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制造音乐图:毓秀翠亨 伟人足迹(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寻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13:09
毓秀翠亨 伟人足迹(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寻访)
本报记者 邓 圩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02日   02 版)
京珠高速南行,岭南山水向着大海舒展开来,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靠山面海,静谧安详。
1866年,翠亨村一户佃农家中,孙中山出生了。这位推动中国前进的伟大人物,在这里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岭南村中,理想萌芽
翠亨之于孙中山,是根源。生长于这片乡土,萌生革命理想;结盟于志同道合,掀起革命浪潮。从这里出发,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革命风暴,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很多年后,有人问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源于何处,他回答说:“我革命思想之成为体系乃是以后的事,不过给我这种念头的,却是幼时乡间宿老的谈话。”
村里老人说,故居门前的一棵大榕树,是“孙中山听故事旧址”。1960年,大榕树被台风刮倒,为纪念此地,故居纪念馆在大榕树原址种植了一棵榕树。后来又竖起一组铜像,取名为《根》,展现孙中山和其他小伙伴围在冯观爽老人身边听故事的情景。
孙中山的二叔母程氏,爱把洋人奸淫掳掠和清朝官兵见危不救的故事讲给他听。孙中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追问:“为什么老番(洋人)如此欺负我们?为什么这些官员不对付他们呢?”
变革社会的愿望,如一粒朦胧的种子,在少年孙中山心中生长。
中华大地,民主革命
迎着“天下为公”的遒劲大字,顺着绿意葳蕤的小径,赭红的老墙,回廊环绕的一栋中西合璧的小楼,就是孙中山先生故居。
12岁赴檀香山,17岁归乡,在檀香山求学接触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孙中山 “改良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针对当时翠亨村的旧习,他提出并推动了系列改革。如今在翠亨村中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更楼高耸于众多民居之上,保留的一盏百年街灯依旧点亮黑夜。当时孙中山一回国就建议村里仿照西方在街上设置街灯和更楼,设立壮丁夜警团、修改村道、清洁街道,防火防盗保洁。
回乡以后,抱着“以医亦救人之术也”,孙中山开始学医。先后在澳门、广州、石岐行医,广交朋友,探索救国之路。他在思考:“人病了可以医治,但国家病了应该怎么医治呢?”
这期间,他不时回到故居小住。如今故居二楼南边的书房,摆放着孙中山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墙上是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在翠亨居住的时间,孙中山在此研读古今典籍,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也是在这间书房,孙中山挑灯伏案十几天,完成了他早期改良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上李鸿章书》。
1893年的冬天,年轻火热的心在激荡,他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社会改良主张。
然则当时内忧外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一个普通医者的上书根本无暇顾及。之后孙中山又被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重创心灵。他完全丢弃了改良主义的温情幻想,决然开拓民主革命道路,用革命手段来推翻清廷的腐败统治。
由此,开启了孙中山一系列的革命行动。这栋中山先生亲自建造的故居,他居住的时间加起来不过3年多,但此段时期是他从“医人”到“医国”心路转变的重要阶段,这里的每一物,都记载了孙中山当年的生活细节,还原出一个真实饱满的伟人形象。
1948年,宋庆龄经澳门返翠亨终于回到中山先生的故居,感慨万千,说“今日终于了却我的心愿了”。
环视故居,历史的光影交错于此,伟人气息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