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有机颜料:吴仁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50:14

吴仁宝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吴仁宝,男,汉族,1928年11月17日出生,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曾任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等职。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党委、村委、企业集团总办公室主任。

目录

个人履历
历任职务
创业经历
格言
事迹
人物特写
  1. 企业家吴仁宝
  2. 政治家吴仁宝
  3. 父亲与老书记
评价
荣誉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吴仁宝 男,汉族。1928年11月生,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人。    

吴仁宝

1954年2月参加工作。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农民教育家。中共党员,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35年来,吴仁宝竖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使华西村成为全国首富村。1996年,华西村工业经济总量超20亿元,销售收入18.9亿元.利税2.2亿元.全村居民住房别墅化,30%的村民家庭拥有轿车,户户存款超过6位数。华西村积极扶持贫困村的经济发展,确定在“九五”期间帮助周边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8个村、8000人脱贫致富。华西村除每年开办扶贫培训班外,还在宁夏、黑龙江投资兴建两个新华西,走出一条先富帮后进的成功实践路子。1996年,吴仁宝荣获首届紫金杯中国杰出企业家成就奖。2006年2月6日,获得了 “无锡共产党员楷模的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历任职务

  华西大队党  

吴仁宝

支部书记、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  简 历 1954.02~1957.11 江阴县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财粮委员  1957.11~1961.10 江阴县华士乡23社支部书记、华士公社十七大队党支部书记  1961.11~1974.02 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4.02~1975.04 江阴县委副书记、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04~1981.05 江阴县委书记、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1.05~1987.04 江阴市人大副主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7.04~2003.07 华西村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华西农工商实业总公司、江苏华西实业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  2003.07~ 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时代先锋——吴仁宝  人民实业家,国家济世人。  村官似仁宝,何愁有贫民。  ——(上海)张志真)

编辑本段创业经历

    

吴仁宝老照片

1957年江阴县撤区并乡后,现华西村地域由原属瓠岱乡改属华墅乡,取名华墅乡第23高级社,吴仁宝任华士乡第23高级社党支部书记。1958年8月23社与附近的泰清、马桥、立新三个高级社合并,称跃进社,吴仁宝改任跃进社党支部书记。  1961年10月15日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分为华西(因在华墅人民公社最西边,故名)、前进、向阳、立新4个大队。吴仁宝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6年10月1日华西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当年接待35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计841人。  1980年冬江阴县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实事求是地提出一个调整产业结构方案:全村600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使华西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跨出了大步。  1983  

吴仁宝

年华西大队恢复为华西村,吴仁宝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1984年12月17日华西村党支部改选为华西村党总支,吴仁宝当选为党总支书记。  1989年7月1日华西村建立党委,吴仁宝担任村党委书记。  1995年7月28日中共华西村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吴仁宝当选为党委书记。  1995年8月-11月分别在宁夏、黑龙江建立两个省外华西村,开垦荒地上千亩,兴办企业几十家,帮扶受益村民数万人。  1998年2月3日中共华西村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吴仁宝当选为党委书记。  1999年8月10日华西村股分公司发行的3500万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盘价为每股21.6元,比发行价增160.48%。华西的资本经营进入新阶段,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  2001年6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华明、泾浜、三余巷、前进4个周边村纳入华西,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增加到6.53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两千多人增加到7400多人。  2002年2月12日(正月初一)华西村开始实行村外人士投资10万元(此时,华西村人均固定资产127万元)“买”一个华西村户口活动。  2002年3月——2003年1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西巷、北缪家、瓠岱、朱蒋巷村、陈塘村、水池巷等6个村纳入华西,面积达到15.6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6700多人。  2002年11月吴协恩任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  2003年3月4日华西集团公司召开第一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2003年7月3日-5日中共华西村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吴协恩当选为党委书记。  2003年9月1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4亿元5年期可转债券。  2004年1月2日华西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到2003年底,全村销售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亿元。  2004年3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砂山、江南、彭蒿、龚巷4个周边村纳入华西,面积达到2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400多人。  2004年9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蔡河村、陆北村纳入华西,大华西面积达到了30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9300多户。  2005年1月8日华西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到2004年底,全村销售收入达到260.3亿元。  2005年底预计华西村2005年全村销售收入将突破300亿元。

