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力:泉州访南岛人起航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08:36
秦京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9月30日   第 08 版)

南岛人海外后裔到泉州寻根

这条船与南岛人的“边驾艇”很相似
据传公元前3000年甚至更早的年代,从福建泉州起航的“南岛人”,凭借独木舟航行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随后定居在这两大洋的许多岛屿上。
为核实有关史料和考古证据,我前往福建泉州。在泉州外宣办林培山先生陪同下,仔细参观了当地众多博物馆,见到了许多古代石刻,有阿拉伯、波斯风格的墓盖石,印度教保护神的雕像,十字架和带翅膀的天使。这表明古代泉州曾汇聚过很多持不同信仰的海外来客。这里有世界唯一存在的摩尼教光佛像石刻,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还有罕见的印度教遗存,据说这是离印度本土最遥远的遗存。古基督教、犹太教与佛教、道教和谐共处,让泉州赢得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在这里,我还惊讶地发现了一生到访过44个国家的中世纪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雕像。他于1346年登陆泉州,在中国生活了1年多,赞誉泉州为“世界第一大港”。这些海外来客将泉州称为刺桐。古刺桐港当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宋人朱熹誉之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如今,当地还拥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木偶)戏等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和蜚声海内外的南音,而且是南少林武术发源地。当地以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众多的博物馆,成为新近兴起的修学游首选地之一。
当然,我到泉州的目的,是寻访南岛人的行踪。就这个问题,我与海外交通史馆馆长丁毓玲博士进行了交流。
丁博士肯定地说:“南岛语系人起源于福建省,这已成为众多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考古学专家的共识。去年一批操南岛语的现代人士,仿造了史前古人独木舟,从波利尼西亚(大溪地,一译塔希堤)出发,历时4个多月,11月乘风划到福建寻根,其船上的许多动物图案与泉州海外交通史馆展出的古船上的图案相似。据他们介绍,南岛人某些关键词与闽方言相似,甚至于仅一音之别。”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吴春明曾撰文指出,南岛人的“边驾艇”、“子母舟”与现在生活在西南湘贵一带的苗族侗族子母独木舟出奇地相似,证明当初苗侗族曾生活在沿海江湖一带,后将这一技术带到了内地江湖。
法国语言学家沙加尔最早提示福建泉州是南岛语系人的出发地,他在1990年的一个汉藏语系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汉语与南岛语有发生学关系(同源关系),汉语与广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岛上的南岛语系、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语,都出自于一种更加古老的“母语”。
这一假说立即得到了邢公畹等多名中国语言学家的赞同。经多年持续研究,语言学家们发现,汉语“稻米”一词在南岛语系中有着相同的来源,范围包括马来-印尼语、西太平洋上帛琉群岛帛琉语,台湾的赛德语、卑南语、鲁凯语、巴则海语、道卡斯语、阿美语,越南的雷德语,菲律宾马诺波语。
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张光直1959年根据出土的早期考古资料,论证认为:从新石器时代起,有个群体由黄河流域开始向中国南部移民,结果分化出“汉藏群”和“南岛群”。
难道这依然是个巧合?现在人们知晓,在这个拥有“稻米”同源词汇的语言区域中,存在着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如今,在江西万年县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最早种植稻米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的稻米,因此,长江中下游被认为是稻米的起源地之一。江西万年、浙江青田、贵州从江、云南哈尼族梯田等稻作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遗产。而在其他东亚区域也发现了稻米的遗存。考古学家们分析可能有两条稻米传播路线:一条是长江中下游—台湾—菲律宾,一条是长江中下游—云南—缅甸、泰国。这又和语言学家推断的南亚语系的发展路线,有许多令人惊奇的重合之处。
已知南岛语系分为4个语族,中国台湾原住民拥有其中3个语族。最新考古证明,该语系的分布地已见有段石锛、有脚夹沙陶等文物,而这些物品年代最早的,是发现于泉州晋江庵山遗址和平潭壳丘文化中。这再次证明南岛人是从福建泉州一带出发远航的。
泉州之行,让我找到了南岛人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