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大学宿舍照片:“隐私”问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28:59

 

“隐私”问语

 

那事儿

“那事儿。”“哪事儿呀?”“不就是那事儿吗!”汉语有一种含蓄之美,说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指代用语。可一用到特定的语境中,便有一种特别是的意思。之所以不直接说出“那事儿”到底是什么事儿,通常是因为不便宣之于口。而且,如此一来,信息量极大,想像的空间也大。比如,办公室里议论张主任和刘秘书之间的“那事儿”,10个可能有10种说法。

 

作风问题

作风问题特指男女关系方面的非正常交往。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人的概念中,作风问题几乎是个人隐私的唯一内容。

“作风问题”的说法非常暧昧。它本来与工作无关,但人们对某个人进行工作评价时,又常常把它扯进去,一个干部常常会因为作风方面的问题而影响到前途。

 

忙什么呢

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很少用疑问句,“Hello”两声就完事了。中国人以前爱问:“吃了吗?”现在改问:“忙什么呢?”这也许是随口一问,但同样让人难以回答。“还没吃”或“没忙什么”全是废话,认真报告就显得傻。

究其根源,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交往的的国家,双方知根知底是女朋友的标志。似乎只有涉及男女之间的事才算得上隐私,至于其他的事,双方都有“知情权”——不管你爱不爱说,爱不爱听。

 

你是属什么的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女人的年龄不便直接问,但还是想知道,于是就迂回一下。一般人不论多么反常,从长相上看也差不出12岁,所以可问:“你民属什么的?”类似的说法,还有“你哪年大学毕业的?”

 

男的还是女的

这是办公室里最容易听到的一句话。某君不在的时候,有同事替他接听电话,他回来就问:“男的还是女的?”同事们就在一边起哄,说你还不从实招来,近来有啥“艳遇”?否则,就不告诉你对方留下的回电号码。

在最看重隐私的现代,办公室却成了最没有隐私的地方,看似隔绝的一个个小格子,却完全暴露在老板的眼皮底下,打瞌睡、吃东西、私人打电话,都有极大的风险性。

 

待遇还行吧

中国人互相攀比的心理,集中反映在对别人收入的好奇心上。在外资企业和一些企业化管理的单位,员工之间不许互问薪金多少已成为规矩。即使在街上,“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这样直接的问话也显得唐突。于是,一些富于语言技巧的人把好奇心隐藏在关切下面。

“你那儿待遇还行吧?”“对薪酬方面满意吗?”对此,一句含糊的“还行”、“过得去”,绝对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回答越详细越准确越好,“三四千元”都属于态度不好的。

 

这是我同学

一个男人与年龄相仿的女人(但肯定不是妻子)在酒吧约会,被熟人撞见时,非常简单地简单地介绍“这是我同学”,对方肯定不信,就算是同学也不是一般同学,于是瞎猜一番,好奇心快烧着了。现代的同学跟古代的表兄妹一样,听着就暧昧。

 

(摘自《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