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制造百粤语:道物辨证法的医学略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06:13

道物辨证法的医学略论
2011-3-6 周现强
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23266-1-1.html


1、“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是辨识自然社会和人体常态与失态的实用方法。——“物以道予通为易为用”;
2、事物“有无交易功信与物质‘往复循环’的枢机”,是“道物相互正负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杠杆】。——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主观与客观、有与无、心与物、阴与阳、正能态与负能态、正离子与负离子等都统一为“道物论”的“相互作用的杠杆机制”上来,是无须人为地明确剥离的彼此,成为沟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桥梁。
3、宏观高层次的系统大道,控制和约束着微观低层次的小道不要越轨,微观低层次的小道,向宏观高层次的系统大道的反馈监理【当然宏观与微观之间有道】,以致“道物的协同体系”在自我互补、协调承制与自我组织的过程中不断择优完备。依此,任何“物质本体”也不能离开系统“大道”这个“功能信息过程”的思维“工具本体”协同做功,这样“道”与“物”是偶联互补、和谐承制的共同作用机制,“道物辨证法”则是为“事物相互正负交易生化作用”的根本大法。

【如何得道合物的正源,以古代的“道”在结合现代公允“物”的基础上予以阐幽,力求同‘物’的偶联互补、协同承制的相互作用效应场中如何获得较为全面的、一定正确程度的简略回答。】此处不解。
【古代的“道”】即易、医之道,天道、医道,亦阴阳之道,经络也,三阴三阳也。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各有所主、所生、所司,构成人体生命系统。
【现代公允“物”】,人体组织、器官、细胞。
二者【偶联互补、协同承制】行得通吗?除非现代之“物”,行五行之道。

道与物是对自然上的存在的总概括。人体内都是以道与物的总基本,如呼吸道、血循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神经经络道等,从宏观到微观如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通道等,无一个组织细胞不与道有关,而这些道又是用物质组成的关联、不可分割,否则分割之后人体的阴阳就分崩离析了,其功能和结构也就不存在。
而道是与人体內外环境中的“功信与物质”起着非常关键的“守度升降出入”的“沟通交流”作用,也是人体“杜故纳新”的枢纽与转运化物的渠道,靠“神气”(神经、內分泌、介质与递质)予以调度控制,内外源性的“因素”(因素致病)或关系(交易——相互作用)出现了故障,就造成调控发生故障,人体内的生命阈值就不能维持在“中态公约的守度”规范秩序(既无太过、既无不及)之內,越过了上下左右的临界位点(太过或不及),人体就表现不适和生命体征的异常(自我感觉、面色、巩膜、口唇、耳廓、鼻息、舌象、脉象、二便、呼吸、心跳、体温、血压等),引发了疾病的发生:如普通感冒、各种皮肤病、寄生虫病、结石病、出血热、尿毒症、肿瘤、腰腿痛、心脑血管病、肺心病、肝硬化腹水、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无一不与道的传导化物密切相关,连外伤的骨折、软组织损伤、烧烫伤、蛇虫咬蝥毒伤、皮肌肿毒都在关联,可以说联系世上的所有疾病普,道气不通、碍物之运则滞与阻,甚则瘀结——实;道气过泄、碍物自组——则虚、虚又致阻——气虚血瘀,致以虚实夾杂。
以上,离不开“道与物”的“关系”与“要素”,这样就把复杂转化为简单的扼要,并且简明易懂,是关系病与要素病,只要初学者掌握了国医和现代医学的基本常识,年余就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大大的縮短了学医的时间。
西医就把实用的道没有利用上,国学与国医又把道讲得不落脚,所以把二者亙补整合后,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与表达易懂的入门语言。

物仅为结构实体,是事物的基本构成要素,物的生成与转化靠道的功信而生发,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人与其它动物的五脏六腑的基本构造相同,只不过是由于用于作功的外在形体与内存的智慧的差异,人到了高级智慧的灵长人类,而一般动物的思维,还是处于人类之下的不同层次的婴儿觅食时代,每天争吃争喝者为一般动物,作为灵长人类应有高尙情操。这是什么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人的作用过程呢?这是因为人己经比其它动物升级进化到了更为高明的“道”的思想智慧程序系统。

这在拉兹洛的系统论、张颖清的生物全息论、祝世讷的系统中医学,还有我附注的参考文献。我是在这些理论內容获得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总结与归类之后,才得到这些形式逻辑,从繁体的邏字解也是这样:四维一挚在行。

企图以数理来解决如此【平衡】,是没法解决的,因为,世界时时刻刻都在高速【运动】着……
而真正解决【中庸平衡】的问题,必须是以【一个整体】为目标,然后,以达到这个【整体】为目的所要实施之【道】!除此,一切所谓的【公平公正】其实都是不一定的!
邓老的一句名言:不管白描还是黑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就能够很好地概括这样的道理。
比如,大同世界,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那么,只要是能够达到我们共同一致的目标的,无论是谁,就必须服从与遵循这个【大】体制,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必须服从于【天】理(大道之理)!


写在前面辨真伪—
——【道物互补论与自然生态哲学和医学的思考】
时间:2010-01-10 13:28来源: 作者:周现强

      黄帝别称归藏,是我国仰韶时代母系真本“道物学”文化之集大成者,分别著有《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等书,黄帝学说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文化起始,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逻辑体系。以《归藏经》从顺【坤】卦起始,以健【乾】为末卦,是以民本国家“天下为公”的公正思想为“道物学”本源。但是,《归藏经》【易经】已经佚遗成残篇了,《周易》是《连山》、《归藏》的翻版,从某些著作中的零星阐述予以归类能够发现,许多卦名、卦词、卦义已被《周易》更改,大多内容远离了《归藏》【易经】的本意。
     《易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是从伏羲氏的“河出图,洛出书”时所演变的“象数义理图”而来。《连山》是神农之际的《易经》,《归藏》是轩辕黄帝之际的《易经》,而《周易》是周代对《连山》和《归藏》已强奸了的“易经”,是周文王为了推行愚民卜筮之术,在《临•彖》不打自招言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有利于其封建的独裁统治,形成一家天下之言。其间与《归藏》相隔一千六、七百年,那么真正的《易经》是何许书也?是“经”与“传”两者不分的彼此。例如:“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这里显然是既道又物的协同互补。又如:“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有常,刚柔相易,是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俱。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恒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已更正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才见其本意】?以其所论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物,是整体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一句话:是研究和预知自然生态事物周期规律变化的学问。因而提出了“阴阳交易之谓道”【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对自然的分割法——本然为阴阳的协同承制】的自然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测不准原理,也是宋代周敦颐述及的:“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又“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谓之“神”,可见,“神”是难测量度之意与思维认知能力。为“上乘”意识同物质“精品”相互协和、补充合一的“精神”之力,类属于物质和意识整合为一的高级元体层次,“物质与意识”处于“精神”之下一层次,“精神”统领着“物质与意识”的同体利用。如是,既往言论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不是处于同一层次的量效关系,而谨处为特殊情况下层次跃渐的转化,没有普适性的意义。因此,量子力学大家玻尔提出的“互补”性理论,曾受到《易经》的启示也绝非偶然。近百年来,《易经》数理所蕴涵的价值和《老子》的思想底蕴,被“形而下学”或“形而上学”的辩证机械逻辑范式认识框架所遮蔽。
      近年许多名家人云亦云地对《易经》释为“变易、简易、不易”之说,可是非常惋惜地遗漏了“交易”关键之理,这是对《易经》思想支柱的最大缺憾,是在忘本把末,沒有“交易”之源,何有“变易、简易、不易”之来的理与义。而“交易”用现代表达方法为“相互作用”,是“有无协同互补”的至高原理 ,是古今中西文化架接的桥梁,才是促成事物的生化不息。呈现出如下特征。
      交易——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机缘性有无协同互补,才促成事物的生化不息的生意;
      变易——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正负相互交易作用”的变化,产生的子代既有父母的共性、又有其个体择优的差异,个别情况的变异;
      不易——这种事物的“正负相互交易作用的机制”不会因事物的转化而更改;为事物生成转化的永恒普适性,才是自然世界抽象理数的普遍规律原理;
      简易——是为“同构异化”或“同化异构”的征象,“异化则显示其纷繁、同构则展现其简单”;
      知易——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践行觉知的积累结论,服务于生活生产需要的通俗易懂,不是《周易》那样的臆造生癖的玄妙神秘;
      行易——如从“天地定位,风雷相搏,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的卦名上看,其“健、顺、水、火、风、雷、山、泽”的简朴直观而又易行,就比《周易》那样的“乾、坤、坎、离、巽、震、艮、兑”的生癖附会、强词夺理的合理得多。
      离开了上述六条原则,都是对“自然生态哲学——道物互补论”的异化之词,不管怎么狡辩,都将变成垃圾一堆。希望有识之士予以廓清,防治其进一步误民误国。
      而物运在“太极时空之道的标度”往返,是《易经》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这是学者们于继往无法把握住的根本,也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返者道之功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法则,即为事物的“功信与物质彼此‘有无’在太极时空之道的全体往复循环交易的枢机”,也就是“道物相互正负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在《易传》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简略的以天地化生为本原的宇宙系统论:在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从《金人铭》说明《老子》道德论并不是老子的首创和独创,而是“羲黄之道,老子言之”,上古时期有三无私之说:“天无私照,地无私载,人无私立”,“三无私”论的就是“天下为公”,朱熹在周敦颐《通书》释义言:“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老子》一书事实上是上古时代“道德论”的读书汇粹,它集中了上古时代“道德论”的精华, 老聃是功不可没。《金人铭》残简不全较多,在此必须以《老子》认为的“人道应以天地之道为准”。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法自然”是道承运万物。比较《老子》和现行《易传》就会发现要求人的道物在效法天地“道物”,二者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间又有所向的同中有异,说明“易传”被后人有强奸之迹。《老子》在把握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天地“道物”与人为的超然假意的人道,肯定了前者、但否定了后者;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行《易传》的部份內容有异于《老子》,不否认有超然假意的人为制作的道,把人为制作的人道混同于天地“道物”中的内容。在《老子•七十九章》“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已经非常的明白不过了。
      母系宝贵道统的传承到老子那里是从强到弱的,逐步衰落。而父系道术的传承到了孔子那里是由弱到强,加上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已经到了父系文化所能到达的最高峰。母系道统也就隐归山林后日渐演化为执迷道术。至于老子的《道德经》是后人所篡之书名,在此仅以《黄帝经》、《易经》、《内经》、《老子》、《庄子》、《论语》的优选内容互为鉴读。推行自然生态过程中的“有”与“无”协同互补的统一。
      “交易”之道就蕴含于《易经》系统的卦象、爻象和爻辞之中,《易传》中多处描述了《易》之道物的这种特殊关系:《系辞传》说:“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在《易经》把这种何为者转向一种对“盈亏”的关怀,使得“盈亏”于规律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存亡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易经》“盈亏有道”中的自然规律既是一种“生存本因”,又是一种“利义体因”,关键是自发性的自然自我正负交易作用的自动控制;在与《老子》盈亏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易经》“盈亏有道”的自然性“中态”的“既无太过、又无不及”的制则生化的理念哲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保盈亏于“中态”的规律之中,所以可议为:“社会生活本身既不是过祸,也不是极福;既不是过善,也不是极恶。它是祸福与善恶的守中容器,就看人们把其与自己变成什么”。是传统盈亏论的基本格调与路向,是揭示天地人道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法则,是“效天地之纪”而发的“公约度”与“原动力”。所以,《易经》观乎天文还是为了人文。《健卦•文言》【周易改为乾卦】说:《上九》“亢忧有悔”【周易改龙】,是由阴阳六爻【维度功构而成的网络规范效应场——】在时空位移中的展开而显现,其基本精神无非于此。从而,《老子》规划出的“守中”路向是“以退为进”、“物壮则返”、“福祸所倚”等的往复循环的标量中态秩序;《易经》设《序卦传》故由此义。“易以道阴阳”、“形与神俱”是道物协同论,不是割裂了自然和社会整体的唯物论与唯道论,请予以严格区别,是《黄帝内经》和《易经》的“交易”观念,使医道之学走上辨证辨病论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其它门道已名存实亡,易医之道形神不离,尙在艰难的践行中,复兴医道文化就是振兴中国文化的关健作为。
      而《老子》是以《金人铭》和《黄帝经》为版本的基础上,把“道德”当作哲学的至高范式,用“道与物互补”的方法阐述自然万物和社会人类“相互作用”【交易】机制的说理工具,简言称为阴阳六爻维度功构而成的网络规范效应场、执中守度的“道与物协调”的重要思想,人们把其当成唯物论或唯道论,是在把“黄老”整体思想分裂性的严重歪曲。这在《黄帝经》中再也明白不过的立论:“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其实这是《黄帝经》主要思想底蕴性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老子》显而易见的思想。如此,《黄帝经》中“道与物”协同承制的思想,在人们生活中引起重视是很自然的事。而《黄帝经》和《老子》中的思想之所以能对宋代理学有所渗透,这与先秦以前的“道物论”背景有关。《老子》在明代没有受到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为《老子》亲自作了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经》。
      “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于河图洛书“阴阳象数义理”差异【正负】“中态位移”、屈伸往来的“相互作用”【交易】,是现代自然生态中“无矛盾性”的系统科学所揭示出的“同化异构”或“同构异化”体制,同最近提出的“自相似论”和“生物全息论”是相吻合的,并从这样的体系中找到人们不易显见的常在要素:如阴阳、有无、正负、虚实、盈亏、涨落、屈伸、往来、刚柔、善恶、祸福、体用、彼此、上下、左右、前后、宏观与微观、意识与物质、过程状态与功构实体,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道物等的偶联、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系,其关系的根本实在落脚点是“道物的相互协同、互补交易承制作用”, 这些都是“唯物论”无法完整揭示而出的课题,也是“唯道论”难以理解的症结所在。所以,“道物论”能为你燃起卓越生命的明灯;架起走向成功的金桥;挖掘出比财富更珍贵的精神生命力之源;愿与你一道开拓短暂而卓越的生命。弘扬《黄帝经》、《易经》和《老子》的道物学,这是炎黄子孙面向未来中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所应负有的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因此,对“黄、老”的优选整体思想的“道物”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是,“道”既可指定于个例事物、又不可固定于那个具体事物的那个“道”;也是说可以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体事物之外而变动不居。要常从“无”的过程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物”的端倪,“无”是时空的功信过程流性虚态;“有”是事物的有形实体,简言之为“无”是“道” 、“有”是“物”的共同体生态圈。是真正的智慧理性、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只有通过得到“道物”的方法,才能认知到“道物”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系。而儒家在两千多年来独尊孔夫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句话的封杀而固步自封,虽然庄子言过:“六合之内、视而存论而不议;六合之外、视而不见而不论”,这就存在人为无法为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问为什么的“似是而非”的恍惚混沌,致使部份国人自为满足、不求上进。本书“为是”不但要论,并且还要尝试性的“论而议之辨”的为什么?谨慎言之为拾遗补缺、扶真抑伪。故此,重点运用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等予以探微,这些都是“道物一体”性的协同、互补、承制的相互生化作用的自我调控,这是《老子》和《庄子》其实说了而又未明说的“道物协同”,而黄帝在〈黄帝经〉中早已言过:“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由于〈黄帝经〉被封过久或在后被人篡改颇多,为此,只有把其从《黄帝內经》中找出来:道物协同——“法于自然,和于术数”。说明黄帝《素问》也是以“易”相关的本元论,同时也是系统整体——就是整个自然的概念。
      “道物”,即理之谓也。曰:「有」。“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周敦颐在(通书)爱敬第十五】,亦有所改进于先人之道物,以幸学者。以“易”相关的阴阳五行说,这些观念为“易象数理”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易经》阴阳交易过程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们就是以阴阳交易与变易的观念来解释《易经》的原理,《庄子•天下》篇概括为“《易》以道阴阳”。所以,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交易象数义理法则解释《易经》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易经》讲的卦爻交易与变易,是阳正阴负在多维网络立体时空层次的事物互易【正易负、负易正】“有无”过程的作用,也即是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才予显见自然原理的简易与永恒的不易。
       如此,“哲学是以逻辑学同时又关联到了辨证法二者协同互补上对自然和社会课题的说理”,我们都可以纳入广义上的“道物辨证法”思想之中,以“理”构成谋事成功的先决性前提为条件,是名之“道与物”的关联作功。如是,这就产生了相互统一的“规范效应场作用”,是“事物相互正负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长河滔滔不息的历史源头,作为一般系统性的“自然生态哲学”的基础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于一元化的状态中,表达复合体可被理解为多种有机生成部分【宏观与微观、正阳与负阴等】的关联。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过程状态中才能得到显见。同样,宏观与微观之间、正阳与负阴之间、结构和功能之间、形态与生理之间的“偶联协同”是基于有机体的“活态”,可以把生物的自我调控现象,看作是通过对有机体“中态有序”维持的“公约度量”,从而获得个体独立性自约自稳与周围环境连续性适应变化“换能”与“互通有无”的强力保证。表现型是通过隐在基因所携带的密码为主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所因缘遇到的相关条件,从基因型基础上机缘整合建立起来的。拉兹洛就说:“生物系统中的等级组织……例如,如果社会学家声称他们的模型具有相互依赖和自我维持的特性,那么他们必定意味着模型解释的人类关系网络显示了这些特性”。所以,老子和孔子均尊《易》,都以《易》的理念为根本基础,反映出道儒“中继人”对“道物学”的接受。《老子》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歙”和“张”、“弱”和“强”、“柔”与“刚”、“废”和“兴”、“取”和“与”等既是偶联的,又是统一的。即《老子》所言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钥匙,就是事物“有无交易功信与物质‘往复循环’的枢机”,也就是“道物相互正负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杠杆】。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优选的传统文化;不断召开有关《易经》和《老子》等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先哲所著的《黄帝经》、《易经》与《老子》也成为世界上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归根结底,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主观与客观、有与无、心与物、阴与阳、正能态与负能态、正离子与负离子等都统一为“道物论”的“相互作用的杠杆机制”上来,是无须人为地明确剥离的彼此,成为沟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桥梁。庄周十分明确地认识到空间与时间的无限与自限性,“道”的永恒性。《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偶联”,是“锅补与补锅”性的择优供需应位,即为宇宙本原“有”【正阳“+1n”】和“无”【负阴“-1n”】的互补互通过程中维持在0位常数“升降出入”的中态【-1n—0—+1n】标量规范稳态有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0道上下左右的驰缓出入升降中态【-1n—0—+1n】标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是正阳负阴“和谐互补、偶联承制”不显性的稳态有序的自然生态常数,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的原理,所以自然生态过程无累、无始无终,通过无功耗的“空穴內容”的多维网络正负循环交易转运的“相互作用”自功杠杆机制形成的程序系统,变废为宝的自功涨落循环利用,其养寿不寢无限。生物个体主动功耗自累老化,其寿有限。
       所以“哲学的真义”就是“外察内审性践行”的象数义理方法学结论,“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过余思辩”或“可控条件”为前提上的人为立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道物辨证辨病是辨识自然社会和人体常态与失态的实用方法。用人为分割为一分为二【如阴阳默契性的正负反馈】或一分为多【如五行默契正负反馈或九九得八十一数理】的太极时空过程维系方式,是事物间距维系过程差异“自由”交易度量标准,边界之维【界限】为择优避劣逾越“限度”与“自约”的规范秩序,如是,太极时空过程间距维系之內容可“自由”;太极时空过程间距维系的屏障【如细胞膜、制度和法律等】为“自约”,是防御外环境对内环境干扰的屏障,用以维持内环境的“中态守度”秩序和环境內外的功信与物质的择优避劣性的互补交易,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纯“自由”,即为“亢则害、承乃制”性的防突变【病】机制。如是,黄帝和老子对于“道物”具有系统的科学性,并没有加以虚枉的“神”说。于此,“理”就成了我们谋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又名之曰“道与物”。同时也是当代一个农村大队支书所言的:“其实呵,世界是东西的,东西是动弹【运动】的,动弹是合数【规律】的……”。还有童言无忌:只要是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这是因为自然和人己经升级进化到了更为高明的“大道”的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思想。
       据上,有人说把握事物的原理是:“去其两端、执守其中”;我则曰:“执其两端、允守其中”的系统性。“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正确与错误互鉴】才能把住系统整体;否则都是偏向。因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全民筑基原理,才能如鱼得水,亦是大本,把握个例偏度论点的谨是专家,而不是哲学真义上的公正思想,虽然有人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其辩证内涵与形式逻辑把正常自然上“择优避劣”性的“协同互补法则概念”的“正作用与合作用”,倒置为失态性的“对立矛盾斗争与阴阳平衡”的病态行为的“负作用与平作用”,是人为绝对性的对“道与物”的剥离法,脫失了“中态守度”的思想,是难以达到互补协调统一的标的,而不是高明的“大道”的人工智能全息程序系统。
      上论,能够得出:国人请相信自己, 找准自己,认知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关爱他己,不能正视自己的国家先秦以前思想底蕴的人,才是糊涂【混盹】己。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斗争、颠覆、解构、革命、批判,终归不等于和代替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巨大落差,人民的血汗积累都被这些过程毁于一旦!只有面向未来的建设和创造,才能树立“以民为本”的自信心,“解民忧、増民利、促民生”才为务民之的,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自己的算盘怎能让人家替着拨动呢?这就忘掉了自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同步了,也不必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国人是有智的,是被斗争、颠覆、解构、革命、批判等精神毒剂麻醉到了极限,令可否认理性,也要保住一己名利,根本不愿把老祖宗的“中和之本、共生久安”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同现代新物理学和系统性自然生态“无矛盾理论”展开同构,反而用不为主流而当着主流的舆论工具进一步地掩幽了起来,被短期的公私局部利益所驱动,这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国人的有智在那里呢?被所谓的全面性“对立矛盾斗争与阴阳平衡”等“原理”埋没了。可是大部份国人到死也不知,用“唯物论”得到的谨是尸体,因其是把事物进行死后解剖分化所得;用“唯道论”仅能得到的是游魂,因其是把事物从意识上太理想化了。这就是存在问题所致的症结:有形的劫难在于时间的结构;无形的劫难在于心灵的桎梏。害成于微,而救之予著,故为无功之治;积微成损、积损成衰,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天下有似是而非者,实为见微知著——道与物的互补承制。只有用“道物”互补承制论的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1n—0—+1n】的有序调控,才能合理地解决“择优避劣”的课题。
      过往所谓的“牛羊至善”与“对立矛盾斗争”的剥离自然生态太极之全息图景的辩证逻辑形式,都是诱导“相互内耗”或是“善附自萎”的国运衰弱,是拖垮你的诱饵,可是许多国人不觉,不知黄帝等先秦其前祖宗的“天下为公、民本国家”的优选思想是偶联、协同、互补、和谐、承制的大同原理,完全同 “对立矛盾斗争”形式逻辑的格格不入,老祖宗的优选思想,只能同目前最先进的自然生态量子系统性“无矛盾理论”完整地有机综合同构相一致,在宏观上比其还要超前,补充微观上的验证就更加完美了。
       这是今天与未来中国走什么发展道路的大课题,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的不可回避的道义。书者在于启知,让迷途人从睡梦中猛醒!在分辨比较的过程中验证知真,不要被某些精神毒剂麻醉到底。歌德说得好:“思想家最精美的成就是理解所能理解的东西,同时默默地尊重不能理解的东西”,这是分别用“唯物”或“唯道”等论暂且无法理解的思维整合,但用“道物互补论”在宏微兼能的思维、所函括的是自然生态理念“易知至简”的大道。这就是:不追求幸福,幸福就来了,不惧怕风险,风险就走了。
       思想是被现实的困境与企求所逼迫出来的,是人们生活需要的渴求,所依指导行动而创造,但不是面壁虚构的浮想联翩。必须与活生生的现实对话,并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影响和改变现实。为此,人类社会只有还要进步,就需要“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的共识,而不是“唯我独尊”的个人意志。人类靠着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穿过一道道生活的波折与迷雾从历史走到今天。太阳和雨露天天都有,云遮雾障仅为短期行为。但今天的波折与迷雾,只有靠文化复兴之道产生系统科学的“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予以廓清。因为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思想,都来源于对现存思想指导世界的怀疑,其实质既是肯定性的批判、又是否定而肯定性的创造。所以思想永远是一种“践行觉知”的自然与社会理性。
      从上可知,思想是现实的渴望与行动的指南。其不谨是充实精神的奢侈品,而且是创造生活品位的必需,是多方位的境界与趋势量度,其定位度量目标有多高与多广,能够达到目的的概率就有多大。所以思想必须同现实的生活接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与未来,世界在谋求利益共享与大同,“和谐互补、协同共建、兼容共利”目标大于小异性的分歧,本土文明珍贵的呻吟不已的文化复兴趋势在所必然!信奉本土整体文化思想并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为是,而是因为这些思想在现实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与吻合,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择优避劣”,示予“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的明论。是乎!整合系统科学予以继承、充实、修正、巩固与创新老祖宗的“自然正确公共的优选思想”,实现超现代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乎唯物论的“对立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逻辑主锋已经不合时宜【因其把常态自然和社会人体的协同互补原理形式逻辑置换为失态】了;当然也不是唯道论、唯儒论、唯佛论、唯神论、唯上帝论的善性附庸能够圆满地主宰世界,也不是这些论继续把古代国人太极全息图景的系统思想进一步地遮蔽而埋没,而是《道物辨证辨病法》的认知方法论的尝试性扬发和行动。
      在编辑这本书时,得到了所有朋友的告诫与共勉,以独立承担风险的尝试性在网上的交流,也获得了大部分网友共同目标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热诚的谢意。本书虽然能唤起思想更富于血肉性的生命感,触及到现实世界的脉动与灵魂,当一些人被低层次的极端思想的顽劣而封闭时显然不得其解,这说明其所掌握的思想知识面太窄,很有必要作出全方位的修正。当“物以道予通为用”的过程促使你得到“省悟”时,这本书就达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于此,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样在思考和行动中,涉足有了方位,行为把握有度、更为准确和明智,让“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开花结果。
 


[原创]道物辨证法的医学略论
【再次修正稿】

哲学的二十一世纪,已经到了系统综合的时代【上古时代的祖宗们(伏羲和黄帝)已有整合,是被商周时代的封建‘神道设教’与战国时代的‘学术纷争’埋没了,仅是老子、庄子、周敦颐、朱熹等中继人在承担着真义的责任】。只有把分别处在宏观和微观、唯道或唯物上的哲学予以正确的系统化性整理、进行有机的综合,才能对自然与社会各门类的科学与技术起到指导作用。如此,医学也就不能脱离哲学为指导与运用的源头活水,而医是以人为对象的实在,人是自然之子,是一个小宇宙,站在宇宙自然的广深角度对人的研究有着非常完备合理的内涵。因为人有高级的精神意识活动,任何事物不能形同人的综合性功能完美。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道法阴阳的自然法则原理。认知人体“常态”与防治“失态”性的疾病,有其不易之道,为“有道而来,有道而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因此对于人的问题必须放在“道”这个过程状态和“物”的功构实体的偶联互补、协同承制自然的逻辑方法【从繁体的“羅”字在其上面是四字,四字代表四面八方,具有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意义;下面是“维”字,即四面八方网络维系在一起的意义,两字整合起来是“羅”字时空的整体观念;羅字加走之,是事物在时空的“四维一挚在行”的“升降出入”交易运动的相互作用过程】的人体效应场上予以探讨,在笔者的看来有着全面的规律可寻,不但可以说明人体,也可用到社会与自然上的各个不同领域。


1.阐幽道物哲学体系,促进医道返朴归真:
1.1、
万物源“道”:

从人类思想史上说,每个时代都必须对每个时代的知识进行综合,而综合必须带有全方位的意义。当科学进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时代,更进一步准确地接近了自然与人的机制问题,所以靳特西在几十年前就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综合的开端上,相应的状态结构不是主题,而许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自组织动力学才是主题。现在,我们有可能把进化看成是物质能量、信息、复杂意识和自我反思一样的集合体”(1)。以医学人类的全面考察的方向看待:生命状态功构的活体,具有高度程序稳态,有机网络层次,不断择优目的,自我调控与完备,依靠遗传与自然生态信息自组织,具备精神思维意识,是机体必需要素同自然环境适应互换功能信息与基本物质的转化过程,具有偶联互补、协同承制(约束)的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的特征,在不同领域里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和原理控制着,这同中国的医道原理不谋而合。

鉴此,笔者经过几十年的求索而领悟到,西方人在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综合哲学,已把当代的国人大大的抛在了时代的后面。可当代国人仅以品尝医道古玩性的重复翻译与诠释性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进则退或因循守旧,甚或站在纯粹微观立场上对待国医,以纯粹的“辩证唯物主义”用来指导研究国医,所得出的是“阴阳平衡与阴阳的对立与矛盾斗争、或否定之否定”等低层低维的指导原则解证国医的原理,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解剖位置以现代文字直议,不晓古文“右左”为上下之理;把“藏象”和“腑象”分别议成偏颇的功信象、而不存在功构象的一边倒形为;把“阴阳五行”单独说为是为了证明事物属性和运行转化规律的代名词、不知道阴阳是以较高层次对事与物的归类和把低层次相互关系的功能信息整合、五行仅次于阴阳之下层次对事与物补充说理的整合作用;把“气”分别道之为功信态或是物质态,不予深究《内经》中的“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的明论,并且如何在微观上找到阴阳与经络的本质实在,或者是国医的不科学于以废医存药,把国药的整体功用分解提取其个别有效成份等的“道不明、理还乱”的离经叛道的可悲局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于出发点上为“中华自然生态医学”如何得道合物的正源,以古代的“道”在结合现代公允“物”的基础上予以阐幽,力求同‘物’的偶联互补、协同承制的相互作用效应场中如何获得较为全面的、一定正确程度的简略回答。此议题至今无人作出系统有机综合性的讨论,仅在文章中穿插些道的义理予以述说。但以笔者冒昧可能的“道物协同”辨证,比‘场有’辩证更符合医学等称谓的惯性语言(2),真因“场”是功信与物质相互作用才形成的“效应场”,再加“有”有画蛇添足之感,可能不够圆说。而道有“社会之道、自然之道、中华医道、中庸之道、阴阳之道、生命之道、血脉之道、以图载道、光电之道、信频之道、取之有道、得没得道”等习惯称谓之故,便于广传之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论能否获得同道们的商榷,有待时间的验证。

对于“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以笔者的道物协同辨证关系进行探讨,世界上的任何形上与形下的事物在常态情况下,都是“道物协同”的偶联互补、协同承制等枢机阈值规范秩序位点在起关键性作用,不管是高层次与低层次或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的事物都是“道和物”在太极阴阳时空间距差异守度交易互补作用下的综合场效应原理,其实《黄帝经》中的‘黄道篇’讲得非常明白不过了:“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可见是孔老夫子为了文词的装饰,已把相关自然与人体人为地予以分割了的不确之议。程颐在解周敦颐《通书》时纠正孔子的人为装饰之词时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得此意而推之,则庶乎其不偏矣”,这是程子给了孔子的脸面,评价得客套些。是孔子把事物一本互用的完整关系进行人为之见的剥离对待,用这种对待事物的方法是盲人摸象,把自然存在着的有机关联的整体瑰宝打碎了,至今形成人们思维与语言表达上难以弥合的裂缝,显然孔子过错的道器分离,在重于“形”,而不是“道物”的“有色界”的协同体用一源和“形而神俱”【內经原文】,在诱导人们分别走上了“道器分离”的“唯道论”与“唯物论”的歧途,孔子“人言不及”本然机制的切割,从而使“器”独立存为“形”,从而丢失了道之“功”,致“道”离开了“器”成为了无物所寄的游魂,致“器”脫失了“道”成为了无道所功的死物,这样的致以“道与物”各自的单独分存的不连续,把自然与人体生态最基础的法理搞得混沌模糊了。在《滴天髓》名之为“人有精神,不可以一偏求也,要在损益之间得其中;地道有燥湿,生成品泯,人道得之,不可偏也;天道有寒暖,发育万物,人道行之,不可过也;五气不戾,性情中和;浊乱偏枯,性情乖逆”。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道通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事物成长发展起来的根本。这样的根本,孔夫子虽然提出了上述的“中庸之道”,而又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极隐性“无为”的不序贯与不协调,出现的是逻辑冲突;唯物论的“对立矛盾”自然与社会为“恶”之极的显性“有为”;二者都偏离了“常态”自然与社会的太极之道执守中态公约度之全体,而是分别执偏于太极之两个极端。

张三丰大师有过十分准确的论述:“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全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后天”的东西,也就只能认识到“先天”的表像吧!  先天是本,后天是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在这里就是指先天到后天相联系的过程状态,并且后天之相与先天之道整合为一体了,已经道物同体,因为大家见到的是同一个状态,表达的则是不同的意思。后天的东西,是万物生长,百花齐放的有色世界,本然应是道物阴阳的具备。由于人们分别执于先天之无或后天之有的偏识,就是公说有公理、婆说有婆理了的固执己见罢了。

其实自然社会是个大溶锅,彼此相合承制起来以后就是和!是和合相生、继往开来的汇溶,求大同、存小异的汇溶一体,所谓的“统一”是“整合、综合、融合、结合”在一起,“结与综”字的扭糸傍为多维网络纽带,“吉与宗”为事物好的主旨“交易”的生意,“合”字意味人们在同一个圈圈中生活着,合是和之用,老子于是指出“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五十五章】,在《易经》中称为“生生之谓易”, 否则不能行之有度,容易走向极端。你我“对立”是难以的谋生。而庄子的:“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稷也”(庄子. 知北游)。不是“道”悬之于“器”外【而是老子的道无处不在,“有器必有道,道器不能分”的本根】!人们常言的“整体”,从啇周以来至今也沒有把握好“整体”的根本,其实是道物的同体,而且是功形显微体用于一源。从道物来议是“以道运物”与“以物组道”的关联功构,是周敦颐与二程的“物以道予通为用”基本理念,这在宇宙自然和有机人体不证自明,是《青囊经之河洛解义》言的:“中五立极,而四方方可临制,四方临制,方有四维界焉,八方立焉,八体布焉,子母【层次】施焉,阴阳八卦之交感会焉,生成五行之化机萌焉。而元空之理以此为根源。化育生机,终始勿极”。是一种“天人同构、身国一理”的学问,其重要的在于“守中致和”,方能体现一个“生”字的本义。以一个“因”字【事由】为起源;以一个“交”字为枢机;以一个“合”字为同化;以一个“变”字为异构;以一个“中”字为原则;以一个“和”字为创生;以一个“果”字为种子或细胞的世界延续,是宇宙自然自发繁衍的一切因素。能见“道物一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道德合真的最高人生语言表达艺术境界。否则不是活着的自然与人体,不是用“唯物论” 解剖所得到的尸体,也不是“唯道论”超越精神【‘精’为物质的‘上乘之品’;‘神’是难测量度之意与思维认知能力。精神相互协和、补充合一,类属于上乘物质精品和思维认知能力整合为一的高级元体层次,则‘物质与意识’处于‘精神’之母之下的子级层次,‘精神’统领着‘物质与意识’的同体利用,既往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是有违道德的母子关系的乱伦,属于不普适性的逆变过程】所得到的游魂。

由是,可以这么的讲:有道无物则无道,有物无道则无物,道与物不可分割,是自然存在的事与物的互补功用。因为道为气运,气聚而成形,气合而有形,形气相依、形神合体。道是过程状态,包容功能信息(功信)与精神意识;物为结构实体,是事物的基本组成要素。物的生成与转化靠道的功信而生发,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大自然中的人和事是有机活体的存在,而且是那样的稳态有序、层次分明、周而复始,由大自然自我设置的程序控制着。如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时空规律的运转及地球自身自主的轴心磁场转运所表现的日、月、年,春夏的温热与秋冬的寒冷、往复周循;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等过程状态,这就是地球与太阳等星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干支力,这些力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测不准原理,是自然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周而复始的运转时产生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时空距离差异性盈亏涨落波粒二象性规范秩序【公约度】位移关系造成的,从而出现的昼夜明暗、季节寒暑变化阈度数列对自然的启动效应和自动制控的场效应法则,同卢瑟福:“原子是缩小了的太阳系”是一致的偶合。这是宇宙大自然的大系统决定的物质功能信息对自然的事物的总制控,以此证明是“道与物”的各个不同层次【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序盈亏涨落枢机在调控着自然中的事和物,是道与物在不同多维层次上互相作用产生的自然与人体的物质功信场,依据自然哲学和物理学的结论,太阳系受着大宇宙二者相互作用下功构而成的“中态公约度”【标度律】的自动控制。从较高层次来论道与物(太阳、太空轨道、地球等)的互补作用产生的时空效应场是事物生发的原动力。庄子在古代早就有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这个‘无所积’就是在恒通;我则曰:“人道灵而无所穷,故诸事生”,这个‘无所穷’就是在恒运。是有道的作功运动才产生了万物的理由,如果道的壅滞不运就无法产生物,同时也就没有了道,而道除了无始无终存在,而又所寄于事物的通运之中,以此,就站在宏观大自然上“道法自然”了,而自然又法于自然,这是“锅补与补锅”的关联意思。如果没有“道”与“物”相互生化回馈作用的控制枢机法则【基本大法】,也就没有现在地球上的一切。所以“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为此,“道”是所寄万物和万物寄托之中,道和物不可分割,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同主观看待事物的互补承制效应场作用。因为道是“虚空运物”的【道同太虚】功信过程状态,道为气运,气聚而成形,气合而有形,形气相依,形神同体,才能见到事物的生发与演化,一个无思想和气息的人体或事物是无生命力的,思想体现于主观能动性素质的高低程度,为俗语谓之的“心思”,宽其心能容天下之事,虚其心能承天下之真,稳其心能论天下之序,度其心能观天下之理,定其心能应天下之态。于此,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失德就闲,其道:上必是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尔万物源于“道”。
 
1.2、“道物”本源:

老祖宗们在“道法自然、和于术数”的过程中,独具“一目了然”的“天眼”或“慧目”,具有“全视”的能力能够通达虚实、洞察显微、把握阴阳,提挈天地、正负齐观、适用就行,不但正视了宇宙伟大的物质存在【精】,同时也深究了宇宙同样伟大的精神同源【气、神】,一开始就把握住了宇宙功构的究竟,认知到宇宙的元素是渐演而成的:按《乾凿度》续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是从“无”到“有”与“有无具在”的过程生态全息图景了。生命是细胞核中的“基因”【端——端粒酶】与环境中的功信与物质自择互补“同化异构”而成,是永恒的——精神不朽!是不朽的精神【健—阳】与不灭的物质【顺—阴】因缘和合、阴阳大化而创生,并日益丰富着我们的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和芸芸众生。我们的老祖宗在数千年前就已经领证到并阐明了宇宙的“道物至理”或“绝对真理”,只不过受到那时生产力条件和适用就行等观念的限制,于局部没有现时的精准,短视的人们却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沿着相对真理的路途,捧着“原子论”为指向,拄着“假说”的拐杖,忽忽忙忙而来,演出了一幕幕“真理”否定“真理”的糊涂闹剧。昨天的“真理”被今天的“真理”否定。其实气和素质本也,气可周流六虚、无处不有,有生发之元气、元气既精又神;有水谷之津气、濡养五藏六腑;有呼吸之肺气、通调四肢百骸。可见“气”既蕴功信又物质。“气”同“端”一样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把间断的物质转化为隐藏的连续状态,这个隐藏的连续状态是古人称谓的“无”,其“无”由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无法观察到“有”的存在,而是“有”的隐匿作用,以现代语言来论再也不能以人云亦云地谓之“无”了,不但起不到顺应时代的进步作用,反而对发展产生阻力。《黄帝经》中的:“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用现在来说就是:“一”是为道与物的整体名称,“虚”是道与物的时空场效应,“无”是用肉眼难能发现道与物的至微元素,“和”是为道与物的至微元素发生相互的结合作用。把“一”、“虚”、“无”、“和”当着道与物的“四个要素的发生过程功形场效应”,是事物的“有无”交易产生变易的普遍原理。“虚其舍也、和其用也”是其內容之素质,不是为了其它的什么?而是存道运物,在其时空间距中的综合转化与通运,是虚道有待容纳事物在其道中的传导化物的整体之功用,人体的各个不同的道【如消化道、血循道等】都如是,人体是个小自然社会,何况自然社会也如是,即“虚体”与“素质”的有机整合转化与通运作用。内经有云:“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形与气同时存在和相互转化,“聚而成形,散而归于太虚”,“散亦吾体,聚亦吾体”。元气的聚散造成了万物的生灭;元气的生生息息,导致了宇宙的发展演变,是道气与物质的综合作用。庄子有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其化均也——功构而成的“中态公约度”【标度律】的自动控制;其治一也——自然的一统法则在管理世界,是大同文化,而不是现在偏专称谓的各种主义。说明事物于“常态”上是在宏观与微观上的运动与交易性变化都是统一有序守恒【公约守度】的规律在调控着。

近世以来,我们的哲学与国医,我们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被西方的显性低层次的文化所拷贝,用来证说中国文化是不是真的。我们的哲学搞了这么多年,第一代是以胡适、冯友兰他们都是在西方留学的,他们就用西方的显性低层次文化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全部进行了格义,就象佛学到我们中国,我们要吸收,就出现格义佛学,就是用“老庄或孔孟”的思想来格义佛学,形成我们中国的佛教。我们中国的哲学呢,先被西方,反过来被人家格义,这样就搞出了“中国哲学史”,我们的医道同源性的国哲医学等在周汉时代被儒家文化所格义。建国以来,我们又用唯物论来格义哲学与国医,把哲学与国医偏向了唯物主义和现在的中医,不从渊源上追索“哲”知也【说文】;“哲”智也【尔雅】。而且还否认了中国没有哲学和逻辑,又把中国中古的“老子”和“孔子”先划阶级成分,从而忘本了远古的“羲黄”之“道物一体”的学问,简单并納为代表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和无文字,还是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又把“道”划入唯心主义的阵营予以封杀。以致目前到底是唯道的呢还是唯物的呢?那个学术大家也讲得不够明白和切中自然要义,从某些教授等在其网上的“唯道论”言的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是从日本译过来的,要有也是唯道论;而任继愈先生出的书,一会儿说老子是唯物的,一会儿又说是唯心的,后来又说是唯物的来回地变。这近百年,我们净干了这些蠢事,让人非常愤慨,不得不奋起挚筆书之。为此,中国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我看就是“道物协同学”,《內经》就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如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单凭“形与神俱”就点明了是“道物一体”之学,其旁证的道物是“道同太虚、万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在,以此证明:功信和物质是不可人为分割的有机综合作用。道和物是偶联和谐互补承制存在的要素质,道与物是“黄帝”讲的“虚同为一”,存在于一体的互补协同承制性作用关系。我们的国医实际上、本然上就是个“道物一体, 显微无间, 体用一源”的医学。从中可见那些专家在“貌合神离”【唯物论】或“神在形隐”【唯道论】的偏专可笑。关键观点在宏观上的不够成立,要成立也是拉兹洛言及的是“其特定专业视角被翳着的观念”。

概全的哲学只有医学者才能完成,因为“上医医国”,李泽厚说:医疗语言乃高过一切。当然这不是指的现时在用的语言, 现时在用的语言已经被部份地异化了, 许多失去了同自然生态配匹这个真字。

如果我们只是埋头于研究生命体的物质结构【唯物】,而不去深入的研究其精神生命征象则形同瞎子,继续犯着“典型的欧洲痴呆证”【李约瑟语】;反之,只是一味地探索精神现象【唯道】,而不联系物质,就等同跛子。瞎子与跛子都系偏见、偏执的下乘之见者,至多可得一点相对真理而沾沾自喜,却难登“道物一体、显微无间、体用一源”的生命第一生存的大雅之堂。远古圣哲们独具的慧眼与“三眼齐观”则不同,他们利用其“天眼”的“全视”能力,自己观察自己,自己剖析自己,不但剖析自我生命体的物质、生理功构,而且体察并悟证其能量流态与活态的精神生命现象。自我既是研究的主体,同时又是被研究的客体,主客一致、天人一理地自己审视自己,无须仪器中介,因而没有曲解;观察的活灵灵的生命现象,所以不会遗漏;一切都是“白箱”【不是过往认为的黑箱】过程,无须“假说”来做帮衬;如此所获结果都是真理、第一义谛!在“天眼”、“慧目”的彻照之下,心物齐观,显微毕露,古代生命研究家们不但熟知了组成了生命体的分子之“精”,还了知“精神”中的生命能量之“气”流注其间,更深知指挥气行有序的生命信息之“神”的日夜操劳,彻知了“精、气、神”三者之间互转化生的深刻关系;高推圣境,并植天地,深入于万物之中,统筹于万事之因,显微于【若隐若现】“象、信、精、物”的“道物协同承制”的哲学纲领!

