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手机山水风景壁纸:鲁迅,我心中永远“微红的新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05:52
鲁迅,我心中永远“微红的新月”
 

    这些天,因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大家又在谈鲁迅。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人,对鲁迅有着一种亲切而又复杂的情感。那时,我们读的最多的书,是***的书,然后是马恩列,再后就是鲁迅了。

    学生时期,最爱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童心互通吧。课堂上读到“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时,老师解释说斑蝥就是放屁虫,同学们便放声大笑起来,课堂上充满了难得的欢乐。我们也爱读《社戏》,不知为什么,记忆中最深的是鲁迅和小伙伴们看完戏归途中到岸上田里偷罗汉豆煮着吃的情景,这可能是那时缺少吃的缘故吧。

    青年时期,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荒种地,能读到的书实在匮乏。那时候,好读书的伙伴们就在《毛选》和马克思列宁的书中找注释看。几个人经常凑在一起议论注释里古文和洋名解释,也长了不少知识。大约到了七十年代初期以后,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印了一套《青年自学丛书》版的鲁迅书籍,大受知青欢迎。我托人在上海给我捎来一套《鲁迅杂文选(上)(下)》和一本《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当时的喜悦心情真是不知如何形容才好,如饥似渴的我从此和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每次回家,总是舍下买衣买鞋的钱,买了一批鲁迅的《三闲集》、《且界亭杂文》等单行本。反正,凡能买到的鲁迅的书我都设法买下来。现在,这些书依然静静的躺在我的书架上,尽管纸张已经泛黄,我还是如古董般的收藏着。

    那时,我还把鲁迅当作了“匕首”和“投枪”。在参加当年政治运动写大批判文章时,我自然而然用上了鲁迅。记得当时我写过一篇《读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有感》,后被《兵团战士报》等报刊选登。我把鲁迅对章太炎“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的评价,用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的论述上。还有硬套鲁迅的《我还不能“带住”》一文,写过一篇“批林批孔”的文章。

    当然,更多的是我深深陷入了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困惑中。现在回想,当时如果抛开***对鲁迅特别的偏爱和宽容,鲁迅的言论实在是惊世骇俗的。这些想法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当然更不能见诸文字的。试想一下,当年你能去认真评析阿Q和他的乡亲们、祥林嫂、《药》里的老栓和华大妈、《故乡》里的闰土吗?在当年强调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政治环境下,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同时,我也深深为鲁迅“我的确在时刻解剖别人,我也时刻在解剖自己”的人性批判精神所震撼。可以说,这种批判和自省精神至今影响着我。还有,就是鲁迅渊博的学识和犀利深刻的文字,在我的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

    今天,我们读鲁迅,已经多了些清醒和成熟。我们已将“神坛”上的鲁迅请了下来,但又没有将鲁迅抛弃。今天,我们很遗憾并气愤地看到,鲁迅正在被逐渐逐出课本、被商业化、被边缘化、被贬低和丑化。郁达夫在《怀鲁迅》中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难道我们目前身处的社会正是郁达夫描述的状况吗?

    幸好,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让我们总算放下了心。根据上海鲁迅纪念馆昨天公布的一份《鲁迅社会认知调研报告》显示,鲁迅在当今中国大众心中仍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绝大多数人认为鲁迅精神仍具有当代性,并不过时。 更让人高兴的是,72%的受访者认为鲁迅思想的核心是批判精神,鲁迅的批判精神不是不合时宜,并且永不过时。有77%的受访者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仍旧有当代性,在今天还有意义。

    记得郁达夫说过: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鲁迅躯体已逝,而精神永存。鲁迅对一个民族文学、文化、思想影响之巨大,犹如天上明月之永恒,这是鲁迅精神的历史性;鲁迅精神对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影响力没有过时,犹如一轮新月之鲜亮,这又是鲁迅精神的当代性。

    是啊,让鲁迅精神如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微红的新月”一样永驻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