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佛教不是教育 佛教活动场所不是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2:57:00

佛教不是教育 佛教活动场所不是学校

2011-10-07 22:40:09

归档在 冷水泡茶 | 浏览 1891 次 | 评论 1 条

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以宗教的形态现实存在,是宗教。佛教是多神教,但教主只有一位,即释迦牟尼佛。理论依据为佛经。教徒由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组成。其中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众,即僧众,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众,即居士。佛经为教主的言教,经弟子们整理后汇编成文的典籍,内容主要包括教主对因果的揭示、宇宙观的认识和教徒应遵守的戒律等。

公元前五、六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出家后创立了佛教,曾以印度为中心在东南亚流行兴盛。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

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后,先是按照外道的修行方式苦修了七年,发现修行方式不对后结束了苦修,后于菩提树下因夜睹明星而悟道。名号为释迦牟尼佛,简称佛陀。悟道后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先收了五人为徒,即“五比丘”。涅槃前,身边常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徒众,即“常随众”。给五比丘说的四圣谛为悟道后第一次说法。佛陀在世时,曾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多次讲法,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就是弟子们在佛陀涅槃后集结时,根据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所讲的内容而汇编成文的。佛陀曾讲法的地方还有王舍城耆阇崛山、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和室罗筏城祇桓精舍等处。

佛教活动场所是修行的地方,不是学校。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社会各处都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场所。佛教现实存在的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且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品德,但佛教和佛教活动场所既没有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的强制要求,也没有必须承担教育责任的法定义务,仅仅是一些人为了远离轮回,了生脱死,或选择山林树下等远离尘嚣处,或僧团的形式群居在寺庙,依据教规在学佛修行,各修各的,可以自发自觉地相互参学,叫做善友提携,能仁拯拔,相互成就,但没有推销,没有灌输。

教育不是意识形态。教育是一种双向作用,教育成果取决于教育方式和受教育者的资质。佛教是意识形态,不是教育。例如佛陀在世时,有位弟子很笨,五百大阿罗汉显神通力教他念一个偈颂他也记不住,念完就忘。但他后来悟道,即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周利槃陀伽,传统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六尊。唐朝时候有个樵夫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悟道,但他写个偈颂也要请人代笔,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属于文盲,但他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言教经后人整理汇编成文,成为唯一一部非佛金口所说但列入佛经的经典,即《六祖坛经》。

佛陀悟道后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若能远离颠倒梦想,妄想执著,就成佛了,而远离颠倒梦想,不再妄想执着,主要在于各自的行持,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各自行持时,三皈依入门,五戒下手,往往离尘嚣越远越好,事情越少越好,既不教育别个,也不接受所谓的种种教育,只要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决定行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必定有个转身处。——心开日光 22:39 2011-10-7 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