如是,上古的大同文化是“择优避劣”的慧而大用,用之隐性的对自然社会不累与无害,不是常人之见。古语云:“平人见见(物),知人见不见(道),智者见之与不见(道物协同承制自然)”,“智者见之与不见”是道物协同承制自然的综合考证。

中华传统的“精、气、神”一体、形与神俱,有无具在,先后天一脉、天地人一统的“三分理一大整体”的生命之学。在未来的哲学和医学领域将发挥“人们所愿意承认的还要大得多的作用”【李约瑟语】。

让我们顺着自然的过程状态行走,就知道是“道法自然”了,自然又法于自然,自然法于道,道法于社会,社会法于自然之道,人体法于自然社会之道。这就是“道物协同承制自然”的见证:道者“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见到的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自然的存在,展开表明为物质功信的相互作用创造的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发生转化的枢机与盈虚往来交易自动调控动力之源,是依据“偶联差异”的互补交易而自发的盈虚涨落,在盈虚涨落往来互补交易的过程中产能作功,其化均也——功构而成的“中态公约度”【标度律】的自动控制;其治一也——自然的一统法则在管理世界。是宇宙稳态秩序【守度】的太极阴阳时空间距【中态公约度——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升降出入”得度,黄帝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固立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所以守度的“升降出入”,是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无器不有】的法理。是用“对立统一”与“阴阳平衡”等论难以应解的大课题,只有进一步异化与遮蔽老祖宗们“道法自然”的证论。

为此,再一次的逻辑如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形轨道所产生的时空对称有序性相互作用,时空对称性规范有序破缺形成的涨落,以及一连串的信息自回馈,能量自催化,概率自突变,乃至功构【功能结构】或更复杂功构自发生成的基本整合条件,也是古人论及的“天干地支”【大地在太空中靠着宇宙自然的大气的综合承制力量以一定的标量规范椭圆形轨道稳态秩序、周而复始的惯性托起运动,是宇宙星球之间的彼此干扰与地球本身产生的综合支持力量】相互作用过程时空功信状态波粒二象规律的约束控制,所以生命也是尾随宇宙自身的目的塑造为自适应的系统。从医学生物学上的DNA是地球上唯一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保存能力的大分子系统,通过其双螺旋功构的解链为RNA基因模板,在并协偶联有序互补承制、因果反馈、记忆诱导、自我组织与择优中复制,所复制出的个体既兼父母的共性,又具个体差异的新生命的特征,从局部与整体、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等分别表现为类似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生命的间断过程变为连续状态,所以生命正是在功信物质偶联互补、协同有序承制的转化过程中才成为生命。正如李政道教授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所论的:“自然在其本身定律中具有自我展示美的设计,也就是物理定律中的对称性与和谐性,有着朴素简单性的朴素的美”(3)。

     人的生命和世界上的事物是自然力之道的产物:现实上人类的大脑有一个系统整合的物质功信基础的综合组织能力,大家从上可以发现自然上的各个不同层次维系的领域中具有一种共同的规律和原理【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效应场】控制着,于笔者的可能是一元一道分出的自然阴阳生命力的作用,能够时刻证明着世界的一元化的统一性,《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在第二十五章言‘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则曰:“阴阳交易谓之道”、“阴阳二气合而为道”。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为“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天之道毕矣”。说明系统在各个不同层次维系上具有阴阳规范守度盈亏往来的秩序枢机调控要素在关联,道物——阴阳——五行——万物在诸种盈亏差异往来的关联中具有同构的特征。事物的“简单”归类统一是阴阳偶联和谐互补承制的作用,事物的“纷繁”万象是阴阳之道复制的异化,其同化显见简单、以异构展示纷繁。


1.3、“道物”枢机:

从上可以说:用道物阴阳协同承制自然的系统法则,可以整合当前各科原理无法归类的论述。如果继续单独分别用整体或还原、宏观或微观、用与体、无与有、唯道与唯物、时间与空间、形上与形下的分割方法不能明断事物的全部规则,也仅能停留在一定程度上的翻译与诠释的重复,或者事物部分的短暂准确,有时反而相当程度上忽略并遗失了古代道物阴阳(五行)协同承制自然学说中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的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或是自圆其说的分散表述,致使医学哲学体系到了“道不明、理还乱”的可悲局面。甚至站在低层次一维线性关系上以“唯物辨证法” 为指导,把阴潜阳秘这个功信物质流处于最佳对偶和谐互补择优自稳阈度有序态说什么是“阴阳平衡”,不知道天地“授人以虚”的耗散功构远离守度的非平衡原理,其实活态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功信与物质、系统与器官、组织与细胞、细胞外与细胞内都存在一定标量规范有序枢机的物质功信梯度差,正因有盈或虚与涨或落的往来交易要素才有物质功信的内外交换原动力,张景岳道:“……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水往下流:正因水有比重与地球引力落差的要素条件存在;火性升腾:真因火无重量与定势和太空的虚寒需要为前题条件,太阳的火性光照辐射到地球,把地球之水以温水化气的手段搬运到太空成云化雨。真因太阳阳火的作用把地球的阴水搬到太空,遇到太空太极的寒凝条件的聚合为最原始性行星实体,阴阳水火“消长系焉”【用往来妥贴】的互根招引、升降的会合是为易经的“气交”,任何事物是阴阳在主沉浮,同当代新物理学的对称、偶联、协同、互补、承制自然等逻辑方法基本一致,产生的疗法是修复与再生的调控。这不是既往的哲学者用对立、矛盾、斗争、平衡、统一等对自然社会人体生态产生的生硬与失态的牵强与异化能解释得通,产生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对抗疗法,虽然短期明显有效,但带来长远性的自然社会人体生态损伤。如是:“气交”才是本人所称谓的“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自控回馈枢机”,也是事物生成与进化的枢机。真因自然生态中有了太阳和地球阴阳水火的“消息盈虚”、“消长系焉”这个椭圆形运化的“道物枢机”,才有了“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自然先有阴阳水火之后才有土地,有水火才有土地上的木性植物的被覆、才有土地的氤氲,才能够发酵化醇,从无机到有机、生命也就表现了出来。所以物质的转化除了固然存在的本性之外,还需借助自然星球之间运转的时空与由其产生的涨落梯度功信(消息盈虚、消长系焉)作用从而出现转化,这是物质存在的自动功助和被动需能化生运动的规则,是由阴阳水火自然存在的盈虚消长与涨幅和落差所产生的原始动力源,是阴阳水火的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正如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之间和环境的物质互补交换非常一致。

而宇宙太极为太虚,是日月星辰需要无限与自限【中态公约度】宇宙大自然的空间大道,人类社会的物质运输往来是相应双方的分别过剩与必需。如是,“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过余思辩”或“可控条件”为前提上的人为立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道物辨证辨病是辨识自然社会和人体常态与失态的实用方法。用人为分割为一分为二【如阴阳默契性的正负回馈】或一分为多【如五行默契正负反馈或九九得八十一数理】的太极时空过程维系方式,是事物的太极阴阳时空间距维系过程差异“自由”交易度量标准,边界之维【界限】为择优避劣逾越“限度”与“自约”的规范秩序,如此,太极时空过程间距维系之內容可“自由”;太极时空过程间距维系的屏障【如细胞膜、制度和法律等】为“自约”,是防御外环境对内环境干扰的屏障,用以维持内环境的“中态守度”秩序和环境內外的功信与物质的择优避劣性的互补交易,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纯“自由”,即为“亢则害、承乃制”性的防突变【病】机制。由此产生的多层多维网络稳态秩序就为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系统。这就是天地阴阳水火自发对称、自主和谐、互补承制、有序开放破缺产生物质功信往返循环转运交易的原动力的枢机。这个枢机就是事物有序稳态阈值调控的位点或临界点,如有机体的免疫位点、自动正负回馈位点、耗散功构守度破缺位点、自组织自我更新位点、自我引导与复制位点、疾病的发生与转化位点等。所以天地授人以虚,身体的需要是自动有序位点枢机的破缺存在诸多方面的落差与不足:体寒取热、体热用寒、虚以补实、实以外泄、饥而择食、阴多选阳、阳甚阴予是以虚授人,“虚”为机体能量补充代谢作功的枢机和位点,国医用此原理以自然中的药性之偏以救人疾病之偏,如何达到“以度为期”,在这里不是平衡、而是经过纠偏达到常态的生命指证阈值。由此可见,具有多么易懂的直觉方法论用来从现象看本质。所以《素问. 六微旨大论》云:“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以“平”不虚与不盈则是死体解剖上的静之期,所以是否能够这么说:“虚”或“落差”同“盈”或“涨幅”为机体物质能量内外交换补充代谢的动力源泉。在线性状态下的“唯物辨证法” 讲阴阳是对立统一与阴阳平衡的“西化”关系,虽然在线性局限关系有正确的方面,但不能揭示事物的全部规律,其实人们在不断的化解着“对立矛盾的失态”转化为“互补协同的常态”、化挑战为机遇的道路上而前行,而阴阳实际上是多层多维性时空间距中态公约守度偶联和谐、互补承制自然的一体两用、便于对事与物属性归纳综合说理的功信性用认知方法论名称,只存在彼此相应或偶联互补、协同承制自然的逻辑方法,而绝对没有对立状态或是矛与盾的对立斗争关系与平衡的关系,而正常自然与人体(社会)是“中态公约守度”的时空间距标量规范稳态有序的法则,正确认知了这个关键,才是明智之举的道法自然。这与时空关系同时存在、整体融合性偶联互补、不可分割。空间必有时间、时间需要空间的延伸,只不过空间为框架、时间线性组合程序网络框架。

     在这里笔者顺便指出五行生发的序列是:水、火、土、木、金;太阳系中有水火的星球才能滋衍出生命。那么古代六经的证辨和五行的运化不能相应一致符合自然规律有待商讨,在此只论五行的一元单生不单纯是牵强附会的问题,更多的是不符合阴阳水火道物偶联互补承制秩序规范枢机场效应原理,必须予以相适应地创新改造:肾水与脾土以生肝木、脾土与肝木以生心火、心火与肝木以生脾土、脾土与心火以生肺金、肺金与心火以生肾水。如此这样我们就同现代生理病理学基本理论,稍予理性逻辑就容易获得优势互补整合,其实许多临床医学大家在其处方上很早有了思路,如徐灵胎《兰台规范》臌胀篇中的“调荣饮”为例:一是宣发肺金肃降之气,二是通过软肝通淤,使水气等这些功信与物质经过肝脏的通途而自利,这就是道与物相互作用之下的五行转化中的肝木淤滞通运。如此,这才解决了体内枢机的功信和物质的转运之道,古人只不过是从理论上没有上升到道物辨证辨病枢机关系中予以阐明而已。

1.4、道物医为:

从上,笔者于自然、社会、人体生态的大体广度上,阐幽了道物阴阳水火在诸多层次对称偶联、互补和谐承制的自然原理,随机简略地纠正了以西释医的明显误区,从中看到了道与物结合辨证辨病运用的前景,证明有物必有“道”,如人体的呼吸道、血液循环道、神经经络道、消化道、泌尿道、免疫体液道等物质功信之道;自然中星球的运行轨道,现代被广泛运用的信道(声道、视频)等所形成的多层多维系网络软硬两件协同承制、彼此兼容共利的程序系统,在高层次上这些道可用而不可视,在低层次上可用也可见,这些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所引起的器质和功信调制发生障碍,就造成转化过程中发生疾病的状态,同道与物关联性的疾病谱非常之广之多:如普通感冒、出血热、肺心病、心脑血管病、结石病、肠梗阻、肝硬化腹水、尿毒症、腰腿痛、硬皮病、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炎与肥大、肿瘤等等无不与道和物相关、不胜枚举。为医者只要得道可以见微知著、使医上工。以审证求因、证病合辨、宜法施方的“道物、阴阳、脏腑(五行)、经脉、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痰瘀、情志”【二十纲辨证】;“通(吐、下)、散(汗)、清、消、温、补、和、生、调、防”(治防十法)等扼准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枢机,因为一道太极生阴阳,阴阳是从太初太始太素产生的“气、素、形、质” 的共同体与生态圈,疏调道物阴阳经脉气血动态往来之道是治病必求其本——就是求阴阳之道。

以道物的功信调节的基本原则,则归纳为如下三项:

一曰“以和为贵”:《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国语.郑语》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承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杨万里说:“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 道物以和为贵,和是阴阳双方的偶联协调、互补和谐、承制自组、往来转化、有序稳态,是依靠自我循环回馈调控原理而实现的自和;不和是阴阳离析、失态无序、致生变废。

二曰“以通为顺”:《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王弼说:“物因无而通,因易而顺”;熟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物予道以通为用”的根本道理,“通”是自然社会人体功信物质的“出入升降”的互易有无,才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新陈代谢的枢机,维持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协调统一。于人体是“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序和,五脏六腑得宜通”;否则是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道物以通为顺,调之以顺,求之以和,知常才能达“变”;致“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令能感邪,邪能恋阳亦或恋阴的不能谐和,导致枢机不利,血气不运,疏泄失宜;由“机能”疾病继之演深为“器质”疾病的“滞、郁、阻、瘀”性的“道与物”的运化失常脱规与失职不用;必须采取“以通为用”的方法措施,是以恢复有序健康稳态为主要目标。

三曰“以稳为健”:《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形与神俱,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道物以稳为健,所以“稳”是内外环境的“稳态位移有度”的交易变化,通过阴阳的自我循环回馈调节,对来自环境的干扰加以缓冲或排除,从而达到维持整体“中态公约度”的规范有序,才能适宜万物的正常孕育。当阴阳循环回馈调控机制不健,就会出现不能“把握阴阳”两端之內的“中态公约度”规范交易的适宜生化环境,即超越了太极阴阳的两端之內的“中态公约度”孕育环境,人体与内在的组织器官无法适应这种超出常规的环境,无法继续交易、孕育、生化等道物自控作用的失调,表现为“太过与不及”性的、超越了“太极阴阳的两端常态规范‘中态公约度’之內”的偏盛或偏衰的病理征象,这时必须输入“道冲”的间距功信过程,予以复常性的人为调控机制,如“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方法措施,以复体健。

能够如此这样我们不但可以还原祖国医学之道的本源面貌,而且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在现存医学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结合的目标距离“自然生态医学”也就不远了。

2、彰显古代道物原理、促使中西文化整合:

东西方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学和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差异性,决定了知识体系的暂时不能够相融整合,不能以一个西化的标准对中国古代遗存的医学体系作出恰当的评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国医学从整体上已经进入了现在称谓的中医学不能生态自然的魔圈,不是废医存药,就是废除国医;用西医的方法研究国医,造就了目前存世的中医,把国医的宏观上的阴阳经络枉为微观实在化,给整体性的四两拨千斤的触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医药疗效提取个别有效成份,这是离道叛经的悲哀。其实现存医学虽然各自方向路线的认识方法论所处的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用与体、时与空、道与物的路径不同,在探索自然终极真理及生命机制方面,东西方两种文哲体系,彼此之间为着同一个自然机理目标与各自走着分枝性的大小层次、显微体用不同的道路:西方析物言理的“原子论”,关心实物粒子构成【阴成形】,重在物质的结构【静】,虽然局部非常明晰,但与多维网络功信与物质【道物】之间的层次关联不够;东方观象【包括隐在的虚像】穷理的整体“元气论”,重视生命功信与物质的协同承制【阳化气、阴成形】,重在运化【动】,虽然整体网络功信层次有机关联,但义理概念模糊不清。

自古至今,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探索认识方法,以个人之见大体有以下三类:一类偏重于对物质性质的探讨,一类偏重于对精神性质的探讨,还有一类则是物质和精神二者有机结合的探讨。前两种方法的探讨主要用人的思智之逻辑思维能力,去对众多的表面现象认知后再加以综合分析,以探索各自相对事物之间的某些共性规律,这可称之为相对认识的方法。而后一种形式的探讨则是人将自己的身心都融于事物之中,去形成直觉的感观,这种形式的认知,可称为无相的参同法。相对认识者只能认识事物的某些侧面或片断;无相的直觉则能感知事物之全部。而从事这种直觉探索的杰出代表人物则是黄帝和老子,《內经》与《道德经》就是黄帝和老子在不同时代的探讨之结晶,也是我们祖先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理又有法,融理法为一体。

如果二者择优避劣互补,走上老祖宗的道路与现代系统论的道物阴阳的明晰协同与承制,以全息“道物”互补承制的逻辑形式,在论证着古代中国人的“阴阳交易之为道”、“动静适宜物之机”的结论的话,于自然生态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此奇妙的文哲现象,正如西方大科学家、以太极图作为族徽的玻尔教授所言:与一种伟大真理相适应的,可能是另一种同样伟大的真理。

    但以道与物的相融结合的辨证关系予以对待,迫切需要两者方法认识论同时并存的比较之后,才能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祛伪存真、择优改造,把握好符合道物辨证规律的方法原理予以继承和发扬,把不符合性的牵强附会等的内容予以忍痛改造或删除,如把五行“以一生一”改为“以二生一”,使其符合事物相互作用的相生承制的规律性:例肾水为先天之本、脾土为后天之本,二本合一才能生肝木。脾肺同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津微靠脾胃的消化吸收与转运;自然之精气靠肺的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二者的配合才能够满足机体的物质能量来源的补充代谢的需要。只有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达到百利而无害,但是必须尚待研究者的博学和站在怎样的广深角度予以思维整合,如以西合中或以中合西的话、各取得的结论是不同的,这是栽什么树结什么果的本质问题,所以不但要结果,同时也要树干和树根,而且还要见到整遍的树林。这就是说所结的果是为结构实体;那么果是怎样生结出来的呢?那就要过程状态的共同存在“中态得度”作用,也就是道物的辨证适用机制。以前对于“中庸之道”有阶段性的贬义,在笔者的看来还只得运用“中庸之道”(中态)这个方法学对现存的哲学与医学的有机相融性的整合改造。因为微观医学的局限与不足正是需要从国医宏观为主的知识体系得到补充,以宏观医学为主的论证缺陷必需从西医微观的认知体系弥全,这决不是中西两医水火不容、相背矛盾的怪论现象,其实西方人在早稍后的时期同中华医道有着非常一致的观念,是在后的四百多年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条件的好转而出现的微观分析方法学上的分支,为了对事物的详细了解是非常需要的阶段性方法路线,但随着当代科学哲学的向前推进,在认识方法论上有日渐协同的趋势,诺贝尔物理学奖者——玻尔的互补思想就是取道中国哲学文明的基石,太极图就是互补原理的最好标志与象征。普利高津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4)。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说:“我认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观念上有很深的联系”,“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但在西方,一到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就忘记了这一点,而中医却成功地应用了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人体和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将中医比西医优越得多”(5)。并且把每一个议题运用简洁直观易解的词句于以形义性的概括,如“阴阳、五行、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痰瘀”;“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有着深刻的自然生态学直观易懂意义和语言高度归纳的简洁。所以当前现存医学仅是语言表达和认知方法论的暂时不够相容而已,只要把其古朴的语言正确义释为现代语法,绝大部分的观念只需适当改造之后可以同现代医学合体为一和殊途同归。其实中华古代哲学除了上述已有的讨论外,也对微观事物作过不懈的努力,其道气理论、墨子的“端”是原始物质最小的人体调控元素单位,就是《物质探源》一书中所肯定的原子(6)。所以就道:“至大无孙,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端,体无厚而最前者也”。天地与我共生,万物和我为一,是自然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就成了二,二加一就成了三,如果这样往下算,也不可能概全事物本性和得出最后的终数,没有必要再往前计算了,能够实用就行了,不如顺应事物的本原。这就是技巧合于事,事合于义理,义理合于德,德合于道,道合于天。国医学有其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同当前的循证医学可以印证取长补短,虽然国医的每个证不局限于西医的病,只需认真重新逻辑疏理,可以达到治疗的协同功效之外,还能弥补当代医学上的许多缺陷,特别是急重和疑难疾病的医治。如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耐药性细菌与病毒感染(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的舌脉象的辨治用药);肺心病、肝硬化、尿毒症、脑萎缩、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的逆转纤维化、疏通功信和物质的转运之道性的“祛瘀生新”作用效果,能够以“肾藏精”的观念诱导出人体內源性干细胞,发挥出修复与再生的作用(7),是内科非手术性原位变相移植方法。可以改变目前无法无药可以根治的被动剧面,在用费上符合当前国情。

3、道物辨证法的形式逻辑:

     总之,笔者的道物辨证法思想,是从古今分散哲学思想里以中庸之道(中态)的认知方法论有机阐幽彰显整合而成。从以上的逻辑形式具有如下基本成熟的方法学观念:
如此,道物辩证辨病法的形式逻辑尝试性创建如下:
      一、“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事物的发生有“常态”与“失态”;
      二、正负【阴阳】偶联和谐、互补承制性的盈亏涨落往来互动气交,为事物正负位势差异的相互交易生化作用的调控枢机;
      三、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
      四、事物正负位势差异的相互正负交易回馈生化作用,是标量规范稳态“中态公约度”场效应守度秩序性【标度律——量效守度】的不累原理;
      五、事物的“虚、象、形、实”的同化异构位势差异征象,是在“多维网络层次全息程序系统功构联系状态”的“概率阈值位移循环交易复始转化”的“功形发生场”。即道与物的一本两用与共存协调统一;道物的相互作用与偶联互补、协同承制自然关系,是事物发生与转化的调控枢机;自然生态中的各种不同层次维系的事物,都以中态标量规范稳态秩序效应场作用而制控,是肯定存在之否定、否定而肯定,是正常自然和人体的正态之制;而失态自然与人体是对立与平衡,为诱导自然走进异常的静态之期。运用对立矛盾斗争等非常措施予以恢复正常有序的统一的对抗和代替疗法,是万不得已的短期行为,易致机体废而不用,如同化肥样的致使土地板结与沙漠化,不能松土含水保肥,生态的吐故纳新与循环利废易遭至诘,是治标不治本的自然损害作为;运用偶联互补、协同承制自然的环境调控修复再生疗法,才是长治久安之途,此原理不但用在医学上,同时可以运用到自然与社会上的各个不同领蜮。

参考文献
1、E.靳特西:《自组织的宇宙》,纽约英文版,1979年第132页;
2、江天骥:《场与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6.1(9);
3、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载科技日报,1993.07.18(4);
4、中国中医药报社:《哲眼看中医》、中医,东方智慧之学——王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7(154);
5、同4:147(155);
6、于光远:《物质探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43);
7、 从淫羊霍激活內源性干细胞探讨肾藏精的科学涵义《中医杂志》沈自尹 黄建华  2010年1月第51卷第1期  第8-10页。

完稿于2006年7月13日{修改于2010年6月25日16时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论坛(http://bbs.zhongyiyao.net/)
查看原文,请访问: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23266-1-1.html

 

 

道物辩证法概论 
2008-06-04
http://bbs.renlon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8682


——对自然与社会的重新解读;
——是人生与科学的指路明灯;
作者:周现强昵称:道者若愚

品味此道:一朝鞠饮、终身受用
熟谙此道:弱者升华、强者继奋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之道为而无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物竞天择而选优、适者生存而避劣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继后开太平
森林中只有勤劳与智慧的鸟,才能找到食物和水源。
做学问就要钻牛角尖,国家和人民才得发展。

道物辩证法概论目录

写在前面辨真伪【道物互补论与自然生态哲学和医学的思考】                          2
目         录                                                                   9
第一章、割裂自然全息的唯道与唯物论                                             15
第一节、引    言                                                               15
第二节、前    论                                                               21
第三节、引    论                                                               30
    一〉、道法自然、和于术数                                                    31
    二〉、道低一尺,道高一丈                                                    41
    三〉、法于层次,知浅道深                                                    53
第二章、唯道与唯物之源流与道物协同论                                           62
第四节、杂谈唯道与唯物之源流                                                   63
    一〉、存在症结                                                              73
    二〉、转变认知                                                              77
    三〉、人也是神                                                              85
    四〉、出路解读                                                              86
第三章、云遮雾障的哲学思维                                                     92
第五节、孔孟之道的副作为而“正利用”之弊                                       94
    一〉、文化优势                                                              96
    二〉、儒学副作为                                                            98
    三〉、愚民政策                                                              103
    四〉、阻碍进步                                                              104
    五〉、为国学的分枝                                                          106
    六〉、综合各家之长                                                          108
第六节、中国哲学的两次重大断流                                                111
第七节、哲思人生百味与指路                                                    116
第四章、从远古生活历练中探讨道物互补论的思路                                  129
第八节、《易经》简述                                                          130
  〈一〉、《易经》的历史价值                                                   135
   〈二〉、科学的易经                                                          137
   〈三〉、易经的终极目标都是人生的超前关怀                                    140
第九节、对《易经》的道与物辨证法思想的导读                                    141
——同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之比较
第十节、《归藏》与《周易》的比较                                              147
    〈一〉、《周易》对《归藏》的篡改                                           151
    〈二〉、以比较论长短                                                       157
第十一节、《易经》的特征                                                      161
    〈一〉、交易方向的确定性                                                   163
    〈二〉、交易内容的统一性                                                   166
    〈三〉、交易因素的功构性                                                   168
    〈四〉、交易趋势的循环性                                                   170
第十二节、《易经》之道与《老子》之道的比较简论                                174
〈一〉、《彖传》、《系辞传》、《序卦传》中的宇宙生成论                        175
〈二〉、《彖传》、《象传》、《文言传》中对天地之道与人道的论述                176
〈三〉、《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中对《易》之道的论述    179
第十三节、《易经》论事物盈亏中度往来机制的运用举偶                            184
         〈一〉、天地人道的盈亏往来机制                                          185
         〈二〉、不失其正                                                        187
         〈三〉、《员》、《谦》、《根》、《节》                                  188
         〈四〉、与《老子》盈亏往来的比较                                        191
         〈五〉、盈亏往来规律的关怀意义                                          193
附:讲一个故事                                                                196
第十四节、道物协同互补论与自然生态的中医学                                    196
第十五节、一脉相承的易医学                                                    207
〈一〉、易学与中医学的有机人体观                                              208
〈二〉、易学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模式                                            211
〈三〉、易学与辨证论治                                                        214
〈四〉、医学目的与模式转换——自然生态医学                                    216
第五章、从老庄文化领略道物协同的真义                                          235
第十六节、道物一言                                                            238
第十七节、对《老子》思想的导读                                                239
第十八节《老子》主要思想底蕴性重大意义所在                                    241
〈一〉、老子其书                                                              241
〈二〉、《老子》主要思想脉络                                                  242
〈三〉、《老子》对诸子百家和现代的影响                                        242
〈四〉、中华文化的思想本源之一                                                246
〈五〉、道学文化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                                            248
第十九节、老子道物的系统有序互补体系                                          251
〈一〉、完整的秩序层次体系                                                    251
〈二〉、无与有的互补统一体系                                                  255
第二十节、庄子的道与物互补论                                                  263
第二十一节、“道物”的证论                                                   272
〈一〉、道物本有                                                             275
〈二〉、道物本源                                                             275
〈三〉、道物内涵                                                             277
〈四〉、道物枢机                                                             279
〈五〉、道物医为                                                             281
附:“道物辨证法概论”的主要内容归纳成诗词                                     282
第六章、从唐宋理学领会道物协同互补承制的比较与拾粹                            282
第二十二节、以“易”相关的本体论                                              283
〈一〉、王弼的释“易”主旨与偏重                                              283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与思想脉络                                             286
附:周敦颐的《通书》简释                                                      300
〈三〉、朱程释“易”的理学                                                    303
〈四〉、王夫之易释集成与发挥                                                  306
第二十三节、以“易”相关的阴阳五行说                                         309
〈一〉、京房和郑玄的阴阳五行说                                                309
〈二〉、张载的阴阳兼体说                                                      311
〈三〉、朱熹的阴阳互存和阴阳对待说评                                          312
〈四〉、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发微                                              315
〈五〉、王夫之以“易”的阴阳虚实互用说                                        317
〈六〉、尝试五行的阴阳偶联相生承制效应场                                      319
第七章、辨证法的过去与现在剖析                                                324
第二十四节、逻辑序贯与辨证辩病方法论校正                                      325
〈一〉、辩证与辩病的整合哲学理念                                              326
〈二〉、西方逻辑推理与归纳论证哲学的历程                                      333
〈三〉、关于哲学史的症结和哲学真理观的探讨                                    338
〈四〉、取象思维与类比推理                                                    340
〈五〉、参阅俞根强逻辑辩证的校正方法                                          345
    一〉、辨证的本质                                                           345
    二〉、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346
    三〉、三条基础                                                             348
    四〉、哲学逻辑比较的数理化                                                 349
    五〉、尚待解决的问题                                                       350
    六〉、弘扬中国文化                                                         352
附:一个农民的“合数”辨证法                                                  355
第二十五节、道物象数义理同构论                                                355
〈一〉、历史明鉴、以史道真                                                    355
〈二〉、法于正负、和于象数                                                    357
〈三〉、法于自然、象数调控                                                    361
第二十六节、附着意识形态的唯物辨证法                                          370
附:祈祷上帝无用、虔诚劳动为本                                                376
第八章、功形上下“于中”对“形而上学”一词的扶正                              377
第二十七节、形而上学的来龙去脉                                                377
〈一〉、存在论                                                                379
〈二〉、功形上学                                                              382
〈三〉、本体论                                                                384
〈四〉、形而上学的历史转变 ——功形上学                                       387
第二十八节、对辨证法的产生与评论                                              391
附:无附着任何意义的辨证法等于放屁的观点                                      394
第二十九节、人与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                                            401
第九章、太极之道在象数义理上的无限和自限性偶联承制的思考                      404
  第三十节、太极之道物数理                                                     404
〈一〉、数与点的学科                                                          406
〈二〉、基础点集理论                                                          408
〈三〉、距离与时空                                                            411
〈四〉、位置与时空                                                            413
〈五〉、时空理论中的太极理念                                                  414
〈六〉、几何太极学原理                                                        416
第三十一节、关于理的商榷                                                      424
〈一〉、理在时空                                                              424
〈二〉、理是创造                                                              425
〈三〉、逻辑是理                                                              430
引一段智力游戏喻之                                                            434
第三十二节、人类“自我预设”的终极关怀                                        437
附:故事在中国有很多的版本                                                    439
第三十三节、中国古代哲学同现代前沿科学之比较                                 440 〈一〉、不谋而合的太极图和效应场                                             440
〈二〉、同一而引斥的效应场论                                                 450
〈三〉、同一而引斥的“同化异构”作用                                         452
〈四〉、事物的相互作用控制中心                                               454
〈五〉、事物的互补协同承制原理                                               456
第十章、唯物论与唯道论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遮蔽与异化                             458
第三十四节、中国哲引唯物说其论也乱                                           458
附:童言真知——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463
第三十五节、唯物论与道物论之比较                                             464
第三十六节、自然生态图景的全息生成与调控原理                                 471
〈一〉、既往中西方在哲学上差异性                                            472
〈二〉、从系统论中理解中西哲学的意义                                         476
〈三〉、自然常数0的约数生化                                                  479
       一〉、质心方法与动量守恒                                                483
       二〉、向心力与离心力                                                    486
       三〉、跛足引力                                                          492
〈四〉、阴阳正负相互作用的广泛意义                                           500
       一〉、阴阳反馈调控的“自动化”过程                                      500
       二〉、阴阳的“‘有无’依赖协同互补”性                                  507
       三〉、阴阳两性的存异图成                                                510
〈五〉、太极思维的自然生态原理——宇宙生成论                                 512
        一》  改变思维的引子                                                   522
        二》  用阴阳观对地球整体生态形势的认识和理解                           522
        三》  对旷物生命现象的揭示和认定                                       524
        四》 “物质”与“意识”的由来                                          526
        五》  地球是一个细胞                                                   527
        六》  什么是宇宙? —1                                                                    529
        七》  什么是宇宙? —2                                                                    532
        八》  对“太阳系胞”的认识和发现                                       533
        九》 “太阳系胞”内的空间应变现象                                      536
        十》  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537
        十一》  负性存在及其太阴                                               538
        十二》  对“宇宙空白区”的解答                                         540
        十三》 太极的理性连续无限与层次择优自限性独立                          541
        十四》  对黑洞的发现与解迷                                             542
        十五》  太阳中心的“压力”和质量程度                                   545
        十六》  细胞观的集成                                                   546
附:道律词                                                                    546
第十一章,道物辩证法的创立                                                   547
第三十七节、从善恶界走向智慧界                                               548
      〈一〉、有利于整体为真                                                   548
      〈二〉、天命信仰——天网赏真罚恶                                         549
      〈三〉、鸿蒙文明史                                                       551
      〈四〉、阴阳文明史                                                       552
      〈五〉、文明大融合                                                       553
      〈六〉、天人文明先兆                                                     556
第三十八节、道儒同根依存的中华共融文化脉络                                   560
      〈一〉、道儒两者同源同根生                                               560
      〈二〉、学说观点上的相通性                                               561
      〈三〉、道儒两家均含深刻的辩证思维观                                     562
      〈四〉、两说具有相似的美学观                                             563
第三十九节、全面发掘传统文化 恢复国学真面目                                  564
      〈一〉、历史回顾:                                                       565
      〈二〉、时空回味:                                                       569
      〈三〉、优势互补:                                                       575
第四十节、相互作用是道物论的闪光机制                                         586
——沟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桥梁
    〈一〉、直觉神性,妙一枢机:                                                                 587
      〈二〉、氤氲作用,差异同构:                                                                 591
      〈三〉、运化守度,在于象数:                                                                 597
      〈四〉、运易成势,因势利导:                                                                 601
      〈五〉、解惑遮蔽,通见其徵:                                                                 604
第四十一节、立论道物阴阳和谐一体                                              605
       〈一〉、意念力理论和道物辩证法                                           609
       〈二〉、自然证解之理--唯心与唯物之争的行将终结                           611
       〈三〉、主体与客体的偶联互补承制--理智所在                               620
       〈四〉、自然社会与人体的“中态”之治                                     624
       〈五〉、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道义                                       630
       〈六〉、混元文化社会的无主义论                                           631
       〈七〉、虚实两体互补并建的道物场效应哲学逻辑原理                         639
       〈八〉、易知易简的自然生态医哲原理                                       645

<道物辨证法概论>一书之简介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那么是何许书也?分为“经”与“传”两部分。例如:“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又如:“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有--作者加注)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已改标点符号)?以其所论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整体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一句话,是研究宇宙万物周期规律变化的学问。因而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自然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大家玻尔提出的互补性理论曾受到《周易》的启示也绝非偶然。近百年来,《周易》象数所蕴涵的价值和《老子》的思想底蕴,被形而下学或形而上学的辩证逻辑范式认识框架所遮蔽。
而物极必反,是《周易》的思想支柱之一,也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返者道之功,即为事物“有无交易功信与物质往复循环的枢机”,也就是“道物相互生化的控制中心”。在《易传》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简略的以天地化生为本原的宇宙系统论:在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人道应以天地之道为准,《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较《老子》和《易传》就会发现要求人道在效法天道,二者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间又有所向的同中有异,《老子》在把握自然有为的天地之道与人为的超然假意的人道,肯定了前者、但否定了后者;正是在这一点上,《易传》略异于《老子》,不否定有超然假意的人为制作的人道,把人为制作的人道混同于天地之道中的内容。在《老子·七十九章》“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已经非常的明白不过了。至于老子的《道德经》是后人所篡之书名,在此仅以《黄帝》、《周易》、《内经》、《老子》、《论语》、《庄子》的优选内容互为鉴读。在“无”时想到获取有道的“有”;在“有”时出有易给他人的“无”。
《易》之道就蕴含于《周易》系统的卦、爻象和卦、爻辞之中,《易传》中多处描述了《易》道的这种特殊性质:《系辞传》说:“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在《周易》把这种何为者转向一种对盈亏的关怀,使得盈亏于规律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存亡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周易》“盈亏有道”中的自然规律既是一种生存本因又是一种利义体因,关键是自发自动的自然正负作用自我反馈性自动控制;在与《老子》盈亏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周易》“盈亏有道”的自然性“中态”的“既无太过又无不及的制则生化”的理念哲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保盈亏于“中态”的规律之中,是传统盈亏论的基本格调与路向,是揭示天地人道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法则,是“效天地之纪”而发的公约度与原动力。所以,《周易》观乎天文还是为了人文。《乾卦·文言》说:《上九》“亢龙有悔”,是由阴阳六爻在时空位移中的展开而显现,其基本精神无非于此。从而,《老子》规划出的“守中”路向是“以退为进”、“物壮则返”、“福祸所倚”等的往复循环的标量中态秩序;《周易》设《序卦传》故由此义。“易以道阴阳”,《黄帝》和《易经》的变易观念是中医学走上辨证辩病论治道路的根本原因。
而《老子》是以〈黄帝经〉为版本的基础上把“道”以作哲学的至高范式,用“道”与物互补的方法阐述自然万物和社会人类相互作用机制的说理工具,这在〈黄帝经〉中明白不过的立论:“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其实这是《黄帝》主要思想底蕴性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老子》显而易见的思想。如此,《黄帝》道与物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引起重视是很自然的事。而《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能对理学有所渗透,这与先秦的道物论背景有关。《老子》在明代没有受到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为《老子》亲自作了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经》。“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于阴阳(正负)消长“中态位移”的相互作用,是现代自然系统所揭示出的“同化异构”或“同构异化”体制,并从这种体制中找到人们不易显见的常在要素,如阴阳、有无、正负、虚实、盈亏、涨落、消长、刚柔、祸福、体用、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过程状态与结构实体,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等的偶联互补和谐承制关系,其关系的根本实在落脚点是“道物的相互作用”。所以,“道”能为你燃起卓越生命的明灯;架起走向成功的金桥;“道”能为你挖掘比财富更珍贵的生命之源;“道”愿与你一道开拓短暂而卓越的生命。弘扬《黄帝》、《周易》和《老子》的道学,这是炎黄子孙面向未来中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所应负有的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因此,对“黄、周、老”的优选思想的“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是,“道”既可指定于个例事物、又不可固定于那个具体事物的那个“道”;也是说可以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体事物之外而变动不居。要常从“无”的过程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是真正的智慧理性、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只有通过得“道”的方法才能悟到“道”。另外还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等,这是《老子》和《庄子》其实说了而又不愿明说的“道”,而黄帝在〈黄帝经〉中早已言过:“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由于〈黄帝经〉遗失散多,为此,只有把其从《老子》的第一章和二十五章里找出来。所以《老子》开明布众地就说:道,它无名,是天地的始祖,这就是“道”,故尔万物源于“道”。说明黄帝《素问》在其前也是以“易”相关的本体论,同时也是系统整体就是整个宇宙的概念。
“道”,即理之谓也。曰:「有」。亦有所发明於先人之道,以幸学者。以“易”相关的阴阳五行说,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们就是以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庄子·天下》篇概括为“《易》以道阴阳”。所以,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周易》讲的卦爻变易与交易,是阳正阴负在多维网络立体时空层次的事物互易(正易负、负易正)“有无”过程的作用,也即是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如此,逻辑学同时又关联到了辩证法二者协调互补上的说理,我们都可以纳入广义的“道物辨证法”思想之中,以“理”构成谋事成功的先决性前提为条件,是名之“道与物”的关联作功。如是,这就产生了相互统一的“效应场作用”,是“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长河滔滔不息的历史源头,作为一般系统性的“自然生态哲学”的基础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于一元化的状态中,表达复合体可被理解为多种有机生成部分的关联。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过程状态中才能得到显见。同样,结构和功能之间、形态与生理之间的“对偶协同”是基于有机体的“活态”,可以把生物的自我调控现象,看作是通过对有机体“中态有序”的维持“公约度量”,从而获得个体独立性自稳自约与周围环境连续性适应变化“换能”与“互通有无”的强力保证。表现型是通过基因所携带的密码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所遇到的相关条件从基因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拉兹洛就说:“生物系统中的等级组织……例如,如果社会学家声称他们的模型具有相互依赖和自我维持的特性,那么他们必定意味着模型解释的人类关系网络显示了这些特性”。所以,老子和孔子均尊《易》,都以《易》的理念为根本基础,反映出道儒创始人对道术的接受。《老子》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歙”和“张”、“弱”和“强”、“柔”与“刚”、“废”和“兴”、“取”和“与”均是偶联的,又是统一的。即《老子》所言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钥匙就是事物“有无交易功信与物质往复循环的枢机”,也就是“道物相互生化的控制中心”。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不断召开有关《周易》和《老子》等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先哲所著的《周易》与《老子》也成为世界上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归根结底,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主观与客观、有与无、唯心与唯物、阴与阳、正能态与负能态、正离子与负离子等都统一为“道物论”,是无须人为地明确剥离的彼此。庄周十分明确地认识到空间与时间的无限性,“道”的永恒性。《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偶联”,即为宇宙本原“有”[正阳“+1n”]和“无”[负阴“-1n”]的互补互通过程中维持在0位上下左右的中态(-1n—0—+1n)标量规范稳态有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0道上下左右的驰缓出入升降中态(-1n—0—+1n)标量公约度限值的象数,是正阳负阴“和谐互补、对偶承制”不显性的稳态有序的宇宙自然常数,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的原理。所以“哲学的真义”就是“外察内审性践行”的象数方法学结论,“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过余思辩”或“可控条件”为前提上的人为立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如是,老子对于为“道”具有系统的科学性,并没有加以虚枉的“神”说。于此,“理”成了我们谋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又名之曰“道与物”。同时也是当代一个农村支部书记所言的:“其实呵,世界是东西(物质)的,东西是动弹(运动)的,动弹是合数(规律)的……”。还有童言无忌:只要是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这是因为自然和人己经升级进化到了更为高明的“道”的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思想。
据上,有人说把握事物的原理是:“去其两端、执守其中”;我则曰:“执其两端、允守其中”的整体性。知常曰明、失常曰劣才能把住整体;否则是偏向,因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全民筑基原理,才能如鱼得水,亦是大本,把握个例偏度论点的谨是专家,而不是哲学真义上的公正思想,虽然有人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其辩证内涵与形式逻辑是人为绝对性的剥离法,是难以达到互补协调统一的标的,而不是高明的“道”的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思想。
思想是被现实的困境与企求所逼迫出来的,是人们生活需要的渴求所依行动指导而创造,但不是面壁虚构而浮想联翩。必须与活生生的现实对话并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影响和改变现实。为此,人类社会只有还要进步,就需要“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而不是“唯我独尊”的个人意志。人类靠着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穿过一道道生活的波折与迷雾从历史走到今天。太阳和雨露天天都有,云遮雾障仅为短期行为。但今天的波折与迷雾只有靠系统科学和文化复兴之道产生的“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予以廓清。因为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思想都来源于对现存思想指导世界的怀疑,其实质既是肯定性的批判、又是否定而肯定性的创造。所以思想永远是一种先知先觉的自然与社会理性。
从上可知,思想是现实的渴望与行动的指南。其不谨是精神的奢侈品,而且是创造生活品位的必需,是多方位的境界与趋势量度,其定位度量目标有多高与多广,能够达到目的的概率就有多大。所以思想必须同现实的生活接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与未来,世界在谋求利益共享与大同,“和谐互补、协同共建”目标大于小异性分歧,本土文明的珍贵、在呻吟不已的复兴趋势在所必然!信奉本土文明思想并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为是,而是因为这些思想在现实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与吻合,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择优避劣”,示予“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的明论。是乎!整合系统科学予以充实、修正、创新与巩固古代国人的“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乎唯物论的“对立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逻辑主锋已经不合时宜了;当然也不是唯道论、唯儒论、唯佛论、唯神论、唯上帝论能够圆满地主宰世界,也不是这些论继续把古代国人的系统思想进一步地遮蔽而埋没,而是《道物辩证法》的认知方法论的尝试性扬发和行动。
在编辑这本书时,得到了所有朋友的告诫与共勉,以尝试性在网上的交流也获得了所有网友共同目标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热诚的谢意。本书虽然能唤起思想更富于血肉性的生命感,触及到现实世界的脉动与灵魂,当一些人被某种思想的顽劣而封闭时显然不得其解,这说明其所掌握的思想知识面太窄,很有必要作出全方位的修正,当“物以道予通为用”的过程促使你得到“开悟”时,这本书就达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在此,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样在思考和行动中,涉足有了方位,行为把握有度、更为准确和明智,让“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章、割裂自然全息的唯道与唯物论
第一节、引言
作者出生于人民公社与大跃进的年代里,迎上两年的自然灾害性的减收,加至基层官僚无道,不合实际、满产虚报;砸锅缴铁、大锅食堂;过激与过早实行共产主义式的管理,采取了"损不足、奉无余"等措式的双重遭遇,以致农民在后期食不裹腹,甚至以树皮麻根充饥,真如老子所言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我是朴民之子,祖辈老实厚道,无法免遭其饥。但上天有情把我留在了人世,可是哥与妹因在父亲无力获得仅以裹腹的最为唯一企求的食物的情况下而相继夭折,因母亲是地主之女,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好时日,遇到困境而无情地离去。熬到六零年,准许农民可有一定面积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还可以自发地开挖些荒山、种些杂粮而弥补不足,生活日渐有所好转。可是到六六年遇上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人们又一次无奈地卷入其中,农民在斗资批修、揪出"反革命"、打倒"走资派"、搞先对立之后的统一的两派争斗的翻江倒海的反复折腾,把农业生产拖累了、把社会秩序打乱了、把文化遗产砸碎了、把子弟的学业耽误了。笔者从小学三年级起至七年级在读"老三篇"(简称老三届),大部分时间跟着大人们的屁股后面手举毛主席语录帮忙呼喊"打倒"、"拥护"、"忠于"等幼稚和无聊的口号,以致民贫众疲、国运无昌的逆境。还是在复课闹革命时,又重复由小学四年级至五年级这两年正规上了些课。在读初中时是班级学习成绩的顶尖学生,可因外婆家是地主阶级成份,被剥夺了继续上高中的权利。
不是本人不愿读书,在那个年代与那时的学校就没有正规的上几天课,而是被那个年代所拖累,以致到目前的基础学历还是中专。那还是在当赤脚医生四年以后,时代造就了赤脚医生为春天的苗子,给了一张红色的脸谱,贫下中农的贴心人,我被推荐或搭上了社来社去上大学的末班车,接到的录取通知书上是中医学院,可是没过几天被人移花接木又被安排到了地区卫校,在当时作为一个纯朴农民的儿子,没有多大的社会背景关系,只要有了一个机不可失的继续深造的机遇,也不在乎学校的条件和将来文凭的高低,能有书可读也就行了的那么单纯,也铸就了我当医生到如今的终身职业,由于学识的不足,只得再赴武汉大学(湖北医学院)医学基础部继续深造两年,在中南医院传染科桂希恩教授手下进修传染病的医治一年,过了几年后又在武汉协和医院进修肝病基础与临床一年,可能受到老师们的身教目染之故,所以逐渐形成了爱挑毛病和医病救人的习惯运用于自然和社会。是否自己已经到了"中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那种境界就不知可否了。人生的爱好各有不同,工作之余除了下象棋和钓鱼之外,还有一个嗜好是购书读书读报,从读书悟书中寻找乐趣、消磨时光,更大的是如何收获知识、探幽索隐书中潜在的密藏,弥补被那些年代所累及知识的欠缺,从中找到更为确切的医治人体与人的思维疾病的认知方法,也就从单纯的中医--中西医自我结合--逐渐步进到了"自然生态医学"的体系中予以探宝。由于这些年晋级和晋升需要发表的论文为铺垫,在医学论文的发表反而要给编辑部的审稿费和版面费,虽然儿子们相继在上大学,经济上有时就捉襟见肘,也只得不断地向编辑部投送,相应发表了些论文,同时把实际工作中遇到存在而不能获得很好解释、过余抽象或牵强附会的问题在理论上予以创新改造,有几篇文章的内容由于说理的需要,不知不觉地涉足到了哲学这样高深莫测的学问,涉及到了医学同物理学与生物生态学的整合。所以社会高层也就发现了我的文章和我这个人的价值,约稿也象雪片一样飞到了我的身边。如此,我就把我的要求不是同等为了晋升那么样的单纯,只得把一般哲学如何上升为科学哲学大综合的这样一条不归路而不能自拔。
为此,总是在吃饭、睡觉、下棋、钓鱼、行路、上班时查对书籍和冥思苦想、虑心迪志,总是觉得在近代对自然和社会科学上起先导性作用的哲学理论反而落在其后,另外还打碎了自然生态学上这个价值无法估量的瑰宝,在现代虽然作了些拾遗补缺的工作,总是遗存裂纹疵瑕无法令其完美。为了这事,老婆在人前人后称我"呆子",我答说我在"悟道",所以昵称"道者若愚"。想到国人只口头上在说"道",每提到辨证关系时:把本来为"事物的相互生化作用是道物的控制中心(枢机)"不加以分析地叠加为"对立统一"或"矛盾"与"斗争"的关系、事物的多维网络稳态秩序用"阴阳平衡"进行说明,于日常顺便习惯了无所谓,可著书立说在教科书上有误人之偏,可实际上是无此非彼的有序关系。因为物质与功信总是以"有从无来、易从难解、短从长立、下同上比、左从右出、声与音同、后由前趋",是以一方与另一方为基础,另一方与以一方为互根依存,是对偶和谐互补承制性的场效应的关联原理,也就是说如果无上则无所谓的下。一元硬币的正背两面是在同时互补证明着这是真正的一元硬币,如果是假币的话、在市场上就不能以少易多地"互通有无",成为一潭死水,那正是达到了"阴阳平衡"了,任其继续下去那是成心偏见。真如庄子所言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之教也"。道物阴阳对偶消长互补承制的气交;其实是事物的开放系统的"涨落有序"关系和"耗散结构"热力"非平衡态"模式,在述说"自然力的对称性"与"互补性自动破缺"才化生万物的机制。可许多的国人还在忘乎所以、继续搞自我之见和自我封闭性的守旧之言,以坚持唯物论作指导,这是在哲学指导理论实际上在忘了"道"。其实《黄帝》、《内经》、《周易》、《老子》、《论语》等经典中的"许多优选思想智慧"不是纯粹性的唯物论、唯道论、唯儒论、唯佛论、上帝论,更不是唯心论,而是"道物辨证法",或目前人们尚未承认与确立的--混元文化。
有"唯"字的论是偏向之道,而不是系统概全之道,系统概全之道才能对自然中的事物作出统观上的阐明。因为"唯物辨证法"与"道物辨证法"的形式逻辑不能同比。唯物辨证法的形式逻辑是: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二、否定之否定;三、质量互变。道物辨证法的形式逻辑(作者归纳)是:一、正负(阴阳)对偶和谐互补承制性的盈亏涨落消长互动气交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二、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三、中态标量(-1n-0-+1n)规范稳态秩序场效应原理的"公约度量"。虽然二者都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最高准则,但是存在着对事物的认知方法论不一样(有关章节更详,待述)。
因为道与物是永恒不灭的,这个根基是肯定的存在,只不过人们在当前还没有完全认识与握住它的脉动,有待进一步获得论证完善罢了,应为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而否定必须站在实践存在为根基依托进行理性比较之后,得出同自然真义配匹的理性的肯定,否认不能同自然配匹的纯思辩性的伪论,不能成为理性存在的否定,自然实际上的存在就是肯定的基础,没有背景的否定之否定是不能够成立的否定、没有肯定的基础也就没有肯定之否定,更没有否定之否定,否则是站在云端说白话,不能脚踏实地,是戴着唯物论者的面具在行的唯心泛虚性思辨,这不是地球人、而是雾迷人,因为地球是实在,是道理一;
事物存在着永恒的"相互作用",这也是存在的肯定,无法怀疑其存在的肯定,难道能否定吗?这种相互作用是建立在以道一生二、以二合一的事物量、质、功、信等对应偶联、协同互补、消长承制、互动气交为基础的生存转化机制,是正常自然与人体"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维持中态标量(-1n-0-+1n)规范阈值概率位移和谐承制的稳态有序,是星球之间与社会人体经历若干年的进化过程自主认知为真的崇高智慧的"公约度"与"公约量",而不是在矛盾与对立的斗争因素表现出的"公约度"与"公约量",是道理二;
许多自然社会与人体表现规律,实质上是一元一体的道物互补协调承制上的偶联关系,这同我国古代道儒哲学的优选思想相耦合,用人为分割为一分为二(如阴阳默契)或一分为多(如五行默契正负反馈或九九得八十一数理)的方法,是道物的次级层次"唯二"的立论,不是系统最高境界的"分二归一"的方法学,所以产生的认知观点有其局限性。其最低基准是两个以上已知的契约形式因素用来探究自然与社会能够预知的生成要素,其两个基准契约形式因素幅度变化则所求得的预知生成要素质也相应表征出标量规范有序地公约有度变化,这种公约有度变化为真是其相应的契约形式因素参予的前提条件为真,则产生的结论为真,如同勾股定理的规律原理,这样才能正确"以二得三归一"地表征自然的整体背景。是为了更好地把事物在关联性功表达上的到位,这种用于语言到位的表达是偶联互补协同承制,在常态情况下也是一脉相承、亲真的彼此血肉相连与关联的"自我择优避劣",由于唯物论参予的基准契约形式因素为其前提条件不是同自然配匹应位性的自我择优避劣,所以产生的形式逻辑同辩证结论不能应位与配匹。为此,"对立统一"才表征不确。如是,绝对不是对立矛盾斗争的统一,这种矛盾是以己之矛斗己之盾,或是以己之盾抗己之矛,都是不可取的对立矛盾斗争,是道理三。而矛盾和对立的斗争,是自然及社会与人群之间表现的异常、出现了问题后进行纠治性方面的哲学辨证方法措施。因为自然有常态与失态,常态则用道物效应场性的以正治邦、失态则用矛盾与对立的斗争予以统一;失序争之以得之常,常安用之以正之治。
马克思虽有整体论的某些观点,但不是完整有序的整体论,从他的对事物的"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方法释义为矛盾斗争的绝对性,谨是二维的。其实事物是多层多维网络状的以"相互作用为控制中心",也是国人称为的"枢机"作用,是人们从生活经历中总结而成的思维认识关系,这是思想上的隐形本体,如同"阴阳"的概念一样也是用于表征事物性功的工具本体,思想本体依据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在创造发明着工具本体,不是机械性的套路一层不变,而是需求渐进上的随机不居。如此,自然过程中的事物不是纯粹性的唯物,而且有事。即两个以上的对象相互作用是偶联互补协调承制的场效应形式,在自然中是自生化、自组织、自控制、自约束的机制,即国之古人曰的"择优避劣",是相对性的功信与物质的"有无"交易偶联互补自约运动,从系统整体常态过程中是自由又约束、不是绝对自由,自由是相对的度量,约束也是相对的度量,有其标量规范阈值有序"中态公约度",即古人的进与退、出与入、刚与柔、阴与阳、怒与喜、动与静、大与小、强与弱、正与负、引与斥、信与物等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中态,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道通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事物成长发展起来的根本。这样的根本,彼此相合起来以后,会有什么结果?就是和!什么是和?同也。什么是同?一也。什么是一?合而为一。什么是合而为一?再生之本也。为什么会合而为一而成就再生之本?阴阳合而为一叫做大,大与小相合,再大;再大与小再相合,更大;……更大的结果是怎样?在自然当中,更大的结果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太阳、宇宙的空间,有空间就有事物生成发展、有无交易运化的余步。依据事物性用维度的不同,总是处于一定的阈值标量规范有序度的常态,是偶联互补自约。过度的自由或约束都是失态,所以对立矛盾斗争是针对失态自然社会为"恶"杠杆推动的劣性作为,常态应以正邦之制。如此对照比较就有鉴别,马克思的思想仅为失态纠正的编向,经过仔细序贯地分析,而且在辩证内质上承认肯定,又在形式上立论否定之否定,这是不对位的不配匹,也是不为矛盾的矛盾,事物存在的差异尚没有升级到矛盾的层次为什么用矛盾表述呢?按中国文辞的规范度量层级定性为措词不到位、不明确、不严密、无层次,缺乏首尾序贯一致的严谨程度。这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谨称为是专家,专家对'唯'的偏向才专,不能冠为大哲学家,称其为哲学大家者也是专家。自然是肯定存在着,在形式上是肯定的,只不过是人们没有完整认知,那是认知的层次课题,就是没有达到具有序贯性的系统整体上"道"的层次。
在纯唯物性的立论遇到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或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作用关联、及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分别不能有机相融整合的时候,也没有选用道这个至本至高的原理同物的系统综合辨证,担忧再过一些年之后这个不易之道会在人们的心目中丢失。人无前虑、必有后忧,回味起来太可悲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太诱惑人心,想着法子去钻营;长远的宝"道"以认知不到位的认为太虚空,于短期内无法获利,从而束之高阁。当然翻译和阐释他人(古人)的现成文章也非常必要,但比建立一个文化体系要容易得多(从网上下载后稍加编篡是一部书),更不用冒很大的风险,取得的名和利来得更快。
从上能知,唯物论的知识主体辩证思想虽然有许多精华部份,但存在着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够配匹,出现了形式逻辑不能与自然同源的谬误,产生出自然存在同形式立论不能到位配匹的表达,没有"以二得三归一"地表征自然的整体大背景,而且层次秩序度量不明确。作者很有必要在'道'与'物'分别存在的不足提出来,便于本书正文的议论。如果确定整合创建"道物辨证法"的科学哲学方法论,那么只得分别把当前已存的道哲学和唯物论屈就为其中的分支,否则的话,无法体现出自然世界的一元本体的特征,那就很有必要把那些华而不实、前后不应、人为之见、站角立论、内容泛虚等问题展开重新整理,形成以一元本体为主的多维时空层次网络规范稳态有序性的效应场框架,用来还原事物存在着的原貌,那么必须杜绝人为之见与角度立论等零散支离、牵强附会的观点,在二者已有精华的基础上作出校正性改造与不断完善,由独立性个体语言转化为公约性公共立言的正确到位表达。很有必要入门这样的一本书(注:作者的主要思想,已经入编到《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一书》中),也要把那些观点予以选择性的提出,用现代科学的理性方法阐明其不确定的方面,在这种势单力薄的大环境中如何获得公认,除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之外,还会遇到艰难险阻与意想不到的惊涛骇浪的冲击,目前己经在马背上了,任其颠沛流离、冲撞甩打。为了拯救人们在失道之时如何重新得道也只得担起道义上的责任。是为序。


