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单非孕妇拿宣誓纸:摩坦森用数学 搞懂人生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39:01
摩坦森用数学 搞懂人生大事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之一的摩坦森(Dale Mortensen),1939年出生于奥勒冈州,童年在青山绿水环绕下度过,从小即对数学展现过人天分及浓厚兴趣,中学就念完所有数理方面的大学先修课程。他对音乐和体育也很有兴趣,中学时还是足球校队。高三那年他开始对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历史感兴趣,大量阅读与美国工业化历史相关的文献,进而开启他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高中毕业前夕,摩坦森已决定要把他对以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结合对社会议题的关心。问题是要怎么做?

  偶然间摩坦森听到一位高中学长提起到维拉马特大学后,有位经济学教授给他很大启发。当时摩坦森正好在阅读数学家冯纽曼(John 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着的《赛局理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暂译),让他见识到如何把数学应用到社会分析上,原来经济学才能结合他对数学和社会的两大兴趣。

  摩坦森1961年从维拉马特大学毕业,1967年取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但1965年时西北大学就已礼聘他,他在西北大学任教至今。

  西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维特(Mark Witte)说,摩坦森建立起数学模型,探究人们究竟如何找工作;他的研究指出就业市场固有的效率低落,让求职者找不到适当的工作、求才者找不到合适的人手。摩坦森还研究失业救济金究竟如何能让求职者更愿意接受高风险的工作,改善失业情况。

  摩坦森也对“婚姻市场”做了一番研究,代表作是1988年发表的《配对:找到相伴一生的伙伴或没有》(Matching: finding apartner for life or otherwise,暂译)。搜寻理论和“配对游戏”有某些程度的关联,摩坦森觉得要碰到一个伴侣、学到任何关系都有不确定性,都要花时间。寻寻觅觅但遍寻不着者,一定都是出现“错配”,这也解释了何以有那么多旷男怨女。交友网站和婚姻介绍所满街都是,但一个人最后可能依然只找到不是最理想的伴侣。此外,约会很少能看出一个人的“真面目”,毕竟大家都会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因此搜寻模型不排除就算是绝配,后来也可能以分手收场。摩坦森在自传中提到,摩坦森在西北大学的同僚都很好奇,同一份工作他怎么能做46年,同一个老婆48年都没换?他的答案很简单:因为都是绝配。

  现在网路科技如此发达,求职网站那么多,求职者和求才者都懂得善用这些科技,但如此是否就能缩短劳工和雇主彼此搜寻的时间,甚至解决搜寻不到的窘境?摩坦森认为并不尽然。

  他说,新的沟通科技确实有效率,但现实情况也变得更复杂。科技进步了,人们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反应。雇主和求职者会变得更挑剔,决定以相同的时间,找到更好的配对。最后结果或许很圆满,但搜寻的时间不见得就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