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补考费去哪交顺德:水陸《第五告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18:52
告赦法事 (P.201 ~ 215)

 

註:本單元「告赦法事」之內容,基本上類同於前「發符懸旛法事」。 惟前「發符」單元為奉請四大捷疾使者,而今只奉請一位「梵釋二天捷疾持赦使者」;故兩單元之儀文內容大同小異 文中特以紅色字體標示出差別部分)。僅於《會本》p.212、215之文中,才稍有較大之出入。 故相同之【注】,請詳見「發符懸旛法事」單元。)

 

至心歸命禮。十方法界。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譯】: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禮敬十方法界一切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香從心生,心由香達。不居三際,可遍十方。雖法爾之如然,亦施者之能致。

是故諸佛聞之而加護,群生於此以蒙熏。欲期勝益之全彰,更誦密言而助顯。

我佛如來。有然香達信真言。謹當宣誦。

唵 什伐栗多摩你 阿缽羅句吒 蘇破囉尼  毗迦知 虎<*>

【譯】:此香乃從真誠之心生起,而此真誠之心也由此香而上達。(心香圓融,理事不二)。即此一念心香,超越三際而橫遍十方。雖然諸法本然如此周遍於法界,但仍有賴施者至誠虔修方能成就。

因此,諸佛聞知而興慈悲加護,眾生也蒙此熏習而得救度。為使其殊勝利益完全彰現,更謹誦密語以助其興顯。

仰遵我佛如來有燃香達信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什伐栗多摩你 阿缽羅句吒 蘇破囉尼  毗迦知 虎<合*牛>

 

-【◎灑淨、結界】-

寶器晶熒,靈泉演漾。三加秘密,一灑清涼。

一座以光嚴,遍十方而涓潔。遠塵離垢,感聖招賢。允在茲時,躬行斯道。

我佛如來有灑淨真言。謹當宣誦。

唵 伐什囉  賒咩耶  吽癹  悉哩摩呬  薩訶

【譯】:珍妙寶器(淨水杯)晶瑩光潔,靈泉淨水潾潾蕩漾;嚴淨身、口、意而秘密加持,以此淨水一灑而周遍清涼。

令此「持赦使者」之尊座光明嚴淨,且遍十方悉皆清明;遠離一切塵垢,感請諸聖賢慈悲而降臨,允於今時法會中,恭敬修行平等普度之道。

仰遵我佛如來有灑淨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伐什囉  賒咩耶  吽癹  悉哩摩呬  薩訶

 

-【◎奉請使者】-

伏聞、覺皇憫焰口之徒,初令奉斛。梁帝感神僧之夢,遂啟修齋。雖偏標水陸之名,實等供聖凡之眾。

所謂、於三尊則加敬。言群品則興悲。極上天下地以無遺。何彼界此疆之有間。

凡居異趣,鹹示真修。故茲托事於多儀,必使成功於普度。

今則、仰遵內教,恭按靈科。開法會以濟迷流,固自專於主者。

扣帝閽而求大赦,正有賴於使乎。爰恪意以奉迎,冀聞呼而即至。

【譯】:敬聞昔時,世尊慈悲憫憐焰口鬼類受苦無盡,故教阿難尊者以具斛施食之道,救度餓鬼眾生。而後又於梁武帝時,因夢中感得神僧告示:「六道眾生受苦無量,宜建水陸大齋來普度救濟」,於是啟修「水陸大齋法會」。雖然此齋法偏重標舉「水陸」眾生之名,但其實是平等一如地供養「四聖六凡」十法界。

也就是說,對於三寶則虔加恭敬,而對六道眾生則廣興悲憫;盡天地間無所遺漏,也沒有任何疆界的區隔。

凡所有居於六道異趣的眾生,都示以無上妙法而修平等供養。故藉由此周全的儀軌事修,而令達成圓滿的普度。

於今,敬遵教法,恭依儀軌,啟建「水陸普度大齋法會」以濟度苦海眾生。這固然須仰仗主法者竭誠盡敬以契真。

但要上達天聽而乞求「大赦」放行,則有賴於使者傳達信息。故以肅誠恭敬之心奉迎使者,希望聽聞呼請便即降臨。

【註:求大赦】謂乞請赦放一切幽囚拘繫的苦難眾生,令得來赴道場受供聞法得解脫。《會本》(p.571):「誠恐地獄幽囚,未能自便。茲者特具奏章。上達天庭,乞行大赦。… 宥諸有情,來赴道場,受供聞法。永脫幽途,轉生淨土。」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量,梵釋二天,捷疾持赦使者,並諸眷屬。(三請)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謹當宣誦。

