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市场行情:中国十大老字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55:03
中华十大传统老字号      一、北京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的历史,是一部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发展史。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同仁堂创立,到第一部《同仁堂药目》问世,同仁堂不仅精研修合指之术,立下“炮制随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随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且把医药作为“养生”、“济世”之方,讲“仁心”、“仁术”之道,从而奠定了同仁堂文化的底蕴,成为历代同仁堂人遵循的行为准则。时代变迁,同仁堂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1992年7月3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宣告成立。    二、天津“狗不理”

  “狗不理”的包子,据说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做出名的,并不是原来的店主,而是下个学徒,“狗不理”便是这个学徒的乳名。后来师傅死了,他使单独自己经营,本钱小,不能设大字号,便在运河码头开一家小铺,做包子专门卖给一些码头船夫,往来商贩,大多数都是家乡人,既无字号招牌,同乡们仍旧叫他的小名,于是“狗不理”便和包子联系起来了。加之他做事老诚,手艺又好,做出来的包子,货真价实,味道鲜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狗不理”的包子才成了名产。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一家蒸食店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练就一手好话,不甘寄人篱下,自己摆起包子摊,它以水馅半发面,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方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都叫他“狗不理”。

  当年,哀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将“狗不理”包子带入皇宫,敬献慈禧,太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

  自1858年至今,“狗不理”已走过了近150年的风雨历程,历尽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沧桑变迁。时至今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她已成长为一个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拥有众多的分支。“狗不理”始终秉承多元化、复合式的发展战略,不断在中国餐饮界展露头角。两年前,我们紧追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加入WTO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大环境下,大胆涉足中式快餐连锁产业,成立了“狗不理快餐有限公司”,为百年老字号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相信狗不理快餐的成功将是“狗不理”在中国餐饮界地位的象征,是企业价值的象征。随着快餐公司的逐渐发展壮大,必定也会增加“狗不理”这个老字号的含金量。    三、全聚德烤鸭店

  中国烤鸭历史悠久,据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的(食珍录)记载,就已有了烤鸭的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在明清两朝宫廷中已常食用烤鸭,后来才传向民间。 

    全聚德烤鸭店位于前门大街东侧的全聚德烤鸭店,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由河北蓟县人杨传仁创办,以经营挂炉烤鸭著称。由于其烤制手艺更加讲究,烤出的质量、名声很快便传出去了。    四、“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五、内联升鞋店

  老北京人讲究“脚踩内联升”—穿内联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布鞋。这家老字号,至今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

  内联升制作的朝靴底厚达32层,但厚而不重;黑缎鞋面质地厚实,色泽黑亮,久穿不起毛。如果沾了尘土,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就又干净又闪亮。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轻巧、走路无声,显得既稳重又气派。

    内联升鞋店清咸丰三年(1853年)冬天,内联升鞋店在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建成了。店主名叫赵廷,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当徒工,学得一手好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后来,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数千两白银入股,帮助赵廷开办鞋店。    六、北京荣宝斋

  荣宝斋,前身是“松竹斋”,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后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荣宝斋松竹斋的创办者是一个浙江人,姓张,他最初是用其在京做官的俸银开办了一家小型“南纸店”。后为琉璃厂内最出名之南纸店,因其承办官卷、官折而得名。

  后因经营困难,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将店名改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并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陆润庠(清同治状元,曾任国子监祭洒)题写了“荣宝斋”的大字匾额。后荣宝斋又以其绝技“木板水印”闻名中外。荣宝斋现在的新匾系我国著名书法家郭沫若所书。    七、张一元茶庄

  老字号张一元茶庄紧邻于同仁堂药店的东面路南。前门外大栅栏是北京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之一,在大栅栏这条街的中间路南,有一家驰名中外的茶庄,叫张一元茶庄,它经营茶叶已有多年历史了。张一元茶庄由安徽歙县定潭村人张文卿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定名“张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开市大吉,不断创新发展。

   说起张一元茶庄,人们很可能认为这是店主的名字,其实不然,店主姓张,名子洁,那么,张一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位张子洁,过去是个买卖商,因平时积攒了一些钱,感到手头儿富裕了,就渐渐不务正业,经常与他的几个好友,聚赌耍钱。没过几天,手头的钱慢慢赌空了,后来竟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输在了赌场上。他又伤心又后悔,眼看就得靠讨饭维持生活了。就在他濒临绝境的时候,偶然间,他从口袋里摸出了惟一的一元钱纸币。他托朋友用这一元钱从南方买了点茶叶,自己弄了点茉莉花熏了熏,就在大栅栏摆了个小摊,说来也怪,他的茶叶颇受买主的喜欢,小买卖愈来愈兴旺,当然,手头积攒的钱又渐渐多了起来。过了两年,他在大栅栏的南面盖了间房,门脸稍加修整,办起了茶叶庄。每当他忆起因自己不务正业,梦想赌博发财而最后仅剩下一元钱时,总是悔恨没出息。为了时时不忘过去,他将自己经营的茶庄定名为张一元。这个古老而闻名的买卖一直延续至今。    八、北京瑞蚨祥

  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东省章邱县人孟洛川,继于济南、青岛和天津之后,投资八万两白银,委派已在北京前门外布巷子经营山东“寨子布“多年的孟侯,在大栅栏开设了这家绸布店。参照《淮南子》、《搜神记》中“青蚨还钱“的典故,取名“瑞蚨祥“。开业后,生意兴隆,名声大作;仅七年时光已拥有资金40万两白银,居“八大祥“之首。现在,瑞蚨祥带有天井的两层楼房是大栅栏唯一保持老字号原貌的店堂,已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蚨祥的皮货也以质地优良品种齐全闻名京都,我国北方各省乃至亚洲北部的皮货精品,如海龙、水獭、猞猁、紫貂、滩羊皮等都有进货。    九、都一处烧麦馆

  都一处烧麦馆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

  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当时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只有这家“王记酒铺”亮灯营业,便进店用膳,由于招待周到,酒味浓香,小菜可口,所以对小店产生了兴趣,便和店主闲谈起来,询问酒店叫什么名,店主回答:“小店没名”。乾隆听后说:此时京城开门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处吧!”

  乾隆回宫后亲笔题写了“都一处”店名,将其刻在匾上,几天后宫中派人送来这块虎头匾。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从此以后生意十分红火。后来,郭沫若到店观赏乾隆御赐的虎头匾后又为“都一处”写了匾。    十、广德楼戏园

   位于宣武区大栅栏西口的“广德楼戏园”是老北京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娱乐场馆,也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院之一。

  “广德楼”大约兴建于1796年(清嘉庆元年),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院之一,它几乎是和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同时期建成的艺术场馆。同时,“广德楼”的声名显赫还在于它是当年戏曲祖师爷和名伶们施展才艺和迅速蹿红的宝地。当年名伶程长庚、余三胜、梅巧玲等都曾在此献艺。它是当时京城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娱乐场馆。

  重新开业的“广德楼”是一座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垂花门帘、古色古香的全新理念的现代化艺术场馆,剧场内拥有200多个活动软椅,楼上楼下共有10个豪华包厢,场馆设施高雅气派。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德楼”所附设的曲艺博物馆收集和制作了马三立、骆玉笙、刘兰芳、关学增、孙书筠、马季、姜昆、李金斗等数十位曲艺名家的掌纹手印,汇集成了一片独特的手印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