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旗舰店:乡党篇第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20:22

乡党篇第十(共二十四章)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今译】孔子在家乡,显得温和恭顺,似乎是不善于言谈的人。但是在宗庙祭祀、在朝廷会见君臣的场合,说话有条有理,明白晓畅,只是出言谨慎而已。

【注释】乡党:家乡。古代,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五百户为一党。恂恂(xúnxún):恭顺的样子。便便(piánpián):说话有条理,又流畅。谨:小心谨慎。

【评点】本章记孔子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的言谈态度。孔子在家乡他作为一个乡民,不论对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还是对布衣百姓,都是温和恭顺,很随和,话语不多。作为晚辈,在朝廷、在宗庙祭祀,会见的有君、有官员,说话内容关系政务、礼法,孔子对该说就说,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令人心服,表现得擅长言谈辩论。当然说话要有分寸,恰到好处,谦抑谨慎。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今译】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从容不迫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在朝廷上,恭敬而不安的样子,慢步行走而又小心谨慎的样子。

【注释】下大夫:周代,诸候以下是大夫。大夫的最高一级称卿,即上大夫;地位低于上大夫的,称下大夫。孔子当时的地位,是上大夫。侃侃(kǎnkǎn):温和而从容不迫。訚訚(yīn yīn):和颜悦色,正直而恭敬。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与与:慢步行走,非常小心谨慎的样子。

【评点】本章记叙孔子在朝廷上对待不同身份者态度。他的言谈举止注意人和场合,一切都合于礼。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今译】鲁国国君下令叫孔子接待外宾,孔子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加快起来。孔子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时,分别向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都很整齐。他快步向前时,姿态像鸟儿要展翅飞翔。宾客走了以后,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宾客已经不回头看了。”

【注释】摈(bīn):同“傧”。古代接待外宾的傧相。此作动词用,指君下令,要孔子去接待外宾。勃如:脸色端庄、精神饱满的样子。足(jué):走路很持重的样子。揖所与立:向站在身边的人作拱打揖,即相互打招呼。(chān)如:衣服整齐飘动。趋进:迎上前去。翼如:风度翩翩,像鸟儿展翅的样子。宾不顾:宾客不回头,表示宾客走得很远了。

【评点】本章记载了孔子为君接待贵宾时的仪态。古今中外,一个国家迎接外宾,都根据级别的不同,有相应的接待规格。从到达一直到外宾回国,礼法繁富,表示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

春秋时代重视礼法,孔子对礼法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接待外宾时,仪容、仪态都符合礼仪,对行礼程序又非常熟悉。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⑩。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今译】走进朝廷大门,他的仪容十分恭敬,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君坐位,面色矜持,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提起下摆往堂上走,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出来,下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自得。下完台阶,轻快地向前走几步,如同鸟儿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显出恭敬局促的样子。

【注释】入公门:走进朝廷大门。鞠躬如:低头欠身以示恭敬的样子。不履阈(lǔyù):不踩门坎。过位:经过君坐位。(jué:快步貌。摄齐:提起衣裳下摆。屏(bǐng)气:屏住呼吸。降一等:走下一级台阶。逞颜色:脸色舒展放松。逞:放松。⑩怡怡如:怡然,愉快的样子。没阶:走完台阶。复其位:回到原先的坐位。

【评点】本章完整地记载了孔子上朝参见君主的整个过程和仪容姿态。种种仪容、仪态都贯穿着恭敬。儒家认为:臣仆事奉君,以敬为根本。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今译】孔子出使外国去,拿着圭,低头躬身恭敬,好像拿不动的样子。将圭献给外君主,向上举圭好像作揖,向下拿圭好像给别人东西,脸色庄重而昂奋,好像战战兢兢;步子迈得又小又快,好像循着一条线往前走。举行享礼呈献礼物时,脸色和悦。以私人身份和外国国君会见时,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注释】圭(guī):一种玉器。古代君臣在典礼时拿在手里的礼器。胜(shēng):承担得起。授:上级交给下级。战色:战栗的神色。(suò):小步行走。循:遵循。享礼:享献礼,使臣向东道国国君呈献礼物时的仪式。私觌(dí)私人会见。

