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变:九宫书稿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53:42

九宫书稿

     

9. 3通变论

    二有一乎?二无一。二有右乎?二无右。‘二有左乎?二无左。右可谓二乎?不可。左可谓二乎?不可。左与右可为二乎:可。

    谓变非不变,可乎?可。右有与,可谓变乎?可。变奚?右。右苟变,安可谓右?苟不变,安可谓变?二苟无左,又无右,二者左与右,奈何?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何哉?羊与牛唯异,羊有齿,牛无齿,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未可。是不俱有而或类焉。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故曰羊合牛非马也。非马者,无马也。无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羊牛二,是而羊而牛非马可也。

    若举而以是,犹类之不同。若左右,犹是举。                                  

    牛羊有毛,鸡有羽。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鸡。非,有以非鸡也。与马以鸡宁马。材不材,其无以类,审矣!举是乱名,是谓狂举。

    他辩。

    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何哉?青白不相与而相与,反对也;不相邻而相邻,不害其方也.不害其方者,反而对各当其所,若左右不骊。故一于青不可,一于白不可,恶乎其有黄以哉?黄其正矣,是正举也。其有君臣之于国焉,故强寿矣!

    而且青骊乎白而白不胜也。白足之胜而不胜,是木贼金也。木贼金者碧,碧则非正举矣。青白不相与而相与,不相胜则两明也。争而明,其色碧也。

    与其碧宁黄,黄其马也,其与类乎;碧其鸡也,其与暴乎!暴则君臣争而两明也。两明者,昏不明,非正举也。非正举者,名实无当,骊色章焉,故曰两明也。两明而道丧,其无有以正焉。

    以上为通变论原文。在气功修炼的心法层次上,对应三花贯鼎。故其内涵极丰,且理尚玄奥。实际上,我们已经很难有一个好办法把它改写得恰当一些。不过,为了读者易于窥其门径,我们以羊为实,以牛为虚,以马为炁,以鸡为非炁。以齿为形,以角为性,以尾为相,以毛为光,以羽为冥,以足为位,以青为非虚,以白为非实,以黄为灵,以碧为非灵,以色为属,将二原文改写如下:

    二有一乎?二无一。二有右乎?二无右。二有左乎?二无左。右可谓二乎?不可。左可谓二乎?不可。左与右可为二乎:可。

    谓变非不变,可乎?可。右有与,可谓变乎?可。变奚?右。右苟变,安可谓右?苟不变,安可谓变?

    二苟无左,又无右,二者左与右,奈何?实合虚非炁,虚合实非非炁,何哉?实与虚唯异,实有形,虚无形,而虚之非实也、实之非虚也,未可。是不俱有而或类焉,实有性,虚有性,虚之而实也,实之而虚也,未可。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实虚有性,炁无性,炁有相,实虚无相,故曰实合虚非炁也。非炁者,无炁也。无炁者,实不二、虚不二,而实虚二,是而实而虚非炁可也。

    若举而以是,犹类之不同。若左右,犹是举。

    虚实有光,非炁有冥。谓非炁位一,数位二,二而一故三;谓虚实位一,数位四,四而一故五。虚实位五,非炁位三,故曰虚合实非非炁。非,有以非非炁也。与无以非炁宁炁。材不材,其无以类,审矣!举是乱名,是谓狂举。

    他辩。

    非虚以非实非灵,非实以非虚非非灵。何哉?非虚非实不相与而相与,反对也;不相邻而相邻,不害其方也。不害其方者,反而对各当其所,若左右不骊。故一于非虚不可,一于非实不可,恶乎其有灵以哉?灵其正矣,是正举也。其有君臣之于国焉,故强寿矣!

    而且非虚骊乎非实而非实不胜也。非实位之胜而不胜,是木贼金也。木贼金者非灵,非灵则非正举矣。非虚非实不相与而相与,不相胜则两明也。争而明,其属非灵也。

    与其非灵宁灵,灵其炁也,其与类乎;非灵其非炁也,其与暴乎!暴则君臣争而两明也。两明者,昏不明,非正举也。非正举者,名实无当,骊属章焉,故目两朋也。两明而道丧,其无有以正焉。

    以上为改写后的原文。但是,它的语译却极难明了其中含义。古人称公孙龙为诡辩家,很大程度上是由此原因造成的.为了使大家易于理解其中含义,必须提醒一句,应结合易理而推敲。在第八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太极锁相盘。同时也说明了它的旋转图象。其实,公孙龙的这一部分文字本应在三才锁相盘中去理解。但这就会大大超出本书的叙述范围。因此我们以太极锁相盘为本底,好在它并不会太伤原意,我们也就聊以自慰了。

