就表示你未曾生在世上。你不记得那个时间并不等于你没得救。保罗得救之时是很清楚的,彼得什么时候得救却不清楚:但不能说因保罗是清楚得救时刻,所以他是重生得救,而彼得不清楚,所以没有得救;那彼得一定反对,且他会以得救恩来反对。
重生悔改的时间
一个人到底是悔改、认罪后得救,还是在得救后才悔改?圣灵感动是最后给你生命的果子呢?还是悔改后圣灵才进来?哪个先哪个后?所谓[知其先后近道也。]圣灵可以进到不信主的人身上吗?先重生悔改后才会痛哭,还是先痛哭以后才重生?在此,我引用奥古斯丁的话来帮助大家思想:[我求你,你就把恩典赐给我,感谢上帝!但若不是你的恩,我怎能这样求呢?]所以因为你的恩典临到我,使我能正确地祷告,我们不求,你的恩典要如何临到;而你的恩不在这里,我又怎能好好地求呢?到底恩是成为求之根基,或者求成为恩典之条件?

什么是是祷告祷告是:承认你的限制,承认神的主权,承认恩典的需要降卑在神主权之下顺服神,愿他旨意成全。不是你祷告去感动上帝,乃是神的灵感动你,以真理的方式向他祈求;不是祷告去改变上帝,因神是永远不变的。应是在神面前被真理光照而改变态度,愿意神来改变你;不是祷告中命令上帝,而是在祷告中降服于神永不改变的命令下。

1.恩召

呼召是救赎在罪人身上实施的第一步。基督救赎的工作在他本身已经成就。现在要把这救赎的果子应用到罪人身上。但显而易见人如何会知道这救恩呢?第一步工作就是呼召罪人来到神的面前(罗10:13-14)这本身就是神的恩典所以称之为恩召

2.重生即重生的生命:是一种更新的思想生活,当你接受耶稣基督作你个人救主, 圣灵就进入你的思想里面用神的道即就是神的思想与你思想相遇,当你的思想被圣灵所引导时,也就是神的思想与你的思想相遇时,你就见到神,现在问题就在于你是顺服或不顺服,当你的思想被圣灵所更新,你就是顺服神的人,你就有新的生命,就是重生的生命。否则你就不是一个重生的人。重生与呼召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一般常人而论,呼召的效果是当圣灵重生罪人时产生的。按理论上说,先是外表的呼召,然后是圣灵的重生,再后是内心的呼召。在时间上而言,这些步骤可能是同时发生的。呼召出自神,反应在个人,似乎是一件很简明常理。但这种见解没有认清罪在人的身上引致的后果。保罗描述罪人为“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弗2:1—5)耶稣对尼哥底母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5)

3.悔改与相信

皈依神的本身出的举动,它包括悔改和信心两方面。因为真诚的信心必须有一颗为罪忏悔的心。圣经有时把悔改和信心连在一起提论。有时虽仅提其中之一,但内容能让人意念到另一半的要素。信心是指真实的,得救的信心。信心是贯全心的相信。包括理智方面的知识,情感方面的认同,并心意方面的依托,委身。

4.因信称义

“称义”是一个法律上的名词,是宣告或判决的行动,犹如世上的法官,在查验证据后,据此宣告被称为有罪或清白。神在审验证据后,宣布信徒为无罪。在法律的地位上,称他为清白(罗3:21-24;加2:16)神既是公义的神,绝不以有罪者为无罪(申5:11)而他却看罪人无罪,他是根据什么原则来审判的呢?公义的神怎么会以不义的为义呢?圣经启示说,神的证据乃是耶稣基督的义行,借此他将信基督的人算为义。将基督的义披在他的身上。(徒18:39)

5.成圣

成圣是神的需要,圣洁的起源是出自神的特性。圣经自始至终强调。神是一位圣洁的神,在他里面毫无罪恶和黑暗(书24:19约一1:5,7)神的百姓也被称为是圣洁的子民,从罪恶的世界中分别出来(出19:6;利20:26;彼前1:9)他又拣选利未支派,担任祭司的圣职(出28:1-4)自得救到耶稣再来这一段也就是信徒追求成圣的过程。

6.坚忍

基督徒在世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当遇苦难与挫折的时候,一方面基督徒应当努力忍受和应付这些磨炼与试探。抓住救恩,信心坚定不移,至死不渝。另一方面,神必保护我们,神给我们的担子不会超过我们也能承担的。同时就算偶尔被过犯所胜,也不会因此失落救恩。这是要说明神如何保守那得救的新生命。以至 “他” 虽或经过各种试探,却不会完全堕落到救恩之外。简言之因着神的信实,信徒不会失落救恩。

成功神学: 现代的基督徒实须要了解成功神学的来源与他们的教导,从圣经的教训中来找出当行的道路不偏左右、「唯独圣经」的信仰,来批判成功神学才能不被迷惑、也能帮助建造其它的弟兄姊妹

成功神学的来源

「成功神学」的源头来至「积极思想」(Positive Thinking)。基督教的灵恩运动中,首先运用这种积极思想于灵恩运动者就是1950年代的Kenneth Hagin(甘利夫,哈金)。

「积极思想」(PositiveThinking)主要原理是认为存在人的潜意识里面,有一种非常庞大的潜能,而「强烈并且坚定的去思想」就是支取这种庞大潜能的方法。

所以一些成功神学领袖认为,神在这个宇宙中创造了一些属灵的定律,这些定律好像自然界的定律一样,人人都可以借着「强烈的思想」去支取而行神迹,就如许多行邪术的人,他们之所以能行神迹,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支取这种存在于宇宙中的「属灵定律」。他们的但是,无论这些人怎样解释也好,其总意就是运用「思想」的能力去行神迹。其总意就是告诉人们可以运用「积极思想」的能力去行神迹。

因为思想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信心」是思想之一种,于是就发展成为「信心运动」,他们所强调的「信心」,其实是「相信自己的信心」而非「相信上帝行神迹的信心」。他们认为一个人(不论任何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只要能坚持地「信」,不久他就能得到他所相信的。又例如,「说话」是思想的表达,他们就说:「你将你所想象的大声说出来,你的话语就能为你创造出真实的事物来。」又例如,「幻想」是思想的另一形态,于是他们就说,「只要你不断地,强烈地幻想,你就能将梦幻变成真实」(这又称为「幻想成真(Visualization)」)。

借着成功神学,竟然发现了基督教的信仰和现在心理的成功因素,给他们从困境中间慢慢起来了。我相信信仰的力量是很大;但是为什么我说,这是以比较靠近圣经,但是却不是完全照着圣经的思想呢?因为圣经里面提到信仰的重心,是基督的死与复活,那是福音的本质。这是成功神学所忽略的

所有这些人都认为,任何的思想方式或形态只要坚定和强烈,都能动用所谓存在于宇宙中的「神秘能力」,为你自己创造出任何东西。因此如果你想的是「积极」的,「发财」的,「快乐」的,「建康」的,结果你就得到的就是「积极」的,「发财」的,「快乐」的,和「建康」的。如果你想的是「消极」的,「贫穷」、「痛苦」的,「病痛」的,结果就照你所想的为你成就了。这种利用「积极的思想」去为自己创造美好结果的方法,就成了他们所称呼的 Positive thinking(积极思想), Positive confession(积极认信),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积极思想的态度简称为「PMA」),Possilility thinking(可能思想),Positive imaging(积极想象)等等理论了。