【评点】本章记载孔子出使外国的仪态、仪容。出使之时,行聘之时,享礼之时,私觌之时,孔子的态度各不相同,又恰如其分,可见,孔子非常熟知出使聘问之礼。

关于“私觌”;以君命出使,自己就代表君,就可以私见东道国国君和大臣,有些出使任务要在“私觌”时完成。各国都是这样。

10.6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盖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⑩。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今译】君子不用青色和铁红色的织品做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织品做便服。当夏季,穿粗麻布衣或细麻布做的单衣,但一定穿在外面,里面衬着内衣。黑色罩衣配上羔羊皮袍;白色罩衣,配上小鹿皮袍;黄色罩衣,配上狐裘皮袍。家常穿的皮袍比较长,右边的袖子要短些,便于干活。睡觉一定要用小被,长度是身高的一倍半。用狐貉的厚皮来做坐垫。丧期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戴。如果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礼服,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料。不穿黑羔皮袍,不戴黑色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穿着朝服去参拜君主。

【注释】绀(gànzōu):青色和黑红色。饰:衣服的镶边。亵(xie)服:非正规场合穿的便服。(zhěn):单衣,此作动词,意为单穿。(chī):细葛布。(xì:粗葛布。表:表面,指穿在外面。缁(zī):黑色。羔裘:黑羊皮裘。麂(ní)裘:白色小鹿皮。袂(mei):衣袖。寝衣:睡觉盖的被子。⑩长一身又半:(被子)长一个半人高。一身:一个人的身长。居:坐。指坐垫。帷裳:用整幅布做成的礼帽。杀(shài):裁去。玄冠:黑色的礼服。吉月:月朔,每月初一。

【评点】本章记载孔子穿衣的规矩:有常服与礼服之分,颜色搭配要协调,还要考虑到节约,注意穿衣的礼节。总之既考虑美观、实用,更重视合礼。

10.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今译】斋戒必定备有沐浴后穿的浴衣,是布的。斋戒时,必定改变往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迁移卧室。【注释】齐:同“斋”,斋戒。明衣:浴衣。希:指麻布或葛布。变食:改变饮食。即不喝酒,不吃荤,吃素食。迁坐:指睡觉从内室搬到外室,不与妻同房。居:居处。

【评点】本章记载孔子斋戒行为的规矩。斋戒是祭祀前洁净身心的仪式,以示虔诚。古人将祭必斋,斋戒的要求虽然不多,其关键是“心诚”,所谓“心诚则灵”。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碣,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⑩。

【今译】饭食做得精细,不吃饱;鱼肉切得细,也不吃饱。食物长期存放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坏了,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调味的酱醋,不吃。肉虽多,吃时不超过主食的数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醉。买来酒和肉干不吃。进食时不去除姜,但也不多吃。

【注释】厌:吃饱。脍(kuài):细切的鱼肉。(yì):食物经久而腐臭。碣(ài):食物经久而变味。馁(něi):鱼腐败。臭(xiù):气味。饪(rèn):烹调。不时:不到该吃的时候。指吃饭要有定时。胜食气:超过主食的量。气:同“饩”,粮食。乱:酒醉。⑩沽酒市脯:买来的酒和干肉。脯(fǔ):熟肉干。

【评点】本章记叙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规矩。他不食用变质了的食物,烹调要适当,对酒食自觉控制数量,都是出自合理和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吃饭不因饭米精便多吃,食肉不因脍的细便多吃。因孔子主张不耻恶衣恶食,安于粗茶淡饭,乐在其中。不要误解为孔子主张饮食无止境地追求精美。至于“沽酒市脯不食”,是指斋戒时而言,平时则不是这样。孔子作为大夫,家中一定自己酿酒,所谓“孔府家酒”祭祀必敬,必洁,就一定要用家酒。平时就不会这样。如果一生从不“沽酒市脯”,那是不合情理的。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今译】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其他的祭肉保留也不超过三天。如若过了三天,便不吃了。

【注释】公:国家宗庙的祭祀大典。不宿肉:指参加官府祭祀分得的祭肉,古称胙肉。宿:第二天。祭肉:指自己家祭用过的祭肉。

【评点】本章是记载孔子重视食品保鲜,讲究食品卫生。公祭分回家的牲体担搁不止一、二天了,拿回家要当夜处理,以免变质。家祭的牲体虽是当天杀的,如果三天超过,也要变质,必须及时处理。

10.10食不语,寝不言。

【今译】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注释】食:吃饭。寝:睡觉。

【评点】本节记孔子吃饭、睡觉不说话的好习惯。因为吃饭时多交谈,就不能细嚼慢咽,影响消化,以致食不知味。有时吃饭交谈,致使食物呛入气管而咳嗽,本人难受,对人有失礼貌。睡觉说话,往往会导致大脑兴奋,精神分散,不能保持心安气静,故而久难入睡,不利休息。

1011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今译】即使是糙米饭蔬菜汤,也一定先祭一祭,祭时必定恭恭敬敬,像斋戒一样。

