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纤维饼干有哪些:释圆觉原来是个说胡话的大骗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47:03

释圆觉原来是个说胡话的大骗子!

事实胜于雄辩,谎言掩盖不了真相!

前几天我在好几个网站上,看了一个叫什么释圆觉的人,写的一篇《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的文章,他里边有这样的话:

释圆觉说:大乘邪教徒所宣扬的六度菩萨道(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这里的"持戒"包括"忍辱",重复,纯属文字游戏)………………………,大乘经典都是伪造的,攻击破坏原始佛教和骗取利是他们的真正用意”。————

这是一篇诽谤大乘佛法“一鸣惊人”的文章!当时我一看,觉得这篇文章怪怪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因为对于佛陀的北传原始经典,我以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罢了!里边的具体细节我也不清楚。

要说是南传的原始经典,我根本就从来没有看过,里头的内容到就是什么样子,我确实也不知道,不知道就心中没底,心中没底就说不清楚。

按照释圆觉的这种论调,大乘经典里的“菩萨六度”,似乎是无中生有,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文字游戏!好像在南传原始经典里,佛陀根本就没有“菩萨六度”这样的开示。

不过,好在我历来都不信邪,别人的文字游戏,哪怕你说出个花来,我压根儿就不爱听信!不管别人说什么话,我都要进行一番思考,然后才放心。

我想,胡说总究不能掩盖事实,谣言也绝对不能代表真相。我们打开佛陀的南传原始经典一看不就知道了吗?

因为释圆觉的说法,纯粹是他个人的说法,他的说法,不能代表真正的原始佛经里的真实内容。所以我们绝对是不能轻信的!我们久学的佛子哪能不去考证,让他一忽悠就信以为真了呢?

因为这件事是关乎着每个学佛者慧命的大事,我们要必须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才能去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如果不弄清楚这些真相,那么就会祸害很多学佛人的慧命。这是绝对是不行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决心要考证个究竟。我要亲手考察考察南传的原始经典,查清这些说法的来龙去脉!查清楚佛陀在南传的原始经典里,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佛陀的南传原始经典里,到底是不是就像释圆觉说的那样:佛陀没有关于“菩萨六度”这样的开示?而“菩萨六度”是“纯属”后人编造出来的文字游戏呢?

接着我就马上着手进行阅读佛陀的南传原始经典。经过我自己的亲手考证,终于发现释圆觉原来是一个说谎话的骗子!

 

在佛陀的原始经典里,那些明明白白的确凿证据,彻底揭穿了释圆觉的弥天谎言!我的疑心终于解开了!大乘经典确确实实是佛陀亲口说的经教!因为佛陀在南传原始经典里,早就有过“菩萨六度”这样的具体开示!释圆觉的谣言仅仅是狂人笔记而已!

 

现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释圆觉是一个谤佛谤法的贼人!他是一个信口胡言的大骗子!或许他是一颗不顾因果的大傻瓜!

 

释圆觉胡说“菩萨六度”是后人编造的文字游戏!这是他在不怀好意、捏造事实,诽谤大乘经典的鬼话!

 

为了辨明事实真相,我们以事实为依据,来证明这个问题。首先大家来看,佛陀在南传原始经典里关于“布施”的开示:

 

(1)布施

 

(南传)增支部经典三,五 集, 第五 《文荼王品》:

尔时,世尊即以偈告郁伽天子曰:
“可意之物行布施         当即获得可意物
  以最上物而布施          复得最上之事物
  以最好物而布施          即当获得最好物
  以最胜物而布施          到达于最胜之处
  最上最好之施者          以及最胜之施者
  即使生于何处时          寿命长而有荣誉”
 

佛陀在(南传)长部经典一《究罗檀头经》二五里开示说:

“尊者瞿昙!有比此等之三种牺牲祭、十六祭法,及此等时常之布施、随祀宗
 族,建造此等精舍,更少烦杂、少伤害,且比其他牺牲祭更多果报、功德耶”
“婆罗门!有比此等之三种牺牲祭、十六祭法,及此等时常之布施、随祀宗族,建造此等精舍,更少烦杂、少伤害,且比其他牺牲祭更多果报、功德。”
 