编辑本段格言

    

吴仁宝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充分显示他廉洁勤政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样的领导,带领大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  江苏省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有“农民政治家”、“农民企业家”、“农民思想家”、“农民语言大师”之称。笔者曾经听过吴仁宝的一场报告,他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这里选择新近见报的吴仁宝的三句名言,试作评点。  第一句:“有福民享,有难官当。”2003年,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华西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带领党委委员向先烈宣誓:“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苦战三年,拿下可用资金50亿”。有记者问吴仁宝,人们常说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为什么要提出“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仁宝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华西村的体现就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这样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华西村50年的实践证明,能做到“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组织就有力量,干部就有权威,经济就能发展,老百姓就能真正得到实惠。  第二句:“既和上级保持一致,也和群众保持一致。”吴仁宝认为,当干部如果能与“两头”保持一致,就是一个  

吴仁宝

不太差的干部。如果只跟上面保持一致,不同老百姓保持一致,就不是好干部;如果只跟老百姓保持一致,不跟组织保持一致,也是不行的。  从理论上说,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与“两头”保持一致理所应当。因为我们党、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除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上级的政策、决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怎么办呢?吴仁宝的办法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人多地少,工业已经起步,分还是不分?吴仁宝和华西村选择了不分,将500亩粮田交给30名种粮能手承包,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抓大放小”,华西人再一次坚持实事求是,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有时候还“抓小放大”。  第三句:“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无锡市的村支书们在华西村办过一个礼拜的培训班,其间,有支部书记好奇地问吴仁宝:“你们的老百姓这么听话,我那里的老百姓怎么不听话?”群众不听话,是眼下很多干部的共同感受。干部做了错事不听话,情有可原,有时做的是对群众有益的事,群众也不听话,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中国老百姓素质太低。可是吴仁宝的回答是:“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  群众为什么不听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吴仁宝简明扼要,几句话就说得明白通透。群众不听话,原因不是群众素质太低,而是干部素质不高。那位提问的支书,以及有同样问题的干部,对吴仁宝的这个回答可能难以接受,但是,毫无疑义,吴仁宝是正确的。  华西村的经验非常丰富,吴仁宝的名言可以出一本书。但仅就上述三句,我们已经可以领略“天下第一村”的奥秘所在,可以窥见一位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赤子情怀。

编辑本段事迹

    

吴仁宝

华西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是“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型,吴仁宝在这个村里当了创纪录的48年的村党委书记,他既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同时又是一个乡村公司的企业家,这双重的角色让他在很多时候游刃有余,也在另一些时候,遭遇终极难题。这种欣悲交集的命运将贯穿他整个的变革生涯。  当年,华西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学大寨”样板大队,吴仁宝还因此当过所在的江阴县的县委书记,在江浙一带,华西村的地位和风光可比大寨,吴仁宝则赫然是“陈永贵式”的好干部。在197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记者还曾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描写过华西村:“华西大队认真学大寨十一年,过去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2400斤……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五是继续抓好六十四个先进大队,同时帮助六个后进公社赶上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万人的理论队伍,一万人的科学技术队伍。他还向全省代表讲了改土治水、作物品种布局、秋肥造田、平整土地的规划,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亩田成方,六万山地换新装,五业发展六畜旺,社员人人喜洋洋。”  这样  

