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设计师英文缩写:抗日战争开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军力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45:57
抗日战争开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军力对比

 

抗战爆发时,中日力量相差悬殊。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经济力、军事力、技术力以至组织力,都比日本差得多,中国许多武装力量甚至是用原始武器,与现代化的日军作战

日本国土面积约为37万余平方公里,自然资源非常匮乏,人口约为6000余万,连同受其控制与奴役的朝鲜、台湾在内,人口也不足1亿。但是日本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却比较高,1936年铁产量为309万吨,钢产量为640万吨。军火生产水平和能力很高,能制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战斗机、轰炸机、舰载战机、大口径火炮、坦克、装甲战车等。1937年日本飞机年生产能力已约600架、坦克约200辆,在作战中可以保障军火源源补充

在战争初期,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48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陆军17个师团、海军舰艇约190万吨、空军与海军飞机共2700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每个师团2.2万余人、马5800余匹、步骑枪约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

七七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华北驻屯军”包括1个步兵旅团及骑兵、炮兵、坦克兵共约6000余人,司令部在天津。日军主力驻在本土、朝鲜、中国东北各地,处于临战状态,可以通过受其控制的北宁铁路迅速运抵中国华北,通过海运抵达中国华东沿海各地

中国战前人口约4.5亿人,超过日本6倍多。但当时铁的年生产量不足10万吨、钢的年生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径迫击炮、小型艇船等较小型武器装备,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型武器装备如飞机、火炮、坦克、机动车辆、舰艇等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国购买

“七七事变”爆发时,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力量计有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国民党政府的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矛盾很多。政府军每师编制1万余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火炮46门。

当年驻守河北省及平、津的是第29军,军长宋哲元,非国民党中央军嫡系。29军系冯玉祥旧部,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与蒋介石大战中原,冯阎兵退后,由张学良收编改番号为第29军。张学良给了29军50万元大洋以后,其余的军饷、武器皆由自筹。29军的装备大都是汉阳造长枪、老毛瑟枪,根本说不上有重武器。西北军素有尚武之风,抡大刀,耍长矛,又拴上红缨,每个士兵背在背后很是英武。29军本无与日军作战的充分准备,也无确实的防御部署与计划,爱国官兵受华北人民抗日热情影响,决心与日军一战

70年前的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的日军制造了全面侵占中国的“七七事变”,29军奋起反击,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国力对比

日本                  中国

铁产量309万吨            不足10万吨

钢产量640万吨            不足千吨

舰艇190万吨             5.9万余吨

飞机2700余架             300余架

常备军约38万人            约200万人


每个师团(师)实力

日本                  中国

2.2万人                1万人

步骑枪9500余支             步骑枪3800余支

轻重机枪600余挺            轻重机枪300余挺

火炮108门               火炮46门

坦克24辆                 0

从现在揭秘的一些数据以及史料来看,中国想独立赢得这场战争的确实难上加难.而放在当时的世界战场上,对比美国对日本的消耗以及苏联对德的毁灭,中国的那些战绩都显得有些寒酸.

但是,我们应该看当时是怎样的历史环境.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一百年,中国国门自从被大炮鸦片轰开以后,中国的军队几乎逢战必败,战败必被羞辱.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几万人的八国连军登陆中国可以席卷半个中华,还有在中国土地发生的给中国人民造成无数牺牲日俄战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两个恶霸为了谁能在中国夺取更多的利益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无辜国人死伤无数,更有愚弱国人为其中一方效命(在鲁迅笔下有记载).对于中国而言是何等之奇耻大辱.当时中国之贫弱,无以复加.