(南传)中部经典四,第一四二《 施分别经》:
[世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阿难!实际上,凡有人(甲),因人(乙)而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甲),对其人(乙),要十分报恩。--即所谓以赞仰、起迎、合掌之业、恭敬之业、依服、饮食、座卧、缘病以供养医药资具。阿难!实际上,凡有人(甲)、由其人(乙)而离杀生、离偷盗、于欲离邪行、离虚诳语、离须罗、迷罗耶饮酒之放逸处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甲)对其人(乙),须十分报恩。--即所谓以……之供养。阿难!实际上,凡有人因其人而对佛具证净……对圣戒具证净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对其人,须时十分报恩--即所谓以……之供养。阿难!实际上,有人因于人而对苦无疑、对苦集无疑、对苦灭无疑、对苦灭之道无疑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对其人须十分报恩。
--即所谓以……之供养。
“阿难!然而,有此等十四对人施。对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一对人施。对辟支佛供养布施,此为第二人施。对如来之弟子阿罗汉供养布施,此为第三对人施。对证阿罗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四对人施。对不还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五对人施。对证不还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六对人施。对一来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七对人施。对证一来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八对人施。对预流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九对人施。对证预流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对人施。对外学于诸欲离贪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一对人施。对凡夫之戒具足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二对人施。对凡夫之恶戒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三对人施。对畜生供养布施,此为第十四对人施。阿难!于此等中,若对畜生供养布施,应望得百倍之施[报]。若对凡夫之恶戒者供养布施,应望得千倍之施[报]。若对凡夫之具戒者供养布施,应望得百千(十万)倍之施[报]。若对外学诸欲之离贪者供养布施,应望得亿百千倍之施[报]。若对证预流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应望得无数无量之施[报]。何况对预流果者耶!
对证一来果之道中者……乃至……何况一来者……[乃至]……对证不还果之道者……[乃至]……何况不还者……[乃至]……对阿罗汉果之道中者……[乃至]
……何况对如来弟子之阿罗汉……[乃至]……辟支佛……[乃至]……何况对如
来、阿罗汉、正等觉者耶!
复次,阿难!此等有七种之僧类施。对佛在世时之两种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一之僧类施。对如来灭后之两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二之僧类施。对比丘之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三之僧类施。对比丘尼之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四之僧类施。为‘如是数之比丘与比丘尼,应由我指名’供养布施,此为第五之僧类施。为‘如是数之比丘,应由指名’供养布施,此为第六之僧类施。为‘如是数之比丘尼僧伽,应由我指名’供养布施,此为第七之僧类施。复次,阿难!于未来世有诸种姓者,虽著袈裟然是恶戒、恶法者,于彼诸恶戒者之间,特指定僧伽以供养布施。如是之时,阿难!我亦言无数无量之僧类施。阿难!然,虽以任何理由,我不言由僧类施比对人施有大果。阿难!于此有四种之施清净。何者为四阿难!施之由施者为清净而非由受者。阿难!施之由受者为清净而非由施者。阿难!施之非由施者为清净亦不由受者。阿难!施之由施者清净而亦由受者。然者,阿难!如何施之由施者为清净而非由受者阿难!兹有施者是具戒善法,而有诸受者是恶戒恶法。阿难!如是者,施是由施者为清净而非由受者,然者,阿难!如何施之由受者为清净而非由施者阿难!兹有施者是恶戒恶法而有诸受者,是具戒善法。阿难!如是者,施是由受者为清净而非由施者。
然者,阿难!如何施之非由施者为清净而亦非受者阿难!兹有施者是恶戒恶法。又有受者是恶戒恶法。阿难!如是者,施乃非由施者为清净而亦非由受者。
然者,阿难!如何施之由施者为清净而亦由受者阿难!兹有施者是具戒善法。又受者亦是具戒善法。--如是者,阿难!施乃由施者为清净而亦由受者。
阿难!此等为四种之施清净。”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已,[大]师善逝更又如是说曰:
        是人为具戒          布施恶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乐心
        胜信大业果          如是之布施
        施者为清净          是人为恶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乐心          无信大业果
        如是之布施          受者为清净
        是人为恶戒          布施恶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乐心
        无信大业果          如是之布施
        两者具不净          是人为具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乐心          胜信得大果
        我言如是施          实有广大果
        是人已离贪          布施离贪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乐心
        胜信大业果          我言如是施
        实有广大果          --
 
(南传) 增支部经典五,八 集第四 布施品                                                           三十一 布施1                              (一)
 一  “诸比丘!布施有八种。以何为八耶
 二  即随至而给与布施;怖畏之故而给与布施;我前受布施而给与布施;我将受布施而给与布施;思:‘布施为善’而给与布施,思:‘我炊而彼等不炊,故我给与炊而对不炊者给与布施’;思:‘若给与布施,则我为起善名称’而给与布施;为心之庄严、心资具而给与布施。诸比丘!如是有八种布施。”
 
(辩论):
大家可见,佛在这南传原始经典里早已明明开示说过“布施”一法!可是释圆觉却说这是大乘经典的文字游戏!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你看这个释圆觉多奸诈,竟然胡说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真是一个蒙人的大骗子,说话一点也不实诚!
 
为当一个人,如果你是人生父母养的,咱说话就要负责任,说话就要说真话,绝不能做哪种昧着良心骗人的损阴缺德事!
 
但凡一个有良知的人,在写文章批评他人时,真的咱就是真的,假的咱就是假的,咱必须掏出良心说实话,实事求是的说真话!
 
尤其是对于佛法,我们更不能随便胡说!在佛法上,决不能为了某种私人利益去造假瞒哄人。这样的因果我们担待不起!
 
因为你写出来的东西,不知有多少人要看,他们看了以后,如果是有条件考察的话,那还罢了,如果不去考察,那就会害了人家的慧命!
 
你看,佛陀在南传原始经典里明明白白有“布施”的这一开示,可是这个释圆觉却装傻卖呆,故意耍笑捉弄人。
 
他竟然违背事实、颠倒黑白,制造假象来蒙蔽那些没有看过佛陀原始经典的人!害得大家浪费时间看他写的那些假话!可见释圆觉这个人的心术不正!他是想谋害学佛人的慧命!你看这个释圆觉多损阴!
 
他造谣生事,胡说“菩萨六度”是后人编造的!他还竟然骂佛陀的说法是文字游戏!可见释圆觉是多么的恶劣!多么的卑鄙!多么的无耻!
 
释圆觉是一个昧了良心任意说胡话的人!释圆觉是变着法子说假话蒙人骗人的人,他是一个没天理的人!
 