第二节、前论
见面时就问你现在干什么门道,意思是说你在做什么行业,可世上的行业门路有千万种,每种职业门路都各有休养生息之道。如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中华之道、中庸之道、管理之道、治国之道、阴阳之道、生命之道、血脉之道、养生之道、易医之道、国学之道、农事之道、做人之道、人之孝道、光电之道、信频之道、以图载道、星光大道、运输之道、筹策之道、兵家之道、礼乐之道、取之有道、持家有道、怨声载道、离道失得、背道而驰、得没得道、人间正道等等。这些道如果局限在某个方面的话,那是处于一维微观低层次关系的小道,如果是多种多层的小道围绕一个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运转作用的话,说明是互相和谐依存互补承制性的多维立体网络状、宏观高层次上时空关系的大道,这种关系是以"相互作用"在围绕着自然、社会、人体的至高生化目标中心任务控制着。真如王清阳论及的:"为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宇宙演化发展的主序。人类出现以前,宇宙的演化是为人类出现的服务作准备;天道自然,因缘和合,因"时"而发,随机而生"。具体主要表现于下述三真。
真见:有利于天下苍生为真,或言之有利于整体为真。
最大真:使世界人类从善恶界走向智慧界。其次: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搬去三座大山:消除贫穷走向富裕、消除残杀走向和谐、消除愚昧走向智慧,营建人间天堂,进一步由摇篮时代走向太空时代。
大真:对炎黄子孙而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物质上的繁荣富强、精神家园的重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为大真。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天之所助者顺也,是顺其真道而助之;人之所助者信也,自信信人,自助人助。
从老子的"为道日损"的损字拆字证解是:提手边是个"员"字,员字上是个"囗"字,在古代囗字是个"椭圆形",动植物的种子也如是;那么其下是个"贝"字,示意是个"圆宝",什么是元宝----鸡蛋是其中之一,这个"宝"人们不要随便丢弃了,要时刻握在手心中,掂量掂量、观察审视而悟道得道,是宝中之宝啊!这些至宝是永蕴着很深奥的妙理隐幽其中,在作功时你是不容易知道的,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作为,知道了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行为,你才知道五谷杂粮(万物)是何来的,--这就是椭圆形轨道在不断的作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光温位移循环复始的必备条件。
有了这个椭圆形轨道,地球上才有了时空光温距离的差异消长,才有了四季寒暑变化,也就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活动。如果你认为这不是科学性的东西,请你把一个大灯泡放在圆心试一试,如果是纯圆的,每一圆周的每一位点(设365个)同圆心是等时空的关系,可见每一位点的光温相同;如果是椭圆形,灯泡又不在圆的中心,予以稍偏一点,这样圆周同圆心则不是等时空的关系;看圆周每一位点的光温度数有什么不同,各取其上限与下限值,用圆周同灯泡最近距离与最远距离作比较,验证其平均值和每一位点的实测数值各是多少度,是否能够适应于人类的生存温差。这同古人所言的类似于"中态"标量规范稳态有序的"公约度量"。当然地球---太阳---太空之间不是这个数值,这是举例证明椭圆形轨道深藏着的规律原理。
再从《老子》的"象帝之先"来进一步论证,为了《黄帝》与《老子》的思想不被继续误读,不被表面化,防止贻误后人,如果被外国人解了,还耻笑国无能人,本人祖传而得,从来也不示人,而是遇上了当今的人文好时代,为了国运昌盛、民族富强而奉献社会。但在许多释老书中(到目前有5000余部),许多的作者朋友讲到唇边也不说清,还在保守着"象帝之先"的秘而不宣,在不得已时笔者只好露一手:又用拆字法,帝字上"立"下"中",冖贯其中,古人把地球作为是宇宙的中心,人身立命于此审察,好象地球未产生之前就有道存,帝字是指地球。后来人们也把人王称着皇帝,皇帝同地球一样是人们存家立命的中心--主心骨,希望皇帝当个"明白之王,办事公道,不要偏颇,允立执中"。可是在历史上只有几个皇帝多少做到了些(如果个个皇帝能够按照<黄帝>的思想办事就好了,华夏民族早已是富庶乐园的文明之邦了)。再把老子这一章整体相互解读则为:地球是道的子孙,是道这个祖宗把太空(太极)已存的光芒(功能信息)和尘土按照宇宙任务的需要而化合(道冲)来的,从中又清化了宇宙中杂乱的环境,何乐而不为呢。预计这样一个尘土(地球)必将产生人类,将来可以为太空的净化和人类自己互为利用性服务。如果继续把这粒尘土的真元掏空,变为气体归宗给宇宙,或人类不从善恶界如何走向智慧界的明真认知,继续以对立、矛盾、斗争与否定之否定的观念指导管理世界,这粒尘土当未寿终正寝之数时,也要被人类自己欲将自毁,或生存环境的破坏,再也不适宜人类的安居乐业,为了人类宗族的繁衍昌盛,只得在宇宙中找寻适于人类安居的新生态星球。这样才能证明老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有其系统化的科学性,大家认为确实如此,请不要再泛化了。人类正在走着这一步始棋,在下为证:
2007年10月24日我国常娥一号奔月了,是全体国人又一大幸喜,欣奋之余,有词舒发:
常娥突领奔月笑,
白兔扬蹄奋步超;
黄帝西天携来道,
子孙追星进有年。
总是达道为正果,
合国同欢乐晓天;
远见后羿终正是,
亮剑有备书同感。
如上,那就把道用现代语言归纳一下:宏观高层次的大道控制和约束着微观低层次的小道不要越轨,微观低层次的小道向宏观高层次的大道的反馈监理(当然宏观与微观之间有道),以致"道的体系"在自我互补协调承制与自我组织的过程中不断择优完善。依此,任何"物质本体"也不能离开"道"这个"功能信息过程"的"工具本体"协同做功,这样"道"与"物"是对偶互补和谐承制的共同作用机制,"道物辩证法"则是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根本大法。
话可以这样的说,可是没有达到"道"的境界的人,认为道一钱不值,所以把道只挂在嘴边、说在囗头上、写在纸面上,或把中华几千年遗存下来的道的精华遗忘了,或不作深究,人云亦云地说道是一种教会组织,是讲经说法的邪教,上不了大雅之堂,在近百年的过程中,社会就把道逐渐拒之门外,生怕扰上了邪气,不是有唯物主义吗?唯物辨证法可以公断一切?想当然的就把道当成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予以批判后,被打入冷宫还算是好的,非要入地狱不可。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近几年,人们遇上了一个开明的人文环境,能够谨小慎微地认道和论道,让人们为真理而探幽道的渊源。
可是道同先秦以后的人文环境一样,掌握在少数名人权贵的手中操控着,这些名人权贵又没有古代"黄帝"那样的阅历,尽讲些虚无漂渺与不实际的"道",虽然多少作了些事情,也不过是以古人文章基础上的表意重复翻版,不进则退性的实际上在倒退于"秦汉唐宋"的那个时代背景,还在把"道"当非常道、"易"象是日月那样的释义。其实《黄帝经》中的'黄道篇'讲得非常明白不过了:
"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测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这是专讲道学原理的一篇文字,其意思是说:道--事物生成转化的存在规律,原本是无形状、无名称、无处不在、而又从来不改变的。但是,日、月、星辰等天体,是依这种规律而生成、运行,云气依其形成而在天空飘浮,飞禽、走兽、植物等所有自然万物,都是按着道的规律原理而因缘相互作用在翻译、转录和复制。如同生命体的遗传密码DNA一样的微观,所以"无为"是人们在那时看不到道的本原性在作为而无所不为。老子抄袭《道原经》将此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没有什么很大的错处,可以说基本上算是准确的。只是,不应使用"道常无为"来表述,而应用"道之是为而见不到其在作为"。因为,"道"是"功能信息有无交易互补运动"的一种体现形式,它是物质之"性"复制动机的决定因素。单纯的唯物质不可以构成生命,但物质本身也不是生命体,更非高级生命体,只有在道与物有机化合生成为具有精神意识智慧的程序系统才是具有活力的生命。
而《周易》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其前实践了的阅历总结,其"道物"的运程位移态势用普通的语言不易捕获表达,只有借用'昃性的符号语言'开展表述就显得容'易'多了,用以描绘自然与社会运程链中的每一阶段性态势,每卦六爻彼此联系、成卦顺延、'周'而复始,这样就形成了"周易"的"道物"特征。如此合理的阐释从未见过,可愤的是那些名贵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久蹲那里也不觉得臭,反而对处于实践底层人们的真智灼见说什么是"草根"文化,真因草根文化没有离开实践的沃土,五谷杂粮生长于土,名贵们不知民间烟火,所以谈不到实质之处。总是以唯物性的言论把先秦国人的崇高思想智慧给予掩蔽了起来,反而又要说,总也说不到正点上。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行的不同道上说什么话、做么样的事,即是"道不同不与相谋也"。
自然和人是有思想和意志的,任何事物都随着思想和意志在运转,如联合国、每个国家、国家系统、各个部门、每个组织与个人都是思想和意志在操控着运转,这种运转机制是以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协调集约关联的智慧作用,难道是唯心的吗?从道来论这就是软件程序,物是硬件,必须道物整合或心物整合,才能获得对事物全面认知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到当今时代,许多以物有道的高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如人们常用的电脑:其硬件是物质制造而成,如果没有软件性的程序系统,可见这台电脑就根本没法使用。把相应的程序系统装入电脑中运行,能运行这个程序的既要电脑的硬件,其软件靠电脑存在的道才能正常运行,点击桌面图标后,用于某方面功能的程序系统被激活而打开,你就能看到和使用这个程序系统,这个程序系统就是道。由此看来事物的源动力是道的功信(能量和信息)作用,道和物是一体分论与一体互补和谐依存的法则原理。虽然人们在现实上已经做到了,可是在高层次的道物辩证整合理论上许多人在避规,在这方面还不如西方人具有远见的卓识,西方人在物质方面找到最小的"夸克"时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认识到单纯性的唯物论不能概全事物的普遍规律和原理,只得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事物存在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从中国古代的"黄经"、"易经"、"内经"、"老子"、"论语"、"庄子"等经典优选中得到了回答:所以李约瑟就说:"中国人的思想和传统哲学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和现代科学合拍"。早在1930年科尔沃讲演《东方和西方》中,萨顿就明确断言,"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会来自东方"。但是在长期的科学人文环境的探索中,人们却很少论及东方的先秦文化,而许多国人大家还是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总是证论着既往过时的或纠缠不清的西方文化。当代新文化观的人们在重新解读着古代先秦的哲学思想,并由现代科学重新揭示出来的世界观。黎凯旋与科学家经十多年的讨论总结出《易经》所蕴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对称原理、协同原理、层次原理、互补原理、循环原理、稳态原理、秩序原理、承制原理等等,这些用现代语言表述的原理在历史上先秦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阐发过。而在当代学者的著作中又通过重新评价,使这些古人的睿智焕发出新的光辉。
本人之见:我国古代道学的观点来得更直接,"黄帝"在《道原经》中言:"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见到的道是"道同太虚、万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在,道和物是偶联和谐互补承制存在的要素质,道与物是"黄帝"讲的"虚同为一"存在于一体的互补协同承制性作用关系。如庄子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而"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稷也",是有道的作功运动才产生了万物的理由,如果道的壅滞不运就无法产生物,同时也就没有了道,而道除了无始无终存在,而又寄存在事物之中。以此就站在宏观大自然上"道法自然"了,而自然又法于自然,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如果没有"道"与"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法则(基本大法),也就没有现在地球上的一切。所以"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为此,"道"是寄托万物和万物寄托之中,道和物不可分割,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主观看待事物的互补承制效应场作用。因为道是功信的过程状态,道为气运,气聚而成形,气合而有形,形气相依,形神同体,才能见到事物的生发与演化,一个无思想和气息的人体或事物是无生命力的。物仅为结构实体,是事物的基本构成要素,物的生成与转化靠道的功信而生发,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人与其它动物的五脏六腑的基本构造相同,只不过是由于用于作功的外在形体与内存的智慧的差异,人到了高级智慧的灵长人类,而一般动物的思维还是处于人类之下的不同层次的婴儿觅食时代,这是什么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人的作用过程呢?这是因为人己经比其它动物升级进化到了更为高明的"道"的思想智慧程序系统。
美国名将巴顿说过:"取得战争胜负的不是刀枪,而在于思想"。毛泽东也说:"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在这里也是人的思想智慧,如果作战双方的基本条件悬殊差处不大,那么决定胜负的是指挥者的思想智慧和官兵思想素质的协调统一,指挥者"天、地、法、人、将"等的综合性帷握运筹,历史上以小搏大而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不是少见。
许多的病人不经过医生的综合性察审,过信于医学仪器的检查,不知道有了器质性疾病才能够发现,其结果把钱怨妄化了还只得找医生,还有甚者生病后自己到药店购药服用,能够对上证好了的那是机遇,可大部份人造成的药害不说,而病情反而被耽误了。可见道这个所幽隐着的思想功信智慧多么的重要。自然本来就道中有物,物中载道;有物无道则无物,有道无物则无道。道和物是和谐互补依存承制性的场效应关系,是宇宙自然自发形成的自我控制与调控中心,是道与物相互作用效应场的自动盈亏消长、阴与阳正负反馈性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中态"标量规范稳态秩序的自我择优性调控"公约度量"。天下无道则失德就闲;人体无道则气血不运、精失神离;事物无道则废而无化;社会无道则民无聊生、动乱辈出。所以道与物、阳与阴在正常自然和人体不是对立和平衡的;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对偶和谐承制正负消长气交互动的,有"正阳负阴"消长气交的事物才有转运代谢的不断作功,是一个中态标量规范稳态、对偶互补、和谐承制、盈亏涨落、自动破缺、开放耗散、互通有无、换能易物、既具有个体独立自稳、又与环境连续关联有序的多维网络层次效应场体系,从适用层面上看待,其至高层次的效应场是地球与太阳形成的椭圆形运转轨道产生的时空距离差异对地球光温梯度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古人称谓的无极至太极之道。
而道在古代人看来是个恍兮惚兮的问题,为用而看不见、摸不着,到目前人们还是那样对待和误认道,以致没有完全得道,所以总是跟着"老子"的文字表意或从句子中抽出"无为"附和着"道之无为无不为",以三国时期王弼为首谬释影响至宋以后的道佛偏重唯心学派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甚惑于现代人们,把超前的科学智慧转向为占星扑噬的运用。而古人仅以"法于自然、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数理","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性的阴阳五行征象予以对比认知,用来概括和认知事物生成转化的原理和规律,把其论之为'道'。由于近代磁场感应运动和记忆传输系统等的发现与利用,道这个功能与信息成为了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非常手段,使用起来具有非常的价值,极大地给予了快捷与先进的方便,真如电和信等事件,甚至是无穷智远的宇宙智慧软件操作处理系统,作为现代人来说,那么对于老子所论及的要光明磊落地改一字,免得人们继续用"无为"(常人无法观察得到的作为)作出泛无边际和摸不着头脑的不实在的文章,有碍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会给人们产生思想意识上的误区,因为起着社会活动的基础是正确健康悟道的思想,大家如果同意则可以改为:"道之是为无不为",是用以拦阻王弼类唯心性的哲学家们的入场卷,也是为了在本书内更好的继续探讨无为的问题。
其实道的事物时刻在你的上下、东西、南北中存在着:我们的脚下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的万物生成转化枢机大道在环游太空;人体有纳新排故的多种转运生化之道的生命枢机;地球有功信物质运输互补交换之道的交通规则;人类社会有不同层次秩序的管理之道的体制。这些道是自然和人体以标量规范稳态秩序的"中态公约度量"在自发自我调控着,是以场效应(物质功信)的是为方式方法作功,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道理,只有运用时空的座标(昃)才能获得验证。那么,人类社会的管理体制法则是否顺应着自然与人体的生命之道呢?
这也是在'求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怎么能是是而非呢?从上可知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之否定;是"偶联和谐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统一,是"协同承制"的而不是矛盾斗争;是"中态公约度量"的秩序稳态,而不是阴阳平衡。对立与斗争存在着使自然社会和有机人体失序的动因,是人为需要和附炎趋势的出发点和时代背景,因为有对立和斗争背景其对耗随时而至,历史上的对立与斗争是在自然社会与人体表现出失态的时期而运用,处于常态的自然社会环境与人体就不合时宜了,应该以常制邦。
时至当代你不得不引起你的深思熟虑。在此,顺便告诫新新人类在读书看报时不要走马观花、看过化了,要仔细品赏、玩出味道。为此,可以这样的说,世界上的任何管理系统也没有宇宙自然和自然人体的大系统至全至臻。子系统只有完善了宇宙自然和健康人体大系统的自然管理法道,人类世界就变得更加完美。希冀人们共同向这方面加油努力吧。
由上可知,道的存在无所不有,有物必有道、有道而有物。自然上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由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高层次椭圆形轨道控制着,人的生命过程和世界上的事物是这个椭圆形产生的自然力之道的产物。以现代的认知方法论看来确实存在着,宇宙自然有道才有四季寒暑规律性的周而复始,有了寒署才有了万物涨落梯度盛衰互动气交的原动力。用远瞩序贯的眼光系统整体观察宇宙自然和有机人体,其实道物相互作用关联承制着事物的涨落盛衰,以其共同的法则在管理自然和世界,以"亢则害、承乃制";"损有余、补不足",予以自生化、自适应、自择优、自承制的自动化自我管理,人类社会有道才能有了生活生产的规范秩序,就有了方与圆、规与矩,让自然与世界具有了对称性的多彩多姿、繁荣美丽。所以道物阴阳同时存在于各个不同层次的事物之中,形成多维系网络状的时空结构效应场体系。此种体系既简又繁:以其高层次上的道物阴阳相互作用机制的"同化而显见简单",是老子称谓的"一";以其道物阴阳相互作用复制的"异构而展示纷繁",是老子称谓的有物有信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本书是在以现代得到认可的物,结合我国古代的道而有机整合而成,可能是被那些空泛说教、离道叛经、实用不高类的哲学家们逼出来的,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还不知其所以然,总把道和物讲不明、理还乱,耽误了求学者的美好春光,浪费了多少机会和人才。在此,振臂一呼!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科学哲学的方向和人们的日常需要,必须以实际意义作为指导,指导与解决困惑着人们的当前和预知人们所需的方向及未来存在的不测,而得到合理的回音。为此,决定事情成功的关键是人们的指导思想和意志。所以必需重建人们的思想源泉,把当前存在的偏见引向正确的轨道,所以思想和意志也是道。
如此,因为黄金有价,思想无限,华厦民族没有自己哲学的脊梁在世界民族之林无法扬眉。一个家庭或国家的盛衰,取决于家庭和国家人员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又取决于正确的得道的思想意志,看是走的正道还是邪道。如果是正确的思想意志之道,不但可以改造人生历程,也可以改变世界向前发展的方向,是领航的掌舵者。只有得道,能使你站在至高的起点上,具有居高临下的目光,而一揽众山小,远瞩又概全。使你的视野开拓得更加宽广和深远,可以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灵感,使你的事业逐步走向成熟与成功。正是"一朝鞠饮、终身受用"。
可见思想意志之道是每个家庭和国家最为宝贵的生产力要素,因为对立、矛盾、斗争是不常之态的自然社会人类产生的复常方法措施之后的统一,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方面的发展的大部分道物作用是进一步用来对立、矛盾与斗争,其实在对立、矛盾与斗争对耗的过程中,无形和有形地耗损生产力的要素质代价高昂得多,如果运用《黄帝》和《周易》的原理把预见的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应该有多好,也就是中医最讲究防治的兼用,早在《内经》中所强调了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你看,道是多么的重要啊!希望每个人都得道,因为得道者昌呀,失道者衰。看来道是事物生存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枢机,必须道物有机整合后形成哲学上的辨证方法论体系,才能起到正确地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地很有必要出本这样的书。可以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效果。
关于道与物的哲学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无法作出全面的阐述,仅能重点在道物辨证法原理上予以概说,顺便使用实例补充证明之,从中使你真正认识到"道物辨证法"的价值,从而转变正确的观念,获得更多的精神启示,成就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笔者认为,无论未来中国哲学文化怎样进步与发展,必定是以中国的先秦哲学思想为根基,把那些杂乱无章、泛虚不实、无法得道的内容予以有机性整理。当然,单靠本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只能作为一个尝试性的先行者,还需在这方面有志向的同道们更进一步的完善。


第三节、引论
道与物整合辨证的方法论,在前论中已经给你带来了一些启示,促使你如何更深入地了解道物起到相互生化控制中心的作用,使你时刻如何在这方面的多加关注和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或者着重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为基础的必修先导课题学予以研习,从今往后有必要非常的重视不可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运化奥妙与规律,有着无可伦比的人生适用价值,会使你锲而不舍地品赏和把玩。
这是因为一切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以哲学的航道为标向在指引,历史上大部份取得成就的著名人物的启蒙是以哲学为必修,所以国学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的热门。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课程学费每人就交几万元,一个课程的学费竟然舍得去花几万元,为了什么呢?通过取得更多、更广、更深的学识,为的是在社会上如何取得比以前更大的价值取向,继之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悟道完善,再用之予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更加辉煌的人生价位。
孔子已说过:"位高人尊、位低人卑"。如果你已经有了学士、硕士、博士或更高等的学位,原本地位很高了,或是行政管理上的高位,那是位高权重了,人家自然而然的尊重你了(缺德无道者例外),如是得了道的人呢,那就更不用说的尊重。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为了使你的人生更加取得辉煌,用以下几个最为简单的自然现象为引子,以作指路明灯,开发你潜在的智慧与潜能,能够读完读懂这本书的欲望,促使你取得更高的学位,更大范围地为人类服务,以爱民若水的姿态服务于社会。

一〉、道法自然、和于术数: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能够产生光和热的星球,真如张景岳所说的:"天之大宝、唯此一轮红日;地之大宝、是乎一枚附子;人之大宝、命门一息真阳",从不自私、不用购买、弥足珍贵。从不间断地把其光与热无私的奉献给了太空和地球,而地球总是以椭圆形的轨道规范稳态秩序、周而复始地围绕着太阳在运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的时空以椭圆形轨道绕着太阳在运转一周,年年规范稳态秩序的如此。可是地球本身也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自我以南北极磁场轴心的方式,很有规律性的运转一周,天天如此。写到这里也许好多人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拿来著书立说,道理已经简单不过了,连小学生或从未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呢,真是吃了饭没事做!真无聊。可写书人真的无聊吗?根本不会是在浪费自然和社会上的有限资源和你宝贵的大好光阴。他见到的是简单中隐藏着纷繁;简单中隐匿着奥密;简单里隐幽着规律;简单隐深着控制事物的枢机。这是因为你一直认为简单而不加以深究,古人说过了的也没引起注意和重视,不是吗?庄子就说过:"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稷也"。因为这些话太简单了,那些经典与古文阐释家也没有引起注意和重视,更何况是一般的普通人群呢?随便地、无情地放任自流了、成了过眼烟云。那就更谈不上作出深入的研讨,许多阐释庄子的人就是这么样的随便放过了,或者说得太深奥了,只论结果、没言非常重要的过程。如:"自本自根"、"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太过隐晦了,令人难以领悟和得道了。那么现代的科学研究者呢?是以纯唯物论在作指导,认为不是实质性的问题,不需要作出延伸性的探讨,以为只有把物体分割得越来越小后才能获得解释,所以从分子--原子--质子--夸克--量子纠缠(光子的相互作用)的方法论上开展演进,这么简单或形而上学的事情就不去深究了,不如穷究形而下学,不知道形而下学和形而上学可以优势互补,其实人类社会都非常的需要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和包括功形于中的事情,因为事物需要整合零碎和过渡的连接,才不至于被人为无故地中断的表面独立性的不连续状态,形成有背景性大环境的适用性。功形于上同功形于下还要功形于中的枢机性的许可证的准入与准出,因而许多贪官因为国门准出管理上有漏洞,才携款逃到别国逍遥法外去了。可是功形而下的学问就纷繁了,尚需功形而上和功形于中的学问归纳整合为简单的概念,能够执简就繁、提纲擎领。卢约瑟和他的学生们就说过:"原子是缩小了的太阳系,电子不停地围绕着那个很小很重的核心在运转,最小的原子竟然同庞然大物太阳系的构造原理一致"。功形于下的事情人们基本上做得差不多了,可功形于中(道的阶段性过程状态)的相关联性问题在方法论上存在漏洞的缺口,在短时期内如不解决道物辨证的哲学为指导的事情是难以跨越的,功形于上的问题古人做了许多,现代人继承有遗漏、又不能与时代同步、用现代语言表达不到位,其非常有价值性的思想智慧被唯物论过余思辩性的不确语言所遮蔽埋没了,不知道古人的思想是历经血与泪的践行积累的结论。并且经常押到台上批判,以致功形于上同功形于下欠缺功形于中的方法学难以有机归纳性的整合。
E-靳特西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综合的开端上,相应的状态结构不是主题,而许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自组织动力学才是主题。现在,我们有可能把进化看成是物质能量、信息、复杂意识和自我反思一样的集合体"。而科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抛弃了整体论的观念,采用了还原论的观点,科学是进步了,却给予人们一个不够全面、完善、真实的自然图景,于局部是明晰到了一定需要的程度,但在整体上是散乱无彰的。从当前的自然和人为前兆告诉我们,人为行为有离道失德、利弊参半、利欲熏蒸、违害自然,人们稍有不逊对自然有灭顶灾害的趋势;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灾疫流行、贫穷愚昧、党意各识、政教纷争、战争危险等威胁着人类"择优避劣"的适应生存难题,已经成为人们面向现在和未来必须面对的现实。
地球是人们的"暂时"存生地,可是人们为了短期利益而不够珍惜它的本质存在,在其脏腑内无限制、无计划地取油、取气、取煤等人们需要的原料,以其人为地狠掘狠剖,把本体变成了"气"体尝还给了太空。遭受摧残的地球内的五脏六腑功能结构逐渐衰微--质量功信减弱,用量子动力学(QGD)的观点来看待:星球在围绕太阳周围的时--空连续区发生弯曲的轨道同星球的质量和体积非常相关,否则容易造成时--空连续区弯曲轨迹的改变(物质探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于光远、第253页),以致运行轨道的偏移,导致气候不常性变化,虽然地球暂不毁灭!也日亦不适宜人类的安居乐业,是其一害;如果人们继续以对立、矛盾、斗争为意识独尊性辨证法(自然本是:天之道为而不争、人之道为而无害),对于自然、社会、人类为"恶"性的指导思想,不以世界"择优避劣"性的存异求同,和谐并肩统一为目标,人类社会以当前复杂动荡的局势发展,稍有不逊会提速出现人类自杀性的毁灭,是其二害;既然预测到有了这些悲局性的趋势,人类继续以对立、矛盾、斗争为意识独尊性辨证法等就无法适宜于建立大同和谐的世界,必须用《周易》和《老子》道法原理提前作出预防措施,或是逐渐跨出地球的摇蓝,这不谨是地球上人口暴涨性三害的唯一需要迁徙的事情,必须寻找新的生存落脚点,而是若干年之后还要寻找另一个新生代的宇宙中适合人类安居乐业的离太阳稍远而质态稍大的"新地球",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和养寿,按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周期与轨道半经长轴的立方体积成正比(物质探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于光远、第249页),因为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围绕太阳一圈大约88天,那么距离太阳的时--空连续区发生弯曲轨道相距较远的星球围绕太阳一圈的周期按其比例相应增加,如果适合人类安居的新地球与现在地球距离太阳的时--空连续区远至十倍动量数级和质体增加一倍,那么人类的寿命在现有平均70岁的40*4倍为11200岁,就真正实现了古代国人的传说:在天一日如同在地一年的神话,如何明智地珍惜这个预设和来之不易的安居自然环境。这是为了人类这个宗族的延续生存的远景性的目标任务,要能顺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只有凝聚世界人类同宇宙自然万法归宗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这才是"道法自然"的原则性规律。
为了迎解上述预设人为可以达到的课题,必须事先从人们指导思想和生存智慧上如何取得高度协调与统一做起!主动调控世界从"政党宗教纷争"中的"善恶界"走向"本元和谐协同"的"智慧界";启动"认知、信息、纳米、生物"四大前沿科学技术的汇聚,提升人类的协同和谐智慧能力和手段,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搬去三座大山:消除贫穷走向富裕、消除残杀走向和谐、消除愚昧走向智慧,改变东方文化思想"慧而不用"的主张,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普众以厚德载物"的远大胸怀,既有刚健父性文化的生生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柔顺母性文化道德为先、永恒和谐的内涵,促进健顺互补、刚柔既济、道物承制性"道德文化"和"科学文化"有机融为一体。营建人间公正公平、爱人和谐、民主进步、自主自约的天堂,具备"人道合一"文明的世界。人类走向富裕、智慧、和谐。展现出人间的"太平盛世",呈现出繁荣、和平、健康、愉悦的远景,进一步由摇篮时代图腾太空、超越现有局限地球的划时代。
为了保护自然,健顺稳态的发展,首先必须认知自然之道:为了达到上述人为预设目标,既然公认"原子与太阳系构造原理一致",那么是"一元本体"的法则无疑了,总的政策方针已经有了,在困难的"功形于中"面前就存在着容易,容易的方面是"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的构造原理一致,人们应该在有机整合"功形于中"方面多做文章,把整合做到位。是物得没得道的问题,有道的物就动了,有道的文章也受用,一块原矿不经煅炼就制不成有道的物,火箭飞船有道才起到腾空万里的作用。能够是这样,表现简单的事物也就存在着不简单了,那时的人也就是"神"了。从简单方面来看问题是"法于自然、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数理"的法则原理。
以太阳的光和热(引斥力)为例,同地球南北极产生的磁性电场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自动调控着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以及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这种作用是当前适用于人们任意事物的最高层次的"控制中心"(太阳系同整个宇宙相北为次级层次),有了这个"控制中心"才有了地球现在的一切,是地球和太阳(其余星球)存在的物质功信力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中态公约度量"的作功,如地球的南北两极磁性的差异表现的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电场运动、电场感应运动产生了光电和电波等统一场效应。如此,科学的发现和利用就产生了现在一切自然原理上的仿生与复制。从中也证实了庄子所言的:"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存";在社会人类上笔者补充的是'人道灵而无于穷,故诸事生'。可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稷也"的无比正确。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智慧在那个时代就非常的超前而伟大了,那么大的道理就隐幽在古人的那样简单的几句话里,如果不阐其幽也无法探密至宝。您千万不要觉得:大道高高在上,高悬在宇宙之中,与我们遥之又遥,毫无实在的联系。因为呀--道物一体!我们就像在道之海里的鱼儿游戈,都在道其中,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人们的生命生存息息相关。其外延是宇宙,晗接地球自然;内涵是人道社会和人体,内连五脏六腑。再也不是"谁"也不知,但唯独不是鬼神和上帝!--这个表述能确定道的具体位置:道除了载功信于整个的宇宙空间外,还载功信于各个不同的多维网络层次的事物本体之中,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东可西、可南可北也可居中,互应关联着呢!以量子力学中的四种相互作用比较的话,强相互作用是粒子间的作用之冠,电磁相互作用是其的1/100;弱相互作用是其的10-13;引力相互作用是其的10-39,如强相互作用的核子仅能穿进地球表面30CM而被吸收;电磁相互作用的u粒子仅穿地球表面300M被阻止;弱相互作用的中微子完全可以穿透300个地球的厚度,各种相互作用都以"中间规范粒子"(如介子、光子r、胶子G、引力子、中间玻色子等)作为传递的媒介统一到效应场中,是为自然世界棋高一筹所掩幽着的共同本源,从而构成有限度的无矛盾的理论(物质探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于光远、第269--286页)。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这正是老子言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事物相互作用与相互生存转化的永远恒在的功能信息过程状态机制,是道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功信流,此流除了自然空间的存在外,同时也相应存在于自然上的各个不同层次的物质之中,形成多维网络稳态秩序体系(但不是模型)。这样就促使人们对道有个明确的座标定位与成熟的概念,从中同时也领悟到了关于"阴阳"课题的不是问题了。不再玄乎其词地无向远说。很可惜啊!在宏观指导思想理论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么多年就停在了老子的那一步,不予继承与发展不说,反而说这是形而上学或是唯心的中庸之道,就把主要精力去研究形而下学,当然形而下学也是科学的一条不可或缺的分枝的必走之路,但最终也有殊途同归的一天。真是认者见仁、知者见智。
为此,爱因斯坦如是说:"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组成理论的根本部份,它们不是理性所触动的,一切理论的崇高目标,就在于使这些不能简化的元素尽可能的简单……"。大家看到了没有,卢约瑟、怀海特、拉兹洛、李政道、E-靳特西和爱因斯坦就得了道,得到了我们中国人用于有机整合事物法则的这个"道",所以西方人就依据此原理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让世界动了起来;近代发现了音视频道,让世界步入到了信息化社会。因为道是过程状态与功信流啊,这是获得公认了的。可是我们国人还在继续不断地欣尝纯粹的唯物辨证法的唯一指导思想,把老子的道用在嘴上讲的道,继续在玩嘴巴和文字游戏。世界到了这样的生产力和发达的日新月异的时代,不但能见到道、使用道,而且把道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还有那么多的学术权威还是抱着老子的"道之无为无不为"、"道之恍兮惚兮"而不放,竟然一字也不敢动,真是可悲矣!很可悲的是国人在庄子之后和宋代之前、以及在近现代这么多年代遗失了"道"这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和法则。英国哲学家怀海特在看到中国文化衰落的二十世纪初时评价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看来从二十世纪初指导文明的思想,是在那时开始逐步已经衰落,这样如何得到进步和发展呢?按理而论道是"道法自然"、而"自然又法道于自然"这样的简单,可人们在这段时期中仅讲在口头禅上,在理论源头上不作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不说,同时也引进了一些不符实际的"过余思辩文化"的冲击,致以"血泪践行产生的国学"日见颓废。
李政道教授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自然在其本身定律中具有自我展示美的设计,也就是物理定律的对称性与和谐性,有着朴素简单的朴素美"。地球以椭圆形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规范稳态秩序的转运,这就是对偶和谐,互相承制性的、朴素简单性的、规律秩序性的、统一效应场的美。这就是在道法自然和自然法道的法则美。用一个总的椭圆形在复制着许多的类椭圆形:鸟的蛋、植物的种子等才能有了其隐藏着的盈亏消长生长动机的潜能量。老子说:"天地无言、人言不及",自然天地和鸟的蛋与植物的种子在无声无息地孕育,可小鸡和人出生后就叽叽喳喳,不能够以自然生态哲学真义的立言证解自然社会与人体了。以此,人死后进入了"太平间"之后,什么囗舌是非也随之回归于自然的"安乐与太平",就是这层意思。
以上讲过,地球规范稳态秩序的椭圆形轨道周而复始地绕着太阳在运转,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作用下的椭圆形转运轨道和地球的电磁自转之道,这个椭圆形运转和地球自转之道隐匿着很大的奥妙,是这些道在自动调控着事物的生存转化,所以被称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为什么呢?本人又是从自然中表现出来的非常简单的征象作回答:就是这个椭圆形的运转轨道和地球本身的磁场周转,才存在着无穷的奥妙。其奥妙既简单又纷繁,简单来论:大地在太空中靠着宇宙自然的大气(声、光、波、电、磁、引、斥等功信流)的综合承制力量(标量规范时空稳态秩序效应场)而托起运动,是在宇宙星球之间的彼此干扰(天干)与地球本身产生的支持力量(地支)周而复始地以一定的"中态"标量规范"公约度"椭圆形轨道稳态秩序的运行。天干地支的概念我问了许多人和看了很多书,可没有人按自然之道理进行总结归纳,总是以"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实际应用的简单符号作出回答,其实是宇宙自然星球之间在多层多维时空并协偶联互补承制产生的"中态"标量规范"公约度"稳态秩序效应场(宇宙大气)的综合能量(功信)而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同古人所说的天气的不断下降,地气的不断上升:一上一下、互相招引;一动一静、相互为承;一升一降、相互为制;一左一右、相互为用。升降动静左右道物阴阳的互根招引的会合是为"易经"的气交。以天甲地子为例,甲与子的气交以生甲子年月日时,按椭圆形轨道序列顺布气交生成六十化甲规律,再以年、月、日、时四密码有机配对,这同生物界中的四种不同的组织有机组成器官,上代RNA与下代RNA有机择优配对形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密码子为模板,在并协偶联的互补承制、因果反馈、记亿诱导、自我组织中复制,是天地道物阴阳相摩离合交感复制的'同化异构'特征,你看,古人是多么的伟大呵,同当代科学合拍无遗。
地球以椭圆形轨道在一年之中围绕太阳一周的运转,其产生的光照作用于地球,才产生了时空距离的温度差异,这种差异程度年复一年地有着上限与下限"有度"的规律性的位移波动,每年就有了波动不变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周期位移,人们也就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生活生命规律。地球由西向东时空规律性自转位移,在位移的过程中才就了太阳的照面与背面,照面是白天属阳,背面是黑夜属阴,人们见日光明而白作、夜黑暗而息等宇宙自然钟和人体生物钟生命活动的"天人相应"原理,阴阳的概念也就同时空产生了。地球在与太阳的相互有规律的时空距离差异中,地球方位也相应产生了温度光线的差异:东温、南热、西凉、北寒;所以"天度者:制地月之行也;气数者:纪生化之用也"(维持在中态公约度)。这就是"道功"与"道用"的"协同共利"的方式。太空同太阳的距离更远,地球以上的高空没有地面质地的反射作用,所以存在"高处不胜寒"之境,才有山高长年积雪的缘故,高山处西北或是南北极,距离太阳光照较远,幅射时间较短的因由。杨上善明曰:"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身肌宗一"。说明了太空为高度寒冷之象,气遇寒则凝而聚而成形,形甚而为质,因为太易为太虚,虚之极为太空,太易未见气而生初阴初阳,太初为气之始,气之始有了成阴成阳,太始形之始,太素质之始,成阴成阳相互交感,才有了形质的始生。"气形质"在太空寒凝条件下的聚合为万物,宇宙中的小行星就是由冰所凝集初生的实体,气形质俱才萌生。这是最高层次和最为原始性的物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但物要有化,那就需要太阳的温煦作用的参与,太阳系如果没有太阳的温煦作用,生命所寄托的温度、空气和水这三大要素无从谈起。太阳是宇宙自然赋予地球上物质存在生命力活动的福希,"阳气若天如日、阴者藏而起亟也"。空气和水在太阳照射温度的作用下进行液气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气么样出地、云么样出天,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没有说出液气互转的过程和环节,在这里则是太阳的温度作用把地球中的水,蒸发为气体搬运到太空,气体在高空中遇到寒冷凝集的作用后成为云,云的集合成形下降到地面的过程为雨。为此"水"是"气与冰"的要素,也是物质存生的至关因素。水属阴、阴成形,是在太阳和太空的"阴阳互根协调和谐承制的统一"作用下产生的信息能量把"水与气"制造成为有了生命力的活态。是"阳施正气万物乃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的法则作用。这既是自然易理中道物阴阳水火寒热的正泰气交,也是人体内心肾水火"阴升阳降与阳升阴降"往复运动、周而复始的既济机制。也就是经典所说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也"。阴阳是由一道太极而产生的二,二曰阴阳,阴阳是统括自然属性的水火等表征机制。那么这个天地的物质转化是至高层次的相互作用,是道物水火阴阳产生的宇宙大气,宇宙自然大气(道--功信)作用是至高层次性的统领其下所有事物的机制,是最为原始的原动力机制。真因为有了太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按理说自然应该是先有道存、再有阴阳水火,再有土地、继而木性植物植被的先决条件后(五行排序与一元相生必须改造之理),才有土地的氤氲,植物的落叶和种子的落地发酵才能化醇,从无机到有机,自然赋予天干地支(RNA与DNA)的遗传信息,有机给予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类等的化合后不断的成形,于天地道物阴阳的"气交"之中(有此机制的星球才有生命,否则是枉然)的周而复始循环地"有无互易转运化生",所以人就是自然之子,人体也就是一个小宇宙。人类从出生及到整个生命过程、无不刻录着"天地道物阴阳程序系统"的遗传基因的密码,同时也受到"天干"与"地支"时空网络周期时空距离差异"统一场效应"的制控作用,才从原生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物组道、用道(呼吸道、消化道、血循道、神经经络道、泌尿道等)组物性的有机生物与人体。
于上,对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表述,你就知道这是不够完全确切的了,是把事物一本互用的完整关系进行人为之见的剥离对待,用这种对待事物的方法是盲人摸象,把自然存在着的有机关联的整体瑰宝打碎了,至今形成人们思维与语言表达上的劣迹,在短期内很难改过自新,要把祸根追到孔夫子那里去,因为是孔夫子没有领悟到《周易》道一阴阳的内蕴,在作的表面文字,这里不是全盘否认老孔夫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还是很大,许多经典议论是有许多不易的真理。以本人的识道水平在当前谨不只仅发现此点有误而已。
以笔者的道物辨证关系进行探讨,再一次证明着自然世界中的任何形上与形下的事物都是"道物阴阳水火"的"对偶和谐互补承制"下产生的"枢机阈值中态规范公约度性概率位点"(-1n-0--+1)在起关键性作用,不管是高层次与低层次或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的事物都是"道和物"在时空互补"中态公约度"作用下的综合场效应原理。
所以西方人也在深入探讨我国古代经典存在的奥密,并且已经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得到了经典的启迪和指导,采取了宏观和微观互补的办法在研究自然法则,否则不可能有"更和现代科学合拍"和"万有概念宝库"结论的见天与见地。E-靳特西在《自组织的宇宙》一书中谈到事物的因果关系时,以"开放系统的涨落有序关系"和"耗散结构热力非平衡态模式"述说自然力的对称性与互补性"自动破缺"时的道物互通"有无"转运化生,对宇宙的发展与演变、宏观同微观的相互作用机制时认为:"宏观结构成了微观结构的环境,并以决定性方式,或使它成为可能的方式影响它们的进化。反之,微观结构的进化(原子核、原子和分子的综合作用)成为宏观结构形成和进化的决定因素,这种相互依赖性构成了协同进化"。从论中我们看到了"宏观与微观的互补结合运用",从中可以发现对称、协同、依赖、偶联、互补、承制、消长、循环、和谐、非加和、非平衡等的相互关系,从关系中看到的是一个"开放系统的涨落有序"和"耗散结构热力非平衡态"模式的"自动破缺"性互通"有无",有原子核和原子包括分子的综合性相互作用。
其实,这就是我国古代经典中的"道物阴阳水火正泰消长的气交"在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功形于中)、"无"与有、过程状态与结构实体等"并协偶联互补和谐承制原理形成的效应场作用",可是他就是不说"道物阴阳"、"阴阳水火"、"水火消长"、"水火气交既济",不说"道物阴阳"是一个"开放系统和耗散结构体系在热力学"上"正负熵互动的消长增减作用",以及自然力"道物阴阳"的"对称性与互补性自动破缺"性互通"有无"。其实熵的增减也是我们常说的正为阳、负为阴,这种互相作用关系在始终证明道物阴阳因果机制,在维护着宇宙自然的"一元本体系统整体规范秩序稳态",是道物阴阳的相互气交转化自主展开目标任务的'同化异构'机制。
由上可见,由于国人讲的文词修饰作用,说明道物阴阳不是"对立的矛与盾的斗争",不是"阴阳平衡"的关系。处于单一唯物论的一层一维的"对立再统一"没有更好的实际意义,虽然多少有些意义,那是经过自然资源对耗了的统一,如果没有对耗的长远稳定的协调互补统一,你说世界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如此,唯物论的形式逻辑辨证法仅适用于自然社会与有机人体在"失态之治",也就是正治与反治的运用问题。因为事物是处在多层次、网络状的"时空统一效应场",一个有机体是许多因素在交互着相互作用,"阴阳平衡"等是事物处在一维一层的平面上,不能够表达和解决事物在"多层多维性的网络状"相互作用的时空关系,也就没有"涨幅与落差消长的因素"存在,那是在静态情况下所观察到的自然和人体,不是正常性的"规范有序稳态"特征。
这是因为"天、地、人"受着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在转运,正因有了这个椭圆形的转运轨道,天地就授天地为"虚"(空)了;天地授人以"虚"(饥而择食)了;高处授低处以"虚"(有盈亏落差)了;浓度高的授浓度低的为"虚"(互补交易)了;热的就授寒的为"虚"了;寒的又授过热的为"虚"(有了空气对流)了;动的授静的为"虚"(差异转化)了;多的授少的为"虚"(消长涨落)了;刚与柔互依传递互授为"虚"了,总而言之:阴授阳与阳受阴互尔为"虚"了,以"虚"的"无有"对偶协同和谐承制,以"虚"授人和物为机了,所有这些都是"物以道于通为用"的自然自我自功这样"有形"与"无形"互补性根本大法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虚"在(-1n-0--+1n)"中态标量稳态有序公约度"规范阈值徘徊概率位移过程中互补交易与变易的转运"有无",才有了梯度差异的出现化生循环运动,就有了事物的运动性协同互补承制性的交易与交换,所以古人把天地男女道物阴阳功信和受精的交换和交易形象地称为"云雨"。蓄水产生落差动能发电就是此理;饥而择食可以为证,人才能同周围环境周而复始地换能,这是从简单中见到复杂的妙理。需要补充的也不是事物的"简单加和关系的堆积体",这是因为自然与社会人类是"有机体"、而不是无机物,无机物相似"可加和",有机体为"非加和"(有待本书在相关章节中论详)。其前可没有人比这说得更明白,同胞们觉醒吧!再也不要抱着古玩赏心、自我陶醉了,国之瑰宝有脱祖离籍的危险呢!
笔者虽然把议题讲得再也明白不过了(开玩笑说是祖传的,是遇上了现时的人文好环境才于奉献社会),因为还是有些国子总不悟道得道,始终以"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平衡"、"矛盾斗争"、"唯物辨证法"牵扯在教科书中,总在避规于"道",在说教和贻误子弟,到了顽固不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地步,无法取得世界已经得"道"人们的认同,也无法把现时的怪论推广到世界,世界仅承认我们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你看到了"近代的哲学"对世界的贡献有多少,我看贡献思想智慧比无偿贡献金钱的友谊更密切和长远,用金钱济贫不成功还不于济智慧。