    在太极锁相盘中,我们已经说明,实与虚是彼此相印,交参互存于一个球体之中。这个球体是由实与虚两个球合成为一个球。因此,这里可以说一中有二而不可以说二中有一。且

由于球体的旋转特性,任一瞬时所规定的左,下一瞬时都会被原来的右所代替。

    其第二层含义为,易理中称太极中之S形线为一。而在太极锁相盘中,是有双S形线。因此也可以说成是二无一。而在特异功能的开发中,是以双S形线所包络的中间地带为最佳

应用区间,故妙一真功称其为妙一之地,即取意妙于一。值得注意的是,此地带无法分辨上下前后,即我们前面所说的灵界中没有时空度量。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其左右。

    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含义,我们不能在此一一赘述而留给读者自己去参悟。说了上面几句话以后,相信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公孙龙的诡辩,故将原文语译如下:

    二中有一吗?二中没有一。二中有右吗?二中没有右。二中有左吗?二中没有左。右可以称为二吗?不可以。左可以称为二吗?不可以。左与右合起来可以称为二吗?可以。(这

里需要特别注意其中所含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辩证思想)。

可以说变不是不变吗?可以。如果右有所给与,可以叫做变吗?可以。变成什么呢?变成右。右已经发生了变化,还能叫做右吗?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又怎么叫做变呢?

    假如二中没有左,又没有右,怎么解释二是左与右的合呢?实与虚共存,不是无。虚与实共存,不是非炁。这是什么意思?实和虚虽然不同,但根据实有形、虚无形就断言虚不是

实和实不是虚,那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它们虽不全都有形,却可能是同类哩。根据实有性、虚有性,就断言虚是实、实是虚,也不行。这是因为它们虽然全都有性,却可能不同类。实和虚都有性,炁没有性;炁有相,实和虚都没有相,所以说实和虚共存不是炁。不是炁,就是没有炁。所以没有炁,是因为实不是二,虚也不是二,实和虚共存才是二。而这个实与虚的共存体却不是炁

 

 以此为例,由于有类的不同,那么左右的间题,跟这个例子一样。

虚和实都有光,非炁却有冥。名义上的非炁占位为一,实际上却占位为二,实际上的二加上名义上的一,因而占位为三。名义上的实虚占位为一,实际上却占位为四,实际上的四

加止名义上的一,因而占位为五。(这里请注意古称所谓三五之数的来源)。这样一来,实虚占位为五,而非炁占位为三,所以说虚和实共存不是非炁。这个不是,是有它所以不是非炁的根据的。在炁与非炁里面,与其挑选非炁,宁愿挑选炁。这不仅因为炁成材,非炁不成材,更由于虚实和炁不是同类,是很明显的。如果用这个非炁的例子来混淆视听,那就是荒谬的说法。

    我们辩论点别的问题吧!

    非虚加在非实上面,并不是灵。非实加在非虚上面,并不是非灵。这是什么意思呢?非虚与非实不能相合而使它们相合,彼此正相反对。非虚和非实本不相邻而使它们相邻,倒不

影响彼此的方位。所谓并不影响彼此的方位,是因为它们虽然互相反对,却各在其位,就好象左右的不相从属一样。所以(非虚与非买这两种物质)存在状态,统一到非虚里既不行,统一到非实里也不行。哪里还会生出灵来呢?灵是一种很纯正的东西,如果举个例子来比喻的话,就好象国中的君臣一样,君臣各在其位,国家就会强盛而长久了。

    非虚混杂入非实的时候,非实不能胜过它。非实本来能够胜过非虚而不胜,这叫“木贼金”(在五行生克理论中有金虽克木,木多而金钝是为木贼金的说法)。木贼金这个状态造成一个非灵,它不是一个纯正的东西。非虚和非实不能相合而使它们相合,以致互不相合又互不相胜而弄得非虚非实,两种物质存在状态互相争明,结果出来一个非灵。

    与其用非灵,不如用灵。灵就好象上边谈到的炁一样,它和非虚、非实同属于一类;而非灵就好象非炁那样,只会带来

混乱。混乱就要发生君臣相争各显自己势力的现象,君臣各显自己的势力,国政就要昏暗,不是正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名和实都不相当,显现混乱的状态,这样就会使大道沦丧,没有办法来纠正了。

               9. 4坚白论

                                                