所以,对于当时日本,集结百万强兵,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相信决非只是一个口号,而却有其资本与理据.相信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七七事变以后,松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中国军团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几个月中,中国军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勇气,很多都是士兵连同将帅一起整团整师的战死,为日后转为持久战赢得了空间与时间,以至后来将战争支撑到1941,美国的加入终于赢来了转机.特别是台儿庄大捷以后,中国百年逢敌不胜的历史就此终结,那种举国欢腾的场景丝毫不逊于赢得奥运举办权

可以说,当时中国的军队已经创造了历史,后来开罗会议上美国也提出"第四国"这样的计划,把中国视为二战后重建世界的重要力量.可见中国军队的表现已经赢得了认同与尊重.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不提也罢。  


中日战争与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关系答:不会。因为中国有的是战略纵深。

英国比日本还强大,最后几次入侵美国都失败了。当你遏制美国发展失败以后,美国就会取代你。蒋介石是在德国人那里学到的地缘政治,所以开打一二八。因为中国人心里有了底。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在日俄战争失败以后,不赔款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是混这一片的,对手的底牌大家都清楚。而甲午战败,就是因为中国人不懂地缘政治。
人类社会归根结蒂都是人压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还是资源稀缺和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上面这句话,你信不信不重要,但一定要记住。)
我最想对我的关注者说一句话:你们是想知道历史?还是想知道真相?
1、海权。
这是英国、日本、德国、中国、美国经济发达的主因,也是苏联衰落的主因。
2、陆权。
拥有战略纵深,这个国家就不可征服,比如英国数次入侵美国,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二战日本入侵中国,导致大量战争资源被困大陆国家。苏联成立之初,十四国干涉军出兵苏联,人家苏联连日本驻苏部队,打都不打,爱占就占着去。
3、文化。
理论上,中国的经济资源、矿物资源、人力资源都完爆美国,但是战争一开始,所有国家都会倒向美国,使战略太平失平衡,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而第一个抱美国大腿的是要踏平华盛顿的俄罗斯,关于这一点根本不用推演。理论上印度、巴西、阿根廷、伊朗、土耳其都具有陆权和海权的复合,但是为什么他们不能崛起?因为文化。他们不愿意改宗,或说文革,他们认为新不如旧,这就是文化的魅力。98年怒斥克林顿的北大中文系女生马楠,移民美国。以及一系列反美的斗士,都在去美国大使馆的路上。关于文化,再讲一个故事,国际社会制裁伊朗,谁最支持伊朗?可刚刚解除制裁,伊朗就顺势躺到了美国人怀里。你说你个邪恶轴心,你牛叉什么牛叉,伊朗倾销化工产品可没有忘了中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摧毁,这也让中国完成了社会、经济转型,那下一步呢?路漫漫其修远。
4、笑话
有个小孩问一个百万富翁:“您是怎么成为百万富翁的?富翁说:“我曾经只有一个苹果,然后我卖了它,用赚的钱买了两个苹果,然后卖了这两个苹果,用赚的钱买了四个苹果,后来...小孩说:“我懂了”富翁说:“懂你妹啊! 后来我父亲去世了,给我留下了几百万的遗产!”
5、重要
大国政治!大国政治!大国政治!
6、海权时代
即使是今天,英联邦都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对于操刀一战的英国,乐呵呵的接手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英国把四战之地叙利亚划给了法国,意思就是假如土耳其崛起,那法国就要在前面当炮灰。

于是法国就占有了叙利亚。


英国在亚洲还有一个协管,那就是日本。
日本帮着英国打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用以围堵大陆国家的崛起。
二战时期,德国首先发难,在欧洲牵制了英国大量有生力量,此时的中国则出现了蒋介石有机会统一中国的局面,这是曾经帮助英国遏制中国的日本绝对不容许出现的事情,而这个时候英国自身难保,怎么办?干脆自己打吧。于是日本半推半就的跌入了战争泥潭。
根据德国战后的理论,中国是德国在远东的协管。卡尔-豪斯浩弗提出:世界五大国:泛美、泛亚(大东亚共荣)、泛欧、泛穆斯林、苏联。于是希特勒军援中华民国,并给蒋介石教如何打现代战争,希望通过长期努力把中国培养成德国现代化的仆从国。卡尔-豪斯浩弗还提出:要和海权对抗,苏联不能征服,只能联合。于是希特勒听他的和苏联瓜分波兰,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国的丘吉尔几乎要哭的节奏,日不落帝国要葬送在自己手里。
但是世界战争证明,英国和日本的战略纵深太小,根本不适合成为霸权国家。一个制霸世界的国家,体量一点要大。