吴仁宝

的报道充斥了一大串看上去确凿的、闪闪发光的数据,它曾经引得81岁的文学家叶圣陶激动不已,这位苏州人据此写了一首很长的赞美诗,其中有“仁宝同志江阴众,英雄业绩维仔肩,更思举国数千县,孰不能如江阴焉”之句。而在事实上,吴仁宝在高调学大寨的同时,却又干着另一些“见不得人”的工作。早在1969年,他就抽调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知道,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呢。”后来顶替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他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回忆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为什么冒险搞工业?因为种田实在挣不到钱。当时全村人拼死拼活,农业总产值24万元,而只用20个人办的小五金厂,三年后就达到了24万元的产值。”1978年,吴仁宝盘点过华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这在全国的数千乡村中可谓富甲一时。在当时,一包烟的价格是0.2元,整个江阴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也仅仅数亿元而已。  就这样,吴仁宝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改造他的家乡,1978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再次报道了华西村,题目是《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同时还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华西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当年度这家“中国第一媒体”对全国乡村最高规格的报道。可是,在江苏省和江阴一带,华西被嘲讽为“吹牛大队”,还有一些人给中央写内参,告发“华西村是个假典型”。在这样的风波中,吴仁宝奇迹般地躲过了暗箭,他的“江阴县委书记”在一次举报后被摘掉了,可他在华西村搞的那些小工厂却一直在地下运转。这些不受保护、偷偷摸摸的五金作坊成为了日后燎原中国的乡镇集体企业的胚胎。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人物特写

    

吴仁宝

81岁的吴仁宝走起路来仍像是一路小跑。白衬衣、黑布鞋、矮个头,略微驼背,嘴里叼着一支将熄的香烟——据说这是他的绝活——思考时点燃一支烟一口气抽完。华西村民族宫礼堂里坐满了来自山东、新疆、浙江、上海等20多家单位的考察团和参观团,头顶上的五星灯布局,恍若置身人民大会堂,大家纷纷拿出相机翘首以待。2003年激流勇退后,老书记每天上午的报告会就成为华西村最大的旅游亮点。

企业家吴仁宝

  每天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仍是吴仁宝最关心的内容,上午9点钟的汇报是谁也不能侵占的时间。孙海燕介绍,虽然退居二线,但吴仁宝每天上下午必定去集团财务中心看两次,“这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深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乡村农民的现实,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跟随他多年的前秘书李德和的解释一语中的。  利益,在这里即可理解为财富。华西村的富裕,即使先前有心理准备,身临其境,仍不免让人震撼。在沿江高速华西出口下来,穿过一段长达2公里左右的厂区,从“天下第一村”的牌楼望进去,“中国华西”4个烫金大字高悬在远处的华西金塔上。站到金塔15层看台上,近处,几百栋中式别墅和欧式别墅整齐划一的排列形成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远处,三面林立的工厂烟筒,那才是华西村的“钱庄”——涉及冶金、纺织和旅游三大行业的80多家企业,去年全村的总产值接近500亿元,与银川市不相上下。  外界如我们,实在难想象,48年前,集体资产1764元,欠债1.5万元,一台30马力的柴油机,就是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时的全部家底。“刚刚成立大队那几年,是华西最难的一段日子。”吴仁宝向本刊记者感慨道,语气坚定而又不失自豪。若单以产值计算,现在的华西增值已不止千万倍。  宽厚粗糙的手掌,黝黑的面庞上刻满皱纹,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简洁而不容置疑,吴仁宝身上的农民本色一直未退,虽然辛苦劳作让他早早就开始驼背,但走起路来即便年轻人也很难跟上。“从我们小时候记事起,他就是领路人,谁也没想过,没有老书记华西会什么样。”华西人都这么说。40年前,正是吴仁宝,带领大家打响了改造村庄的第一仗。  当时,全村845亩土地被分隔成1300多块不规则的小田,667口人分散居住在12个小自然村落,泥路弯弯,40多条小河沟错乱交织,农业生产的劣势可见一斑。年仅30多岁的吴仁宝带领村民制定了一个华西村15年规划,平整土地、开挖沟渠。“由于常年干苦力,我那时候看着并不年轻。”吴仁宝以此解释自己当年能服众的原因。但在村民心目中,吴仁宝靠的是自己的亲身示范,“凌晨两点钟开始干,从鸡叫干到狗叫,最苦最累的活都是老书记带头,别人说我们是‘做煞大队’(当地方言,意为干活太苦),但这是华西人唯一的出路”。当年的村革委会副主任赵毛妹说。当年她不到20岁,是“铁姑娘战斗队”的一员。    