    坚白石三,可乎?不可。二可乎?可。何哉?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也,非三也?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一二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循石,非彼无石,非石无所取乎白石。不相离者,固乎然,其无己!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于石,恶乎离?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石其无有,恶取乎坚白石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力与知果,不若因是。

    且犹白以目,(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以上为坚白论原文。在功法修持中对应四象归根心法层次。因为层次高度的限制,不但原文语译很难使人理解它与炁功的关系,甚至原文的改写既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改写后的译文,也只能披露较浅层次上的心法要义。至于它所对应的心法层次中的内容,则必须在功法修持中方能逐渐理解。我们在此勉为其难,仍将它改写出来,目的只在于为后学提示一条通幽参玄的门径。改写如下:

    气炁灵三,可乎?不可。二可乎?可。何哉?无气得无,其举也二;无炁得气,其举也二。得其所炁,不可谓无炁;得其所气,不可谓无气。而之灵也之于然也,非三也?察不得其所气而得其所炁者,无气也;照不得其所炁而得其所气者,无炁也。

    夭下无炁,不可以察灵;夭下无气,不可以知灵,气炁灵不相外,藏三可乎? 自藏也。非藏而藏也,其炁也,其气也,而灵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得其炁,得其气,见与不见谓之离。一二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灵之炁,灵之气,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功炁焉,不定其所炁;功气焉,不定其所气。不定者兼,恶乎其灵也?循灵,非彼无灵,非灵无所取乎炁灵。不相离者,固乎然,其无己!于灵,一也;气炁,二也,而在于灵。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目不能气,手不能炁,不可谓无气.不可谓无炁。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气炁域于灵,恶乎离?气未与灵为气而功兼,未与功为气而气必气。其不气灵功而气,天下未有若气,而气藏。炁固不能自炁,恶能炁灵功乎?若炁者必炁,则不炁功而炁焉。舞、武与之然。灵其无有,恶取乎气炁灵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力与知果,不若因是、

    且犹炁以月,(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气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以上为改写后的原文。在语译之前,我们必须预先说明一点,即灵、本灵物世界之灵,其原本取意为零。因此,就真实意义上来讲,灵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存在。炁是在灵的基础上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将判未判,而呈太极锁相盘的状态。气则是太极裂象以后,已经获得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的超微存在态。

    语译如下:

    说“气炁灵”具有气、炁和灵这三种存在,可以吗?不可以。可以说只有两个吗?可以。为什么?当两仪未判为气而得到炁的时候,灵与炁正是两个。当炁经裂象、两仪已判为气的时候,灵与气也还是两个。我们获得了对灵中有炁的感知,就不能说没有炁。获得了对灵中生气的认识,就不能说没有气.而对于灵来说既有炁也有气,不正是三个吗?察(一种炁功心法)的时候,察不到零中生成之气,只能察到灵中有炁,那就是没有气。照(一种炁功心法)的时候,照不到零中有炁,只能照到已生之气,那就是没有炁。

    如果天下没有炁,就不可以察知灵的存在。如果天下没有气,就不可以说这是灵了。这就是说气无和灵本来是不相排斥的。你把那第三个藏起来,能行吗?这是它们自己藏起来的,

不是谁去藏它们才藏起藏的、那个气,那个炁,是灵所必然要同时包含的。它们干嘛要自己藏起来呢?察到那个炁,照到那个气,有见与不见的情况,这种情况叫做离。灵和气、炁不能互相包含,因而就分离了。这个分离,也就是藏起来了。

灵中的炁和灵中的气,虽有见与不见的情况以及二与三的争论,但炁和气应该如同长和宽一样互相包容,难道不可以这样说吗?某个功法是有炁的,这个炁却并不能限定在它有炁

的这一种功法上。某个功法是有气的,这个气也不能限定在它有气的这一种功法上。所谓并不限定,是说它们可以兼通万物。何以见得它们一定属于灵呢?认知灵,如果没有气也就无

法认知灵。如果没有灵也就无法获得炁灵。可见气炁灵不相分离,是本来如此,永远如此的!对于所存在的灵,是一个。对于气炁,却有两个,它们是灵的产物,因而有照得到的,有照不到的;有察得到的,有察不到的。所以照得到的与照不到的互相分离,察得到的与察不到的互相分离隐藏。由于藏起来了,谁又能说是不相分离?

