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绣花窗帘:美丽的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07:14
自《卧虎藏龙》在北美大卖1.5亿美元票房后,所有的国产片做起了“内销转出口”的美梦。大量的国产片打着“中美同步上映,海外票房喜人”的幌子,给国内观众造成“中国大片全球通吃”的繁华假象。然而扒开这美丽的“画皮”,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主要是北美市场)却只有可怜的成绩单

    仅以今年9月为例,陈国辉、夏永康联合导演的《全球热恋》,高晓松导演的《大武生》及陈木胜导演的《新少林寺》,同时登陆北美影院,但截至9月11日,三部影片的北美票房分别为1.3795万、1.6816万及1.9132万美元,而曾在国内卖出2.5亿人民币票房的《狄仁杰》,迄今在北美市场也仅有10万美元的票房。就连讲中国故事的美国电影《雪花密扇》也只收获了134万美元……

    踏入2011年以后,尽管华语片的投资量越来越大,但最终的北美票房收入却难以让人高兴。实际上,从缔造票房奇迹的亿元级的《卧虎藏龙》开始,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上已经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英雄》还能拿到5000万美元的票房,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就跌到了600万美元。而其他在这十年来登陆北美的二十余部影片,以“万美元”为单位的票房数字,几乎都是个位和两位数,《精武风云》的北美票房甚至只有可怜的5万美元。

    其实,现在中国电影到美国上映,宣传噱头似乎比上映本身更重要。君不见,各国产大片甭管什么质量的,哪怕《战国》这样水准的都敢打出“中美同步上映”的大招牌,生怕不能给观众带来大片的感觉。至于原因,大家想想“达芬奇家居的海外一日游”就明白了。很多国产大片标榜说,我们靠卖国外版权就收回成本了,结果呢,压箱底几年还无人问津。著名电影人施南生坦言:“在美国卖几百万美金这种事,最近好几年都没有发生了。美国上映一个片子,成本就很高,片商如果买片子已经花了几百万,上片成本再去掉那么多,那得多少票房才能回本啊?所以很多片子都不会在美国院线上映的,因为成本太高,片商只会便宜买来,然后再制成录像带到市场去赚点钱”。

    从卖片到卖吆喝,从糊弄老外到糊弄自己人,中国电影的海外之路颇令人唏嘘。如果我们还一味沉溺于将海外销售作为宣传噱头,继续自欺欺人的话,国产片的下场只能是既骗不了自己,也蒙不了别人。

    纵横编辑结语:大家都知道,国产大片海外热卖神马的吆喝本来就是一张美丽的画皮,现在皮被扒下来了也不稀奇,不过话说回来,吹牛皮总比偷票房好吧?……

----------

诺贝尔文学奖,躺着也中枪

来源:解放日报 2011.10.8

“中国作家的贿赂,一直在敲诺奖的大门”,这条网上流传的小道消息,近日由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证实,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悦然(Goran Malmqvist)透露,他每月都会收到来自中国的信,“信的内容,不外乎是要我帮助他们,当然与诺奖有关。这些人不是给我寄来发表过的诗集,就是小说,当然,也有尚未出版的书稿”。一位香港出版过不少诗集的女诗人,给马悦然寄过一张5000港元的支票。一位山东文化干部更豪爽,两年给马悦然写了十八封信,“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今年春天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这几年,评奖和“凭什么拿奖”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从电影电视奖屡下“双黄蛋”、文学奖带动“羔羊体”走红,到“共和国脊梁”,留下太多“不解之谜”。此番钻营奖项者瞄上了老外评委,还是名头最响的国际奖项,大概是太了解中国国情,又太不了解诺奖“行情”了。马悦然说话很客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形形色色的人不少,其中不乏急功近利者、脑筋不清楚自以为是的人,骗子、腐败分子、伪君子”。言下之意,基数大了,“怪人”比率再低,总量也不少。他还不忘说明,至少他认识的中国作家,没有一个人提要求。一番话,算是给贿赂风波盖了块遮羞布。

    数月前,网上也有过一条关于马悦然的新闻,据说某位年轻作家开价60万美元,请马悦然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并承诺对其他诺奖评委进行公关。该消息经一位资深学者微博转发,配上评语“诺贝尔文学奖110年来面临最大信任危机”,杀伤力不小,马悦然愤然回应:此事子虚乌有。原来,该作家是成名已久的炒作大王,借着诺奖名头博眼球。

    无论是真金白银付诸行动的,还是虚虚实实占口舌便宜的,诺奖躺着也中枪,折射了一批人的思维惯性:只要数字合理,没有钱买不到的奖。套用最近的流行语,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们是信了。

    横编辑结语:“诺贝尔情结”应该淡化一下了,毕竟写作不是为了得奖而写,而且诺贝尔文学奖也肯定不是是衡量一个作家优劣的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