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纤维食物:危言危行的张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20:04

危言危行的张咏

 来源: 《文史天地》2009年第5期 李德生  执法者应该守法吗?答曰:“如己见解高于法,则舍法而用己。”取下犯人脖子上的枷锁难吗?对曰:否,以剑断头即可!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行出自北宋一位名臣——张咏。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里的“危”字作“正”解,意思是说君子身处政治清明的时代,言行都应该合乎正道;如身处乱世,行事仍应守好正道,言语之间则宜谦逊,以免开罪小人而招致祸害。然君子正言正行,世俗不免目之为厉,视之为高,君子不以高与厉为立言制行之准则。观北宋名臣张咏一生事迹,庶几无愧“危言危行”四字。


少有奇节


   张咏(公元946-1015年)字复之,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他自号乖崖,取意“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这个自号充分显示出他不同流俗的个性。少年时代的张咏颇有侠义之风,读书之外还学习击剑,为人慷慨好大言,行事往往出人意表。孔子称赞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张咏更进一步,做到了“虽贫贱客游,未尝下人”。
  张咏没有中举前,曾经四处游历。一次,张咏客居长安,夜晚听到隔壁有人号哭,他好奇之下便叩门问询原因。原来哭的是父女二人,父亲为官不谨私自挪用公款,事情被手下一名仆人知道了,从此一直受到要挟,最后那仆人甚至逼迫官员把女儿嫁给他做老婆。张咏知道事情缘由,第二天便故意来拜访这个官员,请官员借一个仆人陪他外出探亲,在官员和张咏的双簧下,那仆人无可奈何,只好随张咏而去。张咏带那个恶仆走到一处山崖边上,停下来一一数落他的罪状,“斩之而还”。回来后,张咏对那官员说:你虽有过错,但付出的代价也算够了,以后做人行事都要小心谨慎点!
  除了四处游历增长见闻,张咏读书也非常认真。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张咏所在的郡里要向朝廷荐举进士,当时官方民间一致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人选。然而,张咏知道自己郡中还有一个多年没有中举的读书人张覃,于是他主动放弃自己唾手可得的机会,和另外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寇准联名上书郡守,请求把张覃作为郡里推荐的第一人选。郡里的人都佩服张咏的襟怀气度,就在当年,张咏自己考中了进士。