二〉、道低一尺,道高一丈:
话又说回来,从上可见到的是"道器同体、如影随形、不可分离"。如果还人为地把道与器分割为形上和形下,反而说不明、理还乱的乱道行为,还不如归纳为:"器之有道、物才以转运;道之有器、物才有化生"。现代只要是人为所制的器物都存有或载有道:简单的壶盅,复杂的机械等。只不过是你没有具体地观察比较罢了。在此,形而上与形而下是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人为分割法,已经把自然有机本体在理论表达语言上分割得支离破碎了,到目前已经形成了固有"专利"性的用语,破碎的东西虽然粘合上也存在裂缝,那么就没有了自然原样的完整无缺。为此,作者只得冒天下之大不违、忍痛割爱改正为功形(功信形体)而上和功形而下,还须创建"功形而中"的新概念,这是因为事物之间还需一种功信传递与关联承制作用的载体,在化学和药物互相作用过程中还要中和性的媒介与载体,否则你就无法完成这一作用的过程,这个载体也是"道"。是对偶和谐互补承制性的规范稳态秩序场效应规则,自然和人体本来是"器中有道、道中有器"所形成的多层次多维系网络状自然生态有机"择优避劣"系统,所以自然和人体存在着如此不易之"道"。
黄道启道、周易有道、老子论道、庄子指道,孔子讲道、内经概道。各有其优势特征与不足的缺陷性,只有把他们的内容取精除伪、取长补短、互补整合、才能见道得道。《黄道》启道明道义真精简、为先秦公共公正大道(可惜失传了);《周易》是以象立卦、喻卦藏道;《老子》悟道得道、论道较全、议道晰透;《庄子》指道、枢机为道、运理则道;《易传》释易、阐幽易道、重在人道;《内经》道物互补、得道用道概全;宋代理学家们以理述道,建立"自然择优避劣"为重点,以道与物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多方位的延伸;"景岳"补道、拓道、为道开了方便之道(为医道的精髓)。他们的内容总括了"天、地、人、时"无所不有的法道,是为真道。可是,往后的人们以上述的为经典,重复不断地阐释与发挥,总也以经典中的内容为根基,开展了百折不挠的探索,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因为其在"精华"中夹杂存在着抽象、牵强、模糊等方面的逻辑结构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近代于高层人物的运用不畅,同时也是受到西方过余分析和思辨哲学引入的冲击,把人们的一而贯之的公共公正黄道哲学(黄道经)指导思想与思维方法打乱了道。逐渐转到了唯物论方向的过余分析性还原与思辩性的唯心,致以中西参杂、非中非西、完全西化或不能融汇并蓄与优势互补,以唯物论方向的过余分析性还原与思辩性的唯心的方法学把古代国人的"精华"认知遮蔽而埋没了,到了道不明、理还乱的局面。如"对立统一"、"阴阳平衡"、矛与盾的斗争、否定之否定等,本应用于失态纠治,反而用在常态正邦,至今形成了抹不掉的习惯,挂在口中、写在书中,成了因循守旧、顽固不化的思维方法与观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哲学家M.怀特认为在哲学上最强有力的趋向莫过于分析了,他与哲学史上所追求的综合恰恰相背,正当他胸怀满志得意时,在科学界却兴起了一场综合性的思想回复运动,逐步进入到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时代,一股哲学的潜流以顽强不屈和不知疲倦的综合精神不断的复苏,即系统综合的哲学思维脱颖而出。虽然出现了综合的边缘理念,但整合哲学的方法学路径不对,不但起不到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反而滞迟到了科学发展的后面,不知不觉地拖延了整合哲学向前推进的后腿,步入到了意不明理还乱的低道怪圈。科学家们因而不得不转向重视'功形而上'的问题,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国古代道物辨证整合的指导思想智慧。
概全的综合实际上是物理学始终追求的目标,许多的世纪以来同样是自然科学的模式,新物理学试图找到一个有利的出发点,以此把450多种基本粒子和宇宙自然物质的"四种普遍存在的力"构成"自然一体"的结构组份。然而在"大一统"思想中,自然起初仅有一种合力在起作用,那就是"超统一"力。按拉兹洛的说法是"只有一种实体的实在,那就是潜能量"。在太阳系的实在,以作者的认知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椭圆形轨道,从物质上看是地球与太阳等的相互作用,由于相互作用之后而产生的椭圆形轨道,才产生了时空距离的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涨幅与落差的消长因素,也就有了地球上的万物,这是统一力的"同构",消长交互作用的异化向上是"同构",向下为"异化",概括起来是椭圆形轨道的盈亏消长的"同化"才表现自然上的"异构"的特征,其用同化的原理所开展的复制是异构、所以"异构则展示纷繁";其异构的向高层次上的有机整合是同化,为此"同化则显见简单"。这种特征具有明显的既简单而又复杂的一致有序性,是一种因果关系。由于因果关系的逐级出现,当前处于统领地位的人们仅见其复杂性的层面,而忽视了其一致有序性和简单性的关键作为,也是因为其简单性不予深究,一直把其当成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课题"对待,而去穷研形而下学的唯物论,遇到了缺乏背景性的碰壁,只得抬头辽观背景的为实奇妙,没想到真因为其筒单而隐幽着妙不可言的潜机。也就人为地从背景为起始把其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结构,此结构是次序排列着,那就把其定为系统的层级结构或是等级结构更为确切,这个结构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类社会的,无所不有。明白了以上所论的道物问题,道物辩证法的整合原理也是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运用。那就是到了道高一丈的问题。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了所有领域,但决不是学院派那琐粹的机械的范式理论,而是有目共睹的:一是对真理的兴趣而去探索纯粹的知识;二是以务实的目标而达人类公平的需求。在此,哲学是运用可靠的知识手段用来解证"自然择优避劣"性的机制、予以迎刃解决"困惑社会"出现的那些"不利于民众生存"的课题。这就是具有了更强的实用性。在这里就不必去追求那些泛虚的理论,而是要实用的道物整合,其分枝末节就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如何去努力办到,是整合的协作与细节的分工,不是争吵不休的你对他错。
作者以前读过一些哲学的书籍,哲学家们所罗列的素材虽然丰富多彩、答案极其精美、信息非常的富有,可是在我的内心还是没有完全得到实在完整的答案,因为多数的哲学家们的回音缺乏事实的可比依据,更多的是在任凭自见复习先秦以后的教会门户课程,出现窄视就不言而喻了。而科学各个分枝的回答又局限于或偏向于他们专业实际化方面的优越,或者是把这一门类的观点上升为普遍存在的规则,可想而知的是怎么能统观全局?因为研究方向的分枝和层次有异,不能纵揽全局的概全。自然在设计和加工物质,是自然系统程序意识的存在,存在也决定了意识的程序,这是人们如何以纵揽全局的视野解决存在的问题,由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大多数的物质按其道的原理可以人为的加工完善,简单的例子是房子是按照人们的需求任务目的而建造的,首先是由需要才由思想意识的判断为出发点决定而产生的意识,由思想本体与工具本体的相辅相成的有无互补才解决的需求。
我是一个当医生的,遇到许多疑难疾病得不到解释不说,也没有很好的医治手段,许多人自我表现确有异常,但凭物理和生物化学性的检查结果是正常的--没有病!患者不愉快地离你而去,或回敬一句:你这个医院与医生的水平不高!因为没有满意达到患者的企求,更不能够满足患者医疗的愿望,也非常理解患家的心情,这是问题的存在,总不能还是这样得不到解决,那还是人的万物之灵吗?看来西医那套纯唯物性的方法论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的误区,除了手术和抗菌素等是治本之外,其余的是治标,如糖尿病予以降糖、高血压病予以降压性的被动治标疗法,这些方法仅能解决一时之机,而无法予以根治,反而延贻了病情的缠绵难愈,在治标性药物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导致人体器官和生命递质在外源性药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依赖--耐受--退化等药害,表现为不用则废性的萎缩与生命主动自控能力的丧失,因为其特别的偏重于唯物论上的物质方面了,对于人体存在"道"的功能信息性过程状态可能就没有中医的完美,但是中医的许多疾病概念也不够确切,存在模棱两可,没有现代语言表达的准确,特别是在新新人类面前难以让其诚服,这是因为其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方法方式同国人的传统文化有了脱节,受到教育方面某些存在问题诱导灌输上的失误,所以难以弄懂中医的"之乎者也"。为此,这就是意识到需要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相融整合了,这是因为单纯的唯物论和道法自然、形而上与形而下等问题出现了不连续性过程的断层所致,需要'功形而中'的方法方施有机整合新的哲学语言非常的迫在眉睫。对于医学模式,有的人认为用"社会、人体、心理"的模式能够纵揽医学的全局,我看也不够确切,本来人是自然人,社会是自然的社会,社会是由人有机结合而成,是由自然所规范的管理模式,人又生活于社会和自然之中,古人在道法自然,哲学离不开古人的哲学思想根基,还不如称之为"自然生态医学"合适与简洁得多。
当然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人体是自然之子、法于自然。用有机人体探索整合概全哲学的问题应该没有异议,也存在着实在,是无道与低道无所企及的。是否能够经过外察内省有机人体之后了解自然世界的真谛。
笔者仍然可以说:开启一个意义深远与既新又古的哲学理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件,这样做是相当的冒险,有许多高贵与权威的学院派的范式理论在阻拦着你的思维方向,可观的哲学家在继续提供违心与守旧的精致或实际意义不大的理论。其所涉足的正如拉兹洛所说的"而科学家在越来越多地涉足一般哲学问题的同时,又仍然被他们特定专业的视角翳蔽着"。
下面让我讲个寓言故事吧:一天,麻雀在粪坑里上蹿下跳,很得意。看到鹏鸟从天空飞过,麻雀说:"鹏鸟哥,你干什么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呢"?鹏鸟说:"我到天空探求宇宙自然的奥密呀"!麻雀说:"天空这么大,你能探个究竟吗?我以前摸过大象,始终没摸到它的全体。虽然如此,大象跑到森林去了,究竟还在陆地上,可以继续找寻。天空这么大,怎么找呀"!鹏鸟见麻雀思想这样顽固不化,考虑要引导他跳出粪坑,到外边来看一看究竞,可是麻雀怎么也不答应,说"事物之间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是道物辨证法的认识论,不是那么的简单。更不是我们这些小鸟能够弄得懂的问题,本鸟无必要去伤脑筋。"于是麻雀就用"屠夫式"的方式掏粪坑。可是粪坑只有几米大,观察得一目了然。而且每块粪便都可用尖咀啄开分析;每条坑虫也可用尖咀啄开剖解。最后,它一清二楚了,世界的本质原来只是如此。从今后,任何事物都可以此为框架找答案,找到了就是定理了。
哲学家黑格尔就说过:"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这个问题不难明白,这是寻求道低与道高或是道不同不与相谋也的事情。
道高:1人=1万人(的公式)当这一万人挤进一个旋转的轨道时,一旋转是一个点(座标)的旋转轨迹;而另一个人挤进了一个只有他一个人的旋转轨道时,一旋转也是一个点的旋转轨迹。这时,1人=1万人。这个特殊的公式在竞争、择业、研究等处,有用!是一种上意识的开发。在太阳系社会里,天下往往是那一个人的,而不是那一万个人的。例如:汉刘邦在第一次同吕后联姻时,所有人都写一千以下的礼金,只有他一人写一万;所有人都把银子拿上,只有他一人没拿;到时所有人都是下宾,只有他一人是上宾!这是得道了的高智慧在闪现一点。--这个公式可教给孩子,再加"我即宇宙,己即'神'!"培养"王者风范",可谓一个小小的经典教育。比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成就多啦!U
贝塔朗菲就认为:
"系统"概念在现代科学、社会和生活中已经逐步获得了中心地位;人们在其努力的许多领域强调了"系统方法"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那些被称作"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以及诸如此类新的学科应运而生。无疑,这个概念标志着科学和世界观方面的一种真正的、不可避免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拉兹洛认为,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的哲学",这种哲学从现代科学形形色色的发展中接受新事物,并且试图遵循哲学中的其它方式:努力把专门知识中宝贵的片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尽管这项事业也许是要冒风险的。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呈现为"一种相互联系的自然系统",而不是专门学科所详尽描述的各个组件之和。忽视这种基本事实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正如DDT导致的对技术--商业社会的不满等等,同一些的著名例子所证明的那样。专家的假定是:宇宙是"多元的",它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地分离开来让各种传统学科进行独立的研究。然而,作为一种补充,还需要用普遍的观点看待系统秩序和相互依存。后面这个假定既不是空洞的也不只是推测;因为各种系统科学已经证明,存在着揭示某种一般秩序的概念、模型和不变性,它们或多或少地超越了传统科学的种种特定秩序。我们意识到,这种观点也是一种对实在的"透视",它由人类的局限性所决定并受其制约;然而,常规和传统的学科终究也是如此。因此,在当代科学中,从物理学到社会学,新的概念、范畴、结构不断产生,而其中心则为诸如整体、系统及其各种具有普遍性的不变性。它们展现出一种综合哲学的观点,他们的"资料来源于经验科学,问题来源于哲学史,而概念则来源于现代系统研究"。而且,如果我们当前的大部分麻烦来源于把现代人包装在各种各样的密封舱里--把人作为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的单位,而忘记人是具有活力的并正在体验世界的整体--那么,这种新概念(以其共有的术语综合了不同的方面和透视)也许会大大有助于对当代问题的解决,而墨守成规的分析哲学正因为把这些问题"排除在外"而变成了不结果实的花朵。
可见,贝塔朗菲和拉兹洛见识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真面目,是得到了高道,由于他有哲学和生物学家的英名,迎刃而解了哲学整合的阻力,其意义非常的远大,给综合哲学带来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给"道物辨证法"的建立开启了方便之门。

三〉、法于层次,知浅道深:
《老子》在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不如守中",其实谈到的也类似于道儒两学的"四时行焉"、"允执其中",但有所长,意义高深而且合理,是你裤兜中的钥匙,能够开启事物生成转化法则的方便之门。根据<老子>的主旨和整个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虚"产生的落差才启动了"动";而"动"的不致于太过或不及才出现了"中"的自约,是一系列自动控制过程中的标量(-1--0--+1)规范有序的中态公约度,天地的法制是公正,社会制度不离其中,人民就是天地之基,是赋予服务于民的政府,而不是鱼肉百姓的政阀,执行太过(行政太重)或不及(行政不作为)人民会以自然规律罢免以恢复人民的权利,这不是政见不同,而是自然一理同道的自我择优调控。但"中"并不是表示"不易"性的靶心位置,而是事物所处在"升降出入"性的"向心"和"离心"偶联"互补力"产生的不断运动所标量规范有序的"中态公约度量",或事物的中介与媒介的化合性"功形于中"的循环运动,为《老子》称谓的既"妙"又"玄"。儒家虽然已经确定是"中庸"一词外,更有可能的是如下的大同小异的内涵:《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道生一、一为一本;道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而三则生万物?这前三个因素真的能生万物吗?那么这第三物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中"的真正内涵,这第三者,正是"道冲",郭齐俑在其《物质运动圈》中论:"而我们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如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帮助,可以对这种方向性做更精准的描述。原来,物质主体在演变初期,具有较强的能量(弥散)态;在演变中期,具有能量态和质量态的中间态;而在演变末期,具有较强的质量(集中)态。"
爱因斯坦在《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言:"在相对论之前,物理学中承认两条极重要的守恒定律,一条是能量守恒定律,一条是质量守恒定律,两条基本定律似乎彼此独立,但通过相对论它们便可结合成一条定律,质量和能量可以变成互换(应为互补,本人补充)的项目"。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个"守恒"无法进行事物内外的功信和物质的"互通有无",才发现了"守恒性与不守恒性、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左手旋与右手旋、向心力与离心力"等的对称偶联运动产生的中态公约度量,以事物自主性自动择优避劣的"正负熵中态标量有序稳态公约度"的"对偶性自动破缺换能易物"的收纳与排泄功能,是维持事物的生我生发和约束互补和谐协调有序稳态正常机制,怎么是用"对立矛盾"挂得上钩的言论能否讲得清的呢?拉兹洛说:"牛顿体系曾被欢呼为伟大成就,但到本世纪初,当爱因斯坦的理论在被人接受而奋斗,它却成了讨厌的绊脚石;......"--系统原理其至大与至小的自发性的表征为独立性的自约之外,在内在潜质机制上都是相互连续一致性的关联性;功信与物质具有"同化异构与同构异化"的立体多维层次网络的连续。这种连续性的相互作用也是"功形于中"的事情。而"道冲"这第三因素就是用来处理"阳正阴负"之间的对偶互补、和谐依存、两异引斥、协调承制的媒介(如介子等)关系,最后真正需要第三者来做的事情就是让阴负阳正的"向心力"与"离心力"所产生的动态引斥作用与承制性场效应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中态公约度量"的维持,因为它处于阴负阳正之间,起着媒介与牵制的作用。在此,世界是周而复始地循环弧形轨道运动,是道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向心力与离心力"产生的"引斥力效应场"在维持和调控这样的运动。而单纯性的"引斥力场"在无"向心力与离心力"协同作用下、是在事物静态环境中观察中产生的概念,所见到的是直线运动,不能解释椭圆形轨道产生的机制,所以引斥力场仅能诠释一般性的部份、而不能证解自然整体。
在此,"中"代表了功信与形体(功形)或道与物处在中态公约度之间关联的特征,因为老祖宗已经给它起了名,我不妨来借用,这就是"道冲",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达到"道物一体"的有机关联:《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见到的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在,道和物是对应和谐互补承制存在的要素质,道与物是老子讲的存在于一体的互补协同承制性作用关系。例如:人体如是,电脑如是,火箭如是。即道是同物质关联性的功能信息过程连续状态,物质无道则无功信生命力的存在。如此,道是事物生发与转化的原动力。如果道与物又被人为地分割为形上或形下,也就是对有机自然或人体的功能信息过程同物质或人的精神思维同肉体的分离,即星球的规律有序运动终止与或人的生命活动息矣。正常的自然中根本无独立性的形上或形下的事物存在,而是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都是处于网络层次秩序的状态,为了把这些所处在各种事物分布层次予以更好地用语表达,又不至于继续把道与物、功能与形态人为地进行剥离。在此,必须建立功形于上,功形于中,功形于下的新概念。这样,从事物的表义上来看待似有其独立性的方面,其本质也就有了有机连续性的关联作功。由此,三生万物,这也是"逢三化吉、遇三则立"的佐证,就有了足够的理由!所以,儒家所解释的"中庸"也有折中求理之意,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允执其中",防止事物在生发与转化的过程中的"过犹不及",在这方面的观念取得非常一致,同时也纠正了人们的僵化思维!但其"庸"有附属帮办之感的不可取。按《老子》:第四十二章说的,本人可以把其归纳为是一种事物"同化异构与同构异化"的等级秩序原理。是以太阳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之时由椭圆形轨道而产生和表征的道物阴阳,此道物阴阳为宇宙次级层次性的对其以下层次的阴阳起着"中态公约度量"的自动控制,所以阴阳同道和物一样以多层多维的等级秩序形式存在于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功形于中的任何事物之中,为了关联与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引入道冲。道冲是道物阴阳关联与调和产生的"向心力与离心力"产生的"引斥力效应场"的主要机制,处于信息和过程状态的调控--是"道的本体的中和承制作用"。老子虽然预示了阴负阳正"向心力与离心力"产生的"引斥力效应场"活动所产生的果,同样包括调和的过程信息--同样的是系统程序。"三生万物"提供的不只是一种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说起来惭愧,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我们却只能以全新的概念来命名),对于人类来说,他提供了足够开放的思维空间。
这也是一门非常严谨和血与泪的践行学问,现在我们用物理学和自然生态上的原理来证明它的存在:如果我们把阴负阳正作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那么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同时会使物体本身的内力(惯性)发生变动,而参与力的向前移动,这是力的一个特点,但是内力和内力之间,外力和外力之间、内力和外力之间如何转化、如何抵消、如何协作,我们就必须引入第三个因素来协调,这个第三因素就是道冲--功信--功形于中--程序系统;如果要让物体保持一定规范稳定秩序状态,我们应该考虑内力和外力间、内力和内力间、外力和内力之间的关联承制,这种有序稳态就是制约,而且还说明物体前方的阻力小于推力、前方是虚空的能够容纳物体的向前的继续移动过去,这是道的时空存在因素。所以人体有呼吸、血循、消化、泌尿、神经、免疫、生殖等功信和物质转化之道,自然中有星球的运转轨道、地球上有河道与道路以及人为开发的航道与信频之道等,这些道是"实有"与"虚无"性的升降出入的互补互运互通的连续的关联,在物理微观上是"实体粒子"与"虚体量子"的偶联协同作功。如同人体无道信物不运不化、道之不运气血水液不通,生命息矣!自然无道、无以生长化收藏;天地无道、则信物无以消长互交,万物无以生。
这里不单纯是提供一种思考方法,实际上物体的本体中是包含有内力的,因为内力决定了物体的形态和本质,严复在比较牛顿与《周易》的说理上认为:刚性物质静止不动,其动受引力作用而动;柔性物质能自由运动,其动受斥力作用而动;引力能起到事物的凝集;斥力能起到事物的散发,事物的运动依其内在质量和体积同外在作用力的大小成比例,火箭以弧形轨道升空是斥力大于引力的简单之理,它本身就是构成道物阴阳属性的一部分。内力在外力的变动下才会发生运转,外力在内力的反馈互动中发生变化,这就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向心力--[无]的引力"作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有]的斥力"作用,运动物体产生的"向心力--[无]的引力同产生的离心力--[有]的斥力相互作用"而达到偶联协同互补承制性的中态公约度场效应,以事物"有无梯度涨落自动消长"互补位移自功运动而产能;而"有"存在正能功信态、"无"存在负能功信态,"有"与"无"的功信态在多维立体网络层次中依据涨落梯度转运交易互补怍功;其自功运动产能是以事物"有无梯度涨落信息"产生消长互补位移,是互动因果的联系。其实,内力的形成同样可能是外力变动导致的结果。而实际上,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力的作用,只是对于物体本身"质"和"量"的因素影响而言,往往只会是部分物体所形成的外力才具有直观性,有的处于不显性,导致物体本身质量上的变化。
同样,目前科学上所研究的质子和反质子与中子相遇就会湮灭,产生巨大能量外,并转化为其它的信息化能量或物质,正负电荷以其自存的多维网络产生的涨落而出现互补自功,信息涨落相互作用转化作功产能后使物体电性不显,电子和光子形成的屏蔽层,强-弱-电等"向心力与离心力"产生的"引斥力效应场"协调承制统一力所显见的"中性流"。如量子纠缠相遇就会形成两个光子,潘建伟博士的量子纠缠是粒子间的神秘联系的一个整体,量子纠缠是光子间的神秘的联系,奇妙在其中的一个光子经过测量就可以了解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如同一颗石头抛入水塘所形成的涟漪,其见润物无言、已蕴华瑞,这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可见,还有"介子"作为必然条件,起着媒介传导的作用。是以信息相联系所组成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以代生亲情和谐相依关怀,也能对整个宇宙自然万物生成机制予以阐明。由此就可以作以下的推论:在上述说理中证明了老子已经预言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依据上述力的直观性和不显性的特征,那么"冲气"除了把'牛顿'的引力包括其中外,也同时在理论上合数度量了引斥力、弱力与强力,而电磁力是引力与斥力的统合机制;弱力与强力、引力与斥力统一于波粒二象性;"向心力与离心力"产生的"引斥力效应场"又统一了上述各种力。于此,事物普遍存在的各种力统一于"向心力与离心力"产生的"引斥力效应场"原理。因为苹果落地的过程中除了地球引力外、还有空气的阻力也对苹果起到了作用,不独是一个单纯性的引力问题,只不过是引力大于阻力罢了,那就是存在着的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老子的刚与柔)处在作用时空主动位置的不同。设引力与阻力(斥力)以一定的稳态秩序范围内波动呢?物体"居中"处于左右上下摇摆不定(功信基态--中态)的惯性力状态,如同闹钟的摆子有限度的摆动,此种状态在摆脱了地球部分引力的情况下获得了证实,也就显露出了物体惯性的内力,在完全摆脱了地球的引力而处于太空中的"中态公约度"的时空中,则物体在无重量的过程状态中游移,由此可以证明该事物是运动着的,是活的物体,可以这么说地球与活着的机体就是"中态标量规范有序公约度量"的机制。
把人或地球定为一大环境,才表现出其环境下的事物不断地交易运动。设引力同斥力是相等的(如拔河运动双方力量相等时--其座标居中不移;双方力量悬殊不大时而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有限度地动态波动、其座标在这个有限度的范围内不断移动;双方力量悬殊则带来一方的亢盛、另一方的衰弱而崩溃垮塌,则表现出太过与不及--拔河运动废止),则事物是固定静止不动、其座标不移,那才是引力与斥力处于平衡了,平衡了的事物是静止不动了,见不到事物的交易运动,如果是地球或人体的话就谈不上有生命力,表征天地不在其位、万物无以孕育,在这时必须要引进其另外的一种力才能恢复其活力,这种关系自然与社会随处随时都有,不胜枚举。例如,人体在休克后至心脏停跳、左右心血管内的压力几乎无法产生涨落梯度差的出现,而是几乎的相等,极时予以心外有规律地挤压与注入恢复心跳的药物,恢复其动静两端的涨落梯度差,也是这一原理,这一原理明白地讲是恢复其非平衡态的作用,难道你能够把活着的人体说是正负阴阳平衡了吗?这是说除了引力外、同时还有一个斥力,也蕴含了物体的内力和强作用力与弱作用力,有引力和斥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内力是事物相互作用的特征。
古人有意识地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就有了质量的变化,这个混合的过程就是冲和或媒介性(多维涨落信息介子等)的化合作用,同现代人发现了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其化合前后的形态和性质与功用都不同于其前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非加和性的作用关系。才有可能对"冲气"作出比较满意的回答。那么"功形于上和功形于下"尚需"功形于中"的参与等不一一列举,这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主体理论为根基的发挥,把其朴古的言论阐幽为一门科学的现代语言予以表述罢了!按牛顿单纯的引力就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事物的"向心力与离心力"产生的"引斥力效应场"所保持的"中态标量规范有序公约度量"又如何呢?
"道冲"以及由此产生的我们所说的相互关联性的"道"的系统程序,实用于哲学、医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的任何领域。
说一个例子,人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争取自己的自由,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满足个人的所有自由,那就肯定会影响到他人的权利。这时候,我们需要第三种措施来协调制约以保持社会成员的规范稳态性的生产生活秩序。为此,用于自我调控的第三种方法也就出现了,是事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第三种"力"甚至是四种力的互助协调作用。但是随着等级秩序的不断增加,其三生万物的多层网络围度也在自我择优、自我组织中不断完善。对于事物的"自我择优避劣"性调控,不但人类社会存在,自然与有机人体先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以人类社会的组成形式的确可以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补承制程度。大而言之,可以反映社会的和谐互补承制程度;但它是在一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自发组织而成(自组织),也是人类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上的"自我择优",而不是"自我择恶与择劣"而丧失了优势性的选择。当然,可能是多数人的选择,也可能是少数人的选择,关键在于这些人组成的群体的文化共性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时代特色,决定了自我调控的组织管理模式(社会制度);并且反过来,自我调控会约束人的个人欲望(物质和精神的)或低层次人群的行为,从而影响人的思想和作为,一旦出现失去了原有的稳态秩序,就会出现人因为人的失控,这就是'人道灵而无于穷、故诸事生'了。从而就会不得不增加原有的控制力量,如何重新以一定量级的控制达到新的有序,否则是物极必返,则是"反其道之动"!
自然上是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的周转互动而产生的椭圆形轨道时空距离光温涨落对太阳系中的事物调控作用,在地球上才表现为昼夜与四季的周而复始。可是古代道学没有这样的明白,已经含有这方面的认知,但古人没有现今的生产力条件,不能于以过余的求责,那么现代人明知古人没有完全论说到位、文章前后逻辑不对、把事物过分升华为难以到达的精神虚无性的寄托等,还是跟着古云我亦云,这太墨守成规了,或是用唯物论的范式予以遮蔽而掩没了,反而道不明、理还乱的弊端。在近几年出版有关道的书籍有这么回事,书名吸人眼球、内容有碍后生。
同时我们再来看看计算机的相关原理,我们知道它最重要的二元式0、1二进制;而二进制的实现包括运算规则和载体,就构成了第三因素的关联,如果把计算机的程序系统升级为[-1n-0--+1n]三进制"中态标量规范有序公约度"性的自然系统,其人工自动化智能定能更为高级:实现了我们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一切稳态抗扰功能,规则是可以更新的,电脑的换代和速度的提升就是计算机运算规则更新的必然结果。守中是"道"的特征和根本,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最后趋向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承制性的规范"中态公约度量"(功信基态)秩序。在这里我还有另一方面的作用,其作用也是本书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则是让东方和西方的古今哲学文化表达语言获得同步、综融一体,同时为"权责对等"的社会规则如何提供一个稳定的理论平台。
食肉动物以弱肉强食形成的层次秩序食物链,有其凶恶残忍的特性,其资源非常有限,存在于地球上的物种越来越少,许多种群逐渐趋向于灭绝的边缘,那是它们的矛与盾的对立斗争的辨证法为指导性的相互残杀运动所导致的结果;食草动物以速长再生资源形成的层次秩序食物链,有其和谐温驯的特性,其资源滋养再生不断,能够求同存异,如果没有食肉动物的猎杀,其种群有繁衍不息的趋向,那是效法自然的正确选择;人类具备了它们的共性,既食肉又食五谷杂粮,即如何权衡其利弊关系,由人类自己的行为掌控着。由于人体类似于小自然,如何把食肉与食草动物调控至一定范围内的有序态(不为平衡),才能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需要。但在这里必须指明的是:偏于五谷杂粮者寿高、偏多于肉食者寿折。现今的许多疾病由过食肥腻所导致。于是在此引用一个具备哲理性的《七发》中的四句:"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这四句话的大意是说:出入都乘坐车子,就是麻痹瘫痪的兆头;常住幽深的住宅、清凉的宫室,就是伤寒和燥热的媒介;贪恋女色、沉溺情欲,就是摧残性命的利斧;甜食脆物、肥肉烈酒,就是腐烂肠子的毒药。毛泽东于1959年8月16日,在八届八中全会闭幕时,写了题为《关于枚乘〈七发〉》的千字文,印发全党。毛泽东说:"此篇早已印发,可以一读。附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这些话一万年还将是真理。现在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无论是知识分子,党政军工作人员,一定要做些劳动,走路、爬山、广播体操……"。从上,己经体现了利与弊,低道与高道、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告诫人们要有所适宜、运筹有度、不要过分、禁止过分为妙。
在此为了进一步完善作者的引证出发点,很有必要从网上博客关于道和物议题的回帖下载如下:
问何言:
天上的天堂和地下的十八层地狱在许多书里都有详细的描述,也有很多画面。然而,古往今来谁曾亲眼见过?天上地下根本就没有这两样东西;其实,天堂地狱就在人间!例如:《金顺加油》里,名牌大学毕业又是名牌医院医生的在熙爱上了寡妇并带有一个儿子的金顺,两人美得真是进入了天堂,可千辛万苦守寡把在熙拉扯大的院长妈妈却痛不欲生,一下掉入了十八层地狱!其实,她的生活很美好,为何成这个样子了?就因她认为:金顺配不上他那名牌帅气的儿子,这让她丢脸没法活。造成这痛苦地狱的难受就是因为她脑子里长期欲望积累形成的一个传统概念--人间的天堂与地狱!因此,大道科学,先进文明的人呵,疏通概念是通往天堂的通道,砸烂概念是封闭地狱的门锁。人,不受庸俗不堪的概念所压迫--真是轻松;人,不被传统过时的概念所缠绕--真是幸福!(--道者,不是进入捆绑,而是获得解脱。)说到人类世界,我们要多讲两句:人类是接近理本身的最后一个合理者层次,但从人类目前的经验来看,人类是一切合理者中最高的合理者。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思维,由合理者所组成的感性世界,就被分成了两个世界:主体和客体。人类属于主体,而人之外的一切合理者就属于客体。一部分人认为,理原本存在于客体所组成的世界中,概念所包涵的理是从客体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他们被称这是唯物主义者;而另外一部分人认为理在主体自身之中,所谓理,就是人类加在客体世界之中的主观形式,他们组成唯心主义者。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他们都认为自己把握了理,是理的代言人,甚或自认为他们是理的化身。人类的这种极度自信充分说明,人是一切合理者中最高的合理者,他们有了最自觉的求理意识。
但在事实上,主体和客体这种对立的划分是人类的自大狂妄的结果。从理的观点看,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不过是合理者。客体中含有理,主体中也含有理,二者都分别没有权力作为理的化身,只有开展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整合才是它们都应该追求真理的过程。不过,人有了思维,就能够从一切合理的成份中体会得到的"理"(道),并且能以内涵的形式将同类合理者概括成为一个共相,合而称之为"真理"的道和物。以此为引子,以食读者。
 

第二章、唯道与唯物之源流与道物协同论

       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化的研究,是如何创建中华民族哲学的重要的任务之一。一个没有自主哲学体系的民族,是一个昏噩无脊梁的民族,也就仅能“摸着石头过河”了,虽然国家屹立于世界,也就仅能干当外来文化的“殖民地”,终究也是无根之木,就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扬眉吐气、昂首阔步,这不是明智的选择,只要放眼过去有多远,我们就可以找到选择正确的未来有多长,并且并不需要怨枉花出高昂的买路钱,这就是“民本国家的中态公约度”,也非常适合各种宗教党派的基本纲领,宗与党示意是公正为民的领路人,主政不公正为民,什么说词也站不住脚跟。由于早些年过分地崇洋眉外,认为国人的宝贝不是东西,把得不到普遍承认的少数外国人所建立的“善与恶推动事物发展为杠杆的哲学”方法捧为至宝。当然正常的文化交流往来是可以的,那是要量体裁衣性的适体得度,否则是不切合国情的。认为化大钱的东西才贵重,常守家中的遗产与感情觉得浅薄,也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即能获得,不知晓不需花许多钱的才是至宝,有钱也买不到真学问与真感情。虽然把西方唯物性而不能概全的哲学已经引进了,免强可以凑合地写在一起,也形成不了一个有机体,其实是在古人哲学史上那一步的倒退,是在没有完全认知古人概全哲学体系前提下的幼稚无知。本来干粉加水很容易揉和成面团,却出现的是干粉加水的不易相容,许多的内容已表现出纯唯物性的误导,虽然历经了百年之久,不但没有达到逐步的完善,反而越来越陷入到了纯唯物性哲学概念范畴的不能自拔。在当代用唯物论解证传统哲学,偏离了传统哲学的“道物一体、显微无间、体用一源”的本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存在着的误释误读之谬,更进一步地加剧了传统哲学思想的不能一脉相承与一以贯之。从而不能够以“道物协同互补”为本体论上,开展认识论、方法论从始到终的真言解读,不能以高度序贯一致性的思想体系,正确理解传统哲学上的思想源泉,而是更进一步地掩埋与遮蔽。这是由于人们首先从内心上没有“道”这个“功信上的虚空”,总是带着“某种主义的审判观点”与“定向服务座标”的偏向而不容。对以哲学这门学问,本来是追求真理性的指导思想智慧中性工具,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用以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造势,凡是不利于统治集团地位的思想意识,必须于以清理剔除,阿谀奉承才有载刊出书的权利,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舆论服务工具,形成思想文章的关闭自守的文字狱,反而造成了更不利于统治集团、为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固地位的实现,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封建体制的再版。

       在这里述及田绕回答鲁哀公一段话,是否可以明智?“大王,您难道没有见过雄鸡吗?它头顶红冠,是文的表现;脚有利爪,是武的特征;敢于同强敌争斗,是勇的作为;所觅食物与同伴共赏,是义的突显;每到黎明报晓,是守信的使者。这是雄鸡的“文、武、勇、义、信”五种品德,可这五种品德时刻在你的身边存在作用,反而发现不了。从而去爱好老鹰捉小鸡的不良小技”。

      在三国时期以王弼为主的正统主流派对《老子》的注释就有了偏向: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的思辨玄学色彩,将道的宇宙生成论,抽象为“无”的万物本源。汉代孝文帝刘恒为了避讳,把“恒道”改为“常道”后,在理解《老子》道的真正思想意义上,以致后学者出现了歧途。还是于帛书【老子】和黄帝的《归藏》残简出土之后,才予以证明了其以前的是为“恒道”,黄帝在《归藏》中说:“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即虚态与素质的有机整合作用,正如佛家所言的:“其无生有有化无、无有互生还常有”,有无之间循环交易无端罢了。目前市面上的读本大多数还没有改其原貌,虽然此过不算很大。可是以“无为之本”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误认为“生也无、死也无、不如总是无所作为”的看待自然和对待社会人生的消极态度,就越发百思难解老子到底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讲?已经混淆视听了。为此,很有必要把古人的哲学重新整理罗列出来,开展去伪存精的比较,以“允执其中”的逻辑方式演绎,力求还位于中国哲学与医学的“形与神俱”之本义,不是单纯的唯物论,请予以严格区别,是道物协同论的源流。
      从第一章中我们见到的是,唯道与唯物之论是对自然生态全息图景的分别剥离法。而自然生态的全息图景是道物协同互补的如影随形,不可人为地予以分割,否则是难以见到自然的有机活态,只有从源流上来寻找数理真义。


第四节、杂谈唯道与唯物之源流

      今人不知“道”的出处,从先秦之后就把“道”当着神秘“玄学”色彩,没有领会到“玄”是事物的周而复始地、“功信与物质互补的‘有无’交易循环生成转化”的科学性,而是另立教会门户把其迷信化,离道的真义越远越乱,不失位高权重的学者,至今也不解道的“玄妙”与科学定位,其实“阴阳五行” 的象数义理是处于多维网络层次的系统“全息论”;有着自组织、自生化、自约束、自择优的“自动控制论”;对于事物在内外环境的盈亏涨落性的“升降出入”的“守度”往来,“有无”虚实寒热的协同承制“交易”转运,是非常明显的“耗散结构理论”,并且比其还要概全;其“太极之道”是“允执其中”的“中态公约度”的概率阈值位移“标度律”。比西方文化的“新三论”还早地大约认知了四千余年,而且非常的明晰不混沌,可是近现代国人在不知其理的而言其混沌,有误中国人文的进步与发展。出于义务责任,以一个基层草根文人把其予以阐幽。宋代朱熹在阐幽《周登颐太极图——朱熹解附》与【通书附注】中,以道物的一气之说,认为是阴阳的推动位移利用,乃为道物的一气所处“中态”的往来交易,道物的阴阳“循环交易”之谓“玄”,“形而上称道,形而下谓器。须立如此说,然器中有道,道中有器;不能人为强剥之,否则无有道器也。 一物之中,形影相随,天理完具,不相假错,不相陵夺。此统之所以有宗,会之所以有元也;天道回还,命之曰玄”——朱熹。这样的解证早就解决了“道法自然”的“道物一体、显微无间”的理性不为“玄乎其词”了,可是人们在打倒孔家店时,除了把儒学中的“中庸”与“和谐”等精华葬送之外,也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周敦颐和朱熹等理学人等罗列到儒家而遭到诛连不休,还在把中国哲学文化剖析为唯物论与唯道论或唯心论。
      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说的“道”,指的就是自然生态的动机规矩和原理;所谓“自然生态的动机规矩的原理”,指的就是哲学理论所真义表达的“道理”,“天道”所指的就是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等太空中天体运行的转化规则,以及地球上的昼夜之分、潮汐之变、四季更替、风雷雨雪等复杂的气候变化,以阴阳成象,天地人道之所以“健示”也;“人道”所指的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组成与管理的诸多同自然生态如何相适应的原理,以此应知其生老病死、善恶荣辱、治乱兴邦、悲欢离合等诸多方面变化和因果关系,以道义成德,人道之所以“演生”也;“地道”是指地球物理变化及地球上的昼夜之分、潮汐之变、四季更替、风雷雨雪等复杂的气候变化;以及动物、植物、环境条件等沧海桑田之变的诸多演化征象规矩【道理】,以刚柔互转成质,地道依天道之所以“为顺”也。将此三者合一用以时空性的方法审察这些“有序循环运化过程”中的“健顺是为演化”法则,是金岳霖所言的“本然世界”在逻辑上可以有具体的表现,意为如果这些“空”的概念存在,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在古人谓之为“阴阳不测之谓神”,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所言的:“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能够弄清这些“循环运通”的道理,也就不“玄妙”了。就是以这三个方面认知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标量规范有序的整体,存在着互为感应、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天人相感”关系之道。
      《黄帝经•第四章:六分•第七节: 三才之道》曰:“主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国家而有天下矣。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敝其主。下比顺,不敢敝其上。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敌”。用短短的几句话,就隐含有以日、月、星辰的天体运行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的枢机,决定了地球上之所以有昼夜、朔望、四季、寒暑变化规律,以及万物生长变化无不以“健顺不殆”而响应,把这样的道理进行了明白表达之外,以其三才自然之理,号参社会人道与其相应为顺,民众乐意其受,主政号令能行,则民富国强。所以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此中的“天道”指的就是宇宙天体运行规律,丝毫没有神鬼之类的含义,因为《黄帝经》中大为吉修之论,人们尊其为惯于“黄道吉日”之取,用“君子修之吉、邪人悖之凶”以辞哲理。
      只要地球自转轴与“黄道”倾斜交角不变,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变,地球上具体地方的长年温度和季节也就不会有多大改变;“天不变,道亦不变”或“道不变,天亦不变”的相辅相成的关联性的恒与常【并非是《易传》中“变化无常”的错论】,当着哲学至高的命题是具有其科学性与逻辑性,同当前的任何逻辑形式相比较具有非常的序贯严密性。如不同的农作物成熟期,一般情况下也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的,它必须在适合生长的条件之下,才能很好地栽种并得到较好的收获。我们在大的“天不变其常”的情况下,在小范围之内,人工营造一种符合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具体条件,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不按自然规律的正常秩序办事,而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硬是要提倡什么“与天斗,其乐无穷”恐怕是行不通的,这是有逆“天地人时”之道。即在黄帝经第三章第七节七法中有言:“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
        这便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知地宜,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等类宏观性综合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由此而言,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不仅可以称之以博大精深、道物互辨为证的科学理论,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宇宙观”,任何既不分事物正负阴阳之性,又不讲正负阴阳同性相斥、异性相引,更不将宇宙天体变化、地球物理及万物变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看成是一贯有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而以时间变化过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线性思维方法,不作中态公约标量规范守度、多维有机整合常态有序转化与病态失序变异的、都是不配称为系统全息性的“宇宙观”、“世界观”的。
      这些本是历经先秦其前老祖宗的学究们、多人多次的反复论证,所形成的“公共立言”,被其后在商末周初的“门户教会”之见的第一次从中古历史文化之断流、予以肢解分化后,反而表达出言不达意或“玄乎” 不测、引入歧途,以致人民处在“神道设教筮术”的“善恶界”封建礼教统治过程中,近三千六百年之久,在近百年来又以“对立矛盾斗争”的哲学文化思想“殖民”于社会和自然科学,进一步地把“黄老”的“道物互补论”埋入坑中而遭禁囚,是近代历史文化进程中表现出第二次的断流。虽然孙中山先生予以开拓挖掘而出,终究人们的认知是非太多不一致等、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无法贯彻实施,致使人民生活与科学进展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否定之否定国文的“偶联、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和“中态公约度”等的根本传统,致以华厦民族成为万劫难脱的“善恶界”又一近百年。直到现代,国家人民虽已名义上屹立于世界、有了国家主权,可是某些现代人类仍以“门户教会”与“党派纷争”局限自见,分别推行文化性唯物论的“殖民”和唯儒论的附庸性“豢养”的方式,致使国之文化复兴处在关键瓶颈难以洞见,不能广开言路,进一步地误人误己而不知。
        正确地分析、总结、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精神,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使之发扬光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研究、分析、认知历史遗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些错误思想,并坚决地批判、清除其影响,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不讳疾,不忌医,坦诚地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中存在着错误、甚至是很荒唐的思想影响,才能够自觉地进行克服荒唐的思想影响,解除其思想的束縛,求得“太极之全体思维”的不羁舒展,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古代的文明,历史虽然悠久,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过不同的历史特点,但是就其社会制度的本质而言,却只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这就是:五帝时期是一个执政者为天下百姓的利益而掌权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德法协同的民权社会制度,只是这种社会制度受到当时一些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发展到一种更加完善的程度。老子对这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就是所称的“黄帝之道”,其核心就是“以民为本”。故,黄帝说:“吾畏天,爱地,亲民”,“若发号令,必究上下,一道同心,上下共赴……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即为现时而讲的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秩序观念。帝喾言:“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这个评价说到了社会制度的本质,是很准确的。只是近代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将这一历史时期错误地说成是什么“原始社会”或为神话传说;自商周以来直到清末,都属于“封建社会”;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的本质性特点是:执政者不是为天下的百姓谋利益,而是为了自己一家的私利统治和奴役人民。所以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无法证见为民作主的“民权”可言,但在每一个早起的当政者中,为了博得民众的拥护,于初期都扛着“为民”的愰子唤起民众为其打下江山,能够真正达到“为民”的也是少数或短期行为,随着时间的后移也是转变为“君主立宪”的封建统治。如是,在封建社会的朝代毎是三至五百年左右进行更迭,甚者统治更短,这是不能依照自然生态的椭圆形轨道原理一样,没有把握好太极时空间距“中态公约度”的多维网络层次秩序规律,出现了不能“守中”【太极时空间距中态之道】的过富与极贫、过有与极无、过阴与极阳、过盈与极亏、过善与极恶等的二律背反运动的两极分化。所以,始终达不到“长治久安”的民众择优心愿。虽然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上,统治措施有过一些不同的具体作法,但是,那不是本质,而是一种从封建制度的初建、发展、成熟、衰落不同阶段的表现过程。还有一个指导思想与社会制度在因果关系上的明确反映:凡是执政为公,治国为民者,都是建立在“为民作主执政”的基础上,古人将此称之为“以民为本”。凡是为了实行民权的大同社会,就提倡“道物协同互补”的太极全体的哲学思想,主张明民以治;凡是执政为私、治国为己的一家私利,就都搞君主封建性独裁统治,按着商周时期的说法,叫做“惟皇作极”的一极的不为太极之全体,主张愚民而治。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哲学在五帝时期不仅被定为指导国家一切大政方针的指导思想,以其立法,以其建立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以其指导人们的一切社会言行,乃至将治国者直称作“执道者”。在此期间,每一位执政者都将学道、用道、播道作为一项治国要务,学道而赏之。而商周以后,就竭力鼓吹尊神论,千方百计抵制“太极全体”之哲学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而只顾及“皇极”的这一极的江山如何巩固、“一家之言”的封闭人文思想的高压手段。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此后不断产生嬗变的深刻社会政治原因。只不过,夏商周三代都没有搞出甚么像点样子的、为他们的君主独裁统治服务的哲学理论,他们的作法都是“神道设教”,也就是故意曲解、神化原本科学的“太极全体”之哲学理论,将其歪曲到了能够进行愚民的程度。正因为终其三代都未能搞出一个为其君主独裁政治服务的思想理论体系,所以三代进行愚民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倡神鬼、宿命之说,掀起一股占卜之风,在列国时期又被孔夫子对周礼的进一步宣扬得到深化。直到汉代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废黜百家,又经由董仲舒勉强地拼凑出了一套封建神学理论,形成牢不可破的儒家“一家之言”为主流文化的独霸,由于合囗味于统治者一极的利益,致百姓于愚昧,所以儒家道术经久不衰,个别情况下检起道统文化,也是打江山者的宠络人心为其服务的工具。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的期间,从近年来的重检周易、读经尊孔、把马克思主义【仅是“唯物”一极,而没顾及“大道”,不是完整的“太极全体”之哲学理论】如何中国化,是“一家之言”人文思想的回潮。
      还有些“社会精英”们在书藉或网上不惜社会资源地言论“大家不得不承认的是:宗教来源于巫术,但是大家可能无法接受的是:科学、哲学同样来源于巫术”。宗教来源于巫术还有可能,而科学、哲学同样来源于巫术就有失大雅了,名医扁鹊早有警言“信巫不信医者,不予治也”,这话已经再也明白不过了。说“科学、哲学同样来源于巫术”这样的人就根本性的无知了:在现今世界上,那个国家的人们也不会说他们的人文思想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从巫术演变而来的,这种不同生活践行的诧词,是站在“神道设教”的愚民工具的基础上,是在否认民族特色的正统文化渊源,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那一个民族是愿意做没有正统文化的民族。
       因为祖宗的自然生态哲学思想,在每个字里行间中“凝练着生命”的智慧,一字之差、其义相隔万里,从中一两句话拿到现在写一本大部头的书,也未必能够完整地讲得明白,为了珍惜“洛阳纸贵”,仅能用传统上“大写意”的手法:称为笔未到而意到,聪明人举一而悟三。
        那么从追索文化的渊源,自然历史是承前继后的。前面的“哲学与科学出于巫术”的说法都是不确的意会:不管他们如何引证据典,没有引用“伏羲之始”和“黄老之典”都是变相与变质的伪论。以历史上的生活习惯来对待,这些都要关联起来比较才能搞明白,由于学人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引证据点,那些引据也是“神道设教”的虚伪说词,不足为证,都是附庸当政者“神道设教”历史之后的不实之词,许多的真学问有被掩隐遗失传于到今,能够延伸之今的也有附庸篡编之迹,真原版本已微其微乎。仅能依椐历史上的生活习性、风俗场境、文字发明的延伸过程的综合参量比较为准。
        因为从有巢氏【山树杈上与山洞做窝】起——伏羲氏【把野生动物顺养等】——神农氏【引野生植物家种等】——轩辕黄帝统一华夏——五帝【颛项、帝喾、尧、舜、禹——都是延续黄帝的“天下为公”思想管理国家】——相继一千年六百余年的较“文明社会”,主要发明创造也是集中在这个近似于“智慧界”的大好时期【文字、历法、术数、农牧、医药、铸造、火药等基础性科技】。可见《连山》比《归藏》还早,在伏羲氏至三皇其前还早那个时期,人们都以山地为生活环境,离不开山洞和树上为巢,山峦起伏绵延相接,用图象与结绳为记,伏羲氏以河图、洛书的“数法阴阳”和“数法日月星辰”为象、数、形等学术观念为起始,认为“象数之法、出于圆规、规出于方、方出于矩、矩三维角、分撑至稳”,为最佳承力体系,也是最佳流通【圆、角、分为钱币单位】的复始。用360周公度方法运算天地人的时空运动循环规律,从这根本未见“巫术”端倪,怎么人们不以真讲,而单予邪说?
       从中神农氏【有待考证——著《神农本草经》】以《连山》为图象与结绳号译为经之名,附古经三万言,那时山林为人们生存之根本,所以用“根”字为起卦,黄帝在初时延用,自周文王后篡改《易经》中的“根”卦去木傍才用了“艮”,才产生出歧义;从中黄帝为母系文化的继始,拜师风后等人学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大道,用“母之行、父之备、行天地之德”,从现存的《黄帝经》能够知道:【黄帝经第三章第九节父行母德】“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毋苛事,节赋敛;勿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四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禁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观国者观主,观家观父”。广受民言、不耻下问、集思广益、民主理政、爱民若子等风尚,收炎帝、灭蚩尤统一华厦,令史官仓颉用象、数、义、形互补整合的办法创造了古代文字,启用歧伯为医哲顾问、在《神农本草经》的继承中编成《黄帝内、外经》等书,肇造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用《黄帝经》的“天下为公、公私既济、民本国家”【上以下为基、官以民为本】的制度之后,从而开创了医学与哲学一脉同源承制不分家的公共文化之源。继之指导而建立了“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爱地亲民”、“以道立法”、“德法兼治”的真正近文明的民主社会。顺延继承到五帝末期,由于《尚书》只存《尧典》、《舜典》,五典而缺其三。所以,今人只知尧、舜在帝位传承上“选贤禅让”的故事,殊不知整个三皇【黄、炎、蚩尤】至五帝时期都是如此,这只是众多政治民主制度中的一项。
       由于政策适宜、民心同筹、社会向荣,至后人烟日盛,山地人满,从山渐川,因势择优避劣,取别名归藏,其所去粗取精为《归藏》——《易经》,从“川”字为顺【地势顺、济民以厚德载物——周易把顺改坤、济民改君子】为起卦,到“健”字【天行健、天地以自强不息——周易至今还是用“健”、 因碍于改“乾”而致不通顺,仅把天地改为君子】为末卦,注文四千三百言,今观《归藏》残存爻辞,文义易知,语言简洁,全为韵文,毫无“吉凶祸福”之类的占卜用语;从卦名上看,其“健、顺、水、火、风、雷、山、泽”比“乾、坤、坎、离、巽、震、艮、兑”简朴又直观,不是《周易》所设的异化不贴自然的不懂难解,欲证之也是牵强附会、文理不通,可见《归藏》才是真正的《易经》,既有以畜牧渔猎经济生活而命的卦名,又有反映女权制向男权制过渡协同互补的卦名,更有着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农时节令、以及预防畜牧业、农业自然灾害的相关卦名,其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极为丰富。后经五帝等历一千六、七百年至商末周始,周文王篡卦名、改卦义、重编序等强奸手段后,予以再定名为《周易》【另文详谈】,从《封神榜》一书经过侧面仔细的推敲就知道,都是为了愚民性的“神道设教”统治之术,以此就把《黄帝经》这个至宝埋入地下不见天日的原由。
          这也是中华民族从此步入“善恶界”的黑暗时期“不文明社会”的愈演愈甚、封建割据、封神林立,宗教派别才逐渐演出,其前根本无宗教之谬。并且演到近现代的党派纷争、团体设限的对立矛盾斗争,人民的血汗积累被这些纷争的过程毁于一旦,处于纷争之中到现在也无意觉醒之兆,目前由于认知上差异,特别是“主文主政精英们”还未完全觉醒,绝大部份人还在睡梦中,真理仅存于“位低草根”中的少数也无法推广实施,到如今还要费许多的囗舌文化等波折后是否才能完整脱身进入“文明的智慧界”。
        父母同根文化的民主大道,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传承线索是“黄帝【归藏】—颛顼—彭祖—伊尹—老子”, 断断续续地传承到春秋战国的民主道統。而父母同根文化的传承线索是“黄帝【易经】—颛顼—尧—舜—禹—到了文王周公【周易】那里已经完全变性的父系道术—孔子” 。父母同根道统传承线索和父系道术传承线索的一种强烈对比是,父母同根道统的传承线索是从强到弱的,逐步衰落的,以至到了老子与庄子之后,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退化。而父系道术的传承线索是由弱到强的,到了孔子那里,已经到了父系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虽然父母同根道统在汉初还能保持一定的影响力,以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父母同根道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父系道术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一直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父系道术也无法没落,虽无父系道术之说,但一直延伸到蒋介石和毛泽东时代,在许多的作法上至今留有无法否认的余蘖,近几年某些人由于把国学本末倒置,误认文化之源在【周易】和孔孟那里,势有复旧孔孟道术之势。其实是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的:中国的正统文化到汉代已死。按理说其时间还要提前到商周时期,只不过是时明时暗,云遮雾障罢了。
        轩辕黄帝所处的仰韶文化时代,正是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金人銘》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內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黄帝别称归藏,是我国父母同根真本道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分别著有《黄帝四经》和《黄帝内经》、《金人銘》等书,黄帝学说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文化始祖,它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逻辑体系。以《归藏经》从顺卦起始,是以民本国家“天下为公”的公正思想为道学本源。但是,《归藏经》已经佚遗了,但是《黄帝内经》和《黄帝经》与《金人銘》等书尚存于世,虽然有被人为篡改之迹,只要认真阅读比较分析,不难找到塞入其中的真伪之辨,历史文化之源总有获得澄清的一天。《周易》是《归藏经》的翻版,人们才误导认为我国古代的人文思想性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从“巫术”演变而来,那“巫术” 是什么呢?就是《周易》的愚民性的“神道设教”统治之术,后来又以占筮性的封建迷信之述,而真正的“巫法象数之道”被“筮术”遮蔽了,这是一字之差,就相隔十万八千里。

