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达1.6t怎么样:遺憾的斯坦曼 不遺憾的諾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21:16
遺憾的斯坦曼 不遺憾的諾獎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新華國際時評)遺憾的斯坦曼 不遺憾的諾獎
  新華社記者陳勇 欒海
  201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帶有遺憾。獲獎者之一、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拉爾夫·斯坦曼於獎項揭曉三天前逝世。斯坦曼教授的女兒亞歷克西絲說,父親曾對自己的研究成果獲得榮譽滿懷期待,但沒能堅持到這一天。
  斯坦曼教授的“遺憾”,是諾獎的“不遺憾”。它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以諾獎為代表的科學評價高標準。
  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被廣泛認為是這三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然而,世界各國每年進行的科研項目數以萬計,發表的論文成果浩如煙海,如何驗證它們的“含金量”呢?
  時間是公認的“試金石”。科學研究成果的價值、對世界的影響、對人類福祉的助益,往往需要經歷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考驗,方能顯現。
  翻開諾獎獲獎者名冊,“少壯功成,白頭名就”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試管嬰兒研究,經過近十年光陰獲得成功,但直到2010年方摘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也是在上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光纖傳輸信息的設想。
  其他公認的科學獎項,通常與諾獎有著類似的高標準。以斯坦曼教授為例,他於1973年首次提出樹突狀細胞概念,但這一發現陸續獲得國際知名科學獎項認可,卻主要是本世紀的事情——直到2007年,他才獲得美國拉斯克基金會頒發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至於今年獲得諾獎,距他取得這一成果之時,光陰已經流逝了近40年。
  時間這塊“試金石”,因此不僅檢驗著科研成果的價值,也錘鍊著科學家的品性,淘汰其中的功利雜質。試想,如果科學家總盼著“今年發論文,明年得大獎”,那麼在功利心態的驅使下,他們很可能帶著浮躁心情去從事科學研究,甚至因此不擇手段,導致更危險的後果。
  這方面的“反面教材”很多。比如韓國的“幹細胞研究大王”黃禹錫,本是一名相當有才華的科學家,卻為了追求“突破性成果”而不惜作假,最後身敗名裂。又比如,曾一度被形容為“通往諾貝爾獎之路上狂奔”的美國貝爾實驗室物理學家舍恩,因多篇論文造假而被開除職務、剝奪學位。
  就此而言,一年一度的諾獎科學獎項,不僅彰顯了科研成果經過時間“淘金”之後的長久價值,也彰顯了科學家在埋首研究時,擺脫名疆利鎖和浮躁心態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