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宋喆现在在哪:宗祠·书舍·古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05:27
宗祠·书舍·古榕
2007-08-11 08:54 来源:佛山日报 三水大塘莘田历史文化与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历代人才辈出   大塘莘田村李氏宗祠前耸立着旗杆石。   在村内一个不知名的书舍前,一位小孩正在玩耍。   祠堂山墙上的精美灰雕。   祠堂前的旗杆石,记载着历代功名。   在村内的少村书舍前,五位老人正在歇凉,他们与村内的景、物浑然一体。   村内清幽宁静的长条青石路隔几十米就有,路两边或是祠堂,或是书舍。   【核心提示】

  

  初识莘田,实属偶然。因采访路经此村,村头榕树树冠荫盖其下通往村中的小路,远处碧波荡漾的绿色池塘,还有若隐若现的飞檐翘瓦。走到近处,沿着池塘边一条不足百米的青石路有4座宗祠,十块代表功名的旗杆石,7间书舍,村前村后数棵百岁以上的古榕。时近傍晚,这乡间祠堂、书舍、古榕,以及青条石上端坐的三五老者,池塘中避暑的水牛,人、物、景浑然一体,对家族历史的尊崇、伴有私塾功效的书舍、保护完好的居住环境,让我怀疑自己误入桃花源。于是近日重访莘田,再次感知其细微之处蕴涵的淳朴气息。

  结婚添丁宗祠摆宴

  

  我国很多地区,多数居民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依靠血缘聚族而居。少数非同姓的村民,也多各属于一个比较小的宗族。在每个血缘村落里,大宗祠和房祠都是全村最辉煌壮丽的建筑,它们是宗族和房派兴旺发达的标志,是村落的脸面,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乡间景观风景线。

  莘田村正是这样,它位于三水区大塘镇永平村委会,现有居民1000多人,住在39条巷子里,其中以李姓为主,有近800人,还有邓姓300余人。一进村,先看到的是邓氏宗祠,再往前走不断出现李氏的祠堂和书舍。岭南民居,多背山面水,李氏祠堂也不例外,前面的池塘在微风吹拂下顿生波澜,大水牛悠然泡在水中;背后地势略高,一条条笔直的巷子纵深穿向远处,巷口端坐的老人打稻草、落花生。宗祠门庭紧闭,一副百年好合的鲜红对联粘贴两侧。

  据村民李光介绍,除了每年的祭祀祖先和 之外,村民们偶尔还在宗祠里的戏台前看戏,在宗祠里惩治奸恶。有些地区的风俗,从外村娶来的媳妇要先到宗祠里认祖,生了儿子到宗祠里挂灯。村民在科举上有了成就,在宗祠里贴喜报、挂功名匾、在宗祠门前立桅杆、造功名牌坊。至今每到清明,客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会赶回来祭祖。

  门庭上方“李氏大宗祠”几个字出自清代寄居番禺的著名书法家沈史云所书。两侧山墙的精美的灰雕、房梁架构上的斑驳木雕、镂空飞扬的石狮石雕都显见当时工匠的细致工艺。正面三幅壁画,图案从左向右分别为“一家赋诗”、“拜相图”和“英雄会”,反映了古代文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旗杆石记载历代功名

  

  1868年10月中旬的某一天,是大清王朝的短命皇帝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执政的第七年,与京城首善之地远隔千山万水的偏僻村庄——大塘莘田村敲锣打鼓,该村第一位进士李仪清在这一年考取进士,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于是李姓氏族大兴土木,请来能工巧匠修建了这座大宗祠。右侧墙壁上有该村李姓历代功名,第一位便是这位李仪清,为同治七年戊辰进士。18年后,李家又出了一名进士——李焕尧,在光绪丙戌年(1886年)他考取了殿试二甲,后钦点入翰林为庶吉士,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此后,此处又先后有8名李姓子弟获得功名,得以在祠堂前的地塘上立起标志性的旗杆石。

  此旗杆石以麻石为基座,约一人高,10厘米厚,上面一对相距50厘米的麻石,顶部穿孔,一块有字,标示获得功名人的名字年月,一块无字,两块竖排。两方形小孔中绑一横杆,其间可绑一旗杆悬挂旗帜,故名旗杆石。

  “这在当时可是整个氏族的光耀。”李光指着正中“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恭应殿试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臣李焕尧立”的这块旗杆石告诉记者,在芦苞南社、中社两个村子,也立有同样的旗杆石。记者数了数,除了正对祠堂的两处较高的进士旗杆石外,两侧还分别排列4块类似的表示功名的旗杆石。

  

  书舍作私塾培养才俊

  

  从每条巷中望进去,不时可以看到颇具岭南特色的高大的镬耳古屋,仍有居民在里面生活,几十条幽深的巷子连成一体,与池塘边的宗祠和书舍遥相呼应。在这不足百米的长条青石铺就的路边,除了宗祠、旗杆石外,还有7座书舍。编修三水地方志几十年的植伟森表示,珠三角农村中的书舍并非专门读书的地方,多为宗族“分房”后各房的宗祠,但兼有私塾的功效,与乡间基层的“社学”互补,成为农村年轻子弟学习的场所。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宗族为了整体的利益,也很重视基础教育,请私塾老师在书舍讲学,并资助穷困少年才俊进学、赴试。村子里的每个书舍基本都对应一个村子,每个书院一般都只接受他们相应村子的学生。这7个书舍可以看作是7个“分房”后各房子弟的读书所在。但现在书舍都已凋敝,年轻人多出外务工求学。“十年前,27巷一名在健力宝中学读书的孩子考取北京的名牌大学,当时村里还专门为他庆祝。”

  村前村后,记者发现数棵百年以上的榕树,1998年挂牌的一棵树上标示其所属为莘田村委会,当时树龄120年。“听祖辈讲,有些就是当初考取功名的先人亲手栽种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现在村人每到天气炎热的傍晚都会坐在榕树下纳凉。”李光说。

  文/本报记者 段晓宏

  图/本报记者 段晓宏 温庆强

  记者手记

  类似莘田这样的村落在珠三角地区、甚至在佛山并非唯一,还有比它保存更完好、装饰更精美、历史上英才辈出的已被或是未被发现的村落存在着,莘田只是其中之一,它以其数百年来一贯的姿态走到现在,也将继续走下去。在乡间采访,总会发现一些这样的乡间建筑、人文风情,当地人习以为常,但见多了摩天大楼、现代楼宇的我总会一次次的惊叹古人建筑时的耐心细致和长远眼光。他们建造的不单单只是暂时安身立命博取荣耀的“空壳”,更像是一件件坚实、实用却又不失精巧的工艺品,只是被我们遗忘的太迅速,落下的尘埃太厚重,无法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