所以英国和日本最后被无情的抛弃了。
7、陆海权的复合
美国有海权,而且还有陆权,英国曾经几次想征服美国,但是美国的战略纵深太大,英国这样的国家根本吃不消,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就了美国崛起。
二战中丘吉尔甚至直言:那种耗尽大英帝国和德国纳粹的做法是极不道德的。罗斯福一点羞愧的意思都没有,只是稍微加大了援助物资的量,继续耗英国而已。对于美国而言,耗不死你们,美国是绝对不会参战的。即使后面苏德之间爆发了战争,美国还是没有出兵和参战,只不过把受援国,从英国变成了英国和苏联。美国需要陆海权复合的新盟友,而不是口惠实不至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体系。对于这个盟友美国当时选择的是苏联,因为老二和老三的结合,才能干翻老大。这个时候,美国的盟友是苏联。
尤其是在中东,苏美组合吊打英法组合,详见历届中东战争,不愿倒向美国的政治势力全部被清洗,英国只能干看着。用一句话就是解释当时的情况就是丘吉尔曾经说:“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美国把民国拉进联合国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还是继承德国的地缘政治理论,美国需要一个亚洲协管,而日本分量太轻,没有构成盟友的资格。苏联的海权成功的被英国遏制,没有海权的苏联也是一个鸡肋。SO,还是蒋介石吧。当时苏联、英国都反对,但美国明白,关键时候能和自己穿一个裤衩的还是人畜无害的蒋介石。所以反对无效,中国进联合国。
英法组合完全被美苏组合吊打,打的是鼻青脸肿,英联邦也被美国肢解,法国戴高乐为了争取自己国家存在的机会,不惜和美国翻脸,也要搞核武器。
8、中苏博弈
中国建国以后,想到了延安谈判,这说明美国不是个东西,所以倒向苏联。问苏联要外蒙,苏联不给,苏联(斯大林)为了拉拢中国,说荆州(亚洲)以后就归你了。后来斯大林被批臭,苏联也不承认亚洲归中国,中国打赢了朝鲜战争,正得瑟的时候,劳动党倒向苏联。中国打赢越法战争,越美战争,与好消息一起到来的是越共倒向苏联。中国盐铁专营搞的漠北决战,非但没有捞到好处,还赔了不少钱。
毛泽东总结出一个道理,美国不是东西,苏联更不是个东西。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教父,他也承认亚欧大陆的联合可以颠覆美国的第三罗马帝国。而美国唯一的优势就是十一个航母战斗群形成的绝对制海权,对于制海权,最关键的就是石油,石油才是战争真正的核心,即使是爆发核战争,只要有石油,最后都能翻盘。
布热津斯基_百度百科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秘密访华。访华不能空着手啊,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叫美国工人下岗,让中国农民工当产业工人,这是多么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病啊。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对于美国而言,割裂亚欧大陆,遏制印度发展(印度制造),拉拢中国(中国制造),打压欧盟(大西洋湖),恐吓俄罗斯(北约东扩),驻军中东(军事基地以色列等),就是美国亚欧地缘政治边缘化战略的全部。
中国一看,美国的交道比苏联好打,最主要的美国钱多,所以中美建交,改革开放。苏联分分钟被秒,叶利钦上台以后,希望通过自残的方式,换取美国的谅解,希望继续当美国的狗腿子,美国默默的看了一眼曾经的苏联,没(养)有(不)表(起)态。
美苏组合完全被美中组合吊打,打的是鼻青脸肿,某联邦也被美国肢解。
9、重返亚太
美国看着自己的盟友,膘肥体壮越来越瘆人,就像遏制中国发展。当然心里这样想,嘴上不能这样说啊,于是想到了G2,其实就是想限制中国发展获取的自然资源,中国简单粗暴的拒绝了。
G2(中、美二国集团)
于是自越战以后美国撤离亚太,奥巴马高调宣布重返亚太。




