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魔少年红衣主教:美元升值背后:缘何全球性美元短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01:35
美元升值背后:缘何全球性美元短缺作者:徐以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09-26 10:03:00【大小: 】【打印】【评论
财经时评:
  • 新兴市场需警惕 资金大进大出冲击
  • “银十”楼价温跌成趋势
  • 大盘迎底还需钱“回头”
  • 开发商“强销”急出货
  • 老股民炒“新”酒

  “历史不会重复,但却会押韵。”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的美元升值,与2008年9月雷曼破产之后的美元升值,再合适不过。

  自2011年8月初至9月23日,美元指数从74攀升到78.5,欧元对美元汇率从1.44贬值至1.34。在8月初标普罕见地下调美国长期国债评级之后,市场本以为导致美元贬值,但欧债危机的加剧,最终将美元推至高位。

  人们会有疑问,除了所谓的避险需求之外,美元升值的根本市场原因究竟是什么?

  可以比较的是,2008年9月雷曼破产之后的全球金融市场。从雷曼破产到2009年3月美联储推出QE(量化宽松)政策,半年时间美元曾经出现强劲升值。美元指数从71升值到89,欧元对美元汇率从1.56大幅贬值到1.25左右。

  在笔者看来,当前的美元升值,与2008年9月雷曼破产之后的美元升值,在市场原因、机制原因方面相当类似。要想清楚理解当下的美元汇率走向,仍需要厘清,雷曼破产之后到底是什么推动了美元强劲升值。要知道,当时美国市场是全球危机的中心,但却推动了美元的上涨。这不能仅仅用避险需求来解释。

  国际清算银行(BIS)工作报告291期给了我们最为清晰、系统的描述。在雷曼破产之后,真正导致美元升值的市场原因,是全球银行业所产生的全球性美元短缺(shortage of US dollars)。根据BIS报告,在危机开始时欧洲银行对短期美元融资的需求数量巨大,截止到2007年中期至少为1万亿~1.2万亿美元。以欧洲银行业为代表的全球非美银行业,在2008年9月雷曼破产之后,脆弱的美元融资渠道被打破,美元的全球性短缺最终发生,并推动美元汇率强劲上涨。

  当下,欧洲银行业正处于另一场美元短缺之中,其短缺机制、救助安排,均与2008年9月之后如出一辙。

  本文试想借BIS报告,还原雷曼破产之后的美元升值内在机制,探寻这一答案的基本脉络。

  全球化放大银行业跨境债权

  新世纪之后尤其是“9·11”之后的十年,在全球低利率和美元扩张背景下,银行业出现了全球扩张,即全球性资产负债表扩张。全球主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规模,与注册地、国境线越来越脱离,与所在本国货币也越来越脱离。

  BIS报告指出,2000年以来,银行(尤其是欧洲银行)的国外资金头寸迅猛增加,他们对外币资产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尤其是他们所持有的以美元计价的非银行类实体债权。这些资产包括零售和企业贷款、向对冲基金提供的贷款、持有的以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和其他基础资产为基础的结构性金融产品。

  在积累过程中,这些投资品具有被公认的低风险(或者说高评级)特性,似乎能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回报机会;然而在2008年雷曼破产之后的危机中,由于需要按市价计值,这些投资品也成为银行损失的主要源头。

  银行美元资产的积累,使得他们在金融危机中,争相满足各自巨大的融资需求,尤其是雷曼破产后的数周内。

  问题在于,银行已经变得全球化,确定某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缺陷仅用当地数据是不够的。国际清算银行基于自身数据体系,构建了全球主要银行统一的全球资产负债表,并以此数据集,调查银行是如何为他们的外币投资来融资。

  根据这份报告,在比利时、瑞士、德国、日本和英国五个国家中,截止到2007年底,银行的跨界头寸几乎占了整个国家外部资产的一半。仅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就占了英国外部资产的近40%。相比之下,比利时、德国、日本和瑞士的国内银行在本土分支机构登记的头寸所占比例较大。

  也正因此,银行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分支机构登记的头寸,只是合并后的银行系统全球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小部分,一个银行的国内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