成功成功神学特色: 『成功神学』是『灵恩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新观念。」,初期的灵恩运动只注重说方言,发展到了一九五、六零年代之后,由Kenneth Hagin开始了「信心运动」,他们认为,如果我们的思想一直维持「积极」的状态,我们的思想就会为我们创造出「积极的果效」来,先期他们注重靠积极思想得医治,强调身体的「健康」;因此他们倡导如果我们「强烈地思想我们的病已经得到了医治」,结果我们的病就真的会得痊愈;逐渐地他们更进一步强调靠积极思想「致富」,和「成功」;因此他们教导如果我们「不断地想到自己富有」,不久我们就真的变成富有;如果我们「坚定地想到自己成功」,我们就为自己创造出成功来。这就是灵恩运动的新的发展,也就是「成功神学」的形成。因此成功神学其实就是现代灵恩运动发展的产品,两者密不可分。 因此,这些灵恩派的传道人们所传的福音,又称为「健康,致富,成功的福音」(Health, Wealth, and Success Gospel)。这些成功神学的传道人所传的福音,又被称为「健康,致富,成功的福音」(Health,Wealth,and Success Gospel)。这就是灵恩运动的新变化,是所谓「成功神学」的形成。健康致富成功三者也就成了成功神学的特色。

成功神学的特色与圣经真理

底下我们将从成功神学者所传讲的三个特色的教导与圣经真理做些比较,好叫我们得以了解圣经在这几方面的教导为何?使我们不至走迷了路。

·                                 一、得医治得建康:

Kenneth Hagin与成功神学的遵行者都认为疾病是一种咒诅,任何人都可

以靠着「信心方程式」来得医治。借着相信自己的病已经得医治,『相信』必须是在『得到』之前,病就能得医治。

他个人的经历:改变哈根生命的事,就是他在十六岁时因严重的心脏病在病床上得到两次 "启示"的结果,第一次是在1934年一月一日,马可福音十一章廿三至廿四节的话临到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他回应说:「这就是信心的原则了:全心相信,用口说出,这样,你就得到你所说出来的了。」他认为他得到了信心的秘诀,所以他就开始天天用口宣告出自己的病得到医治。但过了八个月,他的病还是没有得到医治。到19348月,他得到第二次启示,这次也是马可福音十一章廿三至廿四节同样的那段话。但不同的是,他说:「这一刻,我立时明白了马可福音十一章廿四节的意思是甚么。原来我一直在等候我得到医治的事,真实地临到我,我天天测试我的心跳,要知道我是否已经得到了医治。但现在我看到经文不是这样教导我,经文的意思是要我相信我已经得到了。『相信』是在『得到』之前,而我一直将这次序倒转了。我一直试图先得到才相信。....『我现在明白了,我明白了』我高兴地大声说:『我知道我现在应该怎样做了,我应该相信我的瘫痪病已经好了,虽然我仍然躺在我的病床上,我的心跳仍然不正常。我应该相信我的瘫痪病已经好了,虽然我仍然十分无助地躺在我的病床上」HAGIN 见证他开始不断地感谢神医好他的病,虽然他仍然瘫痪在床上。这样过了十分钟,他宣称开始听到圣灵对他说:「你相信你已经得了医治,既然如此,你就当起来,离开你的病床。」于是HAGIN 就勉强起来,扶着房内的可支撑的物品在房内移动。他这样操练了几天,病情就好转了很多。虽然他心脏病的病征仍然维持了好几年的时间,但对他而言那次的经历是他蒙医治的关键。

根据这个经历,后来他宣称任何人都可以靠着这个「信心方程式」来得医治。『相信』必须是在『得到』之前,借着相信自己的病已经得医治,说出自己的病已经得医治,病就能得到医治。


    但到了1980年代,因为相信「信心运动」的「信心方程式」这种神医的方式,使得本来可以借着现代医药得医治的病人却因而死人的案件越来越多,因此反对这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不少书和刊物都报导这一类的事。例如,最悲惨的故事要算是 Larry Parker所写的「We Let Our Son Die」(Harvest House 1980);他在书中见证指出:他的儿子 Wesley Parker患了糖尿病,他和妻子 Lucky请来一位信心神医布道家来为儿子祈祷祈祷完之后,这位神医专家要他们相信他们的儿子已经好了,而且强调真信心是不看病征的,病症不过是假像而已。于是,这对夫妇就将他们的儿子原本需要的胰岛素丢掉,以为专心靠「信心」可以治病。谁知他们的儿子的病势加重,甚至进入昏迷状态。这对 Parker夫妇认为这病征只不过是撒但用来欺骗他们的方法而已,所以他们仍然继续宣告他们的儿子已经好了,直到1973年八月廿三日,他们的儿子死了。Parker夫妇并不为他们的儿子举行安葬仪式,反而举为儿子举行了一个复活赞美聚会。可是、他的儿子并没有复活,Larry Parker认为原因可能是参加这聚会的人没有信心,于是将所有没有信心的人赶走了,他仍凭信心等候他的儿子复活,并且等了足足一年。结果这对 Parker 夫妇被美国司法部门强力介入并被控虐待儿童和误杀,法庭判他们五年监禁,缓刑执行

社会福音神学,重要的人物是饶申布须新派的神学」, 把基督的主性放下, 把基督的德性扩大( Demeanished the lordhship of Jesus Christ and emphasized the morality of Jesus Christ )把耶稣基督的道德本性把他发挥出来, 认为这就是基督教的模式;这就是我们的主,因为祂道德所达到的最高的境界,使他被称为我们的主,其实他不是神。这一种把基督的神性 丢掉,把基督的德性代替基督神性的新派,在十九世纪的活动 、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音、二十世纪中期所产生的革命运动 ,和社会解放的运动,这些都不是福音。

富庶神学

永生是什么?永生就是我们的永恒性与神同在的生命,这个叫作永生。什么时候得永生?你今天回到上帝面前,你就与永恒者发生关系,神就把永远的生命赐给你,你现在就有永生,但是承受永生是等你离开世界以后,与神在一起的时候,才领受那个实际的生活。

「灵恩派」的定义:
答:注重某一些灵恩把它绝对化,以这个为号召,来要教会跟他们合一的人就是灵恩派的人。请你注意,如果整个所有上帝圣灵恩赐都一同并用,那么这些人比较平衡。只注重医病,赶鬼,说方言这几件事,然后把这些绝对化到一个地步,如果没有医病,没有赶鬼就是没有能力,如果没有说方言就没有圣灵的洗,把它极端绝对化,然后要教会一定要走这条路线的,这个就是灵恩派,这个是以偏概全,很危险
什么叫基督教福音: 耶稣的死是代替我,耶稣的死是买回我,耶稣的死是挽回上帝的怒气,耶稣的死是使我与上帝合好,那这种叫作传福音。得救就是恢复与神的正常的关系免去神的忿怒

二、什么是“汉语神学”?