越南、菲律宾那些国家高兴的,真以为美国要替他们打一仗。
哎!逗比就是逗比。
10、优、劣势
美国有大西洋湖,还有环太平洋合作组织,而中国只有环太平洋合作组织,没有自己的大西洋湖。这就是中国地缘政治的短板,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中国遇到了经济增长极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地缘政治的短板,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中国遇到了经济增长极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地缘政治的短板,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中国遇到了经济增长极的问题。
回答问题:在历史发展的那一瞬,就是那一瞬,你抓住了命运甩给你的缰绳,然后像吊威亚一样,一飞冲天,这就是历史。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为什么中国会割那么多地赔那么多款,而俄罗斯却只是象征性的割地,根本没有赔款,因为俄罗斯是现代化国家,他们懂陆权。而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他们被日本吓坏了,而日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信息不对称。蒋介石从德国人那里学会了陆权,呵呵一笑,开始备战,当一个国家懂得陆权以后,那他的崛起就不可遏制(例如英国入侵美国),崛起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被世界秩序接纳(中美建交),因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黑社会头子)明白对这个国家遏制彻底失败,只能团结。
11、为什么联合打压俄罗斯?
没有啊!英国、德国、法国其实一直在保护俄罗斯,掣肘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压力,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养寇自重而已。
美国的大西洋湖战略,就是用俄罗斯吓唬欧盟(当然主要是西欧),目的就是让豆蔻年华的欧盟躺倒在美国大叔的怀里,英法德其实心里也很清楚啊。08年,美元贬值,而欧元坚挺,意图就非常、非常明显了,美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俄罗斯,也不是中国,而是欧盟。
这次北约东扩和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目的是什么?目的还是为了封锁俄罗斯的自由航行权,双方展开的争夺,这和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没有任何区别。美俄欧之间是三国演义,美国刺激俄罗斯的目的是图谋欧盟。而俄罗斯不识逗,知道克里米亚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所以果断出击。
12、寄语
政治家最大的作用就是维持政治的稳定,不要干预社会组织的正常运作,政治家本身是不创造一分钱价值的。但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最关键的是那些庸众都相信披着羊皮的都是真理。那些人还反问我,你知道为什么你这么好的答案才几个赞?所以说掌握真理很牛叉?掌握话语权才是掌握24K真理!戈培尔教育我们:宣传就是最高的政治。人类社会归根结蒂都是人压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还是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匀导致的。(上面这句话,你信不信不重要,但一定要记住。)我最想对我的关注者说一句话:你们是想知道历史?还是想知道真相?

评论掌握话语权才是掌握24K真理!戈培尔教育我们:宣传就是最高的政治。人类社会归根结蒂都是人压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还是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政治家最大的作用就是维持政治的稳定,不要干预社会组织的正常运作,政治家本身是不创造一分钱价值的。但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最关键的是那些庸众都相信披着羊皮的都是真理。人类社会归根结蒂都是人压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还是资源稀缺和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
“七七事变”纪念:中国的选择今天又是不可忘却的“七七事变”纪念日。每次重新回看这段历史,价值何在?我们重发2012年的这组文章,希望能以相对丰富的史实为基础,拉开足够长的时间与足够大的空间,重新审视这一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那个历史现场本身。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演习中,一名日本士兵“失踪”,日军凭此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20分钟后,这个士兵已自行归队,但日军大队长仍下达命令,攻击宛平城。此时已是次日凌晨4时50分……

这是“卢沟桥事变”的开端,随后这一事件演化成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在宛平城门口警戒的中国守军和入城的民众