【注释】疏食:糙米饭、粗食。菜羹(gēng):菜汤。必祭:吃饭时,先取出少许放在祭祖的桌子上,向先祖致祭,以表示不忘本。齐如:像斋戒那样虔诚。齐:同“斋”。

【评点】此章记载孔子例行祭祀的认真态度。孔子知礼,薄物必祭,其祭必敬,从不疏忽、懈怠。

1012 席不正,不坐。

【今译】席子摆放不端正,不坐。

【注释】席:席子。古人无椅子、凳子,在地面上铺上席子,席地而坐。

【评点】古人席地而坐,即坐于席上。如果席子不端正,不合于礼,孔子就不坐。说明孔子处处循礼而行。现在不再席地而坐,可是在礼节上依然要求坐有坐相,不论脚置桌上的或岔开两腿,看来总不像样,至少会被人视为有失教养。坐椅放得不正,坐姿必然歪斜,总要被视之不雅。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今译】行乡的饮酒礼后,要等持杖的老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注释】乡人饮酒:即举行乡行酒礼,例如宴请本乡的贤者,州长演习射箭,乡长举行蜡祭(年终祭百神)等,都称乡饮酒。杖者:拄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评点】我国古代每年举行乡饮酒礼。《礼记》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仍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孔子的身份,在乡人中是最高的。但他重视乡饮酒之礼,积极参加,尊老敬老。聚会散了,等老人、长辈先走了,自己才退席。这种敬老尊贤的道德风尚,是社会稳定、国家兴旺、人民进步的象征。

10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今译】本地的人们迎神驱鬼,孔子就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释】傩(nuò:古代在腊月里举行的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活动。阼(zuò)阶:大堂前面靠东面的台阶。

【评点】傩是古代迎神驱鬼,去灾求福的活动。孔子本是“敬鬼神而远之”,但他也积极参与,并且穿着朝服立于阼阶,认真对待,表示他理解群众的愿望,尊重乡人的习俗和对祖先的诚敬之心。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今译】孔子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其他诸候国的朋友时,要躬身下拜,拜两次,送走所托的人。

【注释】问:问候,问好。他邦:外国。拜:拱手并弯腰。再拜:拜两次,表示礼重。

【评点】孔子对所托之人,一拜再拜,这是感谢所托之人,并为送别,更是致意他邦的友人。我们可以想像,在外国的朋友接受问候和礼物时,心情是如何激动。礼,是对人的尊重;礼,能使人感动,多么富有人情味。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今译】季康子送来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收下,说:“我对这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服用。”

【注释】康子:即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子”是尊称。鲁哀公时,任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馈(kuì):赠送。未达:不了解。

【评点】季康子给孔子送药,表现一个权臣对孔子的尊重和关心;孔子拜而受之,是尊重礼俗;未了解药物性能,故不敢贸然尝试,是一种理性态度;向季康子说明不敢服用,是直道待人。本章记载孔子与人交往的态度,体现了敬和诚。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今译】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了人吗?”不问马的情况。

【注释】厩(jiu):马棚。

【评点】孔子退朝后得知家里发生了这件意外之灾,首先想到的是是否伤了人,表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朱熹说:孔子“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见《集注》)。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今译】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先煮熟,再给祖宗进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养着它。和国君一同吃饭,当国君饭前祭礼时,自己先吃饭,不吃菜。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把脸朝东,把朝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国君召见,不等车辆驾好马,立即先步行。

【注释】食:对照下文“腥”、“生”来看,此处的“食”指熟食。正席:摆正坐位,表示恭敬。腥:生的鱼肉。荐:追荐,进奉祖先。生:活的牲口。畜:豢养。疾:生病。东首:面朝东,迎接从阼阶走来的国君。绅:束于礼服外的大带。

【评点】本章记载孔子事奉国君的行为,其中贯穿恭敬态度。古时臣受到国君的赏赐,不在乎东西的贵贱多少,而认为是一种光荣。从陪国君吃饭来看,按《周礼》介绍,国君平时吃饭,厨师先尝食。有臣陪着国君吃饭时,厨师就不尝食了,而由臣尝食。“君祭,先食”的意义就在此。因此,国君赐食,孔子正席先尝,是表示对国君的尊敬。国君赐生肉,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是让祖先也体会到君赐的光荣。又如孔子病时,国君来探望,孔子面朝东,是为了使国君能像上朝那样背北向南对着自己,孔子这时加盖朝服,表示仍然以君臣的礼节相见。从孔子事君之礼中,充分反映了他的尊君、忠君的思想。在君主权位和道之间搞平衡,过于看重君王权位,导致了后世忠君思想观念的强化和被利用来形成愚忠思想。