    眼睛不能看到气,手不能摸到炁,但不能由此就说没有气。也不能说没有炁。这是由于眼、手的任务不同,没法互相代替的缘故。气、炁都存在于灵中,何尝分离过?气不能使灵变为气而功中却有气。气不能使功变为气而气本身必然就是气。那种不是灵、功有气而独立的气,天下并没有。那就是气藏起来了。炁固然不能自己表现它的炁,又怎能使灵、功变为炁呢?如果炁本身可以表现它的炁,那么它就不必通过使灵、功有炁而表现自己是炁。舞、武也是这样。灵本来是不存在的,不然它又何必通过获得气、炁而去表现它的灵呢?所以说气、炁、灵是分离的。分离的原因就在于此。用感觉能力同理智去进行争论,还不如根据这种情况而相信分离。

    再说,炁是通过目察知的,而目通常需要通过光才能看见什么,但是一旦使用了光我们反而看不见炁(其原因在于测不准关系或说不确定关系),那就是说光和眼睛都看不见炁,只是靠精神来看见的了。但精神本来什么也看不见,因此只是看见了离开了气灵的炁本身。气是通过手,手是依靠打通的经脉来感知气的,打通的经脉和手如同已经知道了,其实并不知道。精神也同样不知道。精神啊!这就是我们主张离的根本。天下充满了离,它们都各自独立在自己的位置上。

    以上为原文语译,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予以说明。那就是照察。一般说来,照察泛指在功中修炼过程中,对于功中方般景象及宇宙生生化化的规律的认识方法。而照是指利用了灵子的生明性质借以观察气的方法。但是察却无具体方法可言。它是指修持者在天人合一状态下对炁的那种不可言喻的认知方法。通常在无功修持界,往往知其照而不知其察。因而只见气而不知炁。这一点是须特别注意的。

              9. 5名实论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以当而当,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以上为名实论原文,此文之改写亦已相当困难。原因在于它实际上直接披露五炁朝元法之心法秘义。因此,理解五炁朝元法的功修主旨,会帮助人们理解名实论的原义。然而,五炁朝元在功界数千年来属不宣之秘密。并不是由于功界修持者独珍其秘,实则是由于此功法如传人不当,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九宫八卦功法中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在功(宫)中制锁的办法,锁住修持者的一切功能而免生不测。因此,我们倒可以借九宫八卦功法之主旨,阐释一下五炁朝元法的要义,以便人们理解名实之论。图9-s-1

    这里,我们想特别提醒大家一句,在我们所披露的要义中,切不可贸然参锁解锁。因为,实际上锁是位于一个最明显、因而也是一个最隐匿的地方。修持时实属功中至要。万一解错,轻则致残,重则丧生。

    五炁朝元,顾名思义,乃四正中之四位真本太极与中宫一位真本太极必相拱扶,共生一位真本太极而有朝元之义。因之,其象形描述如图9-5-1所示。在五炁朝元功法的训练中,首重中宫。而外为四正。四正欲正,中宫必正。是有正论。又须注意,此五位太极自混成一位太极,因而实成混沌而成虚无之象。是以名实不辨而有彼此之论。

    做了上述说明之后,我们将原文语译如下,仅供参考:

    天地和它们所化生的东西,叫做物质。物质用来形成物体而不达到过分的状态(取意于物极必返而化生虚无),叫做实体。实体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缺的那个界限,叫做置位。超出所应在的位置,就不是置位。处在所应在的位置里,叫做位正。    用正来矫正不正,用不正来检验正。所谓正,在于矫正实;矫正了实,也就是正名了。

    名正的标准是“唯乎其彼此”。如果称呼那个东西叫彼,而彼不专用于那个东西,彼的称呼就不能成立。如果称呼这个东西叫做此,而此不专用于这个东西,此的称呼也就不能成立。这是因为,这些用来充当的称呼并不适当。拿不适当的东西来充当,就叫乱。

    如果那个彼的称呼,适合于那个东西,就专用于那个东西,那个称呼对那个东西就成立了。如果此的称呼,适合于这个东西,就专用于这个东西,这个称呼对这个东西就成立了。这是因为,以此称呼的东西是适当的,以适当的来充当,就正了。

    所以,称呼那个东西为彼,又专用于那个东西,称呼这个东西为此,又专甩于这个东西是可以的。称呼这个东西为彼,因而使彼成了此,称呼那个东西为此,因而使此成了彼,这是不行的。

    所谓名称,是对实的称呼。已经知道此不指这个东西,或者知道此现在已不指这个东西了,就不要称呼了(此中暗喻中宫之修而不在本位之意)。已经知道彼不是指那个东西了,或者知道彼现在已不指那个东西了,也就不要称呼了(此中暗喻璇玑流转,四正不定位之意)。    高明啊,古时候的明王!仔细地审查名实的关系,慎重地给它们以称呼。高明啊!古时候的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