(2)持戒

(南传)长部经典三《等诵经》中言:

一四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财富聚,
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为具戒、
持戒者之第二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亲近任何诸众: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皆得离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终,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身怀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南传)增支部经典一,三 集 ,第一 《愚人品》:
云何为三法耶持戒、断彼破戒之垢。无嫉、断彼嫉之垢。无悭、断彼悭之垢。诸比丘!成就此三法,断此三垢者,即犹如捉而停留生于天。
 
(南传)增支部经典六,十集 第三 大品
大德!我乃观知恩、知报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大德!世尊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而行,令众人得圣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
大德!世尊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而行,令众人得圣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
大德!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大德!复次,世尊有戒,有佛戒、圣戒、善戒,成就善戒。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圣戒、善戒,成就善戒故。大德!我观此义趣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大德!复次,世尊于长夜住阿练若,亲近于阿练若、林间、僻地等边陬之坐卧
       
(南传)增支部经典六,十集 第五 骂詈品
诸比丘!出家者应数数观察十法。何等为十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弃彩色1。”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命乃系属于他。”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欲改行仪。”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有无非难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审视无非难我持戒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一切之可爱、可意与处异而别离。”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所有业,领受业,胎业,以业为缘者,以业为归趣,我领受我所造之善恶业。”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云何而过日夜。”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喜空闲处2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上人法能证得为圣之殊胜智见耶如是于末期间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诸比丘!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此十法。
 
(辩论):

在南传的原始经典里,佛陀明明白白开示说“持戒”的功德,可是释圆觉硬是昧却良心,视而不见,说“持戒”是后人在大乘经典里编造的文字游戏!你看这个释圆觉多损!道德水平多恶劣!

 

释圆觉竟然蒙蔽那些没有看过经典的人!你说世界上哪有这种下贱无耻的人!这个人竟然昧着良心拿佛法来骗人!简直是丧失了人格!!

 

在南传的原始佛教的经典里,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佛陀对“菩萨六度”的这些慈悲开示,这些慈悲的开示,正是“佛陀亲口说”的经教。

 

释圆觉真是有眼不亮,瞎子一样!他竟然大肆造谣说:这是后人在大乘经典里编造的“文字游戏”!可见这个说法是释圆觉扯出来的弥天谎言。这个释圆觉真可恶,这个人实在太无耻! 太无赖!

 

违背事实的人,就是昧却良心的人。释圆觉就是违背事实的人,所以释圆觉就是一个昧却良心的人!

 
(3)忍辱
佛陀在(南传)长部经典一《大本经》二八里说道:
 诸比丘!实于此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者,对比丘僧伽诵波罗提木叉:
               ‘忍辱苦行为第一
                 涅槃第一诸佛说
                 出家不恼害他人
                 沙门亦不害他者
                 不造一切之恶因
                 一切善业全具足
                 ………
                 修习高洁增上心
                 此乃诸佛之教诫’
 
(南传)相应部经典一,第一 《诸天相应》: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之大重阁讲堂。
  ………
    三  立于一面彼云天之红莲公主,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
                 不论任何者           寂静与忍辱
                 近此圣法人           以舍此身时
                 应满天之集

(南传)小部經典一,《法句經》七 阿羅漢品中言:

    九四  諸根歸寂靜,如御善調馬,斷慢無煩惱,天人所羨慕。

    九五  敬虔之聖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堅居幢,如無污泥地,斯人無輪迴。

    九六  聖者意寂靜,語與業寂靜,正直而解脫,如是得安穩。

   

 
在《南传》小部經典二,一 蛇 品 一○ 曠野經  :

時曠野夜叉以偈白世尊:

    …………………

                  依精進能越苦惱   依慧始能得遍淨」           ()

    一八五      「云何而能得智慧云何而能得財寶

                  云何而獲得稱譽   云何而結交友誼

                  云何而得此世界   至他世界無愁煩」            ()

    一八六      「汝欲獲得涅槃道應信阿羅漢諸法

                  心不放逸聰明者   依聞六欲得智慧               ()

    一八七        行所當行耐荷負勤奮鬥者得財富

                  依真實語獲稱譽   與所欲者結友誼」            ()

    一八八      「實語善心精進捨   此等四法信為主

                  在俗生活若存此   當至他界無愁煩                ()

    一八九        實語調御捨忍辱此四勝者應須知

                  但欲廣知其他等    問他沙門婆羅門」             ()

   
(南传)小部經典二, 小 品 四 《大吉祥經》:               

()

二六六      忍辱與柔和         會見諸沙門

時時有法談         是最上吉祥                        

 

(南传)小部經典二,小 《婆羅門法經》:

此間婆羅門   決不行淫法                      

()

二九二            梵行戒質直   柔軟與苦行

                  柔忍不害命   忍辱受讚說                       

()

二九三        彼第一梵行   堅固精勤者

                  彼實斷淫法   夢中亦不行                    

(一○)

    二九四        此世有識人   隨學彼禁戒

                  梵行不淫戒   忍辱受讚說                   

   

 
(南传)小部經典二 ,大 品 九《 婆私吒經》:

怒罵毆打被繩縛8   對此無瞋忍耐者

                 具忍辱力強忍軍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

    六二四        無忿精勤具頭陀    持戒渴愛不增盛

                  調御此身最後身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一)

    六二五        不著蓮葉如水珠10  不承錐尖如芥子

                  對彼諸欲無染著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二)

    六二六        此世自己苦滅盡     了知滅盡諸苦者

                  卸除重擔離縛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三)

    六二七        甚深智慧具慧者      道與非道通曉者

                  通達最上義理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四)

    六二八        在家以及非家者11   不與兩者交往者

                  少欲遠離不住家     我稱彼為婆羅門               

(南传)小部經典二,一四 《迅速經1》:

    九二八        人來毀訾不駭怖      受人賞讚勿高傲

                  心無貪欲及慳吝      除去忿怒與兩舌             

(一四)

    九二九        不可從事作買賣      比丘決不誹謗人

                  於村不可作親著      不以語人欲利得             

(一五)

    九三○        比丘不可為誇大      策語受施不可為

                  比丘不可學傲慢      異執之論不可說             

(一六)

182 九三一        勿為妄語所誘導      勿為欺誑有正知

                  更依活命依慧命      依戒勤行莫輕他             

(一七)

    九三二        爾諸沙門應忍辱      多聞眾言之污辱

                  不以麤語作回應      諸上善人無反報             

(一八)

    九三三        比丘了知此諸法      簡擇常念應當學

                  煩惱寂滅知是寂      於瞿曇教勿放逸             

(一九)

    九三四        彼之自勝不勝他      見自內證無雜言

                  於世尊教不放逸      常行禮拜應隨學」          

世尊如斯宣說已,迅速經竟。

 

(辩论):
佛在南传佛法的经典里明明有:“忍辱”这一说法!释圆觉却说这是大乘佛法的文字游戏!可见释圆觉确实是一个不诚实的奸人!是一个极无耻的卑鄙小人!
他为了诽谤大乘佛法,连佛陀的原始经典也要恶意否定,这是他故意昧着良心,违背事实,卑鄙地诽谤大乘佛法!
 