今天,我们重新回看这段历史,价值何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般史论的重点,在于研究这一“偶发事件”为何演变成中日两国全面的长时间的战争状态。以“事件”之因,来探求战争之果,如此短促的逻辑结构——显微镜般的考察,事件“事实”越清晰,其在历史进程里的意义却可能越模糊。“卢沟桥事变”,何尝不是一系列前因之结果,作为一种转折性的因素,它又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如此,才是正当的历史观。因而,时至今日,当我们有条件以相对丰富的史实为基础,可以拉开足够长的时间与足够大的空间,在中国自身现代化过程与全球性格局的互动关系里,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价值,我们的结论,当然不同。

1937年7月,宛平县长王冷斋(中)举行记者会,说明日军攻击卢沟桥的情形。王冷斋同时担任河北省行政督察专员,为此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

领导以北伐为标志的国民革命的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需要解决两大结构性矛盾:对内求国家统一,对外求民族平等——这实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家性难题。北伐成功后,蒋介石的选择是:对内继续消灭反侧,对外暂时忍耐待时。亦即“先安内,后攘外”。这一道路,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的评论是:“在步骤上亦自言之成理,岂奈为势所不许可。”

所谓“势所不许可”,以中日两国关系观察,“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失去东三省,按“后见之明”的研究者的历史复盘:日本执政当局亦有文官集团与军人集团之别,当时国民政府虽无能力全面对抗日本,但完全的不抵抗,反作用于日本当局,遂使军人集团气焰日彰。其结果,军人集团一路狂飙,演进至“卢沟桥事变”之时,完全控制日本政局。其扩张之心侵略之行,再无国内的制衡之力。内外之间,略有闪失,稍微失衡,后果便难以收拾。

法国《画报》关于上海被日军轰炸的报道。远处被炸弹击中的浦东冒起浓浓黑烟,黄浦江中停靠着外国军舰,近处是外滩的胜利女神像,这座塑像在上海沦陷后被日军拆毁,熔铸为子弹

“九一八事变”,以及东三省之失,再次昭示中国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如果说晚清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亦即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国家,其特殊之处,按历史学家金冲及先生所论:近代中国一切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现代化转型之际,中国与现代化先发国家——“中国/列强(帝国主义)”的矛盾,才是我们理解晚清以及民国,甚至当代中国核心性与结构性矛盾之一。自鸦片战争开始,其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海战,无不是传统中国“忍无可忍”之下被动而仓促的应战。也差不多无有例外,每次对抗外侮,都伴随着国内政治格局的动荡。第二次鸦片战争,甚至内(对抗太平天国)外两场战争,由此导致的国内政治格局,至1994年的甲午海战,结果显现:“李合肥一人对一国。”(梁启超语)中国内部的糜烂,已无能力以一国之力应对外侮。这当然悲哀,却是事实,亦是传统中国结构性矛盾之必然。

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日军德川部队军官在查看空袭报告

对抗外侮,已无动员并组织一国之能力,清亡,没有意外。1911年,辛亥革命后,如何在列强压迫下,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国家,便是当政者历史性的挑战。

北伐的成功,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十年民国,在上海、南京、北平等大城市,稍有现代化气象。这是最近被广泛注意的所谓“民国范”。但是,我们稍稍认真观察一下当时中国整体性格局,情绪将截然相反——1928年,甘肃回教的马家军,反抗冯玉祥,双方肆行屠杀,汉人、回民死伤20万人;1930年,冯玉祥反蒋失败,退出西北,甘肃、宁夏、青海成为回教军人的天下;1934年,拥兵3万、反复无常的孙殿英自察哈尔经绥远进攻宁夏,回军拒之于前……西北中国,并无宁日。而东南沿海,1932年,广东有陈济棠与粤海舰队之战,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与据有胶东的师长刘珍年之战。西南地区,军阀割据的四川,刘文辉、刘湘、邓锡侯与田颂尧,民国以来,大小战争多达480余次。