华西村

1972年,华西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成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样板村。吴仁宝“一战成名”,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发展农业也就是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没钱。”早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吴仁宝就开始寻找致富之道。随着改革开放到来,工业兴村的路径选择终于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面。当绝大多数中国农村还在为能否办厂争论不休的时候,华西村的家底已有100万元固定资产和100万元银行存款。“上世纪80年代,我才真正醒悟过来,不争论、埋头干,其实,直到今天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吴仁宝这样向本刊记者解释自己的坚持,“华西的老百姓既然信任我,就要带他们致富,让他们幸福。”  现在,吴仁宝的经济头脑仍是华西人最为津津乐道的部分。无论是村里领导还是接待办的司机,都能如数家珍。市场变幻不定,吴仁宝却总能险中求胜,按照他的通俗解释:“风险风险,有风才有险,躲过了一阵阵风气,也就能避开险情。”对风气的观察,吴仁宝依靠对政策的嗅觉,每天早晨6点30分准时收听广播新闻,晚19点定期收看《新闻联播》,即便出差在外也雷打不动。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吴仁宝“一个会议赚了一个亿”,其实是在1992年3月初的一天,邓小平南巡讲话播出后,吴仁宝当天夜里2点钟召集党员干部大会,发动全村人立刻奔赴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购进原材料。果然,待到3月11日“讲话”精神传达到基层,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几倍。现在,即便已经退休,吴仁宝仍保留着半夜召集会议的习惯,迅速传达政策动向。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村里专门在其家旁修建了一座四层楼房,在一片二层老楼中格外显眼,会议室里铺了厚厚的地毯,几步之外就是他的卧室。  1亿、3亿、10亿、50亿、100亿元……此后十余年的故事,华西总产值呈几何级数增长,吴仁宝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村官,不如说是一个企业家。在办企业上,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处处可见。在华西,冶金、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各自形成完整的循环链。以冶金为例,华西钢铁厂炼钢产生的水渣供应华西水泥厂,炼钢粉尘被水一冲便成污泥,为此专门建了污泥球团厂,而球团与矿粉加在一起,又成为炼钢的原料。节约利用每一种资源,即便是挖湖也不例外,挖出来的好土烧砖,坏土筑路,湖可用来为工业生产蓄水,又是旅游上的新亮点,一举四得。如此一来,靠着逐年的积累,华西的企业像母鸡孵小鸡一样,迅速繁殖生长。  那段时间,吴仁宝白天在外面跑市场,夜里只睡3个小时,凌晨2点起床开始去各个工厂巡视。他说:“这个时间往往是工人们最困的时候,我不去看看不放心。”4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所有事情都是在现场拍板。在华西,谁都知道老书记有一条铁规——从不陪客人吃饭,从不在村民家吃饭。即便来再大的领导,吴仁宝也只是到饭桌前寒暄几句就走。“因为他吃饭太快,用不了5分钟就吃完,怕给客人难堪。”孙海燕解释说。在家里,一碗清汤面、一盘小青菜是他的一日三餐;出差时,方便面和茶叶蛋就是他的最爱。“有一次我们到外地出差,他一天只吃了8个鸡蛋。”退休后,他坦言自己最大的变化竟是“可以到宾馆吃点自己想吃的菜了”。

政治家吴仁宝

  冷冰冰的数字之外,财富的轮廓在这里随处可见。金塔顶端的圆球据说耗费了3.5公斤黄金,奥迪汽车里钻出来的不少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道路两旁的石狮子密密麻麻,细看方知,那都是庆典节日时各单位送来的贺礼,“村里到底有多少石狮子谁也不清楚,以至于到现在我们不收了,没地方放”,宣传科的小朱说起这些平淡无奇。村里到处遍布着宽窄不一的长廊,将每家每户以及厂区连接起来,为的只是达到“出门下雨不打伞”的小康目标。    