可见释圆觉这是在存心制造混乱,他是一个专门冲击佛教的一个不良之徒!他是一个昧着良心蒙人骗人,故意制造谣言说谎话的人!说谎话的人,是毫无教养的人,释圆觉就是一个毫无教养的人!

 

释圆觉说:“持戒”包括“忍辱”,重复。此亦谬说。

(举例):

如在(南传)小部經典十,第一章 阿瓦利耶品(渡守)》:三八五,《難提鹿王本生譚》:有如是说:

“菩薩告王,使王護五戒:「大王!王者實須破惡法,實施王之十法,依正法而治國。」

274             布施持戒與捨離          正義柔和與精進

                  無瞋無害能忍辱          最後切要須無癡

                如是持善法              躬親為體現

                  慈心自身生              善心自增進

如是以偈之形說述王之正法,彼更於數日之間,居於王前,王宣言於其國中守護一切有情之命,擊打金鼓,遍歷各處,而後菩薩云:「大王!勤政愛民。」彼於是為會父母而歸。”

 
(辨义):
这里的“忍辱”和“持戒”并列为治国善法的十法之一,“忍辱”一法并不是包括在“持戒”之内。
 
(举例):
又如:(南传)小部經典八,第九章  《革履品》:中说: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長者之家,父死得長者之地位,

而彼之子為一抱膝之幼兒,向父云:「父親!請說唯一句、一事務,含種種之意語,使我聞之。」於是唱第一之偈:

        我願父為說        有種種意義

          一句攝多句        依此成利益

彼父對此回答唱第二之偈:

        我子!精進為一句       具有多種意

                此與戒相結       此與忍辱伴

                應使諸友樂       足使敵受苦

菩薩如此答其子之質問,彼亦依父所說求自己之利益隨其業報出生應生之所。

 
(辨义):
此处是把“持戒”和“忍辱”作为“精进”所摄持在多句中的多种意义之善法。在这里并没有把“忍辱”归纳在“持戒”之中。可见“持戒”和“忍辱”各有其特殊含义。他们是既独立,又互为相伴的多种意义善法。绝不是谁可以包括谁的问题。
 
(举例):

又如:(南传)小部經典四(譬喻經第一  佛陀品  長老之譬喻中说:

“忍辱與無害,以慈心持戒,不持敵意者,彼渡人天界。”
 
(辨义):
这里的“忍辱”和“无害”,是以慈心“护戒”的增上法。“持戒”并没有包含“忍辱”的意思。受持戒法之人,对于他人的无知侮辱,要忍辱,不起害心、不持敌意,这样才可以渡的人天界。
 
(举例):
再如:佛陀在(南传)小部經典六,《因緣譚總序》中开示道:

於是於諸處          予探如來本

                 上方與下方          十方之法界

    一二六       當予探尋時          第一布施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大路

    一二七      「若欲得菩提         先行第一度

            布施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三一        當予探尋時          第二護戒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三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二度

             護戒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三六        當予探尋時          第三出離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三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三度

             出離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四一        當予探尋時          第四智慧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四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四度

             智慧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四六        當予探尋時          第五精進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四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五度

             精進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五一        當予探尋時            第六堪忍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五二      「堪忍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五六        當予探尋時          第七真實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五七      「真實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24 一六一        當予探尋時          第八決定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六二      「第八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六六        當予探尋時          第九為慈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六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九度

                  慈愛無比類          汝今須堅持

    一六八        恰如有清水          為除諸塵垢

                  善人與惡人          寒冷同感受

    一六九        利者不利者          慈受平等心

                  滿慈波羅蜜          達得上菩提」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七一        當予探尋時        第十為捨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七二      「第十波羅蜜        汝今須堅持

                  堅固無可比        證得上菩提

    一七三        如棄染淨物        皆投於大地

                  忿怒與慈愛        棄之見平等

    一七四        對於苦與樂        汝常使平衡

                  滿捨波羅蜜        達得上菩提」

……「於此世界,菩薩完全應行使成熟菩提成佛之基本法,惟此十波羅蜜而無其他,此十波羅蜜,上至虛空,下至地上,無論東西其他各方,惟自住於心之內部。」徹觀如是住於內心之〔此十波羅蜜〕,一總緊密再三順逆思惟。執終而遂初,執初而決終,執中間而果兩端,執兩端而果中間。捨肢體而為波羅蜜,捨自然之物而近於小波羅蜜,捨生命而為最上義波羅蜜。此十波羅蜜,十近小波羅蜜與十最上波羅蜜,如對於流出之油一齊混合,可棒攪須彌山、迴旋大海水。彼如是思此十波羅蜜時,依其法之威力,使四那由他 1二十萬由旬 2厚之此大地,如象踏葭束,機押甘蔗,發大音而震動。又如陶工及油榨機車輪之旋轉。

 
(辨义):
在这里“忍”为成佛十法的第六度“堪忍波罗蜜”。 “菩薩完全應行使成熟菩提成佛之基本法,惟此十波羅蜜而無其他,此十波羅蜜,上至虛空,下至地上,無論東西其他各方,惟自住於心之內部。」,
 