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集中北平的日侨准备开战

中国的统一,徒有其表。民国范儿,其实可怜。1931年,正忙于对江西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并应对两广军事的蒋介石,遭遇了“九一八事变”。外患未因内乱而不至。“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历史学家徐中约论述,“日本人三次,1912、1916、1928年策划挑唆‘满蒙自治运动’归于失败之后,这种观念却越演越烈”。

1931年,长江、准河以及大运河水灾肆虐,致使中部10个省份14万人被淹死,25万人流离失所。而同时,中国又深陷内部动荡与局部冲突。日本关东军精心选择这一时刻,完成了对沈阳的占据,随即又在百天之内,完成了对东三省的占领。与历次外侮不同,此次事件,揭示日本军国主义是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构成最严重威胁的来源。

“九一八事变”作为一种转折,中国结构性的内外矛盾由此转换,外侮——对中华民族生存的挑战,上升为最主要矛盾。“攘外必先安内”,当然不再正当。但是,东三省虽为日本人所据,而这一政策却仍在运行中,没有更张之意。因而,“九一八事变”许多复盘与推演,完全放弃抵抗而导致日本军人集团势力的全盘领先,便是结果之一。


1937年8月21日,法国《画报》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一队全副武装的日军正攻入天津城

就日本的侵略逻辑而论,6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亦将可能重蹈东三省旧途。据有华北,日本往南可以推进到华东与华中,并进占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往北可以夺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直至贝加尔湖——苏联的大部分国土。而这一套战略逻辑,之于中国,蒋介石当然意识到其间深刻的国家危机。在当年7月17日的庐山第二次谈话会上,他说道:“我们的东四省(当时行政区划为四省)失陷,已有了六年之久,继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末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只是,内部如此糜烂的中国,能够动员全国之力以抗日寇吗?1937年,这个国家到了必须回应这一挑战的关键时刻。应对此次危机的庐山会议发出了明确而响亮的声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一个月后,蒋介石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8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关于天津难民的报道。“七七事变”之后,战火迅速蔓延到天津,中国守军29军和日军在城内激战。

我们拉开时间的距离,前溯至1840年,自鸦片战争始,接近100年后,中国的历史揭开新的面貌——“卢沟桥事变”后,这个国家整体性的被动情势,由此改变。“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这当然不是实力比较的计算所能得出的结果,这是一个民族到了最后关头必需的选择。历史自有逻辑,统一的独立的中国的建立,亦即中国民族主义革命的成功,需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是需要经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复杂格局并最终打垮日本,中国才能开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创建之路。

“卢沟桥事变”,以及由此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传统中国转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经之道。但在更宽泛的空间里观察,它的价值并不仅止于此。


抗战期间,一名中国守军与一名中国童子军的合影

改变曾经的忍让与退缩,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此担当所影响的并非中国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孙科坦言:“我深知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稍后,日本关东军擅自出动数万大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与苏军作战,接连两次发动攻势,均遭失败。这意味着,当日本陆军兵力深陷中国战场时,无法配合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导致东西方法西斯国家各行其是,毫无战略配合。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中国的选择,一个弱国的抗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历史命运,改变的是全球性格局。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最后关头的应战”,其作用,中国方面当然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抗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主权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对中国的抗战意志,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张:“联合苏联,组成中、苏、美、英对日联合阵线。”而此际由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上将向国内发回的报告认为:“只是由于……中国抗战挡住了日本军团。”


1937年8月27日,法国《世界之镜》杂志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中国守军第29军大刀队士兵在战壕中准备拼杀的照片登上杂志的封面。中国士兵年轻的脸庞,视死如归的表情和闪亮的大刀,都向欧洲读者传递了中国人的抗日决心

中国全面抗战开启后三年,英国进行英伦保卫战;四年后,苏联开始卫国战争;四年半,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由日本进占东三省与华北开始,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战“遗产”。同时,中国亦被此次大战深刻改变。徐中约评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中国的现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动关系里的崭新面貌,开始于1937年——“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美国总统罗福斯说:“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690期《“七七事变”75周年纪念:“二战”的序幕》;本文部分图片来自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法国《画报》与法国《世界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