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办公楼含钢量:刘家科书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35:47

刘家科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刘家科,河北故城人。一九八二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社会经历为三个十年:十年农民,十年研究室主任,十年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自幼喜欢文学和书法。散文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作品《乡村记忆》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中文名: 刘家科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北故城 毕业院校: 河北师范学院 代表作品: 《乡村记忆》

目录

简介
生平
成就
介绍
书法
谈创作
社会经历
书法
  • 所创作品
    1. 1、《乡村记忆》
    2. 2、《大爱无疆》
    3. 3、《中国书法家精品集》
  • 社会评论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中国当代书法家、文学家、传奇人物。    

编辑本段生平

    

刘家科

笔名文禾,河北故城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社会经历为三个十年:十年农民,十年研究室主任,十年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自幼喜欢文学和书法。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本段成就

    

刘家科

已出版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窄堂碎语》,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散文集《沙漠那边是绿洲》、《乡村记忆》和《刘家科书法作品集》等。散文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作品《乡村记忆》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编辑本段介绍

    

书法

刘家科,故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会员、衡水市书协名誉主席。长年在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等领域潜心耕耘,已出版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散文集《乡村记忆》,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等著作。曾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第十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十佳作品奖等。2007年其散文集《乡村记忆》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作品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深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艺术眼界,以及淡然的处世态度,造就了其书法好看耐品的审美内涵。其作品曾获中国名作家书画系列展金奖。

编辑本段书法

    

书法

刘家科勤于  

《乡村记忆》

著述,同时又擅书法。他八岁从父学书,苦临王羲之、柳公权等,中学时期开始书法创作,大学期间开始研究书法理论。其书法作品除参展外,散见于各类报刊及出版物,已出版《刘家科书法作品集》。深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艺术眼界,以及淡然的处世态度,造就了其书法好看耐读的审美内涵。其书法宗二王,鉴欧柳,循自然法则,汲文学滋养,自成一家。其榜书“结体宽博,用笔沉雄”,其行草“本色自在,挥洒有度,尤重作品整体气息的把握”,其章草“追求简古,给人一种浑莽大气的感觉”。作品集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 《窄堂碎语》; 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  散文集:《沙漠那边是绿洲》、《乡村记忆》和《刘家科书法作品集》等。

编辑本段谈创作

    

《大爱无疆》

现在的散文创作阵容壮大,风格多样性,作家、评论家、各种媒体之间的交流都能看出散文的创作状态,非常适合散文的发展。现在的散文有的反映生活,有的追求时尚,这些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刘家科还是主张反映生活,如果脱离生活去讲别的,那都会脱离散文本来的意义。象牙塔上的东西,酒桌上的东西,幻想中的东西,如果和现实生活能够有内在的相通的地方,它就有价值,如果它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话它就没有价值。刘家科希望看到各种风格的作品,但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坚持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百姓的生活比作家的想像更精彩;记录比任何描写都更容易逼近生活的真实;心灵间的沟通,最短的距离是直线;散文的魅力在于作品的个性。我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它是非常朴实的东西,但是它能进入思想甚至能进入灵魂,让你看了后老惦记着当时的人物当时的情景,能够唤起读者的记忆。

编辑本段社会经历

    

《中国书法家精品集.刘家科卷》

刘家科的第一个十年是从1978年7月20日开始的。那天刘家科以“老三届”高中毕业生的资格,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其实,刘家科没有上过高中,初中也仅念了一年,能轻易混入“老三届”,是因为高考政策对他们这些被“文革”耽误了的一代放得较宽;那一年刘家科已是干了十年庄稼活的农民,在录取率极低的情况下能考上大学,却是得益于刘家科始终钟爱的文学。  刘家科从小就做着一个文学梦。1970年在海河工地上,难以承受的超负荷劳动使刘家科萌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参加“海河创作”,借此逃离工地。于是在寒冬腊月的工棚里,连续十几个深夜的苦熬,出笼了一篇名为《闯流沙》的反映根治海河的短篇小说。因这篇小说,刘家科脱离工地参加了衡水地区组织的海河创作学习班。此后,刘家科便陆续在地区报刊上发表一些作品。“文革”后期时兴公社办高中,刘家科竟因这点“文名”被聘为高中民办教师。以刘家科的学历,只能教高中的语文或政治,就是语文、政治也只能现学现卖,为此刘家科自学了高中文科的课程。那次高考,刘家科数学只得了6分,而文科成绩突出,且总分超出了规定的分数线,有幸被河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录取。当时刘家科想