对于“汉语神学”这个可以明晰地辨认其起源的术语,要理解它,就应当回溯到它的产生,了解它的首创者赋予它的含义。
汉语神学”首次见于汉语文献,是作为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研究部(后独立为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刊物《道风:汉语神学学刊》的副刊名。该刊复刊后第一期的“复刊词”对“汉语神学”作出了如下解释:“‘汉语神学’的含义指:一、以汉语文化的历史的思想资源和社会经验发展基督神学及其文化,以形成具有汉语思想文化之风范的基督神学文化;二、在汉语思想学术域建设神学学科,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各种现代主义思想构成学术性对话关系;当今汉语学术界(尤其哲学、社会学、史学、政治学、文化学)正积极建设自己的学术空间和学术典范,非以欧美学术旨趣为风向标;汉语神学亦应建设自己的学术空间和学术典范,使基督神学成为汉语文化思想的结构要素和人文学术的组成部分;三、它是汉语世界(大陆、台湾、香港、马星、北美华人社区)的各社会地域的汉语宗教学者的共同志业”。 
紧接着,在《道风:汉语神学学刊》第2期上,刘小枫发表《现代语境中的汉语基督神学》一文(后扩写为《汉语神学与历史哲学》一书 ),这可以视为“汉语神学”的一个宣言。但刘小枫似乎无意给“汉语神学”下一个定义。通观全文,可以发现类似于一个定义的说法。刘小枫首先提出了“理想形态的基督神学”。按照刘小枫的诠释,它就是“上帝的话语本身,只有上帝自己拥有其理想形态的神学”;而“基督事件”则是“上帝亲身的历史启示”。然后,他提出了“民族-历史的基督神学”,或者可以说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种种神学形态,认为它们都以基督事件为前提,都是理想形态的基督神学“受民族性语文经验规定的历史具体的思想表达” 。而“汉语神学”与其它历史形态的基督神学的关系则是一种“共在关系”。因此,“汉语神学”的工作者不应当像“本色神学”的进路那样,把基督神学视为西方的神学,仅仅试图用中国的语文来置换西方的语文,“对汉语基督神学的可能性而言,根本问题是汉语思想语文经验如果承纳、言述基督事件和认信基督。汉语基督神学在经过数百年延误之后必须考虑其言述的重新奠基,从本色化或中国化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直接面对基督事件”。  
除了继续坚持《道风》“复刊词”中对“汉语神学”的界定(很可能亦出自刘小枫的手笔)之外,刘小枫在这里特别涉及到了“汉语神学”的外延问题。刘小枫明确地说:“汉语神学发端于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在明末清初的相遇”。 “‘汉语神学’已有好几百年历史,……‘汉语神学’属于数百年来无数中国基督徒学人,属于当今和未来的每一位中国基督徒学人”。  
稍后,何光沪在《维真学刊》上发表了《汉语神学的根据与意义》(后编入《汉语神学刍议》一书)一文,进一步从语言角度论证了“汉语神学”。为此,他提出了“母语神学”的概念。在他看来,“一般而言,神学家多是用自己祖国的语文,至少是在特定环境下自己主要使用的语文来进行神学著述”。这种语文简称“母语”。“几乎所有的神学著述都是神学家用母语进行的,换言之,神学基本上都是‘母语的神学’”。 “所谓母语神学,是以神学家自身的母语为载体,以这种语文所表达的生存经验和文化资源为材料,主要为这种语文的使用者服务的神学”。 “汉语神学”同样是一种“母语神学”,是“母语神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据此,“汉语神学”也就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汉语所表达的生存经验和文化资源为材料,主要为汉语的使用者服务的神学。
以上三篇文字,可以说是对“汉语神学”最权威的说明。结合本文的议题,我们从这段话中至少可以读出以下的含义:
一、结合上文关于“什么是神学”的讨论,“汉语神学”完全符合对“神学”的界定,它不折不扣是一种基督神学。
二、“汉语神学”是“以汉语文化的历史的思想资源和社会经验发展基督神学及其文化”,这是它在神学大家庭中的定位。
三、“汉语神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涵盖古往今来一切以汉语为表达形式的基督神学。
四、“汉语神学”的提法不是仅仅对以往汉语世界的基督神学作出一种新的概括或者命名 ,亦即不仅仅是回顾性的,而是试图倡导汉语世界的基督神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亦即是前瞻性的;或者说,这里涉及的不仅是一个“实然”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应然”的问题。
汉语神学”所引发的争论以及对它的误解和质疑,其实都源于这第四点,因此必须稍后专门讨论它。这里需要先期说明的是,“汉语神学”的提法问世之后,虽然也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包括受到一些体制教会的欢迎 ,但毕竟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接受,尤其是一些以汉语为表达形式的神学家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神学称为“汉语神学”。于是,就开始有人用“汉语神学”这个名称来专指它的倡导者和推进者的神学。“‘汉语神学’一词似乎是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用法。广义而言,一切用汉语来表达的神学都可说是汉语神学,因此可以说汉语神学在数百年前已开始。然而,有些时候汉语神学却又好像是狭义地专指以刘小枫为代表的文化基督徒的神学思想。这种神学是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界,是个体宗教信仰之哲理化之表达;是有别于立足于神学院的教会教义神学,也是有别于本色神学”。 另一方面,道风山上的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提出“汉语神学”的理念之后,十余年来虽未得到普遍的赞同和响应,却也毅然上路,孜孜不倦地作出了不少成绩,成就了一番事业,造成了不小的声势,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运动。 于是,也有人用“汉语神学”来指称这个运动。
广义与狭义的分野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汉语神学”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本无意通过“汉语神学”这个提法把自己从汉语神学(广义的)中分离出去,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家庭的“另类”,或者用这个词来标榜自己、排斥异己,而是希望所有以汉语为表达形式的基督神学都称自己或被称为“汉语神学”,但历史的结果却使他们确实“独树一帜”,似乎只有他们的神学思想才是“汉语神学”。他们提出“汉语神学”的根据之一就是这个词“具有范围更大的适切性”, 但结果却使它成为他们的神学思想的专用名词。围绕“汉语神学”这个名称的种种误解、责难也就接踵而至。这就使得人们在使用“汉语神学”一词时,都不得不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我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狭义上的“汉语神学”有哪些引人注目的特质?

三、“汉语神学”的特质

前文说过,“汉语神学”的倡导者赋予了“汉语神学”一些“应然”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贯彻进他们所推进的运动中去,从而使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汉语神学,而种种误解和质疑又无不与这些特质相关。根据笔者的理解,在“汉语神学”的种种特质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非教会性”和“学术性”。
关于“汉语神学”这一理念的提出,杨熙楠曾回忆了当年他与刘小枫相晤之后的心路历程。他写道:“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思考:教会外的知识人与教会神学的建设的关系。从神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教制内的平信徒甚或教制外的知识人,他们如何革新教会神学的传统,如何在每一个历史时段的神学转折点上,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 稍后,刘小枫亦写道:“人文性汉语基督神学的神学基础不受传统教派或宗派的规约,是教派或宗派中立(但却非信仰中立)的神学,决定其样式的,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语境”。 
显然,“汉语神学”理念的倡导者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非教会的”。这种定位使“汉语神学”一方面持守基督教的信仰,另一方面又避免陷入教派或者宗派之间无穷无尽的争执,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最大适切性”的自由学术平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非教会性”绝不意味着“反教会性”或者绝对排斥“教会性”。相反,“汉语神学”理念的倡导者们一开始就在考虑“教会性的神学与这种人文性基督教学术研究如何促进相互的理解及合作”。 2000年,《道风》的〈新世纪献辞〉再次强调自己的宗旨是“推动以汉语神学为主体的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与教会性的神学研究和人文学界的宗教研究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实际上,“汉语神学”的位置既在教会之内,又在教会之外。赖品超先生曾指出,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无论属于何种类型都基本上同意基督教神学要“出自教会”、“为着教会”、“面向教会”,同时他们也同意基督教神学“也要面向教外”。以此来反观“汉语神学”,可以说它既“出自教会”,又不仅仅“出自教会”;既“为着教会”,又不仅仅“为着教会”;既“面向教会”,又不仅仅“面向教会”。“汉语神学”无意也没有能力将一种神学强加给教会,也无意代替教会思考,而是要与教会一起思考。“汉语神学”与“教会神学”之间的关系理应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参考、相互竞争的关系。它们既不可能相互取代,亦不可以相互排斥。它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建设和繁荣基督教神学,但却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进路。这就涉及到了“汉语神学”的第二个特质,即“学术性”。
上文已经说过,“神学”之为神学,本身就是“学术性的”。但在实践中,一些被称为“神学”的神学却并不那么“学术性”。因此,陈佐人先生建议把“神学”与“教义学”区别开来。 而《道风》的“稿约及稿例”则极为明确地表示了“汉语神学”的“学术性”:“本刊为基督神学的纯学术刊物,不拘限于任何教派或者教会宗派传统,欢迎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各派及非基督徒的学术论文。不采纳讲章、灵修文和纯释经文章,提倡论文之知识性、学术性和文化性”。杨熙楠甚至考虑:“部分中国学人以其中西人文学训练,结合东西方语文专业的能力参与翻译基督教经典后,他们会否成为这些经典的诠释者,重构汉语基督思想”。 这就涉及到传统的问题了。基督教是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宗教,其神学亦有悠久的传统,任何研究和发展基督教神学的人都不可能避开这个传统。“闻道无先后,述道有先后。西方和东方的基督神学思想历史就是汉语神学自己的思想史前史,汉语神学必须进入这一历史,传承其多端的统绪”。 但另一方面,基督教的这个“传统”却并不怎么“统”,而是发展出了不同的传统,大传统里面还有小传统。如果一味强调传统,事实上这个传统就不是整个基督教的传统,而是一宗一派的传统。“汉语神学”不是不重视传统,它的大型译丛《历代基督教学术思想文库》、《道风》上面大量探讨基督教思想传统的文章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汉语神学”对传统的重视在根本上说是一种“尊重”,而不是把传统当做不能讨论的金科玉律、当做至高无上的权威来把自己捆死,更不是以一宗一派的传统来打压其它传统。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信仰,因为我们固然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说“基督教的信仰”,但在实践中基督教的信仰也同样在各宗各派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否则就无法解释基督教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一次次分裂。因此,在尊重基本信仰的同时把信仰方面的分歧暂时搁置,更多地关注在理性的层面上对信仰的反思,也是“汉语神学”的应有之意。在这种意义上,“汉语神学”也同样欢迎非基督徒从外部对基督教及其神学的研究。因为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基督教和作为精神和思想现象的基督教神学,本身就是一个任何人都有权研究的公共事物。在这个对话的时代,一种宗教、一种神学,和一个人、一个机构一样,应当有一种“兼听则明”的心理境界。