“此十波羅蜜”之间的关系,并且是“執終而遂初,執初而決終,執中間而果兩端,執兩端而果中間”,不可分离的互助互增的连带之法。他们之间互有因果,互为贯通的法则。并没有互为包括的意思!他们是谁也代替不了谁的各自独立意义的法则!也可以说“忍辱”者是行法,“持戒”者是行处。“持戒”是“忍辱”的增上緣!“忍辱”是“持戒”的增上法!二者之间互为增上。并不是“持戒”就包括了“忍辱”,“持戒”和“忍辱”这两个波罗蜜,不可用“包括”二字来界定。
 
行此十波罗蜜,如果你是“捨肢體而為波羅蜜,捨自然之物而近於小波羅蜜”,如果你是捨生命,就是成為最上義波羅蜜”。
可见这里第二“护戒波罗蜜”是不包括第六“堪忍波罗蜜”的。释圆觉说“持戒包括忍辱”,这是强说、是胡说、是妄说、是谤佛之说!
 
(举例):
在(南传)小部經典五,(堪忍波羅蜜 ) 堪提瓦達本生(本生譚第三一三)中有这样的记载:

魔王喪膽  此時魔羅天子喪膽,坐於大道,不斷思惟,得十六原因。於地上畫十六印記:「出城以來,糾纏不絕,探求其過失,予未見此人有任何惡事,此人已超越予之領域矣。」魔王曰:「予未曾敢行如此人之布施波羅蜜,是故予與此人不能相同。」於是畫一印記。又同樣:「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持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堪忍波羅蜜、真實波羅蜜、決定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至第十之印記。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羅蜜,為得知此世彼世諸人感覺之特別智慧之條件,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第十一之印記。同樣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羅蜜,為得知他人意志性向之特別智慧、大慈定智、雙神通智、無礙智、一切智之條件,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至第十六印記。如是彼依此等原因,於大道畫十六印記而坐。

 
(辨义):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持戒是证道的基础,“忍辱”是护持净戒的增上法, 
“持戒”和“忍辱”是两个各自含义的“波罗蜜”,他们缺一就不能成为“十波罗蜜”!如果把“忍辱”包括在“持戒”之中,那么就成了“九波罗蜜”了!
 
释圆觉为了诽谤大乘经典,掩盖原始经典里的事实真相,大肆制造谣言,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毁谤佛说,他是一个极端无耻的人!
 
他狂言道:佛陀说的“持戒和忍辱”这是重复!是“文字游戏”!他认为佛陀不该有这样的两种说法,这是犯了重复!你看释圆觉是多么的狂妄!他竟然连佛陀也不相信!不佩服!还要诽谤说佛陀这是犯了“重复”?你看这个释圆觉是多么的霸道!简直是狂妄至极!
 
既然持戒包括了忍辱?那么佛陀为什么说了“持戒波罗蜜”一法,又要说“忍辱波罗蜜”一法呢?难道佛陀糊涂了吗?难道佛陀没有释圆觉的智慧高吗?
譬如:在最起码的 “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这五戒里边,我们如何能够看得出“包括”着忍辱的含义呢?
 
如果按照释圆觉的胡说,“持戒”包括“忍辱”的话,那么今后汉语会产生混乱。比如:“忍辱负重”,就“包括”了“持戒负重”。“受戒”就“包括”了“受辱”!受“大戒”就“包括”了受“大辱”,受“五戒”就“包括”了受“五辱”!“戒律”“包括”了“辱律”。这样能行吗?
 
释圆觉这个人说话颠颠倒倒、出言思维不通情理,简直是一个头脑发胀的疯子!他的这些词义,只能在他释圆觉自己的倒霉词典里可以查到。汉语词典里你绝对查不到这样的解词答案!因为这是释圆觉创造出来的可笑词义!他的解词含义仅仅是给后人留下一个笑柄而已!
 
你想,如果这个释圆觉持了酒戒以后,他释圆觉不喝酒就有些受辱吗?
难道这个释圆觉持了不杀生戒以后,他释圆觉不杀生就有些受辱吗?
难道这个释圆觉持了不偷盗戒以后,他释圆觉不偷盗就有些受辱吗?
难道这个释圆觉持了不说妄语戒以后,他释圆觉不说妄语就有些受辱吗?
难道这个释圆觉持了不邪淫戒以后,他释圆觉不搞邪淫就有些受辱吗?
 
你看,这个释圆觉是什么的文化水平?连解释词义都做不好!这实在是东拉西扯、牵强附会、鸟国里的叽言诈语!这个释圆觉原来是个无中生有的造谣把式!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的胡说专家!
 
可见这个释圆觉,多不过是一个智商低下、不通理性的狂人。是一个坑人骗人到处出洋相的弱智跳梁小丑而已!
 
从这里再一次可以看出释圆觉是一个狂妄的人!是一个丧失了理智的人!是一个败坏了人格的人!是一个诽谤大乘经典不择手段的人!
 
(4)精进

(南传)长部经典二《大念处经》中佛说: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
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南传)长部经典一《梵网经、诵品》六:
  诸比丘!于此,最初生之有情,较长寿、较英俊、较有权力。反之,其后而生诸有情,较短命、较丑陋、较少有权力。诸比丘!然,其后生者之一有情,由此天殁而生来此[地上]15,生来此已,彼舍家而出家,舍家出家已,彼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忆念不起。而彼如是言:“彼尊者实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败者、一切万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创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由化生吾等此(尊者梵天),是常恒、坚固、常住,无转变性,唯如是恒常而住。反之,吾等,因由此梵天之化生,故吾等是无常、不坚固、短命、有死殁、生此之性质。

………..

八  诸比丘!然,其中之有情,由其天身殁而生来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彼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由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而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忆念不起矣。

…………….