为官有声


  张咏最早做的官是鄂州崇阳知县。当时茶叶的利润很高,崇阳县的百姓都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张咏到任以后,对百姓说:“茶叶利润好,朝廷正打算实施官营,不如早些放弃。”于是命百姓改种桑树,百姓都深以为苦。后来官方实施茶叶专营,其他县的百姓都失业,而崇阳县的桑树已长成材,养蚕织绢,每年产量达百万匹。崇阳人民想念张咏的恩惠,为他立庙祭祀。有一次一名官员自府库中出来,张咏见他鬓发下夹带一枚钱币,便上前盘问,结果那官员承认钱币是从府库里偷偷拿出来的。张咏命人鞭打这名官员,官员生气地说:一枚钱币有什么了不起,竟然要鞭打我!谅你也只敢打我,总不能杀我吧?张咏提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写完亲自提剑斩下了那名官员的脑袋,然后再到府衙自我弹劾。这件事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
  由于张咏确有才能,加上名相李沆、寇准等人的推荐,张咏的仕途一帆风顺,职位不断提升,然而不管在什么职位,张咏都是游刃有余。后来连宋太宗都知道了张咏的名声,把他调到朝廷中枢任职。这期间,边境一个下级军官犯了法,他的上司边关守将张永德把他打死了。太宗下诏叫张咏和同僚讨论该如何处罚这个守将。张咏封还皇帝的诏书,回奏说:将帅没有威严就不能带好兵。皇上委托张永德守护边关的重任,如果仅仅因为他杀了一个下级军官就要处分他,我担心会因此而损害边关守将的威严,恐怕以后还会发生下级军士轻视上级之类的事情。宋太宗不听张咏的意见。不久以后,边关果然有军士诉胁上级军官,宋太宗这才佩服张咏的远见卓识。   张咏在中枢任职时间不长,其一生主要宦迹都在地方州郡任上,尤以两次出知益州(今四川成都)最为著名。宋真宗曾说:“咏在蜀,吾无西顾之忧。”对张咏的政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张咏为治以严猛著称,吏民都敬畏其威严,然而他并不贪功好杀,也从不以暴政害民,相反,他做官能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一切以便民为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均显示了过人的才智,宦迹所至之处,都留下了百姓称道的美名。
  张咏第一次出知益州时,四川正经历了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张咏随官军一起入川,当时统兵将官上官正与领军主帅太监王朝恩有隙,故意放慢行军速度。张咏亲自劳军,并激励上官正说:国家养兵千日,当此为国效力之时,你们正应该奋力报效。如果旷师野外,时间一长,军队失去斗志,朝廷追究起来,恐怕你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了。上官正这才挥军前进。攻下成都以后,王朝恩手下的一名士兵夜晚用绳索溜出城企图逃走,被张咏的手下抓到了。张咏考虑到四川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不好得罪王朝恩,如果事情张扬开来,王朝恩一定会认为自己扫了他的面子,如果不加以处罚,又恐怕动摇军心。思量之下,张咏派人偷偷把那个逃兵推落一口枯井,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由于当时战火连连,所以人心极不稳定。有一次张咏前去检阅军队,他一出现,军队就大声鼓噪,再三呼叫万岁,张咏见状立即下马面向东北高呼三声“皇上万岁”,再上马继续校阅。军士们见此举动,颇敢疑惑,焦躁的情绪暂时舒缓开来,于是不再喧哗。可以想见,如果张咏处置不当,比如以军士不守纪律而加以责罚的话,很可能立刻就会酿成兵变。在此电光火石之间,张咏的机变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顺起义时,不少农民都参与进去,等李顺兵败,许多参加过义军的农民害怕官府捉拿,于是四处流窜,成为治安的严重威胁。张咏并不以多杀戮为功,他上任以后,马上发布告示,宣称只要放下武器回归田里的,朝廷一律不予追究。并且说:李顺胁民为贼,今天我化贼为民,不也是很恰当的吗?这样一来,境内很快就安定下来了。当时有传言说怪鸟白头翁抓吃小孩,吓得大家人心惶惶,不到傍晚路上就行人绝迹。张咏命部属到市场上去查访,发现谈论这件事最起劲的,就立刻查证逮捕。第二天抓到一个人,张咏命令立刻公开处死,当天就谣言止息了。后来张咏说:谣言一起,妖气就乘机而作。妖怪有形,谣言有声,阻止谣言的技巧,在于当下果断的处理,而不是作法去邪。
  张咏御下极严,同时却能够体贴下情。刚到益州时,有一个小官吏冒犯了他,张咏命人用枷锁铐住那小吏的脖子,小吏谩骂他说:你现在铐我容易,到时再想脱下我的枷锁可就难了。张咏见这个小吏如此狂悖,走下堂来说到:我看不出脱下有什么难处!当即提剑砍下小吏的脑袋,其他官员都吓得战抖不已。还有一次,张咏巡视公务回来,发现手下的一个小差役睡着了。于是问他:你家发生什么事吗?差役回答说:我妈妈已经病了很久,可是我哥哥外出作客还没有回来。张咏派人去察访,知道差役说的确是实情。第二天,张咏便派了一名总管事务的人去帮助这个差役,并说:在我的公厅里哪有敢睡觉的人呢?这一定是内心极为忧伤烦闷,才会如此,所以我怜悯他。由于张咏严而不厉,所以他的手下对他虽然敬畏,但还是愿意为他效力。
  张咏执法虽严,但始终不忘教化百姓。有名贼人在误杀耕牛后畏罪逃逸,张咏答允贼人若出面自首就不再追究,但贼人却一直不肯投案。张咏命人拘留贼人的母亲十天,贼人还是不肯出来自首。张咏下令释放贼人的母亲,又再拘留他妻子,这次仅只一夜,贼人就出面投案。张咏判道:拘留母亲十天不及妻子被关一夜,为什么母亲养育之恩如此淡薄、而夫妻结发之情却如此浓厚呢?于是下令在市集处斩杀了这个贼人。其他犯法的人听说这件事,纷纷出面自首。张咏也实践诺言,命他们各自返乡为良民。当时四川读书人知有家而不知有国,学成以后大多不肯出来做官为朝廷效力。张咏亲自考察当地三个最著名读书人的学识品行,极力鼓励他们去参加科举,这三人后来都考取功名出来做官,当地的士风为之一变。四川货币以铁钱为主(其他地区为铜钱),质量重、价值低,因此不便于商品贸易,张咏经过考察,提出了质剂之法,由成都十六家富户以资产担保发行了“交子”,一张交子代替铁钱一千枚,交子可以直接在市面上流通,每三年把交子以旧换新。这应该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了,抛开首创的意义不说,这种时刻为百姓便利着想的心态实在是万世为官者的榜样。后来朝廷叫四川、陕西等地以铁钱换铜钱,十枚铁钱换一枚铜钱。张咏指出,各地钱币兑换比率事实上并不一样,希望朝廷因地制宜,按照各地的实际比率兑换铜钱,不要损害百姓的利益。   史书记载张咏对于来自民间的诉讼,一眼就能看出是非曲直,所做出的判决能够使大家都心悦诚服。好事者甚至把张咏的判词汇集出版,雕刻发行。而张咏本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这些全在于时刻不忘体察民情。他曾说:“询君子得君子,询小人得小人,各就其党询之,则无不审矣。”宋真宗二年,张咏以工部侍郎身份出知杭州。当年杭州收成不好,许多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了活命,被迫去贩卖私盐,地方官府抓了几百个因为贩盐而犯法的人,张咏到任以后,对这些人一一宽大处理,小作惩处就全部放了。他手下官员对他说:大人你这样一味宽大,恐怕将来这种事情会制止不了啊。张咏回答:现在杭州的老百姓十之八九都不能吃饱饭,全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一旦断了他们的活路,这些人很可能会聚集为盗,那样对国家的危害就会更大,等到将来有了收成,老百姓可以依靠正当职业谋生了,官府还是要严厉禁止这些违法行为的。还有一次,有个少年和他姐夫为继承家业的事情告到张咏那里,其姐夫拿出岳父的遗嘱给张咏看,上面清楚地写着家产的十分之七给女儿女婿,十分之三留给儿子。张咏一看遗嘱,知道老者死时其儿子只有三岁,当下十分感慨地对这家女婿说:你岳父是个聪明人啊,因为他儿子年幼要依靠你抚养,所以才故意立下这种遗嘱,如果不是这样,他儿子的性命都可能被你残害了。当即判定把老者留下的财产重新分配,十分之七给儿子,十分之三给女婿。所有人都叹服张咏的明断。