书法作品一(19张),我因文学而考上大学,大学也会圆我那个文学梦。此后刘家科更视文学如生命。  大学四年是文学的四年。在刘家科入学的下一个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解冻后的祖国迎来了文学的春天。《人民文学》《诗刊》等文学刊物相继复刊,《十月》《中国作家》等新的文学期刊也相继诞生,震动中国文坛的文学新作接连面世。刘家科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经典著作,大量阅读那些文学报刊,挤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可是四年下来,刘家科收获的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对文学的逐渐清醒和对文学创作的失望。刘家科发现,用学到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反而写不出东西来了。当文学蒙着朦胧的面纱时,刘家科激情满怀地急追不舍,而文学与刘家科素面以对时,刘家科却是木讷和茫然。一度苦恼之后,刘家科转而投入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写起文学评论文章。这一转就到了十年头上。1988年,刘家科回过头来整理自己的评论文字,发表过的文章也有两大本,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和《窄堂碎语》,而文学作品却没有发表一篇。  1988年,秋天,刘家科进入第二个十年。从这个秋天起,刘家科把文学评论也放弃了,这一放又是十年。这标志着刘家科的那个文学梦的枯萎和破灭。那年秋收后刘家科也把老家种了八年的承包地退还集体,全家搬到城里居住,彻底卸下了“一头沉”的包袱,干本职工作更加精力集中了。1

书法作品二(18张)991年又被任命为地委研究室主任。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刘家科所在的地区很快步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刘家科带领全室同仁走工厂、下农村、搞调研、写文章,向下了解社情民意,向上提供决策参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切入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这让刘家科深刻领略了文学之外的世界,文学背后的世界,文学得以存活和生长的世界。  1990年,刘家科曾被安排到故城县的北官庄蹲点,在那个穷困偏僻的村子里一呆就是一年。1995年至1996年,刘家科又在深州挂职两年。在那里刘家科与参加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农民交朋友,与正在进行大面积改制企业的干部职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蹲点或挂职,刘家科都把它们与自己调查研究的本职工作紧密相联。在这十年中,刘家科写了大量调研笔记,在中央和地方几十家报刊发表二百多万字的调研文章。1998年春天,刘家科利用休假的时间整理这些文章,发现自己写这些东西时,往往会冒出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甚至化入一些典故和文学章句,使这些枯燥的文章有了更多的可感性和可读性。这似乎也与刘家科那已经放弃了的文学有关。  1998年8月,刘家科作为一个地区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干部,被派往日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人力资源培训班。由此刘家科进入第三个十年。这是刘家科第一次出国,是刘家科有生以来离开祖国到异域生活最长的日子。地域、空间、环境和时间的同步转换,让刘家科的大脑由长期持续的繁忙紧张状态一下子转入一片空白,继而又转到对过去生活的深长回望与追忆。从那时起刘家科发烧似地写起了回忆故乡的文章。刘家科用在日本市场上买的铅笔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写着,一行又一行,一张又一张。回国之后又接着写,虽然又恢复了原来工作的繁杂和紧张,但见缝插针,不放过一点一滴的时间。直到2002年春天,在北京某大学任教的同学发现了刘家科这些东西,便挑了几篇并说服刘家科同意由他推荐到《文艺报》。这一年3月30日的《文艺报》用专版发表了我的六篇散文,并配了评论。此后,刘家科就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陆续发表散文。  2006年,刘家科这些散文由河北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名为《乡村记忆》。这时刘家科才意识到从1998年开始,刘家科又把放弃的文学重新拾起来了,而且进入了一种从没有过的被创作激情推着走的年代。在刘家科苦苦追求的时候,文学对刘家科特别吝啬;而当刘家科漫步走来之时,文学却对刘家科异常慷慨,这十年刘家科陆续出版了6本文学著作。  2007年,刘家科的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获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之后,散文集《乡村记忆》又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10月29日在鲁迅故里由中国作协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四届鲁奖颁奖晚会上,有记者在颁奖台上采访了刘家科,当她问刘家科是怎样写出这样一本书的时候,刘家科回答说:是时代的启迪和生活的暗示成就了这部作品。当时代的信息穿透尘封的记忆,我惊异地发现,那些存活于我旧生活的细节和皱折里的眼神,依然闪烁着诉说的欲望。于是我精心拣拾和整理那些生活细节,让他们把过去告诉现在和未来……这或许就是刘家科第三个“十年”的收获和总结。它是属于这个“十年”的,也是属于这三个“十年”的;是属于刘家科所经历的现实生活的,也是属于我所钟爱的文学的;是属于过去的,也是属于现在和将来的。