一一  诸比丘!然,其中有一有情,由其天身殁,而生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而想念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无能想念。

 

(南传)中部经典一。十二《狮子吼大经》:

舍利弗!于此予四声闻应有如次,即寿百岁、生百岁,具足最上之忆念、最上之行道、最上之精进,可达最上智慧辩才。舍利弗!恰如训练有素,乃而熟练之弓术师,以轻矢容易射越[棕榈]之阴叶,如是彼等极善忆念、极善行道、有极坚固之精进,如是有成就最上智慧辩才。

 

(辩论):
释圆觉胡说:菩萨六度的“精进”一法,也是大乘经典里胡编乱造的“文字游戏”!
 
结果,翻开原始经典一看!原来菩萨六度“精进”一法,正是佛陀亲自开示的法语!佛陀在南传的经典里到处有“精进”专修、不放逸法的具体开示!释圆觉却昧着良心故意颠倒是非,大肆造谣说大乘经典里的“菩萨六度”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文字游戏!你看这个释圆觉是多么的可恶!
 
佛陀亲自开示的法语,释圆觉都要恶意诽谤!可见释圆觉是一个什么人了!释圆觉真正是一个葬良心发财的奸人。
 
因为什么说释圆觉是葬良心发财的奸人?因为我发觉他写了不少书,发在了网上。原来他是想卖钱!他想挣点钱,又没有别的门路,他就想出了歪点子写书。
 
要写书你就写点别的小说一类或者什么的,也能卖点钱养家糊口?不过他写小说又没有那个能力!他就想出个歪点子,他要一鸣惊人,让世人感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他就选择诽谤佛经!
 
他似乎真有点一鸣惊人的举动,因为敢谤大乘经典的人,毕竟少之又少!释圆觉却胆敢谤佛谤法,这也算是一个冒尖人物了!因为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动作!它能够引起很多人的注视,也可能引起一个轰动的效应!所以他选择了诽谤佛经。
 
不过他的谤佛谤法,也仅仅是黔驴之技!因为他没有过硬的根据,让明眼人一揭露,马上露出了破绽!他原来仅仅是一个不堪一击的纸人!原来他是在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蒙人骗人,从这里大家可以了解到,释圆觉原来是一个编造假话耍笑人的一个狂徒!
              
因为是真是假,只要人家搬开原始佛经对照后,马上就会拔麻露狼!原来释圆觉是在昧着良心说话!他的一鸣惊人!原来是“驴一鸣,虎大骇!”闹半天他对大乘经典发出的诽谤言论,仅仅是“蹄之”而已!
 
如果真像释圆觉说的那样:大乘经典是胡编乱造的。我们当然会感谢他的提示!我们学佛人也可能会改变信仰,或许会去向外道六师学法!
 
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因为大乘经典本来是佛陀的教法,不是释圆觉所胡说的那样是后人胡编乱造的,说大乘经典是文字游戏这些话,纯粹是释圆觉昧着良心胡说出来的。
 
释圆觉虽然拼尽全力恶意诽谤大乘,可是,对于久学佛子来说,只不过仅仅是在耳边呱噪了一通而已,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实在是不值一谈!因为我们久学佛子的信仰永远不会改变!释圆觉仅仅是枉费心机而已!
 
 这个释圆觉真是一个损阴缺德、昧了良心的人!他是一个谎话连篇、蒙人骗人的教奸。所以我们佛弟子就不喜欢他!也不会上他的当!
 
世界上的一切人,包括杀人恶魔,但凡是有正义感的人,大家最反对的是这种昧着良心说假话的人!说胡话的人个个不受大家的欢迎!说胡话的人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不管你做什么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千万不要说胡话!大乘经典本来是佛陀的教法,原始经典里有着确凿的证据,释圆觉却满口胡言说是后人编造的!你说他的良心何在?
 
他这么一写不要其紧,却害的我们还得浪费时间看他的这一篇缺德文章?甚至还有人买了他的书,真是害人不浅,浪费人的钱财不说,还害人的慧命!你看释圆觉这个人多损阴!
 
(5)禅定
(南传)中部经典三,第八六《鸯掘摩经》:
今我归依断有因
        多为恶业导恶趣
        无负债果享饮食
        愚者无知耽放逸
        智者守身最胜财
        勿耽放逸勿亲欲
        入禅定者得大乐
        分别诸法达最胜
        善达不作恶思量
        逮达三明成佛教
        善达不作恶思量
 
(南传)中部经典三,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
“婆罗门!我今住竹林中。”“尊者阿难!云何竹林可得乐、且无音、无杂声、离人里、可离诸人而住,适于独栖耶”
“婆罗门!竹林可得乐,且无骚音,无杂声,离人里,可离诸人而住,适于独栖,
其正恰如卿等之庇护与拥护者之所依者。”“尊者阿难!竹林可得乐,且无骚音,无杂声,离人里,可离诸人而住,适于独栖,其正恰如诸尊者之禅定者,修定者之所依,诚然诸尊为禅定者、修定者。尊者阿难!一时,彼尊者瞿昙住毗舍离大林之重阁讲堂。尊者阿难!时,我于彼大林之重阁讲堂、近彼尊者瞿昙,于其处、彼尊者瞿昙说示禅定论,尽其委曲,彼世尊诚禅定者、修定者。而彼尊者瞿昙对一切之禅定,皆加以赞赏。”“婆罗门!彼世尊未必对一切禅定皆加赞赏。又彼世尊对一切禅定,亦非不加赞赏。然则婆罗门!彼世尊对如何种类之禅定不加赞赏耶婆罗门!此处有一人,为欲贪所缠,彼为欲贪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欲贪。彼随欲贪之如实介在而为禅思、入定、静虑、寂定。彼为嗔恚之所缠,为嗔恚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嗔恚。彼随嗔恚之如实介在而为禅思、入定、静虑、寂定。又彼为惛眠所缠,为惛眠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惛眠,彼以惛眠之介在如实为禅定……乃至……为掉悔所缠,掉悔所克之心而住……乃至……为疑所缠,疑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疑。彼仍随疑之如实介在而为禅思、入定、静虑、寂定。--婆罗门!实则彼世尊对如是种类之禅定不加赞赏。婆罗门!然彼世尊对如何种类之禅定予以赞赏耶婆罗门!此处有比丘,离欲爱、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爱欲与不善法,正住于成就生喜与乐之初禅。静止诸
寻、伺,身归静谧,心成一境性,无寻、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禅。……
乃至……第三禅……乃至……住于成就第四禅--婆罗门!如是种类之禅定,正为
彼世尊所赞赏。”“尊者阿难!尊者瞿昙!正对应呵之禅定呵斥,应赞之禅定,赞叹。”--
 
