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恋爱一百天免安装:袁伟时教授谈辛亥革命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31:04

袁伟时教授谈辛亥革命

2011年10月03日10:59腾讯历史我要评论(152) 字号:T|T

[导读]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诉求。

 

四、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离开了经济自由什么也不是

腾讯历史: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晚清新政的时候,比如说推行学校新政,就是新学校,但是新学校推行到乡一级,或者地方村镇的时候,就会发生村民们集体捣毁学校的情况,这个风潮在江苏、山东这些地方比较普遍。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好像上层的知识分子都是赞成新政的,但是底层的民众似乎是扛着锄头挖新政的墙角。

袁伟时:这个一点也不奇怪,习惯性的东西要改变,是反抗那种落后的意识形态。1937年的时候,我们念新式的小学,旁边就还有私塾,也就十几个人,年纪比我们大了,老先生教他们念四书五经。现在也有人愿意念私塾。但是新式学堂有它的优越性。因为它的知识是世界各国基本一样的,是国际化的东西。你不接受这些现代科学文化,那是会贻误社会发展的。现在办私塾的,我看到有关资料,也不完全是读传统的经典,也要读外语,甚至数学,也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假如是自由的教学,去除掉现在我们学校制度里面的僵化的东西,有一些办得好的私塾,可能很短时间就能够超越我们现在体制内的中小学。但是假如你把私塾办成就是学传统儒家文化的,那就是一个反动的倾向。读儒家文化,假如不学习现代的政治、现代的伦理道德,你把小公民还培养成三纲的奴隶,不是一个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那肯定是一个反动倾向。

腾讯历史: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您觉得群众基础有多大?支持革命的,包括底层的民众,还有知识分子这一块,以及在体制内的这些官僚,支持革命的群众基础有多大?

袁伟时:这没有数字。要得出这些数字,要做很多历史社会学的工作。但是,有一条,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对这个少数民族政权要推翻,要改为汉族为主的政权,这一条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各个省很少发生真正的武装冲突,死很多人的情况很少。陕西满族巡抚在那边搞了两下,死了一些人,其他地方死得很少。之所以死得很少,当地的公民社会,也就是士绅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时的公民社会已经萌发,而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民间社会,像各地方的商会,不但是保障自己同业的利益;而且也维持社会秩序,有“商团”,就是有它自己的武装;还做消防工作,就是所谓“救火会”。为什么很多地方很快就恢复正常秩序了?立宪派影响下的这些商会、教育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不是当机立断推行宪政,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汉族的士绅,还有知识精英都对清政府失望了。革命一爆发的话,很快就纷纷独立了,对清帝国独立了,要建一个新的民主政权,向这方面发展了。

腾讯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失去信任感或者忠诚度,是发生在义和团运动之后。义和团运动期间,像李鸿章这些地方大员,慈禧太后在京城号召他们北上勤王,结果这些地方大员搞“东南互保”集体拒绝。您觉得把这个转折点定位在这一个事件当中,是不是准确?

袁伟时:这个是对的。清政府倒行逆施的高峰是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义和团事件,没有慈禧太后的支持,义和团不会造成那么大的一个灾难。

腾讯历史:可能只是民间的小打小闹。

袁伟时:对啊。地方督抚完全可以解决。之所以不能解决,有很大反复,就是因为慈禧支持。结果就造成了不但是外国人的灾难,200多外国人被杀,外国传教士,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国人被杀,而且有更多的中国人被杀,数字可能有五到十万。有人估计更多,但是这笔账没有算清楚。那是一个中国人的大灾难,而且招致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进来,是慈禧太后支持义和团杀人的后果,而且是慈禧太后主动向11国宣战。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大灾难,所以有清末新政。首都第二次被外国军队占领,在亡国的威胁下面,它不改革不行了。全国人民认为这样的倒行逆施不能继续了,才会有清末新政。

东南互保运动跟传统的说法不同,这维护了中国人的利益,也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进步的举措,进步的运动。

腾讯历史:可以讲是地方做的一个理性的决策。

袁伟时:对。非常正确的一个决策。教科书里面说它是什么,那个是胡说八道。

腾讯历史:罗志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观点,说废除科举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一个知识分子基础。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他说因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知识分子大多在乡村生活,乡绅。但是废除科举以后,知识分子都被迫的从乡村往条约口岸城市转移。产生了一个变化,一个是学子受教育受制于家庭的贫困状况,另一个就是乡村开始衰落了,这是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基础。就是乡村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了,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科举废除了,找不到出路了,没有办法就向城市集中,接受不了这种状况。

袁伟时:所以就革命了。

腾讯历史:对。他觉得可能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了,所以造反了。

袁伟时:这个说法,我不完全同意。他描绘了一个现象,但是没有说清楚问题。废除科举以后,实际上知识分子的出路更广阔了。学习内容完全向国际接轨,学习新的知识。随着工商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就业的渠道大大拓宽了。这是不用解释的,很明显。

另外,原来的科举制度不过是知识阶层向上,特别是通往政权的渠道。这个渠道,在现代社会是由公务员考试取代的。公务员考试,民国以后就建立这个制度了。清末的时候,知识分子的这条渠道也没有堵塞。科举的改变,采取了很多过渡措施,使得知识分子的上升渠道没有阻断。比如,有一条措施,你从京师学堂毕业以后,相应的要赋予什么举人、进士这些称号。留学归来的经过考试以后,又根据情况不同——不是考四书五经,而是考他所学习的内容,又相应地赋予什么进士、举人啊那样的荣誉头衔。上升的渠道更宽了,不是更窄了。

腾讯历史:可能体制内的渠道不是很宽,但是体制外的渠道更宽了?

