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ab点胶机供应商:寻找意中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13:12

 寻找意中人
进入青春期的男女产生了恋爱的要求,择偶是否能够称心如意,除了一定的机缘以外,主要在于当事人的择偶心理是否健康。有不少的年轻男女,本身条件很好,也有很好的机会,可是就是由于择偶心理不够健康、正常,意中人就失之交臂了。
在择偶心理方面,以下几个问题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1.审美能力
性爱与性吸引力有很大关系,而性吸引力又和美有很大关系。漂亮的、面目姣好的男女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这是人之常情。
美分形象美和内心美,《诗经》上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指形象美,“淑”指有好的品德,即内心美,两者结合,这样的人才值得爱。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更为重要。这是经过生活反复证明的真理。
可以这样说,真正幸福的婚姻,是真正的美的结合。在形体美方面,五官、身体是天生的,人一般很难改变,可是适度打扮,气质风度却是可以塑造的;至于内心美,更可以培养、提高。年轻男女在择偶时,往往只注意五官、身体的部分,而且刻意修饰,却忽略了气质、风度与内心美这些重要的方面与本质方面,就会走入歧途了。
真正的可爱不是刻意修饰、装腔作势,而是品德高尚、内心充实。一个人外表漂亮,只有和内心美结合起来,才成为真正的美,否则,好事也许反而变成坏事。美国有几位心理学家做过调查,他们把女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容貌较好的,另一组是容貌较差的,结果发现前一组女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工作成就,普遍没有后一组的女学生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心理学家还作过调查,即容貌漂亮的女子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幸福的远比容貌一般的为多。这有许多原因,例如有些女子自恃漂亮、追求者多,而十分骄纵,婚后往往与丈夫合不来。另外,人还有一种期望过高的心理,一个人容貌较好,似乎其他方面(如品德、学问、才能等)也应该很好,其实不然,结果对方又容易产生失望心理。当丈夫和妻子共同生活后,发现妻子的内心并不如外貌那么美好时,失望情绪就会大大影响夫妻关系了。所以,人在年轻时择偶常常过于重视对方的外貌,到了中年以后才开始领悟红颜易逝,而内心美才是永远存在的,如果早一点领悟到这一真理,也许这一生会幸福得多。
外表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永远只占次要地位,如果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上,或作为生命的全部,这种价值观就偏了。与其用全部力量来塑造自己的外表,不如花很大力量来塑造内心。外表是一时的,内心才是永恒的。
这个道理无论对于男女都是适用的。对男子来说,也要自我塑造,一个男子应该是一种力和自信的体现,而力和自信又应该来源于有学问、有能力、品德好。一个男子如果有深度、有气质、有格调,才具有极大的、持久的爱的吸引力。
2.如何看待对方和自己的条件
不少男女青年择偶,总要求对方十全十美,其实,在这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在一篇《疙瘩的老处女》的小说中写了一位老处女年轻时,美貌出众,但自恃太高,对许多条件很好的求爱者极为挑剔,最后岁月蹉跎,红颜渐老,结果嫁了个瘸子,她也很满意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本身条件很好的男女青年,但是在恋爱婚姻方面并不如意,有的甚至抱恨终身,在择偶时未能正确对待条件问题,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有人曾统计了7家报纸上970例征婚启事,择偶者对对方要求的项目平均为7.9项,介绍自身条件的项目平均为5.4项,基本上都未介绍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这些征婚启事中,对对方的要求,一般是年龄居第一位(据统计,男方对女方的要求是比自己平均小3.9岁);身高居第二位(女对男要求身高在1.70米以上者占58%);此外,户口(城市还是农村)、地点远近(有的只限于城区)、职业、文化、再婚者的子女人数(一般只限有一个子女)、工资、住房条件、父母兄弟姐妹等也在项目之中。以上这些项目是“实”的。还有“虚”的,如性格温柔、志趣广泛、仪态端正、体态健美之类,对此统计学家就难以作出定量描述了。
正确对待条件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对方既然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就要把对方的条件分为主要的、根本的和次要的、可以迁就的两种。例如,品质好、志同道合这两条应该是主要的、根本的,其次是对方身体健康也很重要。至于长相,只要不是太难看,经济状况只要不是太差,都应该放在次要地位。现在,有些年轻人对主要、次要分不清,对次要条件看得太重,而对主要条件则忽略了,这就是导致恋爱、婚姻不幸的一个根源。
有些青年在择偶时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看到对方有一个优点,就以为其他方面都好;看到对方有一个缺点,就以为其他方面都不好,这就叫以偏概全,在心理学上叫“光照效应”。发现对方并不是像自己所想的那么好的时候,又会感到极度的失望,对对方从另一个极端产生偏见。
有些青年在择偶时只是强调对方的条件要如何如何,而不和自己的条件比较地看。双方条件相配,相辅相成,则是可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这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的,男女双方在爱好、脾气、感情和性格方面一定严格地要求相配,这样一对夫妻是经得起一切可能发生的灾难的袭击的。在这方面,可能产生两种偏向:一是不顾自己的条件,而片面地要求对方。另一种偏向是女方择偶时一味要求男方条件要比自己高,以便将来依靠男人,夫妻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以后就很难有幸福。还有,人的条件是在发展变化的,例如文化水平不高,但只要上进心强,是可以提高的。
3.友情与爱情
在两性交往过程中,分清友情与爱情至为重要。这两者有联系,也有质和量的区别,友情可能发展为爱情,也可能永远发展不成爱情。法国的莎布列夫人曾经说过:“恋爱有独特的性质,既无法瞒住自己在谈恋爱;也无法假装正在谈恋爱。”对年轻人来说,能够面对是友情还是爱情这个现实,准确地、理智地作出判断,对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十分重要。