      我国古人为了能够间接了解和测定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在地上垂直竖立一个有刻度的木杆,这称为昃性的标杆,用来观察太阳与地球的相互运动作用规则时,利用光线照在标杆上的影子投到地表面上的长短和影子移动的划分刻度,就能够判断出天地之道运行的距离、速度等时空规律。如是,“春、夏、秋、冬”就能按照标杆投影到地表上,所划分出的刻度定位为一年二十四节气、360个刻分周公度日、月、年纪,这就是具有了“标量规范”的定位与定性——阴阳表里寒热;定量——时空温差虚实;定质——运行轨道的“循环复始”稳态有序的“度量变化”的规律,在医学上定气血津液等道与物的运通程度,在社会管理上审察德法并建之纪的公正合理性的“规范标量守度秩序”原则。所以古人把看到光线照在标杆上投到地表面上“影子”的“循环复始”轨迹称之为“玄”,在这里也即是“道”的运行法则,也能够理解为探索事物规律原理的“象与数”,所以是心中有数与历史记载的玄。是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帛书】,在这非恒道和非恒名是依其事物的环境因素的常数改变,而相应地有度数的位移转换其道与其名。但,绝对不是人们在玄乎其词、不能理解为那个神秘的“玄”。
如勾股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C²=A²+B²=(32+42)=25;

          据考证,我国古人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4000余年!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氏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就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相折所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边】为3,股【长直角边】为4,那么弦【斜边】必定是5。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
        从上能知,天地之道的运行轨道规律,是有与无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的有序交易之变化原理,人们是能够看到光线照在标杆上的投到地表面的影子的循环复始轨迹这个“玄”、这个“道”、这个获得的“象数”法门,予以定性——阴阳表里寒热、定量——时空温差虚实、定质——运行轨道的循环复始稳态有序度量变化的义理性,在医学上定气血津液等道与物的运通程度,在社会管理上审察德法并建之纪的公正合理性的“规范标量守度持序”原则。人们常说的“国粹”就是存在这里的根本的“道与物”的象数义理法门之过程。如是,道不可见,参物之通运而得其道规,即道物同在、体用一源、化而为一。
      如此,阴阳五行也是象数的协同互补承制的相互生化作用的场效应控制中心。即定位——表里出入;定性——寒热虚实;定质——功形温差;定量——运行轨道稳态“时空有度”的循环复始等四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道、之象数;如是自然、社会、人体等三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道、之象数。如此, 《易经》和《中医》等思想源泉具是道和物的象数理念, 是用象数整合的方式在“理法方药”,其开出的药方不光是在“开时间”、而是在开“天、地、人”三才之道。
       如是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法于自然,和于术数”【《黄帝内经》】,这些术数都隐藏在阴阳五行的相互生化作用概念的网络层次原理之中,古称遇三则立,三为什么能立呢? 因三组成的三角形形成的支撑才能承受重力,这就是矩,八卦的基础卦象、卦数、卦性分别是由三阴三阳与二阳一阴和二阴一阳的因缘顺序有机相应组合;所以方出于矩,由矩构成了方,而圆出于方之规,则圆为规,由三点三线三维有机整合则形成了九的商高所言的“积矩”,“——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而九为河图洛书的九种性象数理相吻合,从天地性象圆的循环复始来论有重一居中统八之态,为此,从九居一得八才不重复,由是予八卦预设天、地、人三才的有序循环转运之象数;单用河图洛书之全九又整合归一的道物圆桶受力场效应,古人把这种积九之矩又整合归一的道物圆桶多维受力场效应演算简化为象数理念。由于知识面太窄的、理解不通的人,至如今还在认为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邪说?把古人的“真知灼见”,也要想着法子以“不科学”的舆论凉起来,其本人永远也不够古人的那种认知程度,还敢于在贬低古人,其实是在贬祖宗的同时在贬自己。不知道是由古代伏羲和黄帝等的系统整体性“序贯”思想产生的哲医同源,在近百年内用“殖民文化”的“支离破碎思想”为检验标准,予以阐释祖宗的有机统观的原理,难道能够得出完整正确的结论吗?回答是只能取些“破碎支离”的“残肉渣骨”罢了! 连一个完整的“尸体”都不见了! 国之有机文化的“活体”还能兴否?!在这点上主管哲医两学同源的某些高层人物在著书时、也是很无知和很随便地能够这么说吗?
       从上可见:这就不是那些假精英们言之的:“大家不得不承认的是:宗教来源于巫术,但是大家可能无法接受的是:科学、哲学同样来源于巫术”。大凡著书立说不是发表个人见解的层面,大有代表国文表达的平台,必须努力给于读者相对正确和稳固的知识,我们必须努力去追求真实,如何距离真实越来越近,那就近身连接到真理的地步。
       这些都是人为的不解的漏洞了,被不甚了解的人钻了空子,说中医不科学,应当废除。而中医同国学根连着筋,中医的复兴是国学血肉同源的复兴,这些是谁在把中医和国学推到坑中去了呢?除了社会政策的大环境外,也不乏搞中医和国学内部性的主要根本原因,打铁要靠本身硬,自己的普济民生的理论基础在继承上都把握不牢,并且予以宗派性地支解了,分崩离析了,各说各的好,扯不到一起来,形不成共识,纵拥道教的用唯道论,纵拥儒教的用唯儒论,纵拥佛教的用唯佛论,纵拥基督教的用唯上帝论,纵拥物质论者的用唯物论,自扎篱笆,不可能再有创新与发展了,本来你是“内行”对内行讲不到位也一下难懂,可是“内行”与外行就更加无法能够理解,不是“鸡同鸭讲”了吗?而处在高位的鸭子用它那“窃剽嘴”几铲子,会弄得你防不胜防。
         你说国文性的哲学与中医不是来源于“巫术”, 而是来源于“巫法”,那又是怎么发现的呢?问得好! 不问闷在肚子里大家还朦在心里, 按愚人的说法是来源于生活与生产的践行性过程方法, 可能这句话太笼统了, 干脆直白: 吃出来的、喝出来的、打出来的、伤出来的、发酵造酒出来的、审视自然中的动物自救本能仿效出来的,综合这些过程原理产生的。不是有神农尝百草吗?首先是为了生存下去,想办法填饱肚子,在尝试“百谷”的过程中,找到食物来源的同时,也尝到了“百草”的药性,在无意中“吃撞”好了身体的不适,是轩辕黄帝在第一章第五节道法条言及的:“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这个“神”不是“筮术之神”,而是认知方法上的思维智慧,即“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见周敦颐“通书”】。然后同自然上的原理作出比较后,才升华为医哲同源的人文思想的初级基本理论,通过不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修正,才形成了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哲学和医学同源性的人文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以人的心身历验或心同身受的思维感知所取得,即人身之“道物”同自然天地之万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生态哲学思想。
从“巫”字的拆字来讲:其上一横代表天,其下一横代表地,一丨两旁的两人或众人用“昃标光影”、“如影随形”的方法在观察着天地之道的原理,是人在顶天立地之间的生产与生活的践行中得知,从这说明“道与物”是“如影随形”的不可人为地予以分割,即道物存在于一体,有道也有物,物离不开道,道离不开物,有物无道则无物;有道无物则无道。这些原理都不是分别用唯心或唯物、宏观或微观等绝对人为地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同现代的量子系统论“无矛盾”论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等功信与物质的运通交易有无的法则原理。在此,古人为了生怕“巫”字被别有用心的人予以邪说, 故从其头顶戴上一个用竹子编织的帽子,成为“筮”字,示意着天空云遮雾障、天在下雨、昃性的象数法道无法测得准了;人们再用昃性的象数语言无法求证天地之道的正确规律了;有人将其神秘化了;用到神道设教的迷信的邪路上去了,秦越人在公元前337年就提出了六不治,其中就有一条言之:“信巫术、而不信医者,不予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用测不准的“筮”字【巫术】、同象数科学原理的“巫”法加以严格的区别。
         可是天地在默默无言的作功,而人言居功、人言可畏性的是非不分,在云遮雾障中进行猜测,又无法堵住这些人的言论与行为,只有又把“筮”字的左面【古义于下】加个口字是为“噬”字, 让他到处无原则地讲经说法的卜噬下去吧, 只要不干扰这个“巫法”【 探索自然原理、不是巫术神道设教】的自然探索就行了。其实这也是幼稚之想,自商末周初时期,周文王把黄帝《易经——归藏》改卦字、易卦名、篡卦义,予以用《周易》的书名之后,真正的《易经》已经让其埋入坑中。从此,绝大多数的人就用《周易》予以卜筮之术, “研易而不筮者”仅为极少数, 这才是被《周易》的神道设教的“占筮邪术”思想,蒙蔽了三千多年的是绝大多数, 可是这些人也不从黄帝《易经——归藏》那里去找寻国学真义源头的“象数义理之道”,还在低层次的乱弹琴。
     但是,随着追索国学源流文化“象数义理之道”优势的光天化日, 有待一日有识之士的崛起, 凡附庸着《周易》的著书立说都会成为垃圾一堆。
      总之,中医的理论是哲医不分家的,好的中医就比现时的哲学家还胜一筹,概全的哲学只有医学者才能完成,因为“上医医国”, 李泽厚说: 医疗语言乃高过一切。当然这不是指的现时在用的语言, 现时在用的语言已经被彻底地异化了, 失去了同自然生态配匹这个真字。这是因为人体是个自然小社会,用唯物主义理论得到的是自然社会的尸体,用唯道论得到的超越有形的游魂,四千余年前的轩辕黄帝的医哲原旨本是“道物互补论”,即无形太虚与有形实体的协同互补承制方法论,刚好同现代量子系统论不谋而合,能够把中医升级为现代语言而又不失其真,并且能够把医哲原旨超越时代,即为自然生态哲学与医学。将来什么医学也无法同其相论,因为人体疾病是功信和物质在人体“道”的转运调控的通运过程中的不同程度中的失控,如普通感冒、炎症、寄生虫、外伤、结石、梗阻、压迫、麻痺、滤过、肿瘤、脏腑与血管的纤维化——硬化等导致气血郁滞、不运不通的枢机失度,都与道和物在人体道的守度“升降出入”运转性“纳新吐故”过程相关联,谷物于库中存久了也要糜变生虫;水于堰塘渠道不流也能腐败;人体气血精微不运而致器官出入枢机失度性不同程度的受阻,组织器官修复与代谢废物不易更新排故,何病不生与不有呢? 如此这样,能够普遍涵盖着有机常态与失态疾病之谱。为此,这个“道物互补论”能概全自然上的全部症结。

人类文化社会体制既要自由,又要自约,这是太极之全体的原理,而太极为組织单位关系,否则就是纯自由的无组织,而不是自组织与自调控,王夫之说:“阴阳之体,纲组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于两间,此所谓太极也”。纯自由是偏离了太极之全体的原理,“无为”与“无不为”是偶联在一起的统一,请不要同“无不为”相剥离,黄老之学是“以民为本”,这个民是公民,即“天下为公”,是既“存私又立公”的“兼容共利”的关系,同马克思主义的风牛马不相及,黄老之学倡议的是“太极守中”【充塞于两间】度量规范之法的道合【交易——相互作用】生物,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不生,在形式逻辑大体上牛头不对马咀,马克思连“太极守中”【充塞于两间】度量规范之法都不知道是什么,怎能道合【交易】生物,其建立的“对立”性冲突性辨证法人们是难以在久安中得到生存的,其反对的什么“形而上学”,那他的学说是“形而下学”的了,事物都以“功用”决定“形态”,人两脚直立行走,狗四脚卧着行走,都以“功能”为主向决定着“形体”的功用,由于“太极之全体”所处的时空位置差异不同,不论处在什么时空位置上的是“功形同构”现象,那用“形而上学”只有走进偏门,仅为一个专家,不为全科学者,正确解证哲学上的课题要有全科的常识,黄老之学比马克思概全多了,黄老之学是“道物一体、显微无间、体用一源”的精神,而马克思是唯物论,这明显偏离了太极之道,难道还牵强附会地凑合在一起吗?显然证论的层次是不一致的,这是乱道行为。

一〉、存在症结

      有关道的源流,必须从《黄帝内经》、《易经》、《老子》、《庄子》和宋代理学等典籍中开展朔源。取其精华,析其不足,在根基继承上予以阐幽与创新,其前无据可查、其后除了有许多解读正确与存误外,有的偏离了“道”的原意与分枝为封建礼教的迷信倾向,无必要列入本书的内容。至于老子的《道德经》是后人所篡之书名,在此也只能以《黄帝经》、《易经》、《老子》、《庄子》、《通书》等内容互考对照为准。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却是把自己当成了‘死角’。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事。只有用‘思维’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自己反省自己,‘同自然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而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应当是自然与自己促膝交谈,应当是‘解惑思维以对自己进行告诫’。
      目前市面上和网上的大部份文章和书籍,都是以唯物论为检验标准的诠释性评价,其实都是在复习功课性的在歪曲国文之源流真知,失去了自信做人的本性,成为毫无主见的豢养之徒,作些议论也不怕洛阳纸贵,产出废话一堆。真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还无法摆脱周易、王弼的极右与唯物主义的极左思辩范畴、孔子的“善仁”被人利用之附庸,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还埋没了原作者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精华,这种状况必须得到迅速的纠正。
      一切不自然的事物,都在返回自然常态的途中。按照自然的本然进行因势利导,而不是岸行推舟,因为道物学认为:自然于本质处无从改良,即使篡改,也如一石入水,当时波澜壮阔,事后了无痕迹。人们总在最基本的常识面前栽跟头,并非他们不知道常识的存在,而不能认识常识的尊严。而究其原因在于【以人灭天】,将自己看做了在人间的“上帝”【或是老天爷们】,然后去代大匠玩斧头,先秦老子说:代大匠玩斧头的家伙们,很少没有不砍伤自己的手。为什么?最基本的常识就是自然趋势,有自己的兼容共利的意志,让你改,随你改,但是我会即时归零,涂抹人为修改的痕迹。自然比人更有耐心,也更有恒心。俗话说:皮球无法一直被按在水里,你一松懈它就跳起来。人们也常说:自然无负担而不累。一切不自然的事物都在身心自累,虽然有短期突出,但都会被即时归零律所限格。一切不自然的事物,都在返回自然常态的途中。注意这个途中的用词,不正是道物学的本意吗【黃帝门生——李剑虹和作者改编之言】?
      魏伯阳言:邪道险阻,倾危国家。对于装睡装醉的人是唤不醒的,闭着眼睛说瞎话的人,是不会睁开眼睛的,只有一个回音的办法,走自己的路,让他们的视力有限去吧!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自黄帝之后的那一千七百余年中,从来也不缺乏正确的思想,但好心的外国人以系统论的方式,挖掘出了中国老祖宗的思想,所以中国人缺乏的就是如何把老祖宗的思想,准确地实现现代化,把“黄帝”的优选思想,当着现代最前沿的自然生态系统哲学和科学家,因在那时实行的是“德法之道”既济管理的近文明的“近智慧界”,可是目前的世界,在总体上还处于假文明的“善恶界”, 用阶级、对立、矛盾、斗争、否定、颠覆、革命、批判、制礼、伪善、仁义等形式,对于生态自然社会与人体本是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差异,人为地予以解构,脱失了自然生态社会的全息图景。从这一点来看,在常态自然与社会的作用机制方法学中,根本不需要西方争斗不息的环境中,驯化出来的狼性凶残对立斗争的思想。我们所需引进的是系统论的同老祖宗非常偶合的一脉相承的思维精神。因为分析与思辨必须以大背景的践行为基础,人为设限条件下的过余分析和思辩就无法同自然原理协调一致,但没有过致密的分析比较论证也无从谈起,那么思辨更无法从何谈起,分析和思辨是同胞胎,无分彼此,有分析的论证才够上了思辨,践行是分析和思辨的祖宗,但不是那种“对立矛盾斗争”的分析与思辨。如此,就在于已经获得了验证的基础上的多因素参量有机整合。
        不客气地讲,不以在于已经获得了验证的基础上的多因素参量有机整合,否则又是人为分割之论,这还是无法摆脱一些执偏的观点。人是主与客的综合体,两者不能绝对割裂,用物性论得到的是尸体,用思维论得到的是游魂,物体没有宇宙自然和人的思想仿生那永远也是物体,人们按照生活所需在不断解决所需,创造出新的可活的物体。如此,人的思想能动性,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认的重要一环【重建中国精神文化,还是要对中国学界学人发起一场攻坚】——这样的攻坚就是《道物辩证法》。黑格尔的精神世界,马恩主义的客观世界,从本质方向有区别,虽然内在逻辑互相借用,说理内质可不一致,前后逻辑不能系统相承贯通,以恩克斯在批判分析哲学时,本来是“功形下学”,也把其无端地纳入“形而上学”来评判【见反杜林论】,谨指出这一点就足够说清和再也明白不过了。中国文化重视的与自然一样的“择优避劣”;当代早期的西方文化讲究“择劣”的斗争,唯物论就是这种文化。现代西方科学和哲学大部分人是量子系统论的,同中国古文化有许多相同的络合处,认为大自然的设计“既无多余,也无不足”,我们中国的文化复兴应该吸收与整合“量子系统论”才能复兴。可是西方的主政者和中国的主政者还抱着唯物论不肯放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是唯物论把正常的自然法则原理性形式逻辑概念“颠倒为失态”的自然也不明白,唯物论的形式逻辑以“恶”在推动社会发展为杠杆,不是传统文化的以“差异”在推动社会发展为杠杆,把常态自然概念倒置为失态社会与人体,又出现了“和谐与对立的不和谐”性的自相矛盾,任意你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大逻辑体系总也不能改吧,同当前倡议的“和谐社会”不能格入,那是怎样地如何中国化呢? 这从概念上又出现了逻辑序贯上处于“牛头不对马嘴”了的不协调,本来一个很好的理论是用来指导社会发展的,可有“对立斗争”的因素存在就有“对耗”的存在,不能协调一致地发展,不能同自然一样“自我择优”地发展,这样的文化就不能序贯复兴。
        所以说做学问要认真的践行,经过序贯地认真分析比较论证后才有思辩,叶齐茂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是最多分化又最少集合的知识大扩散的时代,因此,知识领蜮中产生出许多混沌并不奇怪。十分明显,除非我们对整个知识进行综合,否则这种混沌定将扩大。而不能人云我亦云。中国爬不起来的原因,正如潘启明先生所言的:大部分不在于客观,在客观方面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丰润,人口众多,人才辈出,有历史上的和谐协调底蕴,明代以前的发明都在国人,而不是在西方,西方把国人的科举方法都学去了;把许多的发明都学去了,变为他们的知识产权【如勾股定理等】;变成了残忍的锐思与锐器。
        国人又把这些变了味道的锐思与锐器移植国内,虽然建立了新中国,科技发展了,人民扬眉吐气了,国家逐渐强盛了的征象,而我们的文化被“殖民”着,“软实力”落后于“硬实力”很远的一段路程要走,在束缚着“硬实力”的向前发展,可是人家也在同步的发展与强盛,并且比我们来得更快和更精。按人囗综合实力比较我们进展不大,而且水份很多,浪费和公款腐败触目惊心,凭公款招待吃喝一项据粗略统计一年几千个亿,这些钱用于投资发展又要创造多少利润,解决多少大学生的就业等课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走向自然性“公约度量”上的德法兼制的正常轨道,没有适时地把古代国人的宇宙星球之间与社会人体经历若干年的进化过程、自主认知为真的崇高智慧的“公约度”与“公约量”引用于社会管理,把权威玩术型政府转化为服务可信型政府,从真义上达到人民的民生权利与自由同自约互补协调的义务,那外国总统自掏腰包吃喝为什么不学呢?再也不是通过引进的“矛盾与对立的斗争”和“否定之否定”为“恶”性的偏理,继续地把祖宗的“偶联承制”理念予以掩幽埋没的权利与义务,中国再也受不了这么样的折腾了。《黄帝经》于第四章:六分——第四节:勿损本根中言过:“外戎内戎,天将降殃”。
        显然,我们缺乏的是被某种引进的“殖民”思想,“被埋没着的祖宗优势互补的公立公正思想【但孔孟之道的封建愚民政策必须剔除】”的运用与实施。由此,这个时代不仅仅是邪恶者载誉,神圣者蒙羞的问题,而是人们不会关心更不需要去追究载誉者背后的黑幕,人们也不会去关注蒙羞者的灾难。表像是惟一被关注的焦点。我们只呼唤成功和成功者,而不去计较成功背后是否以人性和自然丧失为代价,我们只簇拥“进步”和“进步”的表象,而不去关注“进步”背后是否以人性和自然的退化和畸变为阶梯。这是非常清晰的思路,再也明白不过了的告白于天下。还需要怎么样的对接呢?一句话:“老祖宗的优选思想”统领天下而不为过,在宏观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补充微观和系统论的现代语言非常的够用。这些话也非常的明白不过了。否则又是造出一部不能开的车。老祖宗的优选思想同现代最先进的量子系统论有机整合后,还能解决现代最先进的量子系统论目前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还能纠正“宇宙大爆炸”等谬论的错误,超前预知的超现代化的自然生态学哲论,到时不是我们跟着人家的屁股在后追赶,而是把他颠过头来跟着我们追。不信由您?我在这里举一例:我们中国人不是有“在天一日,在地一年”的神话吗【前章已论】?
         佛睿恩特认为:许多严重的公共问题,从都市的日益恶化到全球生态的威胁,都肇因于原先立意甚佳的政策与认知方法。《黄帝经》第二章:国次——第五节:亡身五逆中明确告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于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势者流失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势者失民,党别者内乱,此谓五逆。五逆皆成,绝天之维,失地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常;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谓过极失当”。这些问题其实是处在一种复合的系统之中;这类系统会诱使政策的制订者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时,误将重点放在系统之下层次的症状治疗的一维平面问题,而非系统多维网络整体的根本病因。这样虽然能够产生短期的明显效益,但就长期而言,病因恶化,药也不得不愈下愈重,造成更加严重的长远后果。
       所谓系统思考方法,也就是哲学的方法。区别只在于哲学所思考的“系统”包含着自然、社会、人生的一切系统而已。而它们的一致之处就在于统观,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自然、社会、人生的每一层次都是相互借鉴运用的学习系统,通过学习之后如何达到协调为真为美的大环境的“中态公约度量”,把预设产生的因素如何提前处置于萌芽状态。

二〉、转变认知

      虽然思想工具是新的,系统思考的基本观念却是非常的浅显。我们的实验显示,小孩子学习系统思考时非常的迅速。
      在过去数百年来的西方文化中,有两个字很少被使用,但却可表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这个字是metanoia,意思是“认知”的转变。我们私底下原先是用来形容学习型社会的。希腊文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认知意念的根本改变,一种“超觉”的经验。在早期基督徒的传统中,这两个字特指“醒悟”而直接觉知到至高无上的事物,是“体悟生命的真义”。

罪莫大于为欲,祸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类做为自然界的生物,其生存和发展无一刻不能离开自然资源,这一点是和其他生物相同的,其不同于其它生物的是:他仍然延续到目前,是自然界大家庭中不断制造争斗的唯一不和谐者。人类一旦发现某种东西能为己所用,那么,这种东西就离灭绝不远了——人类是自然界当之无愧的无情杀手。
       大自然何等伟大!人类不过是其间万千物种之一。人类不遵生存之道,恣意破坏自然,自然要自卫,就用自然灾害来惩戒人类的破坏活动。于是天气灾害增多了,到处是令人类恐惧的气候异常;地质灾害也增多了,海啸频发就是一例。海升陆沉,资源枯竭——人类也成了人类自身当之无愧的无情杀手,再如此不归:人类这种“东西”离灭绝也不远了!按捺下自己的浮躁之心,冷静地思考一下,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吧!
         古训有:“惜财”既“惜福”,——才是人类自救的唯一良方。“财”和“福”是不能分开的,也都是有限的。“财”说到底就是自然资源,那些贪得无厌地占有和挥霍自然资源以求“福”的人,就是将使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人。不惜“财”,焉得“福”?要珍惜幸福,惜财,不浪费,应该是人类每一个成员遵循的规则。以“衣食住行用”来说,凡是超出个体活动和从事基本需要的都是浪费。看看你塞得满满的衣柜和鞋柜【菲律宾一位前总统夫人的鞋子有数千双之多】,你可知道你已经浪费了?看看饭店餐桌的饕餮大餐,你可知道你浪费了?摸摸你的便便大腹,你可知道你更是浪费了【你还要减肥或治病呀】?看看你住房中多余的空间,你可知道你浪费了?当你可以安步当车却以车代步时,你可知道你浪费了?当你夏天开空调盖被子时,当你吸烟时,当你用纸未尽其用时,当你任水哗哗空流时,你就是在浪费着呀!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我自己花钱买的,谁也管不着!错!钱,权且可以说是你的,但是资源是大家的、公共的、全社会的、全人类的、全生物界的,占有超出你需要的,就是你浪费和侵占、剥夺大家的、公共的、全社会的、全人类的和全生物界的!又何况权是民托应为民所用,如此来理解毛泽东说过的“……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将更加深刻。
        何以出现上述那些随处可见的浪费呢?可能与不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杀手【即无知】有关,但主要是人类在虚荣、浮躁心理的支配下,相互争斗、攀比的结果。人类这个世界唯一的万物之灵,已经在虚荣、浮躁、争斗和攀比中淹没了自身最本质的需求,也失去了最应该珍惜和久违了的“福”。
      “黄、老”之道的继承与发扬是我们的任务没错,但不知此务能否达到一定的程度还是未知数,但中国人不是缺乏思想,中国人的思想是吃素和谐的真义智慧,是自然美的真义【剔除伪善邪恶】。而少部分西方人是吃肉的恶行,驯化出来的哲学所以是建立人类讨伐战争上,弱肉强食的,每好吃一次就否定一次,根本不承认自己也是动物祖宗出课的,而把祖宗否定之,以战争临时催生经济的启动与增长,国家机器的运转精力,放在“对立矛盾斗争”方面,现代其它国家如近代哲学的发源地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已经省悟了。现代美国佬的恶习不改,到处发动侵略战争,从朝鲜和越南打亏了也不收其行恶的霸相,本性难改,坚持其食肉兽性,这十几年来打南斯拉夫,打阿富汗,打伊拉克,又要打……打。食肉动物,狼子野心,霸道成性,亡我之心不忘,成天算计着华厦民族的颠覆活动。拉我们的尾巴不动,用西藏、台湾、技术、资金、市场等牵着我们的鼻子跟着他娘的被动顺从着走。孙子兵法出处于我们,反而被这些食肉动物用到位了,目前它是在伊拉克等地方难以脱身,才同我们找友善,是在引诱着拖时机和搞骗局,每次都不见其有“守信”二字,当侦探摸我们的底气。如果顺利地摆脱了的那一天,又要现原形,再次把西藏、台湾、技术、资金、市场等这些事情用来穿着我们的鼻子,让我们被动地顺从,如果不能迅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话,就永远受着它娘希匹的牵制着咱们。咱们为什么也不得道出击呢?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在它的国内培植闹分裂的势立,让它也被动起来呢!看它难受还是不难受?
        恩克斯在反杜林论时在批判分析哲学时,可不懂得分析哲学是功形下学,错误认为是形而上学,可见那些理论是闭门造车的,他们的三个主要形式逻辑跑不了吧,依其逻辑能实现世界大同吗?不能见他们表面文章上的语言讲得漂亮顺当,其实质是无验证性的唯心思辨,所以部份国人把其引入当着主流统治文化,在建国前有些适用的方面,那是因为要有善恶医治特恶的需求,这不是长治久安之道的自择优的“长远本源”。但也是从过左走向过右或从过右走向过左的“极端”,用自己之矛斗己之盾,用己之盾抗己之矛,敌对力量无法消灭的有生力量被自己人为的错误思想消灭于无形之中,这一损失与教训的严重性不值得深思熟虑了吗?在否定“守中”的过程中又意欲道中,为此在井岗山时否认毛泽东几次就失败几次,还是毛泽东尚存中国古代思想的根基,才逐步走向了一条民本为旨与大有作为的——挽救大多数民众的道路,挽救民族生死存亡的道路,这难道是“正确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吗?难道这不就是“黄、老”等道的继承与发扬吗?难道这不就是继承与发扬“孙子兵法”才取得的成就吗?为什么要把这个光环强硬地带在马克思的头上,而不带在“黄、老、孙”的头上,或直接戴在“毛泽东”的头上,本人的感觉更为直接了当和为妙。但在建国后在许多方面和主要大方向上没有摆正这条路,还是以“主义”和“阶级”对立矛盾斗争的“革命运动”为主用:用阶级斗争的“革命运动”促生产,用自己之矛斗己之盾,用己之盾抗己之矛;这么样了还不能了之,还发明出一个人民内部矛盾,不知道矛盾是在差异的升级之后才产生的矛盾。所以有人说:毁损文化遗产,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起了一个开头,可是国人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听认正确”的几句话,在几天中就毁损殆尽,“八国联军”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被中国人自己做到了,“阶级敌人”没有完成的事被自己人做到了;又一次地用“敌对力量”无法消灭的有生救民治国精英力量,被自己“人为错误”的思想消灭于无形之中。
       由此,不得不令人发聩深思了,古代国人的思想精华分别是在商末周初的“神道设教”与近百年来的“文化殖民”的两次断流所累,不是站在以民族优选思想文化骨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先进文化的血肉与精神的充实,而是单独引进的偏思“恶”性的当着主流思想“殖民”于民族优选思想文化,把民族特色的优选思想文化进行掩幽埋没着, 或是不继续寻找国学源头的三无私的“天下为公”的黄老“近文明智慧界”之学,而是拦中分别独取家天下“神道设教”的周易与孔孟“假文明”和唯物主义“善恶界”之路。虽然国人有所思,有所发,但是不要健忘了,这种偏思由于这些年从幼年一直不加以分析与思索地,在不断被动地灌输到老年,已经到了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的程度,站在这种偏思的言论上来解证国之古人的文化,势必又步后尘性的进一步地掩幽,从现代出版的书籍和网上的大部份文章中,都应该是“差异”的、而不是“矛盾”的、而用矛盾表达为矛盾的错误;应该是“稳态秩序”的、而不是“平衡”的而用表达为平衡;应该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而表达为否定之否定;应该是“偶联协同”的、而不是“对立”的、而表达为对立;应该是“自然法则观”的、而不是人为分割的“主观与客观”的、而分别表达为“主观”或“客观”。 系统哲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早就出笼了, 中国的绝大部份人【不缺大家学者】还是把那些已经过时、而且不能够表征自然生态真义的言论拿到现代来说事, 已经丧失了国学和系统论整合的大好时机几十年了,没有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而是去搞內部对立斗争的內耗,你说国家与个人能进步吗? 不倒退才怪呢!已经落伍半个世纪有余了知道不知道! 这么样的思考认知水平拿什么理由来复兴中国文化。可就是已经说惯了嘴,写惯了字,成了抹不掉的嗜好与习惯,把国文搞乱了还认为不觉得乱。但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承载万物的地位……。人们总有觉醒的一天。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与纠正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许多的人的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这是许多语言阐释家的弊病。目前,我国许多思想学术方面的评介书籍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标准用来检验国文,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还埋没了原作者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精华,这种状况必须得到迅速的纠正。
       还要这么说:中国人从来也不乏真正的思想智慧,缺乏的是如何把古代国人的思想智慧,用现代语言正确达意的继承地领会的论述明白,缺乏的是如何把古代国人的思想智慧正确用到位的现代国人, 同现代系统科学接轨并实现现代化,用到主流社会管理上的实施的能人。中国人不需要架接那些食肉动物的偏思, 我国很早就有了比马克思主义还要概全序贯的不矛盾性的自然生态原理,只是分散于古集中,没有得到公正地予以理列提精整合罢了,在此基础上,只要引进现代系统论的思维方法论,把古代国人的思想,升华为现代或超越时代的科学哲学家,担当起复兴中华文化的脊梁,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发扬光大,担起真正走向大同世界的重任。为什么还要把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自身存在悖论、而不能自圆证解的思想予以中国化呢?为此,光扬大道的旗帜,发展中国特色的系统文化社会,请再也不要把《黄帝》等的既简单又复杂的智慧同唯物论的逻辑学无机地拼接了,已经完全性的不合时宜了,早已应该予以终结。国人的智慧是明显的“道物论”,可见这么多吃皇粮的哲学家都在为了保饭碗性的附庸,继续在违心的单议唯道或唯物对自然生态的人为分割。那么有人就会说: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治党理国的指导方针了,我的看法非常多,而不是没有,单凭“以人为本”,立党“以民为基”就是“民本国家”和巨大作为的纲领,也是党建旨宗。完全符合古代国人的哲学原旨,直至往后任何人也无法加以否定。
       有人说:世上没有什么比“家庭稳定”和“世界和平”更重要的事了。“胆怯”是谋杀智慧的“凶手”,那么,文字囚也是谋杀智慧的“凶手”。……确实如此。另外还偏见地“抱着巨人”的大腿不放,顺着往下勒脚骨毛, 正否不加思考的阿谀奉迎:“没有建立起既符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又适合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之本质特征的哲学研究框架、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仅凭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这一句话,请问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实践过了吗?常态社会继续用对立矛盾斗争吗?一切思想发明的基础成果不予肯定而用否定之否定吗?不出乱子才怪呢!这样也永远也跳不出这个框,用其标准检验古代国人的思想智慧只有进一步的禁锢与倒退,永远也讲不明白,离题越来越远,不走入死胡同算是好的,难道还找得着什么出路来,不仔细推敲说话,人们的思路被一棍子打死了,封闭了出路,也就无法找到出路这个门,以高层言论囚禁谏言,同样是谋杀智慧的“凶手”, 在黄帝开明时代还广开言路、倾听谏言哩。因为这个门早已被人为地继续保留的已有观念的封闭,人们无法异想天开了。
        还有人认为“没有片面性就没有科学”。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更大的意义上是成问题的。从科学研究发展史的广度看,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创造出全面正确的科学理论,而只能是逐步创造和完善之,但是科学发展不能永远总是处于片面、不完善的地步,而必须经过片面、不完善而逐步达到全面和完善。那么,到这时科学发展就终止了吗?理论科学【即哲学】研究可以逐步达到终点?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实证科学研究则永远不会终结,因为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进行实证科学研究的手段,都必然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因此其研究成果也必然无限增加。也可以说,理论科学研究可以达到没有任何片面性,而实证科学研究永远不能完全消除其片面性、不完善性,但却是在正确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的情况之下,出现新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但终有取得完善的认知那么一天的到来。
       许多观点学说的可取之处、正确之处、大体上是相似的、甚至可能相同的,这是十分正常的。例如:各种宗教学说几乎都主张行善、反对各种恶行,而许多非宗教性的观点学说【道德学说】也持类似的甚至相同的观点主张,这当然毫不奇怪,说明人类有许多想法、思想其实是相同的和相通的。但是没有涉足与规范“太极时空守度”之內的常态与之外的失态性“过善”与“过恶”课题,这些都是混沌不明的。而不应该人为地把它们绝对区分开,或者说把这种区分绝对化,不要被那些人为区分开的各种“主义”所迷惑,以为不同的“主义”一定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完全势不两立。
       有人认为自己读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某著名学者的著作或某个学派的著作,因此对此最有发言权、已经完全读懂读通、体会到家了。这其实就是单方面的钻了牛角尖,而不是多方位的钻了牛角尖,只知某一家、某一派,不知其他各个流派、各种观点学说中各自的可取和不可取。因为迄今各种理论学说或多或少都有其各自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以为某个学说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其实都是缺乏必要的比较研究,更谈不上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只是去解读或评论某人的观点学说,而没有什么自己的新观点,尤其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新观点。如果一辈子只熟悉一种或少数几种理论学说而不了解、不熟悉其他许多有关的观点学说,一辈子只熟悉某一个学科的理论观点,而不熟悉其他众多学科的重要观点【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联系密切,不能截然分开】,一辈子只熟悉一个国家的情况【即自己国家】而不熟悉其他国家、尤其是当前发达国家的大量情况【因为发达国家在多数领域目前都走在世界前列】,即是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缺陷,眼界和思路都很不开阔,没有跳出旧有的框框,那么就不可能做出什么理论创新,尤其是不可能做出有比较大义的理论创新。
       在这里无法逃避现实了,不得不提出这一非常敏感的话题予以比较论证:唯物辩证法则总结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必须遵循的“总规律”。只要遵循这一规律,什么事物都可以作出普适性的答案。既然如此,只要证明有一事或一物不符合这一规律,是否就站不住脚根了。那么就以“量变到质变”为例验证一下看如何?例如人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全是左旋的,而葡萄糖是右旋的,参加生化反应的酶必须在结构上与之吻合,才能起作用,这就是为何人体不能变成食草动物,像牛羊一样光吃草就能活下去——咱们无法消化旋光性不同的葡萄糖组成的多糖。
      咱们还应该比较1克碳和1吨碳的性质才是,可凡是住在煤场附近的白痴都知道,你就是把碳的数量从1克增加到1万吨,它仍然还是碳,并不会变成别的东西。生物繁殖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这种量变引出了什么质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收获了的那万颗子和原来的种子根本没有什么性质不同。该如何用“量变引起质变”解释呢?为此,“量变引起质变”仅能用于某些方面,在我的知识范围内,物理、化学中唯一可以和“质量互变规律”勉强拉扯上关系的只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随着原子量增加,元素的化学性质呈周期性变化,越是位于周期表左下端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反之则非金属性越弱。所以,可以说“原子量的改变导致了元素性质改变”,而不能当着事物的普遍规律,事物的普遍规律是质量同步的量变引起效变。
       “道物论”的本元象数义理机制与系统概念的关键实用重点是太极时空两端的“中态公约度”,而中态公约度【-1n—0—+1n】是为道物的“功信虚态”与“物的实体”两阙的互补自然生态统一体系。至大为宇宙空间和星球,至小为粒子和夸克的“空穴”。是事物两端间距过程差异自由交易度量标准,两端之维为常态不可逾越的自约限度规范秩序,如是,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內可“自由”;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维为“自约”,是防御外环境对内环境干扰的屏障,这些屏障是如地球上的大气层、自然上的国界、人体的皮肤和细胞膜及血脑屏障等等,也是墨家所言的:“至大太一、至小微一,日折两端、而至无穷”的太极时空之全体系统过程的局部与整体关联的原理,用以维持内环境的守度秩序和环境內外的功信与物质择选性的互补交易,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纯“自由”,即为“亢则害、承乃制”性的防突变【病】机制。该种机制又称为太极阴阳之道,所以,太极是人们如何正确认知事物之间所共存的时空间距自由与自约秩序守度的交易运动机制方法学概念。
      自然常数为“0”,五行相互作用的作功过程生成之尾数为“0”,那么“0”为虚穴,任何事物自然地落入“0”位的虚穴之中,在落入的过程中自发产生动量的作功,这是古称的盈亏涨落“升降出入”的往来自功。
      用“+1n”正能态为阳象阳位、通过“0”位的虚穴的升散过程,是从形实性的实体之“有”转化为“无的虚象”,“-1n”负能态为阴象阴位、通过“0”位的虚穴的聚合过程,为从虚象性的功信虚体的“无”转化为“有的实体”, 是以“0”位的“空穴”中轴媒介撮合涨落来调控正负能态的自动化。所以,事物以“虚穴”之道出现“纳新吐故”的转运日新,是存在着的自然“落差”互补自动与自功,即道学中的“虚无”因素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因“虚无”才启动了求“有”,有无的差异是因果关系的自动自功过程,又是“有”与“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虚、象、形、实”的“功形中态公约标量概率阈值过渡的多维网络位移转化效应场”,简称则为——功形发生场【西方为:形态发生场,我在其前加个功字,思意为功能信息——道与物的协同作功】。在这里就不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么牵强附会的不确性,是功信与物质的协同作功,不独为能量或物质,【从密度较高的地方流向密度较低的地方】——从密度较低的地方流向密度较高的地方——从而在运动中产能——这才叫协同互补;否则——【从密度较高的地方流向密度较低的地方】——为差异交易弥补;即为系统的状态,是对应于“正负寒热对流力学”的熵阈“差异”几率最大的限度,当差异几率到达最大的限度“阈值位点”时、启动了其周期性归0的开始转复的“枢机开关”;当差异几率转复为最小的限度“阈值位点”时,随即启动了又一个周期增熵过程的标量阈值,是由正负熵之间的“差异几率阈值”开关在最大限度的启动而又复始,始终处于一个标量守度规范的“非平衡态离合”的交易过程。在这里必须强调重要的一点是: 如果正负熵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其熵“差” 的消失,自然与人体就走向了死态,当系统恢复标量阈值差异守度的非平衡态时,熵度达到标量阈值的正负之间的差异,才出现功信与物质交易互补运动的产能作功的消耗,即又一个周期增熵标量阈值的正负之间的差异的循环启动,是谓老子所言的“玄妙”。
      因此,真正高明的研究者一定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虚怀若谷、思想敏锐、善于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
      “发达国家在多数领域目前都走在世界前列”的理论,依本人的看法仅是国之古人在微观实用上的补充完善延伸性的运用,在宏观上永远也不能超越国之古人【包括神话传说和格言】概全的范畴。在国之古人优选思想范畴的基础上,同现代科学做出力所能及的挖掘阐幽,以在微观与实用上有机补充完善和延伸性的运用这一课之后,现存的什么理论文化也无以伦比,这就是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否则是空囗说白话,那个也晓得说。但是要把古代文化的有效有用的东西整理提精,再也不要重复的诠释与翻译的在复习功课,只能用现代语言演绎表达,关键时引用古今可取文化语言确认之,才显得有血在流,有肉在动,有骨之坚,立稳脚根,打破封闭着我们思维之路,必要时要有纵向与横向多方位地钻牛角尖,才有所突破,才有了发扬。
       分清来源与主次之别,什么事情也不能一棍子就打死了。许多事情是后人的正确运用问题,原子原理既可造福人类,又可毁灭人类,看是掌控在什么人的手中,以天下为真义者则信天下,以独专己利者则恶天下,以执偏为思者则不能观天下。人啊!都是人的思维偏见产生的武断,实际上人生活在现实的自然社会中,不见得那个都十全十美,都有其不同程度上的功过是非,是功好不能见到些过非就全盘否定、予以抹杀,是过非不能见到些功好就全盘肯定、予以无限吹捧。能够如此对待,对待出现的差异【不是矛盾——不能以己之矛对己之盾】就有一个正确的对待。
        大道岂能被“废”呢?也不能让其废。自然同鸟蛋和植物种子无声无息地运作,可种子和鸟蛋的孕育,以顽强的生命力破土和破壳而出,而人从娘胎里出来就是哭,然后是鹦武学舌:这是因为自从有了人类出现之后,由于人们存在着不同的意识思想上“立言”的而不能获得完满到位性差异,也同时存在着各有不同的认识“道”的方法和用“道”的措施,在老子的那个时期【也涵盖现在】,大部份人不懂得“道”的原理,单讲“仁义”的言其是大智慧,单讲“孝慈”的言其是大道理,以其“偏言治国”的言其为大忠臣,其实都未完整地“把握好道”,以致六亲不和了,国家难以复兴了,其实是把自然的原理浪废了,这些都是因为人为的欲望私利所表现出的虚伪和认知缺限。
      瓦托夫斯基在《科学哲学导论》中说:“哲学如果不致力于寻求首尾的一贯性,不寻求把我们在这一领蜮的知识与其他领蜮的知识综合起来,那他就无存在的必要了”。薛英俊、李桂秋在《变化之道》中讲:“人类的目的不单【引用者加】是探讨理论体系,而更【引用者加】是通过建立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解决自身身心困扰的问题。不单【引用者加】是为了解读真理去寻求真理,而且更【引用者加】是为了探索宇宙自在的永恒法则和规律。”
        如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农村的一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对马克思的辨证法就说过:“世界是动弹的,动弹是合数的”。一切相互作用之后……“是动弹的合数,是由人拨调,依我说啊!这个辨证法的核心,就是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没有那么多的花言巧语,是多么的简洁与准确啊。可是我们的专业哲学家写了几个大部头的书,比不上他的这一段通俗易懂的话来,那是为什么呢?可以这么答,是在回避现实或没有实践的底蕴以当支撑。但是脱离了现实的哲学是在泛虚,永远也不会产生实际意义上的效果。
        其效果又是为了什么?则效果就是张载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人生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人事开太平”【已改万世两字】。后一句还要改两字,即:为继后开太平。出发点大概不离此四点,以此扩展细化,涉及各个行业。中国古代哲学是学用的一体, 中医和哲学同源,系统论也可以这么说,归结为《黄帝》是“物各有其本性,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道。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逆顺各有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易经》是“一道分阳阴两健顺”,用在“出入以度内外”;《老子》的道是“万物之母,天地之始”、“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用在“德”;《孔子》的道是“仁、义、礼、知、信”,用在“仁”,而无法见到‘真仁’;《黄帝内经》的道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用在“适度”,即阴阳对偶互补、协同和谐、中态承制——“公约度”; 宋代理学家们是“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物以道予通为用”。亦步亦趋,越讲越到位与明白,到了真实的自然生态性原理。古人与今人,东方同西方,只要是正确的方法与思维予以分析比较,有许多的络合处,虽然用语不同,从大体上相承一脉。

