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和足球有什么关系:小井红四军医院及红军烈士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15:03

        9月2日下午4:00我们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进行现场教学,由刘付春教师给我们现场讲授:医院的建立及其意义。

        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而得名。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小井医院,建于1928年,最初名为“红光医院”,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院长曹镕,党代表肖光球,党总支书记曾志(女),医生有:李宝森、段治中、谢秋月、伍海泉、伍文奎等。

        这所医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木结构二层楼房,共有32间病房,可容纳200位伤员。医院有中医、西医,但条件极差。当时医院的医生很少,药品奇缺,医务人员自己上山采药,并用竹片、木板做成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

        如今数十年风雨飘过,小井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述说着曾经的腥风血雨,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医院里,看着红军战士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术刀、用了又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仿佛清晰呈现在眼前。

        在小井医院的不远处,以红军英雄壮举为题材的《艰苦创业》、《战地救护》、《师长献盐》青铜雕塑,也极为惹人注目。

        红军将士们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一群鲜活的生命向你走来。他们穿着自制的粗布衣,戴着变了形的八角帽,清瘦而结实的脸庞充满着坚定、乐观、自信的神情。这组雕塑的作者是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院长陈万秋同志。他为了创作这些作品三赴井冈山,阅读了大量史料,精心研究设计,从先辈的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从而使这组雕塑为井冈山红色旅游圣地增添了生动的一笔。

        1928年夏天,红四军在这里设立了红军伤病员医务管理组(第四组),当时全村的40多户农民家里,住了200多名伤病员。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改善伤病员的医疗条件,根据湘赣边界特委的决定, 1928年10月开始兴建小井红军医院。建院所需的木材、石料都是由井冈山军民上山砍伐,开采的,所需经费也是红军和群众节衣缩食自愿捐献的,共收到捐款1000余元。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建起了这栋两层木质结构、共32间、可容纳200名伤病员的病房。原打算建三栋这样的房子,因敌人进攻而停工。

                       小井医院因自身的壮烈被载入革命史册。        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一天夜里,敌军由冈宁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道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手,敌军对我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英勇就义,医院也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        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附近的稻田中。

        参观了红军医院后,大约在下午的5:00我们又来到了红军伤病员殉难处进行现场教学,由姚玉珍教师给我们现场讲授:缅怀革命前辈,继承先烈遗志一课。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        从小井红军烈士墓绕行至附近的小山坡,这样的一冢墓碑便映入了眼帘。碑上没有生平简介,没有墓碑悼词,只有碑后一棵苍劲挺拔的柏树,静静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英魂。如果不是刻意前来祭拜,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在这偏僻的角落,在这简单的墓碑之下,长眠的正是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老红军曾志同志。        “井冈托子” :1928年冬天,怀有七个月身孕的曾志,和战士们一起上山砍木头、锯板子,参与修建了红军小井医院,并在同年12月担任了医院党总支书记。1929年1月,曾志随朱毛红军转战赣南以西,为了不拖累红军,忍痛割爱,将出生仅26天的儿子托付给了井冈山一户农家。这一别,就是整整24年。

        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经历过无数的痛苦和磨难,先后失去了两位革命伴侣,三个儿子全部送人,七次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批判。1935年春,由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曾志一度失去了党的关系,她只身一人辗转于汕头、宜章、广州、上海等地,做工打杂,颠沛流离。

        曾志在遗书上写道:“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

         在整理曾志遗物时,子女们找到了87个信封,曾志生前告诉子女,这些钱,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工资,要将工资袋一起保存好,然后全部捐给贫困地区,老人的吩咐,子女们做到了

          她所作的种种,凸显出一个人为了她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生,到她生命结束的时候,仍然想到的是自己能平平凡凡、安安静静地离去,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因为信仰而超然的境界

        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早已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放光芒的井冈山精神将为我们提供巨大的前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