吴仁宝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吴仁宝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节俭。一张老式的木床,被褥都已陈旧,外间两个单人沙发看起来像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样式,扶手上的皮革已经被磨破,茶几上摆放着一部拨号电话机,裸露在外的墙皮几近脱落。吴仁宝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现今华西村仅有的几栋年代最久远的“第三代别墅”,与村里一排排宽敞明亮的中式别墅、欧式别墅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不住好房子?”几乎所有来家里采访的记者都会问吴仁宝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倒也幽默:“墙上这几百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装饰。”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与几乎每个时期的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记录了吴仁宝40多年的政治历程。  其实,少有人注意到,早在担任华西大队书记之前,吴仁宝的政治起点看起来更高——他在1954年就担任了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财粮委员。“当时竞选要演讲,一天一夜,土地怎么用,粮食怎么种。”吴仁宝对此仍记忆犹新,“后来选上了,半脱产的工资是每月17块5毛,全脱产后涨到了33块。”“以粮为纲”的年代里,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更关键的是,他以国家干部的身份进入了政府序列。只是,很快他便遭遇了第一次政治挫折。1957年下半年,全国经济困难,精兵简政下放干部,吴仁宝“下岗”了。堂弟吴仁彪专门跑去想安慰他,遇到正在填猪圈的吴仁宝,堂弟说他看上去并不怎么悲观,“他告诉我,回来种地总不至于饿死,我本来就是种地的”。  如他所说,此后,吴仁宝一直没有离开华西村,离开土地。即便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也没有放弃华西村支部书记的职务。“白天当大书记,晚上当小书记。”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赵毛妹记得,吴仁宝经常在半夜召集村委开会。在县里,他所采用的执政方式也是根植于土地的华西模式。为了改变官僚习气,他在县直机关大搞“三三制”——“1/3干部下乡,1/3干部调研,1/3干部留机关。”李德和当时最经常的工作就是陪吴仁宝下乡调研:“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有时走到哪个乡就住到哪个乡,第二天接着走。”胶鞋磨脚,他就索性脱了光脚走路,“赤脚书记”的称呼由此而来。  但在“重大决定都要经过常委班子讨论”的县委,即便是一把手,吴仁宝的施政空间也不能与在华西时同日而语,很快他便遭遇了第二次政治挫折。1980年,在县直机关举行的党代表选举中,正在华西村陪省领导参观的吴仁宝以3票之差落选。根据李德和的观察,因为当时全国刮起一股批判、反思“农业学大寨”风,当年的典型自然难脱牵连。1981年,吴仁宝卸任县委书记,上级有意安排他出任苏州地区农工部部长一职,但他坚决拒绝了,他说:“华西村是我带大伙一手搞起来的,听我的。”  从政府系统回归土地的吴仁宝,对政治有自己的理解:“政治的标准是什么,绝不是官职大小,而是看他能不能让人民幸福,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这种实用主义的政治智慧,就是吴仁宝独创的“两手抓”:“一手抓同中央保持一致,一手抓同群众保持一致。”  “我只是个村官,我们上面的领导最多,谁都能管。”报告会上,吴仁宝笑眯眯地讲道,“每个领导的要求不一样,明着顶领导不高兴,只有暗顶,如果领导说的不符合华西实际,就回答谢谢关心,领导一高兴就不会盯住不放了。”听众发出了会意的笑声。对吴仁宝来说,应对上级领导检查是他为华西筑起的一道安全屏障。当年,为了保密,小五金建在最不起眼的河边角落里,前面是正大光明的铁匠铺,三面被树木环绕,遇到领导视察,大门一关,打铁的打铁,下地的下地,领导一走,工人立刻回厂加班干活。最为极端的例子,吴仁彪向本刊记者回忆,上世纪60年代,管水利的干部要求沟渠里什么都不能种,管农业的干部要求沟渠里种粮食,管副业的干部要求全面发展经济作物,吴仁宝的对策是——把一条沟一分为三,1/3不种,1/3种粮食,1/3种水葫芦,分别应对不同的领导视察。  但这种他自称为“用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的办法却并没有激怒领导。任职近半个世纪以来,上到中央,下到乡镇,不管哪一级领导,只要来到华西,吴仁宝都会尽量抽出时间亲自接待。他的低调与谦逊,跟当年飞扬跋扈的禹作敏形成了鲜明对照。现在,华西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辆禹作敏送的美国大轿车,那是当年吴仁宝去大邱庄考察时收到的礼物,为此,他曾专门写信给无锡地委请示能否接受。  虽然现在退休,但他深知自己的符号化意义,仍小心翼翼地饯行着自己的政治智慧。面对本刊记者“华西能否复制”的提问,他沉思一下,回答道:“要看有没有能复制的人,这个人必须真正相信中国共产党,真正相信实事求是,真正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吴仁宝