唵步布哩 迦哩哆哩 怛他誐多耶。

【譯】:至心奉請,神通自在而威德難思量之「梵釋二天捷疾持赦使者」,及諸眷屬;(三請)。惟願不違本誓願力,哀憫苦難眾生,而於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仰遵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步布哩 迦哩哆哩 怛他誐多耶。

 

-【◎宣「證盟疏」 】- (香燈送證盟疏與正表,令齋主拈香三拜長跪)

雲擁旌幢,風行部曲。彷彿九霄而下。徘徊一座之間。冀暫駐於光儀,將委宣於悃款。

恭惟持赦使者。自強不息,得一以靈。用之則行,威而不猛。

霜襟默識,既經緯於萬方。玉趾遠騰,載馳驅於億剎。

庸謹奉辭之職。矧多專對之才。唯妙闡於神通,實善權於方便。

【譯】:(持赦使者,與其諸眷屬從空而來。)旌旗幢幡如雲簇擁,巍巍軍陣似風疾行。彷彿自九霄雲外瞬間而下,徘徊留連於持赦使者尊座周間。祈請威儀煥發的使者與諸眷屬暫駐道場,聆聽我等大眾懇切宣陳心意。

持赦捷疾使者,以其自強精進不息,故能得道而感通一切;隨應機宜普行慈悲之道,威武而不兇猛。

內心清淨寂然而知,盡心竭力不辭勞苦;現跡各處無遠弗屆,載馳載驅於億萬剎土。

承擔著奉達文疏的重任,也具備獨立從容應對之高才;雖靈妙示現神通之力,實是善巧權現之方便。

 

( 宣 「證盟疏」  )

 

然則,聖凡異念,幽顯殊途。非藉使人,何由遍達。故於此際,奉召光臨。諒在聰明,必能知委。

【譯】:然而,由於聖凡之心有別,陰陽之途分隔。因此,若非藉由使者傳達信息,如何能將「法會召請」遍達眾生而無有遺漏?故於今時,奉召使者及諸眷屬大駕光臨;深信以諸神之聰敏,必能明察秋毫而知悉原委。

 

 

 

-【◎供奉使者】-

是心作食,全食為心。以由體用不殊。故得卷舒自在。

如是則六塵互遍,三德常融。微妙難思,出生無盡。

用憑觀道。密扶咒熏。將善導於事儀。俾圓成於法施。

我今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加持法食,悉令周遍。

曩謨薩嚩怛他<-+>多 嚩盧枳帝。唵。三缽囉。三缽囉吽。  七遍

【譯】:當以此「心」觀想「食」時,心即是食,那麼所有的「食」皆不離「心」,全「食」即是此「心。此乃因為「心」與「食」無二,體用無差別;故能彼此圓融無礙而收放自在。

如是諦觀,故能依體起用,於一一食中出生一切六塵妙供,彼此互遍,彌滿法界;而此一切諸法,其體即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恆常圓融。如此體用無礙,實在是微妙難以思議,因此而能生出一切的妙法供養,無有窮盡。

誠心依上所述而如理修觀,再加上秘密真言的資熏;並藉由莊嚴的儀式善加引導,俾使理事圓融而圓滿成就法施供養。

我今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加持法食,悉令周遍盡法界。

曩謨薩嚩怛他<孽-子+女>多 嚩盧枳帝。唵。三缽囉。三缽囉吽。 (七遍)

 

戒香芬郁,定水澄清。明智慧燈,具禪悅食。因行之華初發,實相之果已圓。有能如是諦觀,則為以法供養。

載宣密語,用速至神。少賜從容,特垂歆享。

我佛如來,有獻供養真言,謹當宣誦。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嚩日囉斛。

【譯】:戒香芬芳馥郁,定水澄明清澈。明智慧之燈以灼照,具禪定之悅而為食。因地之行才初啟,而實相之果當體即已圓成。若能如此深心諦觀,則是真正的以法供養。

謹再宣誦密語,資用妙速而至出神入化,迅疾自在;敬請使者稍賜從容暫駐,體察獻供之真心而受供納享。

仰遵我佛如來有獻供養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嚩日囉斛。

 

-【◎囑托使者】-

聖凡體同,迷悟心異。今此修齋而致請,或雲赴感之不齊。

謂三寶諸天之居,固一念而可格。如六道群生之類,有屢呼而弗聞。

蓋惡業重者,正苦留連。及邪見多者,自為障礙。非賴使人之捷疾。曷通施者之勤渠。

【譯】:聖、凡體性雖然無二,然真妄迷悟有別。今於此修建「水陸普度大齋法會」而恭請一切聖凡,但惟恐感召而來赴會者仍有所不全。

因為三寶諸天聖眾,固然一念誠心即可感通而臨;但六道眾生之纇,仍有屢經呼喚卻不聞不來的。

此皆由於惡業深重者,正留連於苦果中受報,身不由己;而多執邪見者,則作繭自縛而自生障礙。因此,若不仰賴使者快捷迅疾地傳信布達,如何能通達施者殷誠懇切之心意呢?