法天道以立人道,以人道印证天道。

       在此让你领略一首词意:知识让你厚重,气质让你美丽,经历让你从容。虽然没有夏花的热烈绚丽,却有着秋菊的幽雅娴静。是在经营一个家庭,在征服一个世界,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让世人以你为傲,让后人以你为荣,展现你的十足魅力,活出你的风采来吧!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也可以点灯。“腹有诗书气自华”,聆听过古典音乐的耳朵,欣赏着世界名画的眼睛,吟诵过唐诗宋词的嘴巴,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和高贵,是任何化妆品也修饰不出来的。


三〉、人也是神

     如果承认人的未来是“神”,那么人类的过去有无神性?如果我说人类的过去与人类的未来具有同样的神性,您可否承认?我们认为什么是神?神奇,神通广大,不可思议,不同寻常,同我们的现实和以往不一样?我们对“神”的理解有点窄。
     我们所认识的现实和所知道的以往是多么地有限,而我们所没有认识到的现实和不了解的以往,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又是多么神奇。神奇之感!主要是来自我们身处局外。我们看电视,玩电脑,坐飞机等这些,在古人眼中已经是地地道道的神仙了,我们没有了这种感觉性的只是缘身在神奇之中。致所以承认未来人是神,就是因为他们神通广大,有我们许多所不能。在千里眼,顺风耳,万里驹都不是问题时,我们想要星际旅行,想要卸去身体负担,想要……。我们向往的神奇,在将来都可以达到,达到的那天我们会不觉得神奇,正象魔术的内幕一旦被揭开,神奇如同人在一样。为此,在这里我们对“神”能够下这么个定义,即:人对自然及自身的本能和创造作功的认知能力。如果不承认原始人是神,是因为我们习惯居高临下和没有序贯地看待问题,认为他们卑微,原始,低级,被动,消极。我们认定生物进化的早期是迟缓的,四十六亿年过去了,才形成我们现在的人形。而今才是人类加速前进的时代。
      对比今天,人类的早期发展之缓慢,理所当然地令人公然称之为低级阶段。低级嘛就是简单,就是没什么可认知的繁杂而高远,何谈神性?我们现在力图摒弃我们身上残存的原始本能神性的东西,认为脱离了低级才能进入高级,脱离了原始本能才能成为现在的神。我们自以为通过我们的现存的知识领蜮,就完全可以了解早期的人类?其实不然!现存状态不过象一个成年人一样只能说明他发展的现实性,而不能说明在婴儿时期好问诱学的可能与发现性。我们成年人丢失了婴儿期多少灵动即显的发现与发展的可能性?可我们却高傲地看待孩子的天真与幼稚。
        进化进程有什么必要有快有慢呢?上亿年的生物进化是有点让人不耐烦,可不用说别的,单看看我们的基因吧,看看我们的大脑构造吧,你就知道造物主并没有偷懒,多大的工程?仅基因一项,不够我们解读神奇吗?大自然是如何建造这个神奇的,不应该从我们所来的进化史去寻找吗?把人类现有的所谓科学认识称为小逻辑,把天地运行的宪法称为大逻辑。这两者有同一,又有区别的差异。如果没有同一,我们不可能拥有当代的文明;如果没有区别我们的科学,我也就不称之为小逻辑了。这个大逻辑不仅包括五千万年的生物进化,还要延伸到更远的过去。而且它与未来的逻辑是统一的,一致的,一体的。对予这个大逻辑,我们的文明史不过六千年,而被称为科学的认识,也就是西方文明的时间更短。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现有短暂科学的成就“顶礼膜拜与至迷至信”呢?仅仅因为在这短暂科学的行程中给我们带来了的近代繁荣?人类进化史就铸就在我们的身体里,人本身就含有大逻辑的智慧。所以有时人的下意识,本能反应,自然状态,情绪表现,生理功能,还有好些我们称之为低级的东西,比科学比人所谈到的大道理更具有真理性,更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有人置身于洪水中,挣扎了两个小时还无着陆希望?不得不科学地计算人的体能,打算接受葬身江底的现实。这时,看到了一个硕大的暗红色的球体滚到面前,这是一团蚂蚁,一团抱在一起的蚂蚁,为了不至于让着水一面的蚂蚁淹死,这个球体在不停地滚动,从下到上地翻腾,顺时针地翻腾……。人们惊呆了,蚂蚁的个体寿命不长,别说是一代的蚂蚁,就是十代、百代的蚂蚁也未能必能偶遇一次大洪水。它们是从何得知这一自救方法的呢?如果从这团蚂蚁中拎出一只来问一问它们在干什么,它可自知?它的祖辈没有教它们这么干,它们也不自知,可它们就这么干了,而且完全符合我们还没有被取得认知的科学,我们的科学对它们来说可是无法领会的大逻辑。让蚂蚁做在百代之内都没做过也没听说过的事的是谁?你可以说这是本能,可这本能不是属于大智慧?从蚂蚁的日常状态如何怎么能看出它们在洪水中的状态?这智慧是如此地超越蚂蚁,以至于蚂蚁凭着本能把自己交给命运,同这命运履行着的大逻辑,反倒成为蚂蚁最明智的“择优避劣”之选。
      所以,有时把自己交给命运并不是一个消极行为,当在洪水中,意识到身后有一个大过个体,大过科学的大逻辑时,顿感力量无穷,这个力量使我得救了。

四〉、出路解读

       解读人类自己,是与太空研究同等重要的任务,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这么少,使我们取得的那些成绩仅仅算是一些皮毛的知识积累。人之所以是人,我们不能仅仅到未来去找答案吧?我们必需要将过去与未来重叠起来研究吧。可以说:我们把对过去的研究延伸多远,我们对未来的获取就有多长。我们一般总是让现时与未来检验我们的认识产品,这使我们交了不少学费,其实我们何不也用过去来检验?它与未来本属同一逻辑。我不仅相信造物者没有偷懒,我还相信进化不拖泥带水。我们所忽略的所谓感性层面的东西,所谓低级的我们力图屏弃的东西很可能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本能反应代替理智做出的择决有时是更明智的决择。梦境提供的概括意象,疾病诠释的心理,爱情的盲目,好些被科学否定,被理性唾弃的所谓低级的东西,往往含有着耐人寻味的大智慧,它们都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揭示,比我们据有的科学要大得多的自然逻辑,令人称“神”不已。所以,不用朝向未来,仅仅返观过去也足可以造就许多“神话”。这就是所谓的神性圆融吧?几千万年来的进化所积蕴的“神性”,就是我们人类继续生存的“买路钱”,我们应该盘点这一库存,珍惜这一价值,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上用好这些“银两”。
        如今人们总爱说回归大自然,现在我们哪里还有大自然可回归?真要是把如今的人类个体放回到原始环境,绝大多数人会被自然所淘汰。我们已不能感知地震、海啸、洪水,要跟和受着老鼠、虫蛇等动物本能的启发学用,由它们诱导着人们跟进,人类的许多神志由于生活环境的不断脱失自然而退化了,我们的鼻子已失去敏感;耳朵听觉已经退化;口感已经生娇;腿脚已经不能远涉;眼睛无法内视;第六感知失灵。人类正走着一条逐步脱离大自然之路,我们会越来越不需要大自然,成为温室中的花朵,接受不了冰风雪雨、风吹浪打,忘却了“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的古训,更无法存身于大自然,离原始成神之路越来越远,在一步步地失去原有的本能神性,走向另一种创造神性之路。我们承认和向往将来的神性,不承认和舍弃了原有的本能神性,这是令人遗憾的传失,本能神性和创造神性能够整合为共有的神性不是更加合理与完备吗。我们关于神的概念真有必要充实一下,其实原始人的生活同样是有我们今人不具备的神性。对于我们的由来之路的深入探讨,将会有助于我们对原来神性的回归,同我们所建小逻辑与大逻辑的互补取向,有助于我们的有些科学认识妨碍着我们对事物做好事实存在的研究。其实科学的目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用科学了解和把握世界大逻辑的全部。
       宇宙中每个星球同地球一样都有其运行规律,最近据报,太阳也是类椭圆形,所以椭圆形才隐藏着无限的生机,由于诸星球的多层多维网络的多种力升降干支【引斥】相互作用,形成了综合能量场效应,此即是古人所言的升降动静的汇合为易经的——气交。致以每个星球有稳态秩序规范地各行其道,这些道有其椭圆形的星球之间各有其时空标量“中态公约度”运动范围,才不致于影响与造成交通运输秩序的紊乱。而是围绕宇宙中的崇高任务目标力的对偶协同和谐承制性的阴阳层次场效应自适应、自生化、自反馈、自调控、自择优的稳态秩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是否定的肯定,而决不是经过“矛盾对立斗争”和“否定之否定”之后而出现的统一,以此观点对待就根本没有现在的宇宙秩序,椭圆形轨道会失去其中态性“公约度量”的运行法则,以其地球本身的形状与本身质量阈值差超其所额定的数值,也同样造成椭圆形轨道的失序与失态,地球气候无法形成现在的局面,只有现在的局面才能生化万物,失态的局面是枉然。星球的多层多维网络的多种力升降干支【引斥】相互作用,形成了综合能量场效应,此即是古人所言的升降动静的汇合为易经的——气交。这些都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吻合的:即正熵与负熵的差异对流,虚与实的互补运动,有与无的互通交易,老子的“动而不屈、虚而愈出”,阴与阳的信精交易为云雨。都是受中国古人的启发而开悟,换一种方式来说交易【相互作用】之理——即道。这个道的概念与作用机制就清晰了起来,不是同既往那样的模糊与混沌,把道上升到现代科学的理念的正轨上来了,就把道有了落脚点,不再虚无漂渺了,也不是某些道教徒所言的“不可道”,把道言明了“有危险”。
       中华文化被西方几个得了道的系统文化者发现,才知道中华文化的闪光部分---道物学;道物学文化非常需要借力系统科学才能找到实际运用的落脚点,二者的协调和谐互补有机整合才能给予人类一个新的认知平台,才能为人类带来超前预设的终极关怀,为之于未有,谋之于未兆。自当流泪播种,以期欢呼收割。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方法论,大家为“道物学”的升格、以及“虚实既济” 生态化作出自己绵薄的贡献吧。
      中华文化是一个完美的仿生体系。而其他民族文化是单极文化。由于中华文化重视系统之间的协调,所以一直处于不显眼的“慧而稳态潜用”的发展之中。而其他民族的文化由于单极的独特性,不存在系统之间的限制,显示了很大的自由性,所以比较显眼,但终归象无根之木。
      当今在“面对西方文化借科技之强势冲击而所向披靡、而给非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严峻的生存考验”的大环境下,要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必须“借彼之道、返施彼身”,借科学的力量,使中华文化根基的“道”和“气”立足于科学舞台上,还其“黄帝、老子、中医”等在科学王国中合法的公民地位,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焕发出青春之芒!
       思想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如果一种文化体系能够荡涤人的灵魂,就可以改变人的顽固意识,就能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进而产生自觉的改变。如此,争斗之心就消失了,战争也将离人类而远去。
      人体的功能和结构是一个活的和谐体系:以人为例,各大器官、组织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于结构形态上各自不同,于蛋白质类的微观物质组分类同,但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和而不同,所以能和而不同,因为是其有兼容共利的内核。微观机理:每个细胞的细胞核类同(遗传基因密码不同)——独尊,遗传基因密码的形式逻辑相同性独尊,而碱基的顺序配对与基因组份不同,细胞质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兼容,而且是构成统一体——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宏观来说,“共利”的是人这个统一体,“独尊”的是人这个生命系统,而“兼容”是在人的整体上兼容共利人体内的各大不同特长的系统与器官,成为一个有机生成与发展的中心目标的整体。
      自然复制了人身“既无不足,也无多余”。但是又赋予了思想,可思想是不可思义的不同,人类最大的缺陷是“认知”差异上这个严重问题的存在,向善与向恶的个人在行动时又是人的盲为,这又不能求全责怪,因为“认知”尚需有比较性的认知过程,当人类的思认在不断自我“择优避劣”时,“认知真义”是人类普遍的唯一选择。为此,正确“向真义的认知”是当前必须首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从现今的“善恶界”脱失了“择优”的思想意识, 排除一切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束缚蠲绊, 昂首阔步迈入智慧界,也就步入到大同真为的世界方向。大家认为意见一致;那么就推而广之,言而为之。
      中国的发明与发现的悲哀,在于养尊处优与独家思想。而养尊处优只会产生大锅饭;仅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这些都是管理思想和体制造成的。历史上科学的发明与利用,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研究者得出的成果,真因为他们有专业爱好的热情和无依无靠的勤奋精神,才解决了专业的课题。其实,事物的集合是简单的美,而规律原理也是处于在高层次整合的简单之中,不是处于低层次下的纷繁性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把课题看得“多元化”的太复杂, 只有认为是具备高深的知识才能探索,人们往往又被这些纷繁高深的知识缠住了手脚、迷惑了思维,结果就进入了死角。老子言自然“易知易简”,不复杂才能解决大问题。为此,高高在上者认为复杂,反而阻碍着进步与发展,就不承认我们这些低低在下者的简单,有人认为初级数学的简单就不能解决大课题,从而忽略了简单的适用性,而复杂的结论反而成为不易推广与不够广用的束之高搁。这是不认识“上以下为基础”的根本。那些称为学术权威者都在忘了这个本,所以发现不了理在至简之中。
     在当前“阴阳平衡”成为学者们的时髦之词,可就是不知道“阴阳平衡” 为一维平面线性关系理论,用在一维平面线性关系上的稳定还似乎适用,如果用到自然和有机人体的多维网络层次中,有背自然机制的配匹,一杯水放在那里不见其“出入升降”的标度的落差流动交易,几天后就发臭,这样的平衡是死水一潭的要不得,自然上要有流水、雷震、狗吠、鸡叫、鸟欢、人动等每个动作都带来空气的流动交易。其实,自然与人体是“标量守度非平衡”或表象的似平衡而本质的不平衡的“标度律”,否则功信和物质不能在差异流动中交易孕育,万物死寂不动、自然生态息矣。所以黄帝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故立危”,古人早已明确地看到了平衡问题的死结,而唯物论继续在推导这一死结,不能同自然生态的多维网络立体流态守度配匹了。为此,在语言表达上如果愚人的道理为真。那么必须把套入人体这个小自然的“阴阳平衡”不实之词予以纠正之。
     在事物发生与转化的过程中,亦即达到成其为这一事物的“度与量”【亦即质态】;“不及”则达不到成其为这一事物的“度与量”,不能做成这一事物;“太过”则超过了成其为这一事物的“度与量”,同样不是这一事物,只有在事物的中态标量的上限与下限所规范的秩序范围之内,才能维持着事物的常态中在涨落盈亏中消长,才能够自主自发自动地产生功能信息与物质的生发,特别是在多维多层网络过程中的自然社会与人体,是多维性综合承制功信的网络相互作用过程流,根本不是处于一维性事物两端度与量的均等平衡,如果事物两端功信力度与量度的均等平衡的话,则事物没有了自发自主转运的涨幅与落差盈亏消长位移自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不准许超越事物之间多维度与多变量承制约束【公约度量】产生的标量规范稳态秩序原则,合符《周易参同契》讲的:“大易椭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的各遵其度,即保持在中态中发生,也是无太过与无不及。爱因斯坦就是因为没有成见的使他再次获益,普朗克曾在试验中发现能量释放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释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量的量子性,这在牛顿力学统治的时代,简直是无稽之谈!因此没有人相信,也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但是对牛顿抱有怀疑的爱因斯坦看到了,他认定这又是否定牛顿力学的一个证据,不久他又看到一个光电效应的试验报告说:只有频率达到一定阈值的光照射金属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而低于这个阈值的光无论强度再大也不会发生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就用能量是一份一份释放的试验结论解释这种现象:频率达到一定阈值的光所释放的光量子能量大,当它撞击金属时就会把电子撞出来,所以会出现光电效应,而频率达不到一定阈值的光所释放的光量子能量小,这样小能量的光量子不足以把电子撞出来,因为撞不动电子,所以再多也没有用,不会出现光电效应。就这样轻而易举解释了光电效应,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违反违犯了这一事物之间共同制订产生的公约原则【自然法律】,就造成自然和社会与人体的失态的动乱,在系统整体之内的各种利益集团的互不相让、你争我夺、矛盾激化,星球碰撞、人类战争,最后自我毁灭,死气沉寂,达到真正的平衡静止之期。而又何况自然人体不是这样的静止,可是被人们的思维语言解释到了同自然不配匹的静止地步。
      何况“平衡”内容在目前按人们的臆会是含三义的绝对、相对、动态等含糊不明的概念。有人单言为动态,那么也可言之为绝对,在平衡之前没有定谓之语为绝对,绝对才算为真平衡,而真平衡了是事物运动的停止,则为水不流、血不运、气不行、食不需了,一切事物的活动休矣,地球不动了,日月不位移了,也就没有了白天和黑夜,万物不长不生。好比拔河赛,标点不移、双方力量势均而无涨落消长,物信无法有无交换,得不到新的补充与废的排泄,生命的能量代谢息矣。还能见到活态人体与自然吗?仅见死态的解剖人体,所以阴阳平衡是在死去人体解剖中取得的错误观点。道学观察到的是活着的人体。相对与动态实际上为非平衡和不平衡,既然“阴阳平衡”是相对的还是动态的都是非平衡和不平衡,所以概念不清,又何况是处于一维的呢? 还不如称之为“阴阳标度稳态有序”【简称阴阳有序】更为确切性的同自然人体的多维网络多层系统机制的配匹,继续使用“阴阳平衡”的表达是臆会的与牵强附会。
       再论“阴阳对立与矛盾斗争”,也是不符合自然社会的常态的形式逻辑,因为有对立就有矛盾,在常态自然是把天下万物当为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成员应以依赖互根和谐共存为主向,才能在系统内达成目标的一致,这样才能够图存与发展,自然中的成员闹对立与矛盾,就失去了自然中的稳态秩序,势必带来动乱的发生,则为失态的社会及人体。那么正常的是么样呢?应为自主择优避劣性的完善自我,也是独尊兼容的统一体,有对立的因素存在这个统一体怎么成立?只有分崩离析,人心涣散。国文在于立言为真地同自然规律配匹才是真言的表达,这些都是浅显的哲理。阴阳二气在性功上的差异性,是以二气既有异性的吸引,又能同性的相斥的综融于一体。于是引而不致过及的碰撞;斥而不致太过的分离,在引斥的过程中产生出一定规范阈值的时空涨落,才能表现功信与物质协调互易有无的自动调控,以此调控机制的目标是保持事物在常态环境中的一致功用的正常运化。如果是一个无度量秩序的时空环境,时刻不能维持其意志的一致性,系统内的个体因为碰撞导致的分离争斗不休,同时也就势带来基本生存权利都丧失了,其化生就无法展开,资源对耗了,能源如人的饮食无法获取,其生化育养不能延续。所以阴阳二气的协同互补是保持道物维一的生化,而“气”是道与物协同互补交易运动的抽象形态。这个定义中的“气”界定于中医道学的范畴,“物质”界定于物理学范畴。“抽象”指人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从抽象层次来研究生命活动,是“气”这一概念的精华,超越了以分析还原思想为基础的现代科技理论。当代理论物理学前沿向中国古典哲学的靠拢,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体用一体一本的课题,古人发现事物之间存在两方面性功和数理上的差异,用文字语言把其从事物中抽取而出的表达工具形式,方便于文字的表达运用,后人不解其真义,本来是语言运用工具形式,把其当着势不两立的分割的错误。为此,阴阳只是道物协同维一生化的二气运用表达形式性语言方法工具。既有实体,但代表着非常广泛的实体差异性;但又不具体落脚于那个实体,又是语言工具上的虚构,但在事物一体中确实有两个不同性功和数理上的差异存在,又不许人为地绝对性分割,否则就不可能表达出事物真义的原理。从这个论题上,连学过西方物理的人,如于光远等名家论的四种力的相互作用,以中性粒子为媒介关联到杨——米尔斯统一场效应原理中,是一个“无对立与无矛盾”的完整理论。而阴阳可以广泛接纳生物物理学上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正电子与负电子、正离子与负离子、正反馈与负反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引力与斥力、正熵与负熵、正能态与负能态的相互作用过程流态之中。有人认为没有“对立矛盾”就不便对存在问题表达,没有“对立矛盾”还有“差异”一词的存在,那么“差异”还没有升级到矛盾时就不为矛盾,如思想交流的不同观点仅为“差异”,“差异”升级到了互不相让的时候称为口角是非,口角是非又进一步升级表现为对立斗争,才是矛盾。所以矛盾不是随时随地能用的词句,表达是有层次级差的区别。就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了,十三等楼梯,以人的能量就不能从第一等纵身一跃就能够到达第十三等,否则有可能跌断腿的危险。引伸人类的管理,总不能让“矛盾”的引导人们每天都予以跌断腿,这都不是在求得人们的生存与建设的正道。
      如是,为了人类转为自然与本能择优方向迈进,事先必须扶正有关大局的阴阳有序的重大课题,从上论的灼见能够得出结论: 社会的发展杠杆不是以“恶”在推动,以“恶”为杠杆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对“常态”自然造成“失态”的不良行为;只有在“差异”涨落性的“有无”协同互补交易的正负反馈性有度自动调控,才是自然社会人类的常态生存与发展。
所谓的“对立”是“一分为二”方法的“双方对立”性,以“失态”自然矛盾“冲突辨证法”门类,是强调矛盾斗争性的以一方战胜另一方的不能“共生图存”,错解了“偶联、协调、互补、和谐、承制”的“常态”自然特征,所谓的“统一”是“整合、综合、融合、结合”在一起,“结与综”字的扭糸傍为多维网络纽带,“吉与宗”为事物好的主旨“交易”的生意,在《易经》中称为“生生之谓易”。在理论体系中,参照多维几何模型表示的逻辑类型中,其实是“偶联互补、和谐承制与性质差异统一”关系的实际情结,意含自然全息性,可以看到了这个差异性状的征结,单说“对立统一”是在异化“常态”有机自然全息性的错论,但在于“对立”用词与自然全息的不适配,所产生的模糊概念,这就不符合“严谨”的哲学精神。只有阳阴同在,即独阳不长,独阴不生,阴阳共存才曰生,阳脱阴失才称亡。阴阳的机制是一首歌:我拥有你,你拥有我;分而不远,远而不离;离而不脱,脱中有连;相摩相荡,无法分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生生不息,循环无端,这也就是道,而且是正道。否则是邪道,邪道是死——阳脱阴失。

第三章、云遮雾障的哲学思维

       从第二章中,我们见到的是道物协同同体、不可分离的端倪,初步领略了道物协同互补、和谐承制所处“中态公约度”的公正性与严谨性的哲学精神,可是人们从中古、直到现今,于认知上始终偏离了“中态公约度”的过程状态,虽然黄老提出了“允执其中”;孔子言为“中庸”;墨家明言“执其两端、而守其中”等名论与附加少量的说理,但是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和方法,在《三字经》的首言以“人之初、性本善”用于教人,而其实是“童言真、不骗人”性的“人之初、性本真【中】”。社会是个“善”与“恶”的大容器,就看人们把其欲意变成什么? 从人们“以好爱好”的本然看,是“真、好、美”的追求,而不是善与恶,善与恶是离开了太极之全体的走向了极端。以致于哲学思维处在云遮雾障的境地,在模糊臆会的情景中而潜行,不能把握太极时空的自然生态全息图景,是很容易走入“极左”或“极右”、“极下”或“极上”的偏离轨道。

     中华的道物协同互补文化,是“以一为统”的高层次的“一元论”,而不是“多元论”,认为自然和社会为“多元论”是用低围度在看世界,也就谨见到的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果从高围度在看世界,世界虽然有几十亿人的性格行为与体态面貌或纷繁复杂的物种各有差异,用“二元论”的归纳为“男人和女人”与“动物和植物”,于“一元论”则总括为“人”或“事物”的并协偶联承制作用,这是“同化异构”的原理,“同化则见其简单、异化则展示纷繁”,从功构机制上见到的是“形与神俱”的“道物一体、显微无间、体用一源”的自然高度抽象本义,为古人的“和合生物、同则不继”,即一而不显其交易与生化,必须于一元论之下与自然相应的再明确建立个“阴阳离合论”的多维网络系统整体层次的功形状态,将事物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整合与分析二者【两个因素】之间“既分工、又协作”的多层网络性的基础关系,用来揭示事物的本元或运动规律,整合与分析应是辨证与辨病方法的双向与多向的协同。可是在这些年来人们往分化方面践行的多,往整合方面践行的少,虽然有些整合也为纯整合性的不顾分析了,在概念上还是停留于老一套的模糊与混沌性的纠缠不清、顾此失彼,这种不愿突破旧有的方法观念必须得到迅速纠正,才能带来认知上的进步,把思想认知方面搞上去,这就突破了知识的瓶颈,有关这方面的知者说“你给我思想,我就能造出事物”。

       可是,唯物论竟然把正负二元辩证的“既分工、又协作”的多层网络性的基础关系,异化为一维平面线性“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辨病,虽然內含“统一”一词,是为“对立”的冲突辨证文化的殖民化,在制造暴力形式下胁迫的不自觉与不协调的不一致,仅对于上层建筑的政权暂时巩固有利,却给族群带来意识与行动上的纷争不休,给生产力的阻滞性负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损害,已经错识与窄看了事物、处于多维网络系统整体层次的自觉与自愿的“和合生物”的协调有序的全息图景。这种状态为天在人上、人在天下的既连续又独立的关联原理,是理在的“天人合一”,而不是形在的“天人体一”,即数学上的“集合与离散”。人与天的关系其实是“理合”而“分形”的独立与连续之理。因“阴阳离合论”还对自然的多维网络系统整体层次的功形状态,有着牵强附会与不够完整的说得明了,再又对照自然之理制订了“五行”生制的补充说理关系,使这种关系在既不摆脱“阴阳离合论”內蕴中的线性平面关系的束缚基础上【有时必需平面关系】,又更进一步地向着自然的多维网络系统整体层次的“功形状态”应位配匹的一致性,为此就延伸了以“五行”生制的复杂性、多维性、多元性“补充归一”的说理关系,是一种整体系统性思维方式。这就是“法于自然、和于术数”既分又合的守度秩序方法学原义。

     最早系统论述五行范畴的是《黄帝內经》和《尚书•周书•洪范》,《洪范》是在周武王灭商后,造访商朝旧臣箕子时,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治国方略,共九个部分,称之为“洪范九畴”,而“五行”理论居“洪范九畴”之首,是认识其他八个部分的基础。所谓五行《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受当时社会发展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将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和经常接触的五种质素见到的谨是同层次的“一元相生”。可是“功能形构”成为宇宙自然生态的基本部份,既是物质又是功构的关系,从“火”而论是事物摩荡生电产火的微性功效,以木助燃才见显性能效。由此可见谨是同层次的“一元相生”,这些均是有违了阴阳偶联的“二元交易化合而生”的本义,即脱失了阴负阳正的“和合生物、同则不继”的自然“以二生一见三”的法则,免强为之是低等动植物的同体生殖,同高等动植物的生殖厡理是不能配匹协调。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逐渐将“五行”由最初指的具体素质进一步联系的抽象化,把宇宙自然生态间各种事物根据不同的性状分别归属为“以二生一见三”【 笔者在2006年5月的中医杂志已发表相应改造文章】的五行。从而五行学说成为人们认识事物,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方法论。

       从自然生态哲学与医学中【中医学】能够很好地证明这样的世界观。产生于中国5000余年以前的“五行学说”【黄帝时期早就有了,却遭到历史唯物论者的抹杀】则是为典型的“多元补充归一辩证与辨病法”,在其产生之后,五行学说对中国医学及其他思想理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中华文化之后的2500年之间,已经不能够“道物一体、显微兼用、体用一源”了,而是表现出来的“显微体用”的分化与分离,即文字说理与实际操作上的不一样与不协调,也就是说的是一道、做的是另一道,把“潜规则”性的“和谐兼容共利”弃之不顾,演化为“显规则”性的“对立冲突”,表现出来了的是血和泪、苦与难的历史“恶”作剧。虽然,中国的道家、医家、儒家、法家、佛家、艺家等思想流派均将五行学说的思想方法运用到其理论中,提出的以“善”为纲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约,仅是局部与少数的文字游戏和行为,而不是为社会面上的自始至终的系统整体过程,在历史记载上总是突显出“对立冲突”和处于二律背反的始终循环的被动局势,这是没有正确运用五行协同承制治理的状况。而谨在医道等艺家方面持之以恒的履约着“真、好、美”的“道物一体、显微兼用、体用一源”的精神,五行学说与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使中国人在系统运用一元之统、阴阳二元的“既分工、又协作”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同时,再运用五行学说生制的复杂性、多维性、多元性“补充归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简之为“以一统多”的认知方法。五行学说是中国整体思维方式,产生自然社会及其从属人体的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精气神等的辩证与辨病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日臻成熟的理论基础,这就比西方哲学的一元论还是二元论具备了非常全面而正确的逻辑体系,只有承前启后与正确为继的中医艺家学说,唯一体现得出中华文化复兴与运用的真义。


道物之问

      有关道物论的源流,必须从《黄帝经》、《青襄经》、《金人铭》、《黄帝内经》、《易经》、《老子》、《庄子》和宋代理学等典籍中开展朔源。取其精华,析其不足,在根基继承上予以阐幽与创新,其前无据可查、其后除了有许多解读正确与存误外,有的偏离了“道物”的原意或分枝为封建礼教的迷信倾向,无必要列入本书的内容。至于老子的《道德经》是后人所篡之书名,在此也只能以《黄帝经》、《易经》、《老子》、《庄子》、《通书》等内容互考对照为准。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却是把自己当成了‘死角’。从医道的广度上解读人类的本体,就认知了本然,这是因为有了古人言之的“天人形分、而理合一”方法道理之故。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事。只有用‘思维’互考对照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自己反省自己,‘同自然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需要‘序贯、得度’的方法。而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应当是自然与自己促膝交谈,应当是‘解惑思维以对自己进行告诫’。
     可是天地在默默无言的作功,而人言居功、人言可畏性的是非不分,在云遮雾障中进行猜测,又无法堵住这些人的言论与行为。自商末周初时期,周文王把黄帝《易经——归藏》改卦字、易卦名、篡卦义,予以用《周易》的书名之后,真正的《易经》已经让其埋入坑中。从此,绝大多数的人就用《周易》予以卜筮之术, “研易而不筮者”仅为极少数, 这才是被《周易》的神道设教的“占筮邪术”思想的愚弄人民,蒙蔽了三千多年的是绝大多数, 可是这些人也不从黄帝《易经——归藏》那里去找寻国学真义源头的“象数义理之道”,还在低层次的乱弹琴。
      目前市面上和网上的大部份文章和书籍,都是以唯物论或唯道论为检验标准的诠释性评价,其实都是在复习功课性的在歪曲国文之源流真知,失去了自信做人的本性,成为毫无主见的豢养之徒,作些议论也不怕洛阳纸贵,产出废话一堆。真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还无法摆脱周易、王弼的极右与唯物主义的极左思辩范畴、孔子的“善仁”被人利用之附庸,一篇很好的主题文章,被不与自然配匹的悖论逻辑打乱了秩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还埋没了原作者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精华,这种状况必须得到迅速的纠正。
     屈原是中古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文学家。他终于没能被断流文化所淹没,但却被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歪曲、阉割了两千多年!其“隧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蓂暗,谁能极之?冯冀惟像,何以识之?……”。《离骚》长期以来被公认为屈原的代表作,作为一首充满自然原由的试问悲愤与激情的抒情诗。直到两千多年后,闻一多先生通过对《天问》的研究,终于解答了世人的疑惑。然而,闻一多很快被他的同胞用子弹打死了,这个疑惑依旧……。《天问》绝对能够令人大吃一惊!屈原在这首极富哲理的长诗中,对于宇宙天地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本身,一连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惊世骇俗的根本问题。并以天问的形式,成为比《离骚》更为完整的、有关中国中古文化之集大成者。
     就其思想性而言,屈原的《天问》当能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比肩。而事实上,屈原比歌德早两千多年、比但丁早一千六百年,和屈原同时代的古罗马没有这么伟大的诗作;古波斯没有这么伟大的诗作;古埃及更没有……。可千百年来,屈原的历史地位止于中国第一位自觉的文学作家或诗人,这个地位拿到世界文学史上去看,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古希腊的荷马比屈原早数百年。但是,荷马没有写过《天问》!那么究竟是谁淹没了屈原?说到底,还是统治中国数千年、以儒家为核心的封建主统文化,他们不敢于正视《天问》的存在!
为什么?
       第一、《天问》大胆质疑宇宙天地形成和中华文化起源,其思想言辞近乎反叛,与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文化格格不入。儒家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并不鼓励读书人探究宇宙起源这类有启智性而非实用性的知识,宇宙观的不够深入追求细节,历来是儒家独具封闭科技发展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官场实用主义和愚民文化的代名词,这种实用主义精神到了当代,则成为一种受世界各国商人追捧的世故境界!
       第二、儒家强调礼义,此二字本当“义”字当先,可到了官场上就变成“礼”字当先,礼义二字后来也逐渐被改写为“礼仪”。古代读书人一心追捧官场礼仪世故,以“礼”字为核心的官场实用主义走到了极端,而且是阻碍科技进步与默导腐败的温床,只要有“礼”,不商道理就能上进高位,要有也是纯粹性的那道八股文章,谁还愿意坐下来扎扎实实地搞自然科学的学问,探究一百多个“隧古之初”和“上下未形”的高深难题呢?相反,那篇充满自恋情结的《离骚》以不失士大夫之尊贵,成为古代文人官场失意时的浅吟低唱。扬《离骚》而拟《天问》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屈原写《天问》有功高震主之嫌,因为它太超乎于儒家“圣贤”之上了,《天问》的思想成就,足以令孔子本人参与集成并竭力推销的《诗经》黯然失色,“娥眉曾有人妒”,屈原自己通过《离骚》已经把这个关系说得很清楚了!儒家的继承者们谁愿意让孔子黯然呢?
      第四、中国的读书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更愿意接受君王和圣贤们留下的成论,而不愿意去读一部对宇宙万物皆无结论的《天问》,总之一句话,《天问》只能让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国读书人脑袋发晕,而得不到任何来自官方的鼓励,所以还不如不求甚解、跟着“帝高阳之苗裔兮”发发牢骚还痛快。
       第五、古诗强调诗言志,以志为本,而又是以人为本,《离骚》社会主题相对清晰,而习惯于“诗言志”的这种思维的中国文人,摸不着《天问》志之何在。于是,屈原的名字被封建文人幸运地保留下来了,然而中国的但丁被永远扼杀了……。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最初几百年间,成就了六祖惠能、百丈怀海这样的大成就者,六祖惠能得大成就,受益于他过去只是个樵童【而且很有可能是少数民族】,没读过那么多的孔孟之道,故而才有此觉世之悟。六祖惠能后的一千年,儒家文化日益严重地侵蚀了释迦牟尼的觉世学说,使释迦牟尼创立的了义觉学,变成了不了义的宗教,甚至迷信。佛教本身不是迷信,道学不是迷信,儒学也不是迷信,但这三者结合,使得许多了义精神变得模糊、乃至迷信化了,而这种迷信化又常常与佛教的因果联系在一起,增加修行者的精神压力――这是障碍大成就者横空出世的最主要原因!
      为此,中国正统的哲学是从炎黄为起始的道物协同之学,在道医佛儒中有着共性的思想,从前面已述的非常明白不过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黄帝內经》已言的“形而神俱”,意思是说主客、心物同体——即“道物一体、显微无间、体用一源”。 从有与无的关系上来议:“无”为无形网络功信,“有”为有形物质。“有与与”的“交易”才生变化,这是“有与与”的“交易”又叫相互作用,即偶联协同承制,即是道物的协同辨证,单言“无”是唯道;单言“有”是唯物,则把自然人为地分割为两阙,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本然要义。
      大道其所追思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研究天人之际与“天人之学”的道物“相互作用”【交易】机制的成果,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观察和实践,对自然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以追求生态共演的“天人合一”,探索追求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价值取向是“求生”。认为:“天下莫贵于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称“生生之谓易”。 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故“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道安在哉?在乎生物而已”。“阴阳自和”的交易,构成自组织生成演化的“生生之谓道”,得道才有物生、得物才有道成【存】。从这说明“道与物”是“如影随形”的不可人为地予以分割,即道物存在于一体,有道也有物,物离不开道,道离不开物,有物无道则无物;有道无物则无道。其实,老子在那个时代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可以见到的道是“道同太虚、万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在,以此证明:功信和物质是不可人为分割的有机综合作用。道和物是偶联和谐互补承制存在的要素质,道与物是“黄帝”讲的“虚同为一”,为“虚空载物存运”于一体的互补协同承制性作用关系。这些原理都不是分别用唯心或唯物、宏观或微观等绝对人为地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同现代的量子系统论“无矛盾”论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等功信与物质的运通交易“有无”的法则原理。

 

 


道物辨证法概论]书稿,丛书名为:道物协同论的自然生态哲学与医学的思考.
        编著者:周现强,昵称:道者若愚;职务职称:副主任医师.联系地址:湖北省阳新县第三人民医院,邮编:435200;电子邮箱:ZSSXHO.HI@163.COM;手机:13886458961.


        效益预测:本书托付名家推荐首言,具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爱好群体。从一百多个方面纠正了既往古今中外哲学中存在的偏向症结,克服了心物两极分化、不能协同辩证与辨病的弊端,用现代系统论的全息生态语言,对照比较的方法予以序贯直叙,引经据典、寓言启发深刻,相应地论述了纠偏方法论,对自然社会的进步与人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性意义,围绕中医的系统生态观念,旁证自然机制,创建了“中态公约度”的标度律的程序系统, 同时也纠正了阻碍着中医不同自然配匹的错误形式逻辑,也就是说依据人体得到公认的“小自然”,予以真义的领会宇宙大自然的生态全息图景,中医为哲学上的原生态理论,而且根连着种子,复兴中医文化也同时帯来国学文化的重大复兴,从而建立了“道物一体、显微无间”的概全哲学理念。这样都突破了哲学不利于正确指导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存在偏向的阻力难题。促使每个读者只要接触本书,爱不释手、解除混旽、心明眼亮,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
        本书由于字数较多,可分上下两册。只要稍加正确宣传引导,会带来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应,随着人们休闲文化的注重,在休闲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丰富的百科基础知识,是管理者、学者、学生、工商阶层、医学与哲学者都必备的一部书,但不是学院派的输入式,而是引而入深的启智式,且尙集合性的吸引性。只要在社会上效行,很有再版而再版的可能性,外国人也有翻译外传的可能,因为“道物一体、显微无间”的协同互补承制论,突破了唯物论的平面线性死结;校正了唯道论的超越精神的心灵桎梏。在本世纪初旬,最终可以成为指导世界稳态秩序进步的指导理论,是把中囯古人文化以一个草根文化者的负责任与冒险精神的拓荒,在现时世界文化全面复兴的巨大贡献。
        有何著作、科研成果:《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第18卷第5期411页);被《中华医学优秀论文选》收录转载,并被评为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证病合辨难治性肝硬化腹水110例的远期疗效报告》发表在《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2004年第7卷12期61页)中。《道物辨证法的医学略论》和《“五行”的阴阳互补承制稳态秩序效应场》相继在中医杂志发表(2006年12月第47卷46页和2007年6月第48卷18页增刊)。道物辨证法的“事物相互正负反馈生化作用为控制中心”的哲学思想原理被《中国当代思想经典》收录。《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320例的效果观察》发表在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11月第2卷第9期794页),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号EK080169)。《系统性免疫位点调控和整合靶向的多效合一疗法治乙肝》在中外名医风采收录(2008年10月第10期20页)等百余篇文章。
         中医学为哲学上的原生态理论,而且根连着种子,复兴中医文化也同时帯来国学文化的重大复兴,依据得到公认人体的“小自然”,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家们有言“只要真义的了解有机人体,也就能准确地解证自然法则”,则以真义的领会宇宙大自然的生态全息图景。可是,现存的唯物论与唯道论都把自然行为予以两极分化的两端,已经不能准确地解证自然法则了,存在着不能协同辩证与辨病的弊端,在一个自然理论中存在着逻辑语言的冲突与不序贯和不配匹,显然在社会秩序中的冲突与和谐搅合在一起的紊乱征象,这不是常态人体自然与社会,只有正确有序的认知人体自然与社会的常态,才能有的放矢地纠正失态,是不能把常态的人体自然与社会当着失态,这是哲学上严重存在着不序贯的紊乱征象,即是“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
       上论,能够得出:国人请相信自己, 找准自己,认知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关爱他己,不能正视自己的国家先秦以前思想底蕴的人,才是糊涂【混沌】己。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斗争、颠覆、解构、革命、批判,终归不等于和代替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巨大落差,人民的血汗积累都被这些过程毁于一旦!只有面向未来的建设和创造,才能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自己的算盘怎能让人家替着拨动呢?这就忘掉了自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同步了,也不必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无知,其实国人是有智的,是被斗争、颠覆、解构、革命、批判等精神毒剂麻醉到了极限,令可否认理性,也要保住一己名利,根本不愿把老祖宗的“中和之本、共生久安”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同现代新物理学和系统性自然生态“无矛盾理论”展开同构,反而用主流舆论工具进一步地掩幽了起来,被短期的公私局部利益所驱动,这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国人的有智在那里呢?被所谓的全面性“对立矛盾斗争与阴阳平衡”等“原理”埋没了。虽然有人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其辩证内涵与形式逻辑把正常自然上“择优避劣”性的“协同互补法则概念”的“正作用与合作用”,倒置为失态性的“对立矛盾斗争与阴阳平衡”的劣性行为的“负作用与平作用”,是人为绝对性的对“道与物”的剥离法,脫失了全息思想,是难以达到互补协调统一的标的,而不是高明的“道”的人工智能全息程序系统。
         可是大部份国人到死也不知,用“唯物论”得到的谨是尸体,因其是把事物进行死后解剖分化所得;用“唯道论”仅能得到的是游魂,因其是把事物从精神上太理想化了。这就是存在问题所致的症结:有形的劫难在于时间的结构;无形的劫难在于心灵的桎梏。害成于微,而救之予著,故有无功之治;积微成损、积损成衰,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天下有似是而非者,实为无限——道与物的互补承制。只有用“道物”互补承制论的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1n—0—+1n】的有序调控,才能合理地解决“择优避劣”的课题。
         这都要突破哲学不利于正确指导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存在偏向的阻力难题。因为“道物一体、显微无间”的协同互补承制论,突破了唯物论的平面线性死结;校正了唯道论的超越精神的心灵桎梏。有人说把握事物的原理是:“去其两端、执守其中”; 我则曰:“执其两端、允守其中”的系统性。“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正确与错误互鉴】才能把住系统整体;否则都是偏向。归根结底,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主观与客观、有与无、唯心与唯物、阴与阳、正能态与负能态、正离子与负离子等都统一为“道物论”的“相互作用的机制”上来,是无须人为地明确剥离的彼此,成为沟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桥梁。
        所以“哲学的真义”就是“外察内审性践行”的象数义理方法学结论,“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过余思辩”或“可控条件”为前提上的人为立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用人为分割为一分为二【如阴阳默契性的正负反馈】或一分为多【如五行默契正负反馈或九九得八十一数理】的太极时空过程两端方法,是事物两端间距过程差异“自由”交易度量标准,两端之维为不可逾越的限度“自约”规范秩序,如是,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內可“自由”;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维为“自约”,是防御外环境对内环境干扰的屏障,用以维持内环境的守度秩序和环境內外的功信与物质的互补交易,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纯“自由”,即为“亢则害、承乃制”性的防突变【病】机制。如是,黄帝和老子对于“道”具有系统的科学性,并没有加以虚枉的“神”说。于此,“理”成了我们谋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又名之曰“道与物”。 同时也是当代一个农村大队支书所言的:“其实呵,世界是东西的,东西是动弹【运动】的,动弹是合数【规律】的……”。还有童言无忌:只要是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这是因为自然和人己经升级进化到了更为高明的“道”的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思想。
          如此,“哲学是以逻辑学同时又关联到了辩证法二者协同互补上对自然和社会课题的说理”,我们都可以纳入广义上的“道物辨证法”思想之中,以“理”构成谋事成功的先决性前提为条件,是名之“道与物”的关联作功。如是,这就产生了相互统一的“效应场作用”,是“事物相互正负反馈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长河滔滔不息的历史源头,作为一般系统性的“自然生态哲学”的基础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于一元化的状态中,表达复合体可被理解为多种有机生成部分【宏观与微观、正阳与负阴等】的关联。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过程状态中才能得到显见。
       为此,人类社会只有还要进步,就需要“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的共识,而不是“唯我独尊”的个人意志。人类靠着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穿过一道道生活的波折与迷雾从历史走到今天。太阳和雨露天天都有, 云遮雾障仅为短期行为。但今天的波折与迷雾,只有靠系统科学和文化复兴之道产生的“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予以廓清。因为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思想,都来源于对现存思想指导世界的怀疑,其实质既是肯定性的批判、又是否定而肯定性的创造。所以思想永远是一种“践行觉知”的自然与社会理性。
       招标面议,或按出版发行的数量版权百分15_20%作者.
     
        有意的出版社请按上述地址予联系,烦贵坛道友大力推荐,不胜致谢.