在分清友情和爱情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朋友可以有许多个,而恋爱的对象或配偶只能有一个,这是爱情的“排他性”。如果男女之间的关系可以和其他类似的关系并存,这是友情;如果不能和其他类型的关系并存,否则就要引起妒忌、痛苦和冲突,那么这就是爱情或类似爱情的情感。
爱情总是和性联系在一起,它具有“冲动性”,有时甚至可以到不顾一切的程度;友情则往往相反。
性爱具有“秘密性”,具有性爱性质的情感与行为总不愿让别人知道,而一般只能“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友情则完全可以直率地、无顾忌地向人们公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年轻人往往会把友情误认为爱情。为什么他们往往会产生恋爱错觉,自作多情,一厢情愿,或是自讨没趣呢?这还要从心理学上作出一些分析:
情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表现形式相差很大,甚至截然对立,有些表现形式则比较相似和接近。爱情和好感、同情、感激、钦佩等情感比较接近,很容易混淆起来。例如,有些人就是把自己对对方的好感误认为是爱情了,到结婚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所谓的爱只不过是一时的情欲冲动而已。
当然,好感、同情、感激、钦佩等情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爱,但是它们本身并不等于就是爱情,如果不能区分清楚,草率择偶,以后免不了会后悔。纠正的办法是要善于剖析自己,深入分析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基础,同时要使这种感情经历一定的时间考验,更好地经历一定的困难考验。
男女双方开始恋爱总是要以发出信息与接受信息为媒介的。恋爱错觉就是接受信息的一方对信息产生了误解。恋爱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心理状态,恋爱信息的传递也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直接的方式比较简单,它一般地用语言文字赤裸裸地表达,一般不至于引起误解。但是另一种方式——间接传递方式就不同了。在许多场合下,恋爱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动作来传递的,例如“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就是如此,这种目光,他人可能蒙然不觉,但是当事人却可能心领神会。恋爱信息的间接传递方式有时也通过语言来进行,不过这种语言不是赤裸裸的求爱,而是表面上与爱情无关,实际上意在言外,就要看信息接受者怎样理解了。是深情的一笑还是礼节性的一笑?是无意的说话还是有情的搭讪?如此等等,在有些情况下不容易分得清楚,于是恋爱错觉就可能产生了。
人们容易产生这种恋爱错觉还因为有一种“求证效应”的心理在作怪。人们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某种看法或想法,于是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寻找这一事物的某些表现来证明自己看法、想法的正确。古代寓言“疑人偷斧”就是这样,怀疑一个人偷了自己的斧子,于是看起来此人一举一动都像小偷;后来斧子在自家柴堆里找到了,于是再看这个人怎么看也不像小偷了。在恋爱问题上也有这种情况:如某男对某女有意,那么只要某女偶然地看他一眼,他也认为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神魂颠倒,想入非非,造成恋爱错觉。如果某男对某女并无爱慕之情、追求之意,那么某女这看一眼也不过是看一眼而已。
为了防止产生恋爱错觉,对事情就要采取慎重态度,善于鉴别。首先,要看反复性,如果某种现象一再反复,而不是偶然的一两次,那就值得考虑了。其次,要看联系性,要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例如双方已婚还是未婚、年龄差别以及其他条件是否大致相配等等。同时,还要看对比性,如果一个姑娘对任何人都很热情,对某个男子也很热情,那么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如果对别人都很一般,唯独对自己很热情,那就值得注意了。
接收信息者要慎重,发出信息者也要慎重。现在有少数女青年对待异性很随便,态度很轻佻,这样很容易造成对方的恋爱错觉,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4.趋望心理
趋望心理,也叫期望心理或偶象崇拜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人都有,它是一种人们喜欢结交、崇拜、依附有名望者或理想中的人的心理。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连,心理学家把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生物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前者如衣、食、住、行、繁衍后代等,这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物意义上的需要。在这基础上,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如交往、受尊敬、爱情、与他人平等、有成就等等,这就是社会性的需要。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很快成为现实的,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趋望心理;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趋望又有可能达到,这就更加重了人们的趋望心理。
从一定意义上说,趋望心理有积极的一面,它使人事先有目标、有追求,因而能激励人产生积极的行动。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有的女孩钟情于明星,或对择偶有其他不切实际的要求,那么这种趋望心理就可能使自己蹉跎一生。
趋望过高,会使人不慎上当受骗。常见到这样一些女孩,有的崇拜对方的“貌”,有的看重对方的“钱”,有的欣赏对方的“名”,于是一见钟情,不加深入了解,结果事后发现上当受骗。
5.对方家庭环境的因素
择偶时还是要适当考虑对方的家庭环境。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做了多年夫妻越过越没有味道了,越来越感到双方的性格、气质、感情、素质都合不到一起,简言之,就是“合不来”,甚至“合不来”到越来越不可忍受的程度,最后只能分手。