 

至若,具奏牘以進梵王,錄情文而干帝釋。符地府泰山之所主,關城隍土境之諸神。咸仰體於至慈,即奉行於大赦。

推聖恩之曠蕩,拔惡趣之拘囚。悉使奔趣,毋令退縮。

如是則天人修羅之黨,鬼畜泥犁之儔。藉此時津濟之功,解億劫輪迴之業。

【譯】:乃至撰寫奏牘上呈於梵王,記載陳情之文而投訴於帝釋,致文書於地府、泰山之主官,行關說於守護城隍、土境之諸神,請其共同仰體佛力普度之至慈大悲,而立即奉行大赦。

弘推佛恩之浩蕩廣大,而救拔拘繫惡趣之罪囚;令其皆得離苦,急速奔趣而來赴會,無有絲毫顧忌或退縮。

如此,則三善道之天、人、修羅等輩,及三惡道畜生、惡鬼、地獄之類,都能藉由此時平等濟度之功,解脫億劫沉淪六道之苦業。

 

大崇至化,幸遇良緣。冀益闡於聰明,肯恪遵於付託。

不踰頃刻,遍達緘封。毋使有違,自貽其咎。梵釋二天之異處,各謹攸司。人寰地府之殊途, 分當其任。

昏昧弗知者,勸之以道。凶頑自用者,攝之以威。有請必來,無一不至。

所有意旨,具在赦文。別命披宣,試垂采聽。

【譯】:如此至大崇高的教法,徹底至極的教化,眾生何其有幸,能夠得遇如此殊勝之良緣。冀望使者更加弘展其聰敏靈明,慎遵於所付託之重責大任。

不出瞬間,便將所有文書信息遍達各處,切莫有所違誤而自招過咎。凡上達大梵與帝釋二天等諸處,均各謹守所司之重職;若下至人間、地府等異地,也分別擔當所負之大任。

對於昏庸愚昧、無所知者,皆以正道勸勉之;對於凶殘頑劣、剛愎自用者,則以威嚴懾服之。恩威並濟,令所有受請眾生都欣然受化而來,沒有任一不到的。

綜而言之,凡上述所有大意要旨,都已完全記載於「赦書」之中。謹再慎重披露宣明,敬請使者慈悲俯聽。

 

恭惟使者。秉如來教,順檀越心。有請皆臨,無求不應。

今則、駕臨騎降,薄供當陳。爐焚飄緲之香煙,燈列熒煌之炬焰。

茶烹香嫩,花擎上苑之春。果奉芳馨,食獻酥酡之味。

具錢貌而化奠。贈秘咒以資培。理等獻芹,事希昭格。

今有赦書二函。赦牒一道。恭對使者,覿面披宣。伏乞從容聽覽。

【譯】:恭惟持赦使者,上則秉承如來之教化,下則順應施主普度供養之誠心;故凡有奉請,皆慈悲而駕臨,對於一切所求也無不慨然而應允。

於今,既蒙使者及諸眷屬大駕光臨垂降道場,我等大眾自當敬獻微薄之供示誠敬之心。故謹於香爐中,焚飄渺清悠之香煙;於明燈中,燃輝煌亮耀之光焰。

同時,烹調香嫩之茶茗,擎舉上苑鮮美之春花,恭奉芳香馥郁之珍果,敬獻酥酡美味之供食。

備齊錢楮、疏貌而焚化獻供,加誦密咒真言以資助成就。雖然所獻供養實在區區微不足道,然真誠恭敬之心意,深切冀望使者能明鑒其事而昭然感通。

今有二封赦書及一封赦牒;恭謹敬對使者,面報而宣陳,伏請從容聆聽覽察。

【註:恭惟】敬思,表示稱頌、讚歎之意。

【註:上苑】指皇家王室之園林。

【註:酥酡】蘇陀,舊稱須陀,譯曰甘露,天上之食物,玄應音義二十二曰:「蘇陀味,舊經中作須陀飯,此天甘露食也。」 瑜伽論四曰:「有食樹從其樹裡出四食味,名曰蘇陀,所謂青黃赤白。」 同略纂二曰:「有四種蘇陀味者,謂青黃赤白四色妙味。」