 

 

道物辨证辨病法------目 录
2010-3-7 21:16| 发布者: 周现强

目     录
写在前面辨真伪——【道物互补论与自然生态哲学和医学的思考】——1
第一章、割裂自然全息的“唯道论”与“唯物论”——7
第一节、引    言——7
第二节、前    论——11
第三节、引    论——19
一〉、道法自然、和于术数——20
二〉、道低不足秤,道高同宇量——28
三〉、法于层次,知浅道深——34
第二章、从“云遮雾障”中走出的哲学思维——41
第四节、存在症结——44
一〉、两次重大文化断流——49
二〉、概念榷商与解惑——54
1、哲学概念——55
2、道物之问——62
3、医道索源与求证——道物互补与医道整合方法论——66
4、解惑殖民——76
第五节、转变认知——79
第六节、人也是神——84
第七节、出路解读——85
第八节、从“善恶界”走向“智慧界”——93
一〉、有利于整体为真——93
二〉、自然信仰——天网赏真罚恶——94
三〉、鸿蒙文明史——95
四〉、阴阳文明史——96
五〉、文明大融合——97
六〉、天人文明先兆——99
七〉、效应场——自然生态的重见天日——102
第三章、追索上古的“道物互补论”——109
第九节、对《易经》的“道与物”辨证法思想的导读——111
          ——同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之比较
第十节、《归藏》与《周易》的比较——116
一〉、了解《盘古王表》——118
二〉、《周易》对《归藏》的篡改疪漏——119
三〉、论《易经》传承道物学的长短——124
第十一节、《易经》与《七传》的比较简论——128
一〉、《彖传》、《系辞传》、《序卦传》中的宇宙生成论——129
二〉、《彖传》、《象传》、《文言传》中对天地之道与人道的论述——129
三〉、《系辞传》、《序卦传》、等对《易》之道的论述——132
第十二节、《易经》论事物盈亏中度往来机制的运用举偶——135
一〉、天地人道的盈亏往来机制——135
二〉、不失其正——137
三〉、《员》、《谦》、《根》、《节》——138
四〉、与《老子》盈亏往来的比较——140
五〉、盈亏往来规律的关怀意义——141
第四章、从老庄文化领略道物协同的真义——附老子概述——143
第十三节、对《老子》思想智慧的导读——144
第十四节、《老子》主要思想底蕴的重大意义所在——147
一〉、老子其书——147
二〉、《老子》主要思想脉络——148
三〉、《老子》对诸子百家和现代的影响——148
四〉、中华文化的思想本源之一——151
五〉、大道文化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152
第十五节、老子道物的系统有序互补体系——154
一〉、完整的层次秩序体系——154
二〉、无与有的互补统一体系——156
三〉、道与物的互补体系——159
第十六节、庄子的道与物互补论——162
一>、政治思想:——163
二>、哲学思想:——163
1、天道观:——163
2、人道观:——164
3、认识论:——166
4、美学思想——167
第五章、从理学领会“道物协同互补承制”的比较与拾粹——169
第十七节、以“易”相关的本体论——169
一〉、王弼的释“易”主旨与偏重——171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通书》思想脉络——173
三〉、朱程释“易”的理学——175
四〉、王夫之易释集成与发挥——177
第十八节、以“易”相关的阴阳五行说——179
一〉、京房和郑玄的阴阳五行说——179
二〉、张载的阴阳兼体说——180
三〉、朱熹的阴阳互存和阴阳相待说评——181
四〉、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发微——183
五〉、王夫之以“易”的阴阳虚实互用说——184
第六章、从本然中走出的医之“道物学”——186
第十九节、“道物”的证论——186
一〉、道物本有——187
二〉、道物本源——188
三〉、道物内涵——191
四〉、道物枢机——192
五〉、道物医为——196
附:“道物辨证辨病法”的主要内容归纳成诗词——198
第二十节、自然与医道阴阳的广泛意义——198
一〉、阴阳反馈调控的“自动化”过程——202
二〉、阴阳的“‘有无’依赖协同互补”性——206
三〉、阴阳两性的存异图成——208
第二十一节、道物协同互补论与自然生态的医学——209
第二十二节、一脉相承的易医学 ——219
一〉、易学与中医学的有机人体观——220
二〉、易学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模式——221
三〉、易医学与辨证辨病论治——224
四〉、医学目的与模式转换——“自然生态医学”——225
第二十三节、尝试五行的阴阳偶联相生承制效应场——231
第七章、太极之道在数理上的无限和自限性偶联承制的思考——236
第二十四节、中国古代哲学同现代前沿科学之比较——238
一〉、不谋而合的太极图和效应场——238
二〉、同一而引斥的效应场论——246
三〉、同一而引斥的“同化异构”作用——247
四〉、事物的相互作用控制中心——249
      ——“差异”启动作用才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杠杆”
五〉、事物“兼容共利”的规范场效应关系——共生现象——251
六〉、事物的互补协同承制原理——254
第二十五节、时空的“无限”和“自限”性偶联承制——256
一〉、思想实验与形式化演绎——256
二〉、公理本然和理论展开——256
三〉、几何太极学的原理——261
第二十六节、自然常数0的约数生化——266
第二十七节、太极思维的自然生态原理——宇宙蛋——细胞——271
一>、改变思维的引子——271
二>、用阴阳观对地球整体生态形式的认识和理解——271
三>、对旷物生命现象的揭示和认定——272
四>、“物质”与“意识”的由来——274
五>、地球是一个太极细胞——275
六>、什么是宇宙?——275
七>、对“太阳太极系胞”的认识和发现——278
八>、 “太阳太极系胞”内的空间应变现象——280
九>、太阳是怎样形成的?——281
十>、负性存在及其太阴——282
十一>、对“宇宙空白区”的解答——283
十二>、太极系胞的理性“连续无限”与“择优自限”性独立——283
十三>、对黑洞的发现与解迷——285
十四>、太阳中心的“压力”和质量程度——286
十五>、太极细胞观的集成——287
第二十八节、关于理的商榷——287
一〉、理在时空——287
二〉、理是创造——288
三〉、逻辑是理——294
第八章、辨证法的过去与现在剖析——297
第二十九节、辩证法的过去与辨证辨病方法比较——298
一〉、西方逻辑推理与归纳论证哲学的历程——298
二〉、既往中西方在哲学上的差异性——301
三〉、从系统论中理解中西哲学的意义——303
四〉、辨证与辨病的整合哲学理念——305
第三十节、逻辑序贯与辨证辨病方法论的校正——310
一〉、关于哲学史的症结和哲学真理观的探讨——310
二〉、抽象与取象思维和类比推理——311

 

第七章、太极之道在数理上的无限和自限性偶联承制的思考
2011-6-1
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38846-1-1.html


把现代系统论和量子原理结合在生物学理论上,与中国文化传统理念有机融合在“时空太极原理”之中,通过“时空太极原理”的“择优”避劣,“有度”的“集合与离散”双向的“协同控制论”道路,相应于我国已有的“阴阳离合”思想,揭示出该议题的“内禀性”与“同一性”的协调一致的目的意义,是从现代认知方法学上的展开说明。从中体现出“象数与义理”相整合的“道物互补哲学”方法论思想,为公理性前提下的隐含意义,论证当前尙存的唯物论与唯道论不能同自然生态的不一致性,促成哲学走上“道物协同承制论”的轨道上前行,达到社会管理和科学技术双重任务视野的健顺发展目标,提供公理性的思维认知基础理论向导作用。首先对于太极原理之全体的真知理解,是“道物协同承制论”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是中国哲学自身阐释的‘顶级’概念之一,就是说对太极这一概念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思想自身阐释的一种方式。因此,太极和“道物”、“有无”、“阴阳”、“五行”、“虚实”、“善恶”等自限【庄子的有封】与连续【无限】的概念一样,是中国文化自身的精髓,但没有自己特定的定义,当你问太极是什么和企图解释太极是什么时,你实际是在如何进一步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造成许多人、特别是西方人对这些概念感到困惑的原因,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难解之迷。不能正确完整地理解“太极”的含义,也就根本无法理解“道物”、“有无”、“阴阳”、“五行”、“虚实”、“善恶”等关键的相互作用的概全机制。当中国文化世界化时,中国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必须得到西方文化能够表达和理解的程度,这并不但是在重构中国文化,而又是把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在世界性的文化整合大潮中有机地参与其中,因此这并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解释困难,而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把握“自然中态公约守度”的最佳选择性释义和机遇。

     从现象性地来看,中国文化与既往的西方唯物论文化的差异性是显著的,这种差异性是一种全面性,无法在某个方面、某种事实、某个领域等进行定义性的区分,在很多地方甚至是无法进行差异性的比较,这里的主要的困难,就在于既往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区别在于文化层次上的根本性不同。大体上说来,中国文化是本元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是特征的分析。因此文化比较和融和的困难,就在于能否实现不同层次【其实是层次上的差异】上同时性的全面交流。一方面,西方文化应对中国文化具有实证、分析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应对西方文化进行整合性的吸收。实际上西方唯物论文化的现代文化性变迁为系统论,已经成为了西方现代性甚或是后现代性的主旨。如果说,文艺复兴标志着西方文化从中世纪宗教神权的希腊式的抛弃,那么现代西方社会性的文化,就同样是一个步入系统论上的进程,其文化成了向中国传统整合方向的回归。

另一方面,中国的近、现代开始的剧烈社会变革,却是从文化的老年走向现代知识化的还童,因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五四时代摧枯拉朽的旗帜和号角,百年血浴火焚,一代代的骨殖奠基,终于从一个内斗争、外抵抗的无我中国,最终开始觉醒走向世界的自我中国。我们中国人在20世纪初干了两大蠢事:第一大蠢事就是“全盘接受”西方低层次显性文化,只要是西方的也不管好坏,全盘接收;第二大蠢事就是“全盘否定”我们自己高层次的传统本然文化,只要是中国的就不管好坏,全部丢掉。这是我们的历史悲剧,经过百年来几代人的被动殖民化灌输,以进展与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要来发展传统文化,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样说并非是要否定“五四运动”,而是说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应走向极端,更不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用来抹杀遗失记载了的祖宗历史过程,更不要去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在当前,知识和理性工具已经普遍化、社会化了,但20世纪所盛行的中国主流文化,是既往西方到现今已过时文化的殖民化。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并不是与西方现在流行的系统文化对立的成分,中国文化与西方现在流行的系统文化,是互补性的世界文化的有机构成。因此,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文化的巨大身影,正在一个世界化的温床中喙壳而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分析是一个“功形而下”的显性层次,中国文化的精粹不在于如何表达和表达的分析形式,而在于不断地呈现出整体观的自身价值,这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价值性,因为中国的上古历史已经提供了一个文化化的社会体系,但在现代文化的世界性范围中,中国文化的理念和精神,应该注入系统化的知识成份,这正与纯文化的如艺术的性质一样,实现形式、内容和文化本然的统一,现代流行的系统文化的知识纯粹性与中国整体观的理性的自身是文化的互补,中国文化充分利用世界系统化文化的资源为自己作系统意义的阐释,已经刻不容缓了,不是中西两种文化在一个国度中的并存分离,而是如何达到系统化的综融一体,这是建立“道物协同承制论”的意义所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必然之路。

追索到基础知识的最深层次,就是时间和空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以时间和空间作为人类的直观形式,是一切知识和知识论的基础。从古希腊最伟大的学者到现代最前沿的科学家,都是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顶级概念前回眸,中国文化中最精粹的“时空间距太极”哲学思想,完全能够在人类目前公认的前沿的思想领域,是能够获得很好的解证,而且比其系统性的更具备了超前的系统。在西方学术思想中,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空间理论,是哲学和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源头,几何学的形式与形式逻辑,一直是古代至现代的一切知识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知识的自身本然性上说,形式和形式化的道路是西方学术乃至西方文化的内在特征,但是形式化的纯粹性却包含着自身不可逾越的困难,这种困难并不是在现代学术理论中突然产生的,在几何学的源头就隐含了这颗“自相矛盾”的悖论种子,空间理论中没有关于点与点自身从源头关联的几何学,空间总是作为一个认识工具框架出现,因此最终的几何体——点,并未被理解为时空自身的意义,因为西方文化一直缺少一种关于自身内在本然性的学术思想,即使是知识的精神本质——理性,也脱离不了工具性的尴尬。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从大体上是一种自身本然性,自身本然的纯粹性就是内禀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个顶级的自身概念——太极。作为一个中国哲学概念,太极是作为时空整合的理念形式,而被表征自然生态的“全息功形”图景,太极没有一种分析性的自身直接定义,而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南宋朱熹在释义周敦颐《通书》中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也就是对自然世界的至高性的“时空间距内容”的总道理,或说总体性和主持性道理的一种发现和认识,这就是太极。在中国传统学术理论中,以文化阐释自己的价值理性,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无极而太极,就是指自身本元的表征自然状态从无【无极】到有和有无【太极】交易【“道物”、“阴阳”、“五行”等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全息功形”图景,这与几何空间的自身纯粹性还要概全的完整同一性,但这两者是不能直接进行概念分析性比较的,在文化比较的意义上,是不同层次上的超越性一致,把形式的自身阐释为本然的内禀性正是本主题的目的。从文化的观念看,中西文化在超越层次的意义上是互补的,我们可以看到,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数学日益精深,却面临着自己的哲学基础的困扰,而被称为数学的危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中,所表现的广深性已经日渐突显。

本人所建立的道物学的根本信仰是以“道”成物,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是在纠正宇宙爆炸臆论对环境继续引导破坏的恶作剧,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最早的宇宙生成论。但是因为老子用的是抽象数字,所以后人对于一、二、三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子在《常清静经》又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又成为以道成物的“道物协同论”的最简短精辟的原生意义上的概括。

文子真人领悟老子奥旨后阐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又说“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的无极与“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禀于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过程状态。后世也有以一指天,二指地,三指人为天地人三才兼容共利于一体之中。也有以一为元气,二为阴阳,三为阴阳相冲而成为“和气”,这个“和气”就是“生生之谓易”的衍生万物之意,也是上中下、左中右、你我他的共生场关系。北宋张紫阳真人总结了各家之学说后,在其著的《悟真篇》中有诗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相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阐明了丹道奥秘。

大道之学常用“无极”一词指道,即“无色界”的时代,天地未辟、阴阳未分的无色无界状态;用“太极”一词指天地已辟、阴阳具在的有色有界【层次界限】的明晰状态,即“有色界”时代的形成的“道物同体”的宇宙。是从无极“无色界”至太极“有色界”的过程状态,也是从“无色界”到“有色界”的形成过程,认为蕴藏着先天与后天世界中“大道成物与道物具在”的互运内涵,是“道物协同承制学”的重要方法。

“无极”即“道中”,是说比“太极”世界更早的起始的状态。“无极”世界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更早的起始的概念,《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追索无极的“无色界”到太极的“有色界”的概念。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指大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后世道教徒,都是在这一意义上阐述“无极”的概念。其实不然,现实世界是太极的“有色界”,他们是在议现在的人说过去的事,在同现在的世界的不一致之论。

     后世因道墨法佛儒等学派、传承、体悟的不同,所以引伸的侧重点也稍有不同,本人于该文中着重予以纠正纷乱性的秩序理顺,主要在于解决许多的牵强附会与自然不能序贯的问题,以达到课题概念与用语的明晰化和有序化道路。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宇宙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与无层次界限。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所以与“大道”相合。因此将“无极”解释成“大道”,认为道是无界限的。“大道”在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空,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在时空上它也是无限的,不会局限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为“大道”。在宇宙演化的广度上就使用“无极”一词时,常与“太极”相照应与相连续。指明了天地未辟、但却是天地起始的混沌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大道”。因此,“无极”是“太极”的渊源。丹道修炼者都追求“与道合一”的人【物】与道合,在具体修炼的过程中,便是返回到原始至尊的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的化神【功信】境界。但这又同现实的世界存在着不一致,走上了无物所寄的游魂的道路上。

大道学家认为当天地混沌未开,宇宙未发生之前是无封的无层次界限,一切处于虚无阶段,也就是“无极”之意象。而“无极至太极”的观念,是中国哲学及各宗教最终也是最初探讨的“大道”文化。《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参照系列“道物”中悟到,物化俱归“无极”;道运俱归“有极”,“有无”因循同化显“太极”。又从“有无”中参悟到“太极”的宽广无限与自限【庄子的“有封”】。于是悟出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皆能在“有无”之间因循,拥有与天地一般“无极与太极”的“无限与自限、自由与自约、无过与不及”的“中态公约度”的自然标量规范管理法则,悟出“有无”是“太极”的境界。所以《道德经》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致建立了《道德经》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协同互补承制之宗旨。

从“无极”到“太极”,在形式上是从时空间距的“虚无”到达时空间距的“虚实络合同体”的层次界限过程。“无极”是“虚无”的无形无相,“太极”是“无中生有的有无同在”的形象俱存,但此时已是“太极”而不是“无极”。 如此《道德经》就曰:“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关于“无极”至“太极”又是中国哲学的一大课题,明“无极”难的“见之不见”,要了解“太极”就不难的“见之不见与易见”,只有大智者“道物同体”的“显微俱见”。若要详尽其义,从《道德经》的“无有”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协同互补承制思想深入参悟方有所得!也是太极议阴阳,无阴阳则无太极。阴阳俱在,则是太极的有色世界,也是“道物一体、形与神俱、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世界,分别再用唯物或唯道等论再也无法知真的表征清楚。

大道学家又把从“无极至太极”的天地开辟之前后经历,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它们是从“道到道物同源共体”演化出天地的五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前后相继的五种状态。

“太易”【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是连气都尚未出现的状态 。宋代的道法理论中,很重视这一阶段。《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太虚无形】,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这就叫做太易。“太易”是神【功信】的起始,但气尚未出现 。

在“太易”之后的阶段是“太初”【太初,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列子》说:“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 。张善渊则认为:“太初”是阴阳易运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所以“太初”就是“气”的开始产生而未出现“形”的阶段 。

“太初”之后是“太始”。“太始”指“形”的开始【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不过这儿说的形,并非感官可见的形状,而只是在开天辟地之先的状态。《易纬乾凿度》将之定义为:“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说:“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但是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所以“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

“太始”之后是“太素”【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是“太始”易化成形,有形然后有质,却尚未成体。所以“太素”就是物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 。

“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四个阶段,使气、形、素、质的逐步过渡而来的“功形发生场”过程,才已经具备了道物有无的“虚实络合同体”的有色界——“太极”【太极者,太素备而阳变阴合,五行具焉,万物生焉。是故太极肇判,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大道彰矣】。是道与物协同承制之体,由它的动、静形成阴阳的变化交合,产生了五行,和万物的化生。这种便是“太极”。天地的开辟,便是从太极开始的 。五太的概念,是对“道物协同承制”逐步演化出天地以前状态的精辟的概括,在哲学上都有其重要的道法自然意义。

    五太的概念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至“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虚与实等的偶联。而它们之间却是协和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道物协同承制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微等,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五千余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一词至宋代时,被易学家们化生出“太极图”,“太极图”的意思是:极有极限之义,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从事物的“四维一挚”立体征象来看是“太极胞”的体现。

“太极图”是研究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宇宙魔方”。但“太极图”由于阴阳多维网络方位的涨落移动和交易,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这些始终在表征平面的不完整的示意图,人们把其黑白之间的对称当着表象不易不动的死态平衡来对待,不见其阴阳多维网络方位的涨落移动和交易的活态自然,这就不知其太极之道的內在原理了,不能同自然全息图景适宜配匹的说理,只有运用“太极胞”才能展示出其“四维一挚”的立体多维网络层次秩序交易性的本原完整属性。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是为了什么呢?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虚实同体,“无极”是虚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协同,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的太极圈体的所有事物。三生万物,就是“太极”的立体多维网络层次秩序交易性的宇宙内所有发生的事物。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不同大小的太极的立体多维网络层次秩序交易性的相互嵌套运化作用。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五行的五常的精气神中态公约规度的统一运作。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部之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各具不同大小的“太极”的立体多维网络层次秩序交易性的相互嵌套运化作用,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无极”。但是宇宙又是无形和有形的“虚实络合层次界限”体系,故又称“太极”。按易道学的观念,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虚实之体是健顺不息的运动。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的规范标量效应场关系。就人部阴阳而言“健道成男,顺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即指此。所以庄子说:“易以道阴阳”。用-1n代表阴,+1n代表阳,0为阴阳的交易极化状态,也是宇宙常数,太极的数理全息图景则为【-1n—0—+1n】的“中态公约度”的自我系统程序启动与调控再生的规范管理模式。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础和内容大体分为两个部分:数与时空、数的理论以算法为基础,最经典的代表理论就是自然数和数学分析,几何学以时空为基础,欧氏几何就是典范,但这两者是互补共生的,在数学理论中几乎不分彼此,数学进步的特征,就是不断地提高数理化程度,以得到更广泛地普遍性和深刻性,数学所追求的纯粹性,就是这种本然性特征的直接表现,现代分析是对经典分析的发展,即以数理时空为基础,而表现的分析理论,如泛涵分析。本论以形式化的时空理论【点集拓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于重建中国太极学的现代基础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太极学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本然性哲学理论,也是现代数理基础的一个基本思想。

在欧氏几何学中,点是时空中的位置【周剑铭:“中国哲学——太极几何论”】,就是说点是由时空定义的,这符合我们的日常直观,所有我们感觉的对象,都以时空形式确定为表征,但时空自身并不是真正纯粹的实体物质的存在,而是“虚实互补”的络合于一体。现代物理学发现,不存在一无所有的时空,即所谓“真空不真与不空”;另一方面,人们早就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纯粹几何体,比如任何物质平面在微观上都不是很平整的,即使我们有能力将分子或原子一个个的排列整齐,它们的表面也不是无限致密的【预留空穴、待而有容】,并不成为一个几何严格上的平面,因此纯粹的几何学与世界事实并不相容。

我们必须倒过来从本然上,追诉点的意义,但我们不可能有点的绝对定义,这是一个哲学上的存在论问题,能够直接以点为对象的纯粹理论就是集合论,通过点集时空的理论,我们可以无须事先对点的精确定义而来讨论点与时空的数理表征,然后,将中国文化的内禀性思想引入点与时空的联系,理解点与时空的同构与异化性关系。


第二十四节、中国古代哲学同现代前沿科学之比较
一>、不谋而合的太极图和效应场

阴阳太极图产生于河图洛书【于1987年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原始社会遗址挖掘出玉片和龟甲图案与文字(65个字),据测算距今有五千余年】,被誉为“宇宙魔方”,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能说明什么问题和其所揭示的是什么呢?量子场论的图示说明就是效应场基态用一条曲线围绕其中心点,来加以描述的多维网络层次构态,那么量子就是场的相互作用应答反应激活态,也就是由点与点的连续所有机组合形成的曲线,在围绕一个中态效应场的多维网络层次构态图意,显而易见太极图【胞】是直接地反映着量子场论的这一基本内容。

物理学对于“无矛盾”性的描述,就是宇宙时空连续性的多维网络层次状态,出现的运动轨道标量中态公约度的有序规范的稳态,随机与秩序的相互作用,在维持这个效应场的控制中心而转运,也非常密致地的整体逐渐集合与相应的自由分离的总约束的机制,这就是差异引斥力场的协同作功,依据功信和物质自然存在的差异涨落【盈亏】往来互通“有无”交易而自功,具有自组织、自生化、自调控、自择优的自动化的特征。它不同于一般不稳态的零乱动点【非整数维吸引子】,是具有“兼容共利”特性的非整数与整数维系、互补互通的既自由和又约束既济的时空维数,这种时空类似于“豪思道夫空间”,并且比其更完整的系统性与有机联系性,是自然生态“无矛盾”性的自组织原则。

    因此,这是一种多层次、多维系、网络状的“大的太极”嵌套“小的太极”时空相互作用的整体稳定,单个低层次太极时空局部不稳定产生的“差异”、从而自发启动交易互补的运动状态,形成无穷嵌套的自相似功构,实现着“层次自理、关联承制、系统自洽、全体制稳”。而且各种非整数与整数维系奇偶所形成的引斥力场,具有多点关联性的共同特征与有机守度集合与离散规律,即所谓的标度有序稳态性【标度律】。这就是大旋涡套小旋涡、上旋涡套下旋涡、左旋涡承右旋涡、正作用力制负作用力、引力承斥力、向心力约束离心力等阴阳多维网络层次的相互作用谐振过程的太极时空间距的中态公约度,这不是两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抵消尽了的线性平面平衡,而是多维网络层次太极时空间距【效应场】的公约交易。把标尺作适当地收缩后,形象地说即用放大镜放大若干倍后,奇偶引斥力场的每个部分与整体具有同构性异化征象【同构异化律】。这是与内在随机缘性密切相关的几何性质【非线性理论中的孤子与混沌——张一方】的湍流被称之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迷团”,而在新物理学中用系统论整合的不混沌性的多维网络状态,“因为它涉及到从微观到宏观许多时空层次尺度维系上的运动,它不仅和周围进行着能量交换,其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涨落【盈亏】往来互通‘有无’交易而自功的能量交换”,无矛盾性的协同互补场效应原理。这就有力地证明着湍流状态是事物的普遍现象,大到无限的宇宙本身以及星云、星系、星球,小到微观的粒子,现实的生命更是一个个的湍流状态。

中国的医道之学的阴阳五行基础理论,就是建立在场效应与同构异化的“太极之间时空”理论上的,这就是医学的生物物理生态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依阴阳学说的是“清阳入五脏、浊阴归六腑、清浊各循其道而顺”之态。湍流也就是多维系、网络状、多层次“太极之间时空”对事物生发的控制中心,“湍流中的大旋涡【大的太极】套小旋涡【小的太极】的情景,和物理学中的无矛盾性的协同互补场效应,所描述的时相空间中无穷嵌套的自相似功构,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矛盾性的协同互补效应,一切在其内部的引斥等力场的相互作用运动,而它的内部的运动轨道,又是相互吸引与排斥二种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湍流中的大旋涡套小旋涡的情景,就是大太极套着小太极所处多维系、网络状、多层次的太极时空相互嵌套的“虚实位势差异”产生交易互补之全息图景,这是为“虚态与实体”同构于一体的太极时空之全体,而这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说的基本一致,也就是因为同一而引斥,太极图中的点就是湍流子,而太极图本身就是湍流体。

从上而论,古人对于太极,既无概念、又无解释,仅称为“太极阴阳之道”。 后人直到现在大多为跟屁虫,还没有达到完整认知,更有甚者把太极异化为北斗之星。而不知太极是个啥东西,也就更加难以领会“中庸”与“守中”的了,王夫之曾说:“阴阳之体,纲组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于两间,此所谓太极也”。这些古人都没有作出很完整与详细的解答,在西方【唯物论或系统论】到目前都沒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非常重要的课题。

    要理解中庸,先要了解太极,不了解太极,无法理解中庸。也无法完整地理解天地、道物、有无、阴阳、彼此、刚柔、善恶等所处“两间位置”的基础构成太极之全体。南宋朱熹在释义周敦颐《通书》中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也就是对自然世界的至高性总道理,或说总体性和主持性道理的一种发现和认识,这就是太极。对自然世界至高性、总体性和主持性道理与法则的发现和认识,这其实还是一个属于和包含有对自然本原【本质和原理】的认识问题,即对世界观【或说宇宙观】和方法论【或说认识论】的认识课题。只不过是站在高维网络关联层次的位置上对这一课题的总描述。

那么“太极”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世界观呢?或说人类大同文化期间究竟是站在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和立场上对世界加以认识和领会的呢?太极思维又是怎样帮助我们走进对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文化的认识和发现呢?什么又是“总天地万物之理”,对自然世界的至高性、总体性和主持性道理的描绘和阐述呢?

对于这样的课题,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到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太极了,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思想之根,已经在人们的知识层面上变得失形、失色和失传了。

怎么办?别无它法,只有重塑太极,只有用现代的系统思维方法和语言将其重新发掘和表达出来,彰显太极本义,以利于和增进人们对中国哲学和中华思想文化的基础性部分及其所特有的基本观念和立场的认识和了解,以利于和增进人们对整个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文明和理想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是本文的宗旨和目的,所相应达到和进入的一种对太极思想及其内含的发现和认识。但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等进行总体性发现、认识和阐述的论著在现代社会还没有先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更多、更好的中国式新自然和人文思想体系和观念来,以实现中华思想文化的伟大复兴。

    首先要了解“极”与“端”和“厥”【边、沿、屏、膜、障等意】字的关系,很大也极,很小也极,那么太极是至大与至小在网络层次上的“规范守度网络层次秩序”构态【或不同网络层次的功形发生场】,古人常说太极阴阳,说明太极是阴阳的至大与至小的网络层次上的可塑性,可见天地、道物、有无、阴阳、彼此、刚柔、善恶等都各并协偶联承制为——太极,只是其处的层次位置不同,如人体为一太极,单个细胞也为一太极,只是其处的“规范守度网络层次秩序”各有不同。阴阳是道的交易运化作用,阴阳分别处于太极时空过程的维系之中,阴阳的“间距位置”为太极之中态公约度——为“中庸”。因为“中庸”是居中的中间与律用的原理,不要误认为中点与中心,而是事物太极维系【为立体,两端为平面】之间的守度距离,距离实际上也是时空的称谓,从而说明阴阳等是处于太极时空之间的维系之中,是间隔有时空距离的存在,这些时空间距就是阴阳等事物交流活动的场所,这个交流活动的场所就是中态守度,也称为“中庸”或“厥中”【界限之內】,如果走向过左与过右或过上与过下则称为“狂獗”——不守中态。其中态如人在房间中活动,这个房间的空间【界限之內】就是留待人们在其中活动的场所;人体內的腔道是留待信精升降出入性的交易转运的场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管是留待血液在其中流动的场所;那么,太极全体之间距【界限之內】为阴阳在其中交易信精的场所;宇宙太空是留待天地在其中交易信精的场所。这些场所是既有时空度量之内的“自由”,又有时空边界度量的“约束”,人类文化社会体制既要自由,又要自约,这是太极之全体的原理。而太极为组织单位关系,否则就是纯自由的无组织,而不是自组织与自调控。国家社会是个大的太极之全体的场所,其体制同自然生态或有机人体那样配匹,才能保证场所内环境的秩序“守度”稳态,那“道”也是至大与至小的在网络层次的可塑性。杨上善言太极之体为“至寒与至热”间距守度的关系,热在太阳;寒在太空【太阴】。证明太极是至大与至小、至热与至寒的层次上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个“循环往复”的枢机,这就是“道”的事物相互作用生化的调控中心。为无形态的功信抽象元本体的守度虚体与时空,在人体内是脑垂体与肾上腺所分泌的正负能态神经递质与体液双向调控介质作用,如肾上腺与5-羟色胺等缩管与扩管等功能递质的自动化调控,是张景岳论及的命门作用。按全息论来讲,人体内每个细胞都是人体全息的功形之系列,并不固定于一事一物,只要有缺失皆可获得代偿,如干细胞移植术等,可见这个太极的中态枢机好似发动机的曲轴连杆的守度运动,是相互作用的生化的调控中心,这个调控中心是引斥力等效应场的轴心守度运动,是整个太空之下的不同层次上的关联,并不是北极。这就有力地推翻了北极轴心说的牵强附会的不科学。

可见,太极与中庸是以中间【时空】的规矩才能“物以道予通为用”,是天与地、道与物、有与无、阴与阳、水与火、寒与热、湿与燥、虚与实、柔与刚、善与恶、祸与福、彼与此、上与下、左与右、盈与亏、出与入、正与负、南与北等两极【两维】的守度中间距离有限自由度或枢机【门户】。不独孔子的“喜忧哀乐”的精神守中,还要包括以上的內容才是全面。何谓门户,就是处于两极【无太过与无不及】中间虚空的中态公约自由度,是事物秩序交易【交流、互换、交配、互补】的空穴场所运动机制,处于道与物、有与无、阴与阳等维系的太极标量规范的中间虚空距离差异性的屈伸【此词比消长同自然生态原理更为妥贴】往来交易,是事物相互正负反馈性自动调控的重要机制,为太极之道。所以黄帝名曰“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孔子言为“中庸之道”、墨家言“执其两端、拟守厥中”,为万物孕育的根本。只有位势差异的中态公约往来,才是自动控制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善恶、有无、刚柔、形神、心物、动静等于“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中态公约度”的杠杆,也是交易性的相互作用才能合成整体。只有自然执守中态机制之治才是公正的,从三皇五帝之后的历代“圣人”的“惟皇作极”之治,大多数都是为了愚民的家天下的筑基与巩固。只有美国的华盛顿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的三维调控机制,是维持“中态公约度”的管理基础,但其后来的总统又极霸道了,其三脚鼎力的杠杆与力学牢固承制基础,仅维护其本国一极的利益作为,而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安乐。

     在人类社会为大众有意识性的制订的契约守度规则,予以维护社会的有序稳态往来交易秩序,自然为“有无”意识的公约才不至于乱道,超越其规范的维系则为“太过与不及”之道,即为乱道,“升降出入”和“屈伸往来”之道就壅滞不通不运了,“吐故纳新”就止息了。其中间为有度秩序的有无“自由”往来交易作用,规范的维系以防“太过与不及”则需“公约”。如善为不及、恶为太过;阳为太过、阴为不及;这是事物不能处于“既无太过、也无不及”之间联动性的“守度”稳态有序的“升降出入”和“屈伸往来”的有无交易【愚人称之为“中态公约度”或“标度律”——这是个创新与突破】之维度。从中态公约度见到的是不为“对立矛盾”的悖论冲突关系,也不是以“恶”在推动自然社会发展的杠杆,从中见到的是以“位势差异”的“交易”在推动自然社会的事物发展【进化】为杠杆,而是以事物自然存在的太极时空性功和度数之间的“位势差异”,在启动着“升降出入和屈伸往来”的“守度概率位移”性的“互补协同交流”功信与物质的“吐故纳新”,这是说风在动,利于植物传播授粉孕育种子;水在流,因有落差才是源头活水;人在动,是因为生活在找工作、而求得更好的生存;心在动,是由于左右心脏产生的正负压力差,才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从而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信息和营养物质的纳新供应,同时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等等。总之,自然社会与人体的功信和物质在流动中保持了活态。如用予兑换物质中的人民币也在流动,从而带动了人为制造的多种物质的广泛性流动,才把市场搞活了。为什么能够把市场搞活的呢? 是因为自然社会上【人体机制】彼此之间存在着多维网络层次的“有与无”位势差异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的兼容共利关系。为了不致于市场秩序的紊乱,需要制订一些相应的大家都能获得遵守的【契约】公共管理之道,如价格、治安等制度,即在公约守度的规范形式中,维持钱【信】与物的稳态流动秩序,只有在这些守度的规范经营【太极时空】的钱与物的稳态流动,才是常态的社会秩序,否则【逾越其守度的经营规范或公约守度】就为失态,守度的经营规范或公约守度性钱与物的稳态流动,是因为有了钱与物的“有无位势差异”才启动了市场上的循环交易流动性繁荣,市场上的某种物质达到了彼此两端之间的供给平衡,则是“有无差异”的交易消失,不能自我自发启动市场上的循环交易流动,从而导致市场的死寂。所以“平衡”是要不得的,是事物的一维表像,而不是事物相互作用机制处于多维网络层次的本原内涵。

可是,当前的社会主流还是这么说“平衡”,已经说惯了嘴、懒惯了脑子,成了改不掉的习惯势力,义理作他们也没奈何,就是不讲道理的不讲理了,或是內涵臆会而表征不一的心是囗非与貌合神离,已经成为社会的语言表达弊病,禁锢着人们向义理象数的完备,向着完备方向努力的人们,反而成为被挖苦、封闭、讽刺、打击的对象,可见这些“变态”的现象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明显的在生病,还在说自己没有病。因为“平衡”是两端的力量与质量的“绝对相等”,是绝对数,为“死态”解剖所得的静止理论,其度量衡中的“杠杆”失去了中态守度的“上下左右”摆动,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无“升降出入、屈伸往来”的“平衡”。事物两端的“平衡”就丧失了“守度”稳态有序的“升降出入和屈伸往来”的“有无交易”。有人用平衡木来比喻“阴阳平衡”是不够妥当的,因为平衡木是死的,人走在平衡木上面,为了能在上面行走时,必须守度时空左右的钟摆幅动,以保持稳态向前,否则人就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如此,所以人是活的;平衡木是死的,平衡是平衡木本身在平衡;而人是在向前运动的有度时空左右的钟摆为中态守度的非平衡,或称为守度的远离平衡态。平衡木是死的为绝对平衡,如果人体不左右有幅度的适应稳态性的向前运动就掉了下来,这个左右有幅度的适应稳态为适度的非平衡。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征象观察到,平衡为静态;适度的非平衡为动态,才是活着的人体。如是,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动态为守度的非平衡或不平衡。那么又会有人言之为“动态”或“相对”平衡,其实这种“动态”或“相对”平衡为“守度”稳态有序的“非平衡”与“不平衡”,事物多维网络守度的“非平衡”与“不平衡”,才能见到正负熵的功信与物质的互换交流,是与“耗散功构”理论相一致,是自然、社会、人体的“神机”。“平衡”了事物就丧失了差异互补交流的能动性【能力】,“神机”就息了。如同柸中之水静止不动了,过几天就必腐即臭,谷物久库远陈则生虫、人体脂肪积聚不运则壅,正如黄帝歧伯所言的“升降息则气固立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这就是国人在四千余年前早有的耗散守度的功构理论,让外国人拿去得了诺贝尔奖。顺带说一句:如果把祖宗的文化宝藏正确阐幽之后,国人要得多少的诺贝尔奖。

什么是事物的维系呢?虽然在文献中,仅提出“道之阴阳为太极”或“太极是道、二分阴阳、阴阳合一为道”,而阴阳在现代来说包涵着事物“正负属性”很广泛的范畴,基本上能涵盖着世间事物中“虚实两态”的功信与物质所处的位置和性状与度数的协同互补和合状态,而不是“一分为二”的相对“决裂冲突”性的再统一性的“对立统一”的逻辑,而是“以二生一成三”的“离合偶联”,所处“中态公约度”状况的有机连续性与相应“兼容共利”而成的“孕育万物”全息图景的形式。例如:阴阳、天地、道物、表里、寒热、虚实、上下、左右、水火、无有、祸福、柔刚、善恶、南北、负作用与正作用、负能态与正能态、负熵与正熵、负电子与正电子、负离子与正离子等等的协同作用都是事物的多维系,从用词频率较多的如阴阳、善恶、负熵与正熵等用以对比研究待之,其阴阳、善恶、负熵与正熵分别都是事物所处多极的定性、定量、定位标度的维系规范用语,为事物所处性状与度数差异维系的自约交易动机,其标量规范维系有度的“最低”与“最高”位点,于时空之间距【空穴】“离合偶联”概率位移之道,在常态的情况下,世间的任何事物的相互正负反馈的调控作用的过程中,都不应超越其维系的有序稳态标量规范守度【标度律】的最低与最高概率位点的位移,所起到的“正态分布”性的“相互作用”场地,依据各种事物自我适应生存的层次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在大环境中的多维正负偶联网络反馈调控过程中的自适应的“标度律”,也各有其不同的相互依赖特征与阈值规范,即系统整体的内外环境于功信和物质的自适应、自择优、自调控的“自动涨落、规范有序”的性质量化、位置、差异、位移概率度数也各有其不同,这样的“度数”处于一定程度的上下左右的层次上的位移范围之内,在这个规度的范围之内,展开正常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主、自动、自约性的相互正负反馈的调控作用,也是国文所言的“执其两端,允执其中;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有无”协同互补公正的太极“交易”之道,这个允执其中则不是中心点的中,而是事物定性、定量、规度、定位维系【如阴(-1n)—0—(+1n)阳】的标度差异阈值位点与位点之间的距离,这些标度差异阈值位点与位点之间的距离,是“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中态公约度”的交易生变易,才能够开展相互作用的概率位移范围或规范效应场,如同地球围绕太阳位移运转的椭圆形轨道,产生的时空距离差异的屈伸、离合的往来交易关系,或人体在常态情况下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所约定的数值位移范围,按现代数理评价为“正态分布”,超过或不足这些范畴均为失态的病象,是国人称谓的过阳或过阴。人们于当前把这种多维网络状的“正态分布”,当着事物两端的“对立与平衡”来讲,是模糊混沌之词,因为“对立与平衡”就没有内外环境在功信和物质存在的自适应、自择优、自调控的自动涨落时空规范有序的性状与度数差异位移度数了,根本不可能产生内外环境有度的“升降出入”的“有无”协同互补公正“交易”, 有违了轩辕黄帝所戒之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故立危”的自然生态的动机。

以“有无”为例,“有”为太极之全体的此极【端】、“无”为太极之全体的彼极【端】,有与无是彼此维系的太极整体,又是用什么进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呢?这要靠时空【太虚】为中介的间距,这个间距就是虚空、或时空、或0位、或空穴、中庸、太极等所处位置为基础,所生成的太极之全体。什么事物【物、有无、阴阳、彼此、刚柔、善恶等】都要经过“空穴”这个过程为中介【媒介或媒约】进行交易、化生、变化、转运。万物都在这个“时空过程”【时间与空间】发生相互作用。从中见到,单议“道”存的功能信息之规矩还不行,仅为太极中的单极,还要“物”的这个另一极的协同互补作功,才能产生有无、阴阳的彼此“交易”性的相互作用过程,即阴与阳、男与女的交易【云雨】,才能创造新的生命,否则不能创造新的生命,是在失道,也不是太极之全体之道。何为“道”,太极之道存在于时空之中,也就是时空间距所形成的自由和自约的守度规范网络层次秩序,或称为“空穴”,当然“空穴的间距”的守度规范层次秩序,如同墨家言及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日折一半、以致无穷”的多维层次网络特征,其至大为宇宙、至小为夸克【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粒子、夸克等网络层次】,任何致密的物质本体都有其空隙,即实体与虚态的整合,都可在这个“时空场”【空隙——反应锅】中发生“差异”【引斥力场】联系性的自我启动【自动化】的生化作用,而场或空是有“边沿”的,换句话来言即有“界限”【边界或临界——即端或维系与有封(庄子称谓)】,大小不同的“界限”相互隔开【在人体有体表、粘膜、內膜、细胞膜、血脑屏障等;于自然上有山界、国界、海岸线、大气层等】,靠膜【界限】进行“择优”性的内外环境的功能信息与物质守度交流互补,为什么要“择优”呢?即精微要入、废物要出,对太极的内环境有害的要屏蔽,否则出现自身中毒如尿毒症等;为什么要“守度”呢?即进入太极之内外环境的功能信息与物质既不太过、也无不及的适中;太过与不及不处中态的病态——细胞膜渗透压的改变造成的水肿或缺水等;每个不同层次上的太极之全体的内外环境,都自然存在着压力差、浓度差、渗透压差的守度非平衡,便于内外环境的功能信息与物质守度交流互补,所以说“阴阳平衡”是不准确的模糊概念,这种模糊概念不改正为稳态守度有序,就有人说我们国医“不科学”的心是囗非与貌合神离【理解与表达不一致】,有漏洞人家钻了。

而相互交易性的“择优”互通有无,称为阴阳的协同互补。阴阳相资相济,谐和一致是协调于“一”,“一”为“太极”之全体,全体时空为“虚实”同体,实体在虚态时空太极边界【屏膜——端】之內外环境中开展择优有序守度交易运化,是事物存在和进化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多维网络层次关联的大小不同层次的太极之道【同树干分枝】,其边界为太极之维系,阳为彼之维、阴为此之维,彼此之间的维系存在着的性质与度量【压力差、浓度差、渗透压差】差异靠时空【功能信息】相联系。换句话言之,交易是要场地的,沒有场地就无法开展交易性的互换互补作用,所以这个场地的范围为太极之全体,在这个范围內的守度秩序交易性的“互通有无”,也可看待是为中庸或守中之道。在这个规范之內才能自由交易,货物就能升降出入、屈伸往来的转运,才称为太极之道、中正之道、有无之道、阴阳之道、刚柔之道、善恶之道、或公道、或中庸与执中,愚人把这叫个与时俱进的名字,称为“中态公约度”或“标度律”,用象数表示法则为——【-1n—0—+1n】,不让其逾越这一范畴,就要订立制度予以约束为自约,否则为失常之态的“太过”或“不及”的极左或极右的病态,万物则不能化育。“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亢则害、承乃制”,这便是承制协同互补的关系,过生不行、不生为不及;过制不行、不制为不及,人之生理处于守度性的中态钟摆效应,是为人的生存而设的公约,有了钟摆效应机制,才有守度性“升降出入”的“吐故纳新”,“水从高处流入海、温蒸气化归太空”的往来中态循环运动,才不致于水淹金山。其运动是因“功形度差”的发生转换而得到自功,是何能用“阴阳平衡”一词适配得了的呢?这个有度的钟摆效应,是为了自然、社会、人体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作功,提供交易循环转运的时空场景范畴,有交易循环转运的时空场景范畴机制就为守度的非平衡,在时空之间距离差异性状的更好地协调互补交易功信和物质的整体运化,目前许多人在“系统远离平衡态”为守度的非平衡性的“耗散结构”理论都缺知,主流文化还要硬言之为“阴阳平衡”与自由,纯“自由”是偏离了太极之全体的原理,“无为”与“无不为”是偶联在一起的统一,请不要同“无不为”相剥离,黄老之学是“以民为本”,这个民是公民,即“天下为公”,是既“存私又立公”的“兼容共利”的关系,黄老之学倡议的是“太极守中”【充塞于两间】度量规范之法的道合【交易——相互作用】生物,真巧印证着唯物论的“对立”不生和在形式逻辑大体上牛头不对马咀,唯物论连“太极守中”【充塞于两间】度量规范之法都不知道是什么,怎能道合【交易】生物,其建立的“对立”性冲突性辩证法,人们是难以在久安中得到生存的,其反对的什么“形而上学”,那他的学说是“形而下学”的了,事物都以“功用”决定“形态”,人两脚直立行走,狗四脚卧着行走,都以“功能”为主向决定着“形体”的功用,由于“太极之全体”所处的时空位置差异不同,不论处在什么时空位置上的是“功形同构”现象,从“形而上学”一词仅顾及形态方面从而忘却了功信,仅为一个跛足的专家,不为全科学者,正确解证哲学上的课题要有全科的常识,黄老之学比马克思概全多了的不走偏门,黄老之学是“道物一体、显微无间、体用一源”的精神,而马克思的唯物论,从这就明显偏离了太极之道,难道还能牵强附会地凑合在一起吗?显然证论的层次是不一致的,这是乱道行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了,从上见到的机制是协作,又何为“对立统一”呢?!
      自神道设教所产生的唯道论所议的“无为”仅是执着于太极中的一极,也是跛足的理论,不能构成太极之全体,是不成立的无所为。如同西方单讲“自由”一样,沒有“自约”也就建构不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太极系统,所以任何“自由”都会导致一盘散沙的。

以上可知,事物只能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起到“交易”的作用【许多讲易经的大家学者,离开“交易”,单议变易、不易、简易,这是在本末倒置,没有“交易”,其变易、不易、简易从何谈起】,事物在“交易”中才生变化,所以交易是变化之源。什么事物都在集合与离散的过程中生变化,否则是在把末忘本,而变化是规范守度的有常,地球自然一年四季都在变化,但其变化不离常规,周期规律性的守恒得度,以保证动植物的适宜生存的环璄,单讲变化而不言守度,那是孔子“变化无常”的不知常的病态自然与人体。为什么人们总把正常自然以“人言不及”的议之为病态呢?而不证其常态与失态的界定者,反而被称为名人大家与“圣人”呢?人们不以正解,偏听歧说,这何能得道与拯救社会!!正是善恶一念之间,无法太极得度守中了。这也是事物的反应锅,什么事物都要在这个反应锅中起到“化合”与“分离”的作用。

为此,此锅有大小深浅的度量等级差别,把锅的宽深边沿的待容运化称为“太极”,万物纳入“太极”之中发生的“离合”反应,则统称为“阴阳离合论”,如同现代数理称谓的“集合论”与“离散论”,都不能离开“空穴理论”这个反应锅【太极炉——细胞】而独立存在,但是他们都把自然整体割裂开来认识的,所以见不到整个自然反应锅【太极炉——细胞——自然社会】的大背景。所谓的“集合”为“引力”作为【所以牛顿的“引力”定理仅有一面性,就得到了爱因斯坦的纠正】,如同国医的“寒性收引”;所谓的“离散”为“斥力”作为,如同国医的“热性升散”的协同承制于一体的共用。如是,有与无,寒与热、虚与实都是信息度量的存在差异,于道理上不独热能也、寒也是能量,人们在对气候变化时也常言的热流来了,或寒流到了的意思,它们是动态对流于一体的离合过程,这种对流是协同互补的偶联。太过时见到的是信息量的过大,而不守其中态;不及时见到的是信息量的过小而不守其中态,而中态为信息量的适度【既无太过、也无不及】,没有超越其太极全息维系所标量的规范。所谓的“空穴”即为事物的守度【间距时空义理数列——反应锅——自由度——中态公约度——标度律——太极之道】“离合”的有机整合之道,所以事物的守度集合与离散都在空穴【太极时空】中发生着,是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升降出入、屈伸往来”的“交易运动”的“吐故纳新”,在这个中道中态公约度【空穴、时空、间距】的“满则招损、虚则招补;刚则化柔、柔则成刚”的自然“风水雕刻”或人为【把柔制刚——土成砖;把刚制柔——石成灰】的互易通运。如何完善太极之全体,即在义理与象数方法学上的符合自然生态的偶联、协同、互补与承制,即因素的有度集合与离散,也为阴阳的离合于一体,引力与斥力、正反馈与负反馈、寒与热、有与无、虚与实、刚与柔等的太极维系的离合于一体。合为集合、离为离散,宇宙在引力与斥力的协同作用下不但有膨胀、也有凝集,凝集为太极的一极、膨胀为太极的另一极,两极之力的差异间距【时空—空穴原理】,靠正负反馈性的守度中轴自动化调控【中态公约度——标度律——(-1n—0—+1n)——枢机】,才为太极之全体,维持事物处于中态公约度【差异间距】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不如守中——老子或中庸——孔子,执其两端、允守其中——墨家】于一体的交易化育,即为“虚、像、形、实”在0位的相互作用【交易】功形发生场的相变【变易】过程。如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所存在的远日与近日围度距离见到的差异,“正圆形”不存在“寒热温凉”的差异转换,所以为“无太极”,无太极则为“无阴阳”,无阴阳则为“无道”——太极炉——细胞——自然社会,把正圆形嵌入到与正圆形直径相等的“椭圆形”之中,这时我们会发现,椭圆形的“椭圆部份”同“正圆形”就存在着“距离差异”的太极“空隙——时空”,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就有了规律守度的时空距离性质偶联的参量系数差异,这个“差异”为太极之道,地球就有了四季寒暑的周期往复循环交易的交替“恒动”【功、运、通】变化,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升降出入、屈伸往来”的“交易运动”的守度“吐故纳新”的运化,这就不为“平衡”的“不在交易运动”,而是有时空距离差异“升降出入、屈伸往来”的“稳态秩序运通”。

如是,“时空”是个空套子,什么东西也能装得下,是“兼容共利”的道理。事物在“虚空”的道中发生梯度差的运动自功,是“有与无”交易转运的时空大道。正好是“因满则溢、因虚则填”的自然守中表征,所以虚空才生“欲望”之满实,满实又产生“欲望”之虚空,正是《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吐故纳新之义。这样就出现了自主自动交易性的协同互补交流调控运动,“虚与实”是产生梯度差【差异】交易转运的动力源泉,是自然、社会、人体“择优避劣”性的进化杠杆。

唯物论承认“时空”,但是没有认知到“时空”类似于“虚空”,把“虚空”认知为没有物质存在的空洞,不知物质是要从“时空”屈伸往来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相互作用”在化生万物。从而否认“虚空”的太极“时空”循环过程流态,产生的主要辩证立论为“对立”性的“物质”统领精神的悖论,显然其论不能同自然太极“时空”循环过程流态原理相配匹;唯道论把“虚空”论过了头性的“虚无”,把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单纯抽出“无为”,显然其“无为”在没有“有为”的协同互补作功,既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中道的“守中”,也忽视了太极阴阳的太极全体才是道,在执其太极阴阳的全体之道的“无为”一端,是在走极端,从而导致成为了“无所作为”。

    于上,我们见到的是自然生态和有机人体的自我发生、自我启动、自我调控等的自动化过程。如果分别使用当今认为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唯物、唯道等分割法,用来解证自然人体机制,是永远也无法讲得明白的。只有从中国古代优选文化继承的复兴中,结合现代的系统论的有机整合改造创新,才能挽救与复活医道原理和中华文化的原貌。如是点明:凡是取用和执着于历史上的神道设教性的唯道论与唯物论的对自然人为的分割性断流文化,只能对羲黄祖宗的本然文化的阉切与埋没,都不是明智之举。医道成就于自然,使用于自然之人体,而人体的本原机制为自然的活体生态,再用于理解自然机制,这就是完整的“自然生态哲学与医学”,其它的所谓医学仅为“自然生态哲学与医学”的分枝与补充。

混沌论刚出现时,就有了这个百年悬案的启萌,所以有人把混沌理论和协同论、系统论、概率论关联起来,加以比较审察事物的真象,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方法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又一套方法论,笔者则称为混沌论的转换而成为明晰论,是依据阴阳学说的“清阳入五脏、浊阴归六腑、清浊各循其道而顺”之态。在近阶段,明晰理论在哲学上的意义远大于它在一些模糊概念所存在的“混沌论”问题上的意义,单讲“自由”、“无为”、“对立”、“平衡”是不明晰的混沌,而明晰理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非此即彼”的明晰状态,而且对“亦此亦彼”的过渡状态都能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与随机性相关的混沌理论以及与可能性相关的模糊数学都在迅速地走向明晰的道路发展着,虽然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所描述的都是自然事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或存在的不否定。

现存的太极图虽是一维现象,而其本然是同一而引斥的多维网络立体层次的有机连续的兼容共利的联合,而在上述对于明晰征象的描述与本然的论述,这与现存的太极图既是一维现象,而其本然就是同一而引斥的多维网络立体层次的有机连续的兼容共利的联合,是一致的不谋而合,西方自然科学家的系统论者在对自然的了解中,对于中国的古文明也有不谋而合的感叹:国学被几个搞系统论的、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人而阐幽,请看一下他们是么样讲的,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曾讲: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的这次改进,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F.卡普拉在其惊世之作《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说:

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善尽美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蜮最先进的理论。

这些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相应思想之间高度地和谐一致,这对于我认定神秘的传统哲学(亦称持久常在的哲学)为我们近代的科学理论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如果说物理学现在把我们引向一种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宇宙观,那么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返回到2500年前的起点上。

看了此述以后,请大家明智吧!请不要总缠在唯物论执偏论点的一棵树上吊死。从唯物论的“量变引起质变”来看认为是普遍规律,只要他有一项不普适,就不能说是普遍规律,如一克水加量到一万吨水,还不是水吗?如果不通过媒介环节的转化仍然还是水,引起了质变了吗?所以说事物的转化还有第三个因素条件的参与作用才能出现质变,为古人称谓的“遇三则立”,所以说唯物论的哲学是在古人那一步的倒退。按照系统论与道物学观念,自然与人体是自“择优”而又“避劣”的原理,而唯物论提倡的“对立矛盾斗争统一”的阶级斗争,是以“恶”在推动社会发展为杠杆,不知道自然是“兼容共利”的和合在生万物,人民的血汗积累都被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斗争法则毁于一旦,这是能够倡导的吗?不要被那些不能系统序贯与自然原理不适配的言词蔽住了思维的心灵,不要继续“粉丝”下去了。这是个认知层次的课题,要在本然与高度上寻找突破,其实老祖宗的择优思想早就有了,分别是被唯道论神教遮蔽与唯物论殖民着不见天日了,是非常悲哀的大事,国人找不到自己了,丧失了本源真理性的哲学脊梁和自信了。
 
而中国的后生们却没有这种不谋而合的感叹,有的也只是怨恨。原因也许是中国的后生们丧失了对存在本然追究的精神,或被纯唯物论中的形式逻辑如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多年性的基础范式的蒙教,以致忽略或否定存在的本然追究,也只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存在的本然追究不是目的,名利才是追求的目的。

    这里我们只得借用几个现代科学的认识发现来简单地说明一下,而事实是其内容包罗万象的。经过以上简略的比较性概说,不难看出各种事物的基本自功和自构过程状态与交易生成运动法则。由此,我们说自然事物只是遵循着一个总体法则所构建而成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一法则,就能推演出宇宙的本然动因,就能推演出宇宙是如何自然随机地演化出事物,就能推演出自然事物的成因与演变,具体如何推演我们在下文中进一步探讨。


 二>、同一而引斥的效应场论


阴阳太极图的功构状态,体现着现实事物的几何内涵,那么现实事物所具有的几何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自然事物似乎只是由一种规律而来的调控。

    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一规律,了解这一规律的自然本性,就可以推演揭示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的本然奥秘,规律虽简单,但其变化确实是万千而复合的。而复合与万千的规律却很简单而单一,其万千与复合隐藏在网络维系的系统程序之中,其简单为太极阴阳交易之道。正如自然科学家们在系统上所指出的“相互作用”是永远存在着,是永生不死,是不会随事物而生死,发展的高低又有什么改变的呢?答案是稳态有序一贯制,那么规律也是如此。太极图是关于统一场论的,也就是那个“伟大的适用于世间万物的”统领一切的总理论,既是今天物理学家们所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同化异构”理论就是统一场论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同化异构理论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事实上也是往古来今许多人在劳而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其万变不离其宗,知一而知万,万物一理等等,因此这一几何图是统一场论几何表达的方法方式。

 

第三十节、数与点的学科
http://bbs.renlon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5037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础和内容大体分为两个部分:数与时空、数的理论以算法为基础,最经典的代表理论就是自然数和数学分析,几何学以时空为基础,欧氏几何就是典范,但这两者是互补共生的,在数学理论中几乎不分彼此,数学进步的特征就是不断地提高抽象化程度,以得到更广泛地普遍性和深刻性,数学所追求的纯粹性,就是这种本质性特征的直接表现,现代分析是对经典分析的发展,即以抽象时空理论为基础而表现的分析理论,如泛涵分析。本论以形式化的时空理论【点集拓扑学】的观点和方法,在于重建中国太极学的现代基础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太极学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本源性哲学理论,也是现代数学基础的一个基本理论思想。
1.2,点与空间的几何学
1.2.1.在欧氏几何学中,点是时空中的位置【周剑铭:“中国哲学——太极几何论”】,就是说点是由时空定义的,这符合我们的日常直观,所有我们感觉的对象,都以时空形式确定为表象,但时空自身并不是真正纯粹的实体物质的存在,而是“虚实互补”的络合于一体。现代物理学发现,不存在一无所有的时空,即所谓“真空不真”;另一方面,人们早就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纯粹几何体,比如任何物质平面在微观上都不是很平整的,即使我们有能力可能将分子原子一个排列整齐,它们的表面也不是无限致密的,并不成为一个几何严格上的平面,因此纯粹的几何学与世界事实并不相容。
1.2.2.我们必须倒过来从本源上追诉点的意义,但我们不可能有点的绝对定义,这是一个哲学上的存在论问题,能够直接以点为对象的纯粹理论就是集合论,通过点集时空的理论,我们可以无须事先对点的精确定义而来讨论点与时空的抽象性质,然后,将中国文化的内禀性思想引入点与时空的关系的理论,理解点与时空的同构与异化性关系。
1.3.数学理论中最强大、最基本的工具就是集合论,集合论虽然是非常抽象的理论,但集合论仍具有很大的直觉性,所以理解集合论的一般概念并不太困难,本论一开始就直接将几何点作为集合的元素,这样本论的展开也就不太抽象。当然,在形式集合论中,点被抽象为任何对象而纯粹形式化,这对于一个非业人士是难以撑握的,但本论并不以纯粹的形式演绎为目的,而是直观时空概念基础上的形式方法,这对于具有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学人来说,理解这一点也并不太困难,并且正是由于中国思想的直觉理性,才能揭示形式化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难解之迷。
1.4.思想实验与形式化演绎
1.4.1,经典几何学以几何图形的纯粹性,而使包括柏拉图在内的所有哲学家们折腰,但人们仍有一点不满意,比如定义两个三角形全等就使用重合法,这就需要一种移动图形的物理操作和时空同向性的假定,现代数学思想就是把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变换或映射【Mapping】的方法,比如,函数就被理解为自变量的概率阈值与因变量的概率阈值的一种互换,我们同样可以用集合之间的映射代替物理操作,这样可以摆脱物理实境的困难,实现形式化演绎。
1.4.2.直觉方法几乎是一切科学基本理论的前提,公理方法就是将最少的直觉定义作为公理,然后以不涉及具体性的理论方式予以展开。作为数学方法,集合论要用形式符号来表达,所谓形式符号就是只表达符号关系,形式符号的演绎或演算就成为形式系统。使用符号方法可以避免普通语言描述的歧义性,保证形式系统的严格一致性。以下所论涉及的符号只是本论中必要的部份。
1.5.本论的公理性质和理论展开
1.5.1.本论的研究集中于点与时空的直觉观念与形式方法的关系上,这种关系还没有一种前提性的理论,所以提出一个公理:形式演绎的一致性等同于直觉的重合。这个命题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直觉,无法证明也无法推翻,因此是一个公理,下称本论公理。
1.5.2.本论实际上是这条公理的展开,在本论中,集合论的属于关系与时空太极理论的位置概念,具有上述等价关系,本论依靠集合论与时空太极理论的一致性,论证几何学的点与时空的太极内禀同一性,时空和点都以时空太极位置为内涵,时空太极“位置”与集合,“属于”这二者最终等价于哲学意义上的内禀性,而内禀性是由太极理念阐释的,从而使太极理念自身得到现代学理上的展开,故名时空太极学。
1.5.3.本文中“一致性”即“无矛盾”,“纯粹”与“抽象”意义相同使用。
时空太极“维度”一词的特殊意义就是哲学术语“层次”一词的几何解释。
时空太极“维度”的“同一性”、“内禀性”的意义是由本论解释的。
1.5.4.一种理论是作为理论方法或成为理论的内容,往往具有同一性,本论是利用了这种方便而不在论述中作特别说明。
     集合论是数学的基础理论,几乎每一本数学论著都可以从集合论开始,有关论著非常多而庞杂,这里不准备重述集合论基础理论,不涉及集合论中的自然数理论,而只是主要关注集合论与时空太极“维度”与网络“层次”理论基础,故名为几何太极学概论或“道物辨证法概论”。这是对于以后论题在基础上的说明。

第三十一节、基础点集理论
2.1.集合论基础
2.1.1直觉地说,集合就是一些【有限】对象的集合;这是集合论的拓朴学观点。
2.1.2.集合的意义并不在于组成这些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集合论中则成为集合与集合中的元素的关系,在公理集合论中,集合和元素只有从属关系,纯粹的集合论的意义就是表达这种从属关系。
      按常识理解,从属是一种内部关系,在集合论中,从属关系并不单纯归结为集合或元素的性质,而是表达为集合的自身相应性生成功构,本论将集合论的自身内在性功构发展为内禀性理论,从而实现点与时空太极“维度”与网络“层次”的同一,这是本论将中国哲学思想引入集合论和几何学的立论基础。
2.1.3.由此,本论在纯粹关系的意义上给出集合的定义:任何对象如果具有从属关系的结合,就是集合。
        从这个定义中,从属关系是由直觉理解提供的,但是集合论的展开精确地表现这种关系,这正是形式公理方法的特征。
        从这个定义中,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没有区分,即一个集合是一个元素或是多个元素相应的集合生成,这正是集合论自身的元学性质,也是集合论成为数学最基本理论的原因,当然这也使它隐含了自身难以逾越的困难。
       这个定义是最简单的,但并不是完备的,按拓朴学集合论的观点,一个元素属于或不属于一个集合是正常的,但是根据上述定义,集合自身也可以具有从属关系,即自身从属自己的集合是一个集合,或者说,自身为自己的元素的从属关系,是可以递归或自由离散的意义,即“集合”与“离散”是偶联协同的一致性,这里只议太极时空的集合,至于“离散”在物理学中的微观分析上的“实体粒子”与“虚体夸克”是非常的明晰,在此不加以敖述。但是这个定义排除了不包括自身的集合,不包括自身的集合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定义不从属自身的集合的集合,著名的罗素悖论就是:所有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自成为一个集合,这个命题是因为定义了集合对自身的否定而成为悖论。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件工具不能制造自身,形式方法的抽象性却能使数学理论成为构造自己的工具,这正是纯粹的理论方法能自成的秘密,但也带来了不能逾越的困难,在哲学史上成为了被称之为休谟问题的认识论困难,正是这种情况在哲学中的反映,歌德尔定律正是因为完全展示了纯粹性与完备性之间的绝对对立,而成为数学的一个异化里程。
2.1.4.集合论与集合悖论是无可奈何的,如果要维持集合论的形式性一致,而又避免悖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区分集合的层次秩序,一个集合与自己的集合中的元素不是同一级别【类型】的,就是说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与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必须分别处理,但是这样一来,所有集合论的展开就变得非常复杂,与形式法道路所追求的简单性和普遍性背道而驰,与传统形式逻辑不同的一些所谓现代泛逻辑基本上也是探索这样的道路,而这些也正说明了纯粹的形式方法对层次问题无能为力。当然,我们由此也可以理解,纯粹的形式方法,正是对现实世界层次的抽象,而得到不是全体的“普遍性”。通常,集合论只能直接排除导致悖论的特殊情况,对于这种不完备性,本论理解为形式方法的一种本元性,这也正是本论引入中国时空太极“维度”与网络“层次”的同一思想的原因【不是悖论】。
2.1.5.本论基于拓朴学集合论,约定元素为直觉意义的点,时空是点的集合【化合场所或中介】,这意味着时空总是有内容物的,是“虚实互补”的络合体。这种拓朴性与现代物理学理论具有一致性【不是真空】,这也是本论内禀性的直觉性与形式性统一的现实性;
       事物的集合也是在时空场的过程之中,因此元素点与时空场的过程之中,在集合论的定义上具有一致性。
2.1.6.集合论中的定义、性质与运算是互相解释的,定义可以由运算表达,一个运算也构成了一个定义或性质,这大体上由理论的展开情况而确定,下面的论述只是本论展开所必要的,并有一些形式上的简化或省略,并且,在不涉及复杂性的情况下,简化了符号式的表达。

2.2.基本定义及性质:
(1)符号a、b、c、d、……代表元素点。
(2)符号S、X、……代表元素点的集合。
(3))S由元素构成记为S{a,b,c,d,……};
也可以描述性表达:集合S的点为a,b,c,d,……,或点a,b,c,d,……是S的元素;
(4)a是S的一个点,或S含有a,表达为:a∈S,符号式表达为:S{a: a∈S}。
(5)集合的元素点与时空划分层次定界,按层次定界之內是自限【有限】的,层次之间的连续交易为无限。
(6)X为S的子集,当X的所有元素也是S的元素,即集合X{a,a’,a’’,a’’’,……}属于S,当S{b,b’,b’’,b’’’……,a,a’,a’’,a’’’,……};称X为S的子集,记为X∈S。
(7)若X∈S, 则X’=S—X,X’称为X的补集。
(8)若则X{ x1,x2,x3……}为S1、S2的所有元素的集合,称X为S!、S2的并集:X=S1∪S2。
(9)若元素X{ x1,x2,x3……}同属于S1和S2,称X为S1、S2的交集:X=S1∩S2。
(10)有限集的相等:S1=S2,当S1{a,b,c,d,……,z}且 S2{a,b,c,d,……,z}。
(11)无限集合的势(基):若无限集合S1、S2这两集合之间的元素一一相应,则称两集合同势(基)。
这里应指出,这种一一相应是存在的,比如自然数与所有的正奇数或正偶数同势,“势”在这里的意义就是一种更加抽象的“度数”,我们可以定义全体自然数成为一个集合N={1,2,3,4,……},虽然自然数的个数是不能知道的,但自然数集合的度势是确定的,存在比自度势是不可列的。

2.3.映射
2.3.1.“关系”是一个简单、普遍的但很难定义的概念,最直观的关系就是“相应”的联系,这实际上涉及算法理论的哲学问题,现代数学中通常以一种避免涉及直接物理过程的形式关系——映射,来精确定义这个概念。
2.3.2.如果集合S(x1,x2,x3,……)、Y(y1,y2,y3,……)的所有元素之间存在一种“相应”关系,称S、X之间映射f:f(x)=y。在这种定义下,通常说的函数也就是映射,一个函数就是函数的定义域与阈值之间的“相应”关系,映射有一一“相应”的映射,逆映射和复合映射等,与函数相同。
2.3.3.集合的自身映射也是从属关系,这种内部“相应”关系在纯粹的意义上就是内禀性。

第三十二节、距离与时空
       欧氏时空是以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弦定理】为标识的,在现代时空理论中,欧氏几何的直角刚性,由拓扑学的橡胶性所取代,几何距离的“度量”严格性,由位置相应性所取代,几何学进入到拓扑学,图形几何转化为元素点集几何,经典分析变成为现代分析,时空与元素点的联系同一性关系明显化了。抽象时空是现代数学思想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几何学与算法理论高度交流的结果,本论中的时空是基于直觉几何的,但依靠抽象时空的理论背景,本论虽然有直接目的,但本论实际表明了时空的纯粹性与集合论的一致,本论泛称几何时空太极学,正是基于这种一致性。
3.1.从直觉出发,时空具有内容性的从属、相应、自洽、连续、偶联、协同、互补、自限【有限】与无限承制的基本特征,这几【度数】者是所有时空理论的出发基点,内容性暗示时空具有从属的形式本质性,连续是时空拓扑化的前提,自限与无限是时空存在性的哲学问题,前几【度数】者与时空可以归纳为一个物理概念——距离,距离意味着一种连续、自洽性的间隔,即是两个目标元素点之间的间距,间隔之间的“两端”是有“起点”与“终点”的之间间距之外,还有间距之间的“两端”的间隔标誌,如同阴阳、有无、寒热、虚实、水火、善恶、刚柔、祸福、贫富、正负、宏微、盈亏、升降、往来、屈伸、出入、消长、主客、上下、左右、前后、內外、彼此等所存在“两端”间距的标誌性的分辨间隔,所处自然社会生态的“中态公约度”相偶的语言作用和内涵机制,才能完整理解它们是间隔所存在“两端”的“中态公约度”间距,在其“两端”的间距之内,为自我自主性的“自由度”;在其“两端”的间距“间隔之界”,为自我自动性的“自限”;间隔与间隔的层次网络连续,为多维系列延伸交易的“无限”。即“两端”标量规范之內为交易【相互作用】活动的自主性的“自由度”;逾越“两端”标量规范之外的、为交易活动自动避劣性的“升降出入与吐故纳新”的“择优度”, 这些都是自然生态內外环境中,展开功信和物质交流互换的根本原则。如果间距“两端”的功信和物质“度量”,在多维“自由度”相等性的“平衡”了,则会造成环境內外的功信和物质无法开展交流互换,间距之内表现为相互作用机制停息性的“饥饿”与废物的堆积性的“自身中毒”征。如果是物理不同质,就需分别“度量”,如陆路和航路;只有在几何的意义上,才是纯粹的时空距离。在中文,时空一词的字面意义,就是把存在于时空之内的事物抽取而出,成为“虚空”的间距,即距离,预留出时空场境,便于事物在其内外环境中、开展“升降出入”的交易与转运,如同人们建造的房子所预留出的门户和空间,便于人们的出入和居住场境,这是俗言的“万物以气生成,而气无孔不入”,“孔”为时空太极与“空穴理论”,地球在宇宙这个空穴中如同一粒粉尘之气;人体在地球上这个场境中类似一颗气之粉尘;细菌在人体上也如是,这些不同大小层次的场境是有不同规格的“度量”,有多少的“度量”才能容纳相应的事物在其中活动,这同黄老之学“空能容物、物在空动”源于一理。因此定义了距离的“度量”,也就定义了时空“度量”的活动场景,于是这个时空的“度量”【守度】活动场景的差异间距、为事物的升降出入交易转运场所,为“守度的非平衡”或不平衡,同“耗散结构”理论的“远离平衡态”相配匹,但“耗散结构”理论缺失了太极时空距离层次环境的“度量”与“功构”方法,也是“耗散结构”理论缺少“守度”与“功构”原理的惋惜之事。所以,距离的精确定义就是“度量”方法,现在我们抽象物理操作,以形式方法定义时空距离的一般性概念。
3.2.定义
令S为点的集合,点x、y∈S,并令ρ为一实函数,当且仅当;
(1)ρ(x,y)≥0;当且仅当x=y时,ρ(x,y)=0【距离为0,两点重合】;
(2)ρ(x,y)=ρ(y,x),【时空对称性或各向同性】;
(3)ρ(x,y)+ρ(y,z)≥ρ(x,z)【两点间的距离不大于它们分别到第三点距离之和,又称三角不等式】,则:ρ为S的一个度量,ρ的值就是x、y之间的时空距离。
     当我们定义了元素点之间的距离,也就定义了一个距离时空。这样,一个距离时空就是一个集合S连同其中的一个度量ρ,记作S(x,ρ)。
这里特别指出,度量ρ为一实函数这一条件,是由实数无限性所保证的距离时空的连续性,这种时空连续性,是时空的內向自限和外向无限直觉观念的基础,由这牵涉到集合数论问题,也不是本论发展时空内禀性理论的重点,本文不予深入。
3.3.欧氏距离时空
      距离时空是对欧氏空间的进一步抽象,即放弃了欧氏时空中的坐标相互垂直的唯一性,这样距离时空就具有了一种拓扑性质。欧氏空间只是距离时空的一个特例。因此,如果S为距离时空的一个子集,其中毕达哥拉斯定理成立:ρ(x,y)=((x1-x2)^2+( y-y2)^2)^1/2【式中^为txt文本表达方法,即幂次】,其中(x1,y1)、(x2,y2)为点x、y在XY平面上的坐标,则ρ(x,y)就是通常的欧氏空间距离。
距离时空由度量定义,因此也称度量时空【Metric Space】,下面,距离时空还将进一步抽象,走向更纯粹的抽象时空。我们现在讨论的点集时空仍是以欧氏空间直觉为基础的,即使不依靠我们的元素点的直觉,我们仍然可以定义纯粹形式的抽象时空,并且具有更普遍性的意义。比如,我们以函数作为集合的元素,把函数看成为抽象时空中的元素点【或者把点看成为函数】,我们就可以得到现代数的一大分枝:泛函理论。
      到此时为止,我们还没有对元素点的确切定义,但是通过集合论的方法,我们定义了时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集合论的方法虽然抽象,但与我们人类的认识和知识的起源道路是相同的,这正是为什么曾经有一些数学家努力地想以一种“新数学”的方法【“孩子们的集合论”】改变初级数学教育方法的原因。

第三十三节、位置与时空
     层次位置是时空的一个特殊概念,纯粹的层次位置就是时空自身,层次位置关系就是时空自身的功构性关系,这种几何纯粹性是由几何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的偶联原理【principle of duality】表达的。在纯粹的几何学中,元素点的位置只有两种:重合或不重合,在分析理论中,点与点可以无限接近,即不重合也不不重合,不重合的是一种外向性关系,通常的几何学主要是在这个形式上展开的,而层次位置的重合的几何学意义则是由邻域理论展开的,距离空间将度量的意义时空定义化了,但度量仍是一种操作,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度量形式化为时空的自身性质,这就是层次位置空间的意义。
4.1.点的邻域
4.1.1.距离空间S(x,ρ),即存在集合S和其中的一个度量ρ,其中有点x,并另有点y,如果度量ρ(x, y)总小于一个任意指定小的正数ε,则称子集X(x, y),为点x的邻域X(x, ρ)。
这个陈述表达为符号式就是: X(x , y,ρ,ε)={x:x∈X;ρ(x,y)≤ε};X∈S,ε>0。
4.1.2.邻域公理:
(1)x的邻域X包含x;
(2)邻域中的每一点至少有一个邻域;
(3)x的邻域S中的一点y,y必有邻域Y,Y∈S;
(4)x的邻域X和x的邻域Y的交集和并集都是x的邻域。

4.2.开集与闭集
4.2.1.对于o点的邻域集中的所有元素点,有度量ρ(o,x)<ε,即S{o,ρ}={x: x∈S, ρ(o,x)<ε},则成为一个开集。通常考虑为三维空间的情形下,这时开集也称开球。
4.2.2.存在集合S0={x:,ρ(o,x)=ε},称为邻域界面(球面)。
4.2.3.开集与界面构成闭集。
4.2.4.一个空间中的开集与闭集互补。

4.3.拓扑空间
4。3.1.上述邻域是欧氏几何意义上定义的,由于ε是一个具体的数值,所以一个点的邻域是一个以这个目标点为中心,ε为半径的规则球域;如果的ε的值有定义,但不是唯一具体的值,则一个点的领域可以是不规则的,我们可以将这样的邻域理解为包含我们的目标点的一个可以任意变形的橡胶球,这样的邻域就是拓扑学意义上的邻域。
4.3.2.这样我们就完全抽象了距离的概念,ε没有度量值的具体性意义,ρ所定义的只是一种纯粹的相应位置——点和它的邻域的相互空间关系,由此,距离空间成为了纯粹的位置时空,即拓扑时空。
4.3.3.拓扑时空概念是由元素点的邻域引伸的,即由纯粹位置关系而定义的空间概念,因此空间与元素点在位置的意义上是同一的。
4.3.4.欧氏空间只是拓扑时空的特例。不依靠直觉,抽象空间也可以用集合的运算进行定义。以下均为拓扑时空。
      
第三十四节、时空理论中的太极理念
       在集合论中,只要具有属于关系,集合、子集、元素概念,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实际上,学习集合论的困惑大多源于此】,在形式定义中,一个点与一个空间没有区别,本论以直觉的点为起点,所以包含了元素点与空间的直觉区别,这时的点是时空内的元素点,元素点是空间中的位置,以上所论距离时空、拓扑时空、位置时空与这种直觉性并不矛盾,现在我们强调在邻域时空的意义上,位置与时空具有同一性。

5.1.邻域时空
      距离时空所定义的是点与点的关系,点的邻域所定义的不是这个点与另一个点在时空中的位值关系,邻域是点的集合,因此这里是这个点与这个点的邻域中所有点的关系,也就是一个点与它的邻域时空的关系。下面,我们进一步将邻域理论阐幽为至简法。
5.1.1.由邻域公理,一个点与它的邻域中的元素点互为邻里关系。
由4.1.2.邻域公理:X为x0的邻域,X有点y0,y0有邻域Y,Y∈S;
由于度量ρ(x0,y0)与 ρ(y0,x0)存在,因此x0,y0互为对方邻里中的点;
由此,任意元素点x必有邻里X,X中的任意点x’与x互为邻域中元素点,具有这种关系的邻域定义为邻域时空。
5.1.2.一个点与它的邻里的关系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可以援引几何学的对偶性原理支持,因此,一个元素点与它的邻域时空具有形式同一性,在直觉上,一个点与它的邻域时空位置重合,由本论公理,元素点与它的邻域时空在形式和直觉上等同,这被称之为具有同一性。

5.2.时空太极集合
5.2.1.当集合中没有点时,称之为空集,记作Φ,符号表达为:Φ={x: x≠x}。
空集的定义在集合论中是必要的,因为在理论的演绎中常常要先假定某集合存在,空集就意味着理论自身的正确性,即使反证,反证理论也是正确的,因此空集的定义在形式上合理,符号式中x≠x一项表示,有空集,但其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元素,这个定义与集合的从属定义自相矛盾。
5.2.2.空集Φ是任何集合的总集。
5.2.3.空集包含自身。
       空集包含自身在集合论中,是空集的一个算法,相当于自然常数中的0,以中国哲学概念的命名,空集就是元集,本论以这种算法性质代替上述的空集定义:空集是集合自身,这与空集的上述定义和集合论的运算则又为无矛盾,即空集以自身为元素或以自身为总集,或把周围环境中的元素引入子集,因为万物自动流入空穴,所以0为空穴,才容万物,为自然生态的自动化过程。这样就避免了通常集合论中的空集,因为所有正负元素都会在空集的0位予以自动智能化集合,如-1n—0—+1n,电脑的人工智能自动化非常需要这样的程序,到时永远也不会带来死机。过往认为的0位空集没有自己的元素参与,这是一种定义上的悖论。其实自然上只要有了0位空集的存在,也就不断地同时也有正负元素的交流集合。
5.2.4.一个集合以自身为元素,即一个集合包含自身,或,一个集合属于自身,记为S{S}。这样一个集合总是自己的子集,而且可以类递,比如,不断地以一个画面画出本身的画面,一般集合论不关注这样的集合。
5.3.5.以“虚实互集”为正负元素的集合,记为S(Φ)。【注意空集Φ与实集的集合S(Φ)不同】
5.3.6.虚实互集的集合为自身为元素的集合,记为S{S}= S{ S(Φ)}。
5.3.6.我们进一步强调S(Φ)为唯一虚实互集为自身元素的集合【即排除多个空集组成的集合,比如, S{Φ1,Φ2,Φ3,……}】,这个特殊集合S{S}= S{ S(Φ)} 命名为太极时空集合。
      这里的唯一性的强调与集合论无矛盾,这使我们从形式的抽象回到时空直觉。

5.3.太极点与太极时空
5.3.1.按照本论的约定,集合是元素点集时空,空集用人工暂时虚拟为无正负元素,依太极集合的定义,空集不是长期在空的空间,暂时空集是空间自身,由此才能功构成正负、虚实元素协同互补的集合论,“阴阳之体,纲组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于两间,此所谓太极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五】。空集不空,万物气合而成,俗语言之为“气的无孔不入”,即在毎个不同太极时空层次上的集合,如宇宙、太阳系、大气层、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粒子与夸克等。由本论公理,元素点集空间与直觉时空的同一,为不同太极时空层次上的“中态公约度”的关系【守中】,也是墨家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內,日折一半、分之无穷;执其两端【时空】、允守其中”的意义。
5.3.2.太极正负虚实元素也就是太极点。是在一维情况下的延伸多维的本性。“点与点的联系,具有几何无限性的内禀本质,点的自身无限性与无限长的立体网络的同一”【中国哲学——太极几何论,周剑铭1.2.6.】。这样定义的元素点与点相联系的时空界限被称为太极时空。所以,太极是人们如何正确认知事物之间所共存的时空间距、自由与自约秩序度的交易运动机制方法学概念。是事物两端间距过程内在层次临界差异自由与自约交易度量标准,也是事物两端间距内外差异的跨膜临界择优交易互换功信与物质的阈值守度概率位点。两端之维是选择性逾越临界的自约限度规范秩序,如是,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内可“自由”;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维的临界为“自约”,是防御外环境对内环境干扰形成的多维网络层次守度秩序择优的屏障,这些屏障如太阳系的边界、地球上的大气层、国境线、人体体表、管腔壁、血脑屏障、细胞膜等,用以维持内环境的守度秩序和环境内外的功信与物质择选性的互补交易,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纯“自由”,即为“亢则害、承乃制”性的防突变【病】机制。

5.3.3.元素点空间的同一性。
       在纯粹几何学中,元素点是空间中的位置,由邻域空间、太极集合、太极点与太极空间的定义,空间的位置是空间内涵定义,空间是空间位置的外延,空间中的位置(点)与位置自身(空间)同一。

第三十五节、几何太极学原理
       公理形式方法不能逾越自己的公理,当前的科学理论对存在问题无能为力,因此我们无法追问数学中有没有唯一性的数或元素点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证实“实无限”这样的物理性本质,我们只能进入哲学。“太极几何论”用太极学的观点,论述了几何学中元素点的内禀无限性与空间外向无限性的同一,本论公理与偶联原理深化了内禀性与外向性的一致性,中国传统哲学自太极理念显示了这种一致性的基础,太极在西方哲学理论中没的相对应的概念或范畴,但从集合论和空间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已经逾越了形式方法的最前沿,虽然空间理论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范畴,但经过中国哲学思想阐释的空间理论和隐含有其中的时间,能够以一种非思辩的方式,表达太极时空学的立体多维、网络层次功构【功能与形态】理论体系。现在,我们综合性的表述太极学的基础理论。

6.1.空间与时空理论中的太极同一性
       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没有分离纯粹的空间概念,由于中国文化的历史性本质,时间和空间没有分别立论,把“宇宙”合称即为世界,“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中国古人的朴素意识中,时空现象共同随形,空间总是隐含有时间性内涵,所以中国古人没有产生纯粹的几何学,没有纯粹性的空间的观念,就意味着时空总是具有自身的本质,“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这种令今人惊骇的洞察,在本质上就是时空的物理直觉,这种直觉是所有科学大师创造性的思想泉源,但是物理学是由数学工具方法在支撑,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和学术理论,如果没有形式表达语言体系义理的支持,就不能实现自身的綻放,中国文化也就不能世界化。另一方面,几何学在纯粹的意义上就是纯粹的空间理论,但理论的纯粹性总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这就需要一种在理论上的纯粹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架接桥梁,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能够有机地融入现代科学思想的学术保证。时空太极理论正是这样一种融汇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如同“相互作用”【交易】一样的架接桥梁。
      中国文化是以内向性思维为特征的,哲学术语就是内禀性,内禀性与外向性不同,如果说外向性以对立性为特征,内禀性就以同一性为特征,但内禀性与外向性两者在外向性的意义上是对立的,而内禀性与外向性在内禀性意义上却具有同一性,这正是本论在几何形式的理论展开中所表现的中国哲学的超越理性,而不是既往西方非系统化的、已经过时了的、不同自然生态适配的“对立矛盾”逻辑形式。
      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哲学中,同一性有同构同一性与超越同一性的分别【可参见周剑铭“中国思想和精神哲学”】,本论的展开就阐释了对这两种同一性的一致性,这正是在内禀性的意义上实现的,本论公理是内禀性与外向性的同一性,偶联原理是同一性在几何理论中的表达。中国哲学思想使我们能够实现质的纯粹与形式纯粹的统一,这种统一正是中国理性与西方的系统论理性在文化上互补相容的证明。

6.2.“太极”释义
     如果要以一种纯粹的工具方法展示太极理念,就是纯粹时空,在中文中,能够以“太极”表达的直观世界只有时空,时间不具有直观性,如南北“两极”、“电磁两极”、“登峰造极”、“两极分化”等等就是时空的极致。而且,只有在纯粹意义上的不分化才能是“太极”的集合,才能见到自然生态的全息图景。任何非纯粹的附加都不能称之为“太极”,比如“极目”,就是已经看不到具体的东西了,所以被称为“无极”,通常空间的直觉观念是空间外向性直观的现象化,因此能与“太极”唯一对应的直觉名词概念,就是时空自身,但与几何纯粹【几何单性】的空间不同,中国理性的纯粹性不是形式的纯粹,而是本原上的纯粹:“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这是一种纯粹的空间本元观。
      在中文中,“太”从大,大而过,只能是“无限”。因此,自身内禀的“自限性”的正是太极时空的多維网络、立体层次上的既自由又约束的本原性,即为极限的“自限性”的“无太过与无不及”。“太极”一词的现代阐释精辟地表达了时空本质的纯粹性和形式的统一,“无极而太极”是对“太极” 层次网络“自限性”择优避劣理念所涵义的内禀性、纯粹性和自限性的精微阐释,也是“太极”与“太极”层次网络“自限性”之间多维偶联跨膜【间隔】择优避劣交易的“无限”延续。
6.3.内禀性与对偶原理
     空间的内禀性是隐含本元的本质性,几何学是以图形关系表达空间的纯粹性质的,因此不会在几何学的理论中有内禀性的表达,但是时空的本质仍然是同自然生态适配的表现,这就是几何学中的对偶性和对偶原理。
6.3.1.无论是直觉的空间,还是抽象的时空,迄今为止的空间观念大体上是以空间的外向性研究为主,科学理论研究客观对象在空间中的关系即事物的性质,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环境大体上也是作为一种空间环境出现的,只有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一种明晰的内在性才逐渐显露,虽然人的内在性一直是各种相关学科的关注中心,但以往的学术研究总是努力地将这种内在性外在化,比如各种心理学就是这样。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身的历史性为根基的,历史是时间的表象,以心性的研究为特征的中国道家文化把一种历史的内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这是借中国文化的庞大体系而表达的,中国哲学思想的表现方式就是内禀性的文化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这是最好的自身阐释方式,但如果要直接表达中国哲学思想的自身,就必须有一种纯粹的工具方法,在理论的纯粹性上,西方思想和学科理论发展了极为丰富的分析理论,但它的自身体系的自相矛盾,表明它缺少一种超越的内禀性思想和理论道路。通常的空间直觉都是基于空间外向性。所以,外向性概念在空间理论和哲学理论中都无须也没有过特殊的强调,欧氏几何学就是以空间外向性的基本方式展开的,而科学和哲学理论中的归纳、分析等方法也是基于外部观察和表象性思维。所以说在西方学术思想中缺乏一种自身内向性的思想。因此,在纯粹的形式方法基础上发展内禀性理论,正是中西哲学思想的互补的必然之路。
     纯粹几何的单纯性中,不是几何空间的性质,而是几何形式的性质。时空的性质如宇称是由特殊的几何理论如对偶性、拓扑学等表现的,普通几何学大体上是基于空间位置不重合的空间外向性关系,时空位置重合的特殊意义在几何学中没有得到展开。实际上位置重合的特殊意义,正是时空的内禀性的几何形式,内禀性概念的特殊性,正是由于相对于与外向性关系所体现的一种文化性观念,正是由于内禀性概念才能将时空自身的本质性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时空外向性的几何性质。
6.3.2.几何学的基本理论中的对偶性原理,最先是在影射几何中被提出,并得到很大的应用,这是因为对偶关系是一种很重要和很特殊的相应关系,这不是通常的映射关系所能表现的,迄今为止它的意义尚未得到全面的理解。比如,点与线两用者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对偶关系,一个点在指定的线上和一条线通过一个指定点就是对偶关系,在一个对偶关系中的一方的自身结构在别一方对偶性地存在,这称之为偶联原理。如:“每两个不同的点确定着唯一的一条直线”可以偶联替换成“每两条不同的直线相关联在一起,从而确定唯一的一个点”。
      偶联性不是反映体系内的结构,而是指体系自身的整体功构本性,实际上就是指时空外向性与内禀性的偶联关系,偶联原理表现的是时空之间的元素的转运关系,这与本论所分析的集合与元系、时空与点的关系是相同的,也是一致的,就是说,偶联原理与集合论中的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和时空之间的元素的关系不过是同一理论概念,在几何原理与哲学理念上的不同表现。
6.3.4.普通几何学的偶联原理在拓扑学中的表现就是时空“循环转运”,时空的循转不是两个时空之间的对立或否定,而是时空自身的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是老子称谓的“玄”,这正是类似于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所表现的双面与单面性的同一性的奥妙所在。
6.3.5.内禀性本质上是由“自限”与择优延伸“无限”性表现的,元素点的内在“自限”性【太极几何论】和由元素点集时空择优延伸“无限”性、所表现的内禀性在几何理论中的体现。比如,具有内禀纯粹性的几何体就是一个拓扑体【流形】。
6.3.6.时空之间的内禀性和形式自身的内禀性的统一就是本论中的内禀性,这也正是本论公理的哲学意义所在。

6.4.时空理论中的交易与变易
      几何太极学不是把公理形式方法的演绎直接抄写成中文述说,而是基于中国交易与变易思想的再阐释。
6.4.1.交易与变易的“循环转运”,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并没有直接的定义性解释,易是由八卦演绎进行阐释的,八卦不是纯粹的符号演绎,所以无法直接表达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自身的纯粹理论功构,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表现中国的哲学理念的纯粹工具方法,八卦演绎在算法上的意义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非常难于理解,但时空之间的直观性和纯粹性是易于理解的。比如,纯粹几何单性与拓扑功构之间的对比,就能直观地反映太极阴阳“循环转运”的交易变化性,具有的内外面的二维拓扑球能够形象化,说明几何单性的纯粹性与阴阳拓扑功构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循环交易转运”理念,能在拓扑学的时空理论中得到学理性的表达的原因。
6.4.2.在拓扑学中,通常只是研究现成的拓扑功构,而不是研究拓扑本身的意义。比如,如何理解时空的内外拓扑的翻转【时空连通性的拓扑原理】,是拓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太极几何论”,由于引入元素点的内禀性,就使时空“循环交易转运”自身的内在性功构呈现出来。
6.4.3.时空的自身意义上纯粹功构是数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在元素点集时空中,最大的集合功构就是开集和闭集,开集和闭集的定义是为互补的,但在唯一性情况下,如一维欧氏空间【直线】自身与空集即是开集也是闭集,这种相对的绝对化使形式化的空间理论无法一致性与完备性兼得。
6.4.4.在一个元素点集时空中,开集的补集为闭集,也就是开球界面属于那一个集合,则该集合由界面封闭,为闭集,反之则为开集,开球界面就可理解为单性的几何面,这种单性是几何学自身无法进一步解释的,这种点集时空的开闭关系,就具有拓扑学的时空“循环交易转运”的意义。时空的自身翻转是无法由几何学直接表达的,这正如图形重合全等是欧氏几何学自己所不能证明的一样,这种已经属于哲学性质的任务,恰恰不是西方哲学能够担任的,因为西方哲学具有几何学同样的长处和盲点。
6.4.5.开球界面与它“左右”的元素点集具有一种时空“内外”的决定性转化关系,开集与闭集的由邻域界面属于谁【左右】决定直觉意义上的时空“内、外”之间的分别,这种区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对于一个邻域闭集,它的补集是开放的,这个补集是相应邻域的外部空间,这个邻域闭集可以看作是整个时空一个内在结构;第二方面,对于一个邻域开集,它自身是一个开放空间,它的补集是闭集,这个闭集可以看作是整个时空的一个纯粹部份。这种不同层次意义上的转化正是中国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理论的典型例子。
6.4.6.开球界面可以形象化地理解为中国太极图中“循环转运”的那根S形曲线,即纯粹几何单性面的意象式投影,这正是中国的太极图所具有“循环转运”的图示性神秘的一个方面。几何语言是很难直译成哲学语言的,西方哲学所具有的几何学性质也无法实现对自身内涵的阐释,但中国哲学与几何学的融会却可以全面地讨论几何学自身的性质,并且在哲学意义中上升为更普遍的时空理论,这也正是太极学的魅力所在。

6.5.互补的统一:阴阳
      无极而太极是太极的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在展开说明着,无极而太极的展开说明着的就是阴阳两仪“循环转运”。但阴阳不是既往西方所言的对立性分裂,而是自身的互补相生承制偶联关系。
6.5.1.把阴阳看成为对立的统一是一种偏轨的形式观点,阴阳所表现的是质纯粹性的“循环转运”,也就是所有事物的一般太极本元,所以不会有单阴单阳的存在意义,几何单性是质的抽象,因此恰恰失去了质的纯粹,中国的阴阳理念既具有图形几何相应性表示,更是一种事物的纯粹“循环转运”性质的表达,阴阳不是对立关系,不是绝对化的相互或自身的否定,而是逾越性的“循环转运”相生承制偶联关系,正是阴阳两性的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在几何学的形式理论中注入了统一性。
6.5.2.空间的内禀性与外向性的关系是时空的自身性质,这种关系不是分析方法所能胜任的,而且正是由于对内禀性的理解才表现出时空内与外的统一性,这是时空最纯粹的“循环转运”本元。
6.5.3.时空的外向性延伸无限与内禀性的自由与约束自限的同一性关系,可以由几何学的偶联原理予以表达,但偶联原理只是对偶性的几何题例,并不能解释偶联性,只有在时空“循环转运”自身的阴阳关系上才能理解时空的自身统一性,时空的自身“循环转运”是几何对偶性的本质。
6.5.4.把点与点的集合、点与邻域、点与时空的关系理解为时空的自身关系,是时空自身的阴阳之“循环转运”是道物互补的统一。

6.4.抽象时空与太极之维
       现代空间几何理论与高维时空理论直接相关,是现代学术理论的最前沿。
6.4.1.几何元素点是零维的,在几何学中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在几何太极学中,时空的维数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零维是维的极致,是维的纯粹性,任一维在低一维上的投影就是零维的元素点,这正是抽象时空理论中一个基本观点,因此函数被看成是抽象时空中的一个点【泛函】,如果把“极”理解为“维”的纯粹性,这就是“无极而太极”在高维理论中的最深刻、最精湛的理解。
6.2.2.由6.3.2.定义的纯粹拓扑性,在抽象时空的模态中,就是高维时空的低维投影。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和太极图具有“循环转运”意象的一致性。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就是这种多维投影的意象性图示,几何学在哲学中特殊地位,大体上是由这种特殊性确定的。
6.4.3.时空的维与中国哲学中的元,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能够与古今几何学理论取得融合性交流的根源性基础。
6.5.自限和无限与无极而太极
      无限是西方哲学和数学理论中一个焦点,在时空理论中,自限和无限性是时空的一个本元“循环转运”,即有直觉的解释,也有形式上的表达,但这两者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直觉的自限和无限隐含着太极时空单层之內分隔的“自限”与太极时空多层分隔之间的择优避劣交易连续性的“无限”, 在形式上的系统整体上的集合的无限连续是有其确定的定义,但不能否认其太极时空单层之內分隔的“自限”的偶联互补的“上以下为基、官以民为本”的基础。但这两者之间在当前是被完全割裂的不为太极时空之全体,是为无太极之无极的极端、或极左与极右的太极分化。
6.5.1.在直觉中,空间的无限是指距离无限延伸,这也就是空间外向所表现的空间连续性,这种无限是无限大,空间的外向性的无限是直觉的极限,称潜在无限,潜无限是不能把握的,无法理解的,又被称为“恶”无限。
6.5.2.直觉空间的无限性是空间外向性意义上的潜无限,但隐含着空间的连续性,没有空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外向性就是离散的,这样空间就不能在纯粹的意义上被理解,空间的外向性也就没有空间自身的意义,空间直觉连续性是空间的内禀性质,在数学理论中没有表达方法,在数学理论中,受元素点与数的同一性支持,空间的连续性是在算法意义的理论中展开的,数学分析理论中的无限小就是这样,这种无限是可以定义的,这种无限称实无限,或真无限;
6.5.3.在邻域理论中,我们看到另一种空间意义上的无限小,通过空间与空间位置的同一化,使空间在位置的意义上内禀化展开,这正是本论所依靠的方法。
6.5.4. “太极几何论”指出,空间的无限大不能在“自身”【维数】中表现,空间在自身无限远处发生自身的翻转【空间连通性的拓扑原理】。即:时空外向连续性是由太极点的内禀性定义的;类似地,在本论中,时空是由邻域定义的,邻域时空中,一元素点和它的邻域具有位置同一性,时空的内禀性与外向性具有数学形式一致性,时空外向性和内向性的交易与变易性“循环转运”就是拓扑学意义的时空【如同时钟】转运,这样实无限与潜无限取得一致。当然,这种橡胶式的内外转运在时空自身中是无法实现,拓扑学虽然能表达这种转运,但不能理解和解释它的意义,最多只能以低维形式的模型表达,如莫比乌斯带或克莱因瓶,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这种太极时空单层之內分隔的“自限”与太极时空多层分隔之间的择优避劣交易连续性的“无限”, 在形式上的系统整体上的集合的无限连续是有其确定的定义,但不能否认其太极时空单层之內分隔的“自限”的偶联互补的“上以下为基、官以民为本”的统一性的超越时代的理解。
6.5.5.元素点集拓扑理论的空间连续性是由实数理论保证的,但实数理论是需要集合论来进行研究的,元素点集空间理论自身不能提供空间无限小的连续性保证。本论中的时空与元素点的同一性统一了无限大与无限小的一致,无限小可以看作是无限大“循环转运”的相应形式,这个理论最终要由算法理论支持,本文不再深入。
6.5.6.现代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宇宙没有一个中心,宇宙不是从一个中心开始发生膨胀,而是处处都在无限性膨胀、也是处处都在自限性集合,同向心力与离心力;引斥力场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的原理是相一致的。如果把我们的宇宙降低为平面的二维,我们的宇宙就象一个正在吹大的气球一样,在这个平面宇宙上不存在一个特殊的中心点开始产生膨胀,球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在相互均匀离开,在这样一个球面宇宙上,无限是无法自身理解的,这就象我们对自己所在的三维宇宙的无限性无法理解一样,这种没有膨胀中心的宇宙“无限”性,可以称之为“无太极约束的无限”,按“无极而太极”的解释方法,宇宙相应就又有了一套同歩制约无限膨胀的偶联“自限”机制,这就是离散【膨胀】与集合【自限】的偶联协同承制的宇宙就是太极高维度的现实性。

6.6.超越的中国思想
     悖论可以看作是形式理论自身不能自圆其说的有力“证明”,中国哲学理论中不存在悖论,从中国哲学看悖论,悖论有悖论存在的某种方面的合理性。
6.6.1.罗素悖论的启示是一个主体的属性与自己的结构的同一性,在形式化的道路上是无法最终实现的,这不仅是集合论中的困难,而是西方学术传统中的最深层次的困难。虽然形式化方法可以将集合的属性与集合的结构同一化,但最终无法逃脱这种同一化所带来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形式系统公理性的前提,只不过是将矛盾隐藏到易予一触即爆、而难以在未萌纠正的更深层次。
6.6.2.罗素悖论所定义的不属于自己的集合【的集合】中有一个不属于关系,这是对属于关系的否定,也就是对集合论的否定,但在朴素集合论上正确,因为不属于自己的集合在朴素集合论中是普遍情况,公理集合论的纯粹化把自身性质包括进来,狼的“对立矛盾”也就和羊的“和谐承制”一同被关进了羊圈,当前的中国主流文化就是如同这样的既提倡“和谐社会”,又不愿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同罗素悖论实质是形式“对立矛盾”性和自言一致性的自身矛盾的逻辑表现。
6.6.3.一个元素或集合具有从属的关系,在不涉及自身的情况下是正常的,但一涉及到自身,就会出现矛盾,除了罗素悖论外,空集也是涉及自身的,空集的定义是为了能够表达明白空集的形式,其实自身不断地在络集“元素”,所以作为集合的空集就是集合的向心性从属关系,这就与集合具有从属关系的不相矛盾。
6.6.4.太极集合论中对集合和从属关系的定义是以前提的方式肯定的,普通集合论无法在自己的理论中推演,因此这里的问题不是普通集合论的理论,而是逻辑学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这只能由中国太极哲学负责。但西方传统哲学具有自身的矛盾性解释困难,恰恰与此不同。普通集合论形成了关于自身对象的不够协调一致的理论,可以应用在几乎所有的分析性科学理论中,于理论的整合无能为力,但无论怎样精致严格,最终仍是漂浮的大陆。
6.6.5.所有形式理论的基础就是形式自身的不纯粹性,对表义的抽象也就意味着对自身性的否定,这是悖论的产生的根源,直觉者以功构过程【能行性】代替人为构造的形式,因此他们排斥自限性与择无限和排中律,实际上他们引入了时间的本质性而排斥形式方法的纯粹性,直觉成了数理逻辑中无法接受也不能拒绝的学科悖论。
6.6.6.悖论被称为数学和所有科学基础理论的危机,在理论上解决悖论甚至发生多种专门理论,这正象罗素的类型论一样,理论越支离,世界也就越破碎;另一方面,悖论与实际问题总是两回事,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芝诺悖论,说阿喀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芝诺当然知道阿喀琉斯能够追上海龟,现在我们可以用无穷数列的求和算出这个时间,这里的真正问题是知识理论与现实的不统一,理性与知识的完备性与一致性之间的对立性反映的正是这种不可逾越的对立,康德说二律背反是“建筑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上,因而是不可避免,是永远不能终止的”,正是在这个意思上说的,比如:正题: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起始和界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无起始与无界限,正题是现实【潜自限】;反题是知识【实无限】,自限和无限成为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中国式隐喻,我们可以把太极理解为西方文化的金毛羊隐喻,理性当然在不断地克服问题而进步,依靠超越性的中国“循环转运”思想,中国哲学理论能够解释悖论存在的合理性,悖论在悖与不悖之间的不明状态的过程之中,这正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合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