四、“汉语神学”与基督教研究的关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以社会科学院系统和高校为依托的基督教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这种现象引起了刘小枫的注意,使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并引起了杨熙楠的共鸣,这就是:“中国神学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教会路线外,在中国特殊处境下,有可能汇聚中国学界共同协力,发展人文性的基督教学术研究,目的是建立基督教学术研究的体制化及合理化地位,使其成为当代中国人文传统的组成部分,从而对社会及文化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上引《道风》“复刊词”中的“汉语神学”宣言实际上就是对这一设想的明确化。
从根本目的上来说,“汉语神学”与中国大陆的基督教研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目的是建设和发展基督神学,而后者的目的则是建设和发展学术;同样以基督神学为研究对象,故均可称为神学研究,但前者是一种“有信仰的”神学研究,而后者则基本上是一种“无信仰的”神学研究;前者对教会是否认可其研究成果有相当程度的关注,而后者对此的关注就远远落后于前者。但是,由于二者具有相近的或者几乎相同的研究对象(举凡与基督教有关的一切都有可能同样进入二者的视野)、近期或者具体目的(例如介绍和研究基督教的信仰、对基督教思想史作出宏观的和微观的研究、翻译和介绍历代基督教学术名著、探讨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等等)、工作方法(学术性的、理性的、逻辑的研究),再加上二者之间恰到好处的资源互补(大陆基督教研究的人力资源、学术平台、学术声誉等,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财力资源、与海内外学术机构以及教会的广泛联系,都恰恰是对方所需要乃至急需的),二者结成一种统一战线或者合作盟友,就不是一件意外之事了。《道风》“复刊词”中“汉语神学”这一理念的提出,简直就可以看做是对大陆学人的一纸善意的合作邀请。而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此后的工作,则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现。从此,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与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的合作,如果借用中国一句俗语“风助火势、火助风势”来形容,当不为过。
问题在于,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的工作和成果,能够列入“汉语神学”的范畴吗?而如果将其列入“汉语神学”的范畴,最终必然引发一个问题:这种没有信仰的“汉语神学”是神学吗?
其实,早在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兴起之初,早在“汉语神学”的理念提出之初,早在“汉语神学”与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合作之初,神学界、尤其是教会神学界就已经表现出了这种疑虑。当年在香港的《时代论坛》上,就曾经围绕“文化基督徒”或者“中国亚波罗”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斯时梁家麟先生指出:“国内学术界研究基督教的某些学者”“只是对这个全球过亿人口的历史信仰作出某个片面而不完全的特殊理解而已”,却“并非说‘我们任意理解的基督教’,而是爱全称‘基督教’”。于是梁家麟先生问道:“为何一个对基督教只有皮毛的或片断了解的人,却可以颐指气使地说三道四,认为基督教应该这样,神学界应该那样?” 在这场争论停下来之后,争论的肇始者罗秉祥教授作了一个回应,又一次表示了自己的关注:“关键的是,这些学人中有部分不单热心为基督教文化发言,还俨然以基督信仰的发言人自居。据我所知,他们一方面否认认信基督信仰,另方面又自称是‘文化基督徒’,甚至还自命是‘XX神学’的工作者。我的担忧……是,这些不接受基督信仰或片面认信基督教,但又热衷去诠解及传播基督信仰的学人,是否把一个片面的信仰传播出去。……假如这些学人都安于做一个抱好感的研究基督教的学者,那倒是可喜可贺。……可是这些学人假如不安心做一个宗教研究的学者,而想进一步做一个神学工作者,不认信或片面认信基督教,但却要代表基督教发言,那就值得教内人士担心他们所诠释及传播的信仰是否只是片面,及是否有纠正的必要了”。 最近,余达心先生再次表达了这种忧虑:“过去十年,在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的推动下,一群从事基督教研究的中国学者虽然并非信徒,却投身于建构所谓「汉语神学」的事业中。会中,这些非信徒学者认定他们从事的是神学而非一般的宗教研究。非信徒的神学在茁壮中的中国教会必定会造成某程度的影响,不容掉以轻心”。 
平心而论,这种忧虑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问题是,这种忧虑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在这方面,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误解究竟在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以前我曾把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者分为三类,但就本文的议题来说,分为两类就够了,亦即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就前者而言,我不打算说什么话,他们愿意称自己为“文化基督徒”或者“XX神学”工作者,或者代表基督教发言,或者把对基督教的一种片面的理解传播出去,那是一个基督徒是否有权如此做的事情,神学界的忧虑似乎不是也不应是针对他们而发的。我只想对后者作一番澄清。
但问题又来了。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学界,基督徒的身份虽然并不保密也用不着保密,但也没有人去大肆渲染,有时我还真不知道我周围的那些基督教研究的同事是否是一个基督徒。当然我也不关切此事,但我隐隐觉得,基督徒在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者中间的比例与若干年前相比应是有增加的。不过,就像我这样公开坦承自己并未正式认信基督教信仰的研究者而言,我至今尚未发现一人自称“文化基督徒”或者“神学工作者”乃至“神学家”,认为自己在“建设”某种神学。充其量,他们会认为自己和某种神学有某种合作,承认自己愿意为某种神学的建设作出某些贡献。他们的工作确实传播了基督教,但他们的目的却不是传播基督教的信仰,而是传播关于基督教的知识。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是否片面,欢迎神学界讨论和指正, 但无须神学界的批准。他们虽然也曾对基督教“说三道四,认为基督教应该这样,神学界应该那样”,但并不“颐指气使”,更多的时候乃是出于友好的建议,至少也是出自社会的责任,就像他们不是商人也会说商人应该怎样一般。神学界若认为他们说的对,重视他们的声音,接受他们的建议,那自然“可喜可贺”, 倘若认为他们是胡说八道,则不妨姑妄听之,甚至可以连听都不听而一笑置之,我行我素,何必拿他们当真呢?反正神学界无权让他们不说,他们也无权强迫神学界按照他们的建议行事。
然而,由于一个显而易见的、无论从哪种立场出发来看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即一些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者与“汉语神学”的亲密关系,他们被从不同立场出发被与“汉语神学”划了等号。
他们的确对“汉语神学”的理念表示欢迎,甚至参与了关于这个理念的讨论,为此献计献策,“说三道四”;他们的确参与了“汉语神学”的建设和工作,他们时常与不同背景的神学界们“坐而论道”,他们的成果也被神学界普遍引用。当他们把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译成汉语时,对神学的贡献和一个基督徒翻译的没有两样 ,除非谁能组织基督徒们集体抵制这个非基督徒的译本。
汉语神学”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们视他们为自己的同道,没有去想“非我同类,其心必异”;“汉语神学”的欢迎者们视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汉语神学”,称他们为“汉语神学家”;“汉语神学”的质疑者们也说他们在做“汉语神学”,于是顺理成章地质问:“汉语神学”是一种神学吗?
而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当他们被等同于“汉语神学”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站出来说“不”,这不怪他们,他们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也不可能有某个人站出来代表他们全体说话。就连现在,当我站出来说我从事的工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汉语神学”,而只是在与它合作的时候,我也只代表我自己。
但我还是要冒昧地得出本文的结论:
一、“汉语神学”是一个术语,它被用来概括古往今来一切以汉语为表达形式的基督神学。
二、“汉语神学”是一个理念,它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为它注入了一系列“应然”的特质。鉴于它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它是神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三、“汉语神学”是一个运动,它的倡导者、推进者、支持者、合作者们为实践上述理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四、中国大陆的基督教研究不是一种神学,也无意建设一种神学,但它的一个部分却无疑已与“汉语神学”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合作关系。
忍不住,又在对基督教及其神学“说三道四”了,但绝不是“颐指气使”,读者君不妨“姑妄听之”或者“一笑置之”。