甚至连华西村的建筑都渗透着吴仁宝的政治智慧。他亲自设计了华西金塔,四四方方的主题建筑像西式楼房,每隔两层探出来的飞檐与塔顶的阁楼又透着中式元素。华西村农民公园里,传统江南建筑中密布着各种壁画和雕塑,展现的都是中国传统故事;而在世界公园里,美国的白宫、法国的凯旋门、悉尼的歌剧院又惟妙惟肖,应有尽有。“有的领导说我们太土,有的领导说我们太洋,干脆来个不土不洋,后来李瑞环来,评价为亦土亦洋,算是给我们平了反。”说起这些从未间断的争议,吴仁宝总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这些包罗万象的村庄智慧中,面对本刊记者提出来的人大代表话题,吴仁宝显然稍显陌生。“主要是反映民意。”这是他的第一反应。连续六、七、八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且在第八届人代会上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后来在第九届人大代表选举时落选,直到现在提起来也是很多华西人不能忘却的一次“政治挫折”。不止一个原班子成员给出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为了响应扶贫号召,吴仁宝选择在黑龙江和宁夏各援建了一个“省外华西村”,苏北地区对此颇有微词。提起那段任职,这才是华西人最深刻的记忆。  相比来说,让他兴奋的倒是1973年第一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的经历:“我这个党代表可不一般,原来没有我,是周总理亲自点的名,要求给江苏增加一个名额。”

父亲与老书记

  政治  

吴仁宝

动员,正是吴仁宝治理村庄的一大法宝。具体表现为通俗易懂、层层递进的口号式语言,在华西村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等标语被做成大广告牌;吴仁宝亲自编写的“十富赞歌”与“十穷戒词”,即便是20岁的年轻人也能张口就来;他一手创立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大到政治方向、爱党爱国,小到孝顺老人、讲究卫生,都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由他亲自担任团长的华西特色艺术团演唱歌曲透过花坛中的音响传遍各处。  40多年来,华西人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年只有春节放假两天。大大小小的会议是华西的一大特色。“华西人的时间观念永远提前半小时。”来到华西村十几年的孙海燕深有感触,“有一次开会,层层传达下来,每个人提前半小时,以至于很多人到会场的时候提前了一个半小时。”朱咪英印象中,几十年来吴仁宝只  

吴仁宝

当众发过一次火,原因是有一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因通知失误,15个人迟到了几分钟,结果全部被关在门外,剥夺候选人资格。  吴宝自己所立的标杆让那些心里略有怨言的年轻人自惭形秽,“想想老书记80岁了还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偷懒?”不止一位年轻人这样告诉本刊记者,虽然家家户户有等离子彩电和宽带网路,但晚饭后早早睡觉仍是每个人的习惯,“要不然第二天上班没精神”。每年的正月初二,是华西召开村民大会的日子,评说去年功过,安排今年工作,吴仁宝的讲话,几乎没人提出过质疑。  分配制度的设计是巩固领袖地位的重要手段。华西村《村规民约》规定,村民既可搞集体,也可搞个体,但不允许“一家两制”和“一人两制”。结果,集体所有仍是今天华西的最大特色,别墅统一建、统一分;华西人的工资每月只发一半,另一半年终统一结算;奖金与分红,其中20%发放到个人,另外80%转资到集体,特殊情况用钱可以写申请报告。虽然村里没有KTV、电影院等娱乐场所,但即便是年轻人也很少选择离开,因为,人在股份在,人走股份不能走。  “对个人可以富得健康,对集体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吴仁宝特别向本刊记者强调,“没必要特意关注公  