“合不来”,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这实际上是精神生活需要不能满足的问题,精神生活需要即前面所说的社会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夫妻之间有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物的需要,这是人们首先要满足的。对有些人来说,在特定的情况下,主要为了生物的需要而择偶,而结婚,而一起过日子、生儿育女。但是,后来情况变了,对原来的婚姻关系越来越不能满足、不能忍受了。
男女双方合不来,谈不到一起,精神需要的不能满足,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化素质相差很大,而人的文化素质又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人从小在家中长大,家庭的熏陶往往会在人的思想、性格、情趣、作风等方面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正因为这个缘故,目前许多人在择偶时把对方家庭环境如何、双方家庭是否般配作为一个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现代婚姻的缔结,关键还是要看对方人品好不好,双方是不是志同道合。对对方的家庭要了解,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这是因为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是通过了解家庭来了解人,而不是孤立地看对方的家庭。
对对方家庭的要求,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和文化程度有关,但是又不等于文化程度,还包括道德、情趣、家风等等。如果双方家庭层次比较接近,就使双方文化素养的接近有了更大的可能。当前,有的西方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婚姻是否幸福美满的预测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看对方父母的文化素养如何,父母的婚姻是否美满,这是因为,父母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子女,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熏陶。如果自己酷爱学习,那么当然要求配偶也爱学习,那么选择“书香门第”出身的人当然较为有利。如果择偶时希望找一个温柔、体贴、关心人、照顾人的配偶,那么对方是不是能成为这种人呢,可以以对方父母的表现作为参考,如果对方的父母一直相亲相爱,那么就会使孩子从小留下深刻印象:夫妻就是应该这样的。
人类的婚姻关系,可以说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规范了的性关系。或者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公式:婚姻=文化+性。文化是那么重要,而人的文化素质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甚大,那么我们是绝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
当然,也不能把问题绝对化。虽然家庭环境能影响人的文化素养,但是也不能在二者之间划等号。家庭环境好但本人的素质很差,或者家庭环境不好而本人的素质很好,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因此主要还是要看本人。而且,人的文化素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使夫妻双方在文化素养上的差异很大,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提高。但是无论如何,择偶时要适当考虑家庭环境因素的作用,这是有益无害的。
6.理智与情感
有这么一个姑娘,面对两个男青年的追求,必须作出抉择。男青年甲,风度翩翩,长得很招人喜欢,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作风有些浮华,而且不求上进;男青年乙,其他方面平平,但是学习刻苦,很有才华。对这个姑娘来说,男青年甲的吸引力大,但是她和男青年乙的共同语言多。她经过反复考虑,还是选择了后者,这是偏重于理智的选择,因为是终身伴侣,长期地在一起过日子,不能光看长相,而主要看是不是志同道合。
如果在择偶问题上不够理智,而是凭感情用事,那么可能问题就大了。有个男青年被一个姑娘苦苦追求,他明知道这姑娘和自己缺乏共同语言,有些方面很不理想,但是经不住对方一再下功夫,心一软,就答应了,结婚以后,两个人越过越感到合不来,这时男方后悔也来不及了。在择偶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心一软”的情况,“心一软”,这是感情用事,正确的作法还是应该理智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所谓“皮克马利翁效应”,皮克马利翁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塞浦路斯王子,他爱上了一尊美丽的姑娘的雕像,天天在雕像面前祈祷,多少年如一日,最后,他的诚心感动了这尊雕像,雕像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姑娘,和王子结了婚。对于这个故事,用我国的成语来表达,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于追求者来说,锲而不舍,那么也许能成功;可是对于被追求者来说,仅仅看到对方锲而不舍的一片诚心、因而感其诚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加强理智的分析,才能少有失误或没有失误。
用理智驾驭感情,还表现在爱情不能不受社会规范——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例如,社会上反对婚外性行为,因为它往往会导致不幸。恋爱、婚姻都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不能只考虑个人需要的满足,还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何况,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也绝不是真正的幸福。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爱情是令人流一掬同情之泪的,但是,如果爱情脱离了理智,个人需求和社会规范相冲突,那么最后很可能是一出爱情悲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