 


破坏圣经为神所默示的信心,就是破坏基督教整个系统的信心。令人感到痛心的事,就是我们看到近来所出版的一些宗教书籍,纵如教义神学等,著者们也不以圣经为根基,却以哲学的教训为其观点之依归。若圣经不可靠,我们满可停止“修改”信条的工作。将信条置之度外,另开新途径而发表一新神学。迄今我们所接受基督教系统的教义,就是因为我们在圣经中已发现了这些教义。但若离开圣经,我们即无权威的标准。
我们引证圣经时,若不以为神所默示的经典,则其权威与价值对公开讲道,安慰病者与临终之人,开导内心烦恼者,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圣经中的“耶和华如此说”则要减成像普通人的假想一样,不再被认为信仰与生活的完全准则。如果圣经不被引证为神所默示的经典,其在反辩中为武器的价值势必大受挫折,或者全被毁坏;因为反对者否认圣经可靠,你引证圣经又有何益呢?今日,一如往昔,批评派,怀疑派以及新神学派,都是以圣经为他们攻击的目标。他们必须先抛弃圣经的权威,不然他们的思想系统即显为愚昧

什么是启示?圣经记载神的启示始于何时: 虽然透过启示,圣经能带领我们的思想回溯到族长的、原始的,甚至是亚当未被造前的时代,但圣经可不是就在那时期写的。圣经之被写成书,是始于摩西的时代。从历史的立场看,整个启示是始于出埃及记第三章所记载的史实开始;在摩西八十岁那年,神藉着何烈山烧着的荆棘,开始对人类传递他的启示。而那一章之前发生的事实,在写圣经的时候都已经成为过去,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刻,神奇妙的启示就是这样开始的。

圣经并不是神最早的启示。创世记告诉我们,人类第一对夫妇,以至洪水前的族长,神均能向他们说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曾作了某种记录,创世记就是把这些启示,作一个综合性的记录,这些简单却是清楚的记录,已足够作神对人类整个启示──圣经──的引言了。
 创世记对整部圣经来说,除了具有上述那种导论式(Introductory)的作用外,它也具有解释性的(Explanatory),它不单成了圣经其它书卷的导论,也是它们主题环绕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圣经的主题比作一道河流,河流愈往前伸延,河水则愈深,也愈广;我们可以说,创世记就是其它书卷的源头;或用另一个比方说,无论橡树的干多巨大,树枝多繁茂,一切都是源于那棵橡果;同样的,圣经一切书卷,都蕴藏于创世记里面了。它具有其它书卷一切论题的基因,无怪乎有人说:「其它一切启示的根,均深植于创世记之内,凡欲深究神之启示者,都当自此书始。」良有以也

 关于“圣经默示”这个问题,对于基督教会的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是显而易见。如果教会坚持一部正确而具有权威的圣经,则对于该教会的教义修改上,工作较容易。教会的工作就是考查圣经的教训,并在其信条中具体地表明出来。但如果圣经没有权威,或圣经必须订正或改编,并公然否认其中的某一部分,则教会的工作一定感到困难重重,同时关于教会之宗旨,或所要阐明的教义系统的冲突意见,亦将无止境。因是之故,当今日基督教与不信派作殊死战的时候,其决定性的论争,总是离不了此“圣经默示”的问题,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此吾人应当注意,教会关于圣经默示的教义,比较其它任何教义都持守的坚固,解释的详明。例如在教会各宗派之间,关于圣经如何教导洗礼、圣餐、豫定、罪人无力行善、拣选、赎罪、恩典、圣徒坚忍(圣徒蒙保守)等,意见虽各有不同;但在圣经中吾人看出,关于默示教义阐述的非常确实而清晰,甚至教会各支派,不拘是抗罗宗或罗马宗,都一致同意圣经是可靠的,其中所说的乃是决定的。

  圣经的默示教义,既为基督教会的历史教义,并且如今尚具体地存在于各教会的公认信条中,则显见不信派的观点也从方面侵入教会,想加以攻击。在近代教会历史中,最惊人的事件,就是动摇对圣经权威的信仰。纵然在改教时期,那些抗罗宗信徒并未以权威的教会,乃以权威的圣经为他们的基本原理,也曾表示过忽略圣经的倾向。虽然近年来有不少书籍与论文出版,论到默示这个题目,但其中大部分均蓄意误解,或删改教会自古以来所信守的要道。

  近日教会对于纯正圣经教义的漠不关心,或许是它所遭遇的不安定与内部纷争的主要原因,忽视默示要道的重要性,或缺乏清晰的见解,都是造成信仰混乱的因素。今日大多数的基督徒,他们的头好像在五里雾中,脚好似站在沙土上,关于圣经的默示与权威都不知所信者为何。

  此种不安定现象,乃是由于前世纪中人们对圣经之批评性研究的结果所发生的,如今我们还时常听闻有人主张说:“关于圣经默示的历史的教会要道,必须废掉”。所以今日切肤的问题是:我们还能相信圣经为教义的准则,为真理的权威教师,抑或吾人必须为教义另觅新根基,以致发表一个完全新的神学系统呢?

  圣经奇妙的一致性,除了是神所写的以外,没有其它可以解释的理由。圣经乃是一部经过一千六百余年,著者不下四十余位,由六十六卷合成的书。这是世人所公认的。著者都生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其中有的为君王与学者,饱受当日所能供应的教育;有的是未曾受过教育的牧人渔夫。他们中间绝无串通之嫌。所表彰的教义与道德都是一贯的。弥赛亚的灵弥漫于整本旧约圣经,由创世纪开始吾人知道女人的后裔要打碎蛇的头,继续经过献祭制度的礼仪,诗篇大小先知书直到玛拉基书,用“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的应许,结束了旧约圣经。“基督被钉十字架”乃新约圣经的题目。真理的奇妙系统乃是由摩西在创世纪中开始的,而由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完成。在世界历史当中,没有任何书籍能与圣经相媲美。

  在圣经与一切书籍之间,有一道宽广而不可渡过的深渊,这是显而易见的。“圣哉,圣哉,圣哉”似乎遍布于圣经的每一篇章。当我们读经时,它即以权威向我们发言,并清楚地觉得我们务必注意其中的警告。圣经确有一种感力为他书所未有,以至我们不得不问,此种感力究竟从何而来?圣经所施的能力既然如何奇特,所宣述的道德与属灵的原则如此崇高,并屡次宣称其根源乃出于神,那末相信此圣经宣称为真实,岂不是正当的么?何况圣经事实上又真是神的话呢?