你看,关于禅定一法,佛陀在南传的原始经典里,也是处处有开示。释圆觉却故意胡说这是大乘经典里胡编乱造的文字游戏!
 
因为释圆觉的说法,根本不符合实际,是违背事实的谎言。他是在昧着良心颠倒佛陀的教法。本来佛陀的南传原始经典里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菩萨六度法语,而释圆觉却大睁两眼说胡话。竟然说菩萨六度是假的。可见释圆觉是多么的损阴缺德。
 
你看这个释圆觉多阴险,他纯粹是故意搅浑清水!他是想瞒哄那些不看经典的懒人。是想害那些初入佛门、学法尚浅的佛子的慧命,这个人良心多坏!
 
制造假象骗人的人,是没有天理的人。释圆觉就是在故意制造假象骗人,所以释圆觉就是一个没有天理的人!
 
(6)智慧

                                                      (菩薩═司祭官)

(南传)小部經典八,第七章  《香草叢品》二一四《河水满本生经》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智慧波羅蜜所作之談話。某時,比丘於法堂有關如來智慧之話,談如花放。「諸位法友!等正覺者有大智、廣智、明智,有敏捷之智慧、銳利之智慧、透徹之智慧,為具足方便智者。」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作何語,集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如來前生即有智慧,有方便與善巧。」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南传)小部經典五,第五十五  拔提品  長老之譬喻,五四七,《小妙香》

  於此賢劫中,婆羅門之裔,彼名為迦葉,論中最勝者。

      八十隨形好,三十二相具,一尋光明圍,而放炎光輝。

      發光如日月,如是而鼓舞,一切功德藏,沉靜如雲海。

     戒行如大地,三昧如雪山,智慧如虛空,無著如風行。

      婆羅捺之城,長者財穀豐,蓄積種種寶,我於豪家生。

      佛有大眷屬,我詣佛之前,聽聞有魅力,甘露之妙法。

      三十二相具,如月妙天體,更有隨形好,花放如娑羅。

      光輝炎照圍,耀輝如金山,一尋光明繞,百光如太陽。

 
(南传)小部經典四(譬喻經) 第四  軍頭波漠品  長老之譬喻  

一七  甚深微妙法,智慧究真義,名謨賀囉惹,為尊師弟子。

【无我法为诸佛 法中上】
  
“若学决定法,   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   智慧转法轮。”
    (长1大1-9b12f.)
 
(南传)小部經典三, 《 四十偈集》:

一○七七 智慧語真實,戒律得安定,心達安息者,智者所稱揚。

 
(南传)小部經典三, 《 四十偈集》:
一○九○ 彼大牟尼,念住為頸,信仰為手,智慧為頭,常得寂滅,遊行四方。」
 
(南传)小部經典十,第一章《尺度品 》四0二《果子袋本生经》: 

有智慧之人,增知見,開聖道之門,得不死之大涅槃,得成就聲聞、獨覺智、三藐三菩提;於得不死之大涅槃法,惟有殊勝智慧,其他不過為智慧之從屬。故如是云:

                  智慧猶如星中月        謂為最勝之賢者

                  戒律幸福一切法        皆為智慧之從者

 
 
(南传)小部經典四(譬喻經) 第一  佛陀品  長老之譬喻:  

九五  彼處戒城壁,樓門汝智慧,賢者!信為其支柱,汝護禁戒門。

九六  念處市望樓,聖者!智慧為廣場,神足交路園,美造法街路。

九七  彼之修多羅,毘曇毘奈耶,九分佛聖言,此即汝法堂。

九八  空法無相法,無欲求梵住,無欲即苦滅,此等汝法殿。

九九  智慧居第一,更精於辯說,稱舍利弗者,正法之將軍。

 

(南传)长部经典一,一四 《大本经》:
二0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老死何灭则老死灭
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生时则无老死,生灭则老死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生何灭则生灭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有时则无生,有灭则生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有何灭则有灭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取时则无有,取灭则有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取何灭则取灭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爱时则无取,爱灭则取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爱何灭则爱灭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受时则无爱,受灭则爱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受何灭则受灭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触时则无受,触灭则受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触何灭则触灭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六处时则无触,六处灭则触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六处何灭时则六处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名色时则无六处,名色灭则六处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名色何灭则名色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识时则无名色,识灭则名色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无何时则无识何灭则识灭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种种方便而思惟,则依智慧观察:‘无名色时则无识,名色灭则识灭。’
 
(南传)增支部经典二,四 集 ,第二 《优楼比螺品》:
    四    心处掉举杂秽语           数数作语任凭谁
          于所思惟不稳重           欣悦非法如畜兽
          了无尊敬是自恶           彼者显然非上座
          圆具戒品无论谁           具足多闻与胜辩
          强于诸善有自制           以智慧观察义理
          探究一切之诸法           心无荒乱具辩才
          生死已然付了断           于诸梵行了无缺
          于彼我说是上座           于彼绝非诸般漏
          比丘当以漏尽故           人称上座之盛名
 