1019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今译】朋友死了,没有亲人来收殓,孔子说:“由我来办理丧事吧。”

【注释】归:归宿。指收殓、埋葬。殡:殡葬、主丧。

【评点】此章记载孔子为没有亲人的朋友死后办理丧事,可见孔子重朋友的恩义,恻隐同情之心于此可见。

1020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今译】朋友馈赠礼物,即使是车辆马匹,只要不是祭肉,孔子接受时也不拜谢。

【注释】虽:即使。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zuò)肉。

【评点】朋友之间有馈赠,甚至像赠送车马这样的贵重物品,孔子也不下拜。因朋友之间,有通财之义。为了表示对朋友的祖先像对自己的祖先那样尊敬,孔子当朋友在祭祀祖先后送来祭肉,不论多少,他一定下拜之后再接受,表明他对朋友祖先的恭敬。从孔子接受朋友赠礼的不同态度看,他重祭礼(祖先)而轻财物。

1021寝不尸,居不客。

【今译】睡觉时不是像死尸那样直挺挺地躺着,平日在家里坐姿,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样。

【注释】尸:死尸。此指像死尸一亲展开手足仰卧。居:坐。客:作动词用,指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样郑重地坐着——屈着双膝,坐在脚上。

【评点】孔子当时的生活习惯,起居方式,与今不同,但他的这些主张都符合养生健体之道。例如仰卧,不算姿态不雅,还可能使人在不知不觉间把手压在胸口,以致呼吸不畅,更会导致恶梦。科学的睡姿是向右屈体侧卧,这样不压迫心脏。再如平时在家坐着,可以舒展放松,雍容自然,不必正襟危坐。这并非怠惰,仅仅是不像在正式场合那样拘礼,以示在正式场合与家居的区别。

1022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鼙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今译】见到服丧的人,即使是亲近者,也必定会改变神色。见到戴冠冕的人,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以礼相待。乘车时遇上穿丧服或送死人衣物的人,便俯身伏在车前横木上。遇到背着国家的户籍册和疆域图的人,也要伏在车前横木上。做客时,遇上丰盛的筵席,一定把态度变得庄重,并且站起身来。碰到突然打雷,刮大风,一定改变脸色,表示不安。

【注释】齐衰(zīcuī):古代用麻布做的丧服。狎(xiá):亲近。冕者:穿礼服、官服的人。鼙者:盲人。亵(xié):亲近。此指平日常见面的、熟悉的人,或卑贱的人。凶服:丧服,也指死人的衣物。式:同“轼”,车前横木。作动词用。指低头俯身,双手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礼节。负:背负。版:指国家的图籍(地图、户口名册等)盛馔:指盛大丰盛的筵席。作:起立,站起身。

【评点】本章记载孔子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表现他的仁者风范。其中记叙的事情,都是临时碰到或偶然发生的,孔子面对这些情况都依礼而行,恰如其分。

1023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今译】孔子上车时,一定端正站好,拉住扶手上的索带,然后登车。在车上,不向车里东张西望,不急促地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注释】升车:上车。绥(sui):古代车上设置的拉着上车的绳索。不亲指:不用手指指划划。【评点】本章记孔子乘车的仪态,并注意安全。孔子的乘车举止,注意合乎礼法要求,表现得有修养,又很自然。其中的三个“不”,都是为了集中精力驾好车,防止自己的容态失礼或使别人产生疑惑。“正立执绥”,正是重视安全的表现。

1024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今译】孔子行走在山冈上,看见几只雄雉竖起美丽的翼膀,展翅飞翔;飞翔了一阵后,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得其时啊,得其时啊!”子路冲着野雉吆喝,一群野雉惊叫几声,便朴棱而起。

【注释】色:颜色,实指雄雉羽毛之靓丽。斯:副词,都。雉(zhì):野鸡。时哉:得其时呀。共(hòng):起哄,吆喝。三嗅(jù):叫了几声。作:兴起,此处指“朴棱而起”。

【评点】本章的文字很多人认为有脱落,含意比较费解。本章似可理解为:孔子是借物言志,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心情。孔子看到一群雉鸡要飞则飞,要歇就歇。当几只雄雉飞过来,孔子便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这里的“时哉”进行反复,是表示强调。雉鸡的生活多么得时,多么和谐!而孔子自己呢,周游列国十多年,他的主张,观点,终不能被各国国君所采纳,现在从雉鸡的得时,不禁感慨自己一生的不得时,这是借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