  此处所用的“完全默示”(Plenary Inspiration)与“逐语默示”(Verbal Inspiration)两个名词,实际上乃是异字同意的。所谓“完全默示”乃是圣灵完满的、充分的感力达于圣经的各部分,使之成为一种由神而来的权威启示,所以此启示虽然出于人的心思和意志,但在严格的意思上来说,到底是神的话。所谓“逐语默示”的意思,就是神的感力包围了圣经的著者,这种感力非仅贯通著者的思想,且亦达到彼等所用的片语双字,所以神向我们所要启示的思想,便毫无错误地传达给我们——照这意思说来,圣经著者乃是神的器官,他们所说的,就是神所要说的。
如果有一部可靠的圣经为我们信仰的标准,那么我们将会有一福音主义的神学系统,这神学是与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或独神主义的(Unitarianism)神学系统完全不同,因为我们看出福音主义的神学系统清楚地教导在圣经中,如果圣经不是可靠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必须为我们的神学另觅新基础,这种新基础恐怕就是哲学的系统。破坏圣经为神所默示的信心,就是破坏基督教整个系统的信心。令人感到痛心的事,就是我们看到近来所出版的一些宗教书籍,纵如教义神学等,著者们也不以圣经为根基,却以哲学的教训为其观点之依归。若圣经不可靠,我们满可停止“修改”信条的工作。将信条置之度外,另开新途径而发表一些新的神学。迄今我们所接受基督教系统的教义,就是因为我们在圣经中已发现了这些教义。但若离开圣经,我们即无权威的标准
我们引证圣经时,若不以为神所默示的经典,则其权威与价值对公开讲道,安慰病者与临终之人,开导内心烦恼者,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圣经中的“耶和华如此说”则要减成像普通人的假想一样,不再被认为信仰与生活的完全准则。如果圣经不被引证为神所默示的经典,其在反辩中为武器的价值势必大受挫折,或者全被毁坏;因为反对者否认圣经可靠,你引证圣经又有何益呢?今日,一如往昔,批评派,怀疑派以及新神学派,都是以圣经为他们攻击的目标。他们必须先抛弃圣经的权威,不然他们的思想系统即显为愚昧

在第二瑞士信条“我们相信并承认新旧约先知与使徒所写的经典是上帝真实的话,其具有充足的权威并非由人而来。因上帝自己曾对列祖、先知与使徒说话,如今也继续藉圣经向我们说话”长老会在韦斯德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中有如此的宣布:“神按祂的美意将自己多次多方启示于人,并将祂的旨意向教会宣明;以后……将祂的一切的启示写在书上。”我们相信并顺服圣经的可靠,并非由于任何人或教会的见证,乃完全根据上帝(祂是真理的本身)为圣经的著者;所以圣经当被接受,因它是上帝的话。况且新旧约全书是“直接被神默示的,并且为神看顾护理,经历世代,保守纯洁。”圣经默示的教义尤其为近代神学家如何治(Hodge),华菲德(Wsrfield)与盖波尔(Kuyper)等人所拥护。这几位都是抗罗宗人士一致承认的基督教最高典型的伟大人物。他们主张圣经不仅“包含”神的话,如同麦堆中包含麦子一样,更相信圣经的所有部分都是神的话。


什么是释经学? 释经学(Hermeneutics)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意思是「解释」。传统上它是指「解释作者意思的原则或方法之科学」;不过,有人向这种说法挑战,而今天在许多圈子内,这个词已经只指说明经文目前的意思,与它原初的意义无关在那里我提出的看法为:对原初意义的关注仍旧是释经学的重点,这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释经学探讨经文过去的意义,也探讨它今天的含义。释经的工程也有三个层次,可以从代名词的角度来予以界定。首先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所提的问题为「它的意思为何?」(解经);接下来是第一人称的角度,即是问「它对我有何意义?」(灵修);最后则是第二人称的角度,尝试「与你分享它对我的意义」(讲道)
一、启示的概念

1、启示的意义

神是一位不可思议者。人不能认识他,因他的神性非人所能理解。唯有神的灵才能参透神深奥的事(林前2:10、11)。人若打算彻底认识神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打算有这种知识,就必须大过神。约伯的问题就指出人没有认识无限者的能力:“你考察,就能测透神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伯11:7)同时也不能为了自己的需要,在一完全正确的限度内认识神;但他能得到此种知识,惟因神喜悦将自己启示给人。根据圣经,这就好象说神已把遮掩他的帐幕撤去,将自己显露给人观看。换言之,神将认识他的知识传递给人,给人开通了道路,使人认识他、敬拜他、在生活上与他来往。

2、启示意义的区别

神的启示约分二端:即自然启示与超自然启示,普通启示与特殊启示。一般说来,此种区别是并行的,但在某点上也稍有差异,需要注意。

(1)自然启示与超自然启示

此区别系以神启示的方法为根据。根本说来,一切的启示都是超自然的,因为是由于神,可是在神启示他自己的方法上略有不同。自然启示即藉着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的体质在内)所传达给人的启示。此启示并无明文记载,乃在宇宙中的事实上具体表明出来,自然界可以称为神所写的一本大书,人们从这本巨著里可以学习到神的善良与智慧,“永能和神性”(罗1:20)。超自然启示乃是神干涉到历史中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他用超自然的方法来使用梦与口头传述。这是口述与见诸事实的启示,在此启示中以言语解释事实,以事实说明言语。

(2)普通启示与特殊启示

此第二区分系依据神启示之性质与目的。普通启示系以创造并神与人之关系为根据,向人(神的受造者或具有神的形象者)发言,企图实现神创造人时的目的,此目的只有当人认识神与神享有交通时方能达到。在另一方面来说,特殊启示是以神的救赎工作为根据,是以人为罪人向人提出的,并适应堕落人类道德的与属灵的需要,打算藉着在基督里所显明神救赎之爱的特别知识,把罪人引到神面前。特殊启示并不象普通启示光照所有的人,只光照那些被圣灵引导准备接受真理的人。

3、拒绝神的启示

(1)拒绝普通启示

否认神存在的无神论者自然拒绝一切启示。未可知论者也是如此,他不相信人能够认识神,所以他说神是一位不可知者。泛神论者有时伪装相信神是将自己启示给人。然而此启示的概念毫不适合他们的主义。他们不承认有位格的神存在,这有位格的神能自知、自动地将自己启示给人。既或他们承认,也不知道神叫人认识他有什么目的。在他们看来神与人是二而一的。

(2)拒绝特殊启示

十八世纪的自然神论(Deism)虽然承认神的普通启示,但却否认任何特殊启示的必然性、可能性与真实性。自然主义认为神的普通启示对堕落的人类来说是够用的,但却不足以反映神的智慧与能力,来应付启示在各种环境中的需要。这好象暗示缺乏创造世界的智慧与能力。在泛神论唯理主义的影响下,今日的新神学派也否认神特殊的启示。把圣经降低为神普通启示的一部分,一扫与自然启示间的区分。

二、普通启示

1、普通启示的概念

普通启示并不是由直接口头传达的方式临到人;乃是神的思想在自然界的现象中,在人内心与经验或历史的事实上具体表现出来。神藉着他整个的创造、自然界的威力、人心的机能、良心的声音,以及一般的世界护理与特殊的个人生活,来晓谕世人。诗篇作者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19:1、2)保罗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此普通启示并非完全是属乎自然性质的,但往往也包含超自然的性质在内。就是在人类堕落以前,神在工作之约内,也藉着超自然的方法将自己启示给人。在启示史的工作中,神时常用超自然的方法,在特殊范围以外将自己启示给人(创20:3以下,40:5;士7:13;但2:1以下)。

2、普通启示的不充足性

虽然伯拉纠派、自然主义者、唯理主义者都认为普通启示对于人现阶段的需要是够用的,但天主教与基督教都同意普通启示的不充足性。兹述其理由如下:

(1)罪更改了此启示并人对此启示的感受

由于人类堕落的结果,罪恶之为害即临到所有受造之物。败坏之因素就进入神美善的工作中,虽未能完全涂抹神的笔迹,但也弄得模糊不清。不错,自然界仍显示出是由神创造的标记,但如今多不完全,又受破坏力的影响。它不再为神明白的启示。况且人又被罪弄瞎了心眼,看不出神在自然界的手笔,就容易听从错误,以谎言代替正直来反对真理(约1:5;罗1:18、25;弗4:18;西1:13;约壹2:9、11)。

(2)普通启示不能叫人彻底认识神并属灵之事

由于上述事实,普通启示所传达认识神的知识及属灵永远的事就错误百出,以致不能形成永远可靠的根基,于是人不可能对将来会生出什么盼望。科学与哲学的历史,清楚指出普通启示并不是可靠的标准。这一代的真理系统又被下一代的给推翻。

(3)普通启示不能作为一般宗教的正确基础

从宗教史看来,没有任何宗教是完全以自然启示为根基的。纯自然宗教已证明为不可能存在。外邦异族都根据某种认为是由他们的神而来的特别启示为其宗教的基础。

(4)普通启示不足为基督教之根基

由于普通启示,我们能认识神的善良、智慧与能力,但不能认识基督,就是那独一的救法(太11:27;约14:6,17:3;徒4:12),也不能认识神的救恩、赦免、救赎,因此不能引领罪人脱离罪的捆绑,而进入神儿女的荣耀自由中。普通启示并不是神为人得救而安排的救赎方法之一部分。这是普通启示最不充足的最大理由。神愿意救罪人为的是叫他的圣名得荣耀,因此他必须把特殊启示——在耶稣基督里得救赎之恩的启示——赐给人。

3、普通启示的价值与意义

事实上,人类堕落以后,普通启示已为特殊启示取而代之,其价值虽不如特殊启示,但不可忘记,神之原始启示仍有它的重要性。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学不能不先有信仰的体验与实践。基督信仰是群体生活,因此系统神学也不能脱离教会而为之

迦克敦会议

重建神学

重建神学在方法论上则是逆流而上,重申旧约圣经的内容,在新约圣经中没有明确宣告废止的,都是有效的。重建神学使人重新回到对圣经的确信,不仅是新约圣经,也包括旧约圣经。

律法
律法也是来自上帝的恩典,是基督徒生活的标准,没有旧约律法,就没有基督教伦理
成功神学:“成功神学”是一个世界性的运动,它有自己不同于基督教派的观点。成功神学同时又可称为" 生活之道 " " 繁盛福音 "、" 信仰运动 " 及 " 信仰布道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哲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最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通行。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动的灵魂。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键问题。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派别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它们在斗争中存在着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情形。同这一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阶级社会里,哲学具有阶级性。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加以夸大和绝对化,使它脱离客观实际。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对人处理和驾驭外部生活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成果进行的反思和总结、概括。它的形态在历史上是发展的。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中世纪的欧洲,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英、法等国蓬勃发展;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相继出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哲学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

1.探求有关世界和人的智慧·原理的学问。包括: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感性论等部门。
2.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等得出的基本认识,人生观。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哲学的历史

哲学在欧洲语言里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拉丁化希腊字母/拉丁语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sophia”(智慧)(爱智慧)。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希腊三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知识论(我们是否有知识,知识是什么)与伦理学(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哲学问题,至今依然被热烈地讨论。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与其同时,西方哲学也正式的传入中国,由此,中国哲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它们不仅仅解释了科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里有效?它们的权威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可见: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史 的主要分支:
-东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印度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史
--日本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史
--英美哲学史
--欧洲大陆哲学史

学哲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入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及其解释性的二手参考书;
3.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
4.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中国哲学史。

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哲学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要想真正入门,一些相关的课程也是一定要学的,如:伦理学;(西方、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2.对于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不建议初学者直接去阅读原著,而只需学习有关的大学教材即可;
3.哲学学科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初学者更是如此,这尤其体现在对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上,这时不能有畏难情绪,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实际上,看多了自然就能有所收获了。
4.有时间的话,多翻一下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杂志,不要求一下子就懂,多翻即可,可适当做些笔记。
5.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哲学也有它的具体分类,也就是研究方向。搞哲学的人也并不是在以上所有方面都很精通,但也一定要有基本的把握。每个哲学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可以具体到一个学派,甚至具体到研究某个人。因此,你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攻某方面,而不要迫使自己精通一切。当然,如果是纯粹作为一种兴趣的话,当然是多了解为好。

教材方面,西方哲学史以南开大学冒从虎等人编的《欧洲哲学通史》为好,其余的只要是相关的书即可。
哲学

马列主义解释: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理解运动,既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又承认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人类对于运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都承认事物的运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运动理解为机械运动,近代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生活中的解释:体育运动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物理学解释:跳出人的思维看,运动可以被解释为频率的变化,而在人仅表现为对于光频率感应。

哲学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总述(来源: 哲学 南丰公益书院


哲学传统包括了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对於神,世界,知识,对与错等观念的答案。基本上,做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於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哲学是什麼?」在哲学传统之中是充满分歧与倍受争议的。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於,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於将哲学思考视为对於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於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於迷信的原因在於,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接续的希腊三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这代表他们提出了有关形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好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於,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於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理论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悲观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 ——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哲学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
日本哲学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
中世纪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俄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科学哲学
现代哲学
生存哲学
分析哲学
人文哲学
解释学
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教育伦理学
政治伦理学
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美学
美学史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相对论
量子力学
混沌学
旋理论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
心理学
信息论
语义学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控制论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宗教哲学
政治哲学
物理哲学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佛教哲学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思辩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历史哲学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哲学命题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仁为万物之源
体用一源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一物两体
EPR悖论
坚白相盈

什么是布道神学、福音神学?布道神学就是传福音的理论基础,神学是它的内涵,布道是它的延伸。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传福音的模范,他是福音的开始、福音的本体,他道成肉身把好消息带到人间

一、悔改: 〖 1.悔改必须包含信服 〗〖 2.悔改必须包含悔罪 〗〖 3.悔改必须包括公开认罪 〗

悔改的渐进式步骤:

第一:信服,心思改变。
第二:悔罪,情感懊悔。
第三:认罪,意志承认自己的责任。

圣经中用来表示悔改的状况有三种:
(1)对某种不当的行为或态度表示懊悔。
(2)当非基督徒看见永恒的需要,明白唯有基督的牺牲奉献才足以偿还他犯罪的代价,进而改变自己的心灵,选择相信并接受耶稣基督为他的救赎主。
悔改、信主、重生的经历在不同的教会传统下,在不同的文化里,或不同的人认识主的过程都各有不同,若从自己教会传道传统来看别的教会内他人归主的经历,就有可能会产生以偏盖全的错误。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悔改」一词,希腊原文有回心转意之意,亦即将以往服从罪的心,转而服从神。就消极方面而言,是痛改前非,决心远离恶事(太三6;徒三26);就积极方面而言,是归向真神,立志热心行善(徒廿六20;多二14)。保罗说,从前虽然将肢体献给罪,做不义的器具,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真道,做义的器具(罗六13、17、19)。

施洗约翰施行「悔改的洗」之时(徒十九4),许多犹太人都到他那里,承认自己的罪,并接受他的浸,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浸,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太三5~10),此事告诉我们,所谓悔改,就是除了心里知错,口里认罪之外,还要有弃恶从善的生活表现。如此切实悔改的人,才配领受真道,逃避神的忿怒;否则,必被丢入火湖,永远灭亡。(约三,17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1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

接受浸礼

领受圣灵

立志行道

多作主工

「切实悔改、接受浸礼、领受圣灵、多作主工」四大要件,在得救的工夫上是等量齐观,不可偏废的;而值今日教派分歧、主张互异的时代,我们当以圣经真理为依归,求神开启心眼,得以明白、持守真道,直至主来之日。