(南传)增支部经典一,三 集 ,第一 《愚人品》:
诸比丘!愚人之标识是在作业,智人之标识是在作业,智慧是光辉于行。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愚人。云何为三耶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应知是愚人。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智人。云何为三耶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应知是智人。
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若成就三法,即应避开被称为愚人之三法;若成就三法,即应实行被称为智人之三法。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南传)增支部经典一,一 集 ,第二十一《 静虑品》: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得慧、能增慧、能广慧、起大慧、起博慧、起广慧、起深慧、起无邻慧、起弘慧。能多慧、起速慧、起轻慧、起聪慧、起捷慧、起利慧、起择慧。云何为一法是念身。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得慧……乃至……起择慧。
 
(南传)增支部经典一,二 集 第三 《愚人品》:
诸比丘!修奢摩他成就何种义是修心。修心成就何种义
断所有贪。诸比丘!修毗钵舍那成就何种义是修慧。修慧成就何种义断所有无明。诸比丘!被贪所染之心无法解脱。被无明所染之慧无法修。诸比丘!如是由离贪而心解脱,由离无明而慧解脱。
 
              
(南传)增支部经典三,五 集 第十八 《优婆塞品 》: 
杀害诸众生         又作虚诳语
         偷取世不与          又通他人妻
         沉湎于谷物          草果酒之人
         不断五种怨          名为无戒者
         身坏无智慧          彼乃堕地狱
         不杀诸众生          不言虚诳语
         不偷世不与          不通他人妻
      不沉湎谷物          草果酒之人
         断五种怨已          名为有戒者
         身坏有智慧          彼乃生善趣
 
杂阿含卷十一,《六入处相应》(4)
利刀者,谓利智慧。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著,断除贪故;所可嗔法,不应生嗔,断除嗔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诸姊妹!当如是学”!尔时、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南传)增支部经典五,八 集 ,第三《 居士品》:  
一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少欲而不欲被知少欲;为知足而不欲被知知足;为闲居而不欲被知闲居;为发勤而不欲被知发勤;为正念而不欲被知正念;为定意而不欲被知定意;有智慧而不欲被知有智慧;乐于无戏论而不欲被知乐于无戏论。诸比丘!说‘此法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者,是缘此而说。
  
 
(南传)相应部经典一,第二 天子相应                                        
 一  立于一面之难陀那天子,向世尊唱偈曰:
                 大智之瞿昙           无有盖覆事
                 奉问于世尊           大雄智见者
                 何等持戒者           何等智慧者
                 何等超苦人           诸天崇何人
 二  [世尊:]    具戒有智慧           勤修于心意
                 寂静而禅乐           正念舍诸愁
                 诸漏皆尽已           最后身之人
                 如是之行人           称为持戒者
                 如是之行人           称为智慧者
                 如是超苦人           是人诸天敬
 
(南传)相应部经典一,第二 《天子相应》:  
阿难!不愚、不污、不迷乱、不乱心者,有谁有不喜欢舍利弗者!阿难!舍利弗是贤者、是大慧、广慧、速慧、迅慧、锐慧、贯通慧、小欲、知足、远离、不共住、精进、辩者、听忠言者、忠告者、恶之责难者。”
 
(南传)相应部经典四,第一 《六处相应》:    
※二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甘味终发见色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甘味故。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患难,终于发见色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患难故。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出离,终于发见色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出离故。
诸比丘!余声之……香之……味之……触之……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甘味,终于发见法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患难,终于发见法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出离,终于发见法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出离故。
 
(评论)
佛陀在南传的原始经典里,处处有关于“智慧”的开示!释圆觉却白安了一副瞎眼看不见。释圆觉文化水平有限,刚学会造句就想行文,奇怪!这样低劣的智商,这样昏暗的目光。他对经意不理解,不理解就敢发言,结果行文变成了胡说。

他的发言纯粹是颠倒是非,制造混乱。他这个人昧却良知,缺乏道德水准。他满口胡言,混淆视听,编造假话来骗人!他竟敢把佛陀的南传原始经典来任意玷污!还胆敢向大乘经典发出叫嚣!

他写文章是为了卖钱,是为了出名,他已经被金钱冲垮了良心的底线!他没有真知灼见。他是一个有眼无珠的无眼盲人!

他更没有正知正见,他的发言,全是他自己凭空设想编造出来的满嘴胡说!他造谣说大乘经典是胡编乱造,原来他的说法才是胡编乱造的。他的说法是捕风捉影的空穴来风,原来是没有半点真实可信的确凿依据!

释圆觉是故意违背事实,昧着良心诽谤大乘佛法!可见释圆觉是一个不诚实的人!可见释圆觉是个颠倒是非,混淆视听的人!
小结
佛在(南传)增支部经典一,三集,第三《人品》里说:
诸比丘!云何为盲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无眼,不能得未得之财物,或不能增殖已得财物。又,不能知善不善之法、不能知有罪无罪之法、不能知劣胜之法、不能知黑白相对法。诸比丘!此名为盲人。
 
释圆觉正是这样的一个无眼盲人。他对真假善法不能明了,他不知有罪无罪之法,他不能知劣胜之法,他不知黑白相对之法。所以释圆觉就是佛所说的无眼盲人。
 
佛在(南传)增支部经典一,三 集, 第三《 阿难品》又说:
友!愚痴者实是作闇者,无眼者,无智者,慧灭者,能助长苦痛者,不能引涅槃者。
释圆觉就是佛所说的一个无眼者,无智者,慧灭者!他对佛陀教法大肆诽谤,只能助长他自己的苦痛。
 
释圆觉如果不及早在佛像前痛哭流涕的忏悔,如果不及早在网络里向大家沉痛悔过,此生业力报尽,必将步入地狱之门!到时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