袁伟时:体制外的宽了,体制内的也不比原来的窄。特别是原来的机构是比较简化的,后来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相应建立了一些新的国家机构,各个省都有招商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人才不够,很多人就到日本去读政法速成班。另外,学校要普及,缺很多教员,很多人就读师范速成班,对原有的秀才、举人也做了很妥善的安排。有些年青的要你你继续学习,进入学堂学习。年纪比较大的,也有所安排。所以它这个是非常成功的,是了不起的一个改革。

腾讯历史:在您的著作当中还提到过,清末新政最大的一个成就是“经济自由”。在我个人所看到的有关晚清改革的所有著作当中,您是唯一提到它的最大成就是“经济自由”的。其他人都在谈立宪什么的,只有您提到了“经济自由”。您是怎么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袁伟时:晚清发展不起来,洋务运动失败,一是由于走官办经济的路。二是不准民间自由办企业,办企业要政府甚至中央政府——朝廷批准,而不是实行登记制。经过反复较量和挫折,甲午战争失败了,才逐步允许中国人自由办企业,但还有反复,不但有义和团反对一切外来事物的反复,而且办企业的障碍很多,迫使商人变身假洋鬼子。到清末新政的时候,经济自由,就没有什么阻碍了,政府积极为私营工商业发展排除障碍,提供便利,促成了经济高速发展。所以,我认为经济自由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各个地方的商会发展很快,而且这个商会不是官办的团体,是真正的民间自己办的。这是很了不起的。国家要发展起来,国家要兴盛,在我看来经济自由是最关键的。改革开放30多年,说到底也就是恢复了经济自由。经济自由包括私人产权的承认和保护。您刚才提到的乡村衰落,也与这个有关。

腾讯历史:其实我们现在也面临着乡村衰落问题。

袁伟时:对。问题的实质是乡村怎么样向市场经济发展,由自然经济、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发展,这个是最关键的。过去我们对这一条认识不足,认为解决三农的问题就要打土豪、分田地。不对。其实是要乡村市场化。现在共产党要建设新农村,又对又不对。改善农村的那些基础设施,这个对,修路,通电,甚至要通自来水,这是对的。但是光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要有利可图才行。交通当然是国家要统筹了,发展水、电什么的,这个是对的。但是关键是,现在许多地方变成搞形式了。改善农村卫生也对,办医院,办教育,这个都对。但是要抓住要点,要点就是发展市场农业,这才是振兴农村的关键所在。你要彻底保护农民的产权,承认他的产权,对农民和农村说来,最重要就是土地所有权。社会发展,基础是产权、私有权的确立,没有产权的保护,人的自由根本就没有基础。经济自由是人的所有自由的基础。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离开了经济自由什么也不是。

腾讯历史:罗志田教授还有一个观点,谈清末新政为什么会失败,他提到了这么一个原因。他说传统的清政府是一个小政府,他在财政税收能力上其实跟现代社会比起来差得很远。所以当时的财政税收能力无法支撑他向一个近代政府转型。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袁伟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税收制度在清末新政开始,慢慢就向现代社会制度转变,但是没有完成这个转变过程。现代中国在1910年第一次制定国家预算,就是编1911年的预算。清帝国19世纪末的年财政收入七八千万,到1910年制定的预算,1911年税收是3亿两。因为爆发革命,没有完全实现,实际的结果是2.6亿两。其实清末税收的情况比民国后好得多。民国后,除了袁世凯执政的后期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北洋后期开始就不行了,蒋介石时期也不行。相比而言,清末时期的税收状况是相当好的阶段。

能不能支撑一个现代政府的建立,关键在是不是为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恰恰在清末奠定了一个基础。所以,我不认为这是爆发的原因。爆发的原因,前面提到的,直接触发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当机立断,这是最关键的。第二,是面对群众的反抗,面对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当,开枪镇压群众运动。这个就是一个大错误了。枪声在武昌响起以前,在四川已经是响起了好久了。9月7号,四川的总督赵尔丰竟下令镇压和平请愿的民众,杀了32人。四川各地的武装,主要是帮会的武装,围攻成都。各地打起来了。武昌那边枪响是10月10号;9月份成都已经打起来了。武昌一打响,士绅和起义武装结合,各地方就支撑不住了,统治就没有办法维持了。这是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