作业

Δ请抄录以下经文:徒二38,廿二16;罗八9、11;约三3、5;多三5。

3、           解放神学

[解放神学],这是完全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配合基督的拯救观念,混成


一种神的拯救,就是在那些第三世界中间,为地上受压迫的人,受那些不公义的政治所逼迫剥削人权的人所做的奋门,一种强调解放行动的神学观。这种神学在南美洲有很大的力量,但这还是一种社会性救赎观,一种公义性的,法律性的,政治性的救赎观,有一点回到犹太人弥赛亚的救赎观的观念中。

成功神学是一个世界性的运动,它有自己不同于基督教派的观点。成功神学同时又可称为“生活之道”“繁盛福音”、“信仰运动”及”信仰布道 "

什么是拯救: 拯救观乃指耶稣基督降临人寰、以其清白之身来替罪孽深重的世人代为受过,以自我牺牲来换取人之得救的 希望与可能。耶稣基督降生于世界沦落之时、受任于世人危难之际,以其谦卑、忍让和自我奉献来与人沟通、为人楷模,主动承担为人赎罪的若行和磨难。

何谓「赎罪atonement」? 这是偿还罪债,除去罪责,挽回怒气,与神和好

基督的赎罪」:「基督的赎罪」是指:主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为赎罪祭,为我们流血付出赎价,使我们罪得赦免,与神和好。有关「基督赎罪的范围the extent of the atonement of Christ」,这是论到:当主基督死于十架

特定救赎particular redemption」:「赎罪范围」与「得救范围」相同者(宗教改革信仰),即相信「主基督在十架上,是为属祂的人付出赎价,而至终他们也必定得救」。所以,主基督的赎罪是「特定的」为属祂的人付出赎价,其赎罪果效是「确定的」(主必定使选民得救,一个也不少),此立场被称为是「特定救赎particular redemption」或「确定赎罪definite atonement」。

(1)     至终不是全人类每一位都得救;(2)主基督的赎罪,流血赎罪,其功效是足以赦免全人类的罪,但是主在十架上为谁实际付出赎价,才是争论的关键;(3)凡是听见福音,真正悔改相信的人,没有一位会被拒绝

诺斯底主义诺斯底主义在很多宗教内都有它的影踪,它强调人是靠某种神秘的【知识】(希腊文gno{sis得救而尤为重要是他的出身诺斯底主义最明显的特性是宇宙二元论即灵界与物界的永恒对抗

在早期教父作品中多有明斥诺斯底的言论。他们指出诺斯底团体都是把基督教思想扭曲而产生的异

但现在学者研究认为好些诺斯底思想与基督教没有关系的

悔悟:悔悟就是一个人心态的改变。用现代的词汇就是「范型转移」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悔改也就是一个远离神的人,从新回到神面前按神的旨意来行事为人。因此

悔改:饱含〖 1.悔改必须包含信服 〗〖 2.悔改必须包含悔罪 〗〖 3.悔改必须包括公开认罪 〗

悔改的渐进式步骤就是
 第一:信服,心思改变。
信服convinction的字根就是convince,意指征服某个人的信念或想法,代之以其它不同的信念或想法。复兴的心脏必须是悔改,也就是人心思的改变。心思改变了——信服——因为其他的信念或想法完全征服了原有的信念或想法。悔改的基础往往就在人的心思。
 第二:悔罪,情感懊悔。
 第三:认罪,意志承认自己的责任。
 第一步是心思必须改变,接下来情感必须有感觉,最后是意志要有所行动

肉体:原文的意思是指罪恶的管制之下的“人性”。所以肉体的私欲,就是依着罪恶的管制来思考问题,其结果“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去行,这就是放纵肉体私欲为所欲为,”人靠自己总是逃脱不了这种罪恶管制的圈子

门徒标志:门徒将自己降服在圣经的权威之下。『门徒标志』在于帮助我们自问:上帝的话语如何塑造我们成为基督的门徒。现在请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我要参与〈门徒〉?为什么我要计划有系统地、忠心与认真地研读圣经?

系统神学与传道人:有不可分开的关系。如果想要作一位成功的传道人,他就必须是一位学者、思想家与神学家。意思也就是说传道人若想成功,就必须博览群书,在属神的事上深思熟虑。不但传道人必须是位神学家,就是一般信徒也必须是位神学家。因为神学家就是一位认识神的人,愿意学习有关神的事。在传道人传讲之前,一定要学习认识神。借着爱慕真理,学习有关救灵魂的真理,就可表现出他们爱人灵魂的心。这乃是传道人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借着真理,人的灵魂才可得救。而将此真理传给人,乃是传道人的基本任务。因此系统神学对于传道人是非常重要的。传道人能否清楚地把握这使人得救的真理,那不可缺的方法,就是在神学上系统化地研究。所谓系统神学就是用清晰有系统的方式将神救人的真理传扬出去,并阐明神与世界的关系。
对任何真理作系统化的研究,都是不容置疑的。假如一个人想要用真理去教导人,那么他本人就必须先得着这真理。这也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基督徒盼望、生活的根基是什么,与他的传道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传道人在未教导前,自己必须先拥有这些真理。有人辩论说,传道人的职份是领人信主,而非使之成为神学家。因此他不需要具备所谓系统化的基督教教义的知识,只需拥有对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坚固信心与爱主的心就够了。他的职能是实践的而非理论的;不论他自己是如何不学无术,或影响到听者也如何不学无术,这都无关紧要,只要他将自己那炽热的信心与爱心传达给听众就够了。所耍求于传道人的,不是学识,乃是火热的心,因为太大的学问只会叫人自高自大。将心思用在神学的辩论上,相对的会削减灵修与探访的工作。而这两件事正是传道人内部生活的荣耀以及外部活动的高峰。有人说,我们传道人在讲台上不是要一位学者,乃是要一位实践者一一位火热爱主、抢救灵魂不遗余力的传道人。
以上所指出的要求,似乎无人能反对。如果要我们在冷静理智与火热的传道工作之间作一选择,那么我们必定选择后者。可是我们却不能在决定事情上过于极端。论到传道的事,若对于基督教真理绝对忽视,那明显可见,实不是基督教的传道。为了负起基督教传道的职务,传道人必须具有正确的基督教的真理知识。因此,系统神学与传道人有不可分的关系。照样,若缺乏基督教真理的正确知识,却想获致传道工作的丰硕果实,那是不可能的事。不错,正确的信经不能拯救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正如当新郎来时,许多人将发现他们的灯里已经没有油了,可是若我们的灯都没了,那么即便有油也是于事无补的。
系统神学与传道人不可分之关系的基本原则,并不在乎心理学。即如各方面的经验所表明的,在乎信心。此外,由于耐心的调查,即可显明没有一项教义是与行动无关的。不论一项教义的影响是好或是坏即一项教义的重要准则不是我们现在所关切的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就必然有一些道德价值。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改变其生活方式,那乃是因为维系其生活的信仰发生了改变,未能保留其信仰的完整性与纯真性。信仰乃是生活的根基。传道人不能不研究系统神学,若他不明白三位一体的教义,他如何去批评耶和华见证人会为异端呢?
美国一位普林斯敦神学院教授在他所著的系统神学一书中写下了这段意义深远的话。米约翰教授说:一种宗教运动若能够将一个人带入真正的属灵生活中,就必定要清晰地陈明它的重要教义。在基督教历史中,这种运动的实际情形向来是先有教义的改革,然后借此教义才能达致更高尚、更美好的属灵生活。……这种时间上次序的先后向来是这样,也永远是这样。因为那是合理的次序。当一个人从犯罪生活而转变进入真正属灵生活中时,一定有支持他行动的必然理由和动机。……

如果我们在圣洁的顺服与爱的生活中降服神,那么就必定是出于本份与属灵幸福的动机,而能达此程度,唯有借着基督教中的特殊教义才能达成。这些教义不仅是理智上的原则,或枯燥抽象的东西,它乃是永活的真理,借此表彰了基督教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