吴仁宝

、私体制,中央讲两个‘毫不动摇’,我们是听中央的。”显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华西选择不分田开始,外界有关公、私与姓“社”、姓“资”的争论一直是华西不得不面对的漩涡。但在华西村,这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挑战,因为“老书记这样做又不是为了他个人,都是为了大家好”。  大到村民的婚丧嫁娶,小到两口子的感情问题,吴仁宝的影响力无处不在。除了物质上的管理,情感上的感染更是事无巨细。华西村没有“打工仔”、“打工妹”一说,“到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从怀揣300元盘缠来华西打工的小青年到如今的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每年在龙凤阁广场上举办的“千人桌、万人宴”,宴请的都是外来打工者。  恩威并用,吴仁宝想出的办法五花八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华西人刚刚富起来的时候,为了抵御赌博恶习,吴仁宝花钱登报、贴告示:“凡检举揭发华西人参与赌博,一经查实,奖励举报者人民币1万元,并为举报人保密。”为了鼓励子女孝敬老人,吴仁宝专门设立了敬老奖,凡是家里有老人活到100岁,每位直系亲属奖励1万元。前些年,吴仁宝还在村里办起了“不想户”(意为不求上进的混混)培训班,把村里的懒散青年集中起来学习,不仅提供住宿,每个月还发500块钱工资。结果,这样的待遇让混混们感到很不好意思,纷纷要求上班干活。  在吴仁宝家的小客厅里,唯一不是跟领导人合影的照片是一张全家福,四世同堂26口人紧紧围绕在他身边。对他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来说,很长时间以来,父亲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女儿吴凤英甚至直到出嫁前一天才叫他爸爸,只因为他一直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照顾子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74年,村民孙良庆12岁的独生儿子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看到孙家悲痛欲绝,吴仁宝决定把自己的小儿子吴协恩送给他们,他说:“孩子是在‘双抢’时出事的,我这个做书记的有责任。”直到现在,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跟他讨论起村里的事情来,吴协恩最经常的称呼也不是“爸爸”,而是“老书记”。  退休后,吴仁宝有了一个新头衔——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村庄领袖的地位并未随着职务交接而淡化。“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要为大伙服务,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与自己的小家相比,他更像是华西的大家长。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西村这几天评选出了88位模范人物,村里给每人发了500元,吴仁宝老书记布置的作业是——国庆前,每人上交60斤干草,以此忆苦思甜。