 


危言危行


  张咏才识出众,仕途也还算顺达,工部、兵部、礼部官员都做过,担任过许多地方州郡最高长官,甚至出任过十州安抚使,然而最终却没有能够担任宰相的高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史书称其“骨鲠蹇谔”,换言之就是直话直说。张咏离开成都以后,继任者任中正向他讨教处理政事的方法。张咏说:如果你自己的见解比法律高明,就可以舍弃法律用自己的见解,但千万不能一切都完全顺着自己的见解行事。任中正谨记张咏这些话,果然因为政绩优良而被人称道。
  张咏性子急躁、嫉恶如仇,看见别人的不对、不足之处总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在他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有次朝廷举行宴会,当时丞相手下的一位高级官吏因为喝醉酒而失礼,张咏马上弹劾他。后来丁谓、王钦若(均为著名奸相)用事,张咏认为这二人挑唆皇帝奢侈享受之心,耗费国家财产,增加了人民负担,曾经三次上书弹劾,请皇帝诛杀这二人,结果是自己被迫离开京城出知陈州。
  与寇准的交往最能体现张咏直言无忌的性格。张、寇二人早年熟稔,相知很深,双方互相推许才能,颇有惺惺相惜之意。张咏未有功名前,就曾和寇准联名推让保举别人。寇准仕途发迹较早,升迁以后时刻不忘推荐张咏。寇准拜相以后,张咏对自己手下官员说:寇准是天下奇才,就是学问上有点欠缺。后来张咏与寇准相会,寇准非常客气地招待他,临别时问道:张公对我有什么教诲吗?张咏回答他:《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当时不明白他的意思,后来读到“不学无术”四个字,这才笑道:原来张公认为我是不学无术呢。以寇、张二人的交情,张咏还是这样不留情面,对其他人如何更是不难想见了。以寇准之量,当然不会因此而记恨,但其他人如何想就很难说了。
  张咏年七十而卒,死后被追赠左仆射,谥忠定,有文集十卷传世。观张咏一生事迹,摧强横,扶弱小,体民情,恤民艰,其言行在常人眼里虽难免奇兀,然始终不离君子正道。张咏生前曾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这话可谓张公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