【註:錢貌】①《會本》(p.213):「香燈將赦書赦牒,用緞貌一副,一併放於赦官手內捧著。… 放紙錁馬足下。引火焚化。」 ②《會本》(p.583) :「於中所具上堂錢楮疏貌綵緞座席等儀…」。

【註:獻芹】①原意為把不值錢的芹菜當好東西獻給別人,比喻所貢獻的並非有高價值的東西;②謙言自己的贈品菲薄、或自己的建議淺陋。

【註:赦書二函。赦牒一道】內容詳見《會本》p.569 ~ 579。

 

( 宣 「赦書」、「赦牒」  )

 

 

-【◎奉送使者】-

不速而疾,有感則通。威容儼日出之光,神足儗天行之捷。

駕雲軿而揚羽葆,載馳載驅。窮寶焰而徹風輪,宜上宜下。

幸毋廢命,須善為辭。事有勞煩,禮當攀送。

我佛如來。有奉送真言。謹當宣誦。

唵麼訝囉  穆羯叉   (三遍)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三遍)

【譯】:無須加速,自然神捷而迅疾;誠心有感,則必通達。使者之威容,儼如赫日之光耀;神足迅疾,可比天行之快捷。

駕騰雲之寶車而揚華羽之綴飾,車馬疾行載馳載驅。上達最頂之寶焰而下徹最底之風輪,極上極下無所不宜。

祈願使者,於所負之使命無有疏漏,更須善巧應對通達辭意。凡此所有托付之事,任重道遠而勞身煩心,故當誠敬有禮而恭為奉送。

仰遵我佛如來有奉送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麼訝囉  穆羯叉  目  (三遍)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三遍)

 

-【◎「告赦法事」圓滿】-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法僧三寶已竟。  上來告赦圓滿。煉疏化財。用助使者雲程,速達天庭,恩沾沙界。和南聖眾。

上來告赦圓滿。大眾一心念佛,以助天行。   ( 眾同念佛。 )

【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於今已經圓滿歸依佛、法、僧三寶竟。法會至今,「告赦」法事已經圓滿,謹焚化疏牒、寶錠,以助使者行程圓滿,盡速抵達梵釋天庭,(請行慈悲赦放,以圓滿普度之功),恩惠遍及恆沙界。稽首敬禮諸聖眾。

上來已圓滿「告赦」法事。大眾當至誠一心念佛,功德回向資助使者天宮之行順利圓滿! ( 大眾同聲念佛。 )

 

【 ◎栴檀海岸香贊 】

栴檀海岸。爐爇名香。耶輸子母兩無殃。火內得清涼。至心今將。一炷遍十方。

【譯】:敬奉最殊勝的栴檀海岸香,於香爐內燃爇此名貴之香。(所謂戒定真香,清淨自在),耶輸陀羅戒行無染,投身大火而母子均安無恙;炎炎烈火中,自在得清涼。今以至誠懇切心,將此心香一炷而遍十方!

 

-【◎回向】-

惟願三途眾苦息。總令除熱得清涼。皆發無上菩提心。同出愛河登彼岸。

【譯】:祈願惡道三途眾生之苦難皆得止息,普令群靈除脫熱惱之逼迫而得清涼。並且都能發起無上菩提心,一同出離沉淪生死之愛河而登涅槃解脫之彼岸。

【註:愛河】①愛慾溺人,譬之為河。 ②又貪愛之心,執著於物而不離,如水浸染於物,故以河水譬之。③八十華嚴曰:「隨生死流,入大愛河。」④浴像經曰:「願永出愛河登彼岸。」⑤楞嚴經四曰:「愛河枯乾,令汝解脫。」⑥探玄記十一曰:「以有愛水所沒故,為愛河。」⑦善導之觀經疏四曰:「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⑧梁武帝文曰:「登長樂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佛學大辭典)

 

-【◎「告赦法事」究竟圓滿】-

告赦圓滿。再叩佛天。恩沾沙界。和南聖眾。

【譯】:「告赦」法事於今已究竟圓滿,謹再恭誠叩首禮謝佛天慈悲;平等普度之宏恩,均沾周遍恆沙界。稽首敬禮諸聖眾。

【註:佛天】①習佛者之尊崇佛,如世人之於天,故雲佛天,佛即天也。②又,佛與天神也。(佛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