编辑本段评价

  1999年9月,韩国总理金钟泌在政府大厦总理办公室,提前接见了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时称赞道:“华西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了不起,不简单!”  2000年7月,德国国家电视台电视制片人鲁格,25年后重返华西时,观看了华西特色艺术团的节目表演后说:“我为华西的巨大变化而震惊,更为特色艺术团的精彩表演所折服!”  2000年9月,韩国总理李汉东在接见华西村党委常务书记吴协东时称赞道:“中国华西,大名鼎鼎,很有影响呀!”  2001年5月,德国优秀轧钢专家迪特尔·史密特先生,被授予“华西村荣誉村民”时激动地说:“华西村是中国农村的代表,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誉,我为这份荣誉而感到自豪!”  2002年2月,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乔治华盛顿大学中文学士埃瑞克夫妇来华西观光时说:“华西村真正是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村庄。我回国后,要向亲友们讲述这个真实的中国农村!”  2002年3月,日本东京新闻的一篇文章称:“工业化和阶层两极化富裕的华西村,正是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2002年4月,亚美尼亚政府议会议员,国家电视台负责人谢尔盖?叶里强来华西考察时说:“我们在为华西村取得成就感到十分高兴的同时,也更加祝愿中亚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2003年10月,由美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等43个国家70多名高级军官组成的考察团一行在华西考察时,来自非洲刚果的一位高级军官风趣地说:“到这里来参观,确实很荣幸。如果华西能给我一幢房子,马上就来安家,到这里做一个村民!”  2003年11月,中日韩地方政府交流大会考察团来华西考察时,一位日本客人十分感叹地说:“这已不再是一个乡村,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了!”  2004年2月,《沿江的机遇》美国摄制组,专程前来华西进行拍摄。6年前曾经来过华西的美国导演比尔?艾伦夫说:“今天的华西,发展的速度难以想象,给我太多的惊讶,简直是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该为有这样的一个村庄而感到自豪!”在民族宫,吴仁宝老书记对他说:“华西的发展还没有美国快。”比尔导演回答:“你们时间短,美国的时间长。美国实际发展慢了,你们比美国还要快!  2004年2月,日本《共同通讯社》的记者,到华西采访后高兴地说:“在日本早就听说有一个‘天下第一村’,今天看了,果然名不虚传,华西确实是一个‘天下第一村’。”  2004年2月,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国际研究学院的中国部主任、教授,尼克松中心中国研究部主任蓝普敦,与华西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协恩,作客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大型访谈栏目《让世界了解你》时说:“我是从1976年开始研究中国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5年,华西不仅创造了很多奇迹,并且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2004年4月,韩国政府代总统兼国务总理高建,在接见参加“第二届中韩经济研讨会”的华西村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时称赞道:“华西村,不愧为‘天下第一村’。”  2004年4月,来自亚、非、南美等地区38个国家的80多名高级军官参观华西时称:“华西村,既漂亮,又富裕,真不简单!”  2004年4月,参加“江苏沿江开发宣传周”活动的美国、瑞士、日本、新加坡、俄罗斯和土耳其等6个国家9家媒体的11名外国驻华记者来华西考察时,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迅社的大卫忍不住地说:“这里哪里是农村吗?更像一个城市!”  2004年7月,12名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的美国学生,来华西开展“修学之旅”活动时评价道:“华西村太美丽了,真是难以想象。华西不仅是中国的华西,也将会是世界的华西!”  2004年8月,德国《焦点周刊》、 《金融时报》的记者来华西采访时说:“华西的发展程度,确实让我感到吃惊!”  2004年10月,塞拉利昂总统办公厅主任曼萨雷先生访问华西时说:“如果我们就在华西附近,我们也要加入大华西!”  2004年11月,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第二副主席、几内亚比绍议会第一副议长阿蒂加?萨图?卡马拉为团长的几内亚比绍执政党代表团来华西参观时,卡马拉副主席对华西的发展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她说:“能有机会来华西看看感到十分的高兴,华西的确是中国农村的骄傲,华西人民建设华西的奋斗精神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几内亚比绍人民要学习和借鉴华西的管理经验,管理好自己的国家。”  2004年12月,220名日本长崎各大高校的学生组成的旅行团来华西参观时说:“我们能够零距离地体会华西村农家生活真是感到非常荣幸,这不仅让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已与世界接轨的中国农村!”  2005年3月,BBC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罗宾幽默地说:“我也想做华西人,希望在来世。”  2005年4月,每天拥有900万浏览者,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日报之一——《卫报》的东亚分社社长华衷先生来华西采访时说:“我走过很多国家和地方,也见到一些富裕的村庄,但是从来没有看到有哪一个村庄能像华西村这样达到共同富裕的!”  2005年9月,60个来自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巴西等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名模,来到华西村举行“美丽眼睛看无锡”活动之时,说“感觉华西非同寻常,很了不起,是一座丰碑!”  美国出版的《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称:“华西村是中国的新加坡,吴仁宝是华西村的李光耀。”  美国纽约华文电视台董事长,美国《侨报》总裁和巴南《南美侨报》社长等人称:“华西人了不起,华西村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美国游客来华西参观时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编辑本段荣誉

  吴仁宝同志曾是党的十届、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人代会主席团成员。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农村新闻人物、香港“紫荆花杯”中国杰出企业家成就奖、中国经营大师、中国功勋村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100名勤政廉政好干部、江苏省廉政代表等荣誉称号,作为江苏省“道德楷模、时代风范”先进典型、江苏省“三创之星”,其先进事迹在全省进行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