编辑本段书法

  历史中的好字基本上是文人写的,对文人字简雅、散淡的推崇,有可能是古代书法批评得到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启示。刘家科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获得者,其代表作《乡村记忆》引起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刘家科也有书法之爱,并于奥运会开幕前夕举行了“乡村记忆·刘家科书法展”。值得注意的是,此展有原创性,区别于根植传统的书法展,也有别于强调视觉效果的现代书法展,为我们提供了较新颖的展览模式。  中国传统书法与古代文学的紧密联系,是中国书法美学的特征之一。即使在今天,书法家们依旧沿袭着书写诗词作品的习惯,把书法的节奏之美与诗词的韵律之美予以新的结合。刘家科一反常态,他全力挖掘《乡村记忆》的表述资源,把其中散文读者耳熟能详的篇章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实现了“文学与书法关系的重构”(刘家科语)。  “以我的书法表现我的文学”,是刘家科置于展厅的艺术目标。他以“书法与当代散文”,“书法与乡风民俗”,“书法与乡村遗存”,“书法与乡村时代精神”四个单元,借助乡风民俗、乡村遗存的器物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文字与书法。为深化主题,刘家科邀请了泥塑大师于庆成的农村人物,陶艺大师傅顺府、微缩工艺名家陈洪英的古旧器物模型一同展出,极大突出了乡土风韵和乡村气息。  毕竟是书法展览,当我们对“乡村记忆·刘家科书法展”策展的独特性啧啧称奇时,当然需要对一个作家的书法或一个名人的书法予以客观的判断。我关注现、当代作家书法有年,曾提出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姚雪垠、周而复、李凖、刘征以后的作家书法,已不再是与传统有着血缘关系的文人字,而成为缺少文化根基的名人字,其中的差异在于当代作家没有投入一定的时间深入临帖,不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特性,写字的艺术感觉和技巧停留在硬笔书写的感知层面,线条单调、随意,没有章法、意境可言,缺少历史根据。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其中的趣味性。这是由于作家文学修养、人生阅历客观带来的一种艺术情调。显然,刘家科在某种程度改变了我对当代作家书法的理解,至少,刘家科的书法创作实践,证明了他的书写与名人字产生了距离,基本进入了传统书法美学的核心领域。  书法  什么是传统书法美学的核心领域呢?窃以为,恪守传统书法的艺术规律,遵守法度,以中和的审美心理,对应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和艺术特点,在文字书写的过程中,发现文明的光芒和艺术的光辉。因此,我反对漠视临帖,无节制地张扬个性,仅以外化的墨趣,镂空书法的本质。考察刘家科的书法创作,始知他浸渍书法与探知文学乃同步进行。也就是说,他在没有成为文学名人之前,便开始了自觉的书法学习。敬惜字纸的心态,向往文化的理想,伴随着刘家科的青少年,俾其乡村生活充满了生命的光彩,勃勃而有生机。在刘家科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魏晋风骨与唐宋遗韵。对于作家来讲,阅读是极其重要的。阅读环节,是作家对经典作品的认知,对他者叙述的感受,可以等同于书法的临帖。如果说写作的技巧是作家大脑中虚幻的存在,那么,书法家的功力是外化的,是可以触摸的。所以,没有独对字帖的漫长时间,没有临习字帖的技术训练,写出的庶几是名人字,格调自然低俗。刘家科清楚这一点,他虔诚临帖,努力掌握中国汉字作为艺术一部分的结构特点,以线条区别不同的风格流派,强化书写的规律性和艺术性。刘家科当然了解中国书法的高深与玄妙,他没有树立过早追求个性的“野心”,一直中规中矩地写字,殊为理性、自觉。  当代许多作家写字,因理解的差异和禀赋的不足,习惯于哗众取宠,甚至进入书法娱乐化和书法邪教的边际,给当代作家书法蒙上了一层阴影。刘家科的书法创作,为当代有志于书法学习的作家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  但是,我们还不能说刘家科的书法已经成熟。线条常有漫漶之处,质感不强,结字的方法,也有可商榷之处。章草的使转书写性不足,所显露出来的锐角和滞墨,淹没了章草的淳古、风雅。然而,可以称为书法家的刘家科,我相信他在今后的创作里能够克服这些弱点,大